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23:11: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师读书交流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为全县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工作任务
(一)名师名校长工程
1、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名”工程。做好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培训工作。继续举办优秀教师、优秀校长高级研修班。计划20*年4月开班。优秀校长研修班约30人,初中语、数、外优秀教师班60人。以上两个班的培训内容为教育理论、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技术能力等内容。主要培养方式:实行研修导师制,组建专家指导团,为培养对象进行专门指导;送出去、请进来,组织专项理论学习,听取国内高层教育专家举办的学术讲座;开展网络研修提高理论素养;组织培养对象去高校或教改前沿地区研修学习;组织培养对象到境外短期培训,拓宽视野;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以多种形式组织培养对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的示范和展示活动,举办名师“网络沙龙”、学术论坛,进行案例分析,组织名师讲师团等。
2、打造骨干教师队伍。举办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及初中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班各一期,每期50人。
3、搞好校干培训工作。强化校长培训,做好新任校干的岗位培训。举办校干提高培训及高级研修班,选送一批青年骨干校长到苏南学校挂职锻炼。继续选送优秀校长到国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培养一批省市县名校长。
20*年全县校干培训主要活动安排
序号
班别
开班时间
学习时间
1
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
4月
3年
2
中小学校干任职资格培训班
已开班
1年
3
幼儿园园长培训班
9月
半年
4
学校管理专题讲座
4月、11月
两天
(二)专家引领
1、20*年5月,聘请海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柳夕浪作《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专题讲座;聘请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作《校园文化建设》报告;聘请海门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作《名校创建》报告。
2、20*年10月,聘请《人民教育》编辑部管理室主任任小艾做《班主任管理艺术》讲座;聘请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江苏省名校长杨瑞清作《赏识教育》讲座。与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联系,聘请国家或省级名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或上示范课。
(三)骨干示范
1、发挥名特优教师的骨干示范与辐射作用。以《*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人才资源库》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全员培训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凡列入人才资源库的我县市级以上(含市级)骨干教师每人须准备一个专题讲座和二节示范课,县级骨干教师每人须准备一个专题讲座和一节示范课,在20*年4月15日前把准备的讲座、示范课题目报培训部备案,以备全县各单位根据需要选聘。
2、借鉴省教育厅、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市(县)的成功做法,创造条件,组织开展“送培到镇”活动。(1)活动形式:主要有名师讲座、成长故事和经验分享、优质课观摩、评课与分组对话、学术报告等。(2)活动安排:每次活动之前由培训部和当地中心校联系,共同确定开设讲座与示范课的人员、内容、地点、使用班级、参加人员等具体事项,制定详细的“送培到镇”活动方案。具体日程安排如下(各镇中学另行安排):
时间
单位
时间
单位
时间
单位
4月
张庄中心校
5月
城镇中心校
10月
河口中心校
4月
龙固中心校
6月
张寨中心校
10月
安国中心校
4月
五段中心校
6月
杨屯中心校
11月
栖山中心校
5月
大屯中心校
9月
敬安中心校
11月
鹿楼中心校
5月
胡寨中心校
9月
魏庙中心校
12月
朱寨中心校
(四)读书活动
在借鉴20*年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20*年每位中小学教师和校干至少精读两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为必读,一本为选读。教师必读书目为《课堂教学临床指导》,要结合教学实践写出心得和教学反思,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并选出较好的在《*县教育》发表或推荐到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各镇中心校、镇中学、县直学校可组织读书报告会,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在此基础上组织读书报告会,并进行评比、奖励。8月份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统一命题,各镇(中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县直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教师选读书目:由教研室提供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读书书目(见附表),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需要自己选择。教师所选书目由各单位联络员汇总后报培训部备案。校干必读书目:《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8月份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组织校干集中统一电脑比赛。校干选读书目:由校干本人结合自身成长和学校发展需求选读,报培训部备案。教师和校干读书要有计划,各单位对教师和校干读书要多采取激励措施,并及时进行阶段性检查,使读书活动不再流于形式,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享受。
(五)班主任培训
依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联盟、江苏省教师教育网、徐州教育网等班主任培训平台,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主要在暑假期间开展在岗班主任全员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等专题培训,使我县中小学班主任做到全员培训、持证上岗。
(六)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0*年力争我县中小学教师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初级)的达60%以上,其中校干认证率要达100%,培训部12月份对校干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认证过关情况进行全员检查。
(七)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要突出一个“实”字,真正做到研训一体,把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结合起来,把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信息技术培训。对全县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他们学会文字编辑处理,上网查找、下载教学资料,接收、发送电子邮件,制作课件等基本操作。5月底由各镇(中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组织考试,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进行巡视,并组织开展课件制作等竞赛活动。
2、认真开展中小学教师观课、议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在中心小学、初中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活动(磨课),高中开展“磨题”活动,磨课程序是:活动策划分解落实任务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磨课教者反思改进教学第二次上课(置换上课)第二次磨课教研组集体愉悦活动交流磨课心得活动总结、撰文投稿。活动流程及每学期活动次数可结合本单位实际灵活把握,做好活动资料的整理工作。
在磨课的基础上,各镇中心校(中学)在10月底前至少开展一次教师全员优质课评选活动,评出等第向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推荐;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在11月份组织全县优质课评比活动,并把获奖优质课教案挂在*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网站上,供全县中小学教师学习。
3、深入广泛开展教材教法全员、全面培训。通过教材教法集中辅导、集体备课、看录像、案例分析、循环说—观—议课、教学经验交流、网上学习等方式,力争使每位教师掌握课标,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法,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全面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网络培训。充分利用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江苏教师教育网”(http//)“徐州教育服务平台”()“*县中小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网”()等中小学教师培训专业网站的免费资源开展培训。
加强我县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省、市、县各级名优教师和各学段、学科中心备课组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他们整理出的专题讲座、优秀教案挂在我县的网站上,供我县中小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
加强对网上培训的管理,县教师与学习资源中心电教部负责对网上培训的设备、技术支持监督管理考核工作。
(八)加强检查与指导,规范校本培训活动
1、指导各单位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20*年各单位校本培训要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全员培训,分层设计,按需施训,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培训要增强针对性: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要,围绕着本单位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特别是薄弱学科、薄弱年级教师的现实需求,科学设置培训目标和内容,精选及开发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2)培训要突出实践性:围绕教师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校本及网络的交互活动、优质资源服务共享,并以专家或骨干教师引领、培训者助学、同伴互助等手段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把学、练、评、改、赛、考等形式有机结合,扎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3)培训要体现创新性:根据单位现有条件,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以前瞻性、实效性、发展性和降低培训成本为目标,不断创新培训形式。(4)培训要强化实效性:实行培训计划申报备案、培训准入、评估考核制度,强化培训过程的管理,根据本单位教师的学科、学段特点,分类分层,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严格培训考核,把“考”与“学”“练”“评”“改”“赛”等形式有机结合,“以赛督考”,“以考促训”“以训导练”“以练引学”。考核有计算机或书面考试技能测试、成果考评、成长记录等多种形式。
