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6:10: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楚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目前,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以下因素。
(一)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内部因素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进而影响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流动儿童家长不少为个体经营者、工人、郊区租地农民,从事一些为城市人所轻视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把改变命运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种较高的期望易导致亲子矛盾冲突。同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有功利化、现实的一面,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甚至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算个帐就行了。较低的期望导致家长放松甚至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来到城市后,流动儿童比父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相比之下,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又忙于生计,难以跟上孩子在学习、精神上的需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同时,由于父母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更加有限,对亲子互动造成严重影响,良好亲子关系难以形成,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与城市居民相比,许多流动人口的收入依然偏低,物质条件有限,难以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部分流动人口在事业上非常成功,成为雇主、包工头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家庭收入比较高,这类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物质投入有余而精神关怀不足的现象。部分家长在“暴富”之后所显露的重玩乐享受的心态妨碍了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社区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家庭教育重要外部条件。流动儿童家庭大多居住在房租低廉或就业方便的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房屋的基本设施比较匮乏,社区环境相对落后,黄赌毒危害较大,生活在其中的流动儿童容易受不良影响。流动人口大多从事低等工作、社会地位低,他们聚居在一起,容易产生社会和心理问题,一旦不能予以及时有力的疏导,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由于家长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居无定所,流动儿童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另外,随着父母进入城市后,流动儿童与城市青少年基本隔离,带有极强的边缘色彩。同龄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正常交往,加剧了自身地位的边缘化,甚至造成了流动儿童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由于家庭的流动性,流动儿童的同龄群体在不断变化,甚至在某段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建立新的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孤独感的增强,不利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流动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功能。
(三)社会政策因素
流动儿童家庭主要来自农村。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策,使他们被视为二等公民。户籍制度派生的职业排除政策使流动人口只能做本地人不愿干且待遇极低的工作,给流动儿童留下不平等的印象。因为户籍歧视所带来的心理伤害,也影响到父母家庭教育的权威地位。部分流动儿童无法理解户籍制度深刻的社会体制原因,受到城里人特别是城里孩子的歧视时,他们往往迁怒于自己的父母,甚至于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拒不接受或不理会父母的教育。既不能融入城市,又难以回归农村,这种边缘化状态,妨碍了流动儿童极其家庭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也导致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受以上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化解这些困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有效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一)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学校主渠道教育的推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以接受流动人口子弟为主的民办学校通常以“拼教学质量”招揽学生,忽视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流于形式,难以计划地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流动人口子弟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改善亲子教育行为,从而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中小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应该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来安排,采用,多种指导和沟通方式,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有效地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需要教师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教师要突破职业局限,在研究学生的同时,还要研究家长,跳出技巧传授及技术性指导的层面,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个人素质,帮助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自己,与子女一起成长,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学校可采取请专家辅导、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还可以提供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各类家庭教育学术研讨活动等校外培训,帮助教师突破职业角色的局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开展分类或个别指导
流动儿童家长文化差异大,素质高地各有不同。家庭教育指导要取得实效,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差异,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指导策略。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解决全体家长带有共性问题,分类指导则解决部分家庭所具有的同类问题。比如,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经商家长或纯粹打工的家长的分类辅导等。他们有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分类辅导要在在集中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展开,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分类辅导在方法上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个案分析等多种活动形式,鼓励家长“活学活用”,强化教育效果。“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个别辅导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特性。因此,在分类辅导的同时,也要进行个别辅导,尤其需要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实施个别指导,给予人性关怀。例如,结合家访对学生家庭“因材施教”、请专家预约辅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家教辅导室”、开通“家教咨询热线”、开展家庭治疗。
(四)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
我国应完善社会服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工作系统。社区工作直接面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让流动儿童家长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研究对象
1. 指导对象:许平:男,44岁,吉林省长春市赢利文化用品商店经理,对独生子特殊的爱,特殊的保护、依从,怕他摔跌,怕他出意外。唯恐失去儿子,从来不敢撒手,他成了百分之百的溺爱型父亲。
2. 教育观察对象:许百功:男,今年5周岁,是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平时他和爸爸、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他很聪明,知识面广(与同龄幼儿相比)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不随便听从他人的指挥,好反抗,生活上依赖性强。
二、指导过程摘要
1. 理解为先,取得共同语言。百功是中班时来幼儿园的,父母溺爱他,不敢过早地送他上幼儿园,怕受欺负。来园初,很少有小伙伴们跟他玩,因为他一伸手不是推人就打人,抬脚就踢人,同他父母谈过两次,很不理想,母亲比较通情达理,父亲却“顽固不化”,如说孩子优点时,他便洋洋得意的样子,说缺点时,表情一变,忙插嘴说:“不可能,不可能。”就好像他看见一样,很难沟通。在与他母亲交谈时得知:“孩子在家时每天都和他爸爸打闹,拳打脚踢,还经常看武打片。”
在幼儿园的一次春游中,父母不敢让他去,担心不安全,百功执意要和小伙伴一起外出活动,父母一贯依从孩子的执拗,只好违心地答应。上车时,他爸爸看到儿子稳稳地坐好了,老师站在他身边,车子开了,他才离去。按理他的做法是有些过分的,集体活动应教育孩子先人后己、互相帮助才是,但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对他的再三嘱托:“孩子坐车要头晕的,你要多注意他”等等,当他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地、欢快活动回来,笑容绽开在他紧张了一天的脸上。一次次的外出活动,一次次的理解,增添了他对我的信任,为进一步的家教指导打下了基础。
2. 方法指导,观念转变。晚饭后回家的时间到了,家长们纷纷来接孩子,百功看到爸爸来了马上就去抢李杰南手中的玩具,南南哭了,手抱着玩具不放,百功爸爸见状马上对南南说:“你让百功先玩,我们马上就走了,你妈妈还没来,等我们回家了你再玩吧。”说完就帮着儿子从同伴手中拿过玩具玩起来,看到这情景,我赶紧拉起南南的手说:“老师讲故事给你听。”百功玩一会儿之后,他爸爸与我道别。这件事使我想了又想,如何进一步去指导他呢?我决定先教育孩子,让百功的行动、言语去促动爸爸,不要再被溺爱所困,我对百功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我讲的关心爱护小朋友的道理,你一定都懂的,昨天你从南南手中‘抢’了拼版,结果南南很伤心,你说应该吗?”他笑笑,不回答。我说:“你回家问问爸爸,明天告诉我,好吗?”他说:“好的。”第二天,许百强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爸爸说昨天我‘抢’玩具是不对的,让我以后改正。”我说:“你知道就好了,你爸爸如果看到你很懂礼貌,一定会比现在更高兴。你今天回家再去问爸爸,老师说的对不对?”
