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2 13:12: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阶梯式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介词“以”意义众多。
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
(2)“以”兼属连、介两类词。
无论连词、介词,“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3)“以”还有动词用法。
词典解释为:“(动词)用”;“介词,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说虚词的来源,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归纳整理,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
(1)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
第一“,以”作介词,表示“用、把”,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以”作连词,表示“以便,用来”,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以”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
(2)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
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共出现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
(3)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
本阶段总结复习,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以”译为“用”,它是动词还是介词?
“以”作介词,一般在名词之前,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可译为“推辞”,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以”是介词。
(2)“以”译为“因为”,它是介词还是连词?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以”后紧跟名词“游”,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译为“因此”、“以致”,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以”为连词。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解决问题这一说法。解决问题的说法由以前的应用题发展而来,原来的应用题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已知量和未知量,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求出未知量。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则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解决问题教学概述
解决问题,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界定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广义上指通过思考设计某种程序或行动使其从当前的状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狭义上则指通过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将解决问题分为四个过程的理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施设计和回顾与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循这一理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策略,以此训练学生将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够
教学成功与否,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关键。教师的能力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计划、组织、适应、创造等能力。由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是中专师范专业毕业,存在自身基础知识薄弱,对教育资料和课程教材掌握不够扎实,数学教学能力较差等问题。
2.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还是实行应试教育,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好坏的标准,导致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依然脱离生活实际。如:小李和小王看同一本名著,小李从前往后看用了5个小时,小王从后往前看用了6个小时看完,问两人若同时看需要几个小时看完?这个问题明显脱离生活实际,没有人看书是从后往前看的,可见这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某市小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教学效果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听讲后依然没有弄懂。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现实情境的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移植到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关于比例的教学中,可以将两杯用奶粉按不同比例冲的牛奶给学生品尝,当学生品尝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一杯浓、一杯淡的情况,从而引出比例这一概念。教师再将冲泡的正确比例告诉学生,并提出问题:一杯150克的开水应该放入多少奶粉?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例这一概念,并学会了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活动教学的内容。活动教学指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的、有趣的、具有应用效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教学中,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性。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与认知方式,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我们在2013年3月25日,进行了“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选择的城乡对比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解答基本题的正确率为63.4%,解答变式题的正确率为51.8%,从总体上分析,我们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是主体通过学习新的内容并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分解目标,设计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策略交流,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分解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目标分解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将知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逐个解决。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基础题,逐步加深,在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运用一系列问题串设问,层层递进,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讨论问题,提出方案
这是寻求阶段,即利用数学认知结构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提出方案,致力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问题串”目标分解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好导学工作——设计好“问题串”,把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构建新知。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鼓励合作,强调几何直观,关注学法指导。
1.建立有效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有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两大类,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小学数学“问题串”目标分解教学面临着学生学习水平不一致的问题。为了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建议组建异质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层次、多方位交流信息,共同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功能。教师一方面要督促后进生聆听优生对问题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关注学习小组讨论中的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更重要的是收集通过小组学习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后续的讲解寻求切入点。
2.鼓励合作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解决”的过程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我们提出,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给足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学生,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解决问题。
3.强调几何直观
皮亚杰说过,“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检验圆柱上下底面的面积是否相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关注学法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他们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新课程反对将“应用题”分类,其根本目的是担心教师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讲得过分精细、强调得过分强烈。然而,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几种解题方法,如画图法、假设法、列表法、估算法等,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样,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三、策略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决不提前暗示,更不可替代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做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信中沉思,在策略交流中收获。利用“追问”,让学生知其然;利用“反问”,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交流策略,发展能力。
例如学习完“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三角形除了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秘密外,还有没有其他秘密?你准备怎么去探究?”一个问题就让能够学生主动整理本堂课的学习方法,并将方法迁移到另一个探究活动中。
1.模拟练习,运用问题
