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机械实训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2 18:35: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机械实训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机械实训报告

篇1

调查地点:学院宿舍.学院自习室.图书馆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在校男女大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记录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在学院宿舍,自习室以及图书馆随机寻找符合调查条件的男女大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最为迫切希望提升的技能,然后邀请他们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见附录),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最终调研报告,并找出相关的问题。

篇2

1教材改革与创新

1.1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CDIO理念是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默斯技术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3]。其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并且建立在真实环境背景下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工程教育模式[4]。现行《机械创新设计》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创新方法[5]。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机械创新方法,更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形成创新能力。这样的教材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用。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重新设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顺序。

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是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获得创新主题思想。主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生产发展来定。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主题,如历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或其他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身边主题。团队成员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提问法、集思广益法、类比发明法确定一个新颖的主题。一旦课题确定了,每个小组都可以使用各种新颖的方法进行创新活动。

第二部分是设计。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新颖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所提出的“构思”设计。创新技术有多种,如方案创新设计、机构创新设计、结构创新设计、建模(造型)创新设计和逆向设计等。然后每个小组讨论创新活动的结果,并记录下报告、修改和完善的结果。

第三部分是实施。该方案被细化,然后产生创新产品、原型或模型。这部分的课程是开放式教学,大部分的工作需要课堂后完成,主要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中心之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数控技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教师工作室和各类开放实训室。这些地方为创新设计实践提供了场所和实验。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创新产品的生产,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这也是在训练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产品生产完成后,编写说明书,必要时对部分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撰写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

第四部分是运行。这一部分包括报告、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团队成员向同学们展示创新作品,并汇报工作计划、工作原理、设计理念、工作流程等。其他团队成员可以在报告过程中提问,并表达他们的意见和问题,报告组成员将解释这些问题。每个小组选出一名队员作为评委,根据报告和问题的解释进行评分。最后,教师评语。展示创新的作品和报告,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技巧、表达技巧和书面沟通,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申请专利。

1.2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充实教材案例

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的大多数教学案例都是成熟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都是技术水平较高,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恐惧、难以企及,感到很难做这样的创新。被誉为TRIZ之父的G.S.Altshuler统计表明:最小的发明、小发明和中型发明三种发明占了人类总发明的95%[6]。这些发明是利用人类现有的多学科知识体系而实现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的一些作品被选为教材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些案例都是既有创新性又有可行性的;另一方面,它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的信心:“其他人可以做的我也能同样做到,并且我可以再做得好一点”。

另外,还需提高知识产权的培训。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程没有介绍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但创新产品设计需要保护。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行使知识产权的能力和专利撰写技能,知识产权作为补充的知识在《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也应要有所增加。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机械创新方法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的发挥。即使学生掌握了创新设计方法的理论,也很难转化为创新创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處于被动地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压抑和有限度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乐趣也下降了。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本文探讨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改变这种现象。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构思”部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团队班子成员利用团队的各种技术、群策群力来选择创新的主题;在“设计”部分,可以采用项目式驱动的教学法;在“运行”部分,采用开放式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自己的项目。

3阶段性的实际成果

本课程教学改革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公选课班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上进行了测试体验,学生的创新作品参加了各类各级比赛。知识产权保护和学生科技项目创新设计已初见成效。近一年来这两个班学生学习《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后的主要成果有:①参赛作品获奖:1件作品参加“挑战杯”广东省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终审决赛荣获高职组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2件作品参加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分别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一等奖和二等奖;②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教师的指导下,3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授权;③项目立项资助:2个项目在深圳市科创委个人创客项目申报中获得了共计10万元的立项资助。

篇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要和平崛起,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整个国家就离不开创新精神,整个社会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目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社会的就业压力愈来愈重,但是整个社会急切需要的专业创新型人才缺口也不小,如何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和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2007年,教育部提出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挖掘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本文仅涉及探讨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对机制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

二、创新实训平台实施的现状分析

创新训练项目主要大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旨在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实训资源,打造服务学生的实训平台,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1.创新实训平台对机制专业的必要性。

