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班级团结心理活动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4 05:53: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促进班级团结心理活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促进班级团结心理活动

篇1

二、高职新生入学初产生的心理困惑

1.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当个体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不愉快的主关感受和体验。高职新生的年龄大都在19、20岁,处于青少年晚期(18-21岁)(Steinberg,1999),青少年晚期是人生中最孤独的时期之一。对于高职新生来说,他们刚刚经历过一次相对失败的高考,进入一个新的学校,来到新的集体中,面对全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往往感到举目无亲,心里的话不知道如何去倾诉,他们非常渴望关心和理解,但又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2.自卑感

对于许多高职新生来说,选择高职院校是不得已之举,高考和升学,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反而成为他们心中的隐痛。面对现实,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带有深深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仍然停留在中学时代,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突出表现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动力不足,对自己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相当模糊,感到失落和不知所措。

3.交往困惑

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而困扰高职新生的最大问题就是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是高职新生首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渴望与人交往、被接纳、被理解,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与技巧,常常自视清高,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各人性格气质的差异,羞怯、恐惧‘、嫉妒等心理因素,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处理。

4.集体意识淡漠

刚入学的高职新生,多为独生子女,有很强的优越感和依赖心理,独立生活能力弱,集体意识淡漠。他们往往沉浸于自己在中学时期的人际圈中,采取过多的个人行动,对于集体活动较少投入极大的热情,班级团结合作意识不强,从而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利。

三、在高职新生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常常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均衡。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讲座、播放录像等,学习中以课堂传授为主,时间短,参与人数有限,理论性的知识很难真正融入新生的实际生活中,不能真正达到普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循环往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的成长。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是以班级管理为主,注重班风的建设。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50人左右,平时的上课和集体活动都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是以各个自然班级为团体,而且班级成员在入学时按照专业划分之后,中途几乎都不会有变动,人员相对稳定,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新生在入学初会产生的心理问题,我院在09级新生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首次尝试了以班级为单位,以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十分可取的,朋辈间的引导与交流,不仅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和效果,而且免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疏离感,便于活动在新生最真实的表现状态下开展。

1.明确主题,制定计划

通过团体“游戏”的活动形式,促使新生班级中成员尽快相识,初步形成班级、宿舍集体意识,建立互信互助关系,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意识和能力,为个人与班级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心理咨询室于新生人学前拟定并印发了《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须知》、《班级团体心理活动操作手册》和《团体心理活动主持人须知》。

2.培训团体心理活动主持人

由于我院新生的人数多,而专职心理老师人数有限,心理咨询室通过与各系领导进行多次沟通后确定了培训计划:各系选拔组织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大二学生作为班级团体活动开展的主持人,其中包括各班的助理班主任和全体心理委员,由咨询室老师统一安排接受培训。通过培训,大二学生骨干对团体心理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主持和指导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新生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

为期一周的新生团体心理活动中,各班主持人依据《班级团体心理活动操作手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了新生入学适应与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活动共分四个阶段,首先,热身阶段一设置破冰游戏(如抓手指)和团队组建活动(如大风吹),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开放心灵做准备;其次,相互认识阶段――设置如生日线、名字串串烧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作为活动主线,各组分别选了组长、取了组名和口号,使得学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初步建立起共同的话题;再次,团体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使学生学会沟通。这个阶段是活动的重点,设置了如解手扣、蜈蚣翻身、坐地起立、人椅等活动,要求团体在遇到困难时相互协作、有效沟通、精诚团结,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困难和挑战:最后,结束阶段――要求每一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反馈给心理咨询室。这一阶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巩固自己在活动中的认识、体验与成长,而且为今后心理咨询室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4. 反馈活动结果

总的来说,活动的反响很好,从活动结束和新生反馈来的活动感受来看,全体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是满意的,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一开始彼此不熟悉的同学,到最后慢慢熟悉起来,敢于和他人沟通与交流,很多大一新生都表示能够开始积极融入到集体中,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刚入校时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在慢慢消失,期待全新的生活。我们整理了部分新生的感受如下

A:距离的拉近,力量的结合!

B:生活在群体里,友善的交流是人生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要珍惜大学生活。

C:活动培养了本来不相识的同学聚成一团,让我们一同欢乐,一起思考,也把我们更好地凝聚在一起。

D:手拉手,心连心,背靠背,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每个游戏,团结就是力量!

E:这些游戏拉近了彼此的心。希望类

似的集体活动多开展。

F:团结就是力量,拥有这股力量方能走向未来!

G:活动很有意义,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团体,谁都不能被落单!