新鲜有趣,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去探究新的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年月日”,“元角分”,“周长和面积”,等等。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做错题集、写数学日记、撰写数学小论文都是很好的练习,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问题的能力。
2.总结经验,构建新知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受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作为一名教师,正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仔细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学生受环境,家庭,遗传等因素影响,性格迥异,有的学生大胆,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性格胆小自卑,作为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性格特征,针对不同性格学生,给以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因材施教,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我们尽量要求她们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活而不浮,自卑、胆小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第三,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对脑子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难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对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教师多放些耐心,给这些学生多讲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这些学生也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的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种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高中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高中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高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3)高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4)高中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高中数学化,建立高中数学模型。3.会转化——能对高中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高中数学思想和高中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高中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高中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高中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教学流程:创设-尝试-自主- 反馈情境-引导-解决-梳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高中学生探究兴趣。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高中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高中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高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高中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高中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高中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高中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高中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高中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高中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高中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高中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高中学生独立完成,使高中学生体会到运用高中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高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高中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2.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高中学生求知欲,使高中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3.问题的选择: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高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资源不丰富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下面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1.1 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数学这门学科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数学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而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
1.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无精打采,上课溜号等等,这主要都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的。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欲望,相应的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不会高,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制约学生的进步。
1.3 教学资源不丰富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课本上的内容,进而导致学生出现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即让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促进学生的进步。
1.4 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主要就是教师进行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听为主,而教师对学生在一堂课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却不得而知。因而,导致教师无法全面的了解学生在一堂课中的学习情况,进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学习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水平无法进行更大程度的提高。
2.解决措施分析
2.1 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综合发展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上问题的能力。主要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的目标,进而有计划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任务,在课堂上设置生活的情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的高的。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剪刀和纸剪三角形,看看哪个学生剪出来的三角形的种类多,然后教师通过对学生剪出来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全面的掌握三角形的种类。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2.3 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课本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应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行课外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课外教学资源带入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何为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像小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比较贪玩等,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利用,转化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像学习喜欢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陪学生玩,充分运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上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然后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快乐中就掌握知识了,这样一来,将学生贪玩的劣势转化成为学习的优势,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数苹果的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数的最快最准确,在游戏中,就锻炼了学生数数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本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手术室实习护生152名,年龄为18岁~21岁,均来自不同的医学院校,中专31人,专科81人,本科40人。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将学生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学历、入科实习时摸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入科后直接分给带教老师进行实习带教,观察组根据实习护生在手术室的实习目标采取两段式阶梯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2.1制订计划所有实习生进入手术室实习,时间均为4周,入科后第1周由手术室专职的带教教师负责为期2d~3d的集中示教,短期集中培训结束后随机分配给各带教老师,再由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第4周由专职带教老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1.2.2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带教工作流程,并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带教。
