学生管理工作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6 00:18: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篇1

技工学校学生处于青春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建立,这个时期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探索一套恰当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密切关系。所以,技工学校应该认真研究,探索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并落实到行动当中。

一、转变管理方式

很多技工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将“管”作为管理重点,试图通过管教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让学校的教育环境更加和谐。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有时候也是有效的。不过,技工学校的学生已经不是小学生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不应该只是为了“管”而管。太注重“管”,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容易将处罚、开除等手段作为主要管理方式,总是想着如何管住、管死学生,总是以罚、扣、压的方式去杀一儆百,管理方式过于僵硬。这是一种以人治校的思想。而新时期的技工学校应该按照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法治校的工作思路来管理学生。管理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到柔性管理,在管理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甘心服从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重视人本管理

学生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个体,管理者不能将他们当做对手或者敌人,应该用富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措施给予学生关爱,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随时保持好心情,积极乐观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营造一个政通人和的学校环境,这应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这就要求技工学校学生管理要以“理”为主,这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技工学校要将学生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管理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重新认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在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有序,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积极树立人本管理思想,以德育教育、人本管理、法治管理来形成规范、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

三、建立联合管理机制

技工学校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利用学校、家庭的力量全面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管理者应该密切联系家长,交换学生的相关信息,动员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支持和理解班级、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特别注重就学生沉迷网络、厌学等不良习惯进行沟通协调,呼吁家长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爱,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合管理,进一步帮助技工学校的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技工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被动地位,不再简单地将之作为管理客体,而是将学生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使之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变学生在被管理中的叛逆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例如在竞选学校学生干部和制定学校班级管理制度时,发动全校学生积极献言献策,然后管理者根据学生的意见选举学生干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喜欢做的事,做起来会有兴趣、干劲足、效果好。所以,让学生代表参与制定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纪,学生执行起来也就鲜有怨言;并且学生干部带头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履行管理职责,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管理好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各种学校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各司其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就必须认真对待。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工人,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就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通力配合,从整体上抓好、管好,并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才能够让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任勇.现代技工成才导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能圆大学梦,国家从高校招生计划中拨出一部分给职业学校,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而进行的一种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每年五月采取单独命题、统一考试、省内统一录取的形式招收普通本科生,通过这类考试入学的学生即为对口单招学生。从其方向性看,对口单招制度有着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江苏省自开展对口单招工作以来,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15万名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受到了社会各方面普遍认可和欢迎,实践证明,对口单招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

一、对口单招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低素质的人口是一种沉重的社会负担。我国城镇企业在职职工算得上技术工人的不到一半,其中初级工占了60%,高级工只占3%。也就是说,高级技术工在中国奇缺,而中职、中专学生因不能继续深造而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难以胜任更高的职业岗位。在此背景下促使国家在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技术人才上加大力度,在教育制度和培养方式上努力寻找改进的对策和措施,对口单招考试制度在此前提下产生。

二、对口单招学生的特点分析

对口单招培养模式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前是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这一类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或部分高校来承担。由于生源的特点和各类中职、中专学校存在办学方向和理念不一样,造成对口单招学生生源素质的差异,其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各不相同,对口单招学生在生源质量、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等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这就在培养与教育管理工作中带来一定的难度。

1.思想上的特点

对口单招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与生活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首先是在思想上,虽然对口单招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成绩比较优秀,但这优秀只是对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而言,当他们进入了大学后,生活与学习环境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层次,大学里还有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与这类学生相比对口单招学生成绩优势立即没有了,相反还会存在一些思想压力,同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就业)压力还是较大的,思想容易产生自卑感。

2.在基础文化学习上的特点

以对口单招学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由于没经过普通高中系统学习的环节,对口单招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不强,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的基础课程不能很快适应,尤其以英语、高数、物理等较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普通高考学生强。

3.在技能上的特点

对口单招学生由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时就对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接受了一定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具有较多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快,简单加工与操作不成问题,与高考入学学生相比对口单招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一定的优势。

4.人文素质与价值取向特点

对口单招学生来自于省内各中职、中专学校,存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文化和风俗基本相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和影响,在众多的对口单招学生中很少有继续深造考研的念头和从政考公务员的想法。

