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6 22:57: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篇1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而且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这让部分学生感觉数学很难。经过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起初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听讲,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刚进入初中,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抽象、难度较大,很多内容理论性、系统性很强,但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相对较少,给学生一种数学很难亲近的感觉。而不少学生认为课上完了,就完成了任务。

2.一些学生与家长思想上模糊,学生没有进入紧张学习状态,家长不知道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3.没有酷爱数学的情感,多数学生往往缺少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让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听讲尤为重要。所以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所想上下工夫,让学生敢于问问题与老师交流。

一、数学日记的定义

数学日记,是让学生每天回忆教师一天所讲数学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对老师讲授概念的理解。写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与老师交流。

二、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讨

笔者分别抽取2009年入学的初一(6)班和2011年入学的初一(1)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为研究问题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目前,2009年入学的初一(6)班研究完毕,2011年入学的初一(1)班已经研究一年。

(一)数学日记的基本特征

1.时效性,数学日记应放在教师讲授完新课的当天,让学生尽快回忆。

2.思维的启发性,通过学生数学日记的书写,让学生能把相关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

3.知识的建构性,便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4.能力的迁移性,学生通过数学日记的书写后,能迁移到当天的数学作业中去。

(二)数学日记的实施探讨——以学生所写数学日记为例,探讨数学日记的优点

1.数学日记准备和指导

教师首先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每天上完数学课,利用中午或放学前的时间写完数学日记。一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数学日记,利用和学生面批的过程进行交流,并在课堂上展览写得好的数学日记,最终让学生能独立完成数学日记。

2.分析学生已经写过的数学日记

案例一:起始课学生写的日记

在小学和初中,一有想不出来的数学题就急,有时还哭,真的,我当时就特别的急躁,我想我怎么那么笨呢?别人都想得出来我怎么就想不出来呢?我就老敲头,看看有没有灵感。到目前我还是没有准确的学习方法,可我爱急,一有困难就自暴自弃。不知为什么,我就改不了自己的脾气。再一个我也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我也一直在寻找方法,可我老做题就是找不到方法,总觉得技不如人,真不知为什么。不过没关系,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不会说什么大口号,我现在只要找到自信,一切都没问题。有困难就去克服,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这是一个真的我,一个爱急、没有信心但很坚强,懂得坚持的女孩。我一定能学好数学。

以上是初一(6)的某同学在入学时候所写。她一直坚持写数学日记,写的过程和老师交流,而笔者给孩子的批语是让她建立自信,让她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最终2012年中考数学107分,并以总分517分考入了北京九中。学生的家长还发来了短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建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由此我想,学生小学数学基础薄弱,到最后中考数学取得了107分的好成绩,关键在于教师给予了自信,给予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建立的自信最关键,这样做的效果是:不为中考,但赢得中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通过日记,教师了解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通过小学、初中学到的数学,我感觉小学的知识并不是很难。到了初中,学到了单项式的概念,我就感到有点搞不清楚,系数与次数我还弄得糊里糊涂,尤其是次数。在单项式中有数字还好点,全是字母我真的搞不清楚了,希望唐老师能多给我补补次数与系数的概念。

以上是初一(1)班某同学提出的问题。孩子通过写数学日记,写出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复杂的概念理解不透。觉得自己初次接触代数式概念,不能很准确地把握,而老师也知道了教学中应该再注意一些什么。

3.通过数学日记,收集备课中难以预料的问题

在每一节新授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都不同。而学生内心深处对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告诉老师,你才能真正的了解。在从初一(6)班的一随班就读学生那里,我意外发现了学生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画了两条相等线段,并且平行,他告诉我这样才平行。而我上课画的两条线段不相等,位置关系确实平行,他认为这是不平行。

学生写出这样的理解,教师才能真正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我细致地给他做了回复,告诉他平行和相等有什么区别。并找到他,告诉他什么叫位置关系,什么叫数量关系。其实,在我们教师备课中难以想象学生小学学完了不了解平行和相等的区别,学生说出之后才能让教师真正理解。

此外,有些学生的数学日记还会帮助教师,指导教师有效复习。例如,在初二二次根式化简课学完后,有学生提问出了■=8■为什么错。而后在复习课中笔者把类似的问题,编成了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这是学生们的共性问题,出错的人很多,学生对带分数的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理解上并不是完全透彻。所以说学生在日记中所提问题的价值对教师的教学很有帮助。

