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0 18:30: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思想

篇1

G807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1.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亦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其结构和内容直接反映了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并对整个教育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课程的起源和词源,唐代的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写道“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限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主要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

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自阿拉伯语“currere”,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据此,人们将课程理解成“学习的进程”。在英语国家,较早使用“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兵塞(H.spencer)。斯兵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由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方案;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它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另外,课程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的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

2.体育课程概念分析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润中[1]认为将体育课程界定为狭义的体育课程和广义的体育课程两种是适宜的。狭义的体育课程概念。过去人们对体育课程的界定一般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狭义的体育课程即是指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受学校教育目的的制约,它不仅包括在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而且还要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其中,也就是说学校体育课程是介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广义的体育课程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体育课程也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深化,我国的课程制度根据“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从而由原来的“国家课程”单一模式逐步改变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模式。

毕进杰在《体育课程概念辨析》[2]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体育课程是什么是基于对体育课程一种科学的认识,它本身并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中国的体育课程是这样的,外国的体育课程同样如此,体育课程是什么仅仅告诉我们体育课传授的是什么知识和获取这种知识的方法以及其自身存在的目标,但体育课程创造不了教育目的,更不能把这种教育目的灌输给人们,它只能作为一种手段为某种教育目的服务。

二、对不同教育思想的研究

黎黎在《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3]中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个性,把儿童培养成了不会独立思考、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这样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其必然性。作为“发现儿童”第一人的教育家卢梭,他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所提供的论指导和现实指导,将促使儿童的主体性更好地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挥,使儿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

刘汝萍在《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4]中认识到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教师不应只关注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能仅关心学问与知识这一问题。涂诗万[5]认为杜威的思想虽然庞杂,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杜威认为教育只是哲学的实验室,从这个角度来说,杜威的哲学同时也就是杜威的教育哲学。

刘峻杉在《老子教育思想研究的中西比较及其方法论启示》[6]一文中说到,在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中,研究者也有必要突破学院自身的限制,达到思想与视野的更大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除了目前已经实现的向西方思想敞开之外,更应该重视的是“向历史敞开”以及“向民间敞开”。老子教育思想研究突破学院传统的围墙,以理性和谨慎的态度,怀着荣格那样勇于探索的勇气,走进原生态的道家思想,会对老子教育思想的深入解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老子思想对于推进人文与科学精神融合的潜力,无论是从教育学视角来展开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全过程中深入践,都是非常必要和值得期待的。

三、对体育思想的研究

何叙[7]对体育思想做了一个定义,即对体育的认识,它是人们对体育的本质、特征、形式、功能、价值、发展规律、发展方针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的总和。另外,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是在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人类体育进入近、现代阶段以后所产生的,是人类近、现代思想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阶段,体育思想的主体始终围绕“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从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不难看出,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既遵循人类思想和体育思想发展的一般普遍规律,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梁立启[8]认为国外学校体育思想传入我国的当代启示有以下几点:

1.“健康第一”思想在现阶段必将占据指导地位;

2.“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多元思想并存局面将长期存在;

3. 国外学校体育思想传入将受到全面本土化改造;4. 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总的来看,纵览国外学校体育思想传入中国的百年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浓缩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理念、符合我国特定阶段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经过自主选择、主动引入、本造,深刻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伴随着学校体育的理论升华和实践创新,未来我国各种学校体育思想仍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多元并存,共同作用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张磊[9]认为“身体”之于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来说,不仅客观内蕴其中,而且还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研究视角,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当前,在学生身体遭受严峻危机的现实境遇中,面对“身体”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中处于遮蔽和忽略的境况,亟待对“身体”在整个学校体育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进行更高远,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和定位。另外张磊在《身体: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10]中认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身体”维度不仅能够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本体性的研究维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4.对体育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

花树洋[11]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设有体育教研室,有负责体育工作的校级领导,并把体育成绩列入学生评优的考核标准。多数教师认为校领导对体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师考核档案不太完备,与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有关文件要求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体育课时偏少,各校都有体育课程教材,部分教师认为现有的理论教材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不太实用。体育教学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女生没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多样化,男女生选择锻炼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徐建平[12]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教育特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落后。课内外结合不紧,课外活动组织管理差。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衔接,体育教学与社会生活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评价,普遍采用终结性评价,缺过程评价,只有教师评价,没有学生评价,缺乏相应的发展性评价。

