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3 04:2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65-02
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曾经指出:“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建设文化大省更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借机搞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摆“花架子”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文化“政绩”,不摆“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具有硬措施。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想。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馆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以专职作家为主、带动一批优秀业余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等传统节庆文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新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是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三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以及乡镇文广站对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上级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在生动、活泼、持久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综合文化的素养。
四、几点启示
1.是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新农村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是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
3.是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新农村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主管部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是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一、建立一套激励充分的利益机制
创新激励模式。丰富激励方式,把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公正、客观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增强员工积极性为出发点,针对于不同的岗位职能,以不同侧重点对员工进行考核激励。除对员工在存款组织、不良贷款清收等方面进行丰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对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的员工通过颁发荣誉、口头表扬等方式进行鼓励,使干部职工在技能提升和业务创新上下工夫,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重视精神奖励,将在职学习、技能培训、集体活动等纳入激励的方式之中,依据员工的自身特点和具体需要确定激励方式,以到达最好的激励效果。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职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检查和评定职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并以此做为发放奖励薪酬的依据的方法。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的末位淘汰制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既有资源拓展业务,对资金组织、不良清收、优质信贷投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重奖,确保奖励到人,坚决杜绝奖励资金被截留现象。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信用社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随着薪酬激励机制的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薪酬管理必将从无序走向规范,从规范走向科学,“精细化设计,简单化运用”的薪酬激励机制将会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从而全面调动起员工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有效的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确立不同员工的不同发展方向,以发展方向为主线,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对员工进行不同的区分,使员工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用新的理念和思想培训、培育人。企业培训要关注两点:一是应知应会;二是思维行为。应知应会包括业务操作技能与技巧,各项规章制度等;思维行为包括理念、管理方法、沟通技巧等。要努力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倡导和鼓励员工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职责、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加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就经营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人都是第一重要的。 首先,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由于农信社系统长期缺乏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制定长期性人才队伍培养、选拔、任用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各方协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信社系统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次,引导人才合理流动。要加强人员交流工作,促进人员合理流动,使每个人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才尽其用,促使其个人爱好、专长得到充分发挥。对优秀人才,根据其所处的阶段,人力资源部门要设计优秀人才的发展维度,将优秀人才选拔到中高层职位上。第三,以高管人员为主要对象,着力提高现代化的金融管理水平。加强对金融高管人员进行知识的培训或学历教育,不但要注重学历,而且更要注重实际能力。以素质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高级人才开发力度,注重选拔能够适应现代日益激烈金融竞争的高端人才。
三、要大力推行企业文化建设
对员工进行感恩教育。在我们的企业中,如果没有感恩,就没有爱岗敬业,就不会产生强悍的凝聚力。感恩教育不仅仅是要员工感谢企业,它更是一种范围很广的责任的延伸。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培植企业感恩文化,使员工深刻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道理,时刻牢记企业的恩德,用发自内心的努力工作行为回馈于企业,把要我工作变成我要工作,要我忠诚变成我要忠诚。积极培养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员工参与信用社的管理和发展,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让“农信靠我发展,我靠农信生存”的意识深入员工心中,使员工时时刻刻想到农信,看到农信。其次,要把文化建设体现在内部制度建设中,处处突出创新有功、领先有奖的精神,鼓励有特色的农信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
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群体意识和企业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单位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是单位的宗旨、员工的共同信念和信仰,它规定着全体员工共同一致的方向和行为准则,指导着团队整体的活动和形象,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对外标志着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对内则会使整个团队极大地增强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化为团队不竭的前进动力。
四、要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维护企业利益
以忧患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岗位对一个员工来讲,既是自我生存的场所,又是自我发展的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就等于演员没有舞台;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没有一点忧患意识的人,就会满足于现状,就不思进取,就会增加被淘汰掉的概率。因此,在思想教育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中,加入一些有关国内国际金融形势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最新支农政策等时事性较强的内容,介绍一些商业银行最新出台的支农政策,正确分析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竞争环境,把大家从夜郎自大式的陶醉中唤醒,号召全体员工认清形势,彻底改变学习态度,增强忧患意识,就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做一个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人。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3-01
一、当前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一代的农民,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基本的要求。现在,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也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使得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丰富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人的文化,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在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其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农民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受益者,同样也是参与者,在这种形式下,农民之间在自娱自乐中会不知不觉的熏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能提高新一代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让乡风更文明、更和谐。在我们国家当前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些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首先,农民的文化态度的转变。随着中国工业支持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和不断扩展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农民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市场多元化,社会教育也变的更加广泛。逐渐富裕的农民也开始转变观念,不断的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华西村是一个经典的模型。
第二,在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正在扩大。近年来,基层党委和政府主要通过各级党校、农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大量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优质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多数的农民的赞同。我们国家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位置,传播知识的“大学校”,信息汇总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站”,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它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文化载体。