还有的学生在初一的时候,教师讲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后,在日记中疑惑有没有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笔者看到很欣喜,知道学生有求知欲,对数学有兴趣,这是高等代数中的内容。笔者便在课下给他拓展地讲解了多项式除以多项式是怎么回事。学生也很高兴老师对他的问题做出了这样的解答。而且,笔者在后面的数学日记中,也时常给他出一些动脑筋的问题,让其思考。该生也是在初一时建立了数学兴趣,最终酷爱数学,2012年中考考入北京八中。

三、优势与探究经验总结

书写数学日记,与单纯的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能力

当布置完数学日记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很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数学日记书的写过程中,学生也开动了脑筋。

2.降低了课堂流失率,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以往教学中,课堂流失率最为关键。老师辛苦备课,学生接受少。回家后,为了应付,作业效果极差,单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布置数学日记,学生就会在课后回忆老师教授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样在听讲的时候,会有目的地去听,完成作业时也能知道教师留作业的目的,真正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3.促进师生和谐和教师专业发展

在让学生书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兴趣高、参与度高,师生关系变得非常和谐,而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书写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的过程中才能有目的地开展。再有,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备课教学的很好素材,为教师选题也提供参考。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全球60亿人中,有3.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5亿人的第二语言是英语, 12.3亿人学习英语,33.6亿人和英语有关;全世界电视节目的75%,E-mail的80%,网络的85%,软件源代码的100%都在使用英语(网络资料)。

对中国人来说,英语不只是一个学科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它与中国同世界接轨有重要作用;从小的方面讲,它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约有四分之一,即三亿多人在学英语,其中,在大、中、小学学习英语人数超过一亿人。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国家的总人口数。中国人学英语人数众多,但成功者却极少。这是为什么呢?本文拟从英语语音和英语词汇学习这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二、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研究、教育和学习方面的状况及其评价

对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的研究,主要有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专门研究和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经验总结。

(一)关于语音的学习

1、语音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高定国、章睿健(2005)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对于语音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他们调查了广州普通中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结果表明,在听、说、读、写这四个不同的过程中,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在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上没有表现出性别以及年龄上的差异,但是在起始年龄阶段上以及院系之间存在差异。

2、不重视语音教学

来自教育上的情况则是,有些英语教育教学者不重视英语语音方面的教学,检查学生的单词时常常是教师说出汉语,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英语单词。这无疑会使学生认为英语语音并不重要,只要能看懂就行,限制了学生今后英语学习的发展。

3、学生学习力求知道每个单词的汉语含义

当学生听到一个单词时,总是要在头脑中思考该单词是什么意思。果他们不知道该单词的汉语意思,便会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造成影响。如当听到下面的句子:“NEirotti said,‘We're meeting with people from IOC members.’”学习者总是在头脑中思考“NEIrotti”、“IOC”的中文意思。由于对这两个词的意思不能用中文说出来,便不能对这个句子进行理解。其实,从本句我们便可知道前者是一个人名,后者是一个组织,至于该人名和该组织名汉语意思是什么,并不影响我们对该句子的理解。

4、学习时不能按意群断句

在听句子方面,学生总是力求一个一个地听懂句子中每个单词的意思,而不是像汉语那样按意群来听句子,有时则是不能对一个句子划分意群。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按这样的停顿来读下面的句子时,听话者是不是能很快明白它的意思的:“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听英语句子时,多数学生没能按意群来听,导致于觉得英语说得太快,难于理解英语句子的含义。如有的学生这样读下面的这个英语句子:“Many great… writers were not … appreciated… fully while …they were alive.”这其中的“fully while”,由于断句上的错误,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和中国学生学习汉语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学习英语语音并不借助于另一语言来理解英语。听句子时类似于中国人学习汉语,是按意群来听。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对语音的学习有不同的模式是导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二)关于词汇的学习

1、关于语义通达机制

郭桃梅、彭聃龄(2003)考察了初、高中生英语语义通达机制(就是指我们看到一个单词是如何知道它的意思的),结果表明他们都只能借助其汉语对译词的词汇表征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也就是说,如果要知道door的语义,其心理过程是:“door——>门——>设在进出口能开关的装置”。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要经过两个心理加工阶段才知道其语义。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只需要一个心理加工阶段就知道其语义,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心理加工类似于中国儿童学习汉语词汇的心理加工。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英语词汇语义通达时间要短于中国学生的英语词汇语意通达时间。这可能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收效甚微的又一原因之一。2、关于关键词方法

