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6 20:37: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1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各个地区教育发展现状也千差万别,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有资金的支持,加之人才、信息、资源等优势的存在,使得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局面,即实现多媒体教室与网络教育的形成,因此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教育任务超额完成。但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模式选用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而一些地区经济匮乏,难以为学生提供健全的、配套的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基础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如此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之课程安排随意、教学模式单调、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的匮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水平跟不上。

二、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基于以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确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不佳与教育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设施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息息相关。因此,强化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应提出有效解决对策,解决以上问题。

(一)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即加大计算机、多媒体等设施的投入。所以,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了解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合理拨款,使学校可以有资金来引进教学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向上级申请资金或向企业、社会人士筹集资金,投入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为学生配备教学多媒体,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

(二)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了避免因教师问题而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佳情况的出现,中小学校应当注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的做法是:其一,加强教师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开展软件设计、软件制作等方面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其二,聘用优秀人才。从师范类学校或社会中,聘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热爱且关心学生的优秀人才,使其负责本校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42―03

在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信息化是各国追赶的主题。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区差异显著。各地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既存在着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又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空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差,资金投入力度小。但是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满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缓解农村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够和教育信息化不高的问题,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充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缩小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区。

2 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匮乏、重复建设、分类标准混乱等,给信息资源的检索、共享带来很大的难题。

3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跟不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专业化要求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2)由于地区发展差异,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只是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机制刚刚建立,不成熟、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

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阶段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采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科整合两条主要途径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根据普及的进程把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好资源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第一阶段是以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以学科整合为辅进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普及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改革现状。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门学科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努力渗透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学科的整合和课程开设上由于信息技术普及的开始和教学理念的陈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

早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脱胎于计算机技术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自从2004年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四省进入实验以来,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确立。

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区,对课程标准解读各自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同。同时由于各基层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认识不足,出现随意删除、缩减课时,甚至不开设课程的现象,这就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质量大打折扣。基于这样的情况,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省份采取小面积进入高考,或者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这样最起码能够保证课程的开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采取自下而上(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山区采取自上而下(首先开设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条件成熟的学校再逐步往下开设),通过这样达到大范围的普及,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通过这个环境对中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社区起到环形辐射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优势促进其它学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

因为其它学科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科的整合上,信息技术整体水平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教师,他们除了参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之外,还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是这一阶段大多数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只注重技术的应用,而没有关注教学内容和本质。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学习的环境比较好,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也比较好,甚至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同时普及信息技术。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对教学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虽然目前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主,并且在短时期内还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评价机制,但是教学评价机制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减轻评价过程的操作复杂性。目前很多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就释放出教学评价机制探索的信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新的课程,各地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距离评价理念的实施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课程实施困难程度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验区省份小范围纳入高考,或者是进行等级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机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能不能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起良性导向作用呢?首先是涉及到信息技术评价系统的开发、实施,它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其次由于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绩效管理严重缺失,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绩效无从体现,严重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许多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流失,学科评价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探索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然,在探索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研,集结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探索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2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急迫需要提高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刚起步,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低,这些严重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来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被推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舞台,本身既要谋求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承担繁重的学校信息化杂务,尽管如此,在教师希缺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和讲座,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提升自我。如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和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在这个论坛的学习、研讨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3 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

在农村山区和一些边远山区中教学资源缺乏尤为突出,一本课本教了几代人的现象是常有的事情。为了搞好资源的建设,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中小学都能上网。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的好坏是资源建设的关键,而资

源建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瓶颈,因此学科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第一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同时让教师、学生、各类教研人员群体参与基础资源库的建设,甚至引入商业机构竞争来加快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因为没有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候就会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停留在形式上。

在这个阶段很多教师也只是学会使用多种简单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针对学科性较强的几何画板、物理画板等,一些教师沉溺于技术的应用,忽视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真正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格式多样,个人风格太强,相互之间兼容性太差,可扩充性差,可移植性差,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当低。