机械工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是设计、生产和制造出种类众多的各式基础的零件;其次是将这些零件按照规定的工艺要求装配组成一个完整系统。要获得完整机械产品,如汽车、飞机、轮船等,还需要添加电器控制、液压传动等其他辅部件。因应各式不同的需求会对零件的结构、形状、精密度、强度有不同要求,按要求制造出合格的零件就离不开机制专业。事实上,大学本科中的机械制造专业称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三大块: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械自动化,简称为机设、机制和机电。本文中机制专业是指大学本科阶段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而不作特别的细分。

设置制造专业目标在于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制专业的学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单纯坐在课堂里是不可能掌握生产第一线的知识的,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进入生产实践环节之中,才能深刻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做。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应运而生,及时满足了大学生的急切需求。搭建好的面向机制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运行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锻炼了众多机制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了自主学习能力,端正了学习处事心态。

2.创新实训平台对本专业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影响。

(1)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多,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高。

按照创新训练项目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生产实际中面临的各式问题。学生取得相应课题后,首先需要自己设计、规划实验方案,探讨和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实施实验方案,撰写科学报告和进行学术探讨等内容。为了督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获得项目后,自行登录“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平台”,按照要求定期填报季度进展报告和年度结题报告。在规定的时间节点下,学生需要自我设计实验进度,学会自我管理,避免办事拖拉和敷衍了事,进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管控能力。创新实训这一过程教会了学生如何做科研,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交流协作能力获得提高。

面向学生搭建的创新实训平台,提供给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参与项目的学生借助实训平台进行创新,并支持学生带着创新成果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创新获得增强。

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时,大多抱有自我追求新知识的强烈诉求,因为受到书本上基础理论知识的限制,使得其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展示,但是通过参加实训平台,学生将会获得极佳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充满实际意义。此外,因为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创新不再是无源之水,凭空想象,而是更加切实可行。

(4)学生规范化操作的意识增强,安全意识获得强化。

目前,在校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很难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少量安排了工厂实习,大多走马观花,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厂生产实际状况,大多数学生对工厂还存在一些神秘感,对工厂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内容并不了解,甚至有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并不重要。学生在实训平台参与实习的过程,近似于学生参与工厂生产的过程,工厂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要求,学生在实训平台内都要严格遵守,只有树立高度的规范化意识和安全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机械工程师。

3.创新实训平台对本专业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的提高。

(1)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激励教师在教研上追求更大的突破。

教师的教学方式既不是课堂上照本宣科,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点重复,更不是填鸭式讲课。教学应该和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在课堂上增加新知识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顺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教师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进修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训项目时,就不只是简单地注满一杯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彻底燃烧学生拥有创意的小宇宙。

(2)促进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实训平台的过程,就是模拟将学生推向一线生产工厂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不一样的校园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事先深入企业,与企业导师进行深入交流学习,以便对未来设计的创新实训课题项目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将企业课题带回学校后还需要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评估和科学处理,使得大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并在学习少许课外知识后就能够顺利完成这些项目,毕竟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也不能耽搁。

三、对于创新实训平台发展的思考

1.同一样的平台,不同样的任务。

实训平台是由多样化的生产设备构成的系统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局限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专业,可以是跨学科的、跨专业的任务,例如超精密制造中的化学机械抛光方法。具体设计化学机械抛光相关的训练任务时,指导老师可以通过传统的金属表面抛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晶体表面的镜面加工,这个看似简单的制造工艺中可以引申出若干机械的、物理和化学的科学问题,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涉及交叉学科的任务有很多,比如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绿色生产问题,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云数据平台建立问题,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开阔的视野,勇于创新,敢于面对问题,善于学习思考,解决面临的各式难题。

2.创新必须是源于真实的生产需求。

建立实训平台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创新,然而创新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如果没有相关生产实践,不少学生就会为应付期末考试,获得毕业学分而学习,这样的学习目标势必导致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期望值下降,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大学生创新实训平台带来了企业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就是实训的目标。通过实训可以培养学生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经由企业获得相关毛坯材料,指导学生加工出合格的成品,整个制作工艺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避免实训中敷衍了事的现象的发生。在严格的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白如何实现学以致用,凡事所作所为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么做,理由是什么。实训内容源于生产实际,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创意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这样创新才能成为“有源之活水”。

四、结语

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实训平台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与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创新实训平台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优势,立足本土,服务地方发展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杨雄,周思柱,徐小兵.机械工程创新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332-333.

