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9 03:30: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篇1

地理课本内容多以文字叙述为主,而相较于文字性的知识,图片之类的形象化知识要便于理解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记忆地图来熟悉相关的地理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地理从现阶段来看,是为了掌握相应的考点,迎战高考;长远来看,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懂得地理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怀。

对于学生而言,想要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记忆地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地理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是依靠记忆地图达到牢记地理知识点的目的。例如,记忆各大洲的地理地势。

因此,教师注重学生对于地图的记忆,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地图将会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经过这些年地理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发现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地图知识的记忆。

篇2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地理原理规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是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此后,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要求学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选择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考点不多,考点动向无明显规律,有些知识点没考到,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命题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综合题两题,一中一外,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推断影响,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强调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影响因素,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必修三的区域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区域,没有面面俱到,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学会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问题,培养其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学建议

1.区域与系统结合

系统地理知识要落实到区域,区域要再现系统地理知识。必修一、必修二系统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地理区域(区域地图),是高考常用模式。试题基于图表,基于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注重区域实证、支撑系统地理理论,强调系统地理与地理区域的有机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侧重案例教学,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统地理加以论证支撑,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还有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最后,要分析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原则,探寻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利条件寻求整改策略。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分析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归纳与比较结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总结,常常要运用表格归纳与表格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总结如表4所示。

学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同类型的案例。

区域的比较,不仅要横向比较,而且要纵向比较,如表5和表6。

3.课堂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强调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尝试让学生联系时政新闻热点,联系本地实际,做到课堂涉及区域的举一反三,讨论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例如,让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南水北调“调出区”的居民和“调入区”的居民,扮演角色,进行对话,交流看法。又如,让四个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四组同学赴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澳大利亚国家四地的旅行,分别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课外教学强调综合实践,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国》《文明之旅》《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关注G20杭州峰会,了解20个成员国和被邀请的嘉宾国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引导学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讨论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③结合冠豸山的城区交通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④调查冠豸山天池历史与现状,开展冠豸山天池终年有水的实践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莲峰镇和揭乐乡城镇历史、交通变化、旅游发展等信息;⑤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4.教学与应试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是围绕区域“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课题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设计出新问题,将考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开展区域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分析中提高《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区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纬或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属位置、相邻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等。

(2)区域特征:怎么样?包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该区域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

篇3

地理课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高度重视,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作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入手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且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地理“多种多样的地形”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各种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况,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分布图来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归纳总结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点。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采取严厉民主的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都有了极大的变动,地理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是从地理课本中得到,还可以是网络、媒体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获得。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关系微妙的调整,保留以往教师的威严和严厉,同时要对学生的见解合理的采纳,民主与学生交流、探讨。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与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

三、图文并茂与读图识图相结合

地理这门课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往大的方面说,我们研究学习的这个空间是整个宇宙,往小了说,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气候和温度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光有课本是不行的,还要老师做一份精美直观的课件,这样图文结合才会事半功倍。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读图、识图,地图对于同学们有很大都在帮助,因为地图可以容纳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之中可以包含这块土地的气候类型,经度纬度以及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使用地图,会让同学们枯燥乏味的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地理考试当中有大量的读图识图题,所以让同学们掌握好地图的使用是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课堂地理教学中有好多知识点,知识点一多,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问题。所以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课堂练习过程中都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导向。例如在做选择题时,不只是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错误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答案,要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篇4

一、新课改对高一区域地理知识的新要求

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已由浙江省考试院主管,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与以往地理会考条目要求不同,下表三个认识,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新增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条目》,新增区域地理知识中有一个a考试要求的条目,即识记美国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图上识别美国的领土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41题的第(1)题为识记类型。题目具体如下:

4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个b要求,即简述、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如41题第(4)小题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农业专门化为此类要求。

两个d要求,“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要求,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亚洲地形特点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气候特点是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水系特点是呈放射状。第二部分是相互关系的梳理,亚洲地形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导致河流呈现放射状向外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势高低。复杂地形决定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认识欧洲》中“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冰川地形广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响温和湿润气候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将气候各要素联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认识。如下题:右图为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所示风带是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24.M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A.市场广阔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气候温和湿润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体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两册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人地观,在此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新增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我们有些老师对区域内容比较排斥,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察的重点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内容,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卷来看,新增区域地理知识部分考点分值达10分。补充区域地理知识,是为了提高高一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具体区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的需要。