因此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工程化管理、模块化划分。信息教育资源单元是课程资源依据教育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最小的信息资源单元。它具有不可分解性、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具有对外接口和可调用的功能。通过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形成信息教育资源库,兼容以前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减少资源的开发时间,降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难度,缩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周期。随着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和方便调用,加速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进程,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让教师有效利用已有的资源,真正抽出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

4 更新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师生、生生交流方式相当单调,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课程改革。自从新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课程系统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的开发,使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技术平台上得到实施。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虽然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它的优势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师在传统的45分钟的课堂中很难组织与控制,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化了。所以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引入论坛、QQ等技术手段之后,可以进行师生、生生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和虚拟分组,凸显了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优势。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Moodle,它以其开放源代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建构吸引了各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研究。它把课程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集结在信息化系统的平台上,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快速交流和反馈,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负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是这些能否给学科课程整合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呢?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不可盲目的迷信,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建设,即使你这个课程管理系统再先进,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对这款国外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比如华南理工的远程教育网和浙江大学的远程教育网,课程界面友好,条目的设置都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来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结构。

第二阶段改变教学结构,实现学科的全面整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构建已经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工具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有两个方案。

1 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高端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研究,又利用高端信息技术研究成果不断促使信息技术工具大众化,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不依赖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来普及,而是依赖家庭、社会和学校特别是依据已经整合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育。要想使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必须利用高端的信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简单、方便。虽然高端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是艰难的过程,学科的整合是渐进的过程,但是通过努力促使信息社会飞速的发展。

2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升到信息的宏观方法论上来,或者把高端的信息技术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下放高端的信息技术充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普及,而是为高端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普及的任务主要落实到了已经全面整合的学科,因为其它学科已经完全具备既利用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教学的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因为资源库建设的极大丰富,资源开发的方便,信息技术工具的极其简单利用,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所以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内化为人的素质,已经是人的灵魂和血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2―3―1.>

[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1,(1):5.

篇3

2潮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2.1.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缺乏

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机房的建设和设备的后期维护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潮州虽处东南沿海,但经济主要以中小劳动密集型私营企业为主,公共财政收入有限,致使在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投放不足。从调查结果看,潮州市很多乡镇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在调查涉及的潮州市25所乡镇中小学校中,由于没有机房,有11所学校未开设信息技术课,2所学校只上理论课,有3所原来开有信息技术课的学校,由于设备老化和缺乏维护而停开,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只有9所。

2.1.2乡镇中小学缺乏设备维护的力量

有些中小学虽然建有机房等信息化设施,但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设备维护技术和后期维护投入,致使建起的机房和设备,故障频频和老化,甚至提前变成了报废机,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一学校的机房有50台机器,虽还未过规定的报废期,但近一半的机器由于缺乏后期维护而无法使用,学生上机时只能多人用一台。还有的学校建有机房,但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理由是机器配置低,没办法安装运行教学所需软件。经分析后发现主要问题是内存容量小,只要投入极少的费用升级内存后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

2.1.3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中还可看到,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对软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少得可怜。由于缺乏软件与优秀教学资源的支持,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因此放弃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而选择传统式教学,或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资源拼凑,影响了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缺乏高质量的软资源是影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各方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信息技术课也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但由于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区和城乡中小学之间发展也不均衡。海南、山东、江苏等省已将信息技术课以不同方式纳入高考,很多地方信息技术课在中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潮州,信息技术课即不是高考科目,也不是中考科目,人们对信息技术课采取了一种漠视的态度。乡镇中小学在办学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这门高投入、低产出的课程更是敬而远之。

2.2.1学校领导不重视

乡镇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往往吃不透、看不明。在绩效考核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下,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安排给语、数、外等主课。而信息技术课能不开就不开,能少开就少开,对于教学也没有考核要求,致使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长期处在一种应付、散漫的状况。还有些学校课表上虽列有信息技术课,但却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信息技术课,也多成为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

