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最美的乡村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6 00:46: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最美的乡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最美的乡村

篇1

提起乡村,大家就会想到鸟语花香、果实累累这一类的词。没错,农村嘛,就应该这样!但是,你有没有感受过一条小溪缓缓地在村里流淌所带来的灵动,那样的清新,那样的质朴,就像一个穿着花布衣裳,活泼的小村姑。李坑,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村庄。

这个暑假,我旅行来到了一条名叫李坑的村子,李坑和其他的村庄最大的不同是有一条小溪穿过整个村庄,清清的溪水绕过房前屋后静静地流淌着。走进村庄,浓浓的生活气息迎面飘来,让你忘却自己是个城里人而融入了这个村庄里,把脚步放慢,慢慢走,慢慢赏、、、、、、

村民的房子依着小溪两边而建,房屋前后都有一个大院子,放着农具,种着瓜果葱菜,瓜棚葡萄架是最好的乘凉处所。小溪上搭着一座座木板桥、石板桥,大多的桥只有桥板而没有桥栏,我最初走上去时有点害怕,走得摇摇晃晃的,好像就要掉下桥,但有惊无险,很是好玩。小溪边,村民们三三两两有的坐着聊天,有的在溪边洗衣服;小孩子在路旁说说笑笑,追逐打闹着,吃着糖果喝着饮料别提多高兴呢。村民们在地里辛勤劳作了一天,在这傍晚的时刻,都轻松地享受着这傍晚的阵阵凉风。

天气真热啊!没关系,坐下来向村里的阿姨讨口水喝,顺便再买个西瓜解解暑。风一吹,啊!好舒服啊!风中飘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让这气息穿透人的心肺,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夜色渐浓,也走累了,找个家庭旅社休息一下吧。家庭旅社就是村民自己的家,走进去就有了回家的感觉,我们去的那家旅社是全木做的两层楼房,一进门木香扑鼻,立刻感觉凉爽起来,房子虽然简朴,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有空调,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晚餐吃的是真正的农家饭,原料都是店家自己种的新鲜蔬菜,真正的绿色食品,让我们这些老吃食物添加剂的人享受了一顿难得的健康餐。

李坑,这最美的村庄,那清清的山风,那浓浓的农家味,那轻快的欢笑声,让我感受到质朴生活的美好。

篇2

明清古建筑、灵岩古洞群、古树名木及古文化,并称为婺源“四古”特色。婺源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县之一,名人墓地、唐宋古窑、明清府第、宗祠民居,无不散发着悠长的历史人文气息。

画里乡村――晓起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村,堪称是婺源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村,始建于1200多年前的公元787年,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汇处。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大气、堂皇,其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上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以及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负盛名,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氏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千年古商埠,徽州第一镇――汪口

汪口镇,古称永川,建于宋大观年间(约公元1110年前后),因村前两河交汇、碧水汪汪而得名。它位于婺源县东北部,距紫阳镇23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700余人。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景象。1960年以前,婺源东部陆不通车,水路航运长年仅到汪口,故汪口又为婺东货物集散地,素有“草鞋码头”之称。

汪口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极具特色。被我国古建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的俞氏宗祠,堪称婺源古建艺术之最;村中“大夫第”、“一经堂”可谓婺源官厅、商宅等徽派古建筑的缩影;保存完好的“养源书屋”,使人感悟到婺源深厚的文化积淀;走进长长的“千年古街”,会使人有浓烈的返璞归真之感。这些都充分显现了婺源地方文化的精华和自然生态的壮美。看过汪口不枉婺源行!

