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的例子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8 22:56: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

篇1

导致入侵的凶手

原本隔着千山万水的生物,怎么会一下子“杀”了进来呢?说到底,人类有很大的责任。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频繁,为这些生物“”的潜入提供了条件。

科学家一致认为,全球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主要是由船舶压载水引发的。过去为了使船体行使平稳,人们常常在船底堆积上石子、沙砾和铁等重物,现在则直接抽入海水。货船出发时,人们将海水作为压舱水抽上来,抵达目的地后再将其就地排放。这种做法就使每艘货轮如同“特洛伊木马”,里面暗藏着杀机四伏的各国水生物。据统计,一艘载重10万吨的货船携带的压载水量达到5万至6万吨,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大约有100万吨,每天全球船舶在压载水中携带的生物有7000多种;每过9个星期,一种新的海洋生物入侵者就会被释放。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确认有500种左右的生物物种是由于船舶压载水传播的。这些外来海洋生物一旦入侵到新的适宜生存的区域中,就能发生不可控制的“雪崩式”大量繁殖,疯狂地掠夺当地生物的食物,造成有害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大面积迅猛繁殖,甚至引发本地物种灭绝。负责监督海洋的国际海事组织将这些船载的入侵者称为“对世界海洋卫生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50种外来者入侵中国

中国是世界十大海洋运输国之一,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公布的世界上100种最危险的外来生物物种中已有一半入侵到中国,每年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其中海洋入侵生物是主要成因之一。近些年来,中国沿海赤潮越来越严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外来生存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的危害。通过船舶压载水带来的外来赤潮生物主要有洞刺角刺藻、新月圆柱藻、方格直链藻等16种藻类。这些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适应性强,分布广,只要环境适宜,就可发生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彻底崩溃,对海域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如何杜绝入侵

压载水引发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世界航运国共同面临的威胁,对于压载水的防治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程度。

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乔迁新居”的机会和场所。国际海事组织于2004年2月通过了《船舶压载水沉淀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制定了严格的压载水排放标准,许多航运大国也加强了对压载水的监管力度。全球各地的海运官员也尝试采用从紫外线到臭氧等一切措施来处理压舱水,但这些大部分还没有应用到海洋运输之中。

阅读训练:

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年,我国由于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

B.中国沿海地区的外来赤潮生物已经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彻底崩溃。

C.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迁移的机会和场所。

D.目前,为防止海洋生物入侵,人们已经采取了从紫外线到臭氧等一切措施来处理压舱水,以避免外来生物的入侵。

2.文中主要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并从文中找出一个相应的例子,具体说明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侵者”致命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海洋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一下,外来生物在新的生存区域为何会得以大量繁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

董物仿佛卡通小章鱼,当它们进入繁殖期时,则成为极蓬勃艳丽的花束。商人把董物从液态大气里捞了起来,装在玻璃罐里。第二年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败给了这种盆栽小章鱼。董物成为很时髦的小宠物,外形好看,饲养简单,十天半个月忘记喂食蛋白质和水也依然存活,而且非常便宜——因为它们繁殖得很快,还像蚯蚓一样,一分为二后各自存活。

然后,还没到下一个情人节,董物就变成了公害。它们越来越多,越长越大了。在MXY1304号小行星,重力能把大气压成液体,董物才维持着娇小的尺寸。地球的气压对它们而言,就像是用蜘蛛丝来捆大象的腿,它们可以无拘无束地长到一座摩天大楼的高度。被随便丢弃的董物就从下水道或垃圾堆里蓬勃地长了起来。它们的胃口也变得可怕,而蛋白质食物可不仅仅是营养液,一切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唔,还有人类……

入侵生物本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你家的宠物乌龟,你奶奶放生的鳄龟,你昨天吃的麻辣小龙虾,餐馆中火辣的水煮牛蛙,公园水塘里的绿色漂浮植物等等,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就说锅中翻滚的牛蛙,虽然你把它们当成菜,但这货如果跑到野外,只要碰上个头比它们小的生物就没有不吃的,昆虫、蛇、蜥蜴、鸟类、鱼、龟,以及本土青蛙……牛蛙的蝌蚪能够分泌一种物质,抑制本地蝌蚪的生长,而成年牛蛙不仅吃掉本地蛙类,还会在本土青蛙时在一旁干扰——真是不遗余力地挤兑土著。

麻辣小龙虾味道不错,一把花椒、一把辣椒再加上半把盐与半勺味精,一锅不讲究但味道十足的菜端上来,还没等吃下去,你的唾液腺就情不自禁地开始运作。你不一定知道,这货在农田中打洞,粮食减产都是小事儿,如果这货在水库堤坝四处打洞,而你家又正处水库下游……

这些入侵到中国人碗里的家伙的原产地都不是中国,比如小龙虾原产北美,被日本引进后又来到中国;牛蛙是美国国籍;巴西龟,顾名思义,从巴西来的喽。你或许会说:啊,我明白了,

“入侵”这档子事儿一定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战”。其实不然,一个国家之内同样会发生生物之间的“内战”。

例如黑龙江的生物物种到了海南岛也很可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甚至不用出一个省也会出现“入侵者”。有一种原产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的赤鲈鱼,这种鱼能在这条河里轻松长到1千克以上。1960年代,人们将这种鱼引种到新疆南部的博斯腾湖作为经济鱼类。结果,赤鲈很快就在湖中大量繁殖。到1980年代末,博斯腾湖渔业产量的60%都是赤鲈。

不要以为这么大比例的产量就一定是好消息,博斯腾湖里的赤鲈个头变得很小,只有几十克重,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按理说鸡肋折腾不起大风浪,但这“鸡肋”吃什么让人很闹心。博斯腾湖里生活着一种我国特有的扁吻鱼,最大的扁吻鱼有1.5米长。赤鲈却将扁吻鱼的卯作为食物,导致扁吻鱼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这一次引种的结果,除了长出一大湖没什么经济价值的小赤鲈之外,就是让扁吻鱼成功晋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今年4月,一艘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啸时被毁坏的渔船漂到了美国海岸。这条渔船长约6米,在尾部的—处容器中,有5条巴掌大的石鲷鱼。它们仅仅依靠容器里不超过136.5升的水在两年时间里“游走”了8000千米。然而美国人在发现这5条小鱼后,仅把其中1条送进当地的水族馆,其余4条全部人道毁灭。因为这种鱼通常生活在日本、中国和朝鲜半岛附近,如果放入北美近海,极有可能给当地的海羊生态带来无法预知的灾难。

