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21:05: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就要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分析出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而分析出教师自身音乐素养的缺失。只有从学前教育师资音乐素养培养这一源头抓起,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质量。
(一)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提供机会,并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而实践中,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音乐教育只是唱唱跳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注重唱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能力的现象。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造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出现了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及活动中,一方面可使幼儿熟悉的少数民族音乐、歌曲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学级生活中,保证幼儿学习的初始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但大多数教师们却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少数民族歌舞方面的生本资源。为幼儿设定的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活动陷入了呆板、乏味的境地,不能够很好地提起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音乐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教师上音乐课往往只想到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音乐、舞蹈的现有水平,以及幼儿在此基础之上的进一步需要及兴趣。由于没有对这些要求进行评估,采取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能够给予幼儿自己自由活动的条件,让其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模式化的教学不仅成了定式,而且禁锢着教师的思想和教学行为,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表现
教学评价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本地区多所幼儿园的教学中,大多数幼儿园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的积极性不高,而主要是以教师互评和自评为主,极少与外请专家、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而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围绕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而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少数民族歌舞方面的基础并对此进行培养的评鉴,这样相对单一的评价手段及内容标准的设定致使教师只能关注到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能对幼儿一生可持续的发展做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从源头抓起,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有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应着眼于研究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内容本土化,改善教学策略,优化培养途径与方法等问题。从培养思路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加以研究,达到使该专业教师具有较好的且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为:
(一)培养思路与目标方面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仅仅定位于适应现实的幼教实践,完成一般教学常规要求,是有局限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要求,进行的创新幼教实践②。其核心问题是: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这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有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该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培养应与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生活相结合,注重幼儿所具有的生本资源,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歌舞、戏曲等音乐元素,以更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融入或创新学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元素,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加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完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训练内容设置方面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整合性”的体现。③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同样也应该遵循面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这一原则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适切性与互补性结合,④精选、梳理利于幼儿熟悉的音乐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音乐元素。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合理融入该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中。通过这样的积累,其目的是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职前就有较熟悉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教学技能得以掌握,以利于学生今后在民族地区能够更顺利地、有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式方面的分析
1.新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缺乏了解,并且实践经验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之间的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是本硕生,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当招聘来的新教师进行说课的时候,他们往往按照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行讲授,少有在幼儿园岗位实践的经历,这样就使得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听不懂,或者学生听得非常乏力。他们很少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知识的分析以及讲解,这样就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入职后教师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入职后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就是在入职后由老教师针对所有新近教师对于学校环境、学校规定、专业规定等进行短期的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比较笼统、简单,根本不能够让新教师真正地了解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学前教育这个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入职后的简单培训不能够让新老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也不利于新老师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且在之后的教学中再培训的机会非常少,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也不利于教师将学前教育专业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素质,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融合。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因此对于注重应用技术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将专业技能与良好的心理、思想道德等进行完美的融合。因此面对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该逐渐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教师人才。