3. 把握时机,及时指导。每到午睡时,百功总是坐着不动,我问他:“你怎么不脱衣服?”他说:“我是想睡的,但爸爸关照过我,衣服、裤子都不要脱。”我说:“不脱衣服、裤子睡觉会出汗的,容易感冒,被子也会脏的。”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脱下外衣外裤睡着了。第二天,他爸爸告诉我让百功穿外衣外裤睡觉,并说是怕他气管发炎,我给他讲了许多“这样不好”的道理,他爸爸笑笑说:“我知道,百功喜欢这样就让他去。”爸爸的包办代替换来了依赖性强、动作慢、不会自理的儿子,不脱衣服是怕麻烦,这是真正理由。每天午睡起床,他就如同在家一样,坐着等老师的帮忙。我想我有责任提醒他爸爸,让他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分析效果,坚定信心。以往,家里做好吃的孩子先吃。一次,姥姥做了一盘海鲜,放到桌子中央,百功不高兴了,因为他很喜欢吃海鲜,为什么不放在他的面前,他爸爸跟我讲了这件事的经过。他说:“要是以前,我就要跟他姥姥吵了或者再去给我儿子买一盘,但想到老师们一再说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太宠孩子,要教育他关心、爱护别人等,我就忍下来了,另我高兴的是坏成了好事,百功想起了老师的话要尊敬老人,以后姥姥无论烧了什么百功爱吃的菜,他都让姥姥先吃,爸爸妈妈先吃,这使我想到对孩子严一点是有好处的,我也有信心去教育他了”。平凡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家教指导工作的成功,许百功爸爸的教养观念、态度、行为的转变,对孩子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效果
1. 家长的变化。从许百功爸爸一味地宠爱孩子到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中,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指导以后的成功。首先,家园教育的一致就能起到教育的“共振”作用,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效。其次,家长有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才会有孩子的进步,抓孩子的教育必须同步抓家教指导;第三,家教也要讲艺术、讲方法、讲循序渐进,使家长乐于接受。总之,本个案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成功的。
学前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从教育的角度说,可塑性大就为转变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教师和家长可以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从可能性转变为成功的必然性,还要靠目标的适当、方法的科学、手段的艺术、途径的多样。从许百功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上述诸要素的和谐一致。
四、个案研究的几点启示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友好平等的交往关系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同所有的交往一样,它会遇到某些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由家长引起。譬如,家长情绪不好、疲劳等生理、心理因素会引起与教师的摩擦。另一方面,教师的态度和教育观上的方式方法问题也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排除交往关系中的干扰,就幼儿园而言,教师应接纳人本主义的观点,记住教师的职责。我认为,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始终应该是真诚的,没有任何的虚伪,不论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与低,地位的贵与贱,家境的贫与富,子女发展的好与差,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待人,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教育幼儿的对策。
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要既能接受家长偶尔的冷淡,也能接受家长一时冲动的责怪,还能放下架子接受家长比自己更高明的做法。教师采取接受的态度,两者之间就较易沟通情感,教师有容纳意见的胸怀,就能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子女教育的热情,可使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显露出指导工作处于一个和谐的、生气勃勃的氛围之中。
此外,教师还应对家长持理解的态度,要角色移位,对家长的喜悦、烦恼、无奈、厌倦和生气做出移情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看到当前的幼儿家长自主性很强,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在子女的管教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而引起的在教育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幼儿园教师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指导关系并非约定俗成的,这种关系的存在需要有一个基础,简单地说来:(1)前提是理解;(2)手段是沟通;(3)关系是朋友。如此,家长才能接受指导,才能推动家园关系的建立。
2. 淡化指导痕迹是进行成功的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我讲你听”式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指导而指导,这种形式作为讲座还可进行,而面对特定对象的个别指导则常常要失败,原因就是家长被推到了受教育的地位失去了面子,因而对幼儿园的指导产生抗药性。最好的办法是淡化指导痕迹,开展隐性化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家长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3. 抓住契机、不拘一格是进行教师的个别家庭教育的经常形式。个别指导并非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合,由于家长和家庭情况的多样性,常常在各类偶发事件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教育机制,善于抓住契机,不拘形式开展指导,可以在家长来园时指导、电话指导等。
2.把握时机,及时指导。每到午睡时,百功总是坐着不动,我问他:“你怎么不脱衣服?”他说:“我是想睡的,但爸爸关照过我,衣服、裤子都不要脱。”我说:“不脱衣服、裤子睡觉会出汗的,容易感冒,被子也会脏的。”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脱下外衣外裤睡着了。第二天,他爸爸告诉我让百功穿外衣外裤睡觉,并说是怕他气管发炎,我给他讲了许多“这样不好”的道理,他爸爸笑笑说:“我知道,百功喜欢这样就让他去。”爸爸的包办代替换来了依赖性强、动作慢、不会自理的儿子,不脱衣服是怕麻烦,这是真正理由。每天午睡起床,他就如同在家一样,坐着等老师的帮忙。我想我有责任提醒他爸爸,让他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3.分析效果,坚定信心。以往,家里做好吃的孩子先吃。一次,姥姥做了一盘海鲜,放到桌子中央,百功不高兴了,因为他很喜欢吃海鲜,为什么不放在他的面前,他爸爸跟我讲了这件事的经过。他说:“要是以前,我就要跟他姥姥吵了或者再去给我儿子买一盘,但想到老师们一再说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太宠孩子,要教育他关心、爱护别人等,我就忍下来了,另我高兴的是坏成了好事,百功想起了老师的话要尊敬老人,以后姥姥无论烧了什么百功爱吃的菜,他都让姥姥先吃,爸爸妈妈先吃,这使我想到对孩子严一点是有好处的,我也有信心去教育他了”。平凡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家教指导工作的成功,许百功爸爸的教养观念、态度、行为的转变,对孩子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效果
1.家长的变化。从许百功爸爸一味地宠爱孩子到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中,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指导以后的成功。首先,家园教育的一致就能起到教育的“共振”作用,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效。其次,家长有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才会有孩子的进步,抓孩子的教育必须同步抓家教指导;第三,家教也要讲艺术、讲方法、讲循序渐进,使家长乐于接受。总之,本个案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成功的。学前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从教育的角度说,可塑性大就为转变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教师和家长可以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从可能性转变为成功的必然性,还要靠目标的适当、方法的科学、手段的艺术、途径的多样。从许百功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上述诸要素的和谐一致。
三、个案研究的几点启示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友好平等的交往关系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同所有的交往一样,它会遇到某些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由家长引起。譬如,家长情绪不好、疲劳等生理、心理因素会引起与教师的摩擦。另一方面,教师的态度和教育观上的方式方法问题也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排除交往关系中的干扰,就幼儿园而言,教师应接纳人本主义的观点,记住教师的职责。我认为,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始终应该是真诚的,没有任何的虚伪,不论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与低,地位的贵与贱,家境的贫与富,子女发展的好与差,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待人,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教育幼儿的对策。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要既能接受家长偶尔的冷淡,也能接受家长一时冲动的责怪,还能放下架子接受家长比自己更高明的做法。教师采取接受的态度,两者之间就较易沟通情感,教师有容纳意见的胸怀,就能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子女教育的热情,可使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显露出指导工作处于一个和谐的、生气勃勃的氛围之中。此外,教师还应对家长持理解的态度,要角色移位,对家长的喜悦、烦恼、无奈、厌倦和生气做出移情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看到当前的幼儿家长自主性很强,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在子女的管教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而引起的在教育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幼儿园教师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指导关系并非约定俗成的,这种关系的存在需要有一个基础,简单地说来:(1)前提是理解;(2)手段是沟通;(3)关系是朋友。如此,家长才能接受指导,才能推动家园关系的建立。
2.淡化指导痕迹是进行成功的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我讲你听”式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指导而指导,这种形式作为讲座还可进行,而面对特定对象的个别指导则常常要失败,原因就是家长被推到了受教育的地位失去了面子,因而对幼儿园的指导产生抗药性。最好的办法是淡化指导痕迹,开展隐性化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家长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3.抓住契机、不拘一格是进行教师的个别家庭教育的经常形式。个别指导并非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合,由于家长和家庭情况的多样性,常常在各类偶发事件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教育机制,善于抓住契机,不拘形式开展指导,可以在家长来园时指导、电话指导等。
4.研究方法,艺术指导是教师的家庭教育观体现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家庭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家长,对家长更要讲究方式,开展艺术指导,教师不要以为自己一定比别人家长高明。无非是教师的职业地位保证了这种指导关系。艺术的指导就是讲究指导的艺术性,使家长愿意听、爱听,听了以后肯做、肯改、肯身体力行。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有(ABC
)。
A.幼儿园的指导
B.社区的指导
C.社会团体的指导
D.个别指导
2.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有(ABCD
)。
A.饮食习惯B.
