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21:05: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两个责任考评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一,编制企业总预算。企业总预算就是从整体上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予以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利润、销售及应收帐款预算、生产及制造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总预算,应建立在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第二,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单位,就是预算执行主体,它是企业内部能够在恰当程度上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单位。确定责任单位,实际上就是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责任单位的基本方法是所确定的诸责任单位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细化到各个职工。
在各预算执行主体确定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责任预算指标,即解决各预算执行主体在预算执行中应完成什么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预算指标,就是通过对总预算中所规定的有关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指标。这些经济责任预算指标均是各责任单位在其责权范围内可加以控制的,因为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的经济责任指标承担责任。一般来说,责任预算指标是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来确定的。
第三,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与报告。就是要解决如何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完成其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以便据此对各责任预算指标的执行过程实施跟踪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对各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核算,可以采取“单轨制”责任会计核算模式,即将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纳入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中,会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现行总帐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设有关明细科目,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责任单位”、“生产成本——产品——责任单位”、“管理费用——责任单位”等。
为了总括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就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报“内部责任报告”。所谓内部责任报告,就是以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资料为依据,总括地反映某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实际情况及结果的报告文件。其基本结构包括“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三栏。其中,“差异”在预算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的性质和大小可以反映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结果,因此差异是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第四,责任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就是根据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过程实施跟踪控制,使之被限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过程进行日常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各责任预算指标的预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对各种有差异的日常控制通常可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析差异,指出原因;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差异,扩大有利差异。
第五,责任预算指标的考评。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资料,通过分析各种责任预算指标的差异产生的主客原因来确定各种差异的责任归属,据此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与各责任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实行合理奖惩。这样,就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及职工生产经营及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由上述5个步骤构成的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控制模式,其重要特点是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目前仅停留在预算编制阶段为事前控制(上述1、2两个步骤)、事中控制(上述3、4两个步骤)和事后控制(上述第5个步骤)相结合;变以“物”控制为中心为以“物的人格化”或“责任”为控制中心;变“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变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及个人被动消极地执行预算为积极主动地执行预算。
为了保证上述预算控制模式顺利而有效地实施,须解决如下几个相关问题:
目前,企业构建预算控制模式的起点有许多,如以资本预算为起点、以销售为起点、以成本控制为起点、以现金流量为起点、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等。以这些起点为依据所构造的预算控制模式,无疑是有助于加强对其“起点”的重点控制。但是,从这些模式的实践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较好地解决预算的“人格化”问题,因而难以形成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也影响了预算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长期而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企业预算控制中,应树立“预算的人格化”思想,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对各预算执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预算控制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应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来构建预算控制模式。
第一,编制企业总预算。企业总预算就是从整体上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予以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利润、销售及应收帐款预算、生产及制造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总预算,应建立在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第二,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单位,就是预算执行主体,它是企业内部能够在恰当程度上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单位。确定责任单位,实际上就是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责任单位的基本方法是所确定的诸责任单位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细化到各个职工。
在各预算执行主体确定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责任预算指标,即解决各预算执行主体在预算执行中应完成什么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预算指标,就是通过对总预算中所规定的有关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指标。这些经济责任预算指标均是各责任单位在其责权范围内可加以控制的,因为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的经济责任指标承担责任。一般来说,责任预算指标是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来确定的。
第三,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与报告。就是要解决如何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完成其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以便据此对各责任预算指标的执行过程实施跟踪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对各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核算,可以采取“单轨制”责任会计核算模式,即将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纳入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中,会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现行总帐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设有关明细科目,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责任单位”、“生产成本——产品——责任单位”、“管理费用——责任单位”等。
