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利率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02 14:29: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债利率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债利率论文

篇1

从1981年我国开始恢复了国债发行,在二十多年里国债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国债品种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国债发行和流通机制也逐步优化。同时国债的发行方式日益市场化,经历了从传统的行政动员和行政分配,到1991年的承购包销,进而到现在的“基数认购、区间投标、差额招标、余额分销”,以及“自由投标、变动价位、二次加权、全额招标”的招标方式的演变。我国债券市场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场外债券市场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截至2004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的投资者总数达5354家,涵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非金融机构类投资者,其组织成员已经基本覆盖了我国金融体系,一个开放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市场已经形成。2004年财政部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14期共4413.9亿元记账式国债,其中跨市场国债有8期共3398.7亿元,占整个发行量的76.69%。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目前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我国国债期限结构存在的问题

1.国债期限结构较为单一

由于我国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15年期以上的国债品种较少,5年~15年期国债在可流通国债中占绝对比重。从资金供求情况来看,市场上的长期资金供大于求

2.投资行为短期化

证券投资行为短期化。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也是一个转轨的市场。

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的主体是投机而不是投资,这在中外股市换手率的巨大差异上表现得很明显。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交易所年平均换手率在20%年~50%之间,而2000年我国深沪股市流通股的平均换手率分别是499.1%和503.85%,即上市流通的每一张股票平均每年要换手5次左右。我国股票换手率持续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证券市场缺乏长期投资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的投资者长期以来都缺乏长期的投资观念。

其次实体投资行为短期化。我国企业投资短期化倾向非常明显。由于银行信贷资金有着明确的还本付息期限,受此制约,一方面企业难以用短期信贷资金进行长期项目投资,而自有资金数额又极为有限,因此,难以有效地展开技改、更新及其他类型的投资;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相当多企业只得选择一些短期见效的投资项目,由此,企业投资的短期化演化为经济运行的短期化。

实体经济行为的短期化意味着在经济行为主体的观念当中,是没有期限或者没有长期的概念的。实体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反映在金融领域就是金融行为的短期化,在国债市场上就表现为对于期限的无差异化。在国债市场上,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长期行为的参照,因此长期国债的定价就缺乏相应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依据短期的收益率水平,来确定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所以“长债短炒”现象在金融行为短期化的影响下就是必然的。

3.物价变化走低趋势

由于技术进步日益提高,且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因此,物价的下跌成为一种常态。在经过20年改革之后,1998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短缺经济得到了基本消除,大量的工业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总需求的不足,影响到物价的走低。而物价的走低趋势又制约了利率走高的可能性。因此,至少从中期来看,我国的利率是难以上升的。这反映在国债利率上,就是长期利率趋于平缓甚至下降的趋势。

二、健全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建议

针对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健全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国债品种

增加不同期限的国债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除充分考虑偿债周期和偿债能力外,更需要对应债主体的投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以确定长、中、短期相互搭配、相互弥补的期限结构。发行原则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行短期国债,适度发展中期国债,增加发行长期国债,建立债券种类多样化、期限分布均衡化的国债期限结构。不仅有国债,还要有企业债券;不仅有短期债券,还要有中长期债券,具有足够的规模与流动性。现在财政部国债发行是按年度发行额管理的,这是制约短期国债发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债发行如果实行额度管理,在长期内统一规划国债的品种与数量将有利于国债期限结构的改善,改变目前偏重于中期国债,长期和短期国债不足甚至空缺的状况。今后应增加短期国债,控制中期国债,发展长期国债。

2.实现国债利率的市场化

在西方国家,短期利率是由中央银行制定与调整的,而中长期利率则是由市场决定的。中央银行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采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的办法,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而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下限降低。与我国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相比,货币市场的收益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将带动大量的资金进入货币市场,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降,也为中短期国债收益率下降打开了空间。1999年以来,我国加大了通过招标发行国债的规模,不仅增加了市场中可流通的现券量,而且提高了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这种方式今后要继续保持,并且在发行方式上应不断完善。

3.扩大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种类,促进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基本覆盖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但是,目前的投资者数量还很少,一般的非金融企业无法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首先,适当引入外国投资者。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允许国外投资人参与国内国债市场,而是利用境外借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举借外债。其次,鼓励基金参与国债的投标。虽然1998年新上市的5只基金(金泰、与世无争、兴华、裕阳、安信)中,有在未来的投资组合中其国债投资比例占其整个资产比例不少于20%的规定,但国债在基金资产结构图中占有的比重仍是微不足道的。再次,引入远期国债交易机制。远期交易具有价格发现与价格收敛的作用,即期市场上现货债券价格受远期市场交易的影响,会更趋于合理,使国债现货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更趋合理。

4.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

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但我国目前仍十分缺乏专业的债券投资基金。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建立债券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的双向报价,有利于发现市场价格,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篇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期限结构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则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状况的期限升水,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非国债(如企业债券)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虽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论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结构也就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别,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最好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虽然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也有可比性,但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一个短期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只是对短期利率有参考作用。国债市场则是提供短、中、长期不同期限债券种类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一旦国债基准利率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其他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金融市场规模格局,而且还影响其他市场利率水平的确定,出现明显的利率市场化的传递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也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必要条件。目前,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更好地发挥对国债定价与估值的参考作用。

(2)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

(1)合理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兼顾自身与应债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清偿能力等因素,对国债的期限结构做出选择。

篇3

一、凭证式国债承销机构风险

(一)超任务发行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家屡次降息,居民投资方向开始发生变化,储蓄存款已不是居民闲置资金的首选,他们更热衷于收益较高的国债,造成储蓄存款分流,银行面临筹资困难,完成存款任务难度增大,影响其经营状况。商业银行资金紧缺时,便利用发行国债时违规超发“债券”,增大存款,以发行国债之名,行揽存款之实。这种行为一方面违反了国债发行的有关管理规定,扰乱了国家信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超发债券的资金管理与正常发生的国债资金管理不同而出现了资金运行不规范的现象;同时,使承销机构在经营中面临筹资成本增大和利率上调带来的风险。超发债券使银行暂时筹集到部分资金,解决了眼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但其兑付成本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增加了经营成本。

(二)预约发行风险

由于凭证式国债销售的异常火爆,出现了国债供应进度和数量与居民投资需求不匹配,供小于求,国债发行当日即争购一空的现象,各承销机构,为揽住储蓄存款大户,将国债发行事先预订,而忽视了窗口居民,致使国债集中到部分投资者手中,改变了国债面向广大居民发售的初衷。预约发行虽使承销机构留住了储户,也加快了任务完成进度,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定风险。由于承销机构与储户的预约是非正式的书面协议,对双方不会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一旦国债预约人有更好的投资方向或遇银行利率上调,预约人将毁约而拒购所约国债,承销机构无有效手段制约预约人,只有在国债发行期结束后,自购预约国债,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三)利率风险