5.就业观念上的特点

对口单招学生在就业中因本土观念较强,一般选择本省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回原籍就业,在薪水和待遇相等的情况下很少有主动选择去外地或外省工作,这就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压力,因地域观念强,就业地域相对较集中,就会带来同地区、同行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

6.家庭的特点

根据每年《南京工程学院新生入学情况调查表》数据统计,对口单招学生75%是来自农村,其家庭大多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底层,家庭经济相对较差,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家长因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在教育引导上不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指导。

三、对口单招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思路

1.对口单招学生培养工作思路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现有条件能否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学校培养后能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

(1)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学以致用

对口单招学生培养模式是面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更体现职业特殊性,应用性、实用型是对口单招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今后就业的重要保障,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通过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迅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2)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因材施教

对口单招学生培养要因材施教,特别是要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将单招学生与其它学生一起培养、一起评价的做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行“三独立”,即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单独组织实施教学、单独进行教学评价,做到教学独立、课程衔接、特色明显、保证质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各类人才。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力为本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要求对口单招学生在学有所用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与发展,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术外,还需有更宽广的延伸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培养对口单招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追求新知,在学习和技能上遇到的新问题,能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新的见解。

(4)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为上要想提高对口单招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正确指导好学生的职业理念的定位,正确职业理念定位的前提是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让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从进入大学第一年起就要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其次,要有专业教师指导好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学生而言要制订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层次,学生自己制订的规划不是过低就是过高,这就需要有专业教师帮助与指导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做好个人的规划。再次,进一步转变对口单招学生就业观念,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找准理想职业与现实就业的平衡点,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指导原则,积极寻找机会就业。

2.对口单招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随着高校扩招,对口单招学生入学比例也越来越高,学生的思想状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创新方法,以创造性的思维解决对口单招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

(1)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对口单招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去实现,从而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管理转为自我管理。

(2)努力提高对口单招学生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不同的经历,自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发展条件,只有提高对口单招学生的自我认识,才能使对口单招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帮助对口单招学生进行个性分析,找到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了解自我,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准确把握自我寻求理想的发展之路,实现自我设计。其次帮助学生熟悉职业,正确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从而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培养学生决策和发展能力,通过自身的成功,提高对口单招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对口单招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单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敬业都是前提,学生只有敬业才会爱岗,才能在本职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学生教育管理者不但要把学生培养成才,更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培养学生诚信品德,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4)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如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已显得日益重要,企业越来越重视学生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如果一个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他会很快融入到团队中,对个人成才与进步都是有很大帮助,所以需要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又以人际交流沟通为主,人际交流与协调首先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口才是交际中重要的技能,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口才能使交流顺利进行,能拉进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还因具备协调合作能力,团队在一项工作中因个人的观点与知识结构不同,总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就需要协调与合作。协调的前提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善于发现团队成员的优点和价值,容忍他人的不同意见与观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重点。

四、结束语

本文以对口单招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对口单招学生现实生活与学习中掌握有关动态信息,探讨与分析对口单招学生培养与管理的工作思路。认为在对口单招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中需从实际出发,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对口单招学生的特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培养有目标,管理有方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重点,才能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生和服务好学生。

参考文献:

[1]胡金波.在2008年全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23(4).

篇3

0引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虽然这给更多学生创造了读书的机会,但相应而来的管理问题和师生矛盾也更加凸显。如今,学校管理难度原来越大,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学校必须针对管理弊端,引进创新机制,树立全新的学生管理观念。

1高校学生管理的新特点

1.1培养目标素质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人才。素质教育随之成为主流,与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明确,也更积极,学校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综合情况让他们能自由、快乐、自觉积极的参与学习。素质化的管理是为了更好解决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及学生未来投入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与社会有更多的一致性。

1.2心理问题表面化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智慧竞争成为主要竞争力,面对这样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防止他们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为学生展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这也是现代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工作。

1.3网络影响现实化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对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产生了足够且本质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接触到各类人,生活视野被拓展开来,互联网的空间性,也成为学生发泄情绪,寻找寄托的关键。网络信息不都是好的,很多污染信息影响着学生的健康。