为了总括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就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报“内部责任报告”。所谓内部责任报告,就是以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资料为依据,总括地反映某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实际情况及结果的报告文件。其基本结构包括“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三栏。其中,“差异”在预算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的性质和大小可以反映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结果,因此差异是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四,责任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就是根据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过程实施跟踪控制,使之被限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过程进行日常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各责任预算指标的预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对各种有差异的日常控制通常可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析差异,指出原因;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差异,扩大有利差异。
第五,责任预算指标的考评。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资料,通过分析各种责任预算指标的差异产生的主客原因来确定各种差异的责任归属,据此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与各责任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实行合理奖惩。这样,就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及职工生产经营及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由上述5个步骤构成的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控制模式,其重要特点是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目前仅停留在预算编制阶段为事前控制(上述1、2两个步骤)、事中控制(上述3、4两个步骤)和事后控制(上述第5个步骤)相结合;变以“物”控制为中心为以“物的人格化”或“责任”为控制中心;变“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变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及个人被动消极地执行预算为积极主动地执行预算。
为了保证上述预算控制模式顺利而有效地实施,须解决如下几个相关问题:
1、建立和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指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责权利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包括明确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的责任范围和履行责任的必要权利;按照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对内部各组织单位进行严格考评;内部各组织单位的经济利益应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它们的贡献大小相联系;签订必要的内部经济合同等。建立和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是建立和实施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的一种最重要的制度性保障,因为这种预算控制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的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具体化、指标化,以便纳入预算控制体系中,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第一,编制企业总预算。企业总预算就是从整体上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予以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利润、销售及应收帐款预算、生产及制造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总预算,应建立在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第二,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单位,就是预算执行主体,它是企业内部能够在恰当程度上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单位。确定责任单位,实际上就是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责任单位的基本方法是所确定的诸责任单位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细化到各个职工。
在各预算执行主体确定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责任预算指标,即解决各预算执行主体在预算执行中应完成什么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预算指标,就是通过对总预算中所规定的有关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指标。这些经济责任预算指标均是各责任单位在其责权范围内可加以控制的,因为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的经济责任指标承担责任。一般来说,责任预算指标是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来确定的。
第三,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与报告。就是要解决如何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完成其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以便据此对各责任预算指标的执行过程实施跟踪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对各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核算,可以采取“单轨制”责任会计核算模式,即将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纳入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中,会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现行总帐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设有关明细科目,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责任单位”、“生产成本——产品——责任单位”、“管理费用——责任单位”等。
为了总括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就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报“内部责任报告”。所谓内部责任报告,就是以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资料为依据,总括地反映某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实际情况及结果的报告文件。其基本结构包括“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三栏。其中,“差异”在预算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的性质和大小可以反映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结果,因此差异是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第四,责任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就是根据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过程实施跟踪控制,使之被限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过程进行日常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各责任预算指标的预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对各种有差异的日常控制通常可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析差异,指出原因;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差异,扩大有利差异。
