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2 01:45: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研课心得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研课心得体会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2-02

“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通过举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各位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的、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借鉴的平台和空间。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各自的教学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进行;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要讲究精炼,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有时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二、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制可以被相互体会。

三、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四、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篇2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校参与课题研究老师的共识。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积极吸收。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师要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

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之后的真切感受。

在研究中,我发现班上同学基础差异特别大,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A、B、C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暂困生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学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不同的数学。

同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你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篇3

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得益于如火如荼的教育科研,是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为教学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果说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那么教育科研无疑是教学质量的基石和腾飞的翅膀。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振奋人心,同时,我们也深刻领会到,正是因为扎实有序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使我校的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首先,我校系“新乡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直接带领下,我校的众多研究课题被定为“十五”重点课题,我校还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十五”规化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确定为“十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

总结教育科研,我们觉得主要是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民族复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于唤醒老师的教育现代化意识、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校领导认为只有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为此,我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每周两次集中学习雷打不动,教师还必须写出学习心得。同时,运用教师继续教育、骨干培训、校本研修等机会促成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我们学校将进修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每个学期的第一周进行集中培训,选择素质教育理论和经验,新课程改革文选,新课程案例等优秀学习内容,采用现代化手段以及座谈讨论等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对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紧跟形势,解放思想。我校不定期向教师印发《教师必读》、《校本研修教材集锦》等作为学习材料,以便于分散学习。XX年下半年开学之初就向每位教师下发了《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等,为广大教师提供教育科研的依据。

篇4

由纯科学型实验向生活型实验转变,是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一。

运用日常生活中器具进行实验,不仅简易、直观、经济,而且有利于学生课外操作,发展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实验教学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型的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新奇刺激的实验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模拟、假设、类比、推理、分析等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相关的概念和规律,从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向心力时,我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在最高点时,易拉罐中的水并没有下落,这一现象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当易拉罐的转速慢下来时,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的程度后水会下落,然后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易拉罐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气体打火机能打出火花,引导学生对尖端放电现象的探究。静止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的水,可以从矿泉水瓶的小孔中流出,矿泉水瓶在自由下落时,水不再流出,是因为水完全失重。在自感现象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两手同时接触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当然不会有什么感觉,然后在干电池的两极上接上开关和自感线圈,再让学生接触自感线圈的两端。在开关断开的一瞬间,学生会有触电麻木的感觉,从而体验自感电动势的存在,这些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简单易得,人人均可参与、体验,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感到格外亲切,而且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的目标。

二、让学生学会探究型实验,在实验中探究问题

将验证型、测量型实验向探究型实验的转变,是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二。

原来的教材对实验的原理、器材和实验现象和结论都作出了说明,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完成实验后学生都会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并将教材的答案背下来,甚至可以不做实验。新教材中很多实验没有给具体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论,而是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等环节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测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定性地探究电动势和内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需要按探究型实验的要求开展实验。同时,利用课外活动小组也可以积极开展探究型小实验,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尝试、创新。在讲到动量定理时,我给学生留个课后小实验,要求是让一个玻璃杯从四楼落下不被摔破,实验器材要求所用的辅助材料的重量不超过玻璃杯的重量。学生想了很多办法,有用报纸将玻璃杯层层包裹放置其中,有的给玻璃杯安装了降落伞,有的在地面放置海绵垫,等等,尽管做法千奇百怪,但都是围绕动量定理展开,只有延长作用时间和减小玻璃杯落地时的动量,才能减少地面对玻璃杯的作用力。

只有真正把握好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型实验的效果和目的才能实现。

三、把所有实验进行开放,使学生体验过程、享受成功

把单一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的转变,是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三。