二、高一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高一学生面临区域地理知识断层的问题

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分别开设了属于理科综合的《科学》和文科综合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并没有安排专门的地理课程,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散于《科学》与《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学科中。《科学》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第二单元安排了少量的区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识,以上两门学科中都没有系统安排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进入高中,高一地理课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国、美国,我国西北地区、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内容,可见区域地理知识并没有被编排进相应的教材,教材体系的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断层。

2.缺少适合高一学生用的区域地理针对性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湘教版的区域地理知识补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课本没有作相应的改动,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就我们身边就有多套区域地理知识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区域地理》,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高考必备知识读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但高一学生恐怕都难选择,针对性不强。

3.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知识缺少有机整合

初中的课程设置,使我省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相当缺乏(比以前初中时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会》教材时更加缺乏),这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地理教师都知道,区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是难以分割,但初中系统地理知识却分散在《科学》教学中,而科学老师是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理熏陶的,造成学生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统。

三、高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利用主要经纬线,进行区域宏观定位

区域定位方法包括经纬线定位,相对定位和区域典型特征定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认识区域时,学生不知图示和区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从高三轮转下来的老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个人觉得区域定位不宜过难过细,高一同学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5条特殊纬线,经线有本初子午线、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亚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极圈、西起60°E,东边150°E,脑海里有四条经纬线亚洲大部分在框内了,与欧洲经线相关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经线90°W、120°W,如60°E经过乌拉尔山,120°E经过杭州,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这三个大洲的定位是为气候服务的,整个高一,气候这部分知识始终比较尴尬,在教材中没有完整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分布的教学内容安排,但在后面许多内容中有涉及,如大气运动中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中分析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自然带分异规律,需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分布判断就需要经纬线定位。必修Ⅲ要学习亚洲、欧洲西部及美国,三个区域都有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学要求。当然还可以利用海陆轮廓形状、河流、湖泊、人文建筑进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轮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轮廓像踢足球的脚弓;五大湖、中国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状、注入的海洋等特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学生定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读图、填图,培养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综合考虑经纬度、区域轮廓、相对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断。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抓住区域知识各种联系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区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种类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区域水热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又与工业分布又有一定联系。如对欧洲西部这一区域的研究(右图:欧洲西部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联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区域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即这种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欧洲西部为什么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因为该区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理解区域地理事物时间上的联系,即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特点。教学时首先呈现新生代冰期大陆冰川覆盖欧洲大范围、遭受侵蚀,后进入温暖期冰川融化,冰碛物堆积,波状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联系,即辩证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使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西欧农业生产活动中,种植业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长,加上地形平坦,发展乳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知识联系到什么样的程度,毕竟是学业水平测试,基本知识掌握,不追求难度。

3.善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范围上可以是总体的比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现象之间的比较。根据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如必修Ⅲ“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属于学业水平最高的综合要求,即“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将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实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应用到生活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分析法。第一步:结合地图册《鲁尔区地理环境》和《鲁尔区工业区位》两幅地图,自主探究,归纳得出德国鲁尔区兴盛的区位因素,第二步:呈现19世纪鲁尔区鼎盛时的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鲁尔衰败不堪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且呈现背景材料,由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第三步: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鲁尔人”,请献计献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培养了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应用能力呢?第四步:这是最关键的,推而广之,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它的问题,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传统工业区的兴衰治理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中的辽中南地区(参阅必修Ⅲ63页)列表比较:

作为知识的深化。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学生区域知识落实、区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过程,虽然上述教学实践可以提高高一学生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下仍需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探索。

四、实践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区域社会热点,挖掘地理原理

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来看,试卷不容易,整张试卷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的题目多达15个题,彰显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学生只关注课本知识,且现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学校,限制了学生信息来源,因此老师对于社会热点的选择,如何挖掘与教材知识联系点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部分同学课外知识丰富,对区域知识非常感兴趣,老师补充区域知识正是想求知的内容,但对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学习困难的同学(未来可能高二分班时学习文科的同学),老师补充区域知识,加重了负担,地理怎么又增加三个认识区域考点,心理已经蒙上了阴影。