2以生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

2.1树立以生为本观念

高校是高等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高校生产知识,传递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其能力的培养。学生管理的重点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只有以学生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的作用。学校管理需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民主管理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快速发展。

2.2由“管理学生”转为“服务学生”

服务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内涵,我们管理学生不是为了限制他们,调教他们,而是让学生实现自我优化,自我管理,所以,在管理中不能让学生觉得有距离感,以服务的态度关心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等。

2.3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影响的是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学校通过丰富的文化开发形式,为学生营造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精神文化的提升离不开物质文化的发展,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室等硬件等都应建设完善,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教育的重视,形成内心归属感和信任感。

2.4积极倡导自我管理

外部管理对学生的作用是积极而明显的,但这始终是外部作用,最好是内外结合,从学生本身出发,实现自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完成终身管理。

3坚持以生为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1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大学生入校之初,为了给他们更多机会学习多样化的知识,我们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有兴趣的课程,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给学生科学的指导,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支持。

3.2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工作

我们国家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满足更多的学生就业,不同时期都会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学校要把各种政策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帮学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问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引导学生把握机会,创造机会,教育他们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管理自己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面对社会竞争,以平常心进行就业和择业。

3.3做好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

老师要帮助学生广泛收集来自网络、电视、报纸以及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网上的信息,给学生提供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广泛发动专业老师积极地向用人单位推荐,帮助学生快速就业。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不足,但唯有积极创新,重视学生本身的发展,制定管理目标,有管理信心,注重人文化的管理,才能实现高效、完善的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马小辉,郑秀红.构建以生为本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篇4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负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一方面要负责输出高质量的产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这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特征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出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新特征

1.生源素质新特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职院校生源有以下特征:生源本地化、录取分数降低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具体来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向本地招生较多,同时生源多样化,如普通高考、春季高考(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以及中职生高职(五连专)。随着高职院校迫于生源缩减的现实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逐年降低,90后学生的时代特性、心理特征等都是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课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挑战。

2.学生价值观新特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诚信意识淡薄,出现了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恶意欠缴学费、虚构简历、助学贷款到期不还、考试作弊等;其次是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当自觉维护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爱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但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众场合抽烟等;第三是价值观扭曲,没有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非常消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另外,一部分学生在政治选择方面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心态不够成熟。一些学生把入党、评奖评优作为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并没有起到榜样作用,自我中心心态极其严重。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有39%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违法是可以存在的,42%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妨碍他人不必太在意,仅有11%的学生认为应该有更高的信仰和价值追求。

(二)学生管理者的新特征

1.学生管理者趋于年轻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普遍呈年轻化趋势。以笔者所在厦门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在院领导带领下的三级学生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共46人,其中50岁以上1人,40-50岁之间6人,30-40岁之间15人,30岁以下24人。这些年轻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后,就开始担任学生辅导员。

2.学生管理者队伍不稳定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中最繁琐、最累心的工作,同时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总是处于一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还要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学生管理者以年轻人为主;其次,随着教育事业单位改革,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人员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教育改革缩减了人员编制以及高职院校扩招等,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编制多数用于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大多属于聘任制人员,这样很多学生管理人员只是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一个临时跳板,当成工作经验的积累。一方面,他们只是在应付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用心管理、教育、服务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整日忙于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转行,没有把学生管理当成事业去做。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常有人离职,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3.学生管理者数量和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按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无法达到1︰200的配置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人员时,应聘者以本科生为主,他们专业背景复杂,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人员较少,当他们走上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后,在思想、心理上对学生的辅导不具有专业性,指导效果不佳;再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刚踏入社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原则的把握、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首先,从宏观经济大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发展疲软,就业岗位总量减少,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职学生,面临着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激烈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择业观上存在误区,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不少本科生、研究生选择应聘到国有企业、考取公务员,或继续深造,很少选择到一线的生产企业。高职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方面受到学历和专业的限制,就业面比较狭窄,只能到一线的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据调查统计,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66%在私企就业,仅15%在国企就业,而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则少之又少。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一线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就业渠道较少。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教育薄弱