1.2.3带教的内容与形式第一阶段集中授课,入科后,第2天、第3天由手术室专职的带教教师负责为期2d~3d的集中示教,此期重在帮助护生全面了解手术室环境、三区划分、各类工作制度和各级人员职责分工、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工作流程、正确外科刷手、无菌技术、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手术铺巾、倒取无菌溶液、铺无菌器械台等手术室专科护理操作,正确使用高频电刀及气压止血带等各类专科仪器,正确摆放手术,了解手术室常用的手术器械(名称、使用及清洗方法);手术包的准备、器械包的准备、手术后对污染的器械的处理方法,了解手术室内手术台面、地板及墙壁的消毒方法。模拟手术配合,要求学生查找一些与手术有关的资料,如手术图谱、相关的解剖知识、手术操作步骤、手术配合的注意事项等,使他们在配合手术时更加主动。第二阶段进行一对一带教,带教中采取跟人跟班的带教方法,带教老师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随时注意手术进展情况,并督促和提示指导护生术中配合工作。培训护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提高无菌操作的意识,了解各班次的职责范围与带教老师共同值班,参与急诊手术抢救配合,提高分析、判断、解决急诊手术中应急问题的能力,带教形式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由手术室专职带教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跟班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然后让护生进行逐一的操作,同时对于出现问题的部分及时进行更正和指导。在手术室带教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让护生自己模拟病人或家属,感受具体的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职责,感受应该如何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术前接病人时、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开手术室前时如何按照《手术室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落实查对;感受如何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关腔前、手术关腔后、缝合皮肤后《手术护理清点单》的正确核查清点填写;感受如何做好手术前和术后的访视工作。
1.3观察指标
出科前由护士长和带教组长对护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核,重点考核无菌技术操作,结合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给出评分,同时学生给带教老师评分,反馈其优点和不足,不足之处不断改进以提高带教质量。通过考核成绩、对科室满意度、对老师满意度的评分(每项赋分均为100分),观察组采取两段式阶梯教学与对照组采取的传统带教方法的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和对科室满意度以及对老师满意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实习带教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段式阶梯教学法使护理教学有计划、有内容,具有全面性、整体性。通过总带教集中培训学习,再实行专人带教,让他们的每项工作都变得具有条理性;增加了每个实习生对手术室的亲切感,使实习生在短时期内更快地适应环境,树立了无菌观念,掌握了手术室基本技能和操作,进而更好地把理论用到实践中;同时也对带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才能适应临床教学的需要,给老师与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感情。运用考试等方法来强化每个实习生对手术室里工作细节的记忆,也可以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并且还能很快看清问题,进而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良自己教育学生的办法,提升教育学生的质量,达到临床带教的最终目的。带教老师尽量参与护生在手术室实习的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边示教边讲解,使护生能尽快地融入手术室的实习生活,有步骤地进行学习。由于手术室与其他病房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会有紧张、恐惧的心理。作为带教老师应热情接待,让实习生倍感亲切,用柔和的语调,并耐心地疏导护生,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以便迅速地使护生进入手术室实习的角色,共同落实并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师生互动,观察实习护生的反应,活跃学习气氛。在角色扮演护生运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感受了病人、家属和护士等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角色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他们不断地反思作为病人和家属的苦衷,从而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对护士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传统的带教方式一般很难达到满意的带教效果,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两段式阶梯教学在各科室的带教工作中逐渐得到应用。
小学教学的对象是在年龄上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每个教学工作者来都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成人,更何况作为一位体育教师,则更应该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进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深刻而细致的分析。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小学体育教学过于刚性。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过分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管理,严重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如在排队时要求学生整齐、安静、听话、不吵不闹,从而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教师就粗暴、加压。然而,愈是卡、压、镇,学生就愈是不听从指挥,或是身顺心违,结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并不限定在一个表面的中心,而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一些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体育达标项目,机械、单调地重复各种达标项目训练,学生通过几年的体育课连篮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前滚翻没学过。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
(2)小学体育评价过于极端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运用激励性评价,例如有的学生明明做的还不够,教师也是鼓励的说好,表扬并不是越多越好,小学生还正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也需要面对挫折和困难,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得到表扬,这样怎能去遇到挫折进而去克服挫折?技能和知识都是由未知到已知,教师如果对学生之评价好话,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好的不评价也不说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这样的做法是欠考虑的。评价的目的不在在于当学生多听几句好话,而是要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个良好的总结,进行一个合适的调整。因此,对于学生应该实施发展性评价,如果是对技术动作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在积极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远的目标;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应该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学生有所不足的方面;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应该适当的放低要求,并逐步帮助这些学生跟上大部分学生。这样一来,通过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当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目标并得到了发展。
二、上好小学体育课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兴趣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习体育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因为兴趣具有较为稳定、持久的特性。因此,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基层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的体育教育和幼儿时学生大多在户外进行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以C械的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自制力差而且喜欢动手,喜欢亲身参与。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把理论的讲解和示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尽量多地设计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篮球比赛或是足球比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竞技的并生出不服输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实现基本素质的过程也就是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既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技能与知识。过去我们往往很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是较弱的,他们喜欢动手亲自参与而往往缺乏思考。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教师要一边讲授知识,一边亲自示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对小学体育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可以说是先决条件。具体地,学校应该革除办学思想的功利化,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理念和宗旨,科学地设置好体育教学课程。
(2)增加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可以说,足够的经费不仅是完善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场地与器材的重要保证,也是引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增强体育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