2.在教师队伍的组建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关、高要求,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想打造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我们就应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例如,我们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地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聘,不仅在学历上进行要求,而且应该在年龄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都要进行综合的考核。当然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开放绿色通道,从而不断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接下来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推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我们还应该针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将教师按照不同的课程分为理论性教师以及技能型的教师,技能型教师包括手工教师、弹唱教师、舞蹈教师、口语教师、儿文教师等,理论型的教师包括学前心理学教师、教育学教师、中外幼教史教师、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师、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师、幼儿园游戏教师等课程教师。这样可以让教师各司其职,针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度的挖掘,有助于提高整个学前教育师资团队的整体质量,从而不断地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素质,为社会输送真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前教育的教师。
3.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素质对于新进教师来说一定要注重入职后的教育培训,这有助于新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也有助于新进教师真正地了解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对于入职后的培训,我们可以采用老教师带新弟子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新老师全方位地感受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并且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老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有助于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例如,我们可以与幼儿园建立紧密联系,每位新教师每年都有固定的下幼儿园锻炼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新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下园锻炼的实践时间进行双向指导,从而尽快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还可以通过对儿童课堂上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充分地掌握儿童的心理,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情况,促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社会是在逐渐发展的,学前教育也在逐渐的发展中,因此对于老教师而言,进行再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课过程中可能教学思维就会僵化,教学方式也会逐渐落后,因此为了使整个教师队伍始终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定期对于老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促进这个教师队伍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针对老教师的特点进行讲座式的培训。聘请学前教育行业中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进行现场教育观摩,甚至可以采用电影等方式进行学习,总之,这样的培训时间应该短、方式应该活泼,从而带动老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4.高职院校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计算机不断地被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以及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促进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利用网络,不断地在网络上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或者不断地吸取目前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不断地更新,从而保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或者进行学前教育实际课堂观摩,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例如,山东某一高职院校,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不可能时时地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实地观摩,于是他们通过给教师配备电子计算机等,定时地给教师发送精品的课堂视频,或者先进的教学理论,这样就可以让学前教育的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保证自己专业知识的先进性,以及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
二、师资队伍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要会教英语,还要懂得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幼师院校ESP课程基本上是由EGP教师担任,由于EGP教师普遍缺少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教师队伍的现状很难满足实际ESP教学的需求。因此,从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入手,更新其知识体系,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其教学能力是开展“EGP+ESP”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条件。首先,英语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教专业课程自我学习提高,系统地将学到的幼教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到幼儿园挂职锻炼或在幼儿园兼课的方式拓展自己幼教专业知识面,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以增强。同时,学校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机会,选派一些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有一定培养价值的EGP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出国进修幼教专业课程,或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最后,高等学校可以与知名幼儿园签订合同,聘请其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或者开展短期培训,并通过这些教师了解幼教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教学方法
结合幼专院校的特点,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且差别较大的现状,根据学生入学水平和语言教育特点,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交际法、视听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为辅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EGP知识的学习和ESP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来,增强“EGP+ESP”教学模式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