卫生习惯C.睡眠习惯D.
喝水习惯
3.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ACD
)。
A.
父母性格B.家庭收人C.家庭结构D.家庭氛围
4.消极的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有(
BCD)。
A.民主型B.溺爱型C.
放任型D.
矛盾型
5.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
ABCD)。
A.食物喂养B.生活起居C.卫生护理D.
疾病防治
6.0—3岁儿童情意的培养应注意(ABC
)。
A.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C.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D.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
7.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ABCD
)。
A.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年活内容C.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D.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
8.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应注重(
ABCD
)。
A.
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B.
细致入微,教给方法C.
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D.
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
9.
听力残疾儿童的特点有(ACD
)。
A.听觉受到严重的限制,其他感知觉起到代偿作用B.语言交流遇到障碍C.个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D.学习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10.脑瘫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ABD)
A.
正确认识孩子的病情B.运动、感觉的训练C.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D.交流能力的训练
11.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ABD
)
A.
奠基性与终身性B.
安全性与多样性C.随机性与针对性D.
亲情性与权威性
12.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ABC
)。
A.
兴趣诱导法
B.
游戏活动法C.
实践操作法
D.
参观观摩法
1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ABC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
D.
整合性
14.
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有(BCD
)。
A.
生命教育B.
教学活动合作C.
管理合作D.
研究合作
15.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有(ABCD)。
A.
食物喂养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D.
身体锻炼
16.
0-3
岁儿童语言的培养应注意(ABD
)。
A.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B.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C.
训练孩子的智力
D.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17.
3-4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ABCD
)。
A.
思维与动作相伴随B.
认识过程体现元意性C.
爱模仿D.
语音发展出现飞跃
1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19.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ABD
)。
A.
礼仪培养B.
挫折教育C.
亲子阅读D.
自立教育
20.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CD
)。
A.
及早发现,
寻求专业帮助B.
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C.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D.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
21.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ABD
)。
A.
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B.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C.
促进儿童心算能力的发展D.
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儿童家庭教青指导的形式包括(
ABC
)。
A.个别指导B.
专家指导C.
集体性指导D.
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
2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CD
)。
A.
系统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D.
整合性
24.
家长道德素质主要包括(BCD
)。
A.
社会道德B.
传统美德C.
婚姻道德D.
人生信仰
25.0-3
岁儿童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有(ABCD
)。
A.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B.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C.
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D.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6.0-3
岁婴幼儿的卫生护理应注意(ABD
)。
A.
做好衣物的清洗和晾晒B.
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C.
经常给婴幼儿洗澡、做好身体抚触D.
婴幼儿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
27.4-5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B.
自我意识初步形成C.
社会交往水平提高D.认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发展
28.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ABC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青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欣赏艺术美
29.
孤独症儿童的特征有(ABD
)。
A.
兴趣范围狭窄B.
语言发育迟缓C.
刻板的行为模式B
不主动与他人交流
30.
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青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ACD
)。
A.
随机性B.目的性C.
互动性D.
有效性
31.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
.ABC
)。
A.
健康教育
B.语言教育C.
社会教育
D.
生命教育
32.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从面上指导来说,
内容可以有(
.ABD
)。
A.
教育观念的更新
B.
儿童身心发展知识C.
家庭矛盾的处理方法D.家庭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与方法
33.0-3
岁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ABCD
)。
A.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B.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C.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D.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4.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涉及(
BCD
)。
A.
自我保护
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
D.食物喂养
35.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系统性D.
整合性
36.
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BCD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育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培养自护能力
37.
5-6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
好学、好问,
好动脑c.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D.
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3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39.
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涉及(ACD
)。
A.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B.
培养孩子的良好气质C.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D.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40.
截肢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应注意(
.BCD
)。
A.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B.
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C.
尽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学习D.
关注孩子的特殊需要
二、判断题(将√或×坎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
来实现的。(对
)
2.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到家庭教青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青方式.(
对)
3.
1-2
岁儿童以有意注意为主,
注意的持久性较低。(错
)
4.
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
但对教青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5.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6.
亲子游戏是家庭游戏的核心。(对
)
7.
对于3-6
岁儿童来说,
家庭教青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
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还能为学前儿
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
10.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的现状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错
)
11.“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是韩国政府针对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导致教育危机而提出的。(
错)
12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
13.直觉行动思维是2-3岁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对)
14.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错
)
1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16.不同类型的家长亲子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
17.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18.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但对教育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
19.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对)
2O.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21.
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他助“
。(错)
22.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环境中的“
软件“作用不大。(错
)
23.
在家庭当中,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游戏,以及儿童操作摆弄实物所进行的实物游戏
是两种主要的游戏形式。(对)
24.
孤独症儿童大多数智力低下,
但也会有一部分是高智商。(对)
25.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26.
智力低下是所有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错
)
27.
对3--6
岁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就是要支持孩子的艺术兴趣,
鼓励孩子创造美。(对)
2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29.
幼儿园、社区只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错
)
30.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1.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2.
家长的教育观间接影响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错)
43.
1-2
岁儿童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
(对)
44.
对特殊儿童的教青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对)
45.
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对)
46.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47.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
或55~75
之间。(错)
48.
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和听觉信号系统的不同步。对(
)
4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50.
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
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O分)
1.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社会性?
答: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2.5分);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2.家长应如何教育孤独症儿童?
答:(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2分);
(2)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在家庭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2分);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3.
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
(1)
细心观察,及早发现(1分);
(2)
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
在家庭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3分);
(4)
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4.
简述0一3
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活动的评价指标。
答:
(1)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1分)。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2分)。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
长进行细致的分析9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6
分)。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2分)。
5.
如何培养3-6
岁幼儿的社会性?
答:
(1
)
接纳、肯定孩子,
培养自尊、自信(2.5分);(2)
爱孩子,
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
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6.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基本能力?
答:
(1
)
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2.5分)
;
(2)
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2分)
(3)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分)
;
(4)
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2分)
;
(5)
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2分)
7.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
(1)
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分);
(2)
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2分);
(3)
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2分);
(4)
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2分);
(5)
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2分);
8.