闽江为福建省内一条重要的河流,但每年河流之上的水葫芦泛滥成灾,目光所及如同草原一般。福建人民在与水葫芦的战争中一直未能占得上风,2012年1月,福建省宁德市境内闽江流域内超10千米范围被水葫芦覆盖,当地渔民养殖的鱼全部死绝,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

2013年春,四川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水池出现一种巨型蝌蚪,不明就里的人们纷纷以为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导致物种变异。实际上,这是一只非洲牛蛙的蝌蚪,它原本不应该出现在四川境内。在你看见它的背后,无数青蛙的蝌蚪已经消亡殆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天敌这一环节遭到严重破坏。

2013年年初,中国最美农田的云南云阳梯田遭遇小龙虾的入侵,这群水中“土匪”四处打洞,一只小龙虾能打出成年人胳膊这么大的洞。对于梯田而言,保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小龙虾却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严峻的挑战。

於意云

入侵者要成功,必然是因为被侵略者自己有问题,或军备不强、缺乏训1练、战备不足甚至敌人的超级武器无法抵挡。对于生态系统中的入侵也是一样的道理,能入侵成功必然有它的理由,只是我们必须警觉的是,生物入侵貌似与人类关系不大,但请不要忘记一个事实——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稳定的生态系统

从千年万年的时间尺度来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一直处在变动之中,但是从百年或更小的尺度来看,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却常常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拿生物多样性来说吧,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目是比较稳定的。除了在生态系统边缘有一些物种的迁入迁出外,在其核心区域的物种数目通常恒定,并且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稳定、持久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关系,英国著名生态学家埃尔顿(C.S.Elton)创造了“生态位”这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在生态系统中有很多决定生物生活方式的因素,比如阳光强弱、风力大小、离地高低、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等。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生态位。比如在重庆缙云山的森林中,银木荷、栲树、日本杜英、黄牛奶树等高大乔木的树冠位于森林的最上层,截获了最多的阳光,也承受着最大的风力,它们一起占据了“阳光强、风力大、离地高”这样的生态位;而林下的各种蕨类和薹草生长在一个光线暗弱、气流安定的环境中,就一起占据了“阳光弱、风力小、地面生”这样的生态位。然而无论是高大乔木还是低矮草本植物,都是自己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因此又和林中的各种动物(靠取食其他生物为生)和微生物(靠分解其他生物制造的有机质为生)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从生态位的角度来说,最理想的稳定生态系统特点是:所有生态位通常都被一种或几种生物占据,彼此各得其所,互不竞争,和谐共处。这样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具有抗干扰性——遭到外界某种力量的压迫或破坏之后,只要这压迫或破坏没有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可以顽强保持自身原有的结构和运转方式,或者可以很快从破坏中恢复过来,维持旧貌。比如暴风可能吹倒森林中的大树,给森林开出“天窗”,但只要破坏程度不大,新的树苗总是能在这“天窗”里萌发、生长,最终成为大树,把“天窗”完全填掉,恢复原来的郁闭森林的面貌。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就能大概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生物入侵现象。容易被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系统往往是个“残缺”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一些生态位存在空缺。如果外来生物恰好能够填补这些生态位,那么它们就会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站稳脚跟。这时候,如果原有的生物不能适应这些填补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原来的生态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从而走向衰退甚至崩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威夷群岛,这里缺乏在地面下穴居的昆虫,生态位存在空缺,所以当蚂蚁被无意带入夏威夷群岛之后,很快就建立了野外种群,导致夏威夷群岛一些本土生物种群的萎缩和绝迹。同样,人工植被(比如农田、人工林)因为结构简单,物种单调,存在大量空缺的生态位,这就是人工植被最容易被外来生物入侵的原因。

刘夙

水葫芦的生态位抢夺战

中国多地的水体内,我们很容易见到一大片绿油油的水草,仿佛给水面盖上了一张厚厚的毯子。仔细看,叶柄圆咕隆冬的仿佛一个小葫芦,开淡紫色的花,花瓣上还有一处眼睛似的黄色小斑,那就是臭名昭著的水葫芦,被称作“紫色水妖”,世界十大害草中排名第二。

水葫芦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给水面盖上了一张厚厚的毯子,占据了“水表面、光照强、易扩展”的生态位。它的繁殖力惊人,只要有一棵水葫芦顺水漂流,3个月后就会有25万颗株覆盖水面,所谓“葫芦过处,寸草不生”。它们对水面进行野蛮封锁,大肆挤压其他物种的生态位,许多浮游植物与沉水植物以及藻类就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于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紧接着就是鱼虾类死亡,水中腐败蛋白质集聚,水质开始富氧化,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就此被破坏。

水葫芦能将其他动植物宜居的水质搞差,而它自己则是在污水中都生长良好,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乃至被农药污染的水,通通不怕。它能吸收水中的氮、磷以及各种重金属元素——能净水,这便是当初引进的原因。问题是,它只负责收集污染,不负责降解污染。到了秋天,水葫芦的根与叶脱落后沉入水中腐烂时,这些“毒素”就一次性、大剂量地再次回归水体。这种“投毒”一年一度,生活在水底的生物们立刻就game over了。

水葫芦从水面、水中再到水底,以三位一体的作战方式,全方位封锁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并阻碍水流以至通畅的河道变成死水一潭。犹如核武器的链式反应,死亡腐烂的水葫芦又抬高了河床,渐渐地,河流与湖泊变成了沼泽。原本的水生生物销声匿迹,蚊虫、福寿螺(另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则找到了乐园。

水葫芦甚至能将水面完全封闭,不仅生态被破坏,农业排灌、水产养殖和船只航行都无法进行。在我国,滇池、太湖、闽江、黄浦江及武汉东湖都曾水葫芦成灾,耗费巨资也无法根治。

你或许会问,既然水葫芦如此霸道,为啥在它的原产地却没有折腾出“腥风血雨”的生态战争呢?这是因为在南美洲有一种昆虫专门以水葫芦为食,很轻松地就让水葫芦收了神通。于是,你或许接着问:为啥不引进这种昆虫呢?答案是:当然不行。鬼才知道那昆虫一旦到了中国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外来入侵物种!

