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31 04:00: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辅导员培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辅导员培训总结

篇1

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把辅导员当成一种职业,更要把辅导员当成

一份事业来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阶段,文化发展空前繁杂,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一个人都需要面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认清教师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事业,要把教育事业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面对拜金主义盛行我们教师的价值观一定不要盲从,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种风气的错误性,以及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我们教师需要用过硬的素质来抵御这种风气。对把教育当事业的人,我怀有真诚的敬意。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亦为人模范。三尺讲台上的我们,意气风发,教书育人;三尺讲台下的我们,文明尔雅,为人师表。教师是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承者,表里如一是对我们最高的要求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风筝要想飞得高,必须由底下的线牵引着,假如没有了这根束缚它的线,风筝只能掉在地上。我们如果是那只风筝,那师德就是在我们脚下牵引着我们前进的那根线。如果线断了,即使我们再努力,也不会飞的久,更不会飞得高。

篇2

二、加强业务学习,服务少先队工作

几天的培训,对于新担任辅导员工作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自己从前不知道的东西。*总辅导员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和沈功玲老师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与少先队发展”的剖析,为自己今后开展少先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保障;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让我耳目一新,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

1.少先队的基本知识是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应该熟知的,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可以说,*总辅导员的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是最细致、最生动的。他的讲座图文并茂、讲练结合,通过几个面阐述了目前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将整堂报告的内容总结为:“讲孩子听得懂,听的进的话;干孩子乐参与,心中盼事;做孩子能认同,信得过的人”。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对我们的现实工作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32个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不要搞表演式队会,做到“重心下移,灵活多样,凸显自主,尊重个性,倡导探究”;其次,辅导员的艺术应做到“一、近、新、深”;最后,作为辅导员思想上要做到“忠于职守、多干几年”。前两项内容是对工作内容做了方向性指导,后一项内容是对辅导员思想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

2.少先队活动要做大、做强。通过培训使我了解了搞好品牌活动的意义:给少先队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在他们快乐童年时代留下深刻的记忆,促进队员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形成,做到“有形活动,无痕德育”。少先队员是我们党的预备队,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需要将队员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挥组织优势,提升团队力量,促进队员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篇3

比如我现在带的是大一的学生,新入校门的他们是怀着无限憧憬走进大学校门的,对大学里的各项事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怎么来规划大学生涯,不知道如何度过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时光,这就需要辅导员下功夫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上文化多元思想多流的渗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时不时地会困惑,会迷茫,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名人生导师来进行指引。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就需要来担当引路人这一角色。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拿出十分的热心,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生困顿的时刻,在学生疑惑的时刻,在学生艰难的时刻,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还记得素质拓展训练中那段生命之旅,正是因为有一双无论在平坦的泥地还是在陡峭的山路,无论在铁丝网下还是在独木桥上都不松懈的手,才让广大女学员感动得痛哭流涕。我想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充当那双手的作用,陪伴学生度过大学四年。同时,在学生有思想问题找你解决的时候,要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同时给与真诚的建议。他们的思想可能比较天真,可能比较不成熟,这就需要辅导员耐心地听,耐心地讲,而不要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浮躁的情绪,真正做到情为学生所系。

之所以说辅导员是一份良心的工作,还表现在奖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的核实、助学金的发放上。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公心和爱心。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年评优奖先,使奖学金真正落实到优秀的学生。同时认真核查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使助学金真正发放到他们手里。鼓励贫困学生不自卑不心虚不攀比,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总之,真正做到利为学生所谋。

第二,辅导员工作是对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能力包括了协调力、应变力、沟通力,具体指的是协调上级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上通下达的能力,应变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沟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就协调力来讲。从事辅导员工作两个月以来,虽然时间还很短暂,但已经真切地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助学金、越冬补助等贫困资助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规懂校纪知校史、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编排班级、宿舍、学号,选任班干,组织活动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都成了辅导员工作中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应对学生处、教务处、党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布置,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若不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则充当不了桥梁这一角色。

就应变力来讲。学生工作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的,虽然日常管理还能找到一些固定的模式,但总排除不了突发事件的可能。面对突发事件,要求辅导员做到沉着冷静,第一时间上报,从大处着眼,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