第五,责任预算指标的考评。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资料,通过分析各种责任预算指标的差异产生的主客原因来确定各种差异的责任归属,据此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与各责任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实行合理奖惩。这样,就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及职工生产经营及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由上述5个步骤构成的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控制模式,其重要特点是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目前仅停留在预算编制阶段为事前控制(上述1、2两个步骤)、事中控制(上述3、4两个步骤)和事后控制(上述第5个步骤)相结合;变以“物”控制为中心为以“物的人格化”或“责任”为控制中心;变“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变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及个人被动消极地执行预算为积极主动地执行预算。
为了保证上述预算控制模式顺利而有效地实施,须解决如下几个相关问题:
商业银行责任预算体系是将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应用于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而构建的一种预算控制体系。责任会计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各责任中心履行各自经济责任的会计信息。责任会计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并将企业有关经济效益的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由各责任中心对自身可控的生产经营过程实行自我控制,以保证完成企业预算和提高经济效益。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在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责任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以责任中心为主体,以其可控成本、收入、利润和投资等为对象编制的预算。通过编制责任预算可以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并通过与企业总预算的一致性,以确保其实现。可以说,责任预算既是责任中心的奋斗目标,也是对责任中心进行考核的依据。由此可见,整个商业银行责任预算体系是围绕责任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以其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二、构建商业银行责任预算体系的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编制责任预算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全面预算的执行。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必须建立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各责任中心的分部目标应符合总目标的要求,以保持其目标一致性,进而达到各责任中心的利益同商业银行整体利益相一致。对于责任预算执行过程中偏离总目标的做法应予以纠正,防止各责任中心各行其是,最终影响全面预算总目标的实现。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任预算体系的建立要求每个责任中心或个人既要承担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要根据职责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并辅之以相应的业绩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真正实现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商业银行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员工个人增收节支,提高效率,改善经营的积极性。
3.可控性原则由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其责任主体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因此对其业绩的考核评价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这是因为,一个责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实现的收入或可发生的费用,也就无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业绩,那么合理地评价与考核其业绩则无从谈起。责任报告中只列入责任者能够控制的成本、收入和利润等内容,不可控因素不必列入,或只作为补充的参考资料。
4.反馈性原则反馈是企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是根据反馈而做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和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对其经营活动应向总部提供及时、准确的责任报告,使总部通过各责任中心汇报的责任报告,对发生偏离总责任预算的差异做出及时、恰当的调整,从而加强对各责任中心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更好地发挥责任预算的控制职能,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区分责任中心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的原则责任预算体系以责任主体落实为出发点,以业绩考核为终点,而且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必须区分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不能简单将责任中心的业绩等同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即不能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性质的责任中心(比如所有支行的公司业务部门),实行同一指标值下的利益挂钩考核。
三、商业银行责任预算体系的结构
商业银行责任预算体系由预算责任主体(即责任中心)、责任预算、信息反馈系统和考核评价系统4个部分构成,整个责任预算体系的构建步骤如下:
1.建立商业银行责任中心设立责任中心是建立责任预算体系的基础。责任中心是指不具有法人的地位和资格,仅具有明确的经济责任,能相对独立核算,可被直接考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或责任业绩以及根据业务大小独立承受奖罚的商业银行内部的经济责任单位。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思想,以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业务和经营业务为基础,以管理权限和经济责任相结合为依据,以相关性和可控性为标准,根据商业银行内部职能分工体系,可将商业银行责任中心划分为费用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1)费用中心。费用中心是指有权发生费用,而没有相应收入来源,只对费用进行控制与考核的责任中心。其特点是纯粹的职能机构、管理机构或辅助机构,对其管理和控制的核心是费用开支的控制。比如,商业银行的行政部门、人事、稽核、监察、保卫、工会、调查统计、会计及其他综合管理职能部门,等等。
(2)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只对业务成本负责,不承担收入实现责任的筹资业务部门或机构,主要是对外营业机构、储蓄及信用卡营业机构,等等。成本中心的范围最为广泛,只要商业银行内部有成本发生,并需要进行控制的地方都可以建立成本中心。
(3)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指既有成本费用支出,又有收入来源;既对成本进行控制与考核,又对收入和利润进行控制与考核的责任中心,比如信贷部门、计划部门,等等。这些部门可以取得内部或外部资金来源(资金拆借融通),在一定程度和权限范围内拥有对外的信贷资金投放权力,并取得资金投放收益。由此可见,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有独立经营决策权。然而,利润中心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的资产投资水平。
(4)投资中心。投资中心是指既对成本费用、收入、利润负责,又有权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规模并对投资效益负责的单位或部门。因此,投资中心是最高的责任中心,它具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建立责任中心要服从管理的总体要求,必须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相适应。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责任预算作为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的一种方式,必须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通常以原有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必要时也可作个别增减调整。这样做既不会打乱原有的正常管理秩序,又可以将责任预算系统与商业银行管理的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编制责任预算责任预算的科学编制是构建责任预算体系的前提和保证。在编制责任预算时应尽量考虑预算目标的可控性,并努力使责任中心的目标具体化、数量化、综合化、科学化。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内容应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两个方面,财务方面用预算科目和财务预算指标表示,非财务方面包括顾客、内部业务流程,主要用非财务预算指标表示。
(1)战略层投资中心的预算内容。战略层的预算工作相对简单,其核心任务就是提出商业银行的预算总目标,即将已经明确的战略意图量化为几个可分解、可操作、可衡量的关键绩效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投资报酬率、利润总额、风险控制水平,等等;同时还要审核、批准以下两层的预算,以保证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2)经营层利润中心的预算内容。经营预算就是以战略规划为导向,对以流程为中心的分支行进行分权、确定目标、衡量绩效、实施奖惩。经营层预算的难点和重点是建立具有明确战略导向的多维预算指标体系。也就是说,既要包括资产利润率、经济增加值等财务指标,也要将资产质量、风险水平、顾客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及市场份额等非财务指标融入预算指标体系中。