於意云

好心坏事型

原产美洲的牧豆树具有多种用处,它可以在沙地上保护水土,可以为牲畜提供饲料,其木材还可以做薪柴之用。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的干旱地区引种牧豆树之后,虽然农民因此受益,但是牧豆树迅速蔓延,形成大面积的单一群落,危害了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南非为了造林,引入了松树、金合欢等外来树种,结果它们大量生长,不仅威胁到南非本地古老独特的植物,而且影响了水源的供给。在中国南方肆虐的飞机草,最初也是作为能够提高橡胶树种植园土壤肥力的绿肥植物而大量栽培的。口腹之欲型

麝鼠原产北美洲,是一种小型毛皮兽,又能分泌可代替麝香的物质,欧洲人便把它引种到欧洲,不料它在欧洲迅速扩散开来。由于麝鼠喜欢打洞,能够破坏堤坝,因此在荷兰、比利时等西部低地国家成为不受欢迎的入侵动物。此外,大瓶螺(福寿螺)、牛蛙都是作为食用动物引入中国的。家兔引入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故事则更为奇葩,该国原本没有兔子,引入家兔中有些逃到野外,最多时繁殖出100亿只兔子在土地上四处打洞,吞噬牧草,政府为了尽可能多地猎杀家兔头疼不已。

卖萌型

在南方极为常见的入侵植物马缨丹,本来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植物,可以开出十分美丽的花朵。红耳龟(巴西龟)至今还是市场上常见的宠物龟,因为弃养、放生等原因成为入侵动物。当然,最值得警惕的入侵性宠物还是家猫,它是小型脊椎动物的杀手。在新西兰,大量的猫已经严重威胁到包括国鸟几维鸟在内的许多特有动物的生存,有专家甚至呼吁全国开展根除家猫的运动(家猫干的坏事儿,请参见本刊2月号《被伪善的动物福利》)。

蒙混过关型

云贵高原西侧的洱海长期和其他水系隔绝,这里原本栖息着众多的本土珍稀鱼类。然而,20世纪60年代洱海开始发展“中国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养殖业。四大家鱼原产于中国东部,长江、淮河流域。悲催的是,当时鱼苗的人工繁殖技术不成熟,需要从天然水体中采集,结果在采集四大家鱼鱼苗时不慎混入了虎鱼、麦穗鱼等野杂鱼的鱼苗,这样就让这些野杂鱼从中国东部入侵到了洱海。到80年代,它们已经在湖中形成大规模种群,土著鱼类竞争不过,纷纷绝迹或陷入濒危境地。

秘密潜入型

美国管辖的太平洋岛屿关岛本来没有蛇,却有大量本土特有的鸟类、蜥蜴和蝙蝠。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原本驻守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美军把许多军事装备撤回关岛,无意中把爬到这些军事装备上的棕树蛇也带了过去。不到20年时间,棕树蛇就扩散到了整个关岛。它们大肆捕食本土动物,导致12种本土鸟类和9种本土蜥蜴灭绝。这些蛇还常常爬在电线上,造成断电,甚至威胁到婴幼儿的生命安全。

大型轮船在行驶时为了保持平衡,需要装载一定重量的压舱物。早期的远洋船舶常常使用压舱土,后来则惯用海水做压舱水。从出发港口装载的压舱土或压舱水含有大量生物,当它们在到达港口卸载时,就可能成为入侵生物。北美洲的互花米草和中国的中华绒螯蟹(大闸蟹)就是分别随船只压舱土和压舱水入侵到欧洲的。

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现在已经传播到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东南部。它寄生在松树树干内,可以堵塞松树的“血管”——运输水分的管胞,导致大片的松树林枯死。中国最早在1982年于南京紫金山麓的中山陵发现松材线虫,后来它扩散到十几个省区,不仅给林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威胁到黄山、庐山等风景区中那些著名的松树景观。可是这些松材线虫是如何传入南京的呢?调查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原来是紫金山上的紫金山天文台从日本进口光学仪器时,在木制的包装箱中混入了一种叫松墨天牛的昆虫,松材线虫就是将这种昆虫作媒介传入的!

莫名其妙型

紫茎泽兰是20世纪40年代从中国的邻国缅甸自然扩散进入云南,然后在西南地区疯狂蔓延的。令人十分困惑的是,这货的原产地是东南亚与中美洲。

入侵生物无论是明修栈道,还是暗度陈仓,其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绝对是惨痛的。比如可以完全改变入侵地的景观,进而引起触目惊心的灾难性后果。19世纪末,美国在进口树木苗木时,无意中把一种叫做“寄生隐丛赤壳”的真菌带入了本土。这种真菌专门寄生在栗树的身上,引发栗树的“栗疫病”。北美洲土生的美洲栗在这种病害面前却毫无抵抗能力。于是,在1904年美国纽约率先发现栗疫病之后,仅仅四十年时间,整个美国东部森林中数十亿棵的美洲栗几乎全部染病死亡,完全改变了这片森林的面貌(编者注:美国人再也吃不到土产板栗了)。

此外,许多入侵生物以不易被人觉察的方式悄悄地损害着农业、本土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乃至人类健康。比如从北美洲作为食物引入的牛蛙已经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每隔一段时间,在网上就能看到有人在野外发现“怪鱼”(牛蛙的蝌蚪)的消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遴过这些猎奇的图片深切感受到生物入侵的残酷事实?