我国的国债发生利率一直是参照同档次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确定的。这种确定方法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不尽合理。首先,它只是盯住银行存款利率,而不是依据发债时的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其次,这种国债利率确定方法使资金的三性(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关系出现了矛盾,即在期限相同的国债与银行存款两种金融形式之间,利率(收益)与风险应成正比关系,与流动性成反比关系,即风险越低,流动性越强,其利率越低,反之相反。但我国凭证式国债与银行存款相比,风险性小,流动性较强,而其利率却较高。第三,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是政策当局为实现某个经济目标或解决某个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在调整利率时并未充分考虑对国债利率的影响。当银行利率恢复上调,大量的低利率凭证式国债提前赎回,承销机构将面临巨大的挤兑压力,严重的还会造成承销机构在资金上的支付风险。

(四)其他风险

凭证式国债承销中除存在上述主要风险外,还存在着同业竞争、二次买卖、核算管理、公款私存购买国债等风险,这里就不一 一介绍。

二、采取有效措施的防范和规避凭证式国债在发售中给承销机构带来的风险

(一)规范承购包销行为,完善现行承购包销方式

我国国债承销以商业银行为主,承销团数量有限,垄断性强,不利于招标竞争、控制发行成本和分销国债。根据承购包销存在的弊端,我们应从自由竞价认购、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对发行方式进行改革。财政部应根据市场资金来源情况确定承销资格、承销程序和承销规则,由承销团充分进行投标竞价,此价格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兼顾筹资者的利息负担和投资者的收益,使二者都能保持在大体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承销机构承销国债的风险性有所减小,以利于稳定国债发行市场。

(二)实现国债期限多样化,提高国债发行频率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品种逐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国债期限仍以三年期以上居多,两年及两年期以下的国债寥寥无几。国债多样化可为中央银行提供灵活的调控手段,即中央银行可在公开市场上吞吐国债,而不仅仅以信用扩张来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从而能更有效地调节货币供求,进而能为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开辟一个新渠道,一定程度上也能防范国债风险的产生。国家应在建立逐步完善的国债发行电子网络化的基础上,结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时地发行不同期限和不同品种的国债,改变国债市场品种单一的状况,实现国债期限多样化,。同时,为及时弥补财政赤字和解决基本建设投资需要,应提高国债发行频率,采取月度和季度均衡发行方式,随时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使国家及时足额筹集资金,使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保持协调,规避承销机构在承销中卖大户、超发、增发国债等不规范行为。

(三)实行灵活的国债利息政策,使国债发行实现利率市场化

为稳定国债发行市场,发展国债交易市场,政府应该实行灵活的国债利息政策,实现利率市场化。国债利率应以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为主要依据,适当参照银行存款利率来确定。首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应在利率确定上进行深入研究。

既要考虑财政的筹资成本,又要有利于国债顺利发行,还要考虑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其次,在财政部发债期间,人民银行要设法稳定利率,在国债发行之后,人民银行调整利率时应充分考虑国债利率水平,财政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使国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保持相同的走势。目前,我国国债发行采取浮动利率方式的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不宜采用,可根据市场利率溢价、折价、平价发行国债,消除国债固定利率的种种弊端。第三,可利用新旧债券结合的方式稳定发行市场,即发债人在利率上调时为避免旧债提前兑付风险,可发生新债券,允许旧债持有者兑换新券或给旧券持有者一定的补差,使承销机构有效避免由于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篇4

众所周知,国债利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作为债务资金使用,国债能节省企业的财务费用。而国债由地方财政转贷给公路经营企业,并作为国家投入的项目资本金,代替国家应投入的无息不还本资本金,使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结构、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为例,浅析国债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

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工程可行陛研究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总投资估算86亿元 (交通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投资概算为91.34亿元),其中:国家安排专项资金为 9.1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借给地方 1亿元,省专项资金安排21.6亿元,利用中国建设银行贷款30.7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7亿元,其余由沿线市县投资3.9亿元。

由于交通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投资概算调整为91.34亿元,省的专项资金没能足额到位,沿线市县投资3.9亿元没落实,为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并能按计划完成工期目标,省里便安排了5.7亿元的国债资金给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项目的国有股东作为该项目的资本金,并由高速公路项 目经营企业负责还本付息。至 2005年底止项 目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为:国家专项资金安排了9.1亿元,省专项资金安排了15.2184亿元,而国债资金则安排了5.7亿元,与原批复的概算相差较大。为此,国债作为资本金将对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结构、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 国债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假设企业的总资产为项 目总投资 91.3亿元其他资金来源不变,而国债作为资本金安排了5.亿元,则省的专项资金减少 5.7亿元。这样,原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为 (3O.7亿元+3.8亿元)÷91.34亿元 ×100%=37.77%;资产负债率为 100%一37.77%=62.23%。现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31.53%=6.24%,资产负债率为 100%一31.53%=68.47%,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一31.53%,资产负债率为 1 00%-3 1.53%=68.47%;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一31.53%=6.24%,资产负债率上升了68.47-62.26%=6.24%。

二 国债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

(一)建设期国债利息对项目建设成本的影响

表 1显示,项目建设期 (项目于 2003年 12月31日全线建成通车,并同时转入营运期)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费用为56,737,916元,即因国债作为资本金,项目的建设成本增加了56,737,916元。

(二)营运期国债利息对经营成果的影响

表 2显示,项 目营运期 (从 2004年 1月 1日开始全面转入营运期)每年需要支付国债利息费用为17,485,000元,即每年增加财务费用 17,485,000元。即在国债未还本之前,企业因使用国债资本金每年利润总额将减少 17,485,000元。

三、国债资金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同样以营运期为例,假设企业从第11年开始还本利息,每年100,000,000元,第16年还本70,000,000元。

篇5

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更好地发挥对国债定价与估值的参考作用。

(2)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

(1)合理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兼顾自身与应债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清偿能力等因素,对国债的期限结构做出选择。

(2)优化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单一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大痼疾。这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要加大,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传导效果。第二,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使国债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促进现有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的发展并培育国债投资基金。这将有效地提高国债市场的参与程度,促进国债市场发行效率的提升。第四,允许国外投资者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债。这既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又有利于调节国债持有者的结构。

3、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目前市场交易主体还比较单一,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虽然己增加到900多家,但仍然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很少进入这个市场,这样就限制了这个市场的覆盖面。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却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应大力发展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市场,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4、发展国债投资基金

国债基金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基本形式,同一般的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国家信用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国债基金的绝大部分资金是投向国债的,同其他类型的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具有信誉高、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点。

5、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中介机构

(1)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完善做市商制度,活跃国债市场。第一,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我国中央银行应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一级自营商成员,尽早让一些业绩好、信誉高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加入到一级自营商队伍中来。第二,完善做市商制度,扩大做市商队伍。我国虽已经建立做市商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报价券种偏少,很多债券不能及时报价或没有报价,价格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披露。

(2)大力发展国债市场经纪人。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非常重视经纪人业务。经纪人作为给交易商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是连接交易商的重要媒介,经纪人本身不参与交易,只是将市场交易进行有效的配置,提供价格发现机制,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直接交易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目前我国同业经纪人只有一家,缺乏竞争和效率。因此,培养一大批活跃的经纪人队伍对发展我国场外债券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6、建立统一、规范、分层次的国债市场体系

(1)一个竞争、有序、统一、高效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国债市场的建设中,当前应集中精力建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核心市场。继续拓展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吸收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以之作为批发债券市场。