总体来说,大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录取和毕业生就业上投入精力较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系统规划,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专任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从长远角度去教育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生工作处、团委、辅导员的事情,教师未形成“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感加重,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诸如自卑、嫉妒、恐惧、猜疑和自我封闭等心理和行为,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要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爆炸的形势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冲击,给学生管理者带来了难题和挑战。

(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不强

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结构成员,有自身的内在需要,也有客观的培养规律,而多数学生管理者强制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来完成各项任务,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自由。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培养模式导致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似乎无所不管、时刻在管,却疲于应付、效果不佳,不能主动地研究学生管理的普遍规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学生管理者只有空洞的说教,对学生批评多,鼓励少,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易导致学生故意违反规定、对抗制度。这种缺少对话和沟通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势必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从宏观来讲,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已与经济新常态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一些老牌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跟市场规律严重脱节,而一些新设置的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考虑需求,部分专业甚至照搬本科专业,缺少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这些相关部门工作者日常要负责大量的行政工作,很难承担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并且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由辅导员讲授的,辅导员对当前的就业政策相对了解较多,能够及时普及一些基本的就业政策信息,但辅导员毕竟不是就业领域的专家,对就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掌握得并不充分,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掌握和形成基本的就业方法与思维,在就业时无法从容面对激烈的竞争。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针对上文提及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四种途径展开。首先,采用辅导员谈话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相对较低,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开展“两课”教育,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再次,采用院校党课理论学习的方式,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党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加过党课的理论学习;最后,开展以团委、学生会为主的学生自治管理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精神,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差造成的,当今我国社会分工仍存在只认等级、不认职业的现象,职业化程度偏低,仍存在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低层次教育的偏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要端正教育态度,注重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不能只强调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专任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既要讲宏观上的职业精神,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又要细化到专业培养方案,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不做假账的职业精神,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加强学生管理者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网络思想教育、理论实践研究等九方面的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对这九大能力所需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作了详细的说明。学生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符合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工作者时要有明确的专业要求以及学历和能力要求,保证学工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第二,按要求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人员体系,严格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配置辅导员,同时保质保量地做好学工队伍的岗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管理者要突出“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从提升服务学生质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将教育、服务、管理有机统一,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环境。强化“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让服务学生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三)就业指导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从宏观上讲,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做好深入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各个专业要制订合理学校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深入企业调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训,使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当前产业经济紧密结合。从细节处考虑,高职院校要细化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普及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政策。首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引进就业方面的专家或企业一线的精英来讲授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的就业政策和规定,让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各自就业的方向,掌握就业的核心技能;其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新常态、就业市场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原则,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去,贯穿于高职三年教育的始终,把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第三,发挥互联网信息优势,指导学生面试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企业的需求和招聘岗位信息,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搭建企业与毕业生的桥梁,为就业生的面试做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可以开展校园“非你莫属”求职大赛,不仅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面试场景,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也扩大了就业宣传。从学生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职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要有“先生存,再发展”的理性认识以及“先就业,再择业”的积极心态,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就业。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理性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求职目标,积极投身到基层、一线生产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勇于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石宗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4(1).

[2]邵龙宝.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1997(4).

[3]崔俊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连海事大学,2014.

[4]孙海涛.构建高效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N].贵州政协报,2008-08-22.

篇5

管理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从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管理目的出发,转变学生管理的理念,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作为本系学生管理的出发点。以尊重、理解、关爱和宽容的管理态度进行学生管理。避免管理中空洞的理论说教和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鼓励,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自我管理理念。

2 创新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

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通过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氛围,在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实施学生管理。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我系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做好迎新生及新生军训工作。新生接待任务尤为繁重。我们本着“早规划,早动员,责任落实到人,步调协同一致”的原则,假期提前拿出方案,全力保障迎新生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得扎实,确保万无一失。

新生入校以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由系领导、各班级辅导员牵头,以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对新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让新生入校后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遵守法律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大学生。在军训中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百折不挠的求胜心。教育学生把军训精神贯穿到整个的大学生活中去,以军训的面貌和精神气质来迎接大学生活。