3.如何合理安排课时开展区域地理教学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节认识大洲5课时,第二节认识地区4课时,第三节4课时。我们学校三块认识区域的大致安排: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3课时,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3课时,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3课时,第二学期的长假和学校各项考试会对这个课时安排有冲击,课时不能保证。

当前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学业水平考试刚起步的形势下,认识区域、区域基本知识有点“散”,但我们老师不能“乱”,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帮助学生加强对区域的认识,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学》――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2013第16期;

篇5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82-01

一、认真学习、深入研究《2015年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

二、地理复习课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新颖性

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三、地理复习要注意“三法”

1、培养判读各种地图能力的方法。近几年江苏的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里面就多次出现与地图相关的题目。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同时,地理复习中用图来复习可以摆脱文字的限制,可以避免机械的死记硬背,有利于记忆。为此,在地理课堂复习的时间里,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地图装在大脑里。(1)填、写结合,读、划先行。在地理会考复习中必须要学生学会如何看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天气符号图、地图图例、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世界地图等。例如:复习到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画出中国三级阶梯的界限,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的掌握这个知识点了;复习中国行政区划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上中国的各大行政区域的名称;复习中国地形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涂中国的各大山脉和地形区。充分利用空白地图能很好的让学生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用凭空去记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2)用图示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演变。如分析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用图示法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在分析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时,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还是向斜;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还是山谷低地;进而分析出不同地质构造对钻煤井、找泉水、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或将图表转换为文字,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势)。2、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可利用地图和列表分析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列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3、形象记忆法。地理教师在复习课上可以运用自己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成为学生记忆的启发者,让学生轻松牢固记忆相关地理知识考点。例如,在讲解大洲大洋、各国轮廓和中国行政区域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南极洲比作一个蘑菇云,非洲像一个三角形,南美洲像鸡腿,北美洲像只奔跑的袋鼠,俄罗斯像只哈巴狗,加拿大像小鹿子,中国像公鸡,美国像松鼠,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像蝙蝠,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陕西像跪着的兵马俑,山西像个平行四边形,山东像跪着的骆驼,湖北像警察的大盖帽,广西像黑猫警察的猫脸,山东像一头大象,台湾像香蕉,海南像菠萝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形象比喻中牢固记住考试重点要求国家和省区的轮廓。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复习教材。相信更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四、精练,培养学生考试技能

篇7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对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学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法。近四年福建省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地理很多考题是用区域地图和描述区域的文字材料创设情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由于初中九年级没有开设地理课,且初中升学考试对地理科要求不高,这就造成高中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普遍掌握得较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高中文科班应结合高考要求对区域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熟悉中国和世界各个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福建省近四年新课程高考区域地理命题特点

(1)综合题不管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基本上是以某个地理区域为背景来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选择题一般五个题组共12道题,涉及区域地理的有三个或四个题组,大约6至9道题。

(2)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析其成因的能力。

(3)试题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强调考查学生从考题的图文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每年地理综合题的必考题提供的区域图中都有经纬线、等高线、河流、海陆分布等信息。考生要能够有效地从题目的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5)区域空间定位的考查比以前的全国卷难度有所降低,但仍然是试题考查的重点。如果考生知道所考的区域在哪里,则对解题很有帮助。

(6)试题联系生产、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但试题仅仅是从这些话题切入,考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

二、区域地理高中教学的策略

1.科学选择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

《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并没有把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像高中地理的必考和选考内容一样详细地列举出来,而是要我们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均称为初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结合高考要求来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

教师教具体的区域时,一方面要参照初中《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整合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例如,初中《课程标准》对世界地理教学选择的区域规定为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但是气候是高考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熟悉更多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其他六个大洲的气候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个洲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教师还要把每个洲的地形和该洲沿海的主要洋流列为教学内容。

2.重视学生区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试题大多以区域地图为背景,学生需要对区域地图进行空间定位,知道所考区域在哪里是学生做题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全球各个重要区域的空间位置记在心中。

掌握区域空间定位可以用以下方法: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全球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轮廓。学生要先把全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和轮廓装在脑海里;然后识记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30°N、40°N、本初子午线、30°E、60°E、90°E、120°E、150°E、180°经线、120°W、75°W、45°W 这17条重要的经纬线经过各大洲和各大洋重要的地理事物。其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析图和简单的绘图训练,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学生要多记多用重要的区域地理要素分布图,如: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和中国的地形图、世界和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洋流图、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主要国家区域图等。最后,要教会学生从已掌握的区域空间位置推测未知区域空间位置的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从区域图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区域图来呈现区域地理各要素的分布和特征是区域地理常用的方式,也是每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突出特点。学生学会从区域图中获取区域地理信息是认识区域的前提,也是解答高考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区域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读区域图的能力。