(3)作业层成本中心的预算内容。作业预算是针对作业中心进行的全面的计划、控制和评价工具,其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目标前的作业分析以及作业标准的确定。由于作业层受商业银行技术子系统的影响较大,其技术性特征明显,因此,对其目标设定和业绩评价往往很少设计或不设计价值指标,而更多地采用非财务指标计量。
3.建立责任预算信息反馈系统
(1)预算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模式。预算信息反馈是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控职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满足预算调控的需要,必须构建一个相关、及时的信息反馈系统。预算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有两种模式:一是双轨制,即预算信息反馈系统独立于财务会计反馈系统之外,责任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自成体系。二是单轨制,即将责任会计核算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两者合二为一,仅需设置一套账簿同时进行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核算。
(2)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在建立预算反馈报告制度时,应符合内容的系统性、资料的相关性、报告的及时性、形式的灵活性等基本要求。预算反馈报告分为基本报告和特别报告。基本报告是按照报告频度安排,定期编报的,以预算责任单位的正常经营状况和结果为对象的预算反馈报告。一般来说,预算反馈报告应分别列示责任预算、实际完成数及其差异。同时,预算反馈报告还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对差异额和差异率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写出文字说明。预算反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分别确定。
(3)差异计算和分析。预算反馈的核心内容是预算责任指标的履行情况,包括预算额、实际额、差异额及差异的原因分析说明。所谓差异计算和分析,就是通过比较实际与预算目标,确定其差异额,分析差异原因。差异原因来源于内部工作效率和外部因素变化两个方面。
4.建立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实践证明,没有考核的责任预算只是形式;实行考核而不按业绩奖惩,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只有将奖惩措施与各责任中心乃至每一个员工紧密联系,经济责任制才能落到实处,人的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预算考评是对商业银行内部各级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在预算管理循环中,预算考评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预算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预算考评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全员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工作业绩进行考察和审核,并按其优劣给予奖惩的管理活动。所以,预算考评包括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两个方面。由于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绩效与各责任主体的最终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对责任中心绩效的考评应定期进行,考评要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四、构建商业银行责任预算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编制企业总预算。企业总预算就是从整体上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予以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利润、销售及应收帐款预算、生产及制造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总预算,应建立在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第二,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单位,就是预算执行主体,它是企业内部能够在恰当程度上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单位。确定责任单位,实际上就是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责任单位的基本方法是所确定的诸责任单位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细化到各个职工。
在各预算执行主体确定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责任预算指标,即解决各预算执行主体在预算执行中应完成什么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预算指标,就是通过对总预算中所规定的有关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指标。这些经济责任预算指标均是各责任单位在其责权范围内可加以控制的,因为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的经济责任指标承担责任。一般来说,责任预算指标是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来确定的。
第三,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与报告。就是要解决如何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完成其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以便据此对各责任预算指标的执行过程实施跟踪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对各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核算,可以采取“单轨制”责任会计核算模式,即将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纳入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中,会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现行总帐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设有关明细科目,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责任单位”、“生产成本——产品——责任单位”、“管理费用——责任单位”等。
为政府部门开出“体检报告”
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据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吴大仓介绍,2009年7月,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北京市政府印发实施《北京市市级国家行政机关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率先在市级政府部门建立“三效一创”政府绩效管理体系。2011年,北京市被确定为全国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地区。
据了解,北京市“三效一创”绩效管理体系实行“百分制+问责制”,设8大考评指标。其中,履职效率占35分,设定职责任务和领导考评两个指标,是对各部门“三定”主要职责履行情况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管理,旨在引领各部门进一步自觉履职,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管理效能占20分,设定依法行政和能力建设两个指标,是对部门依法行政、行政审批、效能监察及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管理,旨在引导各部门强化依法行政和效能意识,不断提升队伍的服务力、统筹力、执行力和发展力。
服务效果占40分,设定服务中央、服务基层、公众评价3个指标,是对部门工作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的管理,旨在引导各部门强化服务意识,尤其注重服务基层,强调公众评价,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创新创优占5分,是对各部门开展工作创新和创优的管理,旨在倡导各部门强化创新意识、激励争先创优,进一步解放思想、追求卓越,各项工作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这一体系还设置了行政问责倒扣分项目,对市政府各部门勤政廉政、安全生产、绩效审计、预算支出等方面进行刚性约束,各项累计扣分不超过20分,旨在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责任意识,提高问责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三效一创’好比给政府部门开出了一个全面的‘体检报告’。”北京市政府绩效管理办公室主任续栋说,实行“三效一创”就是要改变过去年终集中“评先评优”的绩效考核体制,实行从绩效任务制定到整改措施落实的全过程监管。
引入第三方评价 突出全过程管理
为突出绩效管理的实效,北京市政府绩效办在年终考评时,组织各专项考评部门分别围绕主要职责任务等8个指标撰写评价意见,为61个被考评部门形成了30余万字的反馈报告。其中,职责任务、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服务基层等指标主要由市编办、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区县政府等相关部门打分,而占20分的公众评价则由市政府绩效办通过招投标确立的第三方调查机构作出。