(2)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呈现分割的状态,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各自存在。国债市场的两个子市场之间既独立运作又互相沟通。但市场交易具有连续性,人为地把不同交易主体分割到不同的市场,不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机制。而且两个市场价格差的存在也不利于管理层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情况。因此,应逐步将两个市场统一起来,促进国债交易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健全国债交易的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清算系统,是统一流通市场的关键。

7、积极发展国债期货市场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没有衍生金融工具,在现有的交易体系和交易手段下,投资者无法有效地解决利率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使得机构投资者难以进行避险与对冲操作,阻碍了其对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参与。市场上投资者追涨杀跌,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对于长期进行大量债券投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二、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的国债市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期限结构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则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状况的期限升水,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非国债(如企业债券)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虽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论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结构也就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别,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最好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虽然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也有可比性,但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一个短期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只是对短期利率有参考作用。国债市场则是提供短、中、长期不同期限债券种类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一旦国债基准利率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其他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金融市场规模格局,而且还影响其他市场利率水平的确定,出现明显的利率市场化的传递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也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参考文献】

[1]景学成、沈炳熙: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篇6

中图分类号:F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9-0032-05

一、引言

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货币政策制定者和金融经济学家的强烈关注。在市场利率体制下,中央银行可以较为直接和有效地控制短期利率;但影响经济实体的资本成本,从而影响投资需求和宏观经济的主要是长期利率。只有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稳定,才能保证货币政策当局能够通过调节短期利率来影响长期利率、进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在现实中,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并不是同步变化的,有时甚至会出现走势背离的现象。例如,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连续多次上调,而10年期国债利率却持续下降近一年之后才小幅回升,这一现象被时任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一个“谜”(Conundrum)。2008年以来,反映-欧元短期利率水平的2年周定期限互换(CMS)利率大幅度上升,而长期利率指标30年固定期限互换(CMS)利率则上升缓慢,使得长短期利率在2008年5月底首次出现了自欧元诞生10年以来的倒挂现象,并持续多日,由此导致挂钩于欧元长短期利差的金融衍生理财产品出现巨额亏损,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推进和金融创新的加快,货币政策正在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顺畅的传导渠道是市场化调控手段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理想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中央银行“舞动”收益率曲线的短边,让收益率曲线的长边轻轻“飞扬”,从而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对中长期利率乃至利率的风险结构产生影响。彭兴韵、施华强(2007)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一定的反应,但反应并不持久。而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则是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传导的后半部分,即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对以长期国债利率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利率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国债市场存在期限结构不够完备、市场流动性有待提高等缺陷,但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步伐的推进,长期国债利率在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与长期国债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点扩展了对我国长短期利率之间关系的考察:第一,现有研究成果较多地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或者国债回购市场不同期限利率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则重点考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以下简称央票利率)对长期国债利率的影响;其次,本文将反映通货膨胀因素与债券市场资金面因素的指标引入到长短期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并且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从而有助于得出较为全面而稳健的结论。

二、长短期利率关系的国际表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放弃了原来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而实行以联邦基金利率为中介目标。联邦基金利率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之间隔夜拆借资金的利率,美联储瞄准并调节联邦基金利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10年期国债利率是理论研究和市场分析中最常用的长期利率指标。两者在1990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的月度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对于欧洲的情况,我们选择一直为市场所关注的欧元2年期固定期限互换利率(Euro-CMS-2Y)与30年期固定期限互换利率(Euro-CMS-30Y)分别作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代表。自1999年1月开始至2009年6月期间的月收盘利率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由上两图可见,无论是美国还是欧元区,短期利率指标和长期利率指标基本呈同步变化。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这也符合经济学原理:长期投资者把资金锁定在相对更长的时间段内,因而往往要求较高的回报来弥补他们放弃投资资本的其他用途的权利。但也有一些阶段,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走势出现非同步变化。例如,美国在2004年6月至2006年初,欧元区在2005年中期至2007年初、以及2008年上半年,都出现了短期利率持续上升,而长期利率反应迟缓、上升幅度远远小于短期利率的情况,并由此使得短期利率逐渐接近甚至超过长期利率、出现利率倒挂的现象。而自2008年中期以来,美国和欧元区短期利率下降幅度远远超过长期利率的下降幅度,长短期利差扩大。

三、长短期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关于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关系的定量研究,主要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将长期利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短期利率及其它一些因素,如经济增长、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因素的单方程回归模型。另一类是不再先验地、单方向地考察短期利率、宏观经济变量等对长期利率的影响,而是将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实体经济指标、通货膨胀率指标、以及其它货币政策指标(如货币供应量)等作为一个向量,共同纳入到一个向量自回归(VAR)系统,进而利用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技术,考察各宏观经济变量、短期利率、长期利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的相互影响关系。这两类方法的研究结论大都表明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这种关系也受到经济增长、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如果从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影响程度这一指标来看,表1给出了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

由上表可见,采用VAR方法得到的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采用单方程模型得到的影响程度,一些文献,如Evans and Marshall(1998),Berument and Froyen(2006),Berument andFroyen(2009)等甚至认为,当引入一些宏观变量时,长期利率“实质上不受货币政策调节短期利率行动的影响”。

在国内关于长短期利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有的选择货币市场上的长短期利率指标,如唐齐鸣和高翔(2002),石柱鲜、孙皓和邓创(2008),采用银行间拆借市场上的较短期限(1天或7天)利率作为短期利率指标,而将较长期限(120天)利率作为长期利率指标;李彪(2006)选择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上的7天和120天利率分别作为短期和长期利率指标;采用单方程协整检验的方法,结果均表明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符合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说。显然,这些

文献的缺点是对长期利率指标的定义区间太短,不足以真正揭示长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有的文献选择来自于不同市场的长短期利率,如吴丹,谢赤(2005)分别以银行间国债市场1月期利率和5年期利率作为短期和长期利率指标;郭涛、宋德勇(2008)以官方确定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上交所10年期国债利率作为短期和长期利率指标;则检验结果显示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影响不显著或者影响程度相当低。这一现象对于采用央票利率作为短期利率指标,并且在模型中引入宏观变量时,是否仍将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政策含义是什么?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四、我国长短期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与表现

尽管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是央行公开强调要大力培育的市场基准利率,但由于Shibor是于2007年1月4日才正式向外公布,样本期较短;而且经常因大盘新股发行等原因而出现大幅度波动,因此本文只以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作为体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意图的短期利率指标。自2003年4月以来,央行票据有三月期、六月期、一年期及三年期等品种。其中=三月期和一年期票据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每周发行一次的频率。为此,我们收集2003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间,所有3月期和12月期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利率数据。

由于近些年来交易所国债市场的规模已经远远小于银行间国债市场,因此我们选择银行间国债市场10年期国债利率作为长期利率指标。利率数据来自于业界常用的红顶债券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样条插值法将附息债券利率数据转化为标准意义上的零息债券利率数据,被路透社及许多金融机构作为债券利率数据的提供商。