H:美丽的校园,我想,我们选择没有错。我的梦,将在这里――放飞。

I:班里同学的热情,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放轻松,融入这个家庭中,体验在大学中的生活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J:全班成员就像天上飘下的雪花,落下来,聚一起,化成水就会谁都离不开谁。

K:一个集体犹如一片大海,我们个体就犹如一滴水。只有我们融入了集体,才能生存。

L:要记得向集体靠拢,因为这里有爱,有笑声,暖暖的……

M:我在游戏当中知道了同学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与合作中得到加强与升华,从而为我们日后的生活美好打下双赢的基础。

N:“生日线”把我们牵在一起,“大风吹”让我们体验了被拥抱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另一个寂寞的心锁。

O:在游戏中凝聚一份爱,把真实和笑脸――呈现。

P: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有爱的精神。

Q:生活中,一个人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你不是惟一,所以需要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帮助、团结。和你身边的人一起,携手共创未来,记住,你不是一个人。

R:我们由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相识,由距离到了解,这种转变源自沟通。

S:你没有理由把昨天的黑暗带到你今天的生活中去,今天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充满各种可能使你的生活如你所愿。

T:感动往往来源于一瞬间。

U:家,是每个人用心去构造的,仅仅一个眼神,也是鼓励、温暖。

V:朋友是最好的依靠。

五、反思与探索

1.反思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与常规的理论教学不同,学生在设定的参与式活动中获得感性体验并在团队主持人的带领下通过交流、分享从而升华为团体共有认知,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更符合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实践来看,是适合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由于大一新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所以大都觉得比较新奇,每一位同学都热情参与进来,大家都是主角,这样更能从自身的角度体会到活动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活动的目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灌输教育让学生知道活动的意义。但是,由于我院首次举办这种互的大型团体活动,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时间紧、任务重,对于主持人的培训较为仓促,不少主持人对于团体心理活动操作手册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一些游戏的开展较为冷场;由于参与人数过多和场地限制的原因,导致活动有一定的组织难度,使得活动刚开始时现场小有混乱;团体活动忌迟到和早退,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和主持人传达清楚,导致此类现象的发生;游戏活动只是载体,游戏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分享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时间的限制,大部分主持人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游戏中,少有与学生交流体会。

2.探索

根据已有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经验,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能有一些新的探索。

(1)凝聚班级团体的力量

篇2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文化程度落差较大,思想各不相同。目前中国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网,对班主任教师更是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既具备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共性,他们的心理状态又迥然有别,进入中职学校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独特的特征。所以,结合心理学剖析中职学生心理特点,适当的对他们进行理论指导,对中职班主任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中职学生心理状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家庭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要多,这样的学生在残缺的家庭中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许多孩子为了得到家长的注意,故意去做一些错事、坏事来达到目的。有的家长就任其自然发展,漠不关心,班主任也不能及时的联系到家长,得到相应的配合。

1.2网络、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今是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学校,而网络和媒体是现今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差的辨别能力等特点。这一系列的弊端将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审美观,追星和模仿成为他们生活的潮流,这些问题将造成他们心理状态不正常。

1.3学校教育模式的不当

尽管素质教育一直在推进,但是考试仍是他们学习的目的,仍由成绩来定乾坤。而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玩心强等特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自卑、孤独、没有进取心、自我评价低,对于学业更是没有信心。更有的学生在之前的中学受过粗暴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中职学生对于班主任的管理产生对抗心理,逆反情绪强烈。

2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2.1以班级为整体开展团队心理学训练

心理学研究中心以教育为目标针对青春期学生展开研究,结果指出,建立团队或小组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要想使学生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有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开始。依照这一观点,中职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多组织开展团队合作形式的活动,学校举办运动会以及其他有利于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进而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心态。

2.2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

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建立信任可以提高他们的团结意识,对于平时的学习和班级活动的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多进行拓展训练,要重点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学会互相理解。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让他们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全程参加活动,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状况、特长及爱好等有规划的进行管理,聆听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想法和意见,采取有效合理的建议,做到以德服人,赢得学生的尊重。班主任应尽量少使用权利和命令,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班主任教师的德才学识和良苦用心,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进而改善班级状况。

2.3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心理分析, 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

依照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现状,中职学校班主任以培养班级自主管理为工作重心。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心理活动并掌握其自制力情况,进而建立班级自主管理系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挑选出学生中号召力强并具备管理素质的学生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计划,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例如:说教式和权威式管理产生的叛逆情绪等。最终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改善班级现状。

2.4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 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