据2011年中标负责公众评价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介绍,为确保调查结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零点公司经过专项研究后,将调查对象分为普通居民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服务对象两类,并在上下半年各进行了两次调查,通过入户走访3500位普通居民、对2.3万名服务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召开16场专项座谈会等形式,最终得出被考评部门的公众评价分数。
记者在对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的绩效管理反馈报告中看到,公众的综合评价为85.7分,并提出了28条意见和建议,比如“帮扶中小企业力度不够”“网站信息内容太少,对企业定期走访偏少”“项目审批周期长,审批环节多”等。
续栋说,以前的政府考评多是直接由上级部门负责,现在则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突出了群众的评价,并且是由第三方机构负责,保证了公平公正。在考评结果运用上,绩效管理反馈报告都要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公布,促使各部门进一步提高绩效。
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北京市政府自身建设也不断改善,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据统计,2010年共对107项地方性法规和255项政府规章进行清理,2011年共对221项重要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核,审结行政复议案件2705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2009年至2011年,全市下放审批权限126项,市发改委90%的投资项目、市规划委85%的审批事项下放给区县。
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持续提升,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2009年公众对北京市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为78.3%,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上升到79.6%、80.5%。
统一完善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吴大仓表示,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意义重大。目前各地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没有统一、刚性要求,存在着科学性、稳定性、长效性有所欠缺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尽快研究制定政府绩效管理的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我国,至今我国会计行业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务会计报告展开,极少有人将会计工作拓展到管理会计领域,甚至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会计是事后的算账过程。由于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管理会计报告被当作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这造成管理会计报告缺少独立性,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
受限于我国管理会计报告相关研究经验不足,真正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虽然吸收了大量国外理论经验,而应用过程中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同国家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因此不少理论的应用价值并不高。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结合多学科的新兴学科,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系统性更差。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者进行的管理会计活动零星而分散,这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从而使管理会计报告更加不受企业管理者重视。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使管理会计报告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企业运行过程,因此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需求,因此应当具备目标导向原则。目前,使用理论解释管理会计的应用基础成为国际学界较为主流的认识。企业内外存在着普遍的关系,因此整理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合理确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导向。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价值与其相关性直接相关。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局部的有效性无法替代全局的有效性。因此,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系统性和信息的相关性,由企业最高层主持设计,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参考,因此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及时性原则,必须尽可能缩减报告长度,使决策时间更充足。管理会计报告比财务会计报告自由度更大,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图表辅助编制,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设计思路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以设计目标为出发点,报告内容主要由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与责任考评报告组成。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内容
1.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全面预算成为大型企业经营管控的必备工具,财政部也就全面预算出台了一系列准则、规范。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具,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等。
(1)经营预算。预算报告中的经营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编制采购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想要编制好经营预算,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晰。详细界定采购、销售、生产部门的分工、定位、职责,制定详细、科学的部门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其次,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提高预算控制者的管控能力。再次,注重经营预算之间的相关性。预算平衡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要把不同地域的销售预算进行比对,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并且要发挥信息分析等部门的作用,从多个视角审视销售预算,督促执行者深入思考和把握各种影响销售的潜在因素,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2)资本预算。本报告由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两方面构成,前者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实现更高的资本利用效率,后者反映了企业在预算期内所需要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数额等信息。投资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年度蓝图,关乎企业的战略全局,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所在,因此,投资的风险一般远大于经营风险,做好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做好投资预算主要在于,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考察。预算是年度工作计划,而对于一项投资来讲,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规划。所以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投资项目的充分论证和企业战略全局的合理定位为基础。其次,投资预算必须要与筹资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投资必须做到量力而行,不影响生产经营。筹资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投资、经营预算的资金缺口。因此,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关乎资金链的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主要特点是,筹资预算必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这需要对国家金融政策、企业自身的信用条件、潜在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判断。