再如从北美洲入侵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地区的豚草,不仅是令人厌恶的农田野草,它的花粉还可以引起很多人过敏。每年8-9月,豚草的花粉大量释放到空气中,那些对豚草花粉易感的人群,这时便迎来了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

同样,紫茎泽兰等入侵生物在西南地区的扩散,还极大地改变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当那些和少数民族先民们朝夕相伴的本土植物因此绝迹的时候,很多与本土植物相关的民俗传统和博物学知识也随之消亡。这样来看,入侵生物对于文化遗产的加速消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抵抗入侵

尽管各国政府都已经意识到生物入侵的危害性,但是随着世界贸易量越来越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生物入侵的风险仍然越来越大,入侵生物越来越多。在中国已知的448种入侵生物中,就有很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现的。这样说来,生物入侵现象实在是全球化最大的副作用之一,简直是防不胜防。甚至有生态学家不无讽刺地说,其实人类本身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入侵物种。这个物种原产于非洲,在大约5万年前陆续入侵到世界其他地方。所经之地,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纷纷灭绝,森林也大量被砍伐。这个入侵物种在最近一百年还造成了环境污染、臭氧层空洞、气候变暖等种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都因此面临威胁。随人类同时入侵的还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生物,它们霸占本土生物的地盘,形成了大面积单一的群落……

当然,这样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文学化的感慨。归根结底,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为了人类自身,地球本身并不需要保护——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上也曾发生过多次的环境恶化和生物灭绝事件,然而每一次地球的生态系统都挺了过来,重新演化出纷繁的生物。因此,所有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尽量保持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因为稳定的生态系统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我们当下的所有露天农业活动,所有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甚至很多生活习惯,都和过去的生态系统相适应。如果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那么未来我们仍然可以照目前的方式生活。但是如果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比如原本湿润的地方变干旱,原本有植被覆盖的地方变成荒地,原本是陆地的地方面临了海侵的危险——旧有的生活方式就无法持续,我们就必须花费很多功夫去重新适应新的生态系统,一旦来不及适应,文明就有崩溃的危险。所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首先是人类为了自身的永续,为了文明的永续,而必须尽到的义务。

所以,我们要严防外来生物入侵,说到底也是为了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捍卫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希望原本清亮鉴人的水面上覆盖着丑陋的“绿毯”;我们不希望郁郁葱葱的树林仅因为一种外来病虫害就面目全非;我们更不希望农业因为外来病虫害遭受严重损失,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生活品质降低。这,就是在生物入侵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与之搏斗、并愈挫愈勇的原因。

抵抗入侵

第一,很多入侵生物的微小繁殖体(比如植物的种子、孢子,昆虫的卯、幼虫等)可以黏附在游人的行李和鞋子上,随之扩散到其他地区。当你到远方旅游——特别是到远方的野外旅游之后,在乘坐回来的交通工具前,注意把行李、鞋子和其他可能带有生物繁殖体的物品清理干净,以免在无意中引入入侵生物。

第二,不要从国外夹带新鲜水果或其他活体动植物,因为很多害虫和其他病原体能够通过活体动植物入侵其他地区。

第三,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有放生的习惯,请劝说他们不要这样做。放生的本意是要让动物回归自然,自由生活,然而很多放归的动物在接受人工饲养之后并不能适应野外生活,大部分动物在放归之后都会死去,这就完全违背了放生的本意。如果放生的动物是外来动物,万一在野外存活下来,就可能变为入侵生物。

第四,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喜欢养猫,请一定要好好照看它们,不要随便弃养,以免它们成为入侵性的野化家猫。然后,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个铃铛,因为当它们外出时,铃铛的响声可以惊飞鸟类,使它们免遭猫的捕杀。如果能够在晚上阻止它们外出,那就更好了。

篇3

2 抓住对象,学习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单就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句子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且知道了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进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

3 依据文本,学习语言。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说明对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善于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从而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 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此次大赛各位选手充分显示了各自的教学机智,从而使每节课显得灵气而生动。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有学生说到“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让他读出了美国人对天牛和红蚂蚁的不喜欢时,教师可以不强硬的指出作者的意图,而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出这种不喜欢,再逐步将课堂引向深入。

篇4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0305

1 研究现状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s)问题是当前生态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Gozlan et al., 2010;Guisan et al., 2014;刘艳等,2013;吴昊,丁建清,2014)。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地区,定殖后对当地的生态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的生态学现象(Mack et al., 2000;吴昊,丁建清,2014)。在我国,500多种外来物种的入侵(鞠瑞亭等,2012),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领域造成了重大损失,形势十分严峻。

在水域环境中,由于具有较为明确的边界限制,土著物种缺乏足够的逃避空间,入侵种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例如,在湖泊环境中,外来种的入侵常造成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如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在1954年引入尼罗尖吻鲈(Lates niloticus)后,导致湖内200余种土著棘鳍鱼类灭绝(潘勇和曹文宣,2007)。在我国,云南省原有的400多种土著鱼类中,在外来物种及其他因素的联合影响下,半数以上物种灭绝或濒危(王亚民和曹文宣,2006)。由于鱼类具有显著的下行效应,鱼类入侵带来对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带来的生态学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Gozlan et al., 2010)。

虾虎鱼类是虾虎鱼亚目(Gobioidei)中鱼类的统称,是鱼类中物种数量较多的一个类群,是适应辐射的一个典型例子。近年统计显示,全世界虾虎鱼类共有9科270属2211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还有许多新种还有待发现,其中我国现有虾虎鱼类9科5亚科106属307种,其中淡水虾虎鱼66种,海水虾虎鱼241种(冯广朋等,2009)。在系统发育与基础生物学研究中显示出虾虎鱼类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扩散能力及进化发展能力,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领域中,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入侵种来源类群。它们的繁殖力高,适应性强,在入侵水域中处于有利地位,通过捕食和竞争等作用对土著物种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黑口新虾虎鱼(Neogobius melanostomus)入侵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区,导致该区数种杜父鱼类种群数量剧烈下降(Charlebois et al., 2001);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等共同入侵我国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导致各湖内的土著特有鱼类大量灭绝(陈银瑞等,1998;周 伟,2000)。