当代中职学校研究理论表明,中职学校班主任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心理活动特点进行管理,综合家庭原因、网络游戏以及青春期特点等各方面因素实行管理与指导。比如,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计算机和网络,有些家长从孩子进入中职学校后便疏松了对孩子学习的管理,以至于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这种情况在现今中职学校非常广泛。根据相关调查和心理学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中考落榜导致心理失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清楚自己职业发展情况。对于不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并且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知道现今的就业形势和竞争,以及他们的基础知识对于中职专业学习并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向他们讲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3

团体心理活动是高中日常心理工作和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以往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为主,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心理技术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但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什么形式、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动进行挖掘和发展是评价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一个人自我发掘和成长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探究“生长点”方面的研究和指导有很多,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上。本文作者在学校团体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的实践

(一)借助拓展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行为

在最初阶段,学校将团体心理活动开设为校本选修课,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由于学生们对于心理这个名词都感到很新鲜,而且觉得心理选修课的课业负担肯定不重,于是报名参加的学生达到80人。我原计划设定的活动主题为“团队的建立”,由于人数的超编只能改变为“心理活动课”――就是将80个学生分成4个大组,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竞争类的心理游戏。实话实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操场上,嗓子都喊哑了,学生还是像小鸭子一样东一堆、西一片。但是后来小组建立了,每个组有负责人了,秩序也就逐渐形成了。当时的团体心理活动借用了拓展活动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团队的组建,学生们在课上一起活动,没有压力,过得很高兴。但是除了高兴,我的团体心理活动还带给了学生什么呢?我觉得没有。因此,我决定在小范围内改进这种活动形式。

第二学期,我针对上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限制了活动人数,并对来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对心理学感兴趣、并能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同时可以为自己的团体作一些贡献。学生都有一定的惰性心理,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完成任务,就不来报名了,这样我就筛查出真正在主观意愿上愿意参加的学生。这期团体活动我既没有定主题,也没有针对学生做特定意义的专项辅导,只是做了一些拓展活动的常规流程,进行了“团队的组建”,每次活动时间间隔为一周,共活动8次。这期的成员是24个学生,我按照我所学过和体验过的知识,将学生打乱分为两组。从团队的破冰期开始,一直到团队的高效工作期,每次活动设计一个小专题,让两个团队在相互竞争中达成一种内在凝聚力。由于人数较少,我可以清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并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现,自然地成长。在团体活动的最后一次,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作梳理,并且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大家对这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有一位学生在一开始的团体活动中在交往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退缩,不爱说话,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手足无措并伴随有一些口吃。经过8次的活动后,他觉得自己能够比较自然地与陌生同学打招呼并能当众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了,他觉得非常高兴。

(二)借助团康辅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007年,我赴香港乌溪沙训练营参加了团康辅导导师训练营,这次活动为我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扩展了视野,丰富了思路。

在此次活动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悟,那就是团体康乐辅导(团康辅导)与以往我们接触到的拓展活动和历奇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团康辅导更注重的是一种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而拓展与历奇活动主要是以任务的达成为目标。我觉得这种情感体验对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乌溪沙训练营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团队的创立过程,也就是当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如何让这个团体在情感上更融洽,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这个团队更具备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以往的拓展和历奇活动所不具备的,而且可以将这种积极的效果保持到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团康辅导程序结构解读:

1.心理历程

2.团康特色活动

3.评价系统

使用过程评价、自我发展评价、终极评价及行为塑造技术。

4.不同阶段的活动介绍

(1)团队建立期(热身、互动)

带动唱――如:《中国人》《让爱发光》。

初步认识:人名串串烧、组员特色介绍。

加强记忆:抛狗仔、抛鸡仔(引出指导语差异、建立团队间的竞争)。

队旗、队歌、队呼、展示形式、掌声的创作(在团队中建立分工,发挥每人所长,建立和谐团队)。

(2)团队凝聚期

早上绶带,表扬前一天的优秀队伍。

队旗、队歌发表 (荣誉感的增强)。

突破难关:团体凝聚力的增强,以时间作为任务完成的限制,从而迫使团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加以实施。

参考活动:同心圆、迷宫、鼻触瓶、解毒圈、传递球、飞毯……

(3)团队工作期

当以上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我们所组成的团队就成为一个工作整体,大家在团队中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如:领导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在后续的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会不自觉地在团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使本团队的效率达到最高。这时,时间不再是衡量任务完成的标准,而任务能否完成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活动:过电网、罗马炮架、核辐射、寸步难行、多边形组成、变形虫……