窦秀敏[13]认为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大学体育目标更加关注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大学体育课程内涵得到延伸,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注重学生个性和终身体育的形成;大学体育出现了多种教学形式,逐步走向开放式;大学体育和社会体育趋向融合。

刘婷[14]调查后认为山西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考试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山西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场馆基本能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建设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室外田径场和球类运动场,但是缺乏一些综合性的室内运动场地。山西省独立学院w育师资力量的总体结构不理想,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水平体育教师。

综上所述体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体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实践基础。另外,教育思想为体育思想提供了依据,是体育思想的本源;体育思想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为体育课程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体育课程的发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积极的吸收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精髓,将有益于体育课程发展的思想成分结合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使教学过程有理有据,为学生创设有效有益的体育课程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润中,王玉侠. 论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J].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73-75.

[2]毕进杰.体育课程概念辨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97-101.

[3]黎黎.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53.

[4]刘汝萍.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72-73.

[5]涂诗万.美国近二十年杜威教育思想研究新进展[J].教育学报,2012,8(2):101-112.

[6]刘峻杉.老子教育思想研究的中西比较及其方法论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27-135.

[7]何叙,律海涛,那述宇. 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与特色[J].体育科学,2012,32(9):45-51.

[8]梁立启,邓星华. 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13,20(5):13-16.

[9]张磊,王健. 身体: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14,37(6):98-103.

[10]张磊. 身体: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2):219-223.

[11]花树洋.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54-55.

[12]徐建平.福建省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30.

篇2

1.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各类教育培养的综合,强调给予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教育,属于教育的子系统。从大体上而言,终身体育是由两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第一部分即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倡导学生不断参与各种类型的健身和锻炼活动,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强化体质,让体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就是强调在终身体育思想下,将体育整体化、体系化以及科学化作为最终目标,为各个领域的群众提供体育实践过程。

2.终身教育对于学生而言的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一生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体育锻炼,既可以提升学生体质,又可以帮助他们掌握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概念的践行奠定好坚实的基础。终身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属于一种意识上的问题,只有学生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将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体育这门学科的价值。同时,体育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只有充分遵循相关的规律来锻炼才能够得到益处,因此,科学的锻炼方式尤为重要,而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理念,还要形成科学的锻炼方式。

二、中学体育中如何落实终身体育教育

1.革新传统落后理念。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只要教学模式科学,符合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必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要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到中学体育中,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为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多利用宣传、视频等方法让学生知晓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进行终身锻炼可以显著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和体质,帮助自己养成积极向上的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转变落后教学思想。在传统模式下,体育教师是体育课上的主导,很多教师也没有注意到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往往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更加没有深入践行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未来,教师需要转变这一落后的理念,从全局角度来看待体育教学,努力更新知识,把握好体育学科新态势、新型教学方法,在自己心目中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还可以采用课外活动、宣传栏、体育课、课题专栏的形式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让他们积极践行这一思想观念。

3.注意锻炼综合技能水平。运动技能可以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愉悦感,唤醒学生的运动热情,让他们产生长期锻炼的意识,要想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必须要拥有长期锻炼的意识。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提升快乐教学,还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注重理论学习,掌握各类运动的原理和作用,反复训练,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此外,在体育考核中,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应该改革传统评价模式,不仅要重视技能和技术的考核,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水平的考核。

篇3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篇4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概述

终身教育思想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教育家保尔一朗格朗正式提出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前苏联学者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思想,即终身体育思想。

比较教育与体育两者的概念,它们为从属关系。教育范畴极广,其中涵盖了体育。在不同人给予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均能看到体育的身影。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提出的。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承载着特定的、重要的教育使命。可以说,终身教育思想诞生催生了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则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终身教育思想体系。

二、终身体育思想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应用

(一)终身体育思想与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区体育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直接作用,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从时间上说,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不同,它是一种终身体育,时间最长。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通过经常性的家庭体育活动,使家庭成员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就使家庭体育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特别是父母爱好和参加体育活动使得孩子从幼儿、少年乃至青年都生活在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的氛围之中,使孩子的身心留下一定的烙印,对孩子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从发展角度看,研究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存在形式,不但可促进家庭体育活动开展,使得家庭体育变得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健康和快乐;更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终身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学校体育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体育教学中其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实施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注意发展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这样就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使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进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终身体育思想与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以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体育的主体。一定的地域是社区体育的活动空间。社区体育是一种系统状态下的组织化活动,中国现阶段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涵盖社区内的各单位。