[2]杨雄,徐小兵,周思柱,张锦洲.开展创新实训培养创新意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0:217+229.

[3]陈长生.开设创新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4,06:17-19.

[4]肖细梅.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J].成人教育,2011,05:92-93.

[5]李耀富.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18:22-24.

[6]徐小兵,杨雄,王本德.多层次模块化机械工程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33-34.

[7]王帅.特种加工创新实训教学改革[J].电子制作,2013,16:165.

篇4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高职教育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innovation consciousnes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16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进行技术革新,工艺提高,这必将需要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大范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无疑会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1],因此,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现代使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整合相关专业,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共享,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相应工程实践能力。

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1.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行业、企业里所对应的岗位,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把岗位知识、先进技术、技术能力、职业素质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要求的对接。

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五个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出适合产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备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工学交替,教、学、做相统一,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综合培养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基于学生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校内、校外实训、校企的联合培养,以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人才技术技能要求也就越高,培养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适应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2.2 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2.1 工学结合,课证融通 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训资源和教育资源,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理衔接。如图1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工作岗位设置的培养体系,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维修电工实训,掌握基本控制电路设计,熟知各类电器元件,同时开设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学生对控制类知识掌握一定程度后,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然后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其内容、培训过程、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进行,同学期开展液压与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此外,机械制图与实训、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训也同期进行,使学生熟知机械传动装置,并能选择传动机构,最后开展综合性实训-简单机电系统制作,综合训练学生机构设计、传动装置选择、执行部件选取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等能力,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岗位技能和专业素质,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锻炼,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学生在毕业资格也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2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普通车工初级证书、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书、Pro-E/UG设计工程师证书、CAD中级证书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高级证书等,且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顺利毕业,这样也促进“三个结合,五个对接”有效开展和实施。

2.2.2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解决高职学校教育、实训资源的匮乏等问题,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实训场所和良好的师资,能够共同制订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采取“订单班”、“现代学徒班”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学校老师和企业有经验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生产实践,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师资力量相互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要求相一致,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需求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4]。

2.2.3 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近几年在学生课外活动上加强引导和投入,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专业协会,如现代制造专业协会,机电产品营销协会等,协会为成员讨论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利于老生和新生之间的沟通,便于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相互赶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弃学的老大难问题[6];对创新设计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创新班,课外开展创新知识专题讲座、组建创新团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依托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明杯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设置院级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过程中,只有在碰到自己团队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3 实践成效

3.1 专业建设 2013年机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无锡市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新增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室、3D打印快速成型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室等,也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理有序安排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麦可思《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近三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且2013届就业率不降反升,就业率达到100%,比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9个百分点。第三方的调研报告较为客观的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体系构建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技术技能,深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3.2 校企合作 机电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有效合作,如与无锡市信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信捷)持续有效的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编写了项目驱动式校本教材《机电控制理论及实训》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验指导书》,共建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学生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后,考取了可编程控制器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也作为毕业资格一个重要条件,每年学校都和无锡信捷联合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鼓舞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进行无锡信捷工作,得到无锡信捷公司的肯定。此外,与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合作成立“无锡市五金机电学院”,与金鑫美莱克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班”,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好评。

3.3 科技创新 近几年,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生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项;在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在校获得专利20多项;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 “挑战杯”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足以说明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不足,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互惠共赢”长效持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合作持续有效,真正成为双方发展的推进剂;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课外科技活动,扩大学生受众面。

参考文献:

[1]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92-44.

[2]葛俊杰,吴旭军,杨旭.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36-38.

[3]陈达美;邓秀芬;李正义,等.民办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探索[J].教育探索,2014,279(9):84-85.