理学之源,进士之乡――理坑

婺源沱川境内的理坑村,有着全县最典型的明清官邸群。建村于南宋初年的理坑,镶嵌于大鄣山余脉的锦峰秀岭之中,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衬倩影,古道石梁和潺潺流水相映生辉。

理坑村自元代以后文风鼎盛,科第蝉联,明清两代更是官宦辈出。这里迄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官邸有“尚书第”、“天官上卿第”、“都谏第”、“驾睦堂”、“司马第”等,翘角飞檐,三雕工艺精湛,图案寓意隽永,被艺术家称为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地。

赣中古建的每栋建筑,都有明显突出徽派风格的特点。风火山墙、高耸的垂脊和起翘,还有家具、木椅的设计风格,都是精雕细刻的经典之作。在那“横空出世”的冬瓜梁上,甚至一块块不起眼的隔扇、裙板、绦环板上,都可以看到《百忍图》、《穆桂英戏挑杨宗保》、《百寿图》,周围刻有龙凤松鹤、花卉鱼虫,门、窗、护净无不雕工精致。

木板廊桥――彩虹桥

木板桥是婺源水乡的一大特色。来婺源,一半是为了看廊桥。婺源算不上一个纯粹的水乡,却保留着中国古代乡村原有的风格。村庄与村庄之间,千年的石板古驿道如飘带延展。村里,木板桥、石板桥更是别有一番雅致。

婺源著名的廊桥当数离清华古镇不远的彩虹桥。彩虹桥初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因袭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廊桥。它是由普通木工建造而成,桥长140米,宽7米,桥面部分是木质的,这是古人为后人易于维修而设计的。整座桥没有雕梁画栋,做工也显得粗糙,但却做到了厚重、结实、耐用。800余年来,彩虹桥历代都有维修,这也充分体现了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与延续的哲学思想。

篇3

她的英名值得传播而尊敬!

她就是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她像蜡烛,像蚕丝,

她就是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孩子上学要接要送,

孩子涕笑就当师长,当母亲。

以德树人,异地教书,

她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家庭和丈夫,

当起了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天地人”教识字,教读书,

“1+1”起航程,学数数,

“一二三”学走路,学习武,

“ABC”学英语,写字母。

她就是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给孩子梳头发,剪指甲,

背孩子过河,送孩子回家。

缝书包,裹伤口,捏鼻涕,

她就是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用良心塑造学生,

用爱心感化学生,

用恒心激励学生,

用真心点燃学生的希望,开启他们的人生。

她就是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阶梯登上阶梯,

教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

篇4

最初知道婺源是从电视广告里:在灿烂的油菜花映衬下人一个漂亮的美女大声呼喊“老家婺源”。从那时起我就有一种想去冲动,上周我有幸跟着妈妈到江西婺源去旅游。

在九江下火车,我们坐上了去婺源的公共汽车,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看到在崇山峻岭包围下的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古祠堂,古廊桥,古民居和千年古树,这就是被世人称之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江西婺源。此时正是油菜花盛开的4月上旬,此时也是婺源最诱人,最有灵气的时节。山坡山、古宅旁、小溪边,都是浓烈的金黄色。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锦,黄灿灿的油菜花、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将田间装扮得热闹非凡,小桥流水人家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远离纷繁城市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我们夜宿家院刚好下了一夜春雨,第二天早上起了一个大早,导游江导说去李坑参观,我们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小村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山间的绿色点缀着点点珠光般的露珠,胜似人间仙境。

婺源的坑就是小溪的意思,李坑村故名思意就是沿着这条小溪的居民大多姓李。这里有江南水乡的景致宁静,古村落在群山环抱中,依溪而建的明清古建筑。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湾,溪水倒映着浣纱女美丽的身影。接着我们去了“江南第一祠”俞氏宗祠。大鄣山卧龙谷风景区。古时卧龙谷是“吴楚分源”,也是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现在则是浙皖边界。卧龙谷瀑布成群,飞龙吐玉;彩池连环、相映交辉,整个景区类似九寨沟海子的彩池何止成千上万,就这样,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匆匆的看了下这个最美的乡村,就和她说再见了。至今我还在回味这样一个让我魂萦梦牵的乡村。

河南许昌市实验小学四一班四年级:徐婧茵

篇5

2011年以来,学校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薄改工作以来,学校更是加大了办学条件的改造力度,修建教师周转房、学校体育运动场等,并根据县局制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制订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查、有人抓。从而使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走进校园,沿台阶前行,左边是教学区,右边是生活区。左行,走进教学区,“班班通”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备课室等让我们感受到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已经落户官桥,并在这儿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目前已有30名教师体验这一高科技的教育、250名学生享受这份成果。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完善,按国家标准建有少队部、微机室、多媒体室、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阅览室、美术室等部室。现有教学仪器1700件,图书室藏书11500册,音美教学设备、体育器材齐全。微机30台,教师电子备课室一间,教师用电脑18台。校园绿化、美化与现代化融为一体,环境舒适、优雅。实现了教学环境优美、教育设备优良、教学资源的优质等顶优组合,为推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校成为嘉鱼县农村的窗口学校。