针对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改变原来传统的评价模式,运用先进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元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主观和客观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绩效性评价”方式,尽量减少笔试环节的比例,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口试、课堂练讲、模拟教学等多种考核方式,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从态度、动机、任务完成情况、解决问题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核定期末成绩。具体操作如下:每学期平时成绩占30%,期末为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作品(含儿童英语教具制作、儿童剧表演、语音测试、演讲比赛等内容)完成情况,课堂任务组织、完成及汇报情况,口语表达流利与纯正熟练情况。期末考核分年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一年级侧重语音、听力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B级);二年级为口试、笔试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A级);三年级以学生各项教学技能验收(包括讲故事、幼儿活动设计、模拟教学等)为主,考察学生教学基本功。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叫做“注入式”或“填鸭式”。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师组织得法,调配得当,经验丰富,知识广博,在知识传播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上就会拥有独到之处。在我国大多数的课堂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注入式”都是主流的教育方法。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长时期看来,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等都有这种提法,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进步,强调了学生这一主体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无法将课堂和知识完全交由学生支配,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本身的意义。
二、中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李秉德先生在《教学论》中对课堂做过系统的分类,我们参照可以得出五种形式:
(1)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这是主要的一种形式。(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即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比如练习法、作业法、操作法等。(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比如陶冶法等。(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三、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探索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革新与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他们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学中,不再愿意完全被动地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地调整,用多元的方法来引导、刺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定义
多元化教学活动,即摒弃单一的、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为根本,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多种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趣味的生活化内容。
2.建立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校情构建教学模式。校情的分析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2)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3)考虑讲授的课型即讲授课程本身的内容。
3.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讨论
(1)说明文课型:参与式教学法
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就近找到一处古式建筑进行参观、学习,现场讲授。在参观之前,我采用学案的方法指导学生先自学课文,了解古代建筑的特征、术语。其次,学生在参观时通过手绘部分结构图加深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组,复原本市古城部分建筑并绘出图纸,当做假期作业。假期回来,我们召开了研讨会,许多小组做得都非常精妙。可以说,在学习中将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既使学生看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又有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2)文言文课型:读诵法、写作法、基础知识竞赛法。
虽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较远,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了解它,比如:读诵法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节奏,了解内容。讲《项脊轩志》的时候,第一步先让学生通过学案疏通文义,然后引导学生重视三读,一读生字词,二读文义,三读感情。第二步是让学生写作,以文言的形式写一件自己难忘的事,要求不超过50字。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在写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文言成为语言的习惯。通过朗诵会的形式,引起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最后运用竞赛法强化基础知识,寓教于乐。
(3)诗歌课型:品读法、表演法。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把品味语言的韵味作为学诗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品味?如果是单一的模式,久之必会生厌。《邶风·静女》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细节描写很突出。我让学生用哑剧的形式即兴表演,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在欢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一、教师应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因势利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量显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最佳办法。在教育活动中,我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来灌输知识的状况,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和动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小工具”活动中,开始我把它设计成到“汽车王国探索秘密”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感性材料,让幼儿在各自操作中,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质、形状、差异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观察的更细致,而且可以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认识和理解教师所提供的认识对象。因此说,教师的“教”是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实现自我机会的“学”。
二、教师应利用幼儿的个性特征,诱导其“创作”思维的发展
鲁迅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说明幼儿本身就有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去探索,去发现,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到达教学的目的。
例如:中班语言活动《家》,教师事先不念诗歌的内容,而是给每个幼儿一张背景图(画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密密的树林,红红的花儿……)和各种图片,让幼儿自己动手将图片粘贴到何时的地方,教师巡回指导并启发幼儿:天空是谁的家?树林是谁的家?河水是谁的家?草地是谁的家?让幼儿自发地去思考,去寻找结论,教师及时发现并赞赏幼儿的操作,活动数分钟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图片内容,就编成了一组完整的诗歌,而且全班每个孩子的诗歌都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学”,从而发挥幼儿的能动作用,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应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幼儿的观察记忆能力
记得我1996年执教中学语文时,从初一到初四的语文教材上,对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字形的演变、词性、句子成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系列短文介绍。
后来,我到职业技术学校执教语文了。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问学生们,他们都说,造字法之类的语文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