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对策。终身体育追求的是连续性和一贯性,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生命质量。而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点。因此,要向社区居民传授有关体育健身的知识,教会他们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和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自我健康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当前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给人带来身心上的好处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就应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宗旨,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服务。培养社区居民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根本性对策。

三、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措施

终身体育思想是以家庭体育是起点;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关键的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家庭体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或预防祛病、降低医疗费用,还在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幸福。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社区体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它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家庭体育、社区体育重在参与,而不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导向。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除了在时空不能出现断裂外,还必须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对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的方向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应当指出,当前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因此,增强社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区体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体育素养,切实做好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在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篇5

1.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在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受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而随着阳光体育理念的推出,体育课程中的内容形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阳光体育课程模式的建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优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从而树立正确性的发展观念。但是,在实行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很多小学学校的实施情况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性。

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前景。通过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虽然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对较好,但身体素质却令人们担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处于最佳的状态,通过科学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紧张性的思维得到放松,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因此,在整个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强化身体素质,还应该锻炼基本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们树立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阳光体育思想下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探索

1. 建立健康成长的体育教学理念。在现阶段小学阳光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指导性的思想,提高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优化教学调整的基本结构,及时更新教学的相关活动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其次,应该在活动建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阳光体育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也应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充分实现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最后,应该将科学性的课程模式作为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主体性以及实践性的活动模式,使小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思维模式。

篇6

二、阳光体育思想下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探索

1.建立健康成长的体育教学理念。在现阶段小学阳光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指导性的思想,提高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优化教学调整的基本结构,及时更新教学的相关活动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其次,应该在活动建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阳光体育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也应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充分实现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最后,应该将科学性的课程模式作为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主体性以及实践性的活动模式,使小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思维模式。

篇7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确保教学工作能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并满足其基本需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壮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还需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融入,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两者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深入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1终身体育的含义及特征

1.1终身体育的含义

对于终身体育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不同时期,都学习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将身体锻炼融入日常生活[1];第二,以实现终身锻炼为目标,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满足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身体锻炼需求。

1.2终身体育的特征

终身体育具备长期性、针对性、丰富性和全民性特征。首先,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强调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应该坚持锻炼,注重教育效果的长久影响。其次,终身体育教育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各个阶段和时期满足每个人的身体锻炼需求。再次,终身体育教育的实现,建立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给予个体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获益[2]。最后,终身体育教育的主体并不局限于在校学生,而是面向所有民众,应做到全民积极、主动参与,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

2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于终身体育的贯彻和落实来讲,高校体育教学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阵地优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生活中。另一方面,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起到指导作用。高校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并对体育课程作出优化调整,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由此可见,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是相互促进的。为了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应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学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关键所在,提供了主战场,并且有师资、设施、技术等多方面优势,高校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对于高校体育来讲,终身体育将其教学范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同时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3]。第三,无论是高校体育还是终身体育,都以促进运动者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在强化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注重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形成。第四,从教育内容角度分析,虽然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有不同之处,但很多内容是大同小异的,彼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于上述几个契合点,可以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情况,可以发现其中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出入较大,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高校重视力度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校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智力教育方面,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首要目标,错误地认为学生只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即可,没有认识到各个工作岗位对学生身心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学观念上存在偏差。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没有合理安排课时,也没有根据学生数量配备相应的体育教师,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2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以往的高效体育教学多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重心,不注重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学生也不具备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在体育课堂上抱有应付、敷衍等不良学习态度。此外,学校对终身体育的教育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对其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难树立终身体育意识[4]。

3.3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以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而诸如武术、太极、攀岩、网球等休闲型、娱乐性体育运动项目较少,也没有将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其中,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比较有限。单调的教学内容不仅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锻炼需求,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学校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开展难度较大,会受到场地、设施、人数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3.4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往往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对动作要领及要求进行讲解,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巡视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具备一定的成效,但是效率较低且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不利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渗透。并且,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并未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理念,与生活实际脱节严重,使学生在离校后很难自行练习,久而久之便会将体育锻炼抛诸脑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将无从谈起。