虾虎~类主要栖息于湖滨带、岸带,为底栖性鱼类,对底栖动物、鱼类卵子、幼鱼具有较强捕食压力,能显著改变底栖环境,其入侵所造成的生态学影响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研究中一个热点研究类群。目前被广泛研究的入侵种主要有子陵吻虾虎鱼、波氏吻虾虎鱼、小黄黝鱼、大头新虾虎鱼(Neogobius kessleri)、云斑原吻虾虎鱼(Proterorhinus marmoratus)、黑口新虾虎鱼、裸喉新虾虎鱼(Neogobius gymnotrachelus)等等。本文从虾虎鱼类的基础生物学、扩散机制以及它们的生态影响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对虾虎鱼类入侵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系统归纳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 虾虎鱼类入侵生物学基础

2.1 繁殖策略

虾虎鱼类所具备的生物学特性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基础。虾虎鱼类具有分批多次产卵特性,通常具有持续时间较长的繁殖季节。

大多数虾虎鱼具有重复性产卵的行为。当黑口新虾虎鱼(N. melanostomus)在其原生地黑海和里海时,其繁殖期最长可以从4月一直持续到9月(Miller,1984),但是繁殖期的长短也根据圆头虾虎鱼生存地的地理位置而有所差异(Miller,1986)。比如在入侵了美国底特律河之后,圆头虾虎鱼雌鱼个体每季度都大约可以进行三次产卵活动(MacInnis,1999)。当温度满足一定条件时,黑口新虾虎鱼(N. melanostomus)的产卵期可以持续一整年(Moiseyeva,1976)。此外,作为一个底栖性鱼类,黑口新虾虎鱼大多把巢筑在石块下面或者一些合适的洞穴中,由于具有粘性,雌鱼可以将卵产在这些巢的顶部表面,这一做法可以躲避大部分捕食者的捕食(MacInnis,2000)。

极高的繁殖力。圆头虾虎鱼大约四至六尾雌鱼可以在一个巢内产出将近10000只卵,并且这些鱼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可以达到95%(Marsden et al., 1997)。同时,较高的相对繁殖力(54.3粒)也是圆头虾虎鱼能够迅速繁殖的原因之一(L’avrincková,Kovác,2007)。虾虎鱼类雄鱼通常具有护卵护巢行为。比如生活在我国长江口的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由于沿岸和河口的水流较大,所以其鱼卵具有一定的粘性,可以最大地减少水流的影响,但也会造成水霉的滋生,所以纹缟虾虎鱼的雄鱼会不断的用自己的鳍扇动鱼卵,赶走霉菌(Wittenrich et al., 2007)。又如圆头虾虎鱼,在幼鱼完全孵化出来之前,成年雄鱼会在自己的巢警戒,在受到入侵者的挑战时会表现出一系列攻击性的行为,从而赶走入侵者。在护巢期间,雄鱼甚至完全不进食(Kornis et al., 2012)。雄鱼的这种亲代抚育行为保证了鱼卵的存活率,从而间接维持了相当高的繁殖能力。

虾虎鱼大多有夜间觅食,白天栖息在石缝等阴暗处的习性,这样更有利于它们躲避捕食者的追击(Janssen & Jude,2001)。另外,在求偶和产卵期间,虾虎鱼会通过改变自身的体色(Kornis,et al., 2012)或者发声行为来提高成功率(Lugli et al., 1997)。

2.2 摄食习性

虾虎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一些浮游生物、小型软体生物、甲壳类或者昆虫的幼体、树叶、藻类甚至砂砾碎石都是虾虎鱼的食物(Thompson,2014)。而食性的广泛,是一个成功的入侵物种所必须的生存条件。从摄食策略方面来看,具有高度食性可塑性的虾虎鱼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如原本生活在黑海-里海流域的裸喉新虾虎鱼(Neogobius gymnotrachelus)在入侵了波兰维斯瓦河上的Wloclawski水库之后被观察到其食物构成与在原生地相比有明显的变化。裸喉新虾虎鱼在Wloclawski水库中的主要食物是软体动物,数据表明软体动物在它们的食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0%(Kostrzewa & Grabowski, 2003),但是在乌克兰的裸喉新虾虎鱼更偏爱甲壳类的食物,甲壳类食物所占比例能虼锏64%,而软体动物类食物只能占10%。在其他的水库(如位于罗马尼亚的拉济湖),裸喉新虾虎鱼以捕食摇蚊科幼虫、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生。这表示虾虎鱼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食物来避免与其他鱼类产生竞争,从而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Ross,1986),它们能在与原生地不同的水域中挑选出最丰富的食物来捕食,这种策略是十分有利于虾虎鱼建立庞大的种群基础(Grabowska & Grabowski,2005)。另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虾虎鱼的食性,比如自身的体长,在美国的伊利湖中,体长小的圆头虾虎鱼个体会倾向于捕食摇蚊幼虫和端足类生物,而体长较大的个体则会更喜食甲壳类生物(Campbell et al., 2009)。

3 虾虎鱼扩散的机制

3.1 人为协助扩散

虾虎鱼扩散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人类活动在其中总是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世界贸易逐渐增多,不同地区或水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给了很多入侵物种可乘之机,比如近几年入侵美国五大湖的圆头虾虎鱼,是通过搭乘由欧亚开往美洲的“顺风船”来到美国五大湖的(Joshua,2008)。在人类跨洋商船的协助下从自己的原生地来到新的水域,并在此发展壮大,对该水域的生境造成重大影响。入侵捷克的大中小水库和多瑙河的管吻虾虎鱼(Proterorhinus marmoratus)被认为是在一开始被一些钓鱼者用作钓饵而被引入多瑙河流域的,并随着水库的水流进行扩散,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管吻虾虎鱼已经在多瑙河流域成为一个统治性的物种(Práek & Jurajda,2005)。不光入侵多瑙河,在奥地利南部也能够看到管吻虾虎鱼的踪迹,而这片地区的管吻虾虎鱼在一开始是被作为观赏鱼从匈牙利引进的(Friedi,Sampl,2000)。