(3)财务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由现金收支预算、损益平衡预算与财务状况等信息共同组成。其中现金收支预算可以针对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入或支出制定报告,反映客观的现金使用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情况,分析利润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为优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损益平衡预算以变动成本法为根据,项目主要包括预计营业收入、预计营业成本、预计边际贡献、预计期间费用、预计利润总额等。财务状况预算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资产规模与分布情况,财务状况预算表中的项目主要由预计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构成。财务预算是对业务预算数据的提取和总结,与业务预算之间具有继承性和指导关系。因此,做好财务预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财务预算的编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业务预算编制,实现预算整体的优化;二是为预算执行提供便捷的控制点和信息来源,从财务预算入手易于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比对分析,为调控预算执行提供合理的依据;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合理预计财务费用,挖掘资金潜力,实现增效。
2.决策控制报告
决策控制报告则包括投资、筹集、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由决策模块与控制模块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实现投资、筹资等服务功能。投资决策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项目投资与外部投资方式的选择,通过确定成本与机会成本,得出对企业价值创造优势最大的投资项目。筹资决策报告主要确定筹资的具体方式与结构,针对资金需要评估并预测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筹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如成本定额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订单和专案管理等。决策控制报告构建要充分考虑系统性、相关性和目标导向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决策控制报告要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权责统一、奖罚有据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建立完善的决策控制报告编报制度,要对数据取得、数据分析、数据提交、数据差错有完善管理机制。避免对决策控制报告滥解读,对责任没有追究机制,造成报告流于形式。
(2)决策控制报告要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的融合。决策控制报告有时是对企业某一领域较长期间的分析,有时是对企业整体较短时间的诊断,其涵盖面与预算多有交叉,必须要考虑决策控制报告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特别是预算的相互配合。
(3)要重视决策控制报告的质量。决策控制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要求决策报告的编制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不断总结决策控制报告方面的经验,形成报告模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
3.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营业绩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投资后评价报告等。责任考评报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责任考评报告体系的要点如下。
(1)报告主体要明确,分工配合要清晰。考核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焦点环节,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往往造成较为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加之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往往造成推诿扯皮,从而弱化考核力度。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考评体系时,对于考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和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要界定清楚,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的质量下降。
(2)考评报告要与预算报告和决策报告紧密相关,与经营管理和决策管理密切配合,不能脱离经营和决策去开展考评工作。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生产经营和决策行为为目标,以预算计划、可行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为基础,采取对比分析、汇总分析、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考评数据,为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3)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目的,在报告的信息筛选、信息披露方式、报告编制周期等方面考虑考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近年来,该局建立了《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库》,将所有审计对象和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年初根据省市安排和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科学有序地提出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后再组织实施。在年度项目计划框架内,除财税和基建审计项目,对其它各类审计项目,采取通盘考虑、统筹整合、均衡下达各股室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交叉审计,促进廉政建设,也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审计能力。同时,局机关与各股室在每年初都签定目标责任书,在完成审计计划项目数量、质量、流程、时间和督促落实审计决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创新文书表格内容,抓好审计质量基础工作
为了抓好审计质量的基础工作,该局除对上级规定的审计文书表格和内容标准进行转载、修改、印发之外,也将审计中其他环节的文书格式,如审计公示、审计实施方案、项目评审会议记录、审计廉政纪律回执单、审计组长审核意见书、业务股长复核意见书、法制股审理意见书等进行了设计。对一些关键环节的审计程序,如审计通知、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文书内容的撰写方法和标准作了统一规定。每年还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审计程序环节中涉及的文书样式,包括档案整理所需格式,进行修改更新,并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的格式,认真编制审计文书和填写相关表格内容。
三、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按规定程序实施审计
一是严格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以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为依据,突出审计重点,细化审计内容,明确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和人员分工要有操作性。二是依法审计取证。要求审计组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进行取证,取得的证据必须有证明力,审计取证单上要让被审计单位或经手人签字盖章。三是严把审计底稿关。规定审计组必须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的对应顺序,对审计工作底稿及时进行统一流水编号,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以杜绝可能出现的随意取消、毁弃审计底稿所查问题的现象。四是强化审计报告质量。该局要求审计报告必须做到要素齐全、数据准确、表述清楚、内容真实全面,定性、处理、处罚恰当,引用法律、法规准确详实,避免审计评价的内容笼统和超范围、超权限的评价,审计处罚严格实行罚缴分离,所有罚没款项全部由财政收费大厅统一出具票据,按规定解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重视审核复核审理,防范审计风险
一是夯实审计组长审核这个基础环节。要求审计组长对每个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取证单进行全面审核,在签署审核意见的同时,将本项目所有审计底稿审核的综合情况,归纳到“审计组长审核意见书”上。二是严把业务股长复核这个中心环节。要求业务股长对审计组征求意见后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审计组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等有关材料进行认真复核,在“业务股长复核意见书”上提出书面意见。同时,业务股长将征求意见后的审计报告修改稿,以及此项目的所有程序材料送法制股审理。三是强化法制机构审理这个关键环节。该局创新设计了“审计项目程序材料审理表”,对规定程序和要求做了细化,法制股在收到审理材料5个工作日之内,对审计项目中所有审计程序材料是否齐全、合规进行审理,出具“审理意见书”。业务股长填写“对法制股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连同法制股审理过的审计报告、决定及相关审计材料一并送分管局长审签,再报局长检查审阅后,召开业务会议研究、审定签发报告。同时设计了“审计项目审理情况登记册”,对审计项目在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登记,并注明是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还是程序材料上的问题,以此作为年终考核一项内容的依据。此外该局把审计报告中常用的法律法规认真进行了搜集、整理,汇编成“审计报告常用法规引用样板”,下发到各业务股室,方便了审计人员正确运用法律法规。