此时的团队就结成为一个高效、团结的整体,活动后进行分享和情感体验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此时的分享是有感而发,团体成员间的相互批评也就更加真诚并对团体有促进性。

(4)在细节处唤起积极情感体验

在进行团康辅导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深。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时,导师公布了各个队伍的得分总和,我所在的队伍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领先第二名20多分。这时,导师对我们说:“下面,我来为冠军和亚军队伍颁奖!”然后,他念到了第三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二名奖,又念到了第二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一名。我感到茫然了,左顾右盼,发现同组成员之间也很迷茫。这时我们的导师不再提这件事情了,我们觉得心里很别扭,看着获奖组的成员们欢欣鼓舞的样子,觉得非常不公平。这时,导师突然说:“我们现在颁发特别大奖给……”当听到我们队名的时候,我们觉得异常开心!导师总结说:“其实,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当你以为它理所当然是你的时候,你往往会失去,而我们往往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第三名的队伍和第一名的队伍,你们的感触应该是最强烈的!”我的心中触动很大,反思整个训练过程,发现像这样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是很多的。

导师指导语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团康辅导活动中指导语的准确性也非常值得思考。当团队建立之初,在开展“抛鸡仔”的活动时,一开始导师的指导语要求“小组每一位组员将玩具鸡仔抛给对面的组员,同时叫出对方的名字。每一位组员都被叫到名字之后,玩具回到最开始的组员手中,游戏结束。我们比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大家把玩具鸡仔抛来抛去,力求尽快结束以赢得比赛,最快的小组大约用时两分钟。当进行两轮之后,导师将指导语变换了“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手都摸到玩具鸡仔,同时大声叫出对面组员的名字,完成的组高喊完成,我们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有些组没有听清导师的要求,还在将玩具抛来抛去,有一个小组认真研究了导师的话,然后所有组员摸着玩具,一起喊出对面组员的名字,他们仅仅用了两秒钟。其他组没有意识到指导语的变化,处于茫然状态,同时觉得这个组作弊了,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这时导师笑了,将指导语又重复了一遍,大家恍然大悟。作为导师,这种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慢慢回味、细细体验,思考之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三)与德育处和年级组工作相配合,营造学校融洽的心理氛围

将问题解决在没有发生之前,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团体心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果说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调整是我们的重要工作,那么一对一的解决往往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与德育处配合,找出每个年级学生的集中高发问题,将它作为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如:对高一适应情况不良的学生,如果他有主动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我们开设了提升交往能力的团体;针对高二学(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激励团体;针对高三学生压力大,有时会破坏公物的情况,我们开设了合理减压团体。这些团体以海报招募为主,教师推荐为辅,在加入团体之前首先进行座谈和量表的测试,如减压团体,我们通过SCL-90量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想加入团体的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做到了有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在团体中成长的学生加入到适合他的团体中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的时候,他在团体里往往就能找到支持,有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除了做小范围的心理专题的团体活动,从上学年开始,我们开始与德育处和年级组配合,做好学校积极心理氛围的创设。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针对新组建班集体的凝聚力问题,我们推出了年级性质的团体活动,邀请班主任参加并作为团体一员,使师生关系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得到拉近。同时在活动中自然涌现出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为教师选择学生干部提供一些参考。班级间的竞争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问题与反思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孤立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大氛围中顺势而为,我们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又是对他们工作的有力补充,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切入点,让学校感到离不开心理工作,这时应该是心理教师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感受到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

1.可以提高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3.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欢迎。

4.可以增强心理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篇4

1.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受益面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项紧迫任务。但在现实工作中,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对教师提供关心的渴望,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历史上班级制是适应扩大教育规模、普及教育的产物,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又能够降低教育费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增加学生的受益面。

2.有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和助人自助

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它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伴提供倾诉、支持、安慰或咨询服务。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相同、体验相似,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大体处于同一层面,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基本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彼此容易沟通和理解,容易接纳。通过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殊优势,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目标。

3.有利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完整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二者并不矛盾,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严格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互有交叉;在具体实施方法上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丰富班级管理方法,拓宽班级管理渠道,增强班级管理效果,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完整实现。

4.有利于提升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保护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以适应社会,使其正常地成长。另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从矫治性教育向预防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的转变,提升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