就沟通力来讲。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需要交流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满意,是否被学生接受,在学生不好意思向老师反映的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作为中间人协调。同时辅导员也应经常向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表现及出勤情况。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辅导员就要积极解决调和矛盾。维护年级学生的和谐、稳定。

第三,辅导员工作要求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篇4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有效规划和管理,并成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但是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入职规范和教师职业资格的欠缺等问题。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概念

1973年,美国的麦克里兰教授在教育管理研究领域首次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并且把胜任特征的概念定义为,个人胜任的特点,可以从规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对工作绩效的测评加以区别。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各种领域中的工作岗位进行研究,关于胜任特征的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近些年,我国的研究学者也对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于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概念研究体现在教育水平、专业类别、工作时间、薪金福利、性别和工作性质等方面,能够促进辅导员对教育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综合国内对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的结论,总结有以下特点:第一,对辅导员的胜任特点大多数的学者只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都是客观的看法,并未对实际的数量进行统计和调查;第二,大多数的研究学者都非常注重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反而忽视了辅导员对自身的评价和对岗位的了解。

二、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岗位特点分析

强调高校辅导员的主要特点,把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不仅仅看完成的结果。以培养和教育学生为目标,强调高校辅导员与教师队伍的长期匹配,不是短期的就业选配。与此同时,对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其工作的分析是从工作要求和行为要求中体现的。

2.人才评价

按照传统的社会观念,在人才的评价中更注重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高校在选择辅导员时,应选择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担任辅导员。此外,要按照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对目前在岗的辅导员进行评价和考核,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取得更大的投资回报。

2.参与教育培训

组织高校辅导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和培训。缩小辅导员之间的水平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做好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必要工作,提高辅导员水平是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想要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方法,注重胜任特征等因素;其次,要寻求新的培训方式,打破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最后,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谈话和深度测评等方式对接受培训者进行测评,采用这些方法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3.教育管理成果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特征研究成果为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技术。首先,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制订明确的工作目标,要在当前自身的工作条件和未来长远工作发展二者之间进行适当平衡。其次,将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广泛应用于工作测评当中,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工作考评。最后,善于总结和沟通是工作测评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根据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工作测评,完善工作测评的内容,使辅导员认清当前的工作状况和长远的工作目标。

4.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更加充分地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调查与研究,客观地对辅导员的胜任特征进行评价,使辅导员深刻了解自身潜在的能力,帮助其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更有效、更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通过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完善自身与学校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校应用辅导员胜任特征理论不但可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还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32-02

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将发生在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以及行为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目前成了基础理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这种研究方式将长久以来教育叙事与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互助的桥梁。现今,把教育叙事引入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中,通过培训的过程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教育故事,在讲述中实现分享与共鸣,在讲述中实现专家的碰撞与研究,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研、研中用的培训过程,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培训的效力与影响力。

一、教育叙事研究在校内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作为培训参与主体身份的主动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导向在于深度挖掘“我”,也就是个人的真实情感与教育经历,回归对人的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高度关注。由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中,在价值导向上摒弃了先前培训组织者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关注辅导员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抛弃了过去单方面经验传授与输出,凸显来自于一线辅导员教育生活的突出事件与教育情节;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授课的培训方式,凸显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与思考。作为参与培训的辅导员而言,参与培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回顾工作经历、梳理工作思路、反思个人工作、主动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过程,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的意识,促进主体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辅导员形成研讨性学习团队,带动辅导员群体进步

作为高校一线的辅导员,具体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若干天,若干有经验的授课教师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传授与理论讲授,无法全方位地满足辅导员工作的动态发展需要。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并非单个人简单地记录教育事实,而是重在群体成员梳理教育生活经历与反思教育事件,总结教育经验的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更加凸显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凸显群体智慧,群策群力,到参与培训的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凸显经验分享,互助互利,整个团队建设都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建构过程,改变了以往导师临时组合,学员学完即散的现状,重点凸显了研讨性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理念,搭建沟通网络,实现群体性共同进步。