针对0-3
岁婴幼儿的语言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1)
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1分)
;
(2)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2分)
;
(3)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6
分)
;
(4)
训练孩子的听力(2分)
;
(5)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2分)
四、论述题(16分)
1.请选择3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三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已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兴趣诱导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善于发现、利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深人的探究和学习的方法。儿童的兴趣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家长要善于利用儿童的积极兴趣,引导儿童的学习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孩子的兴趣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孩子先天的兴趣需要家长的及时发现和栽培;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注意保护和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深化孩子的兴趣;孩子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需要家长通过后天去培养。
(2)游戏活动法就是家长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游
戏中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另
一方面要为孩子游戏提供时间和空间、材料上的支持,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一起游戏。
最后,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
(3)实践操作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借助于儿童参与的各种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来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各种科学探究实践;第三,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第四,家长要鼓励儿童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4)环境熏陶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方法。对于物质环境的创设,家长首先应注意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其次,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干净、整洁,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暗示作用。第三,家长应注意诨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精神环境创设应做到:第一,为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主体性和自由;第三,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5)赏识奖励法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良行为,并对孩子的
优良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的方法。首先,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
和进步相联系;其次,家长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第三,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
(6)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利用具有示范作用的各种榜样教育孩子,使孩子学习榜样的良好行为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榜样是儿童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和同伴,还有文学、艺术作品中孩子喜爱的人物。要想给儿童起到好的榜样的作用,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同伴;家长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的行为。
(7)暗示提醒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运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的教育方法。暗示可以分为语言的暗示、动作的暗示(含眼神、手势、表情、暗号等)。暗示法运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孩子活动的兴致。暗示法经常被用一些不便家长直接指出孩子错误的场合,暗示法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提醒法的使用,需要家长的教育智慧。
自我认识从略。
2.
试从家长的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四个方面任选两个观念联系实际分析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
(l)阐明已选择的两个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8分。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
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愿。
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元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
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
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
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因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做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自我认识从略。
3.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开展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
要求:(1)简述开展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相关内容s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3-6
岁儿童家庭、幼儿园合作教青的内容包括z
亲职教青、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合作、资源合作等方面。方式有z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家长会、约谈)
;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地家园合作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评价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青的教青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事和资源共事。
自我认识从略。
4.
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
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
(1)
说明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
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
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作用:首先,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其次,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文字的美,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了机会。第三,在阅读中能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
方法: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其次,每天最好有相对时间的亲子共读的时间。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亲子共读有接种形式,可以妈妈读,孩子听了还可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讲。在多种形式阅读中,孩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文字阅读的能力。长期与好书相伴,阅读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良好的习惯和情操,使孩子受益终身。
自我认识从略。
5.论述0-1、1-2、2-3岁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
(1)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发展变化迅速,身高和体重发展变化快,身体比例变化明显,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身体各部位和各项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发展水平较低;身体行为以无条件反射行为为主,条件反射行为慢慢出现;动作发展跨度较大。
b.心理发展特点:各种感觉在胎儿阶段初具雏形,出生后得到迅速发展;知觉有了初步发展,图形知觉和深度知觉较早显现;注意开始发展,由注意事物形状至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引起注意到选择性注意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婴幼儿以短时记忆为主,长时记忆时间不断增长;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自己的感官和动作;此时是婴儿语言发生和储备期,他们听得多,积累得多,说得少;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影响婴幼儿情绪的主要因素,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期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与照看者尤其是父母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多以照看者对婴儿实施生活照料和嬉戏行为为主。
(2)1-2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1岁后儿童身体发展的速度相比于1岁以前有所放缓,但身体各项器官功能处在继续发展时期,仍需得到保护。首先,从身高方面来讲,此时期的增长速度比起第一年要减缓。其次,他们的心脏承受能力较低,不宜多做剧烈运动。第三,神经系统继续发展,总体而言,婴幼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不平衡,造成儿童活动的高度不稳定性,导致他们不能长时间从事一种活动,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此时开始练习独立行走,但开始阶段很不平稳。手的精细动作发展,逐渐学会拿东西做动作,从单纯摆弄物体发展到把物体当工具使用,开始学习使用工具。
b.心理发展特点:1-2岁儿童感知觉的精细程度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2岁时,目测物体大小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0%,而且他们开始关注体积较小的东西。在颜色知觉方面,1.5岁儿童同色配对的能力很低,2岁左右,有30%的幼儿能进行红色、黄色和白色积木的配对。此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持久性较低,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注意活动更加具有探索性和积极主动性。此时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认识事物仍大量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动作参与。1岁半到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运用心理表象而不再是外显行为来解决问题。此时儿童理解成人语言的水平提高,能够逐渐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语。情绪进一步发展,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仍是主要的交往对象,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是儿童游戏的主要伙伴。2岁时,社会性游戏绝对超过单独游戏,社会交往的伙伴主要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呈明显下降趋势。
(3)2-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发展之中,动作发展的技巧性和难度也进一步增强。
b.心理发展特点:直觉行动思维是主要的思维方式,即儿童的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假想性游戏,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特点明显。2-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使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准确地表达思想,言语中带有明显的“童年”特色。此阶段儿童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此时还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3岁婴幼儿行为的冲动性特点仍十分突出,虽然3岁前幼儿已经出现坚持性,但3岁幼儿坚持性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2-3岁的时候,幼儿掌握代名词“我”,是其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3岁左右幼儿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0-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身体各方面发展变化迅速,但发展尚不成熟,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身体发展遵循四个原则:即头尾原则,身体发展先从头部和上身动作开始,然后延伸至身体的其他部分;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央部位逐渐延伸至外围部位,主要表现为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末端的发展;等级整合原则,即简单技能先独立发展,然后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技能被整合成更复杂的技能;系统独立性原则,即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了表象和想象。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但总体而言,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自我意识萌芽,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性游戏逐渐超过单独游戏,与同伴的社会交往逐渐超过与母亲的交往。
内容有点多,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以只答要点。
6.论述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答案要点: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
方式:(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有: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有:家长会、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有教育活动开放日。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
7.联系实际论述日本、韩国、美国的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答案要点:
日本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韩国教育: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
“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美国教育:美国家庭教育特色在于尊重儿童、父母参与,重视常规培养和亲子阅读。尊重儿童主要表现在美国父母对孩子惯常使用的说话方式上,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断,不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由于美国文化尊重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美国父母很少会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与中国父母相比,美国父母更为尊重子女的意见,注重耐心的聆听和平等地交流;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体现对孩子自我选择的尊重上。美国家长对子女早期发展和学习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家内事务的参与和家外(如幼儿园或社区)事务的参与。在美国常规培养中,“常规”的内涵不是“纪律”而是“习惯”。习惯养成后,按照习惯做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国家庭的常规培养主要体现在饮食、睡眠和如厕三个方面。外国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孩子更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独立教育;
中国家庭应当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应当更加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题(24分)
1.2岁半的毛毛马上要上幼儿园托班了,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幼儿园托班王老师满头大汗地到了6楼毛毛的家门口,按下门铃后,里面的木门打开了,一位女士隔着铁门间道:“你找谁?”王老师答:“我是毛毛的老师,今天来家访。”女士谨慎地说:“我们不知道你要来家访,也没有做什么准备,不巧的是,我们正要出门去奶奶家。您有什么事情,尽快说吧!”王老师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下个星期一带孩子来报到时,最好让孩子随身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想和您沟通一下孩子的情况。”女士说:“好的,谢谢您,王老师,沟通只能下次了。不好意思。”王老师无奈地与母子“再见”后,转身挥汗下楼去了。
本案例中王老师的家访行为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吗?请根据“第六章儿童家庳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相关理论、观点或教材活动案例评价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宥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访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幼儿在
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2)家访活动应该目的明确,准各充分,并且注意到一些细节的处理,如:准备小礼物、提前预约时间、教师着装、征求家长同意、使用技术设备等。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应该在家访后整理分析家访情况并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完整性较好,有始有(依据活动案例2评价)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2.