3.2 自身原因

圆头虾虎鱼之所以能够登上跨洋商船,与其自身的习性也具有很大的关联。圆头虾虎鱼的幼体有在夜间捕食浅水海域的浮游生物的习性,正是因为这个习性,导致了幼体很容易流进商船的压舱水中(Hensler,Jude,2007),而且,本身在夜间摄食的习性也保证了圆头虾虎鱼幼体能够适应压水仓内黑暗的环境(Hayden,Miner,2009)。另外,在高种群密度下的种内竞争也是导致虾虎鱼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入侵范围的原因之一,圆头虾虎鱼产卵、进食和躲藏的地方都位于水底坚硬的表层之下,它们的个体数量在典型的岩石栖息地中非常丰富,虽然它们更加偏好坚硬的水底,但是柔软的水底并不能阻碍虾虎鱼的生长和栖息。因此有的专家提出了一个假设,那就是成年个体会抢夺幼鱼的活动区域,将幼鱼从坚硬水底栖息地驱赶到了柔软水底栖息地(Kornis,et al., 2013)。并且圆头虾虎鱼在进入一片陌生的水域中后,能够凭借其极具攻击性的习性和反复大量产卵的能力(每4~6条雌鱼就在一个巢中产出将近10000只卵,而且这些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达95%)迅速排挤掉土著鱼,占领这片水域(Patrice,2001)。

可以说,圆头虾虎鱼对美国五大湖的入侵和扩散是人类协助和其自身习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4 虾虎鱼入侵的生态影响及作用机制

4.1 生态影响

目前,被确证及广泛研究的虾虎鱼类入侵物种主要有8种,见表1所示。国内外学者对其入侵的生态学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

当虾虎鱼入侵了一个水域之后,能够凭借自身的习性和高度的适应性快速的扩大自己的群体成为这个水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该水域的食物网的重要位置。

从食物组成看,虾虎鱼的食性很杂,通过对入侵美国五大湖的圆头虾虎鱼(Neogobius melanostomus)进行胃部解剖发现,包括了非生物类(如砂砾、碎石)、植物类(如藻类、树叶等)、动物类(如甲壳类、软体类等)共27种食物(Thompson,2014)。目前,圆头虾虎鱼已经威胁到了当地一些甲壳类生物的生存,它们的数目呈现出了明显下滑的趋势(Nalepa et al., 1998)。而且,现在虾虎鱼不光对具体的某一个水域形成入侵,更可能对该水域的支流或周边造成二次入侵(Poos,2010),这些二次入侵可能会造成使一些物种数量减少的潜在危害(Charlebois et al., 2001)。另外,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其食物成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划分,所以在某些水域中不同的季节内受到影响的物种可能也不尽相同。

作为底栖性生物,虾虎鱼的生态位与一些土著鱼类相重叠,这将会是对土著鱼类的一个潜在的危害(Charlebois et al., 2001 ),有研究表明原本生活在东欧的裸喉新虾虎鱼(Neogobius gymnotrachelus)在入侵了西欧之后会威胁到原本生活在此水域中的L杜父鱼(Cottus gobio)的生存。因为当裸喉新虾虎鱼入侵了L杜父鱼生活的水域中后会占领L杜父鱼的栖息所,使得L杜父鱼无法繁殖和躲避天敌捕食和水流的冲击(Jermacz,2014)。作为入侵种,裸喉新虾虎鱼可以凭借自己攻击性的习性在这场生存资源的争夺战中占据上风,而处于下风的L杜父鱼则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入侵水域的虾虎鱼和水域中土著鱼类之间的竞争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灭绝,而灭绝的一方往往是性情较为温顺的土著鱼类。我国云南的的鱼类丰富,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 42.2%之多。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众多原因,云南鱼类原有的极高的多样性已经急剧下降,云南 19 个湖泊中原有 93 种鱼类,濒危物种已占了总种数的约2/3 。洱海原有17种土著鱼种,在遭到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等13种外来鱼入侵之后,目前已有5种土著鱼如洱海特有鲤鱼和裂鳆鱼等处于濒危状态(杨君兴,1996)。

[6]Endresen , Lee Behrens H, Brynestad S, et al. Challenges in global ballast water management[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4, 48(7):615~623.

[7]Friedi T, Sampl H. Erstnachweis der Marmorierten Grundel (Proterorhinus marmoratus PALLAS) in der Steiermark[J]. OSTERREICHS FISCHEREI, 2000, 53(5/6):189~191.

[8]Gozlan R E, Britton J R, Cowx I & Copp. Current knowledge on non-native freshwater fish introductions[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0, 76(13):751~786.

[9]Grabowska J, Grabowski M. Diel\feeding activity in early summer of racer goby Neogobius gymnotrachelus (Gobiidae): a new invader in the Baltic basin[J].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005, 21(4):282~286.

[10]Guisan A, Petitpierre B, Broennimann O,et al., Unifying niche shift studies: insights from biological invasions[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4, 29(5):260~269.

[11]Hayden T A, Miner J G. Rapid dispersal and establishment of a benthic Ponto-Caspian goby in Lake Erie: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of early juvenile round goby[J]. Biological invasions, 2009, 11(8):1767~1776.

[12]Hensler S R, Jude D J.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of round goby larvae in the Great Lakes[J].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2007, 33(2):295~302.

[13]Jakubas D. The response of the grey heron to a rapid increase of the round goby[J]. Waterbirds, 2004, 27(3):304~307.

[14]Janssen J, Jude D J. Recruitment Failure of Mottled Sculpin(Cottus bairdi) in Calumet Harbor, Southern Lake Michigan, Induced by the Newly Introduced Round Goby(Neogobius melanostomus)[J].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2001, 27(3):319~328.

[15]Kornis M S, Mercado\Silva N, Vander Zanden M J. Twenty years of invasion: a review of 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biology, spread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2, 80(2):235~285.

[16]Kornis M S, Sharma S, Jake Vander Zanden M. Invasion success and impact of an invasive fish, round goby, in Great Lakes tributaries[J].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13, 19(2):184~198.