学校管辖5个行政村,一个集镇,设有小学一至六年级共7个教学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辍学率为0%,教师岗位合格率为100%,师生比为1:8.33,还配备有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德艺兼备的师资队伍,让学校教育锦上添花。

教学楼前的操场是学生体育活动区。其中硬化了3200多平方米、塑化1500平方米,还建有240米田径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安装有乒乓台、爬杆、秋千、篮球架等多项体育运动设备。大课间、体育课,学生就是在这片活动区进行多项体育活动,既丰富了课余课间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走进生活区,又是一番情景:琉璃瓦房,百年香樟,绕道桂花树,青翠的桔园,品种多样的植物园地,给你一种田园雅情。特别是冬季的萝卜,四月的青菜,五月的玉兰,六月的香樟,八月的桂花, 十月的桔子,让你留恋在季节的变换中,品味这种花香菜果熟的田园气息。

漫步学校的文化长廊,校园文化让人感觉一种如临诗雅书香的校园。“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这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以创建校园文化为载体,将育人与文化环境的营造合为一体。学校大力加强了班级管理,落实德育常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地德育教育活动,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家长联谊会”、“比教学、访万家”、“庆六一”、“国学经典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扎实认真,丰富多彩。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走进整洁的校园,良好的环境,给予学生美的感染和熏陶,高雅生活情趣的陶冶。

“安全第一、德育先行、教学中心、后勤保障”这是学校的工作思路。全体师生立足田野,全力打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农村特色的教育,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如学校近五年连年荣获县市级“先进单位”、“质量教学先进单位”等。

“质量是生命,管理是保证”,这是学校工作的法宝。学校以“质量立校”,切实解决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求真务实、学校教育质量大大提高。

首先学校“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把“教师课前准备,小黑板、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学生作业处理”这些重要环节落到了实处。其次是严格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规范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认真上好体、卫,艺课和大课间活动课,保证了学生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时间。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家庭作业量,家长满意度高。

再次就是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①、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了全天候管理,如发现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随意上自习课,未按规定时间放学,不执行坐班制度等现象,都要作为教学事故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了处理。一学期以来类似事件发生较少。②、切实加强了课堂教学管理。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和作业练习。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做到了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第三,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第四,加强过程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常规检查4次以外,随堂听课外,加强对重点教师的管理。采取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转变其思想,提高其业务能力。方法为: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作业批改);三座谈问卷(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四总结提高,全面解决“教”和“学”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保证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培养全体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篇6

一、爱情应在

曲水流觞处

最诗情画意的最受情侣欢迎的地方在哪里?仔细一想,脑海里浮现的有很多名山大川,但是也有一些很美的田园风光,她们沉淀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她们就像是无数文人笔下的诗,依然小桥流水、依然山明水秀、依然恬淡宜人。

深藏闺中才有风景,身处长江中下游的婺源也不例外。婺源县建于唐朝开元28年(公元740年),境内林木葱郁、层峦叠嶂、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

婺源的田园风光,可概括地形容为“水绕村庄“。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见溪流。乡村小道两边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徽州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间。这样的村景应该进入袁江或者张大千的山水画,浑朴有致,平易隽永。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形容的是庆源村下游一带的景色,这样的风景在晓起村内反而是见不着的,要看,必须站到庆源村下的江岭上俯视:坐落在群山谷地间的村落简直就是一个如诗如画的低山田园,梯田、河溪、古树、居民、木桥、放牛娃……江南乡村应有的一切元素尽收眼底。

二、探索古韵,

寻找温暖爱情的过往

对于爱情,除了新潮能够为它增加色彩外,古韵,也许能够让它格外迷人,也能够增加恋人彼此的神秘感觉……好,还是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吧!