图3给出了在样本期内,我国3月期央票利率、12月期央票利率以及10年期国债利率月度均值的变化情况。

由图3可见,在样本期内的大部分时间里。以3月期和12月期央票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与10年期国债利率的运行方向相同;但也有一些阶段,短期央票利率与长期国债利率之间的走势出现非同步变化。例如,在2004年上半年,三月期央票利率下降,而十年期国债利率仍然上行。考察当时的市场环境,正是经济过热、CPI上升,市场普遍判断会推出加息措施,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调,导致长期利率走高。自2005年中期以来,随着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经济实现了平稳着陆。投资者对经济过热和升息的预期逐步减弱。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的外汇占款大幅增加,M2过快增长,市场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逐步显现,在股票和基金市场火爆到对债券市场资金产生分流作用的情况下,宽裕的市场资金量压制了长期利率的上行,使其在央票利率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升势缓慢。2008年11月以来,央行宣布暂停1年期央票发行,并大量释放流动性,同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大量长期基础设施建设也暗示未来长期债券将大量发行。在未来长债将巨量供给、短期的大量货币投放导致长期存在较大通胀压力的情况下,长期债券利率的下降幅度远远小于3月期央票利率的下调幅度。

综合上述分析,为了对长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全面、稳健的检验,有必要在研究模型中,引入通货膨胀率、资金面等宏观因素。为此,我们采用CPI作为通货膨胀率指标。另外,由于商业银行一直是长期债券市场主要的投资机构,因此我们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指标(CDC)来反映长期债券市场上的资金面松紧程度,并且对存贷差数据求自然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有的数据均为月度数据。理论上讲,通货膨胀率的攀升将会推动长期利率上涨:而存贷差的增大,意味着长期债券市场的资金充裕度提高,对长期债券需求的增大将压低长期利率。

(二)VAR模型及估计结果

为了防止伪回归问题的产生,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采用Dickey和Fuller(1981)提出的ADF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各组数据的时序图,以及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截距项和时间趋势的系数显著性来判断ADF检验模型形式设定的合理性。滞后阶P的确定是基于最小信息准则(SC)由E-views5.0软件自动确定。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水平层面上都是非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层面上是平稳的。由此,我们可以认定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1)过程。

由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我们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对长期利率、短期利率及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Sims(1980)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技术为解决分析系统中变量之间的同时性问题、分离各变量对自己和其他变量冲击的动态反应提供了比较好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诸如货币政策效应的估计以及冲击一反应模拟等。彭兴韵、施华强(2007)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操作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本文采用类似方法,进一步研究货币市场利率与长期国债利率之间的关系。

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根据短期利率所选指标的不同,向量分别为[LRate,YP3,CPI,CDC和[LRate,YPI2,CPI,CDC,、、是待估的系数矩阵,p为滞后阶数,为误差向量。VAR模型中,每个方程可以用OLS估计,无需随机扰动项序列不相关的假定,任何序列相关都可以通过加入的滞后项解决。

为了恰当地估计VAR模型,需要正确的确定模型的滞后期。我们根据研究中通用的AIC准则和SC准则,并考虑模型的自由度来确定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期。为节约篇幅,我们只列出对本文最重要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参数。

由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3月期央票利率、还是12月期央票利率作为短期利率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其在短期内(滞后一期值)对长期利率的影响极为微弱,未通过显著性检验(t值只分别为0.0041和0.053);而且,除了长期利率自身的滞后一期值对其变化的解释效果较好(t值比较大)之外;通货膨胀率(CPI)滞后1期值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t值分别为2.242和2.299),表明前期通货膨胀率的升高,将导致本期长期利率的上涨;而金融机构存贷差变量前的系数显著为负(t值分别为-2.809和-2.459),这也证实资金面的充裕程度与长期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资金面越充裕(金融机构存贷差越大),对长期债券的需求将压低长期利率。后面的判定指标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

进一步,为了更清楚地描述通货膨胀因素、资金面因素、短期利率作用于长期利率的动态特征。我们引入脉冲响应函数图和方差分解表进行计量分析。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刻画了一个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冲击对每个内生变量当期及以后各期的影响。图4和图5显示了短期利率指标分别采用3月期央票利率和12月期央票利率时,长期利率LRate对CPI、金融机构存贷差(CDC)及短期利率指标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轨迹。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月度),纵轴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值。

篇7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利率所组成的一条曲线,它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以及投机等金融活动的基础。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是资产定价领域一个基础性的研究问题。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利率期限结构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在一个存在零息票债券的市场上,我们通过直接求出这些零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就可以估计出某个时点的利率期限结构并进行分析。但是如果不存在零息票债券或者数量十分有限,那么这种方法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国债券市场就是如此。在中国债券市场上,大部分债券都是息票债券,零息票债券的数量很少。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银行同业间债券交易市场上交易的国债都是息票债券。因此,我们就不能通过求到期收益率的方法来估计利率期限结构,而只能采取其他的估计方法。在本文我们使用Vasicek(1982)提出的指数样条估计方法,利用我国上交所2002~2005年国债现货市场的交易数据,估计出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一个时间序列数据。

有了即期利率这一基准利率曲线,我们就可以用其给国债、公司债以及其他利率金融产品进行定价,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和依据。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及国债市场本身众多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即期利率曲线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利率的变化会导致利率金融产品尤其是固定收益证券价格的变化。为防止利率的大幅变动对投资者头寸价值的影响,必须对持有头寸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是确定利率风险因素。一般把风险因素简单归结为即期利率的平行移动,即各个期限的零息债券到期收益率发生相同的变动时,如何来对债券进行套期保值,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久期保值。一般的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都是针对即期利率平行移动这单一风险因素的,但是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经常不是发生平行移动,一般认为,利率曲线的变动模式主要有三种:平行移动(Levelshift)、斜向移动(Slopeshift)和曲率移动(Curvatureshift)。针对不同的曲线移动模式,投资者应当采用不同的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各国的市场环境不一样,利率曲线变动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二、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分析

要研究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首先得推导出利率期限结构,从国债的市场价格信息中构建出利率和期限的对应关系。鉴于拟合利率曲线的模型和方法很多,加上我国国债市场自身的特殊性,必须选择适当的模型来估算出我国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利率期限结构估计可以利用市场上观察到的债券价格数据来拟合期限结构。最先从国债价格数据估算期限结构的是McCulloch(1971,1975),他首先应用二次、三次多项式样条函数的方法来估计利率期限结构,为数量拟合法开创了先河,并引发了很多学者对其样条方法做一定改进。比较著名的有Vasicek和Fong(1982)的指数样条法和Steeley(1991)的B样条和Chambers等(1984)提出的指数多项式模型、Nelson和Siegel(1987)提出的简约模型、Fama和Bliss(1987)提出的息票剥离法以及Linton等(2001)提出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我们要求一种方法能构造出连续光滑的收益率曲线,有足够的灵活度产生不同形状的利率曲线,而且能很好地拟合市场的交易价格数据。本文基于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采用了Vasicek和Fong(1982)提出的指数样条法。根据指数样条法,利用我国上交所2002年4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国债的现货交易收盘价和各上市国债的基本信息,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静态估计,从而得到每天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数据,到期期限从0.5年至20年,每一个到期期限都有相应的即期利率。总共有830个交易日,从而有830天的利率期限结构,这样就可以得到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时间序列。