3.5体育设施尚不完善

高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很多高校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经费紧张现象,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常常因为场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打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影响了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原有体育器材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也会阻碍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4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4.1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在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时,必须在教育观念层面作出改变。一方面,高校应坚持智力教育和体育教育并重原则,不能将提高就业率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落实好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促进其良好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应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又要为其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与其他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重视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宣传。体育教师应对其内涵及特征作出详细解释,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明确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熟练掌握教师传授的运动技巧,还应在课后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和锻炼中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对教学重心作出适当调整,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体育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应善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树立并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4.3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终身体育具有丰富性特点,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第一,应充分考虑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需求,重新编排体育课程,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工作相结合,督促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仍然能够继续锻炼。第二,高校可以在当前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基础上,增加一些娱乐性、休闲性体育运动项目,如骑行、攀岩、轮滑,并将太极、武术、踢毽子、棋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项目增加到课程中去,加强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三,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让学生参加课后体育运动,还要组织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城骑行、城际马拉松等,通过具体行动践行终身体育观。

4.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求,影响了终身体育教育的落实。对此,要引入更多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其多样性并加以灵活运用。在篮球课上,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将学生分组,进行投篮接力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进球最多的队伍获胜。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逐渐将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还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以蹲踞式跳远教学为例,可以对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传统教学流程进行调整,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设置一定距离或者高度的障碍,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即便离开校园,也可以继续进行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7]。此外,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评标准进行分层,切实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

4.5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提供物质保障,重视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加大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经费支出,在争取更多政府资金的同时,可以结合学校各年级的体育课时安排情况,在不影响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体育场地租给附近居民使用,或者承办一些体育比赛活动,以此来获得资金,用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配置更多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通过提供完善的体育场所和运动器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并培养其体育兴趣,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篇8

终身体育,即在生命全过程中不断地参与健身活动和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体育是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的不断重视,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也受到更多关注。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要有效贯彻终身体育思想,首先应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从而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将终身体育思想落实到教学中[1]。因此,对终身体育思想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贯彻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体育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思想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体育作为传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要想贯彻终身体育思想,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运动锻炼的习惯。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是有效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

(一)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人们的体力要求,各种疾病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也更大,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负担。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对体育教育更加重视,终身体育思想应运而生。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更应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关系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落实。终身体育是中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终身体育思想应以学校体育教育为基石,深化学生的体育概念,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运动锻炼方式。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应用体育知识,才能逐渐构成自觉行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增加对终身体育的了解,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终身体育的效果,从而真正理解终身体育的价值[2]。体育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只有根据人体自身的运动规律进行锻炼,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益处。因此,准确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尤为重要。体育实践与体育锻炼紧密相关,体育概念应在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发掘,而锻炼措施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后才能获得相应的体会。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来看,中学体育教育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升学压力是导致中学体育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在紧凑的课程安排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较少,体育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体育教学形式与方法滞后

中学体育教学仍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体育课程设置不足,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另外,教师采用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很难对知识点进行有层次和有条理的讲解。缺乏有挑战难度的体育锻炼不仅会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还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

(二)体育教学轻实践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淡化体育运动技能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另外,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以目标活动和自由活动形式授课,实践课程极少,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锻炼和学习。部分教师体育实践教学内容少,理论教学内容多,形式杂,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

(三)教学指导思想认识模糊

体育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引,体育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效果。现代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多种教学思想的涌入,给中学体育教育带来生机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混乱,教学主题分散,体育教学目标变得多指向性[3],教学评价多重性等问题突出,导致体育教学效果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

三、终身体育思想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贯彻对策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体力要求逐渐降低,对脑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更加注重脑力的提高,而逐渐忽视了对健康的重视,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低下。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有效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感受终身体育带来的益处。

(一)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篇9

(一)反对重文轻武,提倡文武兼修

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封建教育几乎完全排除有关武艺的内容,导致国人体质特别是读书人的体质明显下降,而当时全社会却不以为然。颜元恨极这种学风,咬牙切齿以砒霜来比喻朱子之学。为改变这种陋习,肃清社会轻武的毒瘤,颜元提出要重视武备训练,培养文武全才,改变以往只注重经史的局面。这种文可志邦可御强的文武之治,应广为称道和效仿。

(二)德、智、体合一,注重全面发展

颜元把学校当做实施教化,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将自己的体育思想置于学校教育中加以落实。在招生学生时,曾提出了“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的要求,这些课程放在今天相当于我们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其中颜元高度重视的体育教育,被认为对人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德行,又可以增加身体健康。他推崇孔门的“教人以礼、乐、农、兵,心意身世一致加工”的教育理念,按照现代的说法正是德、智、体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三)动以致强,推崇习动、主动