书乡婺源 四古风韵

“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书乡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名人遗迹较多,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汉长沙王吴芮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走进书乡婺源,就像行进在久违了的历史风尘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一处年久的残壁断碣,一段弯曲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普通的水泉深井,都有一个传说、一个典故。其中,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

古文化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婺源历代文才辈出,代代有名家。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进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的婺源博物馆,珍藏商至清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古建筑

境内独具徽派风格的古祠堂、官邸、民居、廊桥、亭阁等遍布乡野,掩映在山麓水畔,点缀于古木幽篁之间,为我国明清古建筑保存得最多、最完整的县之一。其中,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堪称“三绝”。著名的“俞氏宗祠”、“百柱祠堂”气势恢宏、工艺精湛,被专家誉为“艺术殿堂”。

古树群

婺源现有古树名木两千余株。汉代苦槠、唐代银杏、宋代紫薇等古树名木,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葱茏秀挺;其中,以“江南第一樟”――虹关古樟和“江南杉王”――朱熹手植的文公山古杉群著称。

古洞群

婺源有集全国溶洞之大成的灵岩洞群,洞群位于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现已探明36处,景致奇绝,石笋、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令人称奇的是,灵岩洞壁间至今仍保留着“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历代名人题墨、诗句两千多处。

三、爱情旅游攻略

沱川――虹关――官坑的徒步路线,很值得走一走,沿途的风景是坐车享受不到的。而且路也并不难走,沿着石板路,听身边小溪潺潺流水,透过云雾看梯田村庄若隐若现,还有小鸟的歌声,有说不出的享受。

虹关――官坑的路线没有岔路,先到岭脚村,然后向东沿石板路翻过一个山头就到了。这一路的景色不错,一路都有溪流相伴,还有小瀑布,大约两小时的路程。

沱川――虹关的路线有点复杂,岔路较多,按图上的标注就不会错了。

要注意的是林场到周家山的一段没有石板路,要走小路翻山而过,路虽难走一点,但能近不少。上山的路口就在从林场到白石坑路上经过的第一个石拱桥处,有一条架空的引水渠横跨过路面,在路的右边上山,沿小路爬到山顶再下行一段就会看见一个小村子,叫周家山。

沿村中的干道(石板路)上山,在一棵大松树或一棵被劈成两半的油茶树(形状像个拱门)处右转沿土路继续走,直到看见石板路,再沿石板路下山,山下的小村子叫外言坑,过了河就是虹关,村口有棵千年古樟,很好找,在山上就能认出来。周家山这条路不好找,路也不好走,容易迷路。如果想保险一点的话可以从白石坑上山沿石板路走,过了亭子走左边的路下山(另一条路是去周家山的)。

四、婺源特产

婺源特产可以用四色概括:绿、红、黑、白。

绿:即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早在1915年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红:即中华荷包红鱼。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是国内外惟一独特的鱼种,其色彩红艳,形似荷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篇7

全国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的农村中小学生的教学任务。此次以“他们因播种光明而美丽,你我因弘扬崇高而寻找”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主题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通过寻找、发现、宣传典型代表,展播乡村教师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引导更多人关心农村教育、支持和帮助乡村教师和农村学校。

在第28个教师节前夜,(9月9日晚8时)中央一套和中央10套同时在黄金时间播出了“2012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的实况。宋玉刚等10名优秀乡村教师名列榜首,脱颖而出。他们在祖国最边远、最幸苦的地方,用博大的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知识的天空,他们是今晚最美的教师!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光,更加弥足珍贵!他们虽然辛苦和贫困,但他们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因此他们比那些锦衣玉食又天天抱怨的人幸福。

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平凡中的伟大,同时也看到坚守农村教育事业的乡村教师美好心灵的背后,无不是贫穷的付出和疾病的折磨。然而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从她加入之日起就承载着无上的荣耀,从承载之日起就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们从山里孩子们渴望外面世界的眼神中收获着永恒的欣慰!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长期坚守,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怀着对边远农村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贫困孩子的无比疼爱,甘愿到艰苦的偏远地区,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丝,传播文明,普及教育,使边区孩子告别愚昧无知,拯救民族大业,从而使乡村教育得以薪火相传。又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无私奉献,战胜孤独寂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付出,使一批批学生得以从大山中走向外面的世界,撑起了下一代的希望。

我们从颁奖晚会现场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情节故事片段中找到了答案,他们平凡的生活和高尚的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震撼观众的同时也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面对他们清贫的坚守和执着的追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社会的不公,个人的怀才不遇!