第三,农村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和教育功能突出。文化是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倡议下,在传统的农村项目中注入时代气息,自我指导,不断突出文化特色。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文化知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农业广播学校,通过“阳光工程”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如培训等多种形式,改变农民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成功培养新一代的农民的专业技术,从而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
二、当前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首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农民固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落后思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使得农民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单干思想严重,这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问题是复杂和多样化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和其他负面的影响在社会上比较严重,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无法避免。在这些消极的想法的影响下,一部分农民道德观念丢失,对错善恶不能很好的区分,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在农村也有重现的可能性。由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涉及房屋拆迁、土地调整、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薄弱的法治意识使得农民经常使用围攻基层组织、聚众哄闹等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这也成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新的挑战。
最后,随着退耕还林,控制放牧,使广大农民多数外出务工,分散居住,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和落后的村庄人口稀少,年龄老化。存在广泛的“低教育、贫困、年长、新人缺乏”现象。
三、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培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导农民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到中央的精神,这是他们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促进民主法治,指导农民更新观念,增强自立、竞争、效率、风险和创新意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基本任务。并且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教育。
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出致富典范和道德模范,倡导社会主义义利观。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相结合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进农民增收致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常识,帮助农民摆脱迷信和愚昧,自觉抵制“”等歪理邪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开展有针对性的、务实有效的、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帮助农民切实获得发展致富的本领,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发展群众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结合地域和民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新农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培养农村文艺骨干,鼓励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解决乱倒垃圾、乱堆粪便、乱建房屋、乱设摊点等问题,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开展植树造林,制止乱砍滥伐。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75-01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如何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来加强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并实现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环境优美且设施完备的最终目的,这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可有效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文化是人们在职业以外,进行自我娱乐、自我参与、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而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社区、村委会、街道级的群众文化工作与活动,对于实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加强群众与政府间的密切联系,还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在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这是各个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化产品的越来越丰富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获取效益的途径,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与深化,文化已不可能单独脱离而实现发展,而是摒弃传统抽象作用并与经济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经济魅力,为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通过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新农村农民的各项技能与本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认知,让他们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因此,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结合农业产业与市场经济来推动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推进农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新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品味与道德品质,让他们在有感情的人文关怀下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养成勤俭爱国、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引导他们转变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加强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实现。另外,农民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通过文化活动传递的法制教育与政策教育知识,农民丰富了对富民政策信息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充分提高民主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通过行使自己的民利来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农民的民主意识,有助于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实现“村容整洁”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民,而农民群众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与参与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目的,通过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与创造意识,在实践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建设,而且帮助农民群众更深一步了解与认识卫生常识、疾病传播及预防知识等相关的卫生知识,以及循环利用、科学种田等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培养具有良好卫生意识的新型农民,实现真正的“村容整洁”。
二、如何加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而促进新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来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并推进乡风文明与管理民主以及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与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此,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建立专门的文化协调组织机构,通过加强领导来强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起文化活动举办的积极性,综合提高基层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努力开创与构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通过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宏观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起所有可参与建设的团体、机构或个人,创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新格局。(2)在产业化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并培育新农村群众文化市场,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已有设施、设备与人才,有目的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将文化、科学、经济等通过创新方式结合起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综合提高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水平。(3)提高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区域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合理纳入城镇建设总规划范围内,利用合理布局并充分利用广播、文化中心及图书馆等建立农村文化网络,通过良好的互动关系来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另外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的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科学、合理的的文化活动能积极开展,进而才能起到良好地效果,综合提高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目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落实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推动农村基层民主与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还有效强化了村容整洁目的,实现农民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总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岩.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09(16).
[2]冉江平.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新农村建设[J].新重庆,2006(07).