一、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 阅读教学目标的差异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点,因为小学英语的学习内容有限,接触较多的阅读材料都是以对话课的形式出现,即使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接触到的也只是一些语篇学习的内容。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以教会学生认读为主。而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重视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捕捉能力,要求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方面,初一学生应达到的三级目标比小学六年级学生应达到的二级目标多涉及的微技能有:略读、理解大意、了解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意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2. 教学方法的差异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社会对中小学的要求和评价取向也不同,因而使中小学在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各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小学生(7岁~12岁)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还是不能摆脱具体事务的支持,所以小学教师在教授他们学习抽象知识的时候需要形象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全身反应法为首要教学方法,形式丰富且贯穿教学中的呈现、练习、运用和巩固提高一系列活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全身反应法中的角色扮演进行游戏活动。然而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逐渐增大,教材难度和课堂教学容量也在大幅度地增加。中学教师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讲课过程点到即止,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大大增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重,老师也不再包揽督促学生跟读、背诵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跨度。中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教师提供阅读技巧和分析文章的帮助。这种教学方法上出现的差异使部分早已习惯于小学阶段保姆式教法且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一些学生因无法适应而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并产生厌学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 阅读材料的差异
中小学阅读材料的差异主要呈现在教材和课后阅读作业。小学阶段的阅读材料多以故事形式为主,中学阶段多以任务型小短文为主。
小学英语阅读内容的选择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阅读材料以对话形式为主,每个对话配插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辅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每个故事设置的阅读任务采用角色扮演或回答问题的形式。课后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的语篇为主。小学英语阅读材料编写的目的,旨在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文化意识和正确的情感态度,拓展思维和文化知识,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中学的阅读材料每篇设置了相应的任务,通过回答问题,数据提炼,判断是非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材料中包含了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知识的学习。阅读教学前,学生应自主完成预习工作。课堂上教师拓展同义短语,操练关键句型,要求学生仿写。课后学生会阅读一些老师布置的英文报纸或影印的阅读题,通过做题提高阅读技巧。
4. 学生自身因素的差异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通过书写字母、单词,加深对其认读和记忆,学习方法以被动性占支配地位,主观意识较薄弱。另外,大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将文章翻译成中文,没有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中学阶段,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英语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缺乏阅读策略。为了调查学生的阅读状况,对50名小升初的学生做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阅读习惯良好。78%的学生经常阅读,13%的学生偶尔阅读,只有9%的学生基本不阅读。但是,学生接受阅读并不等于喜欢阅读。26%的学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喜欢英语阅读的,2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来自父母及老师的压力,而54%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阅读。然而,阅读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认可。78%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重要,13%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一般,只有9%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不重要。根据数据显示,35%的学生能仔细阅读并做读书笔记,27%的学生仔细阅读但不做读书笔记,38%的学生快速阅读。学生每天花在英语阅读的时间较少。79%的学生每天花在英语阅读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17%的学生保持在1~2小时,4%的学生阅读时间2小时以上。多数同学对自己的阅读成绩满意。67%的学生满意现下的阅读成绩,31%的学生认为成绩一般,只有2%的学生不满意取得的成绩。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习过程逐渐强调独立性,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差异,往往使一些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课程的学习上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二、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
1. 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兴趣
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衔接最关键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衔接过渡是否顺利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整个中学阶段英语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在此阶段教师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是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保证。据调查,小学的英语检测只有期末考,阅读占试卷的比重微乎其微。但是到了初中,不仅出现了单元考,阅读占考试的比重也大大增加,阅读的难度也大幅度提高,体现在阅读的题型方面——理解大意题。小学的英语阅读题型大多为细节题,学生能直接从所读文章找到答案。但是中学的阅读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能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判断是非的高度。能在小学阶段就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占大多数,但是选择英语作为阅读材料的很少。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及家长应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可以是阅读带有英语的连环画也可以是动画片,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程度。通过有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媒介,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应着重提供一些典型的语篇,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定时定量阅读,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阅读质量,旨在激发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思考,为初中的英语阅读学习做好铺垫。
2. 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交流平台
由于中小学基本上都是分开办学,初中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情况并不了解,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和师生间的磨合期。建立中小学教师交流沟通的渠道就很必要。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集思广益,是思考和灵魂的碰撞。通过对课题的共同研究,教师们可以了解并学习到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都对他们自己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搭建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让中小学教师开展经常性的相互听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教研活动,尤其是在衔接的两个年级——小学六年级与初一年级第一线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让中小学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相互感受一下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各自的教学法模式、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为教师制定具体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并且建议在新生入学伊始进行一个摸底英语水平测试及问卷调查。英语教师应重点分析学生的书面试卷,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教师确定复习与教学内容找到切入口。问卷调查则主要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听课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书写的习惯、复习与预习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哪种教学方式提供强大依据。
三、结语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认知的过程,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巩固并扩大词汇量,提高理解段落各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技能的基本方法,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年级,学生要实现从具体感知阅读到抽象阅读的过渡。如果这一过渡阶段没有有效衔接,可能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处理中小学英语阅读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推动和促进英语教学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学习技巧。并且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熟练掌握英语能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不容忽视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兴趣,才能有助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治华.谈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J].镇江高专学,2009(4).