区域图读图的一般方法如下:首先观察图上呈现的显性地理信息,如区域图的图名、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河流、矿产、交通、城市等。然后再根据地理各要素的相关性来找出区域图中的隐性信息,比如,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信息可推断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水平自然带和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地形和洋流信息可以推断该区域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气候与地形信息可推断出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气候、地形、河流、交通、城市等信息可推断该区域的农业的区位条件。

4.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1)认识区域地理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找出各要素的关系。区域地理环境由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学生在认识一个区域的时候要能够对区域地理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要能够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中亚的复习,在教了中亚的主要的地理要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各要素的特征和关系绘制出如下的中亚地理要素联系图:

通过绘制出中亚的区域要素联系图,学生必须归纳每个要素的特征并用简练的关键词表述,同时还要领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这种区域要素联系图,学生很容易综合分析出气候干旱对中亚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2)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突显区域特征。区域地理知识量大庞杂,各个区域特征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通过区域间的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区域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比较不同区域间地理要素的共同点和差异;二是比较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地理要素的变化。

例如比较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自然地理特征的认识。

5.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要求,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主要教学内容。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等是高考命题重点。因此,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要求,渗透区域生态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内容的教学。

例如,在教中亚时,可以让学生评价中亚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中亚农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中亚农业发展与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以及咸海萎缩的关系,最后总结出中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教东南亚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东南亚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评价湄公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说明湄公河流域资源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分析湄公河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在教中国北方地区时,教师在学生掌握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当然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教学时,教材上的材料可能不足,教师要查找相关图文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由此可以看出,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进行教学,有利于拓展区域地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认识区域特征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要符合地理科高考的要求,要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要让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第4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99

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难点就是地理事物的运行规律和地理方位的相关特点。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粉笔教学的方式,在黑板上进行相关的地理图示和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然而,由于地理事物的规律相对复杂、晦涩,因此成为高中学生最头疼的一门学科。通过微课教学,能够有效协助教师通过视频和动态图画进行地理知识教学,能够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和零散的知识点,有效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针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意见,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进步。

一、地理微课的教学特点

进行微课教学,就要积极了解微课的相关特性和优势,从而才能更好使用微课为高中地理进行课程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教学逐渐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从视频设计、动态演示以及相关的音像结合等,给微课教学带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地理微课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微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地理课程的学科特性影响,微课教学能够同时通过使用文字、动画、影视、PPT等进行相关的地理规律和事物特性展示,能够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晦涩、复杂的地理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微课的演示功能能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进行具体化的教学,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地理课程中有关水循环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能够用动态图画演示的过程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微课进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在学习到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微课教学的生活性

学习地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学以致用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课本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性材料,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平时在课本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充分的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在地理教学必修一中讲到“河流地貌的发展”章节时,教师要积极联系家乡十年和二十年的道路建设、城区分布以及河道变化,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加以分析,将家乡的实际问题与课本理论相互印证,让学生在感受河流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地理微课教学的综合性

地理学科教学存在独特的教学学科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基本学科特点,因此学好地理教学就要结合这两个特性将理论问题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地理课程设计范围广、学科知识相对宽泛和复杂。所以,地理教师在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课程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的制作微课,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应用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在微课中尽可能多的体现地理知识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考点,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

二、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生动有趣,有助于地理学习中积极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而言,微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发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微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引导,能够为学生提供中促进学习效率的动力,因而,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趣味性为主的原则,积极选取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图片和词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素养和微课优势。

(二)短小精炼,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与初中地理课程相比,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容量较大,知识体系复杂,每一堂课都会存在很多难点和重点,这样的课程特点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炼的教学特点,将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重点进行合理的浓缩,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快速性的复习和重点突破,提高学习效率。正常的微课教学时间为6-10分钟左右,很少存在微课时间超过10分钟。在10分钟之内的微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课程中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讲解和分析,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内容的精炼性。