女儿非常好强,虽然只有五岁,可什么事都想亲自尝试。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骑着两个轮子的自行车飞快地从身边过去,非常羡慕。于是吵着要我把她的自行车后轮两侧的两个小轮也拆掉。我考虑到女儿还小,所以拖了一段时间才准许了她。那天,我带女儿来到水泥场地让她练习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平时骑惯了四轮车的女儿,骑上了两个轮的车子,一开始还适应不过来呢,看着女儿骑车摇摇晃晃的样子,我心理总是悬着,不断作势要去帮她一把,可女儿却骑得兴趣盎然,根本感觉不到骑车不稳的危险。女儿没有我的帮助,着实摔了几下,但她跌倒了,又马上自己爬起来再骑。看着女儿不怕疼,很认真的样子,我也就索性放开手脚让她去练习了,只是在旁边及时给予一些点拨和鼓励。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女儿逐渐掌握了平衡技巧,车技也有所进步了。看着女儿骑在车上骄傲地向我微笑,我真的很感动。
请根据“第四章3-6
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一共有三个参考答案,任选一个
参考答案1
相关知识点: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幼儿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有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康复能力。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幼儿,心理良好、协调地发展。比如,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一两种感兴趣的体育技能,有助于丰富幼儿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2
相关知识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1)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动作
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使亲子感情得到了交流。(2)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球类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团队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家庭的共同兴趣和爱好。(3)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广泛接触各种体育活动形式之后,孩子有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3
相关知识点:
在和孩子一起锻炼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1)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首先,要准备丰富的器械玩具。其次,要做好相对安全
的场地准备,第二,检查孩子的着装,要便于活动,检查好鞋带、衣服等。
(2)
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同伴既有利于孩子坚持体育活动,又可以增加他们的
交往机会,提高其交往能力。
(3)
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活动要坚持,尤其是锻炼,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克服
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3.
2
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
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卡。咱们比赛吃胡萝卡,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看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
请根据“第三章:3岁儿童家庭教青指导“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指导相关理论或观
点分析此案例。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
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
(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2)
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
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养者要
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4.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对我们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年来,我已经参加了4
次这样的活动。以往的半日开放活动,
就是让家长到幼儿园来看一看孩子们的活动,
看完孩子的活动,半日活动也就结束了。然而,幼儿园这次开展的半日活动部和过去有所不同,获益良多。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张观察记录表发到每个家长手中,使我们既能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对半日活动的安排,又能了解教师对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让我们一边对照观察记最表观帮活动,一边做些简单的记录,在相应的铺导。比如,做操时,孩子的态度是否认真,动作是否开始上课时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在积极思考,进餐时,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习惯等。在参与半日活动中,我们家长能在这份记录表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全面地了解孩子。
请根据“第六章
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家园合作教育方式的相关的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近五年来大多数地区采取了措施,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普遍开展了“共享蓝天”等关爱行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贫困家庭进行济困扶助和指导服务。
1.党政领导对流动、留守儿童工作重视,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
相比于对其他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很多省份对流动、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最高,均建立了党政领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如云南省、黑龙江省妇联均组织协调十余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相关文件。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涉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16个政府相关部门全部纳入,各地均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五大关护网络。
2.探索校外托管机构建设,深化“家长”模式
调查发现,在阵地保障上,各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如:2010年,安徽省政府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全省33项民生工程,计划3年在全省2万所农村小学、1308个乡镇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在服务模式上,“托管家园”和“妈妈”成为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湖北省开展了“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其中实施了“11135工程”,即开通1条留守流动儿童维权服务热线,创办10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创建10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招募30000名“爱心妈妈”,安装50000部亲情电话。重庆市、杭州市、长春市均开展了“家长”行动,参与家庭数万乃至数十万。北京市西城区创新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段的未入园流动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四环游戏小组”。2007年广东省开展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2010年该活动建立健全项目各种标识要素和行动规则,建立活动长期开展的网络平台和爱心父母的支持系统。
3.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困境儿童教育、救助工作
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省积极募集资金用于流动、留守及其他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广东省帮扶困境儿童总数40万人次,帮扶款1.5亿元。黑龙江省共开展关爱活动4000余次,募集资金(物资)约5千万元,救助儿童5万余名。
4.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监护人素质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涉及的人群主要是三类:管理者、指导者和家长。调查发现,一些地区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水平,开展了针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工作。如:云南省举办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培训。重庆市举办了首期争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示范校骨干培训。黑龙江省建立了30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注重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咨询、指导。北京市丰台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立了全市首家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法制学校,将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同时列为法制学校宣传教育对象。
(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问题与不足
1.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不断完善,但对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
从党政与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来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工作组织形式、内容都进一步明晰,从宏观的关爱支持趋向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但从实际工作成绩来看,尚未全面体现政策指导的内容。当前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关爱、帮扶等活动为主,真正开展对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较少,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流动、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多发群体,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关爱和管教的不足。因此增强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关爱孩子的情感,掌握教养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尽管当前相关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基层开展的活动多是直接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活动,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动、留守儿童的困境,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救助活动对于庞大的流动、留守儿童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在采取“家长”、“留守儿童托管”措施的地区,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加安心地将孩子交给托管机构,没有后顾之忧地外出打工,甚至连春节都不与孩子团聚,与活动的初衷出现了背离。因此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在抓政策制定的同时,还要抓政策的落实,抓效果的评估;变指导性文件为可执行的目标任务,并确保有效的保障措施。
2.管理系统有待完善,缺乏统筹安排
(1)各管理部门缺少协调沟通
目前中央多个部门,如教育部、民政部、妇联、关工委等,都在参与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多部门管理的格局,有助于从多角度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体系,让家庭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合作还仅限于一起指导文件、开展调研的层面,在具体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上大多是依托各自的体系展开,没有系统的分工,经常出现一些工作重复做、一些工作没人做的局面。相互之间也缺少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影响了指导工作的成效。
(2)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政策仍需完善目前各地都出台了一些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过于笼统,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考核评价也不规范,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大多是教育或妇联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搞家教指导工作。家教指导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和专业人员,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
3.指导机构数量不足,指导阵地有待开发
(1)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更需要个性化的指导服务,目前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质量普遍不高,持续发展困难。例如,广东反映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缺经费、缺场地、缺师资、组织家长学习难的“三缺一难”现象。山东也强调针对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经费不足、人员缺少培训也是困扰其他各省市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经费困难一方面是和国家投入的经费总量不足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工作经费往往用于活动室的建设、疾病救助、助学等方面,真正用于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非常少,严重制约了指导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