[3]周智忠.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基础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7
Reflections on the Undergraduate Male Primary Education Training Policy
LU Wenjun
(C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for Children,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f primar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ale gender structure, designated training plans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This paper tries to grow in reading, grow up in practice and in the study to grow the three paths of undergraduate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strategy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 growth of male undergraduates; reading; practice; research
为了提高新进教师质量,优化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2013年常州市教育局委托我校试点培养40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男教师。通过分析相关文件精神,学习研究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材料,结合专业需求,在免费男小教培养策略方面,初步形成以下思路。
1在阅读中成长
教育者作为读书人之代表,应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育者中的基础教育者,男性教师,更应将读书作为学习之要务。读书不仅能开阔眼界、拓展心胸、涵泳心灵、深刻思想,使男性应有的温柔敦厚与质朴儒雅得以尽情发挥,并能赋予男教师以阳刚之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丰富之美、包容之美。
1.1 在阅读中成长,还原阅读兴趣是成长的前提
中小学9年的应试教育,败坏了学生阅读的好胃口。尤其是爱好广泛阅读的男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长期被迫进食高营养而单一的菜品,导致逐渐产生自主意识的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强烈反感,以致原本灵敏的味觉和嗅觉变得迟钝,原本好吃和好奇的本性被抑制,必须重新加以激发和还原。
(1)营造空腹感。利用小学优秀教师资源,请一些有代表性经历和成就的小学优秀男教师来校给未来的男小教们做讲座,进行互动、交流,起到榜样示范、引领成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班里进行读书情况调研,让学生产生空腹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从而产生读书愿望,树立读书目标。
(2)把菜单交给学生。读书好比吃饭,这好吃的菜就是有营养的书籍。所以教师首先要给予好书推荐,把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列成书目,供学生选择阅读。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学校还要给学生开辟包厢――阅览室,每周享受二到三次阅览室阅读服务。教师还要给学生适当加添时令菜、新鲜菜,比如设立班级书架,师生随时贡献、增添新书;订阅报刊杂志,了解时事新闻,拓展阅读面,丰富阅读内容。
(3)介绍特色菜。有些特色菜,往往看起来很普通,不一定能吸引大家,但是只要一品尝,就会欲罢不能。读书也一样。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班会课、自习课或者午休和放学后的时间,为学生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或当代最鲜活的文学作品,或儿童文学作品,或是教育传记等等,阅读方式多样化,一些名著翻拍的经典影视也可以让学生观摩,目的都在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1.2 在阅读中成长,明确阅读目标是成长的关键
古人讲得好:“故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因此针对此目标的阅读内容应包含古今中外文史哲经典著作、教育教学心理学专著、教育教学案例、儿童文学经典著作、各类教育刊物、小学整套教科书等等。在此基础上,短期目标可按学年或学期设立。比如前三年侧重于古今中外文史哲经典著作,后二年侧重教育教学类著作,其余贯穿其中。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制定五年读书计划,也可以由教师制定统一计划,学生按自己情况做相应调整或者补充。树立阅读目标还可以将专业要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男生普遍思维活跃,阅读面广泛,教师应鼓励、支持学生有自己的兴趣阅读,并能确立相应阅读目标、计划与要求,使兴趣领域成为学生的独特之处,成为学生将来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
1.3 在阅读中成长,掌握阅读方法是效益的保证
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制约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促进教师发展的内部环境来讲有:1.专业水平低下,自主发展意识淡漠,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2.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3.教师培训工作滞后。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少而单一,成效不大,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4.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较低,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而且,农村学校分散,规模小,不易集中,给教研工作带来困难。在网络时代,基础教育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如何更新理念、加快发展、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科研、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平台,为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迎来了春天。
一、网络教研及其优势
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环境,建立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平台,营造“同伴交流”、“资源共享”的教研氛围,优化学校教学手段。近年来,网络教研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是一项可研发的、有效的教研载体和形式。网络教研的三个重要手段――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研修平台,兼具多主体、跨时空、即时性等特点,有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实现,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双翼。它的优势在于:1.不受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时空;2.信息容量大,增加了教研活动的容量;3.快捷,可以迅速地把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遍各个角落;4.节约时间和经费,不需要纸张,也便于操作。
二、网络教研对教师成长的影响与作用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有很多,但我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要善于学习、要勇于实践、要坚持反思、要勤于动笔。网络教研在这几个方面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1.网络教育博客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许多研究认为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网络的出现使我们有了一个不需要任何人批准也不要交一分钱的刊物,这就是博客。教师可利用教育博客的写录、分类、更新、互动等功能,记叙生活感悟、教学心得,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教育叙事等等,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为工作总结准备材料、为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在进行知识梳理与积累的同时,阅读其他教师的博文,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2.教育论坛平台得到专家、同伴互助。教育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一个贴近一线、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可以阅读版主、网友的文章,汲取他人的思想精髓,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可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取专家的引领。论坛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成为越来越多老师耕耘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3.研修平台,得到专业引领。研修平台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教师在网络上参与学习的平台。借助研修平台,学员观看主讲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课程文本,提交课程作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培训计划,直接聆听和观看全国一流名家讲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评价以及其它教育理论。基于网络的支持,专家团队与广大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跨越时空地平等地互动交流,课程团队能够随时听到学员们的心声,全面了解一线教师的疑问,广大教师也能及时得到专家的回应与引领。