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一年比一年响。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且不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写一手基本框架说得过去、绝大多数笔画正确的汉字,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这应该是初中毕业生们,在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了吧?
可是,实话实说,学生们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
以我所执教(过)的班级为例。
一个班四十几名新生,从第一次语文作业的情况来看,字写的基本框架能够成型、字迹工整的学生,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4;另有1/4的学生,或者字的结构错乱、或者笔画缺失、或者字迹几乎难以辨认。。。。纠正错别字、强调、示范有代表性的字的书写,几乎成了每一次作业批改与讲评的“保留曲目”。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吞吞吐吐,或磕磕绊绊,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写给班主任的请假条,格式五花八门,用语千奇百怪;布置篇作文,学生们更是叫苦连天,或者两行三段,或者东拼西凑。。。。
鉴于如此现状,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合理选择、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内容。
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不论学何种专业,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说话条理流利,书写公正规范,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教学,必不可少。
结合语文教材的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即口语表达的训练。
利用相关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强化训练;普通话训练,语言环境非常重要。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学、练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在教室里、课堂上,不论是交谈、读书,还是回答问题,都必须说普通话。
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辩论和演讲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普通话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针对学生实际,强化学生的书写(写字)的训练。
根据大部分汉字书写字不成形、笔画缺失、字迹难辨的现状,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对我所执教的新生,我都给他们补充汉字造字法、汉字形体演变等语文知识,使学生了解,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主要的造字法;给学生补充讲解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的区别。使学生明白:练字,首先要练楷书;行书(和草书),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楷书基本功的基础之上,胡写乱画,绝对不等于行书(和草书)。
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第一题,都是字词注音释义方面的题目;每一次的作业讲评,都把纠正错别字,讲解(补充)这些字的造字法,作为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且,每个写错了的字,都要按照正确的写法用楷书――一笔一划地写三遍――这在许多人看来,实在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状如此,练,总强于不练吧。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和训练,最起码,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写的字)能够“拿得出手”。
二、课文的选择和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各有侧重。
2010年(版本)的“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语文教材”,实事求是的说,不大符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语文实际:知识面偏古,偏高,偏难。
教材中的第一个模块“阅读与欣赏”模块,共六个单元,36篇文章:每个单元的六篇课文中,古诗、文占了三篇。
毋容置疑,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对优秀篇章的教学,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我们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我们开设的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训练学生最基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古汉语专业学校,培养的不是古文研究者,没有必要――学生也没有能力学这么多的古文。因此,根据我校压缩文化课教学课时、增加实习教学课时的实际,要大幅度删减古文教学篇目:选择、保留优秀的古诗词即可。
现在,我省绝大多数的职业技术学校,不论那种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省通编语文教材。这种一本教材“保打天下”的做法,实实在在地说,不够科学。
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所学专业的不同,合理设置语文课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或者选、编适合自己学校、学生适用的教材。
三、根据学生现状和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和训练的应用文:求职信,请示,计划,总结,实习报告等。
应用文与一般文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一种应用文,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相对固定的格式。所以,应用文体的教学与训练,应用文的写作,必须在掌握特点(格式)的基础上来进行。
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也要努力训练学生求实的文风,否则,生编硬造,东拼西抄,就失去了应用写作训练的实际意义……
二、多元文化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虽然还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必须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样式受到培养。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全球化视野
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喜欢突出和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用意识形态的思维批判和贬低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认为“资产阶级思想都是腐朽的”、“资本家只知道享乐”等等,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对立情绪,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把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将面临共同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决各自文化中的问题,必须要培养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鉴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全球动态,了解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本土化与国际化接轨。
(二)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礼仪、民族语言,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语言、文化、民族历史的美好与伟大,从而树立自豪感。
(三)培养开放意识和接纳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为儿童创造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又能学习和感知新的外来文化,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喜爱,学会接纳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与语言。从小培养儿童开放的意识和悦纳他人的胸怀。
(四)学会分享和理解
儿童出生后作为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不同的礼仪,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经遭遇的磨难。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活动之一,足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必然要与《纲要》规定的内容契合,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三个方面开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认知