篇5

2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在梳理了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历程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多种途径,对我国部分高校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行了归纳:

(1)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文科课程的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一成不变的在讲台上讲,学生机械的在下面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姿态甚至语音语调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学生往往就是睡觉的睡觉,逃课的逃课,玩手机的在玩手机,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文科课程在大学里面被学生称为是最枯燥可听可不听的课程,当然有部分课程会采取“模拟演练”、“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真正得到锻炼。

(2)实习实践教学方面

为了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我国高校都会安排毕业生参加实习工作。实习不单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前高校的实习却与毕业相联系,作为必修课,但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实习往往是应付流程,收不到好的效果。毕业论文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科论文的选题往往是老师指派,围绕理论谈理论,缺乏创新。

(3)课外实践方面

文科课程内容相对于理工科内容来说容易理解,文科生只需要提前预习就可以轻松掌握课程内容,所以文科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多余精力,这也给文科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大部分的文科生都有课外兼职,比如做家教、做礼仪、做销售等等,却都是已赚钱为目的,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优势并无多大关联,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做那种报酬少但却真正可以得到锻炼的兼职工作。

篇6

    一、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创新欲望

    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素质与重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省属本科院校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较大,部分学习较主动的学生也容易被大环境同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提不起来。为了更好将大赛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赛促学,我们进行了如下举措:

    (一)成立机械创新协会当今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厚,但对社团活动却情有独钟。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利用学生心理作用于2008年成立了机械创新协会,吸引了一批对机械创新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科研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创新课题讨论、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小产品制作、基本加工技能培训、学术报告等。实践活动中,教师以创新理念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拓宽了机械创新基础知识面。

    (二)建立专用实验室固定的实验场所是顺利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在实验楼建立专门实验室供学生使用。此实验室由机械创新协会管理,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和常用加工工具如老虎钳、扳手、电锯、小型钻床等,并与学院实训中心建立联系,利用实训中心现有设备进行机械零部件加工并完成创新小产品的制作。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避免了受常规实践教学的干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和专业讲座针对机械爱好者定期开设系列讲座如:机械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制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传感检测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单片机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涉及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测试技术、控制理论等专业技术方面知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有一类报告是由学生自己主持的,由已毕业返校的校友和参加过往届比赛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并对学弟学妹提出期望和告诫。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开设,拓宽了学生的基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以赛促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优秀的指导教师不仅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2001年组建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参加教学和管理工作,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欠缺。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周期很长,从项目创意、立项、方案设计、具体零部件设计、加工制作、试验调试到参赛答辩准备等工作,需要指导教师长时间关注指导项目,并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在教师培养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加强教师培训江西理工大学历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水平。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排《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等课程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法,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鉴于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较差等因素,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联系实习单位,送教师到工厂和企业进行实地培训,专门针对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等专业操作进行培训。另外,还与本地的多家机械加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实践,并在合作单位与工人师傅共同指导完成《机械加工工艺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现如今大学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因此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校的建设水平。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丰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6-7]。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实验室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形成有较强工程背景的教学环境,使直观式教学、现场式教学方式的采用如鱼得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通过一系列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实训项目,以及采用大量的源于生活、源于生产一线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注入更多的工程因素,达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课程建设中对实验室进行扩充,在原有传统机械零件模型和机构模型基础上,进行机构创新、轴系创新、机械系统创意组合和慧鱼创新设备的购进,在试验内容上,增加机构创意设计、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机械传动综合实验等。

    (三)建立教师工人相结合指导模式鉴于教师、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参赛模型或实物制作过程比较困难这一问题,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工人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习环境的投入上比较大。学院有完整的金工实习工厂,其中包含了机加工的全部工种:钳、车、焊、热处理和数控机床加工,并配备经验丰富的生产工人进行实习指导。利用学院现有优势,在参赛初期的选题和方案设计阶段由教师指导完成,在模型或样机的加工制作阶段,由教师和工人共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和参赛样机的装配。