(三)资源多彩,有助于呈现多元化资源融合

微课教学主要依靠“微视频”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并在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内容进行课程活动的基础上,采取教师合理分析的方法,因此能够营造一个与具体实际活动紧密结合、合理分析的“课程教学资源模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微课中版图、PPT、白板、视频等都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发展。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微课教学模式,能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实际案例,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导入预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课程分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部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预习,通过微视频以及课程的相互结合,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了解,从而对整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例如,在学习“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要对相关的褶皱、断层等概念进行了解,在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对形成过程进行自我分析,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二)延伸扩展,帮助不同程度学生需求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由于其特殊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地理的掌握程度相对存在差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微课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均衡的设计,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知识点回顾以及课程复习、预习等帮助不同的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促进整个教学的共同进步。

(三)课后知识巩固

在教学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弥补课堂中学习时的不足,而且能够进一步消化知识,巩固记忆,从而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地理知识比较杂乱,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而通过微课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复习与巩固,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总结之前的内容,进行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对于不太熟悉的知识,进行再次的深入学习与总结,进一步进行掌握,把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并形成更为牢固的认识。这样的过程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效性。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虽然只是一种正在趋于成熟的辅教学手段,但是其根本特点对于课程教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通过微课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地理教学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地理教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篇9

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高考复习就是莘莘学子们寒窗苦读的一次大收口。高三地理复习中,一轮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考点的一次全面扫描。经过高一、高二的地理新授课学习,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很多认识是不深入的,甚至是片面的。一轮复习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考纲把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一轮复习一方面要立足于知识的全面覆盖,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突出主干知识是重点。这也是地理新课程的基础目标。为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实事热点地区等。在一轮复习时,应当对照新课标,将知识点落实到章节。以单元为重点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不留死角。鼓励学生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知识迁移等思维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此外,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要能创设情景给问题――让学生“要学要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注重“举一”,力求让学生“反三”,触类旁通。

二、重视读图表的能力培养

现代高考对考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地理考试中,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都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鉴别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计算的能力得以很好的考查和区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并进而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找出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对于图表中的数据,要从定量的分析中抓特征,找规律,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进行定性阐述。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利用图表进行统计分析等技能。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三、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

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最好结合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我国和世界热点地理事物和图像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在复习中,首先要树立“学好区域地理,地理的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就太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其次要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原理,抓住典型区域的特征,分析影响其特征形成的原因,评价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该区域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探讨和研究解决区域发展的措施;要注意构建区域平台(尤其是重点、热点区域),以经纬网为参照系,以重要地理事物为知识点,以主要地理要素内部联系为思维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特征。要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65-01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出发点,那么地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任重而道远,为了让我的教学循序渐进,构建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到的"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活动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我理出高中地理教学三年一盘棋的观念。这一观念的认识主要是来自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的特点总结出来的。

高中阶段的学生总的来说,与以前的学段相比,记忆力、观察力、自主意识、自控力、思维能力等都在不断增强,我们要做的就是刺激他们把这些能力都发挥出来。下面我就从三个年级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特征出发来谈谈我高中地理教学三年的这一盘棋。

1.高一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兴趣

1.1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培养地理学科的兴趣。高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对高中的生活和学习都憧憬着,想要继续发扬初中的优点改正缺点的愿望也较强烈,所以容易保持一种好好表现的心理努力学习,渴望上进,期待在新的环境里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高一课程科目较多,高考学科也不少,难度也比初中的深,学习的方式也和初中有不一样的地方,都还没有转变学习方式,所以高一主要是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完成对必修一自然地理学科知识(地球、大气、海水运动,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及其影响人类活动)的掌握。

1.2帮助高一学生完成高中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让他们在繁多的学业中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完成高中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除了指导并训练制学习计划、监督预习、听课、提醒随堂笔记、做复习、做小结、进行检测外,还特别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性指导地理阅读和观察。

1.2.1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阅读。在指导阅读方面,我们地理学科的阅读材料有教材正文、图片、阅读材料等。我这里训练的阅读重点已经不是速读、慢读、跳读或默读、朗读的问题,我的重点主要是描述内容读什么,图片怎么读。每次都要明确这次课要读什么,想什么问题,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各项活动目标和要求都明确,正文和材料力求到达理解记忆,图片除了理解记忆还要会识图、认图、比对用图。为了解决读图的问题,我会循序渐进地教学生玩填图、绘图、比较图、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喜欢看图、记图、用图的习惯。