(三)有助于辅导员培训由制度性安排向开放性平台转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辅导员要参加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一直作为制度性要求在贯彻实施。由于培训的时间有限,在效果的拓展性与延续性方面难以实现动态的帮扶与支持。教育叙事研究指导下的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培训学员的团队建设与教育事实分享、互动平台的搭建,为今后的辅导员培训搭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共享平台,从分享教育经历——反思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实践互动”的思路出发,不仅为参加辅导员培训的学员搭建了一个长期联系,互助帮扶的平台,同时,也为辅导员群体提供了一个拓展学习的平台,通过培训搭建的平台,带动辅导员群体的学习交流,实现制度性向开放性平台的重大转型,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策略

(一)培训的教师与培训的学员

所谓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高校的辅导员培训作为众多培训中的一种,主要有培训的导师与培训辅导员组成,培训导师是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是参与培训的学习者,两者在整个培训中处于双主体的地位,两者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好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参加培训与组织培训的目标的终极统一。

首先,培训中的导师。为了充分掌握辅导员工作的一手资料,提供适合辅导员培训的工作方法与理论指导,第一,组建导师团队。一方面,通过团队各类人员的选拔,挑选出涉及到辅导员工作相关方面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包含有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专家、优秀学生工作者三个大类,保证导师组成上形成理论与实践方面专家的有机组合。另一方面,稳定团队的人员组成,以此通过长期的团体协作,共同研究辅导员工作,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教育规律与特征,为展开辅导员培训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第二,准备培训教材。这里的教材是展开培训的素材,与过去的培训不同的是,导师团队的教材并非是各自为政,各抒己见的,而是在教材设置上强调导师团队对于培训内容的宏观掌控与基础框架的集中搭建,保证培训的过程中导师所培训的内容具有相对统一的目标,并在每一次的培训中总结与思考,构建培训体系与模块,实现培训的系统化。第三,拓展培训方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充分尊重培训导师与学员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每位学员在参与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第四,研究学员特征。由于学员来自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导师在培训前期充分了解学员的工作特点与特征,有助于有的放矢,让所有参与学员都能够受益。

其次,培训中的学员。培训的学员集中为高校的辅导员,他们不同于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工作经历与个人阅历,所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作为学员,首先,认真准备。根据培训教材,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寻找问题,梳理思路,总结经验,做好与导师与小组成员学习交流的准备。其次,转换角色。作为参与培训的学员,需要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难以获得工作中的所有知识,但是,通过培训中的经验碰撞与思考,帮助自己开拓思路,提升理论水平,指导具体工作。第三,主动参与,总结反思。通过培训过程中与导师的学习讨论与小组学习讨论,养成培养自身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学会在讨论与协作中实现问题的解决。最后,形成好的习惯。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养成记录个人工作经历,及时总结思考的好习惯,并为后期的专业研究积累素材,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培训的基本流程

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指导下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具体包含了前期准备、研讨反思、指导实践的三个环节。

首先,前期准备。前期的准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收集资料。为了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好地贴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与现实需求,需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与自我叙述等不同的方式收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资料,具体包括班级建设、宿舍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持教育事件情节的完整性以及涉及方面的完整性。第二,选择资料。在培训资料的编排与选择上,并非所有的教育事件都可以成为培训的内容加以应用。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典型性。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并非每一个事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需要在众多教育事件中寻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展开记叙。2.矛盾冲突性。在辅导员工作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有些事件中包含着剧烈的矛盾冲突,或者包含着隐晦的信息、内涵以及内在矛盾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事件。第三,分析资料。在前期资料收集与选择的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进行模块划分与归类,并在每一个模块下划分若干专题,配备一些典型叙事案例作为支撑。这里的重点在于“叙事”,为围绕某个教育主题展开叙述,叙事中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件情节完整性,配合明确的叙事线索、内在矛盾以及潜藏的教育理论,为激发研究者展开讨论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研讨反思。基于前期准备的培训资料,形成指导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保证了培训内容上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培训中也可以配合工作录音、影像资料等物化手段配合展示。作为培训环节中的中心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整体质量,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培训导师准备的培训素材以及培训过程激发了学员的研讨兴趣与热情,才会有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与摩擦,最终反馈培训信息,实现双向互动,为后期修订以及更新培训素材,建构培训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充分感受到思维碰撞与思路开拓的乐趣,形成主动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提升理论学习的水平,为今后教育工作梳理思路掌握工作方法。所以,在这个研讨反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员激发围绕教育主题展开研讨的意识,并培养学员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研讨教育事件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丰富的教育叙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运用普适性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与转化。