五、改进方法,积极开展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活动
该局每年进行一次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考评办法,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实行“审计过程”与“审计成果”考评“双百分制”。两个方面共涉及14项评分内容,109个评分事项及标准。其中“审计成果”包括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处理处罚等4项内容,“审计过程”包括调查了解记录等10项内容。具体考评各业务股室两个年度审计项目案卷。一个由各业务股自行推荐,另一个由现场随机抽取,要求所有项目案卷必须齐全。审计质量考评领导小组现场监督考评过程,各业务股长担任考评成员,抓阄确定各自的考评内容,对照考评表格上确定的评分事项和标准,以无记名方式逐项量化打分。凡是需要扣分的内容,考评成员必须进行记录,说明存在的问题,确保公平公正。对未按规定要求实施审计的项目,除相应扣分外,业务股室还要进行补充完善,对涉及违反廉政规定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考评结束后,根据得分高低,评出一二三等奖,及时兑现奖惩,并组织全体人员听取考评成员对审计项目进行讲评,促使审计人员严格执法。此审计质量考评做法在《中国审计报》登载后,得到了省内外审计机关的来电来函“取经”。
六、加强整改落实,不断增强审计工作执行力
该局起草制定了《澄城县审计整改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印发至全县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贯彻执行。要求被审计单位由主要领导负责,对照审计结果,逐项提出具体措施认真整改落实,并将审计整改情况书面报告给该局,该局汇总后年终向县政府和县人大汇报审计整改结果。同时,将重要审计事项及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督查范围,该局也及时制定了审计整改落实跟踪督办制度,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不定期进行回访检查,采取查阅审计档案、与被审单位座谈等方式,增强了被审单位落实整改的自觉性,审计整改工作连年获得人大常委会好评。
(一)强化管理计划功能。预算最明显的目的是使行动计划定量化。预算迫使企业中的部门、个人以及执行某项任务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计划。企业预算管理不仅仅可以帮助人们事先预测和辨别各种业务的未来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企业未来的现金状态以及能发生的利润和亏损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醒你有目的、有计划地行事,防患于未然。
(二)强化管理协调功能。对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来说,管理跨度的加大,信息的利用与控制功能的加强,需要通过一个机制来强化管理的协调。预算管理无疑成为这样一种机制,即通过预算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来保证企业中各个部门和个人在统一目标下协调管理、协调工作,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三)强化管理控制功能。企业的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控制机制,使所有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在做得如何,如何努力完成预算,预算完成与否是如何与自身收益挂钩的,等等,从而起到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对等的作用。同时,预算主体也有了明确的依据来考核执行主体,从而控制企业管理的运行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既是对执行主体的行为过程控制,也是对其行为结果控制的一种机制。
(四)强化管理激励功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鼓励员工更加努力做好工作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评各部门、个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保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预算已经为激励制度建立了标准。
二、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与预算编制方法
(一)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构建预算控制系统需要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各部门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共同把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
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预算拥有决策权,掌握着对企业预算的终审权以及涉及资本性支出、企业并购等重大资本预算的最后批准权。在董事会下可设立预算委员会,作为预算控制的常设机构,成员包括企业总经理、财务、供销等职能部门的经理。预算委员会的具体任务包括:确定预算目标;选择预算政策;审查预算并下达执行与组织实施;协调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调整预算;分析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差异;考核预算执行业绩;提出修改和奖惩意见;报董事会批准后执行。
预算专职部门是在预算委员会领导下的,主管企业日常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可单独设立,也可挂在财务部。其职责包括:审议各责任中心申报的年度预算草案;协调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冲突,讨论通过各单位预算草案或驳回重编并上报预算委员会审议;及时搜集信息,提供预算推进中的各处动态分析报告;预算期结束后,进行预算考评;对预算编制执行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预算责任网络是以企业组织结构为基础建立的,是预算的责任主体和执行机构。其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责任中心要拥有与企业管理整体目标相协调,与其职能责任相适应的经营决策权;要承担与其经营决策权相适应的经营责任;生产经营业绩能够明确划分和辨认。
(二)合理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在实践中,我国企业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存在以下问题:(1)以销售预算为编制起点将会计利润作为预算目标;(2)预算的编制过程存在“分权”或者“集权”不当的倾向;(3)预算编制方法只采用定期预算、固定预算、增量预算的方法编制而很少有企业在编制过程中采用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等。
因此,预算控制系统设计在正确选择预算控制方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预算编制应当以企业价值创造为目标,具体说应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为目标;(2)预算编制应该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编制程序,在确定预算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策略,既注意发挥下属部门的积极性又注意树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权威性;(3)预算编制应该采用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相结合、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这样做既考虑到定期预算、固定预算、增量预算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又遵循了成本效益原则。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以达到企业预算控制的目的。
三、预算管理考评机制
企业预算管理,除了应有一个好的预算环境、高质量的预算方案外,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评价是预算管理的硬约束,如果缺少了,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
(一)预算考评的分类
一、组织架构为内部控制活动提供了框架
企业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它包括组织结构和权责配置两个方面。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就企业而言,组织结构首先是由决策机构(董事会及其所属专门委员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执行机构(经理层及全体员工)构成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又是由提名、薪酬、预算、战略、审计等专门委员会构成的;执行机构(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又是由指挥机构(行政首长及所属各级部门负责人)、参谋结构(规划、生产管理、营销管理部门等)、执行机构(各级业务部门)、监督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等)、反馈机构(会计、统计部门等)等所组成。权责分配包括职责划分和职权授予两个方面。企业职责划分是通过部门划分和职务设定进行的。职责划分需要处理好职务专业化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职务轮换的关系。权责分配是通过分权和授权来进行的。“授权与分权都与职权下授有关,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分权一般是组织最高层的职责,授权则是各级管理者都有的一种职能。分权是授权的基础”(芮明杰,2001)。