徐德光老师,是颁奖晚会现场10位最美乡村教师中的一位,这位当了37年马背上的校长,感人的事迹感动着观众不禁潸然泪下。贵州省遵义市的扇子林教学点,建在群山环绕的半山腰上,周围几个山赛的孩子都要到这里来上学,孩子们每天都要在密林杂草中穿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山高林密,灌木丛生,当年18岁的徐德光老师就是用镰刀砍了五年时间,一刀一刀劈出了一条孩子们求学之路。

五年的劈山开路,徐老师的双手伤痕累累,劈成了残疾。为了修建新的学校,徐老师一个人,一匹马不分昼夜将9万多块砖瓦背上了山,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每到下雨天,徐老师总是牵着他心爱的白龙马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回家,为此他摔断了两根肋骨,白龙马的一只眼睛也摔得几乎失明,硬是保护了所有的孩子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白龙”是他当年倾其所有买回来的唯一家当,这么多年来一直陪伴着他为学校立下了大功!画外音银屏上徐老师看着日渐衰瘦的白龙,感触颇深地抚摸着它喃喃自语:“白龙:你累不累”?白龙也好似听懂主人的话摇了摇尾巴扬起了头,引得观众鼻子阵阵发酸。

听主持人白岩松介绍,徐老师的喉咙一直沙哑,可他始终没有去看,原因就是怕万一手术后不能说话,学校的孩子们就没有了老师。他说最大的心愿就是他老了,学校的教育能后继有人,让所有山里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多么朴素无华的语言,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怀着对大山的一片赤诚,对孩子的那份挚爱,徐老师从18岁到55岁,37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换来了一批批走出大山的大学生!他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爸爸老师。

篇8

1983年10月13日,林子闳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县,家境艰难,18岁高中毕业后,就全职做布置会场的美工。

那时,母亲游静芬已离开台湾,到兰州一家旅行社做会计。

2004年,林子闳也来到兰州,给妈妈的朋友李南阳先生做助手,陪同前往西安、东莞等地。李南阳先生是富有爱心的台湾商人,但患有肺病且日益消瘦。

两人来到泸沽湖后,屡屡受到震惊。风景如此之美的地方,却如此贫穷。70%的山民都是文盲。泸沽湖镇木垮村原来有一所村办小学,但因年久失修,已经关闭。100多名学龄儿童每天必须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镇里的中心小学上学。因为山路遥远,大部分村民选择让孩子辍学,在家务农。

李南阳先生决定留在这里,出资给孩子们重建学校。并让林母游静芬过来帮忙。

50多天后,泸沽湖达祖小学建成了,李南阳自任校长,并对山民宣布:达祖小学的孩子学费、生活费全免,都由他来向社会募集。

招募的志愿者陆陆续续来到,而林子闳选择了离开,回到了台湾,找到了一份年薪20万的土木工程设计工作。

临走时,林子闳曾对李南阳先生说过,如果达祖小学需要他,他随时都会回来。

泸沽湖是高海拔地区,李南阳每天都在忍受着高海拔少氧对肺部的损害,有时竟然累到吐血。

2007年3月25日,李南阳先生因肺癌辞世,骨灰埋在了达祖小学旁,学校一切事宜暂由游静芬打理。两年后,林子闳辞职来到泸沽湖,当了这所小学的校长,当时学校共有3个教学班80余名学生,7个教师。他一直记着自己对李南阳先生的承诺,也难忘先生去世前的遗愿:一定要把学校坚持办下去!