1.2.2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观察。

1.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实地观察。在指导观察方面,借助地理学科的知识很好地理解我们日常的生活现象和地理要素,把书本与生活、生产联系,增强感性认知,理解会更深刻,知识面变大,好奇心及求知欲会变强。作的时候主要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及地方特色入手。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气的运动,我就让他们观察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为什么黎明的天空我们称曙光,为什么黄昏的天空称暮色,为什么电视上天气预报出现红色表示危险。为了了解气温、气压、矿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我们就去观察附近特有的卡斯特地貌,观察形成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甚至我们还发现日常用的传统热水瓶上的水垢形成也是一样的原因。周末或者一年四季变化和特殊天气状况像梅雨季节我们就仔细观察湄江河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物候、天气、河流水文等。我们还会观察县里主要的工业、农业、人口、民族、交通、古迹、风土人情、环境状况的情况及变化。由此先掌握熟悉的地理知识进而延伸到不在身边的可通过影像、文字感受的知识。

2.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非实地观察。因此,在高一学习方式指导上,我还会有具体操作的配套练习。像上文提到的身边生活环境有的现象,观察的时候我们会有表格记录内容,让他们的认知更直观,而且定期组织这样的观察、记录、发现的活动。对于不在身边的的现象,我就组织观看视频活动,每次活动前都会先把知识通过问题或表格的形式引发,带着目的观看天文、气象、海洋地理,地质地貌等的视频,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有感性认知,地理学习兴趣浓厚。

高一学年结合教材、生活实际、调查、观察相互联系渗透的方式,刺激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的兴趣。

2.高二地理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记忆

高二的学生完全适应了高中生活,并且有更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我需要更高效的学习方式。我主要是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我校实际灵活运用合作思辨式学习教学。

2.1地理教学理解记忆需要合作思辨课堂。我把每个知识分基础、难点、重点,然后基础知识就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难点和重点就通过合作思辨学习来解决。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但是需要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有较强的控制知识分布及控制课堂的能力。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时候,什么时候是师生合作,什么时候是生生合作,什么时候自我消化,什么时候教师点拨,都要由教师把控。我把控的时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点拨,如果通过问题形式点拨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内容,就需要由老师进一步解释讲透。

2.2地理教学理解记忆需要练习辅助。高二学年的知识记忆已经偏向理解记忆,所以课堂上除了合作思辨的形式,我们还需要考试的形式巩固知识获得学习成绩提高带来的成就感。在习题方面,我会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每一小节、每一章节、有联系的章节以及每课时、每周、每月的内容设置难易适中梯度合理的小测试、大测试,让他们在一点点的进步中获得大的进步,并且是运用知识战胜自我的一种理性获得带来的成就感。在课堂和练习中,我还不忘把他们的生活如楼距确定、太阳能设置角度、三月梅雨如何形成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弄进考题,增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高三地理教学的重点是整理知识成系统应用

我们的学生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而且身负高考的重任,正是知识改变命运体现的时候,所以高三应该是把知识整理成系统并迁移应用的时候。根据考纲,我把增删减的内容捋清楚考试范围及考点,反思两年来的学习及课本的重难点,先架构出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针对性。先找到一条主线,比如人地关系为主,再把握和他相关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找到他们间的内在联系,画出要素间的关系图,以此类推,把尽量多的地理要素囊括进来,帮助学生把知识形成一张大网和有关系的几张大网,以此来形成系统,然后再迁移运用。我这里谈的迁移主要是用知识应对考题的问题。首先要加强练习指导,熟能生巧。练习也可以把知识形成系统,要巧练、精炼、讲练结合。其次,要及时反思做题情绪、做题技巧有没有问题,知识有没有及时查缺补漏,后期还要反思单科及其与文综的练习时间分配获得最大效率的问题。高三要做的不仅是单科的系统训练,还要做综合课的综合训练,他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帮组的关系,毕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两个半小时内三科共同拿分越多越好。

高中地理知识看起来零散、凌乱、繁杂,似乎规律性不强,但事实并非这样,通过我的分析整理,高中地理知识不但是系统性而且是生活化的,就连学习方式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树立三年一盘棋的观念并且实际操作,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