    三、以赛促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两年一次,不利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难以保证每届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比赛筹备时间太长,从题目的公布到参加地区预赛要一年多时间,容易与正常的课程教学相冲突;大赛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作品的设计、制作场地易与教学相冲突;大赛对学生知识面要求很广,涉及的课程多,包括力学系列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电工电子、计算机控制、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机械加工工艺等,学生在低年级没有掌握好大赛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完成比赛任务临时抱佛脚,却又耽误了新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又忙于考研和找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大赛。针对这一问题,杨叔子院士在《再论机械创新大赛很重要》的报告中已经提出“:这一大赛不是可有可无,建议纳入个性化教学计划,并从体制上加以保证。”鉴于此问题,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们已完成省教改课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的综合课程设计改革”(课题编号:JXJG-06-84-1)和校级教改课题“以创新设计大赛为切入点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通过两课题的研究在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综合课程设计改革[8],将机械专业09级教学计划中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分别改为机械创新设计(一)、(二)、(三),使之成为连续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课题的设置上,增加创新专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程,开设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环节,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在10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为期一周的《机械创新实训》实践环节,该实训是基于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和机构创新组合平台开展的,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篇7

1.关注点不一样,学校和学生意见分歧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检评优,所以学校很紧张,万一结果不好,影响学校的声誉。但现状是,机械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从第5学期中后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而且大部分从事的是机床操作和产品检验、包装等工种,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与“设计”无缘。少部分学生在产品销售岗位实习,还有部分在售后服务岗位实习,与“设计”关系都不大,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多大作用,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因此,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认真地搞毕业设计。由于学校对老师有要求,老师本意当然想认真地指导学生,可是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不能与老师经常见面,有的根本见不了面,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沟通,学生上网不便,邮件也说不清楚,老师只能过一段时间督促一下,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所需信息和资料难以搜集,影响进度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都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学生的图书馆、机房、网络、实验室等毕业设计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的搜集、分析、利用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资源的缺乏令学生在选题、开题和具体实施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只能胡乱参照往年或网上资料相关题目。例如,机械类专业学生中期检查交上来的题目大多是轴类、箱体类、圆盘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各种零件的模具设计、各种普通机床经济型数控化改造、电梯和机械手、水位、各种生产线等的PLC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等,题目有的大而空,有的是课程设计内容,有的是教材上的实例。学生撰写论文时参考教材或网络公开资料过多,没有什么数据支撑,也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实际作品,谈不上论文的质量及学生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的原因江苏省这几年的高职招生,有提前单招,有注册入学,还有中职对口单招,最后,通过真正参加高考录取的考生,所占比例已经较少了。即使是这些学生,录取的分数也很低。而且,江苏省录取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报考学生总数,基本上只要想上学,都能上。所以招进来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水平和能力又参差不齐。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绝大部分学生是自己通过人才市场选择的实习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和正式用工一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学生每天上8小时甚至12小时的班,有的企业两班倒,有的三班倒,没有精力再去搞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前两年,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毕业设计要做什么,怎么做。老师给学生的课题,学生做不了,学生自己定的题目,又很不恰当。勉强写出的论文不规范,文字欠通顺,表述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案逻辑性不强,质量很低,有的直接抄袭论文或干脆购买,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4.指导老师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一般平均每位专业教师要承担十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学生远在四处各地,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系统和及时的指导和检查。而且本身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精力跟不上。另外,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是招生就业,使得老师可能不太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不愿多花时间与精力。从教师本身来看,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没有实践环节,只能照本宣科;年长教师,没有知识更新的再教育环节,对新技术不太了解。老师自己实践水平不高,给学生的选题,为回避实践环节,很多选择了与工程实际相脱离的综述类题目或计算机仿真题目。这些都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难度增大,难以保证质量。

二、对策分析

1.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两学年转移,减少第三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五学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包括落实任务、查阅资料,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设计。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论文总体框架后,到企业、实习基地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不再感到茫然。

2.充分利用毕业顶岗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这几年,我院机械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已提前至第5学期的下半学期,由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旺,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自己都能较容易找到相关实习岗位。学生带着各自初拟的毕业设计课题,分散到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比较容易被企业接受;还有部分学生,在第3或者第4学期已经选择了进入与学校签有合作培养协议的“订单班”学习,我系有“上海鸿得利”、“富士康”、“亿滋”、“无锡松下”等众多订单班,学生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这些单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所从事的岗位联系,如果与初拟的框架有冲突,可再作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调整,甚至重新开展课题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校企共同指导学校自己聘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规范化指导,负责过程管理,制定毕业设计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后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保持与企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内容指导,提供企业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实习企业合作环境的协调。学校应支付企业导师一定报酬,同时,企业导师参与答辩要占到一定比例。我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至少每周写一次周记,每个周记提出一个工作问题,解决一个工作问题,学习一个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点,详细记录,并报告指导教师,指导老师进行点评、指导,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生还要完成手写的实习报告,也按周填写,学生的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一周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