我们选取即期利率曲线的几个关键利率变量做一个描述性分析,以期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选取的关键利率变量有0.5年期、1年期、5年期、10年期、20年期的即期利率,分别代表着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即期利率水平。选取即期利率的另外两个重要变量斜度和凸度,在这里斜度定义为S,计算公式为:S=r[,10]-r[,0.5],即0.5年期和10年期即期利率的差异,凸度定义成C,计算公式为:C=r[,6]-0.5*(r[,2]+r[,10]),即凸度等于6年期即期利率减去2年期和10年期即期利率的等额平均值。

首先,对利率期限结构各个期限的即期利率求均值,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2年4月1日到2005年8月31日期间,上交所国债平均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呈向上倾斜的状态,和同时期银行存款利率曲线的倾斜方向基本一致。但是,即期利率曲线倾斜的程度并不大,较低期限溢价反映市场对未来提高利率的谨慎预期,即期利率曲线末端逐渐走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市场对长期券种的过度投机。图1中均值即期利率的上轴线定义为各个期限即期利率的均值加上其一个标准差,均值即期利率的下轴线定义成各个期限即期利率的均值减去其一个标准差。可以看到,0.5年期即期利率范围大概从1.5%到2.1%,10年期即期利率的范围大概从2.7%到4.6%,20年期即期利率的范围大概从3.5%到4.8%。

更加详细的我国国债即期利率的静态信息可以看表1,列举出关键利率变量的一些基本统计特征,可以看到各个期限的即期利率、斜度和凸度都不服从正态分布。

本文将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时间序列角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国债即期利率曲线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为进行主成分分析,我们选取上一节得到的2002年4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以下关键利率:0.5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5年期、6年期、7年期、8年期、9年期、10年期、20年期12个主干利率。首先,我们对12个关键利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的结果见表2。各种关键利率时间序列几乎都没有通过95%的置信度,显示出明显的非平稳特点,所有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呈稳定状态。下面的主成分分析采用一阶差分,也就是即期利率变化量作为分析对象,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表2即期利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0.5年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20年

水平序列-2.87-2.46-1.97-1.21-1.16-1.18-1.18-1.11-1.08-1.06-1.05-1.04

一阶差分-32.78-30.36-26.49-25.60-13.6-13.16-12.94-16.58-16.29-15.96-15.81-16.02

注:ADF检验临界值:-3.438023(1%)、-2.864816(5%)、-2.864816(10%)。

主成分分析显示(表3),前三个主要因素即期利率曲线的方差贡献度分别为51.28%、26.63%和10.86%,对总体方差累计的解释能力达到88.77%。因此,可以说明前三个主要的因素已经基本上解释了国债即期利率曲线的动态特征。

图2显示了即期利率变化量的协方差矩阵的三个主要特征向量和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认为,任何单个特征向量都可被解释为一种独立的即期利率曲线的基本运动模式,任何一个时点上即期利率的变化也可以看作这几个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也就是这三种即期利率曲线基本运动模式的某种组合。

具体来看,第一个特征向量的各元素值基本上呈现出水平运动的特征,尤其是中长期期限系数大约分布在0.35左右,短期(0.5年、1年)和超长期(20年)的系数稍微有一些偏离,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国债市场这几种期限的国债数目很少,估算利率期限结构的时候产生的误差较大。水平因素对不同期限收益率变化的影响方向和力度大体相同,它驱动即期利率曲线的平行移动。大部分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水平因素贡献率保持在80%以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上交所国债的研究显示,水平因素的方差贡献率只有51.28%,对国债即期利率曲线的决定性影响不够明显。第二个特征向量体现了斜度因素的作用,它对4年期以下的中短期收益率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对5年期及其以上的中长期即期利率发挥负向的影响,对长短期利率作用的不同方向导致即期利率曲线倾斜程度的变动,其26.63%的贡献率显示斜度因素在国债即期利率曲线变动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国外同类市场10%左右的比重。第三个特征向量是影响效果相对复杂的凸度因素,它对3~6年的中期期限收益率产生负向的冲击,对2年以下和7年以上的期限收益率构成正向的冲击。其影响比重达10.86%,超过了国外平均的5%左右。斜度因素和凸度因素的重要性可能和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和交易主体的投资行为有一定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各种风险因素对不同期限的国债即期利率变动的影响,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不同期限即期利率对不同主分量的相对敏感性。

表4显示,水平因素基本上对2年以上即期利率的变动都有重要的影响,解释能力在60%~80%之间,而对2年以下的即期利率变动影响较弱,不到10%。斜度因素主要作用在4年以下的即期利率的变动,其解释能力高达70%左右,而对于其他中长期期限收益率变动基本上不构成影响。凸度因素主要对4~5年以及9~10年收益率变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他期限基本上没有影响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年期即期利率前三个因素的累计解释能力只有34.23%,其他风险因素贡献率高达65.77%,说明超长期国债收益率在我国独特的变化特征,这可能和国内市场缺乏长期国债、长期国债供求关系失衡有关系。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首先利用指数样条法估计出我国上交所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利率期限结构做静态的分析。数据表明,上交所国债平均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呈向上倾斜的状态,和同时期银行存款利率曲线的倾斜方向基本一致。但是,即期利率曲线倾斜的程度并不大,较低期限溢价反映市场对未来提高利率的谨慎预期,即期利率曲线末端逐渐走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市场对长期券种的过度投机。

本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因素、斜度因素和凸度因素对我国国债全样本即期利率曲线日变动的解释能力分别达到51.28%、26.63%和10.86%,累计贡献率达到88.77%,不同因素对各个单独到期期限即期利率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主成分分析从经验统计的角度出发,模型中用于刻画即期利率曲线变动的影响因素很难进行具体的识别和度量,也没有经济理论的有效支持。该技术主要更多地用在债券投资组合管理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债券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传统的久期和凸性套期保值策略主要应用于防范利率期限结构的平行移动带来的风险,主成分分析为非平行移动风险的防范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构造出有效的资产组合,使得该组合对于主要的三个风险因素的波动都能够套期保值,这样就可以防范利率期限结构90%左右的波动风险。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篇8

一、我国国债发行的基本情况

二、目前我国国债发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持有者结构不合理。我国凭证式国债持有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在各网点新增开户购买国债的投资者也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个人持有的国债比例约为国债发行总量的60%,大大高于西方国家,机构投资者相对缺乏,而且机构投资者无论从构成、分布和资源配置上都很薄弱,不便于国债集中托管进行交易。

从近几年的凭证式国债个人投资者的年龄结构看,个人投资者的总体年龄结构偏大,新增和个人投资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投资者年龄结构偏大,对于国债发行创新的新品种接受程度低、了解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债新品种的推广效果。

(三)目前国债业务在农村基本处于空白。我国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占有全国70%左右的人口数量,但由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收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只保留县级以上的网点,县级网点大量收缩,广大农村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但这两家农村金融机构不是国债承销机构,不办理国债发行、兑付业务,农村人口要购买国债必须到县城以上的金融机构才能办理,因此凭证式国债销售不到农村,国债业务在农村几乎处于空白。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增加中长期国债发行比例。