儿童社会的发生是建立在其社会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儿童一出生就积极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环境刺激,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其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主动与被动感知理解的一种心理活动。儿童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内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与种族以及他们使用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宗教仪式等等,从而树立儿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识,加深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性情感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之上,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渗透在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对儿童的认识、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培育学前儿童积极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儿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发亲社会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认同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化情感。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对他人和事情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有可能是亲社会,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幼儿良好的亲社会,比如,对少数民族孩子的服饰表现出喜爱、赞美,对外国小朋友的语言表现出兴趣,等等。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实施途径
培育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还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径。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质上要让幼儿认识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增强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意识渗透,初步树立幼儿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和种族文化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连接起来。
(一)创建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维体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各类幼儿园应当基于本地实际,结合民族特色和当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途径具体加以落实。1.打造多元文化主题幼儿园。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民族风情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建筑外观、环境装饰、教育理念都可以体现民族特色。在一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或者因某种历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区域,例如建设“客家文化幼儿园”、“金沙文化幼儿园”等等,充分彰显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多样,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比如说到新疆的维吾尔族,我们就想起“大盘鸡”。看到哈达,我们就想起藏族儿女热情的歌舞。看到“桑巴舞”,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巴西。幼儿园在考虑幼儿的构成基础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台,定期在幼儿园开展不同民族的服饰秀、歌舞表演等;创设国际走廊,把各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民族特色做一个陈列展示,等等。3.设计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把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编制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以主题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养成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充分让幼儿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大创游”体验活动,具体做法譬如“美国饮食吧”、“美国购物街”、“回族餐厅(或者伊斯兰餐厅)”等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植入多元文化内容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开展师资培训。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与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宽广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知识素养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具备性别公正意识和行为,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歧视、种族与民族歧视等等。当前国内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比较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把多元文化内容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每个幼儿园也可以开展园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花大量时间练习怎样适当选择教育材料、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1.词汇方面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比如,英语中的uncle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毕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我们文化传播者还要在传播语言的同时,把握一切机会向外国人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消除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误解,使其可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2.语法方面
语法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所以语法会反映一种文化的深层心态特征。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不同的语言。因此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汉语语法表现出其特殊性。中国文化深受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特性、农业经济、宗法制社会的影响,产生了极具民族特性的心理特征。比如注重领悟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汉语语法中就使汉语注重意合而不注重形态。因此,我们汉语中缺少形态的变化,并不如印欧与那样拥有大量的词缀和派生词,汉语的大多数词语都是复合形成的,而且也没有明显的此类标志和丰富的构型法。正因为汉语语法如此随意,也就使有些句子具有许多个意思,也就会在使用时产生歧义。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歧义的发生呢?除了陈述者有意地是表达清楚外,接受者也应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领会言语之中蕴含的意义。这一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最困难的一部分。毕竟,任何成年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适应自己文化的思维方式,要想完全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非常困难。尤其思维这种抽象的东西,不像其他文化内容那样具体,培养思维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从方方面面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对我们文化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汉字方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本身有其严谨的规律和系统性。虽然中国土地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方言各异,有时差别巨大,语言不通,但是却东可以用相同的汉字记录下来,而且所有人都看的懂;虽然古今汉语的语音经过时间的洗礼也有很大变化,但我们依然可以读懂古籍,了解先人的历史和思想。