(2)社区和企业在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作用有待加强据本次调查研究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学校35万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但受资源和工作体系的制约,各类家长学校在开展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时存在不便。同时,在校学生不能覆盖所有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社区、企业组织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本应更具优势,但目前建立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仅有5万所,企业的参与率更低,这和实际的需要还相差太远。
4.指导服务的对象主体存在易位,指导服务的针对性不足
(1)实际工作中未体现“家长”的主体地位每种教育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指导对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指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而当前实际工作中主要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儿童”。其原因之一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要大得多,面临着很多的实际问题,如人员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需求各不相同,培训周期长、见效慢等。
(2)流动、留守儿童中的低龄和大龄群体更易被忽视从留守、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全部留守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07%,6~14周岁的占55.37%,15~17周岁的占17.56%;在全部流动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97%,6~14周岁的占44.43%,15~17周岁的占27.59%[4]。可见,学龄前及义务教育后的流动、留守儿童数约占到全体流动、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然而,这部分儿童及其家庭往往不是中、小学家长学校能够覆盖服务的对象。他们的家庭教育又不容忽视,就学龄前儿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决定了其生长发育、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诸多方面;就义务教育后儿童而言,求学与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均亟待解决,同时,有数据表明这些大龄流动儿童已成为犯罪高发人群,他们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强。
(3)流动、留守儿童是需要被区别对待的两个群体流动、留守儿童同样是受人口流动产生的群体,但其境遇的改变及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的改变却截然不同。有研究比较了两类人群其环境资源的不同,同时两类儿童的家庭互动模式也不同,其家庭功能及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截然不同。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般活动并没有将两类家庭区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仅把“流动”和“留守”视作两个连续的“词汇”。
5.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1)活动流于形式,专业性不足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呈现出一种“过节性”重视的状态,只有在过重要节日时,或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时才开展活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浅层原因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较大,深层原因是指导人员的非专业化问题。中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工作人员往往缺少流动、留守家庭指导服务方面的培训,不知道指导工作如何开展,因此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的内容上体现出重对儿童的“情感补偿”,轻对家长的“效能训练”的特点。因此,投入专业工作队伍、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开展专业指导服务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础。
(2)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研究不对接在调查中,很少有地区提及开展过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相关工作与实践研究。同时,本研究发现在目前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一般仅限于对问题的研究及一般性建议,很少有对干预及其效果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这是今后实践和研究工作需要提升的空间。
二、对中国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1.对政策文件落实的建议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政策的全面性,又要考虑政策的实践指导价值。从政策的文本分析和各省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政策存在两大落实难点。
第一,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点从近十年的政策来看是在不断的明晰并愈加强调,但在落实中的关爱活动多、直接指导少。原因可能在于指导者的能力不足及指导服务渠道不畅。因此在政策落实中首先要加强对指导者能力的建设、理顺对家长开展指导的渠道,如加强在劳动力转移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对学校、社区、企业单位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另外,各地在制定家庭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制定配套的评估标准,切实推进政策的落实及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保证各项指导工作的完成。
第二,从新的政策文件看,强调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向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提法对政府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讲,对于成人进行的教育旨在提升生活品质,属于支持性公共服务。但对于流动家庭而言,它牵涉到社会的发展并对个体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个别省份已经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如何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需要政府、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共同解决的难题。
2.对组织管理的建议
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涉及人群分布广、层级多、差异大,完全由一个部门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现有资源和体系上都不现实,由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因此目前的重点是继续完善这种工作模式。第一,政府应提升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合理设立家庭教育职能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第二,科学分工,根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需要和各部门的优势合理划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指导人群,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和各项指导内容的全落实。第三,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妇联、教育等部门虽然有分工,但是在各项工作上经常有交集,因此有必要建立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各部门参与的工作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第四,完善基层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政策,注意理顺上下级关系。第五,尝试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建立横向的业务联系,打破以往工作运行以“体制内”进行的传统方式。
3.对健全指导服务阵地的建议
加强街道、社区、企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完善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者素养;发挥社区功能,帮助流动家庭提升家庭外社会资本;利用社区活动中心、远程教育网等资源,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多元化的指导服务;建立稳定的专家队伍、师资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企业的社会服务意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参与度。
4.对指导服务活动的建议
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切实效果,而活动的针对性即对问题的明晰是保证活动效果的前提。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层面上,应确立以家长为主体的意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理解、双向沟通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学龄期前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的研究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如:为学龄前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营养、保健、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培养与教育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大龄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法律、社交、职业规划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留守女童的家庭提供安全教育、权益保护、青春期教育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社会融合指导服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亲子沟通指导服务等。
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年)》明确指出,家庭及其周围文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在我国由于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社会事件接连发生,因而,亟需探索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借鉴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是为之有效的路径之一,取长补短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措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保障与支持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
世界各国依据国情制定实施保障教育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不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并论述实施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措施。
(一)优先保障儿童权益
儿童身心尚未成熟,优先保障儿童权益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认同。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将“儿童利益最大化”作为公约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即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及涉及儿童的所有事务,均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量原则。瑞典明确在儿童福利、儿童教育及儿童监护等制度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瑞典政策规定瑞典儿童每月享受儿童津贴,以及通过资助家庭,为有儿童的家庭提供母亲怀孕津贴、抚养补贴、住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支持,使子女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强调的瑞典夫妻离婚在解决子女抚养问题时,法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和利益。[1]
(二)政策立法明确家长教育职责
家庭教育政策是保障儿童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法规规定家长教育职责,也充分显示出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瑞典制定了家庭法、教育法、儿童津贴制度、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儿童照顾法、学前教育法、反体罚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权益。在1989年至1991年,美国开始实施“平等起步家庭读写项目”(EvenStartFamilyLiteracyProject)旨在提升父母的读写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促使其更好的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老师”,强化和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二战后,日本形成以《教育基本法》和《社会教育法》为核心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补充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特别在2013年《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强调家长对子女教育承担首要责任,同时强调家长自身应注重自身的成长,要求家长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为子女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条件。[2]
(三)援助家庭教育无力或者不力的家庭
发达国家政府还实施直接干预贫困家庭的儿童教育。如,美国经济事务办公室自1965年起按照《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授权,了一项向贫困家庭儿童提供教学与卫生保健的为期八周的暑期计划,后来扩展为“开端计划”(ProjectHeadStart),主要面向3-4岁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免费提供教育、营养和卫生保健等综合。英国政府于1997年实施“确保开端”(SureStart)计划,通过向家庭提供家庭育儿咨询服务、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服务、儿童健康服务,帮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游戏,来确保让所有的儿童都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生活开端。现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济、保险和福利等层次,其中大都有针对弱势群体家庭所作的社会照顾,包括直接的各种家庭补贴,住房补贴等照顾,和利用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或其他税收办法给予的间接照顾。[3]这些措施保护弱势群体家庭的基本教育职责有着重要意义。英国的各种家庭津贴项目包括:单亲儿童补贴、多胞胎补贴、残疾儿父母额外费用补贴、收养补贴等。