为了筹措资金,林子闳多次到上海等地募捐,得到了上海“1881”职业妇女组织的资助。回到学校后,林子闳则把日常事务交给副校长打理,自己在山路跋涉,走进山民家中,争取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林子闳忘不了第一次走进大山的情景。清晨,他在当地山民的带领下,整整爬了一天的山,晚上才到前所乡的耳普村。这里不通水电,没有公路,手机也没有信号。回来当天他就开通了“泸沽湖达祖小学新浪博客”,实时报道情况,粉丝们越来越多,并且寄钱寄物。同时。还有志愿者来到达祖小学,并主动遵守“支教至少一年”的规则。为孩子们带来新鲜的资讯。现在,这位年轻的林校长已经成立了达祖公益助学基金。通过微博、QQ群、博客等,将山里孩子需要帮助的信息,都发到网上,寻求帮助。

2010年8月初,达祖小学新建成250平方米的新校舍。仍有捐款和物资源源不断送来,林子闳就将达祖小学作为发酵爱的平台,将师资、捐款和物资分配给周边需要帮助的匹夫村小、格瓦完小,以及云南境内宁蒗县的温泉完小、新兴完小等数十座学校。

每周,林子闳都要和志愿者进山两次,到这些学校去支教。送去物资,随身还带着照相机,为淳朴的山里孩子拍照,发到博客上寻求一对一的帮助。

每个月,林子闳都要在博客空间里公布粉丝捐款捐物名录。并清楚地公布每一笔捐款、每一份捐赠物资的使用情况及去向。

篇9

1、《苔丝》根据托马斯·哈代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女子的悲惨命运。女主很美,英国乡村也很美,故事很曲折,看完令人震撼。

2、《断背山》该片是由李安执导,杰克·吉伦哈尔、希斯·莱杰、安妮·海瑟薇、米歇尔·威廉姆斯主演的爱情片,于2005年12月9日在美国上映。故事背景是美国怀俄明州,讲述了两个年轻的牛仔因打工相识并相爱,但迫于世俗的压力,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的纯爱故事。

3、《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是一部德国剧情电影,讲述了海蒂来到了阿尔卑斯山,投奔住在那里的爷爷的故事。小女孩很可爱,景色拍的很美,影片特别温馨,看完让人心情愉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100年来,对乡村建设的探索断续有之,新农村建设的大进程里,从细微处,我们始终观察各种“协作者”如何介入乡村,并不臧否,或有启发。

“郝堂村是集大成者”,此前参与过30多个村子建设,画家孙君老师如此打量郝堂。乡建院甚至准备把他们的总部设在这个中原小村。

荷花盛开的村庄:

离城不远,古井古树,“能建有品位的村子”

河南话里,郝堂同“荷塘”。村里正有160亩荷花,由稻田改的,开得正好,“为将来做服务业搞好环境”,荷花是从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的老家搞来的。山中还有几万亩板栗,上万亩茶园,做成信阳毛尖。

这是个清秀的山村,照清禅院里400年大银杏枝繁叶茂,而河边大枫杨树则是1958年老人护下来的。这也是李昌平当初选点的理由,有共同山林,有产业前景,离城不远,古井古树,“能建有品位的村子,建好后可就业,在逆城市化中有前景”。

村庄干净。两年前,“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他们进入的第一步,便是从垃圾分类开始,如今建有资源分类中心。这几乎是他们进入各个村庄最先要做的:先有干净村庄。曾有人不肯搞垃圾。“愿意种花不?”“愿意。”栽上几株花,第二天垃圾就不见了。

这个20平方公里、趋于南方丘陵地区的典型村庄,青山环绕,环境优美。因至今没出过一个科级干部与正规大学生,被认为“风水不好”。2004年才“村村通”,几乎被遗忘的这个村庄,因为乡建院的进入,正在发生着很多你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变化。至少,以前难以看到的区委书记,“有时候一天来一次,小到砍了一棵树都要批评”。

房子:

这个村庄,真的是画家活生生地画出来的

李昌平领我们逛村子,刚进“老张山庄”院门,一只小白狗便扑进他怀里。他抱了老朋友“小虎”一会,才开始介绍,这是1号院——他们改造郝堂村房子的起始,必参观处。房主张厚健是窑湾组的组长,只好拿自己先“示范”。

10多年的两层旧居,当初的白瓷砖保留了部分,砌了新的门楼,用的是看上去如青砖的水泥砖,村中大部分房屋材料都用此免烧“环保砖”。窗户都加了木窗,是当木匠的张组长亲手做的。房子另有杂屋、厕所。屋前的小池塘与植物,其实是个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