4.丰富毕业设计课题来源

(1)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此类型题目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主要是近几年学校科研环境的改善及本系教师队伍的完善,科研项目逐渐增多,项目层次包括院级、市级、省级、国家级。

(2)依托技能竞赛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级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数控操作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可以依据竞赛时间进行调整,毕业设计可以以综合性竞赛项目实物作为成果,由竞赛辅导教师兼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前期创新过程中的作品进行完善和理论升华。通过技能竞赛学生熟练了技能,树立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更尝到了学习技能、精通技能的甜头。

(3)学生自己确立的课题。题目主要来自毕业顶岗实习或者将要就业的单位,收集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这说明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机会。对于部分搞不了设计的学生,要求他们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

(4)模具、数控、机械、机电专业跨专业整合,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课题探索,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如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夹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课程中的动画、视频的制作。既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我们大体上把机械类高职毕业设计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同时,我院已开设指导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或讲座。1)工艺夹具类。此类主要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加工零件所需夹具的设计。2)数控编程类。主要完成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可以和机械设计类结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机构的设计、机构零件的数控编程、加工。3)注塑、冲压模具类。主要完成各种注塑、冲压模具设计。4)机械设计类。减速器、机器人、机械手、各种泵、控制装备、农业机械、汽车、液压系统及各种设备的设计。5)机床类。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系统设计、钻床、铣床、组合机床设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进行各类机床的拆装、测绘训练。6)机械类课程图形库、动画库、试题库建设。7)机电一体化类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及各种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设计。8)机电设备或生产线故障分析与诊断。

(7)答辩形式多样化。答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答辩地点可以选择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实训室,也可以搬到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现场,邀请企业指导老师、技术人员、学生的同事一起参加答辩;答辩形式可以是陈述性答辩,也可以是作品展示性答辩;团队项目,可指定一人进行答辩。要保证各类形式如实习报告类、调查报告类、市场调研类、创业计划类、售后报告分析类、设计类都可以参加答辩。

三、总结

根据上面分析,现在的毕业设计质量较难保证,而现有国情下高职毕业设计暂时无法替代。但是,毕业设计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否则,不能发挥起应有的过渡桥梁作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是否能强化课程综合实训和课程设计,淡化毕业设计。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合CAD/CAM课程进行综合实训;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PLC等进行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进行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训练。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更有实效。

(2)毕业设计过程要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其目的和意义。

篇8

0 引言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保持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經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目前工科专业毕业生工程技术能力不强,达不到企业用工需求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用工荒”同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尝试从电子类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角度入手,探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就业能力。

1 工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工科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等同重要的位置。

1.2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用工要求脱节

部分学校将实践教学等同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规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细节,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要求在实验箱、试验台上,进行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接触不到专业内新器材、新技术,不了解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种“被动参与”的模式使学生手脚被束缚,动手应用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与企业招来能上手、能创效益的用工需要有较大差距。

1.3实践教学师资存在不足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优秀的师资总是承担大量的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也有较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承担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被重视,很难接触到最新的器件、新技术。师资也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水平不高、待遇较差的状态。另外随着近年来的持续扩招,实验教师工作量也激增,致使师资存在较大缺口。

1.4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不够规范

很多学校还将实践教学等同于以往的实验教学,没有构建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沿袭实验教学的管理。每位教师需要带多轮次、多个实验项目,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实验过程,更多的是依照提交的书面报告和作品来评判。造成学生只要参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就能过关,取得相应学分,使得实践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1.5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理论教学的工作量统计比较规范,而且还有相应的课程系数、班级规模系数,有一定的授课酬金。实践教学有其特殊性:实验需要分组,每个实验教师需要带多组,持续时间较长,还需要經常性地个别指导,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工作量上体现不够明显。部分教师耗费大量精力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科技赛事并获奖,在工作量和职称评定上也得不到体现,一定程度上制约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转变。