(3)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理想信念以及责任感的增强,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深造等形式对体育教师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进行丰富和充实,不断完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完善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的积极配合,从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并保证其可靠性与可行性,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了“后大学英语时代”。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实用性英语的使用能力,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将在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及其战略调整方向,探讨解决由语言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的接口问题,并就战略调整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的或任务比较单一。通常只将工作重点放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并且往往以是否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目前虽然有些院校已宣布学位授予和四、六级考试脱钩,但许多学校还是以此成绩决定是否符合大学英语的学位要求。这样,便造成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好地将英语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相对滞后。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及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掌握语言共核而设置的。语言共核是语言学家在对语言功能意念的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讲某种语言的人群中大多数人都使用那部分语言。这部分语言不受地域、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职业以及话题等的制约,在词汇、语法和意念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不大。一味地强调以语言共核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和课程设置,使目前的外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围绕着为语言而学习语言,从而造成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的严重脱节。其结果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不高。这样便极大地阻碍了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目标进程。
为了满足转型期对大学英语提出的新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调整,即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期数和学时数,将纯语言学习和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大学阶段从语言教学、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到双语教学的一条龙教学。
二、发展趋势
将语言技能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融合起来是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今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能够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各自专业领域内信息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结合起来。这里所指的专业英语并不是狭义上的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纯语言课程,而是指与学生学习专业相关的英语,比如气象科技英语、电子信息英语、环境科学英语、法律英语及商务英语等。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纯语言教学,就很难满足他们应对各种学术任务,难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在大学英语中加大用英语来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的比重,以此来带动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完全值得探索和实践的。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的战略性调整提出了要求。简单地讲,双语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来讲授专业课程。在双语教学的环境下,外语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吸收其它知识的工具。
目前,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尝试或成功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通过用外语学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其语言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这样,避免了传统上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人为割裂开来的弊端,实现了既注重“持续性的学科知识”又强调语言学习的双赢。
当然,提倡语言技能培养和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融合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基础英语的学习或者否认甚至取消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地位的教学。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建筑在基础英语教学的根基上,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其语言技能的培养,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战略调整
压缩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时间,增加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的比重,进一步凸显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把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与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以顺利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战略调整。要通过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积极推进大学英语的战略调整,就必须要坚持避免将大学英语仅仅作为一门独立的纯语言学习的基础课程来教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也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方向:满足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要求以及课程必须在内容上与学生特定的学科有关。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应该只占整个教学过程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学习和研究。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而且还会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避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后果。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类教材的编写方面,内容上要力求把握专业性、趣味性、新颖性和基础性的原则。专业英语的教材不同于普通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因在于知识的更新远比语言的发展变化要快得多。考虑到大学英语教师今后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永远无法取代专业课的教学以及短期内很难改变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地位,编写具有导论性质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程则。
师资的匮乏和培训也是顺利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战略调整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今后,各大学的外语院系应该尽快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出一批复合型的专业英语教师,既能够胜任普通英语又能用英语教授某一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师资队伍;或者从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对一些教师进行某些专业学科知识及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合理建构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一、论文题目:ClassroomInteractionAndOralEnglishTeaching
二、研究现状:对于课堂互动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构建主义模式它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司洪海在《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中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讨将构建主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和作用。卢艳春和路雅琴在《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则分别“从构建知识观”“构建学习观”“构建教学观”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构建性。
(2)角色扮演模式徐志敏、王瑛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中着重探讨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黄玉兰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是“多为互动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步骤和利弊等方面。
(3)以学生为中心模式这一模式被单独研究的较少,黄影秋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中》通过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并提出阐述如何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刘蓉在《谈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则提出了互动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合作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盛行,它兴起于美国,在后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黄艳在《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从而的出该模式的优势所在。顾晓乐在《合作性学习与情景剧表演》中从情剧表演的角度来证明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则通过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原则。而慕东文在《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对待新的理念,指导英语口语教学。
(5)情景设置模式它主要是根据GillianBrown&GeorgeYuled的语言情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紧张、焦虑的研究表明口语情景设置不适当,会影响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进而强调进行口语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要性。张舍茹、孙边旗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就论述我们应注意“情景互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如何设置“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的形式”两个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讨了情景设置这种互动模式。孙久荣在《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中对情景设置这个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开放式情景”和“封闭式情景”,为情景设置互动模式研究开辟了一个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