(二)合理制定国债发行利率水平和手续费率。

一方面适当提高国债发行手续费,增加基层金融机构承销动力。适当提高国债业务手续费可以提高承销机构在发行、兑付业务中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各承销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销售网点的激励机制,提高国债承销商的服务质量,提高国债发行、兑付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合理掌握国债发行成本和投资者收益率的平衡点,以提高机构投资者投资中、长期国债的积极性,增加机构投资国债的比例,培养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国债的利率水平偏高,且利率以行政方式确定,因此国债发行成本偏高,利率变化不随市场供需而浮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财政赤字,但如果将发行利率定位过低又将影响投资者购买积极性。因此如何掌控好这个平衡点,尤其对中、长期国债的发行有较大影响。目前我国对国债发行、管理的讨论较多,但在国债利率的合理制定机制方面的讨论较少,并且我们国家目前国债发行采取浮动利率方式的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本人认为这将是在以后需不断研讨、实践的方向。

(三)做好国债业务在农村的宣传、发挖农村销售市场。

从目前国债发行的情况看,各承销机构县级网点往往得不到国债销售额度,如需要发行或增加额度往往要提前给上级网点打招呼,这影响了国债向基层市场发展速度,因此建议各承销机构应加大对县级网点的承销配额,扩大县级网点的国债宣传和促销力度,提高国债在县级基层网点的覆盖率。

同时要挖掘农村市场购买力,开发农村国债发行的空白市场,促使国债下乡。这既有利于实现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投资渠道,突出“三农”建设中服务农民的要求,又有利于国家广泛募集资金,因此可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金融机构遍及农村的网点将凭证式国债发行的市场延伸到基层农村,实现国债发行、兑付下乡。

篇9

文章编号:1003-4625 (2015)06-0017-05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从2007年发行公司债以来,随着公司债发行规模和投资者的不断增加,公司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3年末,公司债占中国全部债券发行量的3%左右,达到了7000多亿元。公司债的快速发展,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大量直接融资,有利于企业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增加股东的权益。

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公司债券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债券的收益率问题。而收益率可通过信用利差体现出来。信用利差是指具有较高信用风险的债券收益率与无信用风险债券收益率之差,以此来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额外风险。由于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消除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所以债券信用利差比债券价格更能反映投资债券的收益率。

影响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的因素诸多,如税收、流动性、市场风险等。然而,目前学术界并未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给出一个完美解释,为此人们称其为“信用利差之谜”。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在分析Merton结构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无风险利率、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到期收益率的波动、剩余期限和流动性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就我们所知,人们尚未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对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而且有助于公司债券的合理定价,以期推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剩余的研究内容安排为,第二部分评述了公司债信用利差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公司债信用利差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统计特征以及相关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归纳总结。

二、文献评述

长期以来,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不仅包括公司债券定价的理论模型,而且利用不同国家公司债券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

在理论方面,主要围绕公司债定价模型开展相关工作。最经典的公司债定价模型是由Merton(1974)利用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提出的结构化模型。他认为公司债券相当于看跌期权,并且借助于B-S期权定价公式得到了公司债价格的封闭解。该模型成了公司债定价乃至信用风险管理的奠基性工作,受到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如Black和Cox(1976)从公司债务违约发生时间的视角对结构化模型进行了推广。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结构化模型也引起了诸多疑问,如这类模型是否在其他国家公司债市场具有普遍性。解文增等(2014)采用中国公司债的季度数据,实证研究了结构化模型的定价能力,研究表明结构化模型整体上高估中国公司债价格。

在实证方面,许多学者利用结构化模型研究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Jones等(1984)首次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了Merton模型,发现其严重低估信用利差。Coliin-Dufresne等(200l)首次基于结构化模型理论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将这些理论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信用利差的差分进行线性回归,发现理论因素对信用利差的解释力有限,且回归残差受系统性因素的显著影响。Campbell等(2003)在Collin等(200l)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表明公司股票波动率是决定公司债利差的重要因素。Ericsson等(2009)发现系统性因素能够解释公司债信用利差。Huang(2012)等系统研究了不同的结构化模型,采用校准方法发现,信用风险不能全部解释公司债利差。赵静和方兆本(20ll)基于结构化模型对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无风险利率的期限结构、发债公司股票波动率、宏观行业、金融市场以及债券流动性对中国公司债利差具有显著的解释力。王安兴等(2012)对中国公司债利差的构成及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税后利差在公司债市场初始阶段和金融危机时期为负。

总体上,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研究主要从违约风险的视角考虑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然而,无风险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流动性、到期收益率的波动是否影响公司债信用利差,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仔细探讨这个问题。

三、理论模型分析

本部分简要回顾Merton(1974)提出的公司债券定价的结构化模型,为下文开展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假设企业,通过股权和零息债券进行融资。债券的到期时间为T、面值为D。在某时刻t时该公司资产价值V1为

其中St为t时刻的股权价值,Bt为t时刻的债券价值。

按照Merton(1974)模型的假设,公司资产价值V1服从几何布朗运动

其中,μ和σ分别表示公司资产收益率的期望值和标准差, ,ε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于是

假设P1为t时刻的欧式卖出期权的价值,则在f时刻的无风险债券的价值为

由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公式,可以求出欧式卖出期权的价值为其中 是标准正态分布,

由零息债券 ,可得公司债的到期收益率为

因此,公司债信用价差定义为

其中V0表示初始资产价值。

进一步分析式(9)可知,在理论方面,公司债信用价差受公司资产收益波动率、债券剩余期限、无风险利率、面值、公司的初始资产价值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待于实证检验。

四、实证分析

本部分分析影响公司债信用利差的经济因素,及其对应的变量和数据来源,进而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

(一)变量选择

信用利差变量。投资者购买公司债券,承担了公司债券将来可能违约的风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投资者必然会要求公司债券的收益高于剩余期限相同的国债收益,高出来的这部分收益就称为信用利差。因此,本文以公司债到期收益率与国债到期收益之差为公司债信用利差变量。

无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本身是结构化模型中的输入变量之一,当无风险利率上升时公司债价格下降,公司债利差减小。因此,本文选取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变量。

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反映。一个下降的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可能是经济即将步人衰弱的标志,而一个正的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则表明经济状况良好,后者将引致公司价值的增长和降低违约概率,从而信用利差和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剩余期限为120个月的到期收益率与剩余期限为3个月的到期收益率之差作为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变量。

剩余期限。在Merton模型中,在准财务杠杆和资产波动率给定时,公司债券的剩余期限越长,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大,债券收益率的波动也会越大。出于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弥补,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将会更高。公司在到期本息支付日的全部预期价值不足以偿还债券本息,因此公司债券的违约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将不可避免。此时如果债券的剩余期限越长,公司就越有可能改善经营状况,使得违约的可能性降低。

流动性。公司债市场的流动性水平高低也可能是影响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债券发行年限越久,持有者作为长期投资的可能性越大,债券的流动性越低,从而债券的流动性溢价越高,利差越高。流动性越差,投资者要求的流动性补偿就越高,债券价格就越低,利差越大,反之,利差就越小。本文以中国公司债券的交易量作为流动性因素变量,其理由是交易量越大,说明公司债券的流动性越好。