通过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示范课、新课程教学案例以及其它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研讨,学习借鉴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从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和相互的理性研讨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网络教研实现着跨区域、跨时间、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对促成教师专业成长有着传统教研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教研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必将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传统教研互补结合,共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
参考文献
(一)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 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必须广泛地阅读。农村的小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不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到图书室借书阅读,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推荐学生选择好书,然后再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成果汇报”活动,在活动中把自己的“采蜜本”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树立读书信心,享受读书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作文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 坚持以“说”促“写”,稳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教师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
三、 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详细批改,工作量太大而且效果也不好;简单批改,更怕收不到一点效果。那么如何批改作文才有效?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效果不错。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互改,笔者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过程中,学生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又在自改中尝到了“成果”,教师也可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师生交流情感,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
四、 模仿入门,例文作文教学法
有人提出,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在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笔者对此非常赞同。如何做到“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呢?这就要发挥例文的强大作用。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例文作文教学法,现用一具体实例来谈谈。题目“某某人二三事”。事前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这类例文,然后运用多媒体将它们逐一出示,对每篇例文条分缕析,重点放在讲解例文特点,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人物特点选事例,最后把所有例文概括成四类结构。由例文的讲解指导,生成指导方案。
这种例文作文教学方法在小学作文训练的初、中期非常有效,它可以运用在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上手,但这种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五、 题材拓展
农村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这和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形成矛盾。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正是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关键。笔者的“新闻引路”习作模式摸索了四年。
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绘声绘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并不注重作业布置这一环节,往往是以题海战术为主,让学生按照例题仿作练习题目,重量不重质,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对课后作业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当从作业的内容入手来进行改革。
(一)注意作业的质
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设计和筛选,选择系统、全面、典型的内容作为课后作业,而且作业的设置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二)应科学地控制作业的量
作业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重复无效的作业只会带给学生负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控制要作业的量。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应控制在5-10分钟内,课后作业的完成时间应当不超过30分钟,尽量选择典型性的作业,最好能够达到练一题通一类、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作业应体现学生个体的自主性
在选择作业内容时,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自主性的作业,使学生逐渐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同时也能使他们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展示和张扬。
二、改革作业布置形式
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为书面答题形式,这种单一枯燥的作业让学生逐渐失去了积极性,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并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形式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多样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学科作业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教师,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素质教育的要求等,创新作业的布置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作业。
1.巩固基础型作业
布置基础性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所以这一类型的作业要控制好数量,要突出重点,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方法探索型作业
教师应当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他们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比较归纳等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作业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桥梁”。
3.交流活动型作业
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之一,教师要重视布置交流活动型作业,在交流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如语文学科可将排练课本剧等作为语文实践性作业,由小组合作完成;将学习中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共同研讨等开展探究活动,做好探究合作型作业。
(二)实践性、探究性作业
课堂并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阵地,校园、家庭、社会等场所也是学生重要的发展平台,因此,作业布置要延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社会实践型作业
教师可以结合节假日、双休日给学生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担当“义工”“志愿者”,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比如,针对寒假、暑假时间较长的特点,学校和教师应当鼓励并帮助学生联系社区、单位及群团组织,落实适合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岗位,设计作业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2.读书拓展型作业
教师推荐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布置形式多样的读书拓展型作业,然后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作业中学会积累、学会欣赏、学会表达,从典型作品、典型人物的品读中获得人生感悟。
三、改革作业评改方式和方法
作业评价关系到作业布置的成效,要采取多样的作业评价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有效评价。作业评价工作可以从教师的作业设计、布置和学生的作业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采用优、良、合格、再努力四个等级。
(一)评价方式
作业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