可以说正是因为汉字的字形几千年来自行没有颠覆性的变化,才使得我们中国的文化可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有许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因为历史上的文字变革才造成了文化断层,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都没有保存下去,永远尘封在历史当中而没有被后人所知晓和传承。另外这种历史的传承性和独特的形体使得汉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字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汉字书法艺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历经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属、楷书的的演变。各代的书法大家们把汉字注入了新的内涵,或使其清新秀丽,或使其狂放不羁。而且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诗词艺术结合起来,给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传世佳作。汉字不仅仅记录我们的语言,更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精髓——方方正正、刚直不阿。弘扬汉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世界会因汉字更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汉字还可以让世界领略到独特的书法艺术,给世界人民带来全新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教学生写汉字,而是要让学生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与价值系统相关的文化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价值观处于文化的底层,不易被人理解。不理解价值观的差异也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中国的价值体系与其亚洲以外的他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与欧美文化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比如,中国的孩子如果犯了错,中国的家长不仅会严厉地批评他,甚至还会打孩子。这在西方人看来是虐待儿童,不讲人权的表现,父母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因此会对中国父母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国人是野蛮的。但在相当多的中国人眼中会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父权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一旦做错事,父母就有权利惩戒孩子。另外,“养不教父之过”的思想是家长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父母把对孩子的责罚当做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所以,中国父母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爱之深,责之切”。又如,中国社会趋向于群体取向,而群体取向的延伸就表现为他人取向,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的意志。所以中国人表现得谦虚谨慎、相互依赖、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获得成功也把功劳归于集体力量和他人的帮助。而西方则强调个人的价值,主张张扬个性。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显得过分死板,没有个性。由此可见价值系统中的差异是两个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障碍的根本原因。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师,对汉文化与其他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进行点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习俗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更是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这些习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文化,因此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不了解中国人平时生活中的习俗,汉语学习者与中国人的交往就会产生许多麻烦,因为中国的许多习俗中包含着中国人的习惯和禁忌。就拿婚礼来讲,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一次结婚时男女双方会在亲朋好友和牧师的见证下,许下不离不弃的誓言,婚礼未必热闹但却庄重,亲戚朋友会送自己惊喜挑选的结婚礼物送给新人。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婚礼大多大操大办,一定要热热闹闹风风光光,这与中国人好面子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很多外国人参加中国的婚礼会显得很不习惯,尤其是中国人直接送礼金给新人这让外国人大为惊讶。又如,中国传统节日里的许多习俗像过年时贴春联、放鞭炮,外国人只觉得有意思,但却不知什么意思。中国文化受宗教影响很大,许多与宗教有关的习俗都保留下来,它们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因为太常见而忽视了他们本来的宗教内涵。我们腊八节吃的腊八粥与佛祖释迦摩尼有关,平时喜欢测算风水选择良辰吉日与道教五行八卦有关。这些古老的习俗除了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外,还使中国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深深吸引着外国人,勾起了它们探求的欲望。所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中很应该有习俗文化的一席之地,除了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之外,还可以弘扬中国的习俗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些学生具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理解起一种全新的文化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学习文化同学习语言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文化教学时,首先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入手,比如先了解春节、端午节和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这种平时能够接触到的传统民俗。对于这些每个人都经常见到的和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也容易理解。然后,在更深一步地延伸到传统道德以及世界观、哲学观等比较抽象的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在中国人看来都十分难以理解,更不要说是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些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要想了深入的了解中国,做一个中国通,这些知识的摄取必不可少。
(二)客观性原则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客观性。虽说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尤其是当一种文化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时,就难免在某个历史时期形成某些错误的文化意识。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它的文化延续五千年不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的。同时,他也是世界文化宝贵的遗产。他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如诸子百家和长城故宫等灿烂的瑰宝。但是,由于中国大部分的历史都处在原始社会的蒙昧阶段和封建专制社会,政治制度上不是十分先进,以至于科学的发展在大段的时间里都受到阻碍,所以许多封建制度下产生的思想和风俗并不具有科学性,甚至对人是十分有害的。例如,奴隶社会时盛行的殉葬制度是对人的生命的严重戕害,这种风俗是非常残忍的。再如,中国古代盛行的女子缠足,给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除了对女性的伤害外别无其他。但是这些丑恶的风俗都是根植于中国的迷信思想和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古代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君主死后仍想享受被人服侍的帝王待遇,就一定要把生前服侍他的奴隶殉葬。传统伦理里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三纲五常也教育妇女自己地位低下。男人认为小脚走西路来摇摇晃晃姿态优美,女性就必须要缠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破除了迷信。现代教育也使人们认识到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糟粕自然也被摒弃。但是,对于这些并不科学的思想和风俗我们不能刻意回避他,他们确实造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更是反映在了语言里。所以对待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必须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向学生介绍。对自己的文化是如此,对待他人的文化更应该这样,时时牢记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客观对待自己文化的同时,尊重别国文化。