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搞好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置身于校园中的学生,在班级这样一个教育的基本载体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和班级心理氛围发生交互的影响。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是指班级中能够为绝大多数班级成员所感知的占优势的一种态度和感受,并对其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群体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这是一个实现班级成员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环境。班级心理气氛作为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气氛,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心理素质的不断优化。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集体生活不断地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生,成为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2.上好班级主题班会,积极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主题班会是指在一定阶段围绕某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班会。可以配合形势教育拟定主题,结合理想教育拟定主题,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主题,针对心理倾向拟定主题。要想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充分利用“主题班课”这一重要载体,选择心理倾向为主题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心育式”的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主要是发展方面的心理辅导。辅导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还可以插入一些心理游戏、心理小品等,创设贴切学生生活和心理世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倾诉、体验和感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应注意优化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使学生在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主题班会中,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3.组织课外活动,以活动增强集体示范性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班主任应该研究学生心理,不断地发展、充实和改进课外活动的内涵、特点、任务、内容和形式,利用活动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健康人格。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群、自制、利他、合作、助人、顽强、勇敢等健康人格,扭转消除自私、怕苦、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人格特征。因此,在活动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平台和充裕的活动时间,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举行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进行系统的心理活动训练,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活动领域得到扩大,以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积淀丰厚的心理健康底蕴,增加心理营养,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4.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包括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班主任是联结这些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班级管理应走出校园,伸向家庭和社会,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加以组织、协调和优化,使这些影响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成为一种连贯而一致的教育合力。从积极的角度讲,发挥教育合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施加连贯和一致的影响。这种合力不是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方向上统一要求、空间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相协调、能发挥整体教育效应的班级教育力量。班主任可以同各科任课教师交流信息;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协调、相配合;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一系列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社会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生心理成长的所有环境之中。

5.抓好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与教育性活动。班主任对班集体实施组织管理,是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应该采用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民主型管理风格。其次要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科学的培养选拔机制,将品德优良、有恒心、有责任心、有热情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同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在班级建设中起到管理、教育、示范等多重作用。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好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以生活为媒介,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班主任首先要打造强有力的班级制度文化制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朝良性和谐发展的有效保障。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以良好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学生。其次要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中度过的,教室环境要起到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成熟的作用。

篇5

团体心理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外在影响力为主的教育方式,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内在力量为主导,借团体的形式,助个人的成长。它的重点在于帮助个体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分析者、治疗者,在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愉快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适、心理和行为的积极改善,充分利用团体动力的有利因素。团体心理训练有很多种训练方法,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行为训练法。它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课堂教学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计划安排下,通过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训练,以达到教师所要求的训练目的。它必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训练的基本思路程序是: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二、团体心理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有针对性地设计团体心理活动项目,详细撰写活动教案

团体心理训练项目毕竟是一个有特殊性质的活动项目,和一般的体育活动或游戏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安全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训练时,课前一定要做好详实的活动方案,而且针对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活动项目,不要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团体心理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活动项目,例如:在篮球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的团体心理训练项目都是一些集体性较强、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配合的团体心理活动项目,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所要的教学效果。选择好了团体心理活动项目,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设计,尽量把教案写得详实一点,可能的话,可以单独把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写出来,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在课前做到精心选择、详实设计。

2.课前预设活动情景,精心布置活动场地、器材、环境等条件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自己先预设一下活动情景,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尤其是有一定危险系数的活动项目。教师可以参照先前自我体会或他人经验,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景预设,这样也可以使自己做到心中有数,遇事就不慌了。在课前还要对课堂上的教学器材、场地及环境进行细心布置和设计,尤其是教学场地环境,一定要进行安全排查,还有就是课前先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强调课堂纪律和活动要求,确保活动万无一失。

3.教师示范引导,创设情景,学生合作学习体验

课堂教学实践是运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最关键环节。教师在进行活动之前一定要把活动细则和活动方法详细讲解和演示给学生看,不要着急开展活动,一定先让学生明白你的活动怎么做、怎么才安全。当学生真正明白了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才能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用语言或示范给学生做引导工作,并且可以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让学生感觉活动的真实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内心肯定是兴奋激动、迫切希望实践的,但却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有效引导、帮助和保护下顺利体验活动感受。

4.师生共同小结、评价

活动结束后的师生小结评价也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活动结束了,接下来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对好的状况进行表扬,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是很重要的,毕竟他们才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最深刻的体会,他们才最有发言权。最好是根据活动的分组,让他们合作分析,这样得出的评价也比较公正全面。要是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后写出心得体会或经验评价,即使是一句两句话也没关系,也可以作为教师事后总结的材料。

5.课后教师及时汇总、反思、总结

当每一次的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把上课的材料汇总,进行反思总结。体育教师一般都教授多个班级的体育课,在一个班实施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把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更好的处理办法,以便能在下一次活动中不出现重复的失误。及时的反思总结也是教师自我提升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促进今后团体心理训练更好、更完善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课后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今后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完善,才能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更加受益和发展。