2 电子类工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部门及其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树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成功之本”的教育理念。我校在2009版的人才方案中提出了工科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占三分之一的改革思路,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2.2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抛弃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在安排必要的电子实训的基础上,要以课程设计为主线,密切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有丰富工程实践和理论素养的教师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大量引进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构建全程化教学实践模式

以课程设计为主线,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认知程度,从低年级开始,依次开设电子基础实训(包括电子产品装接操作安全、简单钳工操作技能、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实训准备工序、手工焊接技能、简单电子电路工艺识图及装配等)、电子设计实训(包括Protel99原理图编辑设计系统、电路仿真、PCB图设计系统、信号完整性分析等)、51单片机实训(单片机软硬件操作、接口技术、综合应用实验等),最后可开设AVR单片机实训、DSP/ARM实训等课程,在综合性实验中都以常用成熟产品为目标,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在四年级,可以安排一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企业就业的能力。

2.4改革实训成绩评定体系

学生成绩评定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关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所以成绩评定等必须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它既要参考学生实训的成果,又要关注实践教学的过程。为此,我们从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创新成绩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理论成绩包括实训项目的工作原理、检查方法、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技能操作成绩包括工具、仪器设备的使用、项目完成速度和质量等情况:创新成绩则需要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完成综合性的设计开发,制作出有一定应用价值又有创新的项目。

2.5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实践教学队伍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配备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要向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倾斜,有丰富实践經验工程技术开发人才可以打破学历、资质等框框。鉴于工科专业的性质,要在公司、企业聘任具有多年工作經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我校自2009年开展了“卓越工程师进课堂”活动,依托洛阳雄厚的工业基础,每学期邀请6到8名企业、设计研究院高工来学校结合专题给学生搞讲座,与教师座谈,加深师生们对工程实践的认知:同时利用寒暑假委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研究所进行短期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要和技术特点,便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还将实践教学的教师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同等对待,改进评价体系,把实践教学同样要计人教学工作量,与课堂教学一样给予授课酬金。

2.6以重大赛事为平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篇9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工程实践应用及创新培养为核心,具有设计制造、焊接结构控制与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坚持基本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观念,统筹协调模具设计制造、焊接设计工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构筑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分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实践教学内容不同)、多层次(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水平划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任务)、个性化(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着重培养)的实践教学发展阶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4-6]。在理论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问卷、现场询问、无记名寻求问题、教师间相互听课、批评与自我批评、内部教学交流会以及学院间教研讨论等方式,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身为中心,以自愿学习为前提,以个人兴趣为动力。树立健康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杜绝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和创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以达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设创新型“双师”教学队伍人才培养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机制。吸收优秀人才加入材料成型专业教学团队,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培训交流以及深造,并形成常规机制[7]。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将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带回学校进行技术攻关。“双师”队伍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所具有的职业证书上,而是通过与企业、重点高校的交流、学习来强化自身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强化教师科研工作,以科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教师在高铬铸铁应用研究、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轻金属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材料腐蚀与防护处理方面研究及焊接工艺与性能研究等5个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50余篇,申请科研项目10余项,培养本科生100余人次,对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培养专业学生应用创新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行“导师制”。实行“导师制”,可以使新生入学后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了解学校情况,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培养专业兴趣;可以随时解答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增长见识。鼓励专业教师自觉投入大学生创新教育,促进师生之间课外互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这种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在导师与学生之间搭接无障碍通道,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不仅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也在学术、科技活动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创新技能。

篇10

按照“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第二课程相互补充,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通过“第一课堂”的“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制造业发展预测”“中国制造2025”等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广西科技馆、南宁市创客城、先进制造企业的参观体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激情和精神,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准职业者。 

第二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以“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技术”等含创新教学项目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和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技艺展示、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构成的“第二课堂”,支撑岗位能力的训练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面向岗位新任务及新岗位的适应者。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通过“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课程训练和“第二课堂”的技术服务项目实践、专利申请、,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素质养成,并成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图1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三进”策略,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 

(一)创新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下: 