最后,指导实践。所有的培训,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围绕教育事件的讨论,都是为指导的辅导员工作服务的。无法指导实践的培训是无效的,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拓展平台,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导师的有限性,需要通过现代网络手段实现平台的拓展功能。具体的资源来源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学员基于个人兴趣、专业与关注热点,将短时间培训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专题继续研讨,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团队协作,并可以与导师联系,指导专题研究,保证了培训的深度延续,这样,在培训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展开的后期研究,既解决了辅导员研究没有资源,没有话说的尴尬局面,也为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打下基础。同时,将团队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的教育体验、研究体会,通过培训平台进行,实现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需要伴随着辅导员工作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导师与团队成员的专题研讨,分享学员的个人经历,实现导师的教学相长,为动态更新培训教材提供支持。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招募人员,组建团队展开专题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在培训平台上实现共享。第三,拓展培训潜在人群。由于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并非所有辅导员都能够连续、长期地获得培训方面的资源与智力支持,通过搭建培训网站,分享培训资源,能够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学习与研讨的平台,通过彼此的经验分享,拓展培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带动辅导员群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邱瑜.教育科学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2]徐燕.叙事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吴国琴.叙事行动研究: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

篇6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背景下的大学生如何成长,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其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而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长、成才、成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不仅是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和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的需要,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管理体制是制约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主要是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该管理体制造成的直接影响是高校中的任何部门都可以指挥辅导员。高校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辅导员工作职责模糊。当一些行政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职能或无法成功处理学生事务时,往往因对辅导员角色和职责的模糊而产生认识上偏差,认为只要和学生有关的事务都可以由辅导员负责处理。长期陷入琐碎繁杂学生事务中的辅导员,没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开展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所需要的研究,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失去工作热情,进而丧失职业归属感认同感。

辅导员“入口”的专业考核及资格认证缺失。我国高校还未设立真正意义上的辅导员专业,尚没有教育行政学、学生事务管理等类似专业。目前,高校大多在优秀的本科牛或研究生中选聘辅导员,对专业要求不严格.在辅导员队伍里町以找到几乎任何一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同时,辅导员选聘还没有规范、科学、统

一的专业测试,没有建市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使得辅导员成为“杂牌军”。

辅导员培训的时间不足、专业内容泛化。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是以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培训为重点,以高校日常培训为基础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能参加骨十示范培训的人数极为有限;基地轮训周期过长,1名辅导员一般要3—5年才能轮训1次,培训时间严重不足;培训内容大多为政策宣讲、知识传授、经验交流,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轨;培训萤知识轻能力,特别是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科研能力是辅导员如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各种培训都打着“促进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等旗帜,将辅导员作为实现各种“崇高”目的的工具,而未能充分尊重其个体生命状态,陡增辅导员工作负担,从而遭到广泛抵触。这种“被培训”的状况严重削弱培训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建立完善的机制保障制度。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机制保障问题也是关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熏要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专业化的机制保障主要应该涉及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方面的机制保障、辅导员发展机会方面的机制保障和辅导员日常工作条件方面的机制保障等。在很大程度上,完善的高校辅导员的保障机制能够使得辅导员在自身的岗位上获得事业的发展和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从而有助于实现辅导员专业化。

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与辅导员资格认证制度。要实现辅导员专业化,严格人口关,实行辅导员的职业准人机制,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极为重要。职业准入标准是任职资格不同能力级别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包括必备知识、专业经验、专业技能三个部分。其中,专业技能是职业资格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某个专业级别的最主要指标。就辅导员的准入资格而言,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学历,但更重要的是专业背景和相关经验。学历原则上应要求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对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可以适当放宽。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这几个专业中来选拔。相关经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将是否具有与从事辅导员工作相近、相类似的既往经验作为准人资格之一,既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奠定好的基础,又可以扩大选才的范围。

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素质。履行辅导员专业化指导职责实际上就是要对辅导员进行政治指导、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和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要多渠道、分层次培养转化辅导员。实施多渠道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一是学校党政领导与职能部门;二是专业化辅导员基地培训机构;三是行业协会类群众组织;四是学生工作者本身;五是社会资源。实施多层次培养:一是对辅导员的基层、中层和高层人员实施分层次培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针对专职、兼职和流动专职辅导员开展分层次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对专职辅导员更加注重专才方向的培养,对兼职辅导员更加注重通才方向的培养。实施多角度、全方位培训。

三、总结

作为高校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教师一样,是一种学术职业,因而必须遵循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专业服务水准。目前情况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辅导员职业定位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不清晰、缺乏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笔者认为,必须把加强和推进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作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l0.