三、团体心理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团体心理训练比较适合在体育课堂中运用,但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在活动开展前,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课堂纪律和活动规则,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由于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性都很高,好奇心也很强,教师一定要调控好学生的活动心理,避免出现教学事故。

(2)活动前一定要检查活动所需的器材是否安全,场地环境是否布置合理等等,以减少或避免受伤事件。

(3)在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越是简单无忧的项目,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就越差,也就越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4)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千万不能歧视胆小不敢做练习的学生,尤其不能强制学生参与一些他不敢参与的活动,不要强人所难。

(5)在教学中,可以用游戏代替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的,尽量用游戏代替,不要刻意选择团体心理训练。

(6)由于团体心理训练更多地培养学生心理方面的能力,所以不能代替体育技术技能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有一定的比例掌握。

参考文献:

篇6

印象心理学认为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所以,初中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之初,一定要注意“第一印象”,如第一次班级见面、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班会等教学活动的准备;也要注意班主任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二、运用团体辅导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困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很突出且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包含了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竞争问题,所以,初中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日渐增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繁琐,但是学习运用心理团体辅导的思维,利用小游戏寓教于乐,有一定的效果。当看到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时候,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的间隙,组织学生做“大风吹,小风吹”“老师说”“乌鸦与乌龟”“左手跑,右手抓”等心理活动游戏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为后面的课程热场。但是做这些心理团体辅导的游戏一定要提前准备,形式多样。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同时也要控制时间,达到效果迅速停止,期间还要有控制场面的能力。

三、利用班会、团队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的

组织学生做“钻呼啦圈”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刚开始可能不易成功,但是随着配合默契度提升,增加练习次数,若成功一次,学生会兴奋不已,这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力;组织学生进行“画一棵树”等检测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初步估测和分类,便于对症下药和分类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好文诵读”、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还能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学习光荣,知识光荣”的班集体氛围;在活动中让学生组成小团队或者互助小组,在交往、交流中完成活动和任务,能消除隔阂,互相熟悉,提高效率,体现互帮互助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采取AB组班委轮流值周,每周相互总结,严肃认真地互挑毛病,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这样可以发现班集体存在的问题,也能锻炼培养班干部,也可以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人人想干事,事事有人干”的班级工作局面。

四、抓住活动契机,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篇7

近年来,全国各中职学校广泛开展了“订单班”教学,“订单班”指的是企业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一年选拔学生,组成新的班级,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职业技能标准和知识能力结构等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然后进行考核。由于这种方式密切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在校相当于有一年左右的“准员工”过渡期,因此有效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但是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因为对社会、对工作的惧怕,不少学生存在一些心理困扰,甚至影响到了平时的学习和生活,需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订单班”学生的主要心理困扰

(一)自我定位不准

虽然“订单班”的学生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学习和训练,但是由于他们受学校规章和企业标准的双重约束,与以前的学习、生活相比,变化较大,有些学生对此难以把握,会出现自我定位上的模糊。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强化“学生”的角色,即为了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考核,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成绩上;二是过度强化内心所谓“员工”的角色,只关注企业,而忽视学校老师的教学和管理。还有部分学生在“学生”和“员工”定位之间游走,人云亦云,缺乏主见。

(二)人际交往障碍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他们需要倾诉,需要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在“订单班”,现在的同学即是将来的同事,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许多学生认为,同事之间要保持距离,在班里要争取当班委,未来便有可能成为“领导”。因此,有些学生与班里同学之间关系逐渐疏远,甚至冷漠,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当班委而想方设法,甚至勾心斗角,破坏团结。

(三)家庭关系逐渐疏远

大部分学生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他们盼望着能雏鹰展翅,翱翔天空,在进入“订单班”以后,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马上要上班了,终于可以脱离父母的“束缚”,独自创出一片天空,因而与父母的交流逐渐减少,对父母所作的事情越来越挑剔,有时候甚至指责父母,家庭关系逐渐疏远。

二、“订单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企业与学校的“订单式”教育是一个相对比较连续的过程,在企业里面,有很多表现出色的校友,他们有着和现在学校“订单班”同学一样的心理历程,而他们的这种经历,这种在企业的奋斗过程,正是目前在校“订单班”同学渴望了解的,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审时度势的邀请几个校友,到班里进行“现身说法”,最大限度的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将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订单班”学生对企业的制度、发展前景等充满好奇,同时又对自己将来在该企业的发展充满忐忑与不安。在班里,可以通过板报、主题班会、班服设计等形式,将企业的组织机构、发展动态等各种情况进行展示,并组织讨论,同时引导他们如何通过自己在“订单班”的学习来迎接这一切。