在军训过程中,我系安排新生参观校园、了解学院的活动,同时对新生进行分专业教育。各专业教学委员会及教研室主任组织骨干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前景充分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趣势,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一致,使他们能够迅速成长为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四级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是我系工作的重心之一。“四级管理模式”,即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的自我管理、系学生会的自主管理、系领导与值班教师的监督管理。单靠辅导员及系部领导的管理远远力不从心,应进一步突出学生会的作用,采用依托学生会组织、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建立辅导员值班制度,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督促,系部领导定期检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采取把学生、学生干部平时量化成绩做为业绩考核、评选先进、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学生助学贷款的依据;将所有的常规管理要求,全部细化、量化到班级、宿舍、个人,对违规违纪学生,严肃处理,并扣减相应量化分,出现重大问题一票否决,并追究连带责任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这样既能减轻辅导员与系部的工作压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高自觉性,继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3 以团书记为中心,抓好学生会梯队建设。为了适应学生干部培养的要求,结合系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干部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遴选出一批学生干部后备人员和骨干,使学生干部队伍更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

2.3.1 根据学院学生干部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不断修订学生干部选举规范,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使用和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健全运行机制,使得各年级学生干部人员配备更为合理。

2.3.2 实行公开招聘、班级推荐和系部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选举学生会干部,对上学期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会成员进行全面的考查,根据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与水平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下一届学生会干部的名单,按照年级梯队培养方案,实行以老带新。由大二学生担任学生会主要干部,大一学生担任副职。

2.3.3 加强学生干部梯队建设,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发挥老学生会干部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对低年级学生干部骨干进行“传、帮、带”。对于大三的学生干部,实行“顾问制”,让他们发挥余热,加强我系学生干部梯队建设的力量。

2.3.4 重视经验总结,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对学生干部既要布置任务,又要提供工作方法,形成以学生会主席为核心的各级学生干部梯队。举办学生干部经验交流活动,定期请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成绩显著的学生干部介绍工作方法,并展开学生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2.4 以考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以考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狠抓考风、严肃考纪,促进我系学风的进一步好转。通过制度建设、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通过开展校规校纪教育、军训、大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院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2.5 丰富大学生文体活动、搞好社团工作。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我系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特色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以普及为原则,认真组织好各种体育活动、体肓比赛、艺术表演、宿舍文化等特色校园文体活动。②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专业要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建立系统化的能力训练体系。③积极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条件,为社团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适当的物质支持。

篇6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分校区办学的模式,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但多校区办学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复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制度层面

1.学生工作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精力

不同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空间距离,多校区办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每个校区都需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同时与此相配套的还要有办公地点、办公设备等硬性条件。

2.不同校区之间存在管理制度差异

尽管学生工作有统一的规章制度,但各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属不同辅导员负责管理,各校区对规章制度理解难免存在差异,造成教职工、学生以及家长在不同校区之间沟通时,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为学生工作、日常事务处理增加了工作难度。

3.学生干部队伍难以实现连续性

大部分学生干部在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指导,能力可以独当一面之时,又面临着升入高年级、转移校区的问题,使学生干部队伍难以实现合理交替、新旧交接,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流失。

(二)文化层面

1.校园文化传播存在困难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不同校区之间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特别是新校区多建立在郊区、城市开发区等偏远地带,许多配套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学校长远发展等原因作用下并不完善。

2.师生沟通交流时间较短

新校区多设在郊区,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因此低年级学生在校期间亟需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当面交谈建立起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并且获得一定学术熏陶,这是网络、手机等现代化联系方式无法替代的。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一)建立统一的学生数据库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建立了学生成绩综合测评系统、公寓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但往往是各部门各司其政,难以做到数据及时更新维护,这些信息如果能在一个数据库中完整呈现,极大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学生在新老校区之间交接时,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办公时间、地点、指导老师等整体发生变动的问题,“接任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思想较复杂、对周围环境完全不熟悉的陌生群体,教育管理好这个群体更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搭建多层次沟通平台