篇7

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日益加强,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辅导员学科专业多样化,工作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感到前途迷茫,缺乏归属感,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专业自主性和专业权利受到质疑。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烦琐,难度加大,多重角色冲突,工作严重事务化和边缘化。另外,当前辅导员参与培训次数少或人员少,系统性和专业性不足,培训内容和方式老化。本文以江西省属校院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基点,从卓越辅导员的成长过程这一视角研究培训机制,力求找到提升辅导员素质的新途径。

要探求卓越的辅导员成长过程,必须厘清其定义、素质内涵,再将过程分为阶段,根据阶段特点提出培育机制。

一、关于卓越的定义

《辞海》对卓越的解释是:“非常优秀,超过一般。”[1]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如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职业规划指导、班级组织管理、党团组织建设、日常事务管理,以及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性质,我们定义卓越的辅导员为:“高度的道德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目标明确,精通并创新推进各项工作教育管理,超水平培育了高素质学生。”因目前对以辅导员和学生带班获奖等为优秀指标,许多隐性具有开拓性的工作没有量化或难于量化,故将卓越作为两个概念:一个是现实的卓越,如被评为省或本校十佳、年度人物,另一个是未来若干年应达到的高水平素质目标。

二、关于辅导素质内涵研究

本文选取8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具体见表1。

表1 关于辅导员的素质内容的观点

从以上八种观点,可归纳出辅导员素质的共同部分,大致分为思想、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根据辅导员工作要点现将辅导员素质内容列为表2。

表2 卓越辅导员的素质内容要点

探求卓越辅导员主体性成长过程,从理念、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及总体特点,调查研究发现,卓越辅导员主体性成长过程因工作内容广泛,要熟悉业务,都有一个适应期,往往带一届学生后对工作各方面都熟练,进入成熟期,由于不满足现状,发挥特长优势,在某方面力求新的突破,进入专家期,后又由专精而博通各项工作,思考理论前沿问题和突破实践的常规,进入卓越期。因此,卓越辅导员成长过程包括适应期、成熟期、专家期、卓越期(职业期应包括衰退期,本文不纳入成长期),现将卓越辅导员成长期各阶段特征列入表3。

表3 辅导员成长期的主要特征

三、卓越辅导员成长期特点分析与健全辅导员培育机制

(一)适应期。多数卓越辅导员与其他辅导员一样,适应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模糊,对辅导员总体工作认识不清,都是以自己以以往经历处理事务。有的卓越辅导员经历过挫败感、迷失感和心理焦虑等,工作压力大。面对问题他们有的是自己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或错误的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与辅导员工作不相关的学科背景往经历过更多的挫折。适应期最重要的是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安排新老辅导员结对子,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老辅导员带新辅导员的动力,让新辅导员在短期后掌握工作技能,少走弯路。建立入职后培训机制,通过报告、讲座、交流、案例分析、突发事件处理,为他们提供工作智慧。建立工作规范机制,学工部门应将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规范制度让新辅导员了然于胸,并定期监督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建立减轻辅导员心理压力机制,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获得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使心理事件防患于未然。在工作中多予启发和宽容,帮助总结经验,减少工作压力,减轻工作负担,使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

(二)成熟期。多数卓越辅导员在带完一届学生后,对辅导员工作有大体的掌握,但与一般辅导员不同,他们注意对工作的细化,通过总结以往的或媒体上的工作案例,将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人才培养、危机处理、心理疏导工作做细做实。成熟期主要特征是归纳总结和得心应手,需要健全指导和监督机制,要求精心设计工作计划、内容、方式、过程,对效果评估都要精细化,对工作要深入反思,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成熟期辅导员思想易松懈,要通过实例加强辅导员事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等职业信念和专业精神教育。建立健全与专业学位相结合的继续教育体系,鼓励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提供他们交流的网络平台,促进互相检查和信息反馈,促进思考和发展。