(三)有针对性的增强“校”与“家”互动

学校与家庭是“订单班”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一方面,家长本身正经历着员工角色,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更直接,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及时掌握家长的一些想法。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在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活动,增强“校”与“家”互动,良性影响学生。

三、“订单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例设计

对象及简介:

重庆轻轨08-2班,是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与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通过选拔,合作组成的订单班之一,主要为重庆轻轨车站的运营培养站务员这一岗位的员工。该班从2010年9月组班,至2011年5月份,考核合格后上岗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设计:

班级活动:以前的我与现在的我(2010.9)

班级活动:墙报设计比赛(2010.9)

校运动会,班上主题(标语):“3年同学情,30载同事谊”(2010.10)

主题班会:学生、员工该如何爱国?(2010.11)

班级活动:班服设计大赛(2010.11)

校、班活动:文明是一种习惯,礼仪是一种教养(2010.11至2010.12)

班级活动:学姐归来话收获(2010.12)

寒假活动:父母走的桥与我走的路(2011.1至2011.2)

9. 主题班会:我可以的!(2011.3)

篇8

优秀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班级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他们却是班级的排头兵,在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属于佼佼者。但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不是沿直线发展的,尤其是学生,很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不适时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如自满、虚荣,只爱接受赞扬不能容忍批评,抗挫能力差,缺乏适应力等。因此,在教育优秀生时,针对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在引导方式上,要突出表扬,但决不放纵他们细微的缺点和不足,必须做到褒贬分明,以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让其健康发展。

二、给中等生爱的关注

中等学生,作为班级的中间力量,他们占学生人数中的大多数,这部分学生身上有许多积极因素,有发展潜力,但由于所处的地位,他们既不起模范带头作用,而又对班级工作很少有负面影响。其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心,他们的缺点不易暴露,得不到老师的引导,就会暗暗地滋长,后患无穷。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首先克服这样一种错误教育倾向,即只注意对少数“双差生”的教育,而忽视对大多数中间学生的教育,要特别注意了解中间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抓住思想矛盾的焦点,积极引导,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争当优秀学生,对学习上、思想上、纪律上存在缺点的中间生要注意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免其滑入差生的行列。

三、给后进生爱的关怀

后进生占班级人数比例虽小,但对班级的影响很大,如果不重点教育,不仅会导致其自身堕落,还会影响他人的进步,甚至阻碍班级和学校工作的全面正常开展。

要教育好后进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后进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孤僻,由此产生的心理需要会更多,如挨批评时需要尊重,受处分时需要宽容,得进步时需要赞扬……可以说,后进生出现不良品德行为,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得不到家长、老师、同学真正的关怀和帮助有关。因此,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要充分发挥师爱的力量,鼓励其不断取得进步。同时个别教育还必须依靠集体教育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才会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策略方面,班主任要站在爱学生的立场上与学生进行谈话。在与学生进行谈话前,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要能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我们成年人经常在犯错误,而我们的学生,却是身心正在不断发展、思想不断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产生一些错误行为,这是正常的。因为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差异、城乡差异、性格差异、心理素质差异、理解能力差异等,这些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等生,都会使他们犯不同的错误。班主任要客观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内因和外因,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要心平气和、耐心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过:“更多地尊重人,才能更多地要求人。”我们不能用冷落、讽刺、挖苦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通过与学生沟通,既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对自己的影响和危害,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能够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当然,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动态过程,除了班级内部教育之外,作为班主任,还应该做好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调好和各位科任教师的关系,我们知道,教育工作是靠各方面教育合力来完成的,为了提高教育的功效,要求形成一个教师集体,没有一个教师集体,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在形成教师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骨干作用,班主任要主动与各科教师取得联系,及时交流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只有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起来形成班集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把教育计划和课程计划很好地落到实处;同时使这个集体的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1建立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班级形成之初,首先制定班级的共同目标,在制定班级的共同目标时,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感受到这是自己的事,他们既是目标的制定者,也是目标的执行者、维护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让他们在设计班级活动、维护班级秩序、处理班级事务中体验自己对班级的一份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又能促进同学间互助互爱,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制订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学生入学后首先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和相关的校纪、校规,如:课堂常规、卫生常规等,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并用这些制度来规范全班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习惯。在对学生进行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处着手,时时抓,反复抓,以表扬为主,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发展为自觉的习惯。