[3]陆敏.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探讨[J].才智,2009(29).
[作者简介]李红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项目管理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27-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只有把大多数的农民培养成为思想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一批新农民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领域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才有可能绘就。
一、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是今后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据农业部“十一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一五”期间,将开展有组织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0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500万人,青年农民培训500万人,培养新型农民10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5万人;培养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100万人,其中,合作高等教育40万人。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同时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真正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从广西的发展情况来看,广西是农业省区,区域位置特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级各部门去研究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农民素质低下,农村人才不足;二是科技生产力转化难;三是项目建设推进难;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有职责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着手协助党委、政府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作出贡献。
(三)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广西已把加快高职教育发展列入了广西“十一五”规划,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明确的定位。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也是高职院校拓展发展空间,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一个重大机遇。高职院校只有牢牢地把握好这个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全力以赴地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抢得发展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广西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坚持把服务好新农村建设作为职业教育主攻方向,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切实加强教学团队、专业群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坚持把新农村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学习培训,把高职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基层,大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坚持不懈地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重点抓好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真正体现在新农村的发展成效上。
三、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在思想认识上对接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要想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进行一场大的革命。
1 要认真研究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领会精神实质,同时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征求师生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把院领导层的思想和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上来。
2 要敢于破除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增强做好新农村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力求在各方面决策上多考虑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引导院校工作沿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
3 要积极理顺教学工作与新农村服务工作的关系。要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都树立投身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好新农村的思想,使教学工作与服务新农村工作双促进。
4 要牢牢树立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是高职院校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创新能力外,作为援助单位的高职院校也要发挥创造力。要充分发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要求,找准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真正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5 要牢牢树立加快发展的思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坚持把发展的思想融入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把做好新农村服务工作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促进自身功能设施的完善,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在办学模式上对接新农村建设。从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的现有条件来看,尽管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还没有完全具备服务好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为此,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现有的办学模式,力求在各方面都能对接新农村建设。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要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学科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考虑城市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还相当少。一些专业的设置或是内容陈旧、狭窄,或是理论停留在书本上,不切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这必定
造成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工作的被动。而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高职院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农村实际搞调查研究,从自身实际出发,把新农村学科专业建设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紧密结合各地新农村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不断地调研和论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更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比如要研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改变;研究农村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改善,环境如何修复等。
2 要调整学习培训模式,使教育方式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层次、行业及所处的地区和外部环境不同,各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双赢”、“互动”的运行机制,而不应照搬和模仿国外或重点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模式,应努力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是以固定三年学制为主,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培训功能。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人才短缺,必须要有灵活的教育培训方法,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要在坚持固定学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及由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职业技能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态结合。按照生产性、直观性、互动性的原则,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采用仿真模拟法、案例引入法、现场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开放性教学方法,实现“知”与“行”的零距离接触,“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
3 要调整高职院校布局,使高职教育辐射带动能力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发展很不平衡,全区29所高职院校就有11所在南宁,其余的也都分布在几个地级市。目前,还有一个地级市没有成立高职院校。这个布局与广西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尽快调整全区高职院校布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通过高职院校的合理布局,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4 要加强创业教育,使高职毕业生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创业教育在国外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比如,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大都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只有很少的大学有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还是选修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要让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精神。只要这批人真正在农村实现了自主创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希望。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形成共建合力