(四)非政府组织或相关公益组织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
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各地方社区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学校以及教育协会积极参与和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为政府实施相关职能起到了相当的补充和协助作用。有的发达国家较为注重发挥基层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如美国有近150万个左右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实施的服务包括家庭心理咨询、犯罪儿童预防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教育协会,如家庭与学校研究协会、全国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以及全国幼儿教育协会等,都旨在帮助家长在家庭开展教育活动。在英国,1989年《儿童法》(ChildrenAct1989)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开始组建家庭服务机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需要帮助的儿童、家长、家庭照顾着或任何承担家长责任者提供儿童保护和照顾的指导。还有发达国家秉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如瑞典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机构协作的国家机制,组织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推动儿童保护工作。瑞典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非政府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救助儿童会,其日常工作包括研究分析儿童状况及其需求、向儿童直接提供服务和支持、传播知识和信息、宣传倡导等,重点关注有特殊困难的儿童群体,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家校协作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为全方位促进儿童的发展,国外十分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协作。家校合作不仅包括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还包括学校解答和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对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指导和建议。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种途径与方式开展家校协作。
1.建立家校协调机构。英国、日本有“家长教师联合会”,美国有“全国性家长教师联合会”,加拿大有“家庭学校联盟”,丹麦有“家长顾问委员会”等。这些机构负责协调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同心同德。
2.设置家庭指导教师。美国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设置专职的家庭指导教师这一职位。家庭指导教师通过家长教育活动(编制简报、举办教育论坛、开设“家长指导夏令营”等)、开办家庭教育指导网站、家访等形式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3.建立家长学校。美国的家长学校是传授家长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提升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素质的成人学校,包括普通家长学校、智障孩子家长学校。家长学校通过短训班、教育辅导班和家长会等形式,积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加强儿童营养保健、树立孩子自尊自信、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结构大变革,越来越多的家庭被卷入经济生产之中,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嬗变。由于工作原因,家长与儿童长时间处于分离状态,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家庭分裂、隔代教育或亲子关系淡薄成为儿童家庭生活常态。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不足以及普通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凸显等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儿童在家由祖辈和亲朋照看或者儿童独居无人照顾。据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儿童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照顾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缺乏父母的监护,儿童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并且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4]祖辈和亲朋由于年纪大身体不好,或者没有精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业上对儿童进行辅导,致使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同时,由于缺乏教管,儿童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
(二)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不足
随迁子女跟随家长从家乡来到城市,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可以接受城市里的学校教育,在应然层面,会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然而,在实然层面,家长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计,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予儿童家庭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有限,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简单而粗暴。此外,由于进程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限制,随迁子女享用家庭教育资源条件不足,如图书的购买、社区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学习场所的欠缺、学习环境的不良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普通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普通儿童家庭教育主要包含核心家庭教育和主干家庭教育两类。核心家庭教育问题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无暇或全面进行教育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经验,从而面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时会力不从心。主干家庭教育问题往往由儿童接受祖辈和父辈不同的家庭教育而引发。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于儿童接受怎么样的家庭教育在祖辈和年轻父辈之间易产生一些冲突,甚至会演变为家庭矛盾,使儿童面接受着冲突的家庭教,这将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
三、完善我国家庭教育的对策
依据分析国外优化家庭教育的各种举措,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保障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一)建立“家庭教育帮扶会”
我国社会结构中与每个家庭接触最直接的社会组织是基础组织中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因此,在帮扶家庭教育时,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中基础组织的力量和作用,建立以村委会或居委会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帮扶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村委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访这些儿童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受教育状况,及时预防或制止儿童生活与教育问题恶化;对城市家庭教育条件不足的儿童,居委会及时了解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和生活,并进行教育帮扶。帮扶会活动经费,可以向政府申请一些,村委会或居委会自筹一些,儿童家庭入分担一些,但经费使用必须用于家庭教育的帮扶救助并且公开透明。
(二)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
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组织家长参加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学习,既可以是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课程,也可以是有关家庭教育理念的课程。这样,家长可以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并意识家长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习得教育方法,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集中学校的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时排忧解难,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学生缺乏良好家庭教育而需要学校老师耗费大量精力来弥补,还可以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相互合作,并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形成合力。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16-06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对指导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1]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自身特点有关。
由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收入等构成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家长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关系的专题研究已有不少;对家庭教育进行的许多全国性大型调查也往往将家长社会经济地位设置为前置变量之一;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以家庭教育为中介影响儿童发展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重视[2][3]。然而,以家庭教育指导作为背景来研究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趋势和家长社会经济地位对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影响,尚显薄弱。认识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新特c,是新阶段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研究利用中国儿童中心2012年在全国六省市对12000余名3~18岁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时获取的数据,以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支三项指标为核心变量,对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现状、趋势及其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获得对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特点的认识。
一、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
1.儿童父母学历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1所示,分年龄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初中段、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随儿童年龄段的下降而逐级提升,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2.7%和24.1%,高中以上学历比例高达77.1%。
儿童父母学历随儿童年龄段下降而升高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父母群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变化的特点。
2.学历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如表2所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活动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家庭收支状况以及业余忙于进修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职业为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业余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他们的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教育投入程度也愈高。
3.学历与家庭教育状态和参与指导状况的关系
如表3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家庭教育水平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儿童父母的学历水平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观念态度、教育方法、教育要求、家庭环境氛围的创设以及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家庭教育的状态愈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愈高。
二、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
1.儿童父母职业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4所示,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的比例逐段下降,为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逐段上升。幼儿段儿童父母中,工人农民、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4类主要职业的比例分别为24.1%、17.6%、22.5%和22.9%,其中工人农民的比例比全体儿童父母低12.3个百分点;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分别比全体儿童父母比例高出2.6%、3.2%和6.3%。从各年龄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分布状况看,不同职业间的差距随年龄段的下降而缩小,到幼儿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的比率已经趋于接近。