颜元极力批判宋儒的静坐,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动教育法和习行教育法。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要调动整个身心,身要动,心也要动,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身心俱动。更为可贵的是,颜元还将强身与强国结合在一起,认为强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得服务于国家,从而使国家强盛。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实践

(一)一生热衷于体育锻炼

颜元十分重视体育锻炼,一生坚持参与武艺训练,对养生之道颇有顿悟,颜元自己勤练武艺的同时,还教导弟子习武、举石、击剑锻炼力量,并与学生一起登山、玩水、吟诗、骑射。直到晚年,一生习武,从未间断,且技艺高超。有例为证,在颜元57岁时曾到商水拜访侠士李木天,与之比试,二人遂折竹为刀,对舞不数合,颜元击中木天手腕。木天大惊,倾倒下拜。次日便令其子从先生游。李木天作为行家里手,对武术不止是浅尝辄止,但与颜元精湛的武术造诣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在《体育之研究》就对此做出评价:“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涉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

(二)漳南书院主持体育实践

颜元早年的求学经历和日常不间断的体育锻炼,使他掌握了大量的体育技能,为其日后传授体育思想,实践体育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颜元六十二岁时,经赫文灿三次邀请后前往肥乡主持漳南书院。他在亲自规划书院建设时,除了将学院划分为文事、经史、艺能等斋外,还特设了武备斋,专“课皇帝太公技艺孙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为练就一副健壮的身体,颜元经常督率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记、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肄三为程”;“每逢一、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同时,在书院外还专门设有“马步射圃”,以供练习骑马、射箭之用。书院不仅有运动场,颜元本人还经常代领弟子们“习恭、习数、习礼…又教弟子舞,举石习刀,先生浩歌。”在讲习闲暇之余,“偕诸子或履桥,或拿舟入(院内水池),弦歌笑语,作山水乐”,把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最终因水患泛滥,不到半年,被迫停办。但是他大胆创新的精神,主张习动的教学方法,培养文武兼备豪杰人才的理念,以及独树一帜的实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也是前所未有。漳南书院的创办,为颜元的体育教育提供了伸展拳脚的空间,为其思想的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

篇10

所谓终身教育,概指人们在其一生中所受到的所有不同的培养。终身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是均有其不同的特点。从时间上来说,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都体现在空间上,终身教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关于终身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从对知识、理想和人格的辩证统一出发,涉及智力、政治、审美、身体等众多方面,有着多种教育形式且要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和协调发展。除此之外,终身教育提倡对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均给予一定的尊重,而且人要能够自强自立并不断地发展自己。

2.终身体育

终身教育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虽然终身体育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不管在以前还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终身体育始终占有一定的地位。终身体育思想,是指一个人从自身出发,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并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且在其一生中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从而终身受益。此外,全民性、科学性、终身性和民主性是终身体育的四大重要特征,对于进行终身体育的人而言,他们的体育锻炼将会持续一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应当融入终身体育中去,实现这三者的结合。

二、大学体育和终身体育之间的关系

1.终身体育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涉及极为广泛

而大学体育只是终身体育中的一个环节,且主要集中在终身体育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这样一个重要作用在大学体育这个时期,学生所接受到的体育教育和之前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加正规和全面,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密集性。由此看来,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在这个时段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事实上,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

在进行终身体育时应当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关于小学体育,其主要是以培育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教育目标,而中学体育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体育则是以发展体能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同时加强对于其体育意识和独立健身能力的培养。

3.大学体育教育关系到终身体育的实施

大学体育教育主要采用选修的形式,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在运动领域和项目上进行适当的扩大,最终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为学生以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技能以及具备终身体育本领打下了基础。

4.终身体育最终就是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

大学教育明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体育可以和终身体育混为一谈,它始终要和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等协调配合好。

三、如何将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

1.科学建立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以增加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技能、培养道德意识为目标进行的,它要求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而言,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过程与终结评价、教师与学生自我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考核。如此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促进学生特长发挥的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产生信心和希望,是真正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2.调动学生对于大学体育的积极性

在大学体育的全部体育活动中,学生发挥着一定的主体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绝不可以忽视。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时,那么他们对于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参与表现的自觉性就愈强。如果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时,学生自身的能动力量便可充分得以发挥,而且学生也会不断地对自我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众所周知,大学体育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对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对教材、教师、课的类型和密度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设计。相信在教学效果提高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也更合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