房子,是依据孙君老师的“画”改造的。这位安徽马鞍山画家,10年前开始给农民画房子。在信阳市委党校2楼他的工作室里,墙壁上挂着的正儿八经的油画,空白处居然也画上了建筑草图。

1号院的“画”,绘制于2011年6月15日。李昌平在纸上批复:“要以主人家意见为主,是他的家改房,我们只是帮忙,不可添乱。”修改图上,村主任胡静的签字:“主人家同意以此图为主。”每所房屋,主人都根据其功能,可以商量修改意见。比如吴军家,“之前设计了内走廊,那样接待的房间就太小”。这也是中国乡建院一直恪守的原则。改房,全凭自愿,各自喜欢。

张厚健把孙君的手绘图,裱起挂在餐厅。此后村里先后有二三十户开始改造。最让人喜欢的是3号院。一幢独院土坯房、茅草房,墙是夯的那种,裂纹清晰可见。房子早已无人居住,乡建院拿下后,花了20万改造这市值2万的房子,尽量原貌修复。大伙喜欢在3号院喝茶。村官朱菊是本村人,常取井水给客人泡信阳红或毛尖。乡建院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从土里长出来一样的房子。他们也用这房,阻止了拆老房子的步子。

每一个房子,都充满诚意。最让村民感到奇怪的,则是离3号院不远,台湾生态建筑师谢英俊设计的一个房子。“从没见过这样的”,施工者笑,继续用轻钢安装这如积木般的房子。

当然,虽然孙君等人一再强调“自愿”,有一些,显然当初是很勉强说服人家做的,比如必经之地的甘如生家。在1980年代的土坯外糊着稻草状东西,一砖一土两房,“中间不好连接”,用了木头堆砌的门,柴扉轻掩之状。

“很多村子我们改过的,村民首先都觉得丑、落后,在参观者的赞美里,他们才将信将疑,慢慢就觉得好看了。”我问女主人,好看么?她笑了笑,不答。“拿出一叠照片,农民总是挑出最丑的一张觉得最好看”,还好,将人们的审美,从“白白的贴瓷砖的小楼最好看”,改变到周边村镇有人慕名来学,并没花费多少时间。如今回忆起几年前在某村,“把这样丑的房子带到村里,应该把孙老师抓起来”的光景,孙乐呵呵地笑。

盖这些房子,对施工队也是个挑战。一直合作盖房子的大胡子李,是信阳本地人,孙君在山里偶入他家,发现其高脚杯擦得锃亮,自此结下交情,“很难盖,但盖了个好看的房子,有成就感”。作为搭档,主张花小钱建村庄的李昌平虽赞房子好看,也直言不讳地有看法,“有些房子体量太大,花费太高”。

“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建构现代文明,而乡建院则是重塑农村文明。”

快要竣工的郝堂村新小学,在村中一块小坡上,可俯瞰村子,设计者在钟楼上给鸟预留了巢。但自学校右转,仅几步路远的郝堂马湾组,与被改造的红心组等核心组相比,显然是两个世界。

郝堂村有18个自然组,目前只有2个示范性组是“幸运”的,村主任家也不在范畴内。马湾路边树下8个坐着聊天的女人,见拍照,略羞涩,“拍拍我们的老古董啦”。对于改房子,虽说“要自己出钱肯定不得改啦”,不过24岁在武汉打工的张涛,已经开始打电话咨询母亲,是否可以改建房子开农家乐。

继续驱车往前,在快要出村处,曹湾组的曹帮启家,也热火朝天将一层楼加盖成两层,新做了个立面,“要花30万”。孙君说,这些肯花30万“天文数字”盖房子的人,对乡建院怀有最大的信任,也对村庄充满希望。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刘炜慕名而来,也曾参与很多湖北农村设计的他,在3号院喝茶,做了这样的比较:“自己参与的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建构现代文明,而乡建院则是重塑农村文明。”

主张“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建院,与渴望更“现代”的村民碰撞自然很多。比如新修的进村主道,村民想不明白为何不搞沥青路,孙君坚持用砂石路,“技术处理后也无灰尘,却可以用粗糙压住精致”。