(三)针对性原则
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到底怎样选择教授的内容这是一门学问。在讲授时,我们不能漫天撒网信手拈来。对于内容的选择要慎之又慎即有针对性。什么事针对性呢?他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当选择一个话题和方向即内容上有针对性。课上所讲授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个既定的方向,这样内容才集中,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确保这一话题和内容是有意义的。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国别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文化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如日韩,难么他们的文化背景就与我们十分相似,许多文化理解起来就十分容易,对他们的文化教学就要着眼于汉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在个别方面的差别,讲授的内容层次要更深一些。对于来自除东亚以外国家的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多方面会存在疑问,这时就需要我们挑选比较浅层的知识进行讲解。文化教学也要因人而异,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四)实用性原则
文化内容那么多,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当然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除了学习汉语,他们在中国还要生活,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早如融入中国的文化圈子,是最迫切的问题。我们文化教学就要把它当做第一要务,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注意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比如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日常禁忌。在见到老人时,要恭敬有礼。西方人习惯直呼其名,但东方人崇尚长幼有序,在称呼上要体现出长者德高望重的地位,如李老、张老。在西方人的文化里,年龄被视为隐私,尤其不可以冒昧地询问女性的年龄,否则被视为不尊重对方。在中国人眼里,传统的思想并不认为年龄是隐私,尤其是长辈询问晚辈的年龄,更被视为关心晚辈。中国人在受到夸赞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谦虚,西方人则不然,一旦受到了肯定,则马上表达谢意,这种种差异,都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交往时产生不快。有了这些基本的文化生活常识做准备,彼此互相了解,才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我国的环境陶行知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普遍没有教育观念,幼儿园数量非常有限,尤其在大都市中,有些幼儿园带上了贵族的光环,不是教育的摇篮,而是用来彰显身世背景,这也导致幼儿园中的孩子“害了三大病”:富贵病、花钱病、外国病。有些名声显赫的富太太忙着吃喝玩乐而无暇照顾孩子,幼儿园也逐渐沦为这些太太们的托儿所,这种“畸形”的幼儿园助长的只是相互攀比的风气,对社会毫无贡献可言。陶行知先生看到了这些幼儿园的实质,因而他希望能够创办农村幼儿园,为广大劳动者和农民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不但能够使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也能够使劳动者获得更长的劳动时间与更高的劳动效率,创造社会价值。陶行知先生还总结出幼儿园省钱的几个办法:“打破外国偶像是省钱的第一个办法。我们第二办法就是训练木乡师资教导木乡儿童。……第三个办法就是运用木村小学手工科及木村工匠仿制玩具……三个办法同时并进,可以实现省钱的幼稚园。”他通过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强化儿童在性格方面的养成。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园选址应在家园中心,方便人们出行接送,力求用最少的财力达到最好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幼稚园平民化的思想对未来我国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工厂和农村最需要幼儿园
陶行知先生对设立幼儿园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工厂和农村是最需要幼儿园的地方。工厂需要幼儿园的原因是由于儿童生活在工厂的快节奏当中,感受到的是工厂的快节奏,而且工厂工作的家长也不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和培养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沾染不良风气,同时也使得工厂工作的家长为孩子担心,进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农村需要幼儿园则主要是因为农忙时节,农家妇女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农忙中,进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并且由于农民传统的形态意识,对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认识不强,在农村开设幼儿园能不但能够让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帮助农民建立教育意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3、实现乡村幼儿园普及的手段与措施
陶行知先生认为乡村幼儿园没有普及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成人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二是资金短缺使得教育基建跟不上;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针对师资力量薄弱,加之经费不足的情况,陶行知先生大胆提出幼稚师范学校可以采用“师徒制”来缓解资金与师资不足的情况。只有在乡村幼儿园的建设中不断创新,才能降低农村幼儿园经费紧张的现状,为农村幼儿园的普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在农村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1、幼儿园的创办要符合农村实际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问题也被摆到桌面上来,近些年来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借鉴陶行知先生“中国的、平民的、省钱的”的幼儿园创办思想,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创办具有农村地域优势的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创办还可以考虑农村地区环境及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等因素,创办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与地方文艺特色的幼儿园。另外,在幼儿园室内装饰上,幼儿园教师可以请教当地的民间艺人制作各种民间工艺品,然后教孩子制作,用孩子稚嫩的作品装饰教室,使孩子感受自己的成就和当地文化的魅力。
2、幼儿园建设走向农民工聚集的地方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幼儿园建设可以走进工厂和农村,工厂和农村儿童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同样道理,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农民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而这些人在建设我们家园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为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才会有着更高的激情去创建我们热爱的家园。因此,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必须将教育纳入到农村改革的内容当中,最大限度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孩子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3、提高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相对落后,这与农民的意识形态与对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很大关系。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能够对孩子一辈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很多农民在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非常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支教、志愿者等都已走进农村,在农村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强化农民的教育意识,使农民能够对教育有正确的态度,帮助农村家长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只有解决了农民的思想意识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和完成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