(三)专家期。辅导员进入专家期,在职业定位较明确,努力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知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将某类工作做得更细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探索出新的工作思想,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对该领域超额完成任务,如有的卓越辅导员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工作富有成效,有的发表若干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学术论文。本阶段需要建立分方向的培训机制,将不同兴趣性格的辅导员分成不同的类别,培养具有个性的心理咨询师、学习生活指导名师、就业创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思想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师、事务管理员。培训形式应多元化,如专题培训、进修、挂职锻炼。通过培训和互相交流,进一步深化每位辅导员的优势项目。通过对某一工作内容回顾、诊断、监控、调适,将模糊、疑难和纷乱转为清晰、明确和连条理,逐步发现和掌握规律。

(四)卓越期。卓越期的辅导员在精神上有较崇高的境界,有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精通某一领域同时,深入研究其他领域,站在辅导员工作最前线,了解理论最前沿,具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和创新能力,并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独特处理事务,能掌控情绪,意志坚定。本阶段应建立更高层次的培育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给予他们外出参观考察辅导员专门研修基地的机会,看到山外有山,提升思想境界。建立培训数据库,由他们自设培训计划和内容,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带新辅导员。成立权威的专业组织如辅导员协会或专业委员会,举办会议,开展研究,出版会刊,尝试制订职业规范,颁布职业标准,定期交流经验,总结规律。组建辅导员学术团队、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等领军人物,建立自己的专业话语、专业工作方式,提高专业水平。

当然,卓越辅导员除了培育机制外,还要吸引更多的辅导员向上攀登,更需要配套的相关机制,如选拔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这些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辞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231.

[2]王燕芳.浅谈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素质要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

[3]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4]靳玉军.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陆兴鹉.新形势下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6]王东,王振宇,尚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7]张跃辉.浅谈高校辅导员必备的素养[J].改革与开放,2009(4).

[8]江来登,周勇.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的素质构建――基于IAK素质结构模型的考察[J].当代教育论坛,2009(9)

[9]聂辉.高校辅导员素质模型构建与测试编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篇8

1.辅导员加强就业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1.1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改善辅导员知识结构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高校辅导员来源多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多数辅导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岗位认知鲜有了解,缺乏就业经验导致许多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就业过程的各个环节。辅导员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认识到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重点,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工作内容和需求标准有所认知,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就业理论和实践基础。辅导员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任务,学生读大学的直接目的是就业,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知、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就业心理调节等多个环节都需要辅导员的指导。所谓“师者诲人当先知”,辅导员如果不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过程有所认知,就很难将有效的就业指导通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去,势必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匹配度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对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前瞻性。高校扩招、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断的变化,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在近年来层出不穷,企业对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上海人才市场的《长三角地区企业用工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为例:2008年,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不少企业逐步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学校签订了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了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改变企业“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传统引才模式。[1] “订单模式”是近年来高校的就业工作适应市场需求的产物,辅导员应在充分把握就业工作前瞻性的同时适当对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做以调整,准确把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2.加强辅导员就业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掌握就业指导理论知识

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把握形势,辩证的汲取实践过程中的收获。辅导员在上岗前后大多都会接受岗位技能的培训,培训过程中的培训内容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辅导员要在掌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战技巧的学习。举例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已经成为就业指导的工作热点,辅导员要在明晰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对学生示范性、指导性强的实际案例,在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将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有效示范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做参考,以强化就业指导的工作效果。

2.2深入用人单位,分析总结企业招聘录用标准

辅导员要多走出校园,加强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逐渐提升就业指导认知的前瞻性。当前形势下,各个高校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都会在春秋两季举办大型招聘会,平时的一些小型专场就业洽谈会也会在学校召开。辅导员可以在招聘会中和用人企业接触,了解企业人员对目前毕业生的评价,了解企业未来用人需求趋势。

2.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就业教育实践重点

辅导员要不断总结调整社会实践中的重点,根据用人需求形势和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社会实践计划。从当前就业形势上看,经济发展的转暖给学生就业带来的更多的生机。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饱和度、岗位匹配度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企业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业态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去进一步提高当前形势下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重点要研究的课题,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明晰重点,社会实践计划和方向的制定也应该更加准确。