[17]Kornis M S, Mercado-Silva N, Vander-Zanden M J. Twenty years of invasion a review of round goby(Neogobius melanostomus)biology,spread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2,80(13):235~285.

[18]Kostrzewa J, Grabowski M. Opportunistic feeding strategy as a factor promoting the expansion of racer goby (Neogobius gymnotrachelus Kessler, 1857) in the Vistula basin[J]. Lauterbornia, 2003, 48:91~100.

[19]Kvach Y, Drobiniak O, Kutsokon Y, et al., The parasites of the invasive Chinese sleeper Perccottus glenii (Fam. Odontobutidae), with the first report of Nippotaenia mogurndae in Ukraine.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of Aquatic Ecosystems, 2013, 409(5):1~11.

[20]L’avrincková M, Kovác V. Short communication invasive 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from the Danube mature at small size[J]. J. Appl. Ichthyol, 2007, 23:276~278.

[21]Jermacz , Kobak J, Dzieryska A,et al. The effect of flow o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alien racer goby and native European bullhead[J].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2014(13).

[22]LaRue E A, Ruetz Ⅲ C R, Stacey M B, et al.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round goby in Lake Michigan: implications for dispersal of invasive species[J]. Hydrobiologia, 2011, 663(1):71~82.

[23]Lelek A. Vol. 9: Threatened fishes of Europe[M]. Wiesbaden: Aula, 1987.

[24]Lugli M, Torricelli P, Pavan G, et al. Sound production during courtship and spawning among freshwater gobiids (Pisces, Gobiidae)[J]. Marine & Freshwater Behaviour & Phy, 1997, 29(1~4):109~126.

[25]Mack R N, Simberloff D, Mark Lonsdale W, et al. Biotic invasions: causes, epidemiology, global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0, 10(3):689~710.

[26]MacInnis A J. Aspects of the Life History of the 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Perciformes: Gobiidae, in the Detroit River[M]. Wiesbaden: Auld,1999.

[27]MacInnis A J, Corkum L D. Fecundity and reproductive season of the 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in the upper Detroit River[J].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2000, 129(1):136~144.

[28]Marsden J E, Goettel R G, Wolfe R K, et al. The 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Pallas): a review of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literature[M]. Jointly published by the Illinois-Indiana Sea Grant Program and the Illinois Natural History Survey, 1997.

[29]Matthew S,Sapna Sharma,M.Jake Vander Zanden. Invasion success and impact of an invasive fish,round goby,in Great Lakes tributaries[J].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Diversity Distrib,2013,19(14):184~198

[30]Miller P J, Gobiidae W P J P, Bauchot M L, et al. Fishes of the North-eastern Atlantic and the Mediterranean[J].1986(3)1019~1085.

[31]Miller P J. The tokology of gobioid fishes[J]. Fish reproductio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1984(13):119~153.

[32]Moiseyeva Y B, Rudenko V I. The spawning of the round goby, Gobius melanostomus, under aquarium conditions in winter[J]. J. Ichthyol, 1976(8):690~692.

[33]Nalepa T F, Hartson D J, Fanslow D L, et al. Declines in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populations in southern Lake Michigan, 1980-1993[J].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98, 55(11): 2402~2413.

[34]Poos M, Dextrase A J, Schwalb A N, et al. Secondary invasion of the round goby into high diversity Great Lakes tributaries and species at risk hotspots: potential new concerns for endangered freshwater species[J]. Biological Invasions, 2010, 12(5):1269~1284.

[35]Práek V, Jurajda P. Expansion of Proterorhinus marmoratus in the Morava River basin (Czech Republic, Danube R. watershed)[J]. Folia Zoologica, 2005, 54(1~2):189~192.

[36]Ross S T. Resource partitioning in fish assemblages: a review of field studies[J]. Copeia, 1986(13):352~388.

[37]Schreier T M, Dawson V K, Larson W. Effectiveness of piscicides for controlling round gobies (Neogobius melanostomus)[J].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2008, 34(2):253~264.

[38]Steingraeber M T, Thiel P A. The 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another unwelcome invader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C]//Transactions of the North American Wildlife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nference, 2000:328~344.

[39]Thompson H A ,Simon T P. Diet shift response in round goby(Neogobius melanostomus),based on size, sex, depth, and habitat in the western basin of Lake Erie[J].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014(4).

[40]Wittenrich M L, Turingan R G, Creswell R L R. Spawning, early development and first feeding in the gobiid fish(Priolepis nocturna)[J]. Aquaculture, 2007, 270(1):132~141.

[41]Zweimüller I, Moidl S, Nimmervoll H. A new species for the Austrian Danube-Neogobius kessleri[J]. ACTA-UNIVERSITATIS CAROLINAE BIOLOGICA, 1996, 40(13):213~218.

[42]国柱,林小涛,陈佩.食蚊鱼(Gambusia spp.)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9).

[43]陈银瑞, 杨君兴, 李再云. 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J]. 生物多样性, 1998, 6(4):272~277.

[44]丁建清. 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 4(4):16~20.

[45]冯广朋, 庄 平, 章龙珍,等. 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与早期仔鱼生存活力[J]. 海洋渔业, 2009, 31(3):263~269.

[46]冯广朋,庄 平,章龙珍,等.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8):711~718.

[47]韩东燕,薛莹,纪毓鹏,等.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生态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446~1452.

[48]鞠瑞亭, 李 慧, 石正人,等.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581~611.

[49]李 黎, 李 帆, 钟俊生. 溪吻虾虎鱼仔鱼发育的研究[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17(4):447~451.

[50]李明德. 鱼类分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29~242

[51]刘蝉馨. 纹缟虾虎鱼的生物学和生态学[J].水产科学,1985,4(4):13~17

[52]刘 艳,吴惠仙,薛俊增.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学研究[J]. 生物安全学报, 2013, 22(1):8~16.

[53]路瑞锁, 宋豫秦. 云贵高原湖泊的生物入侵原因探讨[J]. 环境保护, 2003 (8):35~37.