公司债到期收益率波动。公司债到期收益率越高反映了市场对公司良好状况的肯定,正面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判断,增加了债券的需求,价格有所提高,因此信用利差降低。本文以公司债到期收益率的标准差作为公司价值波动率的变量,其理由是到期收益率的标准差越大,说明公司债到期收益率的波动越大。

结合上述的影响机理分析,表1给出了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和单位,以及在回归中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的预期符号。

(二)数据来源与基本统计描述

为了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公司债的交易价格、交易量、剩余期限、10年期国债交易价格为基础数据,时间期限从2008年3月到2013年3月,采用月度数据,来源于WIND咨询统计数据库。

据Wind咨询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数量为331个,包括330家沪深上市公司和1家H股上市公司(复地集团,2009年在港股退市)。表2统计了不同信用评级的公司债发行情况。

表2显示大部分公司债的评级不低于AA-级,尤其是AA级的公司债最多,达到了196个,因此,我们讨论信用评级不低于AA-级的公司债的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同时,公司债发行期限绝大部分在1-3年、3-5年、5-7年、7-10年,为此按照这四类期限分析公司债信用利差。

公司债信用利差需要计算公司债的到期收益率和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我们利用Diebold和Li(2006)提出的动态Nelson-Siegel模型分别计算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和公司债到期收益率,并且对不同信用评级与剩余期限的公司债信用利差进行描述统计性,其结果如下表3所示。

分析表2可知:其一,随着信用评级的降低,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均值增大。如,A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均值为1.675,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均值2.529,这说明公司信用评级的降低,增加了公司违约的可能,从而导致信用利差的增大。其二,剩余期限越长,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均值越小。如:剩余期限为1-3年的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均值为2.495,剩余期限为7-13年的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均值为2.026。在理论上,剩余期限越长、信用利差越大,这是因为剩余期限越长,企业的信用状况越差,发现违约的概率增大,进而信用利差加大。

然而,如果债券的剩余期限越长,企业就越有可能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状况,使得违约的可能性降低。

(三)多元回归分析

以公司债信用利差为因变量,10年期无风险利率的变化、收益率曲线斜率的变化、公司债到期收益率波动的变化、债券交易量的变化、剩余期限的变化为自变量,结合表1中这些变量的符号,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经过回归分析后,得到了不同信用评级和剩余期限的回归结果,见表4和表5。

分析表4发现:其一,在AAA级、AA级和AA-级三类公司债券中, 的回归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数,分别为-1.543、-0.766、-1.005,这意味着无风险利率与这三类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负相关。而对于AA+级公司债而言,其无风险利率的回归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数(即0.914),这说明无风险利率与这类公司债的信用利差正相关。进而说明,在中国公司债市场上,无风险利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随债券信用评级而不同,而且对绝大多数公司债信用利差产生显著负影响。

其二,在AAA级、AA+级和AA级三类公司债券中,slopet的回归系数在0.1置信水平上显著,分别为-0.026、0.124、0.011,这意味着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显著影响这三类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而且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和效应,对AAA级和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产生负影响,而对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产生正影响。然而,在AA-级公司债中,slopet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显著不影响这类公司债的信用利差。

其三,在四类公司债中,liquidt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公司债的流动性显著不影响公司债的信用利差。在AAA级、AA+级、AA级三类公司债中,maturity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7、0.02、-0.046、-0.28,这意味着公司债的剩余期限对公司债信用利差产生影响的方向不确定。σ1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24、0.962、1.318、0.657,这意味着公司债到期收益的波动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产生正的影响。

分析表5发现:其一,对于这四类不同期限公司债, 的回归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即分别为-0.735、-0.257、-0.091、-0.251,这表明无风险利率和公司债信用利差负相关。特别地,发行期限在1-3年的公司债信用利差变化受无风险利率变化影响较大,回归系数为-0.735。

其二,对于期限为1-3年、3-5年的公司债,Aslopet的回归系数在0.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分别为-0.366和-0.117,这表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与公司债信用利差呈现负相关关系。然而,对于期限为5-7年、7-10年的公司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不显著。

其三,在表5的第三行中,liquid,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这说明公司债的流动性不显著影响公司债信用利差。这个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公司债流动性不足,对信用利差的解释能力较弱。进一步,对于期限为1-3年、3-5年、5-7年的公司债,maturity的回归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分别为0.395、0.846和0.772,这表明剩余期限显著影响这三类公司债的信用利差变化,尤其是对于期限为3-5年的公司债信用利差的解释能力达到了84.6%,但是不影响期限为7-10年的公司债信用利差。同时,公司债到期收益率波动的变化只显著影响期限为1-3年的公司债的信用利差,即σt的回归系数在0.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为0.735,而不影响其余三类公司债的信用利差。

另外,模型对不同信用评级和剩余期限的公司债信用利差拟合效果比较显著,即各自的Adj.R2比较大,这表明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9)显著拟合了四个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随着剩余期限的延长,模型对利差变化的解释能力越弱。

篇10

文章编号:1003-4625(2015)06-0006-05 中图分类号:F832.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7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后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紧缩到宽松再到稳健的转变。存贷款利率变动方面,央行共进行了18次利率调整。2007年初到2007年底1年内连续6次加息,从2008年9月到12月底,连续5次降息,其中比较特殊的是9月15日,只下调贷款基准利率;11月27日降息幅度达到108个基点。从2010年10月后,我国又进入一个加息周期,分别于2010年10月、12月、2011年的2月、4月以及7月分别加息0.25个百分点,1年定存利率从2.25%上升至3.50%。2012年6月、7月以及2014年的11月和2015年2月底,分别进行了4次降息,1年期定存基准利率降至2.50%,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放开至1.2倍后再放开至1.3倍。

目前,部分文献开展了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如陈军泽、杨柳勇(2000),王雅丽、刘洋(2010),吴波(2013),郑烨(2014)等。上述论文主要研究存贷款利率调整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考察市场利率(如国债利率和Shibor利率等)与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之间的双向关系。主要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运用经验分析和事件分析的方法,考察存款利率变动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二是本文创新性引入3个月和6个月的国库定存利率作为存款利率的变量,以及引入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作为贷款利率的变量,实证分析市场利率变动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

二、存款利率变动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由于1年期Shibor利率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影Ⅱ向最大,而其他市场利率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不能充分体现存贷款利率调整对其影响,再加上Shibor利率的基准性地位,因此我们选取1年期Shi-bor利率(以下记为Shiborly)作为市场利率的代表,研究存贷款利率变动对其影响。

(一)经验分析

我们发现Shiborly利率受1年存贷款利率调整的牵引不断变化,加息周期中,Shiborly利率始终在1年定存利率上方运行,降息周期中,第一轮降息周期Shiborly又出现低于1年定存利率运行的情形。原因是加息周期时由于定存利率提高,市场资金面趋紧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进而引起商业银行预期市场利率将进一步提高,因而给出更高的Shibor利率报价;降息周期时,商业银行的报价表现则相反;在货币政策稳定的时期,Shibor利率又表现出价格黏性的一面。Shibor利率已能较好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二)事件分析