关于词汇记忆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则很多。1975年美国著名记忆心理学家Atkinson提出了关键词方法, 把它应用于掌握外语词汇。关键词方法是一种包括两个步骤的记忆技巧。一学习者将所学外语单词与本族语的一个单词在声音上建立联系。这个本族语单词的发音类似于外语单词的一部分。这个本族语单词称为关键词。二将关键词与外语单词的译文在意义上联系起来, 形成一定的想象。朱谨、李明德(1985)把关键词方法应用于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研究。他们选取北京大学附中64名初二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关键词法有利于顺向回忆。

姜英杰、李广(2003)在初一学生英语单词学习中引入关键词,研究结果表明关键词策略训练可显著提高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试的自我效能感。

以学习英语单词tiger为例,其心理加工过程是这样的:“tiger——>泰——>泰山——>泰山上有一只老虎——>老虎”。从这一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要知道tiger语义,要经历四个心理加工过程。我们知道每一个心理加工过程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加工时间。关键词法在研究中虽然显示了其有效性,但是如果我们用这一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当我们听外国人说一段话时,其中的每一个英语单词都要经历四个心理加工过程才知道其语义,我们能否听懂他们说话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一种方法,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中有效,在今后会不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这是应该值得考虑的。我们学习汉语词汇难道也要经过几个心理加工过程才知道其语义吗?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也要经过几个心理加工阶段吗?非也。如果要经过几个心理加工阶段,我们才知道一个词汇的意义,那我们是根本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的。

3、关于关键字母法

李庆安等人(2009)认为,Atkinson(1975)提出的关键词法用于研究被试的母语为英语,其外语则是西班牙语或俄语时显示了关键词法效应。但英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均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因此,标准的关键词方法可能难以促进中国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建构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词方法——关键字母法。以sabotage为例,其心理加工过程是这样的: sabotage——>abot——>boat——>小船——>破坏。

可以看出,这一模式仍然有四个心理加工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每一个心理过程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加工时间。如果心理加工时间较长,我们对于口语便会难于理解,对书面语的理解也会慢得多。

三、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展望

中国学生在英语语音和词汇学习方面存在一些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1)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大多需借住汉语这一中介来通达英语语义;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不需借住中介便能通达其语义;(2)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由于教师的原因在语音上未得到足够重视;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不存在语音上的问题;(3)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心理加工过程时间较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加工过程时间要长得多。

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不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才这样困难。中国的英语学习要走出困境,必须结合中国学生母语是汉语,走母语是英语的学生英语学习的道路,同时加强有关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实验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研究,从人生全程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这样,相信我们的英语水平和母语水平之间的距离会更近一些。

摘 要:英语学习是广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然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以说得上是失败。本文拟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进行对比,以期对促进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一点作用。

关键词:中国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语音学习;词汇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全球60亿人中,有3.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5亿人的第二语言是英语, 12.3亿人学习英语,33.6亿人和英语有关;全世界电视节目的75%,E-mail的80%,网络的85%,软件源代码的100%都在使用英语(网络资料)。

对中国人来说,英语不只是一个学科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它与中国同世界接轨有重要作用;从小的方面讲,它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约有四分之一,即三亿多人在学英语,其中,在大、中、小学学习英语人数超过一亿人。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国家的总人口数。中国人学英语人数众多,但成功者却极少。这是为什么呢?本文拟从英语语音和英语词汇学习这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二、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研究、教育和学习方面的状况及其评价

对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的研究,主要有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专门研究和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经验总结。

(一)关于语音的学习

1、语音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高定国、章睿健(2005)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对于语音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他们调查了广州普通中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结果表明,在听、说、读、写这四个不同的过程中,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在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上没有表现出性别以及年龄上的差异,但是在起始年龄阶段上以及院系之间存在差异。

2、不重视语音教学

来自教育上的情况则是,有些英语教育教学者不重视英语语音方面的教学,检查学生的单词时常常是教师说出汉语,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英语单词。这无疑会使学生认为英语语音并不重要,只要能看懂就行,限制了学生今后英语学习的发展。

3、学生学习力求知道每个单词的汉语含义

当学生听到一个单词时,总是要在头脑中思考该单词是什么意思。果他们不知道该单词的汉语意思,便会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造成影响。如当听到下面的句子:“NEirotti said,‘We're meeting with people from IOC members.’”学习者总是在头脑中思考“NEIrotti”、“IOC”的中文意思。由于对这两个词的意思不能用中文说出来,便不能对这个句子进行理解。其实,从本句我们便可知道前者是一个人名,后者是一个组织,至于该人名和该组织名汉语意思是什么,并不影响我们对该句子的理解。