[54]潘 勇, 曹文宣, 徐立蒲, 等. 鱼类入侵的过程, 机制及研究方法[J]. 应用学生态学报,2007.

[55]王亚民, 曹文宣. 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

篇5

2、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后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前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

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1)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2)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写的内容要科学。

(4)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6)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趣味性。元大鹰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4、词语积累【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 萌méng发 销声匿nì迹 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 竺可桢(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胚pēi胎 蟾蜍chán chú 两栖qī类

分泌mì 濒bīn临 繁衍yǎn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谈家桢。【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臀tún 骨骼gé 铱yī 潮汐xī

尘埃āi 硅guī 追溯sù

点拨:“臀”不要误读成dian

2.解释下列词语。

(1)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3) 致密:细致精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西莫夫是美国着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称谓)。

【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咎jiù 藩fān篱 扼è制

2.解释下列词语。

(1)束手无策:比喻没有任何办法对付。

(2)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3)归咎:归罪。(4)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2)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入侵者》的作者是梅涛。 【第20课 你一定会听见的】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喷嚏tì 嚼jiáo饼干 嘈cáo杂 面颊jiá

点拨:注意多音字“嚼”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2)过滤: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篇6

1.语文习题设计形式要丰富多彩。

语文习题的设计忌单调呆板,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心生厌意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设计的习题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很好的克服这一心理现象。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设计评价人物的对联,①上联:除恶霸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 ;②上联:嫉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 。

再如,《我的母亲》可设计仿句练习:母爱像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母爱像 ;爱像;母爱像。又如,《藤野先生》可设计要求学生发一则感谢师恩的短信等等。

2.语文习题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习题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作为首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等。其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特别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习题设计的成败。比如,《雪》这篇课文有这样一道阅读题:课文第一小节描写了江南色彩斑斓和涌动着生命活力的雪景,读完后你想起了哪位诗人的名句?答案是德国诗人雪莱《德国――一个冬天里的童话》中的诗句。这首诗对于绝大多数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本题的设计者就缺少了对初二学生实际的了解,因此,这道题就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作用,反而增强了学生的紧张、恐惧的心理,语文习题设计的意义也就无从体现。

3.语文习题设计要突出社会需要。

社会是教学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语文教学决不可能在真空中游离于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具有较强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人;社会需要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人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能体现这种需要。所以,《生物入侵者》就可以设计“上网搜索文中没有提到的生物入侵者并了解它们的危害性”这样的题目。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设计习题应围绕教学内容,有重点,努力减负增效

1.语文习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可检测性原则等,语文习题的设计就应根据教学目标应然状况及学生的掌握的实然状况之间的差距来进行。比如,《天上的街市》有这样一条教学目标: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这里面的行为动词是“学习”。据此,我们就可以得知教学目标对这一知识点要求属于“了解”范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要求设计相应的习题。例如:①说出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地方。②学过的古诗词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等。如果教学目标改为:掌握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行为动词变成了“掌握”,这就表明这一知识点的要求须达到“应用”的程度。所以我们设计习题时就要紧扣这一目标。例如:请同学们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思考一下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让学生来比较、评价、总结。

2.语文习题设计应突出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目标有时也很复杂,我们必须对相关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桥之美》教学重点是“揣摩文中富有个性的句子”,那么习题的设计就应突出这一重点。可设计: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说“屏”》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语文习题就可以这样设计:理解杜牧《秋夕》全诗,体会文中引用古诗词的妙处等等。

3.语文习题设计要富有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母语教学更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因此,语文习题的设计理应体现创新思维。比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设计这样的习题:请用“大自然、陨石、冰箱、恐龙”四个词语(顺序可以调换)扩展成80字的一段话。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再比如,《桃花源记》可设计:理解“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的古今义后,你能发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对我们翻译古文有何帮助?设计这种题目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及聚合思维能力。《再塑生命》一文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题目:指出下面句子中“爱”的含义。①爱在这里。②爱就是花的香味吗?③爱是不是太阳?④爱有点儿像太阳没有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三.设计习题应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1.设计语文习题需要教师认真的研读文本。

文本才是师生发展的集合点,设计习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深入地研读文本。有些语文教师研读文本时常常浅尝辄止,看到《皇帝的新装》只想到皇帝和大臣的愚蠢;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只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而我们所希望的研读就是教者以平静的心态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以期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从而设计出全新的既尊重文本作者意图,又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语文习题。

2.设计语文习题需要教师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所以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要具有可行性、可检测性、发展性、阶段性等特点。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依纲据本、紧扣目标设计习题。

篇7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源于平常的生活,经过提炼,融入科学知识而上升为生物理论,并以这些理论知识来解释生物现象。例如,吃相同的饭菜,有些人长得胖而一些人却长不胖;有的人会出现过敏反应,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瓜类植物要开许多花,但有的花结果,有的花不结果;在夏天,人们总会感到树阴下凉爽而湿润;走进森林,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经历了哪些过程?“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在孩童时期曾经争得面红耳赤;一对健康的夫妇为什么会生下一个患先天性疾病的孩子?传染病危害人类健康,那么传染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又该怎样预防呢?……如此众多的疑问,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出生活实际例子,并注意与教材中的知识点对应,用生物科学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使日常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的利用

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为国家所重视。在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注重了学科之间的照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更要注重其它学科对本学科的服务性和可利用性。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生物的习性等知识,如《化石吟》、《绿色的蝈蝈》、《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旅鼠之谜》等,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获得丰富的生物知识信息,在语文课中能学习生物。数学教材中的“抽样调查”、“求样本平均数”、绘制“曲线图”、“直方图”以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等;物理教材中的“水能以气态或液态不同的形式存在”、化学教材中的“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酒精易燃,只能隔水加热”、“淀粉遇碘变蓝色”、“氧气可以助燃”等;地理教材中,“不同的地区植被分布不同,植物的分布受到环境的影响”等,这些知识均可以直接服务于生物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生物知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丰富生物知识,充分的利用在其它学科中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物教学,使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互补和利用。

三、现代信息和媒体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