开放型实验是一种新颖的实验类型。开放型实验对于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开放型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其次,实验探究可以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开放性实验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后开放型实验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及时开展组内外的交流,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是在猜想-实验-改进-再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型实验不仅可以让“优生”动脑、动手,而且能让“学困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协作,体验实验过程,养成勤于动手、仔细观察、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习惯和认真细心、有条理、有层次的良好实验素质,能使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实验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测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型实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①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②根据自由落体运动H=;③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等等,无论学生的学识水平如何,每位学生至少可以用第一种方案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后,教师应指导他们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其他实验方案,在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教师都应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或者积极地创造条件,或者设计创新实验方案,充分发挥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此才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绩,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姜琪老师强调,作为一种科学探究,要着重培养学生和老师的科学素养,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和教师的发展的目的。张成平校长分享了他的感悟:“语文博大精深,数学精彩绝伦,科学实验一片茫然,因为缺失,所以追寻。”科学要用真理的路径去探索,要多元化,上出科学特色。接着马站乡朝云完小申丽芳老师上课内容为四年级上册《弹力》,她自己动手做教具,在实验中大胆创新,步骤严谨。她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体现出了较强的扎实功底和对教材的理解。然后滇滩镇左所完小许丽玲老师展示了三年级上册《食物的旅行》,她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问题;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听了现场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说课和看了三位老师的说课比赛视频,实在是受益匪浅。他们的说课别开生面,让我们对科学实验说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篇6

课堂不是缺乏乐趣,人生不是缺乏乐趣,制造乐趣,需要删繁就简的思维方式,需要琅琅上口的表达方式,试一试 让孩子露出笑脸,让孩子传出笑声,让生活有一些情趣,通过本次语言活动教研,逐渐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现就个人的学习经过,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一点,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创意,让幼儿体会到学习来源于生活,这样幼儿才有爱好听你的课。第二点,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要使一节课上得轻松,幼儿学习起来有兴趣,不但要教师选材好,预备充分,使用教具公道。第三点,教师能创设宽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注重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也有一些体会:第一点,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创意,让幼儿体会到学习来源于生活,这样幼儿才有兴趣听你上课。第二点,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要使一节课上得轻松,幼儿学习起来有激情,不但要教师选材好,准备充分,使用教具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有激情,语言要惕切,易于与幼儿交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去学习、去观摩、去实践,努力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篇7

有幸参加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受益良多,讲课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的课。每节课都让我感受到老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对教材的深入挖掘。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容量大,让学生在充分探索中主动获取新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过程中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同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富有层次性,充分体现了课题的高效性,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

《角的认识》,教师平易近人,教学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近角、认识角、会画角,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在生活中找到角,指出角,角有尖尖的头部,胖胖的身体,多么形象的比喻。一句小眼睛看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拉回课堂中来。

数学来源生活,在听课过程中,老师们都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桌角保护套是什么形状的”、等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增加学习积极性。

篇8

在教学活动的课堂设问方面,如何设置问题是个着力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实践及向同行的请教学习,我认为设置问题时,把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设置一些具有适当难度和深度、把我(指学生本人)置于历史事件当中的、具有不同观点、能够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效果最好。那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必须带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就是说问题中最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或者观点可供学生选择和参考,这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师课堂提问的提问目的不仅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建构。问题设置带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将能达到此目的。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传统的提问方法是:隋朝大运河的建成有何重要意义?这种提问法总是把提问的针对性集中在课本知识上,同时确立了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换成:“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就不同了,其所针对的就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就使教学活动得到了深化、拓展,同时也更符合新课改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第二,这类问题要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启发性。因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弊端。当然,深度和难度还必须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加以把握。

篇9

他们的课堂预习,做得很扎实,为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平实,没有大盖帽似的导入,没有华丽的形式,没有激情的演讲。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是学生在二人合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学生的汇报语言流利,声音响亮,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从从容容,没有一句废话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上的过程,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中。 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以前,也听说过“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还有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句子,但背会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并不是有来说的,是用来做的。

篇10

“三步五环节”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校本教研;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方式。我认真学习了“三步五环节”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前行,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我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动为主线、疑为主轴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案设计上,由浅入深,了解文学常识、疏通文义。在教学中,教师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讨论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放飞思维的翅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表扬,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特长的舞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展示—评价”的五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语文学科的博大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文言文的老大难问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往都是老师讲,学生记,整堂课教师忙忙碌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无兴趣可言了,所以,相关的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乐此不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的首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才起作用。分析《陈情表》时,对于“李密在赴任和侍奉祖母的两难中选择了后者。对于他的选择,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我发现即使同一小组内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俗话说的好:“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由于学生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的方式和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了这一差异。如果过分地强调学生活动形式和结果的整齐划一,那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因此,要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解决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均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