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办抽调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驻村领导、干部协助,要求村班子与新村理事会交叉任职,以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对一些重点、难点书记、乡长都亲自督导。通过项目申报,整合农业、水利等农口资金,向示范点倾斜,形成帮扶合力。同时,加强了与市挂点领导和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领导和帮扶单位的支持,想方设法为新村解决一些实际难题。
2、着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
层层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讲解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以及如何搞。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等形式让老百姓家喻户晓。组织村组干部、理事会成员培训和去其它乡镇示范点观摩,增进直观感受。根据村民参与愿望和自然条件,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变要老百姓搞为老百姓自己要搞好新农村建设。通过立体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
3、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浪费
搞好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一方面先由村民自己提出新农村建设方案,理事会牵头,制定工作计划如何搞好;另一方面积极与上级部门衔接,因地制宜,制定短、长期规划方案,避免建设盲目进行,重复建设,既浪费人力、物力又浪费财力,没有效果。
4、经常督促,确保新村建设进展有序
经常性的下村检查、督促,发现问题能解释的当场解决,不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编制进度报表,在全乡性会议上通报开展情况,把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作为乡村干部政绩的评定标准之一,并纳入年终总考核。
5、突出重点,发挥农民主动性,保证阶段性工作取得实效
上半年我乡新农村建设仍然突出以“三改”为重点,对试点村的“三改”工作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三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较好。通过抓好理事会的龙头作用,村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通过采取实物补助和货币补偿的方式,农户都能积极地投工投劳,并且投入资金,大多数农户改水、改厕投入都在4000元以上。同时,修路以及创办其他公益事业方面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6、立足总体,着力发展油茶产业
按照打造万亩油茶基地的总体思路,我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抓好“产业发展”,以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在产业发展上,挖掘荒山潜力,重点在“一村一品”上找出路,争取到了九江科技局项目资金支持,根据试点村的实际情况,去年底以来,我们重点抓好了1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7、倡导文明乡风,树立农村新风尚
今年来,新村建立了农民活动中心和休闲场所,添置了一批农业科技书籍和法律知识读本,积极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让村民在日常活动中懂科技、知法懂法,通过开展“道德模家庭”、“十星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广大群众中树立典型,有效地促进了文明和谐的浓厚气氛形成。
今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农村脏、乱、差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与新农村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三是以宗族、姓氏人为划圈的封建陋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四是乡、村集体经济落后,对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还不够。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将全力改进,争取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好的成绩。
三、明年打算
一是完成年试点自在村的申报与规划和年建设点的检查验收。
二是更加注重完善基础设施。
三是抓好环境整治。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26-02
地处西部的贵州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发展缓慢,要实现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都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Q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Q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辖10个村民组,1 956人,现有耕地2 490亩(其中,水田930亩),2家企业在该村生产。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电、路、闭路电视全面贯通。在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支持下,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该村实地调查和走访观察,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与示范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从个案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培养、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该村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是农业低水平、粗放型生产。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山区,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的父传子农业生产技术,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一些不适宜种植的山顶、山坡、瘠薄地依然在耕种,土地生产率低,精细型农业只占极少部分。农户笑称庄稼比山高,该村所有山头全部开垦完毕;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单产低。如该村六组的马某某,60多岁,土地约1.2公顷,玉米亩产量仅仅500多斤,这种现象在该村其他组也有出现,甚至有农户认为,“我的土多,浪费点无所谓”。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机耕道少,没能通达田间地头;全村约30%土地依靠牛犁,90%以上田土依靠人工种植、收获。农业生产组织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阶段,土地流转较少,一般是在近亲间承包。
二是农业生产滞后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6.84公里的环村路连接全村10个组,户户连通水泥路,4.8公里的排水渠和防洪大沟修建完毕,闭路电视全面贯通。新修的环村路吸引了无数商贩到该村收购农产品,商品流通加快,给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该村商品经济意识仍然不够发达,约40%农户农业生产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尚未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低。
三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后劲乏力。经过几年的发展,Q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新农村建设进入由温饱到小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村集体领导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村民主管理、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有待加强。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一般是被动参加实施,在项目设计、实施尤其是评价成效方面,农民的参与度不够高。随着劳动力的外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加紧进行。
2.农业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环保工作有待强化
农业资源好坏是制约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约束因素。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由于该村土地贫瘠,大量荒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发殆尽,容易造成土壤和土地肥分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家肥使用较少,致使土地更加贫瘠,有机质减少,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化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有约10%的地块化肥撒在土层表面,容易造成肥料流失、利用率低。
3.示范项目配套措施不够,效应持续性有待加强
项目建设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首选路径,然而,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项目本身外还需要长期的技术支撑、市场开发、经营管理,需要基层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及老百姓的支持配合等各方面服务支持措施,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方面尚有很大欠缺。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该村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把生产发展作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般项目一两年就结束了,时间短,百姓难以扎实掌握相应技术。引进公司和百姓没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导致公司违约或者百姓违约,导致双输局面。该村曾经发生几次引进外来公司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然而因种种原因,老板一撤走,导致老百姓利益受损失,影响了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施项目时的一些承诺难以兑现,引进的项目多,成效不大,引起老百姓和基层政府的关系不和谐,破坏了基层政府的形象。
二、从Q村所发现问题引发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并应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部地区在中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地区的生产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生态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一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政府的行为和舆论导向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极其显著。定性地宏观上或者原则上强调生产如何发展是难以有效地引导当地政府的行为,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基层政府的考核目标,作为实施绿色GDP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真正用于村级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考虑在一定地区采用此类考核办法进行试验,待成功后向更大的地方进行推广。