(1)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增进师生交流机会。多校区办学模式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师生交流时间不够,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可以指定由专业课教师担任本专业学生的班主任,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更能由班主任为本班学生提供学业指导,促使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定期开展班团干部培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层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定期针对班团干部进行培训,必要时可覆盖学生党员,借助这些先进学生的骨干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体校区文化的提升,在不同校区之间进行交接时,抓好班团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新兴网络媒体力量,覆盖整个学生群体。要真正实现不同校区之间学生群体的有效沟通,不可避免要借助网络、即时通讯等现代科技的力量。目前常用的网络媒体沟通形式有:人人网、微博等公共平台,也有飞信、微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些新兴媒体,确保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覆盖整个学生群体。

(三)利用学术社团等第二课堂力量

新校区相比于老校区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老校区的学术氛围。因此,在新校区建立学术型社团等第二课堂就可以适当缓解这一矛盾。(高等学校学术型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群众性团体。

(四)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学生管理工作,要倡导平等教育观念和学生自治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与教师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渗透, 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翻阅中国历史典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论述,充分反映了历代先贤以及当政者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民生决定民心,民心决定国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党和国家从政治的高度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一贯治国思维。对丹徒而言,努力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不仅是当前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长远来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导向。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民生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从我区情况来看,2008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再攀新高,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5.6%;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3.7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76部,电脑拥有量45台,恩格尔系数为36%;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达99.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1.2分。这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丹徒已全面进入小康时代,民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相比先进地区,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少数特困群众生活困难问题还比较突出,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文化娱乐需求等问题也亟待更好地解决。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民生问题。不断寻找差距和不足,努力研究如何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群众得实惠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得到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从政治的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当前,丹徒的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2008年全区人均GDP达到3.63万元,这既标志着丹徒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们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这一阶段鲜明特征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同时也伴随着就业压力凸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等民生问题突出。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二者之比由1.68:1扩大为2.25:1。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将继续存在。如果这些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就会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工作,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民生工作的几个重要关系

既要注重加快发展,也要注重优化发展。民生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而最终只能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离开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既不可能,更不现实。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特别是推动大项目、好项目等税源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优化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优经济结构,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建设生态文明,突出重视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坚决不要只看GDP但损害民生的发展。

既要关注共性问题,也要关注个性问题。民生的共性问题涉及广大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养老、文化需求等基本保障,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的完善来逐步解决,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民生的个性问题主要是针对部分困难群体而言。从我区来看,目前还有为数不少农村低保户、低收入家庭等困难人员。这些弱势群体的困难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或改善,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就无从谈起。只有在提高保障水平、扩大普惠性的同时,通过政府救助、社会帮扶等层面多措并举,解决好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困难,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逐步减少和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才能真正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既要坚持尽力而为,也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讲的是负责的态度,量力而行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保障和改善民生,既需要制度上的支撑,也需要财力上的支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事关民生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解决,最大限度地缓解人民群众的困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尽力而为。但同时,也要做到量力而行。近年来,我区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帐较多、负担较重,特别是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情况下,我们改善和保障民生,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稳步扎实推进,切忌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扎实推进民生工程。造福一方百姓

篇8

一、目前高校实施学分制的现状与价值意蕴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已实行了学分制,综观国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由于各地区差异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学分制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学校化”的过程呈现了带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现象。

学分制相比较传统教学管理制度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课、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甚至跨校选课,允许学生通过自学取得学分。学生学习自主性、个性得以彰显。一是促使教师“挂牌”上课,增强竞争意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选课,必然会对课程和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评价,这就促进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二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学分制不存在严格的年级和学习年限,便于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继续学习。三是有利于促进文理渗透,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分制优势固然存在,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例