“一个主体的组织结构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对为实现主体层次目标的活动进行规划、执行、控制和监控”(COSO,1994)。因此,组织架构为控制活动提供了框架,即界定了控制活动的空间范围和控制活动可依附的主体。控制活动是那些帮助管理层处置风险所需的特定指令得以贯彻的政策和程序,它是执行这些政策的人员的行动。因此,控制活动是企业执行机构内部的活动,不包括治理层的活动。控制活动可以根据活动依附的主体分为业务部门经营控制活动、财务部门的财务报告控制活动、整个企业的合规性控制活动,也可以分为各级管理部门负责人的授权批准控制、会计部门的会计系统控制、财务部门的全面预算控制、保管部门的财产安全控制、营运管理部门的营运分析控制、人事部门的绩效考评控制等等。
二、组织架构是内部控制活动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合理的组织架构使有效的内部控制成为可能。控制活动按照控制措施分为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全面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一)组织架构对职务分离控制的影响
职务分离控制也叫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现代企业经济活动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职务: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和核查。原则上,这四种职务都应当彼此相互分离。例如,交易授权、记录和处理相关资产的职责应该分开。授权赊销交易的经理不应该负责保管应收及账款记录或处理现金收款。同样销售人员也不应该拥有修改产品价格文件或佣金率的权力。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是企业权责分配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是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石。业务控制的首要环节就是职务分离控制。它对于预防舞弊和及时发现错误十分重要。
(二)组织架构对授权批准控制的影响
授权批准控制是企业根据授权文件规定授予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的常规权限或特别权限的控制措施。其基本工具是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特别授权指引,前者用于常规授权,明确各岗位办理常规经济业务的权限和责任,后者用于特别授权,明确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和责任。各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显然,有效的授权批准控制必须以组织结构设计确定的部门及其层次和权责分配确定的各岗位职权与责任为前提。没有上下级关系的明确,就没有授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没有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及其权责明确,授权批准者就没有权力依据和责任约束。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不同还影响到授权批准控制的方式,例如,实施事业部制或设立分支公司,可能更多的实行常规授权,但是决不能放弃特别授权,恰恰相反,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案件以及其他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经营失败案件表明,常规授权范围越大,特别授权越重要,越需要做好。
(三)组织架构对会计系统控制的影响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系统控制的前提是合理设置会计机构与会计岗位,合理分配各会计岗位职权。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各单位设置会计机构要根据本单位会计业务的需要具体决定,可以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也可以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还可以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记账。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薪酬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会计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会计业务量和会计人员配备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会计岗位确定后,单位应当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权责分配的原则要求,明确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特别要注意贯彻“钱、账、物分管”的原则,遵守《会计法》关于“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及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不管会计机构和岗位如何设置,会计岗位权责如何分配,都必须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收集与沟通迅捷有效为导向。
(四)组织架构对财产保护控制的影响
财产保护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所采用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财产保管责任制、财产清查制度、限制接触、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健全财产保管机构和岗位,合理分配各岗位权责,确保财产保管岗位独立于会计记录、审查监督等岗位,是各种财产保护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基础。
(五)组织架构对全面预算控制的影响
全面预算控制就是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执行和考核,强化预算约束,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保证全面预算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环境。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由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管理机构和预算责任部门三个方面组成。董事会及其预算委员会是预算决策单位,其职责主要是制定预算编制目标和原则,审查和批准预算管理机构提交的预算方案或预算调整方案,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考核预算执行结果等。预算管理机构是指企业管理层设置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及其常设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高层经理和各部门经理组成,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预算编制目标和原则,提出预算编制和调整的设想,协调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冲突与分歧,提出预算执行结果考核的标准等,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可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分解、下达预算指标,统计、分析、考核、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等。预算责任部门为企业各级各部门,“要以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并且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预算责任单位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李心合,2008)。预算责任部门必须要严格执行预算,对预算超支或目标任务完成不充分负责。
(六)组织架构对营运分析控制的影响
营运分析控制就是管理层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业务核算信息、统计核算信息等,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分析企业营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健全营运分析组织体系也是保证营运分析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营运分析组织体系应包括高管营运分析会、部门营运分析会和会计营运分析会。部门营运分析会主要运用业务核算资料,对本部门营运情况进行分析,应当经常进行,及时向上级汇报分析结果;会计营运分析会主要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对本企业全面营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应当定期进行,及时向企业高管汇报;高管营运分析会应当定期或在发生重要营运异常时召开,应在听取部门和会计营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七)组织架构对绩效考评控制的影响
绩效考评控制就是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与奖惩,促进和引导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积极工作。绩效考评组织体系是保证绩效考评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绩效考评就难以实施,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为此,企业治理层和高管人员必须重视、支持和积极推动绩效考评,研究确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审定和充分利用绩效考评结果;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报经高管人员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指导各部门绩效考评,审核各部门绩效考评结果;各部门负责人应当根据企业绩效考核标准和方法,自觉认真地进行绩效考评,如实报告绩效考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