3.就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提高的五项能力

3.1辅导员要有积极修身的学习能力

辅导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明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侧重点,从而给学生提供良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一种思路的指导,做好指导工作的前提是指导者思路要比被指导者的思路成熟,我们很难想象一名知识匮乏的辅导员能做出有高度、有深度、易于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同时,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沟通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当前就业形势的热点和难点,就很难在交流中达到畅通。

3.2辅导员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筛选信息能力

如何更有效地将自己要了解的内容和要传递的信息表述给沟通对象,是辅导员应该在平时工作中重视并加强训练的基本点。有的辅导员平日不注重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虽然耗时很多,但收获甚微,不能在有限时间和机会中收集到有效信息,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处理总结,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个考验。

3.3辅导员要有较强的经历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9

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践行者。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队伍是培养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的重要保证,是构建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1、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

在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事无巨细,任何一个部门都可责问、指挥辅导员,这无形中扩大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使他们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同时,辅导员还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和职业发展类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还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很大;另外,辅导员面对的是大学生,教育管理责任重大,而现代大学生追求独立、自我,思想较以往更加活跃,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及学习、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而不断出现违纪现象或者心理问题,而某些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甚至看不起辅导员,认为是上课水平不够才来干辅导员工作的,在工作上不支持辅导员,辅导员名义上政治地位很高,但实际上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理解与支持,因此,辅导员心理压力很大。

2、职责不明确,职业认同感低

一方面,对于辅导员的具体职责划分不清楚,似乎与学生有关的所有工作都能找到辅导员,辅导员就象是打杂的,整天忙忙碌碌,却没有多少成就感;另一方面,虽然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方面的渠道已经基本畅通,但由于各种力量对辅导员的偏见、不尊重、不理解,以及考虑到实际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不相符等,使得辅导员特别是专职辅导员纠结于自己所学专业与做辅导员之间,感觉个人发展前途迷茫,欠缺有效的职业规划,职业认同感较低,产生职业倦怠,想方设法转岗,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3、入职不规范,培训缺乏实效

虽然制定了辅导员的选拔制度,但选拔体系不完善,而且对相关制度的执行不严格,有的甚至是随便指定一个教师来做辅导员,没有进行过任何岗前培训,根本不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些不规范的入职行为导致有些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辅导员工作;许多高校也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培训制度,包括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各级各类专项培训,但培训内容主要以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主,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中缺乏案例和实践,对培训的考核不严格,有时完全是流于形式,对辅导员究竟有没有达到培训的次数要求,上级部门也没有检查和督促,因此经常出现培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另外,辅导员忙于繁杂的事务性,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特别是校外专题培训。

4、科研能力不足,工作缺乏创新

辅导员渴望自己的专业理论能够提升,但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也缺乏进行科研和开拓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凭经验在开展工作,时间长了慢慢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在科研方面缺乏锻炼和思考,因此科研能力有所欠缺,特别是缺乏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一定程度上限于简单的通知和无聊的说教,缺乏创新,工作效率不高,很多辅导员不能成为让学生从内心信服的专家。

5、考核奖评机制不完善,激励作用不明显

目前对辅导员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的内容主要针对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似乎象保姆一样把学生管理好了,学生不出现违纪行为,不出现大的心理问题,把寝室卫生打扫好了就行了,而不是正确地去引导、教育、锻炼学生,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奖评,从物质上来讲,辅导员的待遇与辛苦的付出并不成正比,而且在评职称过程中依然是阻力重重。而在在精神层面,有些领导不重视辅导员工作,在评优等方面辅导员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严重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很多教师感觉就不如去搞自己的专业,做专职教师,而不是做辅导员。

二、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策略分析

1、提高福利待遇,加强人文关怀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做辅导员的坚强后盾,鼎力支持、帮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多关心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及时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多鼓励辅导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辅导员以更多的优惠,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渠道,大力支持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温暖,使他们乐于付出,付出就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鼓励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型、专家型发展之路,确保拥有一支稳定的骨干力量。