作业评价不仅要关注作业完成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针对作业特别是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内容和特点,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调查问卷、过程记录表、评价表等,了解和把握学生做作业过程,增强作业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西方学者从宏观政策、学校环境和教师个体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阻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政府的宏观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美国学者对政府的标准化改革、问责制、高风险评估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政策把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简化为教师考试成绩,这些政策还不断地控制和管制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例如,学校缺乏传统仪式和社会性习俗、学校采取集权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模式、学校领导不参与组织和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这些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非学习型的教师技术文化(technical culture)忽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以考试为导向,影响到教师的信念、实践和互动,最终影响到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从教师个体来看,教师缺乏专业承诺(commitment),直接对教师的信念、态度、效能感、身份认同以及教学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被视为反思、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经历并不必然使教师发展成为优秀教师,教师参与合作、反思性探究活动的程度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缺乏时间、非教学性事务过于繁重是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年龄、生源、学历、学校氛围、学校是否重点、学校领导素质、家庭、与同事关系等也被视为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全部1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她们均为女性,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有3位教师是本科毕业,3位教师是大专毕业续的本科,3位教师是中师毕业续的本科,1位教师是中师毕业续的大专。她们的教龄从1~24年不等,其中1位教师的教龄为1年,3位教师的教龄在8~10年之间,4位教师的教龄在12~16年之间,2位教师的教龄在23~24年之间。
2.数据收集。从2011年9月初开始,我每周到该小学一天,连续4个月。主要进行非参与式课堂观察、课后交流,总计听了28节课。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办公室参与式观察和交流等,参加了2次教研活动,观摩了校内组织的“教学大赛”。每次我都观察学校的放学过程,观察班主任老师如何与家长交流。经过4个月的交流,我与这10位老师建立了信任关系,然后对9位老师进行了访谈,还访谈了一位校领导。
3.数据分析。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一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每一天的田野工作后,我会对观察内容和跟老师对话交流的内容做一个粗略的分析,会发现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在后续的观察和对话交流中会特别关注,并将访谈录音逐字转录成文字材料。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扎根理论,通过编码归纳出类属。为保证研究效度,在数据的诠释过程中,我对非参与式课堂观察、办公室参与式观察、与教师的交流、访谈等资料做反复的印证。
本文使用匿名来保护教师以及学校。
三、研究结论
(一)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1.教师个人没有形成学习的习惯、教师群体没有形成学习型文化。我在学校做调查的四个月里,除了一位老师以外,几乎很少见到其他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里读书、学习,她们在办公室里更多的是判作业、改卷子,把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要求写在班级博客里、与家长联系,上网做一些休闲的事等。一次卫老师曾经跟我谈起班上的“个别生”的问题,她觉得指导“个别生”学习非常吃力,不知道如何做才好。我从大学图书馆给她借了两本书。两个月过去后,图书馆催还书时,她从办公桌的某个抽屉里翻出来,带着一脸的歉意说:“对不起周老师,我还没有顾上看”。一次我带了八本适合老师阅读的期刊去办公室,放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桌上。老师们出出进进,没有一位老师拿一本去阅读,只有几位老师拿起来看看封面就放下了。老师们回到家里也很少读书、学习。用梅老师的话说:“老师们在学校忙活了一整天,累得精疲力竭,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时间读书,连小说都看不下去。”
老师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使得她们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另外,十位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和谐,经常交流一些生活经验,互相开玩笑,分享美食,等等。但是,这种和谐的文化并不是学习型文化。因为教师个体没有学习的习惯,由她们组成的群体也缺乏学习的文化。这对于教师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有的学校是学习型的,而有的学校是非学习型的,在后者中,教师的学习观是终结性的,即教师对学习的理解仅限于掌握日常教学程序而已。有学者指出,教学是一种学习型专业,它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才能丰富其知识基础,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承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学习,教师发展既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
我的研究案例中,教师们对日常教学已经很熟练了,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学习也就终结了,如此下去,教师就单凭着经验教学。
2.教师凭着经验和惯例教学,缺乏对经验和惯例的反思。一次听任老师的课,在学习生词和词组的环节,她请学生上讲台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后跟任老师交流,当我提到这个环节时,她马上说:“这样做不好,是吗?”脸上还带着不安的表情。我安慰她说,这个方法很好,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胆量。任老师听到这里,松了一口气说:“这下我就放心了,以后我还继续用这个方法”。
从这个案例来看,任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学生教学生”的策略,但是自己并没有去反思这个策略的优点,只是觉得学生喜欢,就凭着经验一直采用这个策略。在任老师的课堂中,我还发现她很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她班上的学生也很少主动提问。任老师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凭着经验在做,而且形成了惯例。阮老师的课虽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但是她一直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是以照着课文读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没有机会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高老师的课上,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都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相比之下,后者班上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好于前者。阮老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按着这个惯例来教学。
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的,但是经验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是不够的。研究发现,经验并不必然导致教师走向优异。我的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不对经验和惯例进行反思,就无法确认这些经验和惯例的优缺点。如果教师凭借的经验和惯例是好的,能成长为经验型教师,如果凭借的经验和惯例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3.教师反思处于低层次。在学校做调查时,一次与尚老师交流,她谈到想做“个别生转化”的探索。当问到她“个别生”存在哪些问题、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她说的都是一些课堂上发生的具体事件,并没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和概念化,更没有把已经做的尝试和效果记录下来。方老师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她班上的一个“个别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攻击倾向很强,他只听方老师的话,每当在课堂上做练习的时候,方老师就把他叫到身边,他就认真地做。方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一招”很管用,觉得自己摸索出这样的策略就一直用了。访谈时,任老师说她有反思的习惯:“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想我一天的事。例如,今天我的学生有些什么事?每件事上我做的怎么样?今天我是不是又发脾气了?明天有哪些事情我要做?我应该怎么去做……”
用翰达尔(G.Handal)、劳瓦斯(P.Lauvas)的三层次反思结构来看,老师们的反思仅处于第一层次,即对行动的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还没有达到理论性反思、道德伦理反思的层次。根据科萨根(Fred A.J.Korthagen)的反思的“五步循环论”,老师们的反思仅处于第一步和第二步,即实践、对实践进行审视,远没有达到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确立选择性的行动方案、通过行动验证新方案等步骤。