可以看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存在逐级上升的现象。可以认为职业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群体变化的特点之一。
2.儿童父母职业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从表5―表7数据表明:儿童父母的职业类别与儿童家庭居住特点,儿童父母的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历层次、业余主要活动以及家庭的结构类型和收支状况之间存在联系。具体表现为:
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发展,《意见》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指导: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的积极学习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一)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夯实家庭教育工作基础。五年来,结合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我县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全县家长学校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县村(居)和学校家长学校创建率为100%(城乡社区474个,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共计232所),家长学校面向辖区,开展了灵活多样,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增强了家长学校的吸引力,促进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二)抓好活动载体推动,丰富家庭教育工作内涵。广泛开展以“科学家教进社区、进校园”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主题活动,组建县家教讲师团,开展菜单式选学,邀请省、市家教讲师团成员为留守儿童家庭举办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开展“好爸好妈好孩子”评选表彰、“传美德树家风我爱我家乐成长”家教情景剧视频大赛等活动。在寻找最美家庭的过程中,开展了家风家训评比宣传展示活动,评选出家风家训格言860条,好家风故事231个,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为家庭教育工作增添了活力。
(三)关注重难点问题,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县以流动、留守、孤残儿童为重点,联合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一方面,依托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妇女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阵地,为留守流动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提供托管、家教指导及关爱帮扶服务,并通过学校和相关机构督促留守儿童家庭履行监护职责,及时弥补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缺陷;另一方面还把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与关爱项目结合起来,在给予物质帮扶的同时,从心理方面也给予他们关怀和疏导,定期入户了解相关情况,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增强生活信心,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扩大家庭教育工作覆盖面。牵头成立家庭教育协会和儿童教育协会等女性社会组织,引导其开展服务,扩大受益面,同时通过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专业化。以“__”公益服务项目实施为依托,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蒲公英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书香满屋”亲子阅读共成长行动,受益群体为该社区3-6岁儿童30人。规范巾帼志愿注册登记管理,大力培育巾帼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职能,打造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最大公益人才库。
在工作开展的同时,我县家庭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间家庭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方面有待推进,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上仍存在误区,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亟需规范。
2016年,县将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省市妇联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全县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以及广大家庭的新需求,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该项工作。
(一)要搭建一个平台,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充分妇联发挥牵头指导作用,在现有的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的基础上,补充健全自上而下、多元合作的阵地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要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服务机构、媒体、企业等社会各界投身家庭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挥应有的社会职能。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更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支持。终身教育需要教育者依据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儿童自身的发展为根本,帮助儿童过上其应有的生活。[1]
生本教育是终身教育目标下的一种教育措施,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人,成为学习社会化的实践者。[2]
生本教育实践中,家庭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将成为教育的一支新力量。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师实施家庭教育,是顺利、有效开展生本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支持
(一)教师对家长态度系统的支持
家长对视障儿童的态度主要是指对儿童视觉障碍原因与责任、视障儿童生活与成长、学校教育配合与指导、视障儿童自我实现的认同与支持等方面的态度系统,它影响着视障儿童成长的过程和成长的品质。
伯斯德(L.Berthold)将家长对视障儿童的态度分成五类:1、接受现实:这类家长多认同视障儿童同样具有成长与成才的潜能,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期望教师对其家庭教育给予指导和帮助。2、回避现实:该类家长一方面不愿意接受儿童视觉障碍的现实,一方面否认失明对儿童的影响,想通过多种方法使视障儿童过上同正常儿童一样的生活,对儿童期望过高。3、过分保护:这类家长多因怜悯和自责包办视障儿童的一切,使得儿童日常生活能力严重欠缺,情感和精神高度依赖父母,个性品质发展迟缓,社会交往能力不足。4、内心厌弃:持这类态度的家长过分强调失明的消极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视障儿童发展的潜在性,多表现出不能容忍的态度。5、公开厌弃:该类家长多埋怨和歧视视障儿童,不管不问,甚至抛弃儿童。3
教师应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家长认识和开展家庭教育有助于视障儿童形成与父母相似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潜能的开发,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高尚的品德与情操,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针对家长的态度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家长接受其可教育性提供心理保障。教师可以汇编视障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的资料,详细、系统地介绍视障儿童的残疾原因、残疾分类、身体发育特征、心理特征、感知觉训练方法、日常生活技能培养方法、教育法等专业内容,以帮助家长理解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观念和方法,促进家长建立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正确观念和信心。
(二)教师对家庭教育观念的支持
在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视障儿童家长所持态度多是接受现实、回避现实和过分保护三种形式,而尤以接受现实和过分保护两种形式见多,回避现实的态度多产生于后天的意外或疾病等导致的视力残疾。以下详细分析、讨论持这三种态度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应给予的支持。
1、过分保护型:代替视障儿童从事基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怀疑视障儿童的可教育性,多属于溺爱型教育。教师可搜集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视障成功人士故事,以端正家长对视障儿童教育的观念,激发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需要,为家长培养视障儿童成为可独立生存者提供模范,建立信心。
2、回避现实型:生活上想方设法、寻医问药以治愈儿童的视力残疾,教育上充分满足视障儿童的学习需要,却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建议,多属于自主型教育。针对该类家长,教师应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儿童后天残疾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其用正常的心态积极地实施家庭教育。
3、接受现实型:这类家长主动寻找正确教育儿童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建议,多属于民主型教育。针对这类家长,教师应多指导其阅读有关教育方法的书籍,提供家庭教育方法和具体措施的指导,帮助家长成为家庭教育的正确实施者。
另外,教师要具体介绍和分析适合当代儿童发展的、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江苏社科院的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从责任意识、激励方法、交往能力、终身学习等多方面介绍了21世纪儿童必备的素质和教育的新观念。介绍并指导家长参考使用这些观念,能有效地帮助家长明确实施教育的视角和儿童切实需要培养的能力。
(三)教师对家庭教育方法的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力,并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组合存在,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风格及可发展的方向。教师对家庭教育方法的支持,就是指导家长发现儿童的学习特征和智力发展的优势,寻找合适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协助学校教育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首先,通过家长会集中指导。教师可按照视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道德发展水平和学业成就的内容,具体指导培养相应能力和品德。家长会中,还可以借助家长间的资源,安排家长分享教育中的经验,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其次,介绍经典的家庭教育方法。教师可借用《成功教育启示录》和《失败教育警示录》帮助家长评价自己的教育方法,并提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以改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
最后,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料。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札记向家长介绍日常教育的经典案例,可以介绍自己使用的教育方法手册或书籍,也可以推荐教育家的视频录像,还可以介绍优秀的教育影片。通过向家长提供多种形式与多种题材的教育教学资料,让家长耳闻目染的体验和经历家庭教育的方法。
(四)教师对家庭教育技术的支持
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总和。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视障教育的技术问题,例如盲文的摸读与书写,低视力儿童汉字的教学,视障儿童的感知觉训练,低视力儿童的视功能训练等具体的教育技术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与家长合作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家长学会相应的教育技术,促进视障儿童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对书写困难儿童的教育指导,教师可与家长共同制定训练计划,通过分析视障儿童书写盲文困难的特点与原因,探索克服的方法,分步骤、系统地培养其书写盲文的能力。
再如低视力儿童汉字的教学,教师可根据低视力儿童的残余视力的状况和学习汉字的环境需要,用合适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制作《低视力儿童识字手册》,并教授指导低视力儿童学习汉字的方法,通过家长的一对一指导和集中教学,促进其汉字书写能力的习得,快速增加其识字量。
(五)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支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盲人专门设计的辅助产品也越来越多,诸如读屏软件、倍数放大器、盲文刻印机、点显器、语音聊天系统等等。这些辅助工具的有效利用能方便视障儿童独立地进行上网搜索信息、阅读、打印盲文以及交友等活动,有利于丰富视障儿童的家庭生活,促进其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这些现代化技术设备的使用,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指导视障儿童学习使用。由于家长对视障教育信息的闭塞和对现代视障信息技术的陌生,教师有必要积极指导家长学习使用,一方面让家长理解这些辅助工具强大功能的实用性,以引导其积极购买,另一方面切实有效地保证视障儿童能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指导下尽早学会使用。
三、总结
家长正确看待视障儿童,是家长认同其具有可教育性和可发展性的关键,是家长愿意甚至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的前提。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优化家长对待视障儿童态度的隐性工具,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家长要求获得可操作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家长正确对待视障儿童的体现,是实践、验证教育观念的行动依据,是顺利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支持,是解决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措施,是保障家长持续执行教育计划的重要过程。家长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视障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是促进其快速成长的有效力量,是对教育技术的补充和完善。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支持,依赖于教师与家长对视障儿童身心特征和发展潜能的共识,依赖于教师与家长长期的协商合作,依赖于教师和家长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交往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