2.2.2信息技术科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作为副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科教师,往往还身兼学校的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和教辅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报酬却比主课教师低,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也往往得礼让主课教师。引起了广大信息技术科教师的埋怨和不满,从而也导致多数信息技术科教师责任心不强、授课热情不高。课堂上一味迎合学生,对于课时被挤占,多采取不抗争。长此以往,信息技术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日益被边缘化。

2.2.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乡镇中小学生大多笃信升学改变命运,所以平时学习更关注于主课学习,即使很想学习信息技术,迫于升学压力,也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在乡镇成长的中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限,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全面,更关注于其在聊天、游戏和娱乐方面的应用,对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传送、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却不太热心学习。

2.2.4家长不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对乡镇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还不像城市一样广泛和深刻,所以乡镇中小学生的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较为片面,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教学看作教学生玩电脑。怕学生学会电脑后沉迷于网络,因此家长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家长会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也会支持学生报各种文艺特长班,但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则有偏见。家长们的这种思想也会传到学校,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

2.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电子书包、班班通、堂堂用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已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度不断推进、广度不断扩展。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起步阶段,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

2.3.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仅仅是将信息化设备作为教学信息的展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停留于形式,不够深入,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

2.3.2缺乏硬件设施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调查发现,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备、配置低,相关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教师感到实施整合困难重重,往往就此作罢,或只能进行简单的尝试。

2.3.3缺少整合能力及教育理念落后

除此之外,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也表现在教师缺少整合能力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老师们渴望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培训、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培训和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调查发现,只有两成老师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由于得不到好的培训,缺乏相关技能,因此没有办法使整合进一步深入到学科教学中。

3促进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充分沟通,并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提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3.1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但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切实地感受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是阻碍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对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做好信息技术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1)潮州属广东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收入有限,很难做到辖区内全部中小学都能得到充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有限的投入往往流向城区学校和面子学校,造成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今后,政府应以发展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经费也要向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加强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在城乡间能够均衡发展。

(2)针对潮州乡镇中小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次性投入大,后期忽视维护升级的现象,应专门划拨资金用于设备的维护升级和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监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长期开展提供保障。

(3)潮州很多华侨和民营企业家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政府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设立各种政策,积极吸引他们捐资乡镇中小学,兴建信息化教育设施。如颜锡祺中学就是由华侨捐资兴建,配备了较全的信息化设施,使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正常开展。

(4)解决信息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将资金集中使用,建设区域性的云计算教学平台和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各学校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资源。学校只要投入少量的资金,配备简单的终端就可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并可避免后期的维修、升级和设备更新等开支。

(5)大力推动辖区内各乡镇实施创建教育强镇工程,不断增加对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质量、升层次为主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快速前进的轨道。

3.2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地位

要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的面貌,首要的条件就是提升认识、转变观念,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在乡镇中小学中的地位。

3.2.1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中考科目

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面貌最直接、见效的途径是逐步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潮州中考科目,可以倒逼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投入,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提升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3.2.2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观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简单看成学习计算机技能,违背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初衷。很多人认为计算机技能可以到大学再慢慢学,从而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也错过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时段。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认清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严格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实施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本质上。

3.2.3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

笔者要加大宣传,使社会和家长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已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摆正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可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场合向家长宣传中小学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的成果,邀请家长旁听优秀示范课等,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对提升孩子素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实惠,从而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3.3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有益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潮州市乡镇中小学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笔者主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3.3.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教师也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潮州市乡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教学化能力的培训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和效果有限等问题,笔者认为,培训内容应避免泛理论化,多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多一些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可多让优秀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将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将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观摩学习、校校交流、送课下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短期目标培训和长期能力培养相结合;采用将培训教师对象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分目标培训的方式。可选派骨干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将先进经验带回,带动其他教师,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可以采取与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协作,依托高校专家的教育理论和科研优势,定期对教师的信息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3.3.2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在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时,大多习惯采用讲练法和演示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此可结合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多途径、多方式提高乡镇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3.3.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要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仅靠信息技术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都应有意识地开展此项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信息熏陶。所以学科教学必须冲破课程教学的局限,与信息技术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既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得到提高。