我们将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日或其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作为“政策事件日”。把政策事件日定义为第“0”天。每一次利率调整我们选用了包含事件发生日在内的19个交易日的日数据为样本区间,其中最初的10个交易日(-13天至-4天)作为“估计窗口”,随后的8个交易日(-3天至+5天)为“事件窗口”。前3个交易日为该事件的事前检验期,后5个交易日作为该事件事后检验期。我们计算估计窗[-13,-4]内的Shiborly的利率10日均值,将其视为事件窗口内Shiborly利率的正常值(假如在事件不发生的情况下,Shibor在事件窗内的值)。于是,用实际观察值与该均值的差异即可衡量事件引起的Shiborly利率的异常变动情况。

政策事件日

(1)存款利率调整当日Shiborly利率的变动。

通过表1可见,第一轮6次加息日,Shiborly利率当日变动均值为7.39bp,第二轮5次加息日,Shi-borly利率当日变动均值为21.80bp,相对加息的幅度为21.80/25=87.2%。第二轮加息日Shibor波动情况较大的主要原因是Shibor利率经过3年多运行后,对加息的敏感度加大,较2007年刚刚推出时,更能反映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形与利率预期。第一轮4次降息日,其中前两次降息,引起的Shiborly的变动均值为-9.21个基点,相对降息幅度为9.21/27=34.11%;后两次降息引起的Shiborly的变动较大,相对降息的幅度分别为95.09%与135.5%,主要原因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管理部门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降息幅度大、银行信贷猛增造成市场流动性充裕。第二轮4次降息日引起的Shiborly的变动均值为-7.59个基点,相对降息幅度为7.59/25=30.36%。

(2)事件前、后的Shiborly利率的变动。

加息事件对Shiborly利率的影响是逐步体现出来的。具体来看,事件前,除了第8次、第9次加息前,Shibor异常变动值较大外,其余加息事前Shiorly利率反应均不太敏感。这表明Shiborly利率对利率调整事件做出提前的反应并不充分,市场部分报价行可能“预期”到了某个加息事件的产生,但是大部分报价行并未预期到加息事件的来临,该信息并不能够在银行间市场传导开。事件后,Shiborly利率变动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时间推移逐步上涨。到加息事件公布后一周,Shiborly利率较加息当日上涨7.28bp(第一轮均值)、6.74bp(第二轮均值)。此外,我们对比两轮加息,我们发现第二轮加息引起的Shiborly的变动要高于第一轮加息,其原因可能是Shibor利率发现越来越成熟,更能反映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

降息事件对Shiborly利率的影响也是逐步体现出来的。前2次降息事件与第5-7次的降息事件,Shiborly利率当日变动均值为-9.74bp,相对降息的幅度约为37.46%,最大变动值为-11.24个基点,最小变动值为-7.18个基点。说明了上述5次降息事件中,Shiborly利率的变动与加息引起的反应类似,事前变动较小,事后逐步下降,但下降幅度并未超过27个基点。第3次大幅降息108个基点,Shibor利率在事件前即已开始反应,整个事件窗内Shibor的异常变动超出利率调整幅度。对于第4次降息事件,我们发现大部分报价行都预期到了降息事件的来临,Shiborly利率事件前即已做出反应,大幅下降。此外,对比两轮降息,我们发现即使扣除2008年11月的Shiborly大幅下降的影响,第二轮降息引起的Shiborly的变动仍要低于第一轮加息,其原因可能是受到网络金融和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1.3倍的影响,第二轮降息并没有带来银行吸储成本的明显降低,反映到Shiborly上的变动因此也较低。

三、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影响

(一)市场利率对存款利率的影响

国库现金定存利率是在市场化招标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存款定存利率,部分体现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效果,期限主要分为3月期与6月期。我们选取同期限市场上的主导利率:公开市场的Shibor3m,国债3月、6月期限利率以及3月、6月存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作为研究对象。考察3月期限国库现金定存利率、6月期限国库现金定存利率与它们的关系。当市场资金面趋紧时,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存贷比等指标考核,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吸收大额存款,即协议存款与国库现金招标。由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大额协议存款与国库现金招标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存款资源的主战场,使得其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高,受市场利率影响程度大。由于协议存款数据的可得性较难,本文通过研究市场利率对国库现金利率的影响来探寻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

(1)3月期国库定存利率。2007年至2014年期间,3月期限的国库现金定存共进行了34期的市场招标,其间中标利率最大值为2013年12月10日的6.30%,最小值为2009年1月21日的0.36%,波动幅度大于市场同期限市场利率走势。2009年初至2010年8月期间,3月定存基准利率保持在1.71%水平,但是国库现金3月期定存利率从0.36%上涨至4.10%,其利率走势与法定的3月定存基准利率相关性小;从3月期短融利率以及3月Shibor利率的走势图来看,当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时,国库定存利率也同样处于历史低位,当市场利率攀升时,其上升幅度会更大,其中与其相关程度最大的是3月期Shibor利率。探其原因是国库现金定存招标只能在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而当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开始趋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为了争夺存款资源,降低存贷比指标,纷纷加大投标利率,使得国库现金定存中标利率走高;当货币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趋于宽松,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裕,使得其国库现金的存款需求下降,中标利率自然走低。然而,债券市场上由于短期限债券投资者多以持有到期为主,且投资者除了商业银行外,还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就使得其利率走势的影响因素更多,故两者相关性低于货币市场。

(2)6月期国库定存利率。2007年以来,6月期限的国库现金定存共进行了35期的市场招标,其间中标利率最大值为2012年2月和3月的两次招标,达到6.80%,最小值为2009年3月25日1.20%。从6月期央票利率、1年期国债利率以及6月Shibor利率的走势图来看,与6月期国库定存利率相关程度高的依然是6月期Shibor利率,进一步说明了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对6月期国库定存的影响大于债券市场的影响。与6月定存利率相比,国库现金6月期定存利率波动幅度明显较大;国库现金6月期定存利率共有9次超过同期的6个月期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010年末至2011年10月出现5次中标利率高于6月期限贷款利率的情况,另外4次分别为2012年2月23日、2012年3月22日、2013年6月20日和2014年4月14日。最高息差为2013年6月20日的90个基点,反映出在资金面、指标考核等压力下,商业银行不惜成本地吸收存款,因而出现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这一倒挂现象。

(二)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

我们利用贷款利率上浮占比(sfzb)、贷款平均加权利率(jqpj)研究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选取回购市场7天利率、3月期Shibor作为货币市场短期与中期利率代表,选取1年期国债利率与5年期国债利率作为债券市场利率代表。由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季度数据,为了数据的可比性,我们对以上所选取的利率按季度取平均值。

(1)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与贷款利率上浮比例的关系。简单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7,说明随着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浮占比也随之下降。反之,当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09年1季度上升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浮占比也随之提高。探其原因主要是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周期是中央银行收紧货币政策的时期,贷款加权利率随之上升,由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不断受限,使得贷款资源的争夺越发激烈,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得到提高。

(2)商业银行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以jqpj为因变量,分别对货币市场利率代表(ir7d、Shibor3m)和债券市场利率代表(cbly、cb5y)作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