2、注重选拔培养,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在进行辅导员的选聘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要选择思想政治过硬,整体素质高,乐于奉献,积极上进,喜欢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指导能力,所学专业与学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辅导员,这样他们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更有效地沟通交流,指导学生的学业,使辅导员扮演好学生的思想政治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朋友、职业生涯的规划师。

充分发挥培训培养在辅导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培训培养计划,使辅导员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化培训等系列培训,进行多种形式、不同层级的专项培训,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又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而在培训中又要进行全过程的考核,对各级各类培训要严格考核,确保培训有实效,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培训引导辅导员加强科研工作,激发职业发展潜能。如对多数辅导员感觉力不从心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等进行专门培训,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应锻炼,使辅导员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明确职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不该辅导员管的坚决不能往辅导员身上推,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走入学生当中,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生活、心理咨询、职业发展指导等专项业务,保证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参加技能培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使考核发挥充分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自我测评、学生测评、辅导员互评、领导考评、学校评定等多方位考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并且使考评结果与人事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和各类奖惩紧密结合,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稳定辅导员队伍,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完善激励机制,督促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4、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改革辅导员工作,改变“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现状,建立研究型、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搭建平台发动辅导员主动参与各层次的课题研究,并聘请校内外专家对课题进行研讨、指导、评审。比如由学生处进行指导性研究,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工作有关的课题,督促大家多思考、总结自己的工作,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如何改进工作;同时,多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开发辅导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网上办理学生的日常事务,简化办事程序,减轻辅导员的事务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建立健全选拔、培训培养制度,把好选拔聘任关,完善考核奖评改善机制,使考核奖评真正直到督促激励作用,适当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昕,江鸿波.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3).

[2]祁明,江鸿波.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体系建设探析[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

[3]陈索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4]傅强.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篇10

一、各位储蓄检查辅导员严格履行自己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零售业务检查,纠正了一些执行规章制度的偏差,发现了一些违章隐患,部分支行还制定并执行了业务核算质量检查考核标准,保证了各支行零售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组织了两次全市性的零售业务大检查,重点围绕储蓄科的管理,事后监督的质量,责任卡、凭证管理、特殊业务等易发案部位,对全市个支行的个营业点进行了专题检查,检查面占全部网点的。通过检查、通报、整改,不断规范全市的零售业务的管理和核算。

三、在各位检查辅导员写出研讨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三次“易发案部位研讨会”,对零售业务的易发案部位分个专题进行研讨,通过研讨交流了一些业务中的难点,对规范管理、提高检查辅导员的制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结合急需解决的问题,还组织检查辅导员对集零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为我处制定集零业务管理办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集零业务、挂失和按姓名查帐号业务布置了两次专项检查,及时纠正一些重点部位的问题,对进一步规范零售业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根据省行零售业务处的要求,以“加强服务和执行制度”为专题进行了调研,不少检查辅导员深入一线,与储蓄科长、所主任、柜员一起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文章,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我行零售业务处写出调研报告提供了依据。

六、各支行普遍重视业务培训,检查辅导员积极参与各类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年,各支行共举办培训班期,参训员工累计达人课时,按全市名储蓄员工计平均每人培训课时。培训的内容除一些新业务的培训外,大多数是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要求和对差错事故的分析,对规范一线柜员和事后监督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对全体储蓄检查辅导员分两期进行电脑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合格率为,初步掌握了用电脑处理检查辅导台帐的技能。目前,已有个支行的检查辅导员在电脑中分所建立检查台帐,个支行的检查辅导员用软盘上报检查辅导月报。

八、储蓄检查辅导员积极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支行的名检查辅导员共撰写调查报告篇,研讨文章篇,各种专题报告篇。同时各位储蓄检查辅导员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各级管理部门提出合理建议,仅通过月报反映的建议达多条。雨花的×××和玄武的××积极参与零售业务处组织的调研论文征集活动,其中×××撰写的论文获三等奖。

九、零售业务处按季编发《辅导员通讯》,以指导全市储蓄检查辅导工作。本年度共编发期。储蓄检查辅导员关心《通讯》质量,除积极投稿外,还给《通讯》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给《通讯》的发展于新的活力。

十、根据近几年我行储蓄系统发生的案件、重大差错和总行通报的典型案件,举办了一次有各支行分管行长和全体储蓄科长参加的“案例分析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