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4 21:00: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八下历史知识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

篇1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1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2压强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3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4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5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篇2

教师在统观知识全局、掌握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抓住本质东西,尽可能将繁乱的知识中反映知识间内在联系异同的“结构”提炼出来,交给学生,使其预先有一个知识结构。根据所教课目的特性和教学要求的不同,设计多样化的小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的线条清楚,中心、重点一目了然,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了,从而有了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

一场精彩的演出要有好戏压轴,一堂完美的历史课,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导课、引人入胜的“主体”、而且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可以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可以起到升华历史识、余音绕梁的效果。而小结的方式,也可以突破传统的结课时的小结,也可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间,每一个知识要点讲述完了之后进行及时的回顾和小结,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减轻学生在结课时繁重的记忆负担。

二、小结多样性的意义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对历史课堂提出更高要求。而一堂课的结尾环节是宝贵的巩固环节、提升环节,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多样化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师生共同结课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三、小结的多样方式

(一)在课堂的不同环节采用小结

主要指小结可以不拘泥于常见形式,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的意图和课程的特点在不同环节采用小结。

常见的小结一般在课堂结尾,模版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觉单一甚至是枯燥,而小结的意义正在于锦上添花,因此,“点亮”小结,可以提高小结的有效性。

1.知识点多而繁杂的课,就可以在每讲完一小节内容或一个大知识点时进行小结,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就是练习式小结,利用填空将小块知识体系进行一遍梳理,在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完成知识体系的“抗震加固”。

2.小结甚至可以颠覆思想,运用到讲授新课前。将一节课的体系框架提前“预告”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有更清晰的脉络,在阅读中不自觉的关注被已“预告”过的知识要点,由此,知识的反复强化,达到教学的目标。

如八下《改革开放》一课,我重新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将课文内容分为“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两个环节,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有冲突,在没有“预告”过的班级里,讲述的时候甚至出现过学生跟不上我的教学节奏的情况,不知道我讲到哪了,但是,将小结一提前,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并且对知识框架更清晰了。

3.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是将小结放在新课讲完后。这样的小结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逻辑,是最直接有效的小结。

(二)不同类型的课程可以用不同的小结方式

1.归纳式小结法

这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法。这种方法能将一节课中所授知识加以归纳整理,理顺各个知识点的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使教材中复杂的只是简约化、零散的知识体系化,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这种小结形式适用范围普遍,但对于新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常规的小结不能有效刺激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而在授课中,这种小结往往用在八、九年级学习的课程中。

2.情境升华小结法

引用学者、专家等权威人物耐人寻味的评论、诗歌作为课堂小结,渲染气氛,激起共鸣。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从不同角度体味学习内容。

如九上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在文章结尾,让学生赏析惠特曼的《船长、我的船长》,既能利用诗歌中的词语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又能在美文中,感受到林肯强大的人格魅力,从而创设情境,升华感情。自然而然突破了教学难点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也能在心灵洗礼中记住了相关内容。

3.引发思考、激励式小结法

在漫长的历史长廊中,许多人、许多事,都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在讲完有楷模作用的人或事后,采用引发思考、激励式小结法作小结,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

4.讨论式小结法

对于内容头绪繁多、比较杂乱的课,即使用归纳小结法呈现知识点,学生的记忆还是刻板而没有头绪的。这时候就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作课堂小结,启发学生思考以形成学会小结的方式,从而在梳理中明确知识的重难点。也是“授之以渔”上上方式。

5.分类比较小结法

这普遍适用于九年级复习课中。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分类、比较,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并进一步升华课堂内容,以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也可以在无形中养成学生纵向、横向对比历史知识点的习惯、形成良性的学习思维。

6.口诀式小结法

这种形式很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也比较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文的编排特点,更适用于七年级阶段。

利用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歌谣小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主题。歌谣语言凝练,概括性强而且琅琅上口,趣味性强,便于记忆。

7.精炼概括

课程结束时可用高度概括本科内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做课堂小结,需要时再进行扩展,使枯燥的内容生动起来。

如《》签订的内容,概括为“一厂、两亿、三岛、四口”:即列强可以开设工厂、赔款两亿、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开放沿江四个通商口岸。将条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8.图片、影音资料小结法

在授课结束后,选用图、音乐、视频等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作为课堂小结,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总结,又缓解了课堂气氛。

如八下《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课,都可以用《春天的故事》结课,在歌声中打出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引导学生强化歌词中的“圈”和“诗篇”各暗喻什么事情,形象记忆课文要点。

9.漫画小结法

这种方式与口诀式小结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激发兴趣,增强记忆。

如讲到《》一课时,对于的评价有“失败论”、“成功论”和“不彻底论”,在讲到“成功论”的依据时,就可以采用漫画形式来强化学生记忆。

10.学生自主小结法

知识点较少且好理解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中完成小结,鼓励学生采用以上各种方式归纳所学内容。这不仅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也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习历史的兴趣贯穿学习始终。

11.练习式小结

可以利用课堂练习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