3健全干部组织,形成班级核心

实践证明要形成良好的班级,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班委会。班级能否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能否尽快建成一支让集体成员心悦诚服、赞同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级的中坚力量,是班级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是班级各项活动的带头人。因此,班主任应把那些思想品质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诚实正派、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在同学中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同学选拔为班干部,真正能够起到表率作用。

4改进管理方式,促进班级和谐

把班级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每名学生都成为集体的主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平等的。班主任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以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遇事多与学生民主协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领悟道理。只有师生之间产生了情感的交流、共鸣,学生才肯向班主任倾诉心声,班主任提出的合理要求,学生才乐意接受,并付诸于行动。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要充分相信学生,根据班级建设和发展目标的需要,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品德修养、健康身体等方面有乐观的前景。班主任重在启发、引导、点拨,多用指导的方式工作,更多地借助集体的力量,让班干部自治自理。

5重视教育方法,提高整体素质

班级状况如何,完全取决于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和爱好不同,需要教育者做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逆反心理”特点,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方针。深入到每个学生中去,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谈话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如果是个别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些恶习(如抽烟、喝酒、懒散等),就采用谈话法个别解决。在谈话的过程中,对学生要亲切,但也要讲究技巧,启发学生讲真话,使每个学生感到班主任是了解他、关心他的。如果是班级的共性问题,那么就利用班会以集体谈心或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才能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6发掘闪光亮点,促进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常常受到很多人的歧视,老师恨铁不成钢,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有些家长自己也摇头,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处处低人一等,座位也常被安排在班级的“后三排”甚至“阴暗角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类型的学生确有他们自身的缺点,但也有周围人的偏见,导致人们对这些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长时间生活在人们的指责之中,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品质,甚至出现“叛逆”的性格。因此,班主任在教育这些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关心、理解,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自信心。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44-01

一、开展农村初中生心理辅导的背景和必要性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强,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产生了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心理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而消极的心理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整个实施素质教育中已经成为核心素质,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找寻解决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是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应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深入开展沟通实践活动,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疏导网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良性循环。

横向:按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以学习、生活和活动为主线。从教研组、年级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团队活动、后勤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性质的角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工作,调整学生不良心理,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文化、心理与健康的同步发展。

纵向:根据具体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心理问题倾向性,加强矫治与疏通。深化部门心理辅导工作的力度,探寻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三、学生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

第一、从学校课堂教学工作出发,促进和调节学生心理健康

选修心理辅导课程。通过积极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把心理辅导由面向个体的个别辅导与面向全体的团体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心理。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学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各科教师能动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则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负面影响。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主力作用,构建和谐奋进的班集体。班集体是学生为学为人,读书长智健康成长的前沿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材的最重要的场所。实践证明:班集体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力量,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第三、发挥共青团德育处等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职能作用,在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德育与心理咨询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互补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利用各种团队活动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心理主题班会或相关的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辅导。农村初级中学,尤其是布局调整的定点学校,寄宿生大约占了学生总数的50%,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外,这些学生学习期间的日常生活都在校园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住宿生是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学校必须重视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以代偿因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而带来的不足。

1、班主任将心理辅导从教学及活动延伸到生活,从教室延伸到宿舍,全方位关注学生健康,扮好三重角色:扮演好成长向导、心理医生、爱心“妈妈”的角色。加强与宿舍辅导员的联系,共同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2、宿舍管理员的多重角色。

(1)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协同班级管理育人——领导角色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必须通过一定的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有灵魂、讲民主、讲友爱、讲团结、有温暖的集体,也像班级一样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培养学生参加和形成自我教育管理为起讫点,开展宿舍管理工作。

(2)重视情感教育在集体中的作用,情感育人——亲友角色

在情感上与其沟通交流,在思想教育上讲求方法。力争扮演不同角色去关心、爱护他们。尽可能保持多的情感联系。以使其视管理员如父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能与管理员做朋友。

3、室友的多种角色。比较起单纯的同学关系,同桌之情让人难以忘怀,而室友则更令人难以忘却,充分利用室友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般的亲近关系在宿舍内部建立谈心说事机制,让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去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调整心态,宣泄不良情绪,进行正面或侧面的教育影响,促进心理健康。

第五、把健康教育辐射到家长,通过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在家长中进行重视孩子心理辅导的学习宣传工作,以及如何开展健康辅导的培训工作。

(1)学校利用横幅标语、各种板报、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印发学习材料等,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人文氛围及心理辅导活动,强化意识,进而自觉地关心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配合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