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如今,2009级学生已毕业,推行学分制几年来,这种学籍管理制度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在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学风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旷课、考试不及格、考试作弊、编下甚至退学现象时有发生。以土木建筑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有2919名学生,学生总数全校第一,其中本科生2684名,班级总数81个,其中本科班级78个。在2010级至2015级学生中,因学习成绩问题退学2人,在2014-2015学年,因学分问题编下5人,学分绩点低于1.8的学生62人,挂科学生891人,补考科目973门,占全校补考学生总数约1/10。这种令人深思的现象说明总结、梳理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新举措、新途径、新办法,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是高校学生学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学院全体辅导员老师通过前期认真调研、座谈会、实践经历等方式,全面了解、及时总结出不同年级学生学风问题及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究其原因很多,通过了解主要有:一是部分学生从“亚历山大” 的高三走过来,视大学为解放的“天堂”,突然失去了目标和学习的方向,自我学习意识淡薄。二是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存在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抱着先升学再择业的想法,导致升入大学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发现,原因其中之一是实行学分制,部分学生由于选课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影响了学习兴趣。二学生选课时不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角度去选,而是“避难就易”,哪门课好过,哪个老师的课好过,就选哪个。三是认为任课老师反正不点名,班级同学点名,请“关照”下就过去了。三是部分学生懒散或迷恋游戏或过多参加社会工作及活动,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第三,学生成绩下滑明显集中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个别学期不及格率突然回升。由于教育体制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原因,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大一下学期因课程难度增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不及格率骤然增加,到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成绩相对比较稳定。同时,根据学院学情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第五、六学期不及格率大幅上升。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是由于课程设置不科学造成的,该学期共开设了七八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几乎全天都在上课,没有消化理解和集中复习时间,导致不及格率陡增。

第四,学生“班级概念模糊”,集体意识不强,班级“功能弱化”。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选课以学科平台为基础,有关专业学生可以互相选课。这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班级管理模式。一个教学班级的组成人员,每人一张课表,形成多变、听课群不固定。一个自然班不再拥有共同的教师、课堂和听课时间,出现“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造成班级学生上课比较分散,同学们之间交集减少,导致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等问题。

第五,学生小团体互相影响比较严重。班级风气直接影响到班级整体学习氛围,班风导致了班级学风差距,甚至宿风也表现明显,有的班级整体学生成绩优秀,有的班级整体学生成绩较差,有的宿舍全体学生考上名牌、重点大学研究生,然而有的宿舍整体成绩不佳。

三、“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施路径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给我们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育优良学风,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努力开创高校学风建设新局面。

(一)遵循“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增强学生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认识、分析并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成长成才规律,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备受呵护”的“禁锢”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在行为理念上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和自主性,但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忠诚感;有较好的自我认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大,但行为个性“假成熟”、“真幼稚”;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刻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在理念上渴望独立,但因为从小缺乏磨炼,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依赖心理强,独立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学生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心境化”的特点。他们情感强烈,在愉悦的心境下,心情舒畅亢奋,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做任何事都有动力,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则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闷闷不乐。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求我们在学生工作中,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增强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和有效性。

(二)坚持“预防性指导”理念,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逐步深化,提升学生管理工作预判能力和水平

2015年学院积极总结、梳理学分制条件下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坚持“预防性指导”理念,即“早期预判问题”,“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解决问题”,着力提升学生工作研判能力和水平。

一是在新生入学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学科导论的学习,做好入学第一关;二是实施“名师导航行动”,邀请系部或校外在专业领域中比较知名的博士、教授、专家或者优秀校友,通过专业学科报告会、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三是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专业课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业指导,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和特色。立志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是从入学的第一天起,辅导员就注重引导学生着眼未来生涯发展,并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着力开展以下工作:(1)注重榜样激励。通过举办新老生交流会,介绍学校以及本专业优秀校友等形式,通过一批优秀的学生榜样,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进行教育,使新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供学习的榜样,增强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2)注重目标设计。以生涯发展为突破,引导学生形成前瞻性的视野,并把自己的期望、理想与兴趣和能力相结合,立志成才。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做好铺垫。(3)注重方法指导。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以群体性和个别性的学习经验交流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大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努力探索大学学习的规律,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继而提高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4)注重习惯培养。建立严格健全的学习制度,从严要求学生坚持早读、晚修,明确学习的严谨性和困难性,及时教育处理违规学生,克服松懈情绪。

(三)找准切入点,明确着力点,践行“一听”“两合”“三抓”“四制”“五会”,增强学风建设行动贯彻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执行力

学院学风建设是学校创建优良学风的关键。学院学风建设围绕学校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组织班级具体落实和开展学风建设,学院开展学风建设的具体内容与实践,可以概括总结为“一听”、“两合”、“三抓”、“四制”、“五会”。