1.创新型专门课程进第一、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体现“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专门课程组成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素质养成。在第一课堂体系中,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第二阶段开设“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等含创新教学项目且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第三阶段开设“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创新实践课程。二是构建由学科讲座、参观体验、技艺展示、各级创新技能比赛、技术服务、专利申请、七大模块组成的“第二课堂”课程包,与第一课堂三阶段匹配分段实施,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两个课堂相融、互撑,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实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革新课程考核及学业评价方式,匹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手段。一是实施学分认定改革。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及置换方案》,设置合理比例的“第二课堂”学分,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计入学分,包括发明创造、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竞赛获奖、方案设计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多元、开放、重过程、强创新”为课程考核指导思想,设计以检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以“项目分析、答辩、探究式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等。实现了考核方式与探究型学习方法和手段相匹配和适宜。 

(二)创新思维训练进课程。具体如下: 

1.基于“技术改造服务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设计系列开放程度高的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中加大了机械构形设计、非标设备开发等开放性程度高的教学项目。与学院科创服务对象广西沿海铁路股份公司、广西双高农机等企业合作,以真实技术服务、改造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为载体,在“机械创新设计及制作”等核心课程中設计了“铁路轨道轨距水平检测仪的试制”“纸碟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等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加工制作自行构思、带有创意的产品,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及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后期的创新成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归纳式”教学方法。在本专业群小班制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机械制造技术”“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中推行了“情景创设—思考讨论—实践探究—结论构建”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建成系列支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课程。一是开发了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多媒体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发了《机床夹具系列微课》《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情景创设、问题的提出等环节,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二是开发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对数据信息的主动分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先后将“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等专业课程制作为慕课等网络化课程,方便不同学习能力的个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进度和难易度,这种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很好地支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 

(三)创新实践进第二课堂。一是围绕创新能力养成,做好第二课堂的系统设计,构建全程化和阶进式第二课堂训练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第二课堂活动,且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5%左右,延展和补充了第一课堂。二是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创新制作、创新设计项目。在“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支撑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设了系列基础性单一型创新实践项目到提高性集成型创新实践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三是以不同等级和范围的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满足创新实践的个性化需求。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0余项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开展了差异化需求下的系列创新实践训练。四是发挥了“智创空间”在创新教育中的延伸作用,以智创空间等创新型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研、创、做”的实践,三年来开展了60余项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新工艺及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达到20余项。 

三、抓好“两个打造”,夯实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 

(一)打造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构建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基于校企融合创新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大连机床集团、柳工路创等知名企业合作,新建成了“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区”“现代装备智能制造实训区”“创新作品制作中心”,完善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实训区”“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实训区”等支撑两个课堂的实践训练平台。二是建立了匹配两个课堂师生活动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专门化的“中心”管理组织机构;采用灵活而有弹性的课内课外结合、学期假期结合的常态化面向学生开放的“中心”管理模式,并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智创空间管理办法》,保障师生“两个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协调、有序开展;师生可以根据第一、二课堂的需要选择实践场所,进行参与项目的工艺设计、设备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制作等。 

(二)打造一支掌握职业教育和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能主动运用规律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队伍。一是树立了“职业性、创新性、师范性”合一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观。通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专家讲座、沙龙交流、创新型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师培训手段,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二是能够主动按照职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怎么教”。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实施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全体教师参与完成機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评价革新、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等,这个过程使得专业群全体教师不仅明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掌握完成培养目标的实施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三是以提高科创服务能力为抓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使之“教得更好”。近三年共有18名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参加3-6个月的顶岗实践,60余人次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主持、参与创新研发型科研课题,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后期教师持续更新创新型教学项目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资源。 

综上所述,本文以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把创新教育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彼此互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安排、评价及考核革新等整个过程链中,形成完善的高职专业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为“如何培养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资参考的合理系统,突破以往关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笼统和模糊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因素,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协同条件进行优化建设,采取基于校企融合的“中心”建设模式,匹配了灵活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实施了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提升了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本文遵循从意识到行动、从模仿到创造的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创新教育路径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阶进上升的新思路,构建了“三级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路径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训练”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从“意识创新—精神转化—创新技能转化—成果创新”阶进上升,对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胡斌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要求[J].经营与管理,2016(5) 

[3]管平.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4]周长根.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