我国的调查也发现,有98.3%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教师反思方式主要集中在写教学日记、教师间讨论及学生作业分析,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显不足。西方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由教龄来决定的,而是与教师参与合作性反思的程度相关,参与反思的程度高,教师发展的程度就高。
4.教师凭着直觉做教学科研,缺乏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在学校做调查时,一次与阮老师交流,她谈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她想通过一些读书活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在她带的二年级班上开展“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行动研究”。我问她如何理解“阅读兴趣”?她说:“我也没有看书上关于阅读兴趣的定义,感觉就是喜不喜欢吧。”梅老师也在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训练,但是对于什么是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评价这些能力的提升等,她也没有清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老师做教学科研,但我的研究发现,老师们仅凭着直觉做,没有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有研究发现,由于师范教育过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师范教育中研究方法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在研究方法上“天生不足”。
我做了一点小的尝试,给阮老师找了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和其他的研究文献。阅读之后她跟我说:“我读了这些内容,不仅明白了兴趣、阅读兴趣的概念,也对判断学生是否具有阅读兴趣有了初步的认识,即从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的持续时间来判断,这是兴趣的两个重要品质―――效能和稳定性。下个学期,我要根据这些理论来重新设计课题。”
我持续地给梅老师一些指导,她开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做,取得了一些效果。可见,教师发展尤其是做教学科研,需要得到外来研究者的理论支持。
5.“年轻的老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在访谈时问到方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继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她反复强调,自己已经36岁了,在这个行业工作了18年,已经老了,在周围的同事中年龄比较大,所以不如年轻的时候有冲劲了。在学校做观察的时候,梅老师也多次跟我提到,说自己40岁了,学校不再要求40岁以上的老教师参加赛课、做课,也不安排她们带新手教师。根据我的了解,学校也不选派她们参加一些重要的培训活动。
小学教师这个行业,许多从业者都像方老师、梅老师这样,中师毕业后,17、18岁就进入教学岗位,当她们工作20年后,虽然生理年龄还没有到40岁,但是从心理上都认为自己太老了,提前把自己划入职业生涯的“晚期”,成为“年轻的老教师”。学校的某些制度,也将这些人划入了“老教师”的行列,使她们或多或少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年轻的老教师”缺乏继续发展的动力。访谈时何老师谈到:“在我工作的第5~10年的时候,我在专业上的提升是飞跃。提升之后就感觉到完全够用了,慢慢地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感觉到在教学方面就是停滞不前……”
教师专业发展是动态的,处于相同生涯阶段的教师,有的表现出模仿或被动应付,有的是经验积累或重复型,有的是发展教学风格型,也有的是发展教学思想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简单地由教学年龄和经验来决定,还包括应对专业挑战、不断自我研究、发展智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具有改变的诉求和提高效能感的专业意识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我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梅老师虽然也被列入“老教师”的行列,但是由于她自身的不断努力,依然呈现出向上发展的势头。而有的老师就处于停滞阶段。
(二)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1.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琐碎。在学校做调查时发现,教师每天在学校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工作,除了教学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以外,每天还要应对一些繁杂、琐碎的工作。例如,学生打感冒疫苗的事、学生体检的事、板报的事、学校楼道里展览学生作品的事、学生入少先队的事、秋游的事、各种收费的事,还要应付各种名目的检查,等等。这些工作消耗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其他的研究也证实了教师工作量大的事实。例如,对我国内地、港、澳、台四地教师工作量的调查表明,教师工作负荷重,每日工作量接近10个小时。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尤其是学生问题如安全、行为问题带给小学教师比较大的压力。这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2.校长的科层制领导风格。访谈时,尚老师谈到她先后换了几所学校,在其中一所学校有着特别的经历。那所学校等级森严,校长下面由各组组长负责,组长同时又担任学校的重要岗位职务。校长基本不下基层,基层教师的所作所为都由组长去汇报给校长,对于组长的汇报,校长深信不疑。这样的领导制度和领导风格,营造出一种要跟组长搞好关系、所作所为要迎合组长个人喜好的文化氛围,大家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人际关系上。科层制领导制度和风格,使得学校采用类似工厂的管理方式。尚老师说:“在那所学校里,老师们一直处于监督之下,月查、期中查、期末查,老师们应付这些事都应付不完。因为学校比较有钱,就用月效益来制裁老师,稍微有什么问题就克扣钱……我在这所学校工作的五年里成长很缓慢。”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结合课堂内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课外知识。教师在衔接课内外阅读内容的时候,有以下几点思路可以参考:
1.拓展课本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知识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需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去借助课外读物了解到更多关于该知识点的内容,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在知识点的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更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2.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拓展阅读全文,加深对社会知识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改编或节选自一些名人作品,相对浅显易懂且内容大多饱含真善美,贴近儿童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阅读原文,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思想,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文章作者其他的一些作品,了解并借鉴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提高自身的阅读写作水平。
二、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1.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与取舍观,在选择读物时,往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例如漫画、小说等等,而这些读物大多思想价值不高,与课文内容无关,有的甚至宣传暴力等不良文化。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大多依靠教师的选择推荐。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要结合学生兴趣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内容,以经典文学为主,参考以下几点建议进行推荐:
(1)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读物
由于小学生很多方面都处于人生启蒙阶段,所以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这对其今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影响。小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着重选取一些积极向上,宣扬真善美精神的读物,让学生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作者影响,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2)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
大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这类跟生活相关的读物时,益处颇多。一是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感悟,引发自己更深层次思考,对其今后的写作灵感有很大帮助;二是与生活相关的文章大多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简单至卫生保健常识,复杂如人际关系处理。作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学生不仅要拥有学习的能力,还应该具备较好的生活能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仅有理论上的规划是不够的,学校跟教师要确实创造出能够让学生自由无虑地进行课外阅读的优美环境。
1.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营造读书的氛围,比如,在校园里走廊、休憩处张贴一些优秀名言名句、美文片段、优秀学生的作文、读书评语等等;在教室后面设置“图书角”,鼓励同学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过来,达到资源分享的目的。阅读课结尾,教师随机选取一些同学,让他们到讲台上分享他的读书内容及心得,互相交流启发,达到锻炼学生总结概括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2.优化读书环境