4、学习时不能按意群断句

在听句子方面,学生总是力求一个一个地听懂句子中每个单词的意思,而不是像汉语那样按意群来听句子,有时则是不能对一个句子划分意群。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按这样的停顿来读下面的句子时,听话者是不是能很快明白它的意思的:“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听英语句子时,多数学生没能按意群来听,导致于觉得英语说得太快,难于理解英语句子的含义。如有的学生这样读下面的这个英语句子:“Many great… writers were not … appreciated… fully while …they were alive.”这其中的“fully while”,由于断句上的错误,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和中国学生学习汉语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学习英语语音并不借助于另一语言来理解英语。听句子时类似于中国人学习汉语,是按意群来听。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对语音的学习有不同的模式是导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篇3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17-05

一、有关学习策略的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提出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Bruner在其人工概念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认知策略”,它的提出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滥觞。心理学家Newell,Shaw &Simon (1958) 利用计算机有效地模仿了问题解决策略,从而形成“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 概念,引起心理学家、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

(二)学习策略的定义

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问题。对此, 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至今仍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关于学习策略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Rigney,1978)。第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Kail &Bisan, 1982)。第三,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可见,国外学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看法各有侧重。国内学者对学习策略的通行定义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与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等,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步骤。

(三)学习策略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在我们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和老师也经常会进行学习经验的总结,这其中更多的是对学习方法经验的总结。由于历史特点和平时学习活动过程的特点,很多人认为学习方法就是学习策略,但方法只是策略的一部分。为更好地理解学习策略,我们需了解学习策略所具有的特点:1.既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又是内隐的思维过程。2.可指总的学习思路与方法,也可指具体的活动或技巧。3.对学习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4.学习策略的应用有水平层次之别。5.对策略的运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学习策略水平低的低年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更多是无意识的,学习策略水平高的高年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更多是有意识的。6.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成为是否会学习的标志。

二、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

(一)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历史

初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学法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部分中小学开始进行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197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会首先在中小学进行学法指导的实验,之后陆续推广到其他省市的中小学。1988年和1989年,国内相继成立了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和全国小学学习研究协会。这一阶段的学法研究也属于学习策略研究的范畴,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阶段,但这一阶段的研究性质更多属于经验总结,主要体现在:1.大多数学法研究缺乏科学、严谨的实验控制和设计。2.学习方法来自于教师的总结,而不是科学、系统的实验研究,但教师主要拥有教学能力和经验,并不具备学习策略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学法指导侧重对学习的各环节进行指导,而忽略对认知加工过程的指导。

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一时期的学习策略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的科学性增强,研究的范围扩大。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比较不同年龄或不同能力群体使用学习策略的不同特征,从而探讨个体策略习得或运用的发展过程和特点。2.培养研究,指教给学生一般学习策略或结合学科的具体策略,并检验这些策略能否迁移到一般或某学科的实际学习情景中去,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还稍显薄弱。3.相关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学习策略与各种学习变量(个体变量、任务变量) 间的相关关系,其中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学习策略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主要领域

我国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和阅读领域。已有研究表明,不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训练研究对提高学科成绩的帮助甚小。由此,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兴起,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研究已成为学科学、习策略研究的热点。国外自1956年Bruner发现认知策略、兴起学习策略的研究之后,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1.研究生疏的认知任务,这一阶段以儿童不熟悉的认知任务研究为主,但Siegler指出,单纯在生疏的任务环境中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会低估儿童的推理能力,忽视不断发展的渐变式机制对认知能力的影响。2.通用学习策略,不涉及特定学科知识的策略。1971 年,自Flavell提出元认知概念以来,以此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元认知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训练指导。3.学科学习策略的发展进程,特别是第二语言获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研究。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变化反映了学习策略研究已逐步从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发展到应用领域。由于国内学习策略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研究领域的变化与国外较一致,但研究范围较狭窄,缺乏研究深度。

三、我国各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和现状

(一)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1.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自发使用、提示使用到自觉使用的发展趋势。儿童学习策略出现大致在学前期,这时幼儿还不能掌握学习策略;过渡期大致在小学时期,这时小学生已初步地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 但尚不能充分与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其学习成绩,如果教师给予指导,他们也能利用学习策略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升。2.学习策略水平不断地由低到高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小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发展性、迁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发展性指小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会随着认知能力、学习经验的增长而提高;迁移性一方面指学生会将习得的学习策略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中,另一方面指一种学习策略的获得和掌握可能会促进学生掌握另一种相关的学习策略;综合性指学生会在高级认知水平的指导下,将在不同时间与环境下所学习和掌握的各种学习策略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4.小学生学习策略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学习策略具有相对简单性,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用数手指来算数。