“一听”指学院领导、辅导员听课制。学院领导、辅导员听课制是学校听课督导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其监督和督促主要对象是学院的任课教师,考察其授课的准备情况,了解课堂的实际效果。同时,考察并记录学生上课的表现,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及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两合”指配合学校开展的学风建设专项行动和配合开展学年总评活动。

“三抓”指抓学生晚自习、抓学生上课出勤率和抓后进生的教育与帮扶。

“四制”内容包括辅导员与宿管员信息共享制、教师意见反馈制、班主任与辅导员联席通报制、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汇报制。

“五会”具体内容包括学院学风建设研讨会、学生干部学风建设培训会、优秀学子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动员与誓师会和就业分析与技巧指导会。

(四)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精心打造学院“辅导员工作创新发展团队”,提升学生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针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学院尝试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职业发展、安全稳定等4支辅导员工作创新发展团队。全体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参加其中的一个团队,鼓励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领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工作的某一方面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形成围绕工作、主动学习、深入研究的浓厚氛围。如近日学院组织召开了“学风建设与学生成才”研讨会,围绕“师德师风与学风建设”、“制度建设与学风建设” 、“学生发展与学风建设” 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谈中大家畅谈了学风建设工作中的收获与体会,并对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研讨,思想产生碰撞,交流产生火花,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姚桂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考 . 法制与社会. 2008 (01).

[2] 徐小柏.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探索. 中国成人教育.2013(15).

篇9

一、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状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状况进行分析,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1)极度自负或者是出现了自卑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在专业水平中的能力等方面,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2)缺乏自信,焦虑悲观。由于受到学历的影响,当求职目标与客观的现实出现了矛盾后,学生会由于多次的求职失败,自身的情绪受到影响,对现实就失去了信心,造成了悲观的心理。(3)盲从与观望。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的严峻,因此在职院校学生当中容易出现盲从的心理,或者是依靠家人以及父母等关系来为自己找工作。这种求职的过程就是对现实的观望,完全的失去了自身在职场上的发挥。不仅是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另外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以及学习方面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为了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结合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具体的思想动态以及各项行为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心理辅导,加强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专业技能与就业的有效结合,为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做出有效的研究。其具体的表现是:

1.做好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为了促进中职院校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这就需要在入学教育中做好各项措施,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构建育人的目标: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有梦想”的技能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带领学生做好各项教育工作,这就需要从班主任自身开始,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未来需要建立整体的规划,在职业的选择中要明确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感。另外在入学教育中,班主任需要做好主题班会,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铺垫。班主任在入学教育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班会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班会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学习习惯问题上,班主任有责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结合学生对各个学科的爱好进行入手,将良好的习惯贯穿到整个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明确班级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教育体系中,良好的班风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基础,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明确班级目标,为创建优秀班级共同努力,因此这就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在教育中,学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团结努力,共同取得良好的成绩。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对于目标的设定是为了促进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用目标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在自身满足感以及责任感中不断的进步,在学习和技能中逐渐的提高。

篇10

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必要性

1.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有了深刻变化。这些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这些不良思想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甚至导致大学生做出错误的决定。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大学生接受到国外先进的思想,但也应看到,国外的敌对分子也可能利用高科技对大学生进行错误的指引。在这种环境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有助于抵制西方敌对分子利用大学生对我国进行西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尽快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方针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是全面的,具有大众化和普遍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活跃大学生的思想,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树立科学价值观念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思想,高校开展思想课程是教育部对其基本要求,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指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为指南,坚持把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进一步巩固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为此,高校学生工作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工作实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在高校开展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开展政治思想课程以公共课为主要形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公共课为主,在大的阶梯教室授课,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些学生由于对此不感兴趣,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甚至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私下聊天,影响其他同学听讲,在大的阶梯教室,出现上述情况,教师不好管理课堂秩序。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编写比较滞后,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相对狭窄和滞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自然就不会认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缺乏。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毕竟有差距。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广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以及对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现实的问题时,不知所措,甚至所学理论根本与现实不符。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全新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所在,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掌握,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学习科学知识理论的目的就是应用于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观念上有了认同,但认同只是纯理论的行为,应把这种认同感付诸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