除了要营造良好的读书人文环境,还需要优化读书环境,干净明亮的教室环境会让学生身心愉悦,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并享受读书的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爱上读书。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小学生大多数时候需要的是一种鼓励鞭策,适当及时的赞美及肯定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并循序渐进引导,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件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对阅读充满热情,并长期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想让教师获得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培训思路是关键,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是保证。培训计划可以分为短期计划和长远计划,短期计划要注重时效性,如新课改的师资培训;长远计划就要考虑到整个辖区的教育发展、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化的发展。如我校协助教育局制定《慈溪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明确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为了让每位教师参与到培训规划中,学校召开师训工作会议,布置教师培训的组织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网站平台、校刊、内部文件、短信群发至每位教师,让每位教师都知道《慈溪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同时,安排学校专人负责对培训规划的学习、讨论,并形成书面材料,包括培训规划存着的优点,还包括规划的不足点及改进措施,出台奖励措施激励教师提意见。正是由于广开言路,培训规划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支持,在多次修正的基础上形成培训方案。
培训制度是各类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和培训质量的保证。为了让培训制度更加切合慈溪市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试点工作,并结合试点工作的情况,对制度进行修订,最后拟定《慈溪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发论证与申报制度》和《慈溪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培训项目设计、论证、申报、审核等各个环节作出具有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同时,制度还对学校组织教师培训的考勤、培训过程、培训考核、培训效果及教师在培训后的发展作了明确规定,从而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培训有序开展。
二、紧扣教师成长,推行分类分层培训
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慈溪市教师进修学校担负着慈溪市一万多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如何以整体发展的规划来提高本辖区的教师培训水平,我们就从多个层面、全方位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分类分层原则,培训的项目有:基本技能培训、各类岗位证书培训、学历培训、新教师培训、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专项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网络培训、校长提高培训等。分类分层培训能结合每位教师的成长情况有针对性地培训,解决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如为了提高新教师的素质,启动新教师成长工程,对辖区内2008、2009、2010年在编中小学新教师开展了五年内第一轮即为期12天的9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有:第一,教师的仪表教态,邀请省师干训中心的李更生博士做了专题讲座;第二,班主任工作及班集体建设的熏陶,由我市“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先进” 获得者黄百央和“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获得者朱幼聪为新教师作了引导;第三,从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入手,邀请我市13名学科骨干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规范化”的指导;第四,重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对一部分三笔字还未过关的教师,邀请书法专家进行练习辅导,以便让他们在暑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第五,邀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获得者心理辅导专家蔡雪芳为新教师做了有关“教师心理辅导”的讲座,在讲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还注重人文性等。正是分层分类的培训,让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培训带来的效果,产生我要参加培训的欲望。
三、加强校际交流,拓宽培训渠道
时代在发展,闭关自守将会被淘汰,只有开放的心态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师资培训也要请进来、走出去,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新的感悟,获得新的见识。校际交流分为辖区内交流和辖区外交流,辖区内交流我们牵头各个学校,将慈溪市内比较有实力的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对子,通过计划和制度保证结对子学校的交流,主要通过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名师讲座、点评等来促进结对子学校的师资培训,同时,定期组织一些管理比较好的学校举办开放周活动,和周边的兄弟学校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这些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快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辖区外交流主要是走出去,向浙江省或全国各地知名的学校取经,派遣校长和一线教师深入名校去学习,回来后再作经验反馈。如为了整合和充实各类优质培训资源,先后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合作,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广泛的教师培训合作,带领教师参加互动学习,提升学校培训的实力和工作水平。
四、善借信息技术,更新师资培训手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为师资培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储存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信息多如牛毛的时代,如何让教师获得有效的学习?我们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搭建交互式学习平台,引导教师自觉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既让教师获得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对教师进行上机实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主要为丰富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服务,为此教师进修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件制作比赛,创办慈溪市教师互动平台,将优秀的名师资源上传到网站,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助学习,改变了单一的集中培训方式,让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参与培训。同时,大力开展网络自学培训,配合省远程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远程网络自学,以网络培训为起点,让教师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专业化成长。
五、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促进培训常态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其突出点在于,不仅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促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否得到推行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内化程度与执行的自觉性。如果广大教师依然按照过去的老经验行事,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去通过研究领会新教材所蕴涵的改革理念,探讨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改的良好愿望就会落空。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落实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我国中小学,虽然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但是“教研”“科研”两张皮现象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国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各中小学都或多或少有几项省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立项课题,但是学校却往往是只关注“立项”和“结题”,而且立项和结题材料的准备往往是由学校组织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一气呵成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线教师严重缺失,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问题与研究意识淡漠,部分教师认为科学研究是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的事情,与自己的教育工作毫不相干,缺乏从事教育研究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方法培训缺失,教育研究与科学实践严重脱节。科研课题的选题大而空,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日常教研活动中缺乏科研含量。