虽然他们认为房子是最不重要的,但目前村子还集中在改造房屋阶段,更多的关于产业支撑、养老村的筹划还在未来。至于此过程中,他们最终的目标,修复乡村文化,则是漫长的过程。郝堂的变化是缓慢的。政府方面有点着急,觉得太慢。李昌平则嫌太快,“没有时间表”。这让也希望“慢”一点的村支书老曹很为难。虽然早做好了“脱三层皮”的准备,依旧没想到,一个村庄的裂变,要经受太多的考验。

对话孙君:

“他们就跟黑夜一样,给一点光亮,萤火虫就飞舞过来”

记者:一个画家,怎么想着给农民画房子?

孙君(以下简称“孙”):现在是一个城市建筑丑、农村建筑也丑的时代。盖房子是农民最大的事情,一有点钱就盖房子,改革开放30年盖了2.5次房子了,但房子基本是框架式、仿欧式建筑,谈不上审美。我们看着有点丑,就帮着弄弄看,把画家的情怀加入进去。

记者:画10年房子,画出感情来了吧?

孙:弄的过程很有意思,从开始不认可,到争先恐后找你设计房子,你会觉得你的作品会有很多读者,最没有文化的农民,不仅理解、参与,还狂热地拜托你,请你吃饭,套近乎。这就是对美的渴望。他们就跟黑夜一样,给一点光亮,萤火虫就飞舞过来。从我们做的一些小案例,清晰感受到,中国农民太需要文化与教育,而社会体系太不关注他们的情感。我们也很尴尬。不做吧,很多人需要。做吧,力量太小。感情像个天平,愈来愈靠近乡村的情感,割舍不下。

记者:你设计的郝堂村的房子风格,是依据什么确立的?

孙:每个地方建筑都不一样。郝堂建筑,挖掘豫南民居典型特点,既有南方的玲珑与精细,又有偏北方的高大。年降水1200mm、房屋高度等,都处于中间阶段。色彩,楚文化比较凝重,所以基本都是墩墩的感觉。我做的也不一定是典型的豫南民居,在资料、档案等方面寻找,最后形成我心中的豫南民居。做到神韵的一种。我的目标是,千万不要建一个20年又要拆的房子。现在做的房子,20年后会更好看。现在的砖头充满火气,比如瓷器,经历岁月之后才温润。

记者:乡建院的建筑设计师是如何组成?一个村子需要风格基本统一吗?

孙:我画的图村民认可后,再交给专业设计师。乡建院除专职设计师外,也与很多相同理念的建筑设计师团队合作,希望建筑语言多元化,将自己的独特情感融入,只要不太出格的。但又需要统一性,要求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现代功能。

记者:我看到过谢英俊老师给河南淅川设计的生态屋,农民愿意接受吗?

孙:还是不太能接受。觉得不牢靠,也没面子。有时造价还更高。但还要努力推动,那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对话李昌平:

大资本搞新农村建设是错的;扶持社区金融才是长效机制

记者:中国农村这样的金融困境,是否是土地集体所有导致的?

李昌平(以下简称“李”):在东亚社会,即使土地私有,在中国台湾,日本,也没有大银行直接对接小农户,都是靠农协内部金融服务小农。在国内,土地承包证等无法成为银行有效抵押,那么就需要在银行与农户之间,建立类似于“夕阳红”这样的社区资金互助社。在中国,做农村金融,政策上是没问题的。但这一部分的管理,从农业部划入了银监会,县级银监会才1~2人,不可能支持农民社区资金互助社发展,就卡在那陷入了困境。这个问题是最亟须解决的。

记者:农村社区互助金融最大的优点在于什么?

李:农村是个村社共同体自治社会。大资本下乡搞新农村建设,会破坏农村共同体,这个要警惕。扶持农村社区互助金融,一可以盘活土地增值资产(抵押贷款),解决资金短缺;二可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三可以促进其他合作和综合发展;四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和发展村内公共服务,巩固村社共同体;五可以加强两委战斗力和自治能力。

记者:郝堂村的金融试验进行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