2.发挥科技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见效快,农民容易接受,这也是后发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用现代科技不仅仅是引进优良品种、科学规范化种植、养殖,更要在科学规范种植养殖中引入现展理念,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型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必须尽快形成主导产业。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组织化水平,由地区级或县级政府统一规划,围绕当地(镇、县或市)现有基础,利用光、热、水和污染少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一村或几村出一品,更大些的区域合在一起又能构成更大的主导产品,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打造主导产业。西部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发展循环农业,走种植到养殖、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回归农田的循环经济道路。二是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业。贵州很多地方农村依然保持别具特色的农业原始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既宣传当地景观、发展经济,又不破坏资源环境。
3.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村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新农村建设暂时缺乏有效的领头人物或组织,因而村组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首要选择,承担了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任务;但西部地区村组织一般集体经济实力弱,没有行政权能,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实力低下。当前重点是提高村组织的发展生产、民主管理和应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村寨能人担任村主任(支书)外,可以考虑由乡镇政府或科技人员下派挂职村主任、支书或科技二把手,由他们来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主要是基层乡镇和县级政府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社会化服务、保持农村公平等方面的能力。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始启动力量,是原发性、第一位的动力,而政府的引导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相关人员的新农村建设绩效加以考核。建立政府人员可进可退出机制,大胆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适当裁减人员,建设高效率、科学、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服务体制,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现实中农村劳动力外流,现有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农村建设实力相对偏弱。为此,要积极构建以高素质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村支部和企业家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主体。
4.加强项目整合管理,多项目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支持促进推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把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这对宣传思想工作来讲,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把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着眼于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促进和推动这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一是通过营造浓厚氛围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支农惠农政策,深入宣传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深入宣传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新经验,深入宣传社会各方面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创造、新成效,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引领新农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通过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重点是把“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精心设计载体,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通过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在一定意义上讲,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农村实际出发,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村的风貌有一个大的改观。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化服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懂技术、会致富、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泰来县辖8乡2镇83个行政村,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还很不均衡。
(一)档案工作管理情况
全县大部分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管理规范,并且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方面,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个别乡镇、村由于档案工作管理力度不够,个别档案室对档案工作趋于应付,注重保存较单一的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致使一些劳动力转移、村务公开、合作医疗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等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手中,没有及时归档,给档案安全及利用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档案信息服务利用情况
新农村建设档案反映了农业农村建设情况,开发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可为制定建设规划、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档案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利用新农村建设档案可以解决村集体资产分配、宅基地审批、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劳动力输出、财务收支管理等诸多复杂的问题,不但增强了村民组织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农村改革与发展,而且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档案意识,使其知道了有纠纷找档案,有问题利用档案。
(三)档案意识现状
大部分乡镇、村档案工作普遍得到了重视,做到了档案工作有分管领导、规章制度、档案室、符合要求的档案装具、检索工具,档案管理基本符合要求。但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档案法制意识薄弱,对档案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导致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个别行政村没有专门档案室、档案装具不符合要求、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档案人员素质
村级档案工作人员绝大多数身兼数职,分担着村里生产、民政、治安、计生等各种工作,既要抓档案工作,又要抓村务工作,还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工作繁忙,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连整理档案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更谈不上参加档案业务培训,致使村级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对新农村档案资料收集范围、归档程序、管理规范知之甚少,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措施
(一)创新方式,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良性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行政村可以采取不同的档案管理模式。条件好的村,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步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认定标准;经济条件较差的村,要达到档案工作有分管领导、有档案员、有档案管理制度、有库房、有装具,实现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暂无条件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农村建设档案采取“村档乡管”的模式,以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二)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体系
要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体系。一是要成立各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档案部门和相关涉农部门,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档案工作及经费争取与落实工作。二是将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当中,以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三是茌实际档案工作中做到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充分发挥好管理作用。四是加强对档案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应有的档案工作业务技能,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五是健全制度,依法治档,做到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档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