第四,某些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大部分课题自结题之日起就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科研的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二、对策研究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管理机构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科研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研究过程也往往不够科学。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尽快完善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制。我国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体系当中,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课程开设门类和课时远远不够,不仅与国外相差甚远,与国内教育需求也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师范大学或培养师资的各类综合性大学,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开设,积极整合各种优质资源,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同时积极举办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为未来的教师夯实教育科学研究基础。
再者,必须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推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把培训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它还可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进行规范的训练,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因此,实施校本培训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一条捷径。
2.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论文。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的现象,但这一规定总体上有利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现行的分配制度也应该改革,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科研工作应占一定的比例。应把教师的科研劳动及成果纳入分配之中,同时加强评估,探索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获得应有的回报。中小学校的机构设置也需要完善。应当提高教研室的地位,使之成为与教务处并列的业务部门,便于其开展工作。其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鼓励、支持教师的行动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申报纵向研究课题。
3.转变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有利于一线教师参与的科研组织形式
1.建立教师学习联合组的思考。年级组、学科组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随着教师学习、研究的不断展开,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研人员同质化,研究问题趋同化,教师视野狭窄、缺乏新鲜的刺激,惯性作用使得教师思维和行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教师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必然要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具体实际,作出分析和判断,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必须跨出小组束缚,在更广泛的群体互动中培养和张扬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唯此才能突破现有循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广大教师在肯定现有教研组织形式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需求,呼唤一种机制更加灵活、结构更加开放、内容更加多元的学研形式作为专业发展的延伸阵地。在现有教研组织形式之外,以教师兴趣为纽带,突破学科限制和年级限制,创设新的学研组织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研形式,既能为教师进行多样化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又能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创建教师学习联合组的实践探索。为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结合教师需求,确定联合组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在联合组的建立中尽可能地尊重教师所关注的专题领域,运用“多组别,小团队”“优势互补”“组间流动”“自主管理”等组织原则,将教师学习联合组建设成为现行年级组、学科组的一种补充,为教师搭建一个新的学研平台。
教师学习联合组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教师根据兴趣和校本研究主题自由选择。学习联合组适合学校多数教师参与,甚至总务处后勤教师也能依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联合组进行活动与交流。
3.发掘教师学习联合组活动的策略。联合组的建立只是在现有的教研形式下多了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这个组织有着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与学习方式。只有它拥有切实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并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为教师个体提供优质的学研服务,这个组织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不会夭折。在实践中,教师学习联合组可以实现如下成效。
一是整合常规工作,实现精细管理。联合组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不能枉加额外工作量,造成教师负担。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整合常规工作,在精细过程上做文章。如抓住区、校各种教学研讨、观摩,组长带领大家做分析,互相点评。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能在其他教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比如对同一文本,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教师通常会有不一样的视角,读书后的交流也会让教师大开眼界。
二是锤炼基本技能,夯实基本能力。联合组在确定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在夯实技能上做文章。教师聚在一起不仅要提升理论水平,更需要在专业素养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是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学研实效。联合组在选择学习内容上要关注教师问题,在解决实效上做文章。让教师在同仁的答疑解惑中提高专业水平,产生主动参与组织活动的愿望。因此,问题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此中的问题可以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找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从他人课例中发现的问题,从对话交流中寻求的问题,从教研组听课中发现的问题。
四是完善管理流程,提炼学研成果。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联合学习组的学研活动流程逐步清晰,例举问题――系统思考归纳核心问题――设计学研策略――解决问题。这为各小组学研活动设计开启了思路。每学期初,各联合组要集中本组成员一起针对自己的问题来讨论,设计本小组的学期活动计划,联合组每月活动一次,教科室人员选择性参与,形式、内容均由小组自己确定。
联合学习组的建立弥补了原来教研互动模式的不足,丰富了教师学研内容,扩大了教师学研交流范围,尤其是达到了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个性特长,满足了教师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教育科研培训机制
课题研究组织的建设要规范,使之成为区别于教研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把教育科研的重点从“书斋研究”转向“教育问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开展研究,不图大,不图深,但求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科研处每学期制定详细和科学的校本培训体系和计划,使教育科研与教学活动协调一致,真正实现培训解决教研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开展科研前培训先行扫清障碍,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答疑解惑,开展培训后要检验效果。
教研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介绍,不仅要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商议教学案的设计,围绕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更要为课题的选定、方法的选择、运作的方式等方面开展论证,寻求解决路径,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过程,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