小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现状为:1.小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五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极其显著地优于小学三年级学生。2.从三年级到五年级, 城市小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极其显著地优于农村,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小学生该方面水平呈下降趋势。3.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男生学习策略水平均优于女生, 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中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中,学习策略表现为:预习策略、听课策略、笔记策略、复习策略、作业策略、应试策略及一般学习方式的计划策略、理解思考策略、记忆策略和阅读策略。

学习策略在各年级的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在初中阶段,初一学生的表现最好,初三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在高中阶段,高一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又有回升的趋势,各种学习策略水平明显提高,且随年龄发展而稳步发展。总体而言,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高分组学生显著高于中、低分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擅长使用学习策略。

初三学生学习策略水平低的原因有:1.初三学生已转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与初一、初二有很大的不同。2.初三学生的学习主要由教师控制,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被大量挤压,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焦虑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减退,学习困惑由此增加。3.初一、初二学生掌握的学习策略由于尚未内化,不能有效地迁移到初三的学习中来。

学习策略与性别的关系: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女生总体的学习策略水平均高于男生;初一至高二男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低于女生;但高三男生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明显提高,女生则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女生对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运用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但女生对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的运用水平比男生低;在理解策略、记忆策略与阅读策略方面,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状况年级差异有:1.大学生学习策略总体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水平最高,大四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最低。2.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学习策略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3.文理专业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总体学习策略上也不存在差异。但其在情感策略、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在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理科生。

学习策略差异分析:大四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无论是总体还是各因子都呈现较低水平,这与大四学生正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在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有关。大一学生刚由高中升入大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较之中学阶段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对大学学习有一定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为了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他们普遍会尝试多种学习方法,所以其使用的学习策略种类较多、水平较高。大三学生开始了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专业教师也会在学习技巧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所以学习策略水平最高。大二、大四学生已渡过了课程适应期,开始熟悉目前所学的课程,有了自己惯用的策略(当然这种策略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较为单一。而且根据访谈结果,大二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弱,这也是导致他们学习策略水平不高的原因。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

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教育心理学专家一直在争论到底哪种学习策略最有效。有关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无序,很少有一种学习策略一直有效或无效。显然,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其具体情况和使用方法。Thomas&Rohwer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具体学习方法的有效学习原则:1.特定性。一种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某一学习目标和学生类型,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生成性。作为有效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需要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学习成果,这要求学习者对其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3.有效的监控。有效监控原则仅意味着学生应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以及当这些策略正在运作时,学生能将其说出来。4.个体效能感。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策略的效用,进而相信其效用,这是整个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前提,反之,一切策略的教学都是无效的。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

策略学习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 但学习过策略的学生, 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用以弥补培训所占时间, 并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1.直接教学:直接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演讲、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交互式教学:主要用来帮助成绩不良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它由教师和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进行(Palincsar.Brown,1984)。交互式教学要教学生这四种策略:总结,总结段落内容;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澄清,明确材料中的难点;预测,预测下文出现的内容。

3.脚本式合作: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以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互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关于这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与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相比,其记忆周期较长。脚本式合作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不管用哪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都要结合学科知识。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条件,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

Oxford(1990)认为学习策略训练至少包括三种方式:1.意识训练,指对策略的了解和对策略价值的认识, 但学习者并没有实际应用策略。2.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至少一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该训练包括给学习者提供关于策略价值的信息,如何、何时使用与评价策略是否成功使用。3.长时训练,这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上述内容, 而且需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评价自己的操作。同时, 长时策略训练的时间更长,包括的策略更多。Brown (1986) 等认为策略训练应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学习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畴。

五、讨论及对未来学习策略研究和教学的启示

我国在学习策略研究领域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从整体来看,我国学习策略研究局限于某几种策略。例如,策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致使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大都引用国外的理论。理论基础的薄弱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犹如空中楼阁。其次,研究深度不够,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结构和层次缺乏探索,而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亦多引用国外理论,由于文化上存在差异,国外的有些学习策略指导教程可能不适用于我国,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习策略研究目的有以下两方面:理论方面是清楚地了解学习策略的行踪、结构、影响因素和发展特点;实践方面是指导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研究是基本目的和前提,实践研究和应用是最终目的,不可过分追求实践而置理论研究于不顾,使学习策略研究成为空中楼阁。学习策略的教学在我国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有理论基础薄弱,适用国内的指导教程较为缺乏,师生未给予学习策略以足够的重视等。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399.

[2] 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3] 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4] 杜艳芳.小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5] 王恩国,阴国恩,吕勇.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3).

篇4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