3.4注重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软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等,它是成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粮草。所以除硬件建设外,也要重视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潮州市部分乡镇中小学购置和自建了一些信息化软资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部分教学资源。总体上信息化软资源还相对缺乏、分散和缺乏共享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1)加大对软资源建设的投入,集中建立统一的软资源库,实现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依托粤教云等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

(2)可启动精品资源课工程,鼓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制作符合乡镇学生认知特点、具有特色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优秀教学资源。

(3)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学软件和课件大赛,通过大赛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并不断充实软资源库。

(4)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和MOODLE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平台引入乡镇中小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从而不断积累教学资源。

篇4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93-01

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的高速发展,强有力的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单一性的。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学生全面的评价和衡量,在此情况下,积极探索我市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应是我市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教育现状之不足

目前,中国虽然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但我市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令人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

虽然我市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某一课程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它在升学考试当中所占的比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远远未得多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未认识到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德国在这方面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尽管已经具备了十分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信息技术也处在较高的水平,但其信息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美国,关键因素就是信息科学知识及其运用方面的教育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2.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有关课程,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教学目标。而我国步入二十一世纪才逐步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科学课,作为农村学校,这方面就更滞后,如此发展下去,显然与我国所提出的高速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是不相适应的。

3.开展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是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呈几何式增长,使得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着信息,享受着信息带来的巨大便利和实惠,而作为这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怎样开展好信息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其自身的社会生活的需求理应成为其学习的基本内容。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教育已不能被动地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必须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需求相统一,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才能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一门学科对个体有两种功用:第一种是提升人的生活意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第二种是作为一种工具,以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信息时代,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满足人类固有的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求及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需求。

二、在我市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

什么是信息,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有一点人们是认识一致的,即:信息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它着重研究各种数据的生产、综合、传输、检索和显示以及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人机互换,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建模原理与实现方法。对信息技术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仅仅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受教育者接受有关信息科学知识的教育。

2.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有政策性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并号召学校和地方采取利用教育贷款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建设经费。还应为中小学校利用信息提供优惠,鼓励中小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我市应抓住机遇,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3.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和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所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除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还应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

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病毒肆虐、黑客猖獗、机密信息失密等威胁;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与污染等。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篇5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是近年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表现出的日渐重要性,即将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信技课的主旨在于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使中学生成为合格的时代公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素质拓展教育,这里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教学中较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并予以纠正,反对将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还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根粉笔,一本书,老师讲解学生听,几本笔记,几摞卷子,几本参考书便可走遍天下,学生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活动,往往到班里去听课常见到老师写了几黑板,学生们笔记上抄了几大片,都很辛苦!但一碰到实际问题学生们还是不会,往往表现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已经沿袭了数十年,它从某种程度上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压抑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解放老师,解放学生,尤其使学生从繁重的课本和笔记中跳出来,再也不用唯令是从,再也不必像傀儡似的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而缺乏自己的思考。“驱动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去掌握知识,探索未知。从查阅资料到与互联网交流;从自己的演示文稿到创建自己的学生网站,无不都体现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自己独立的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肯定会大为调动,他们的思维必将摆脱种种束缚,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这样方能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的,全面素质型的优秀人才。

信息技术教学可分为两层台阶:一、基础教学 二、应用教学。所谓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的引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所谓应用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基础教学是前提,应用教学是根本,学以致用是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要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的关系。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是两种不同倾向的教学阶段,基础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应用教学以学生实习实践设计作品为主,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抓好基础教学使学生们打下牢固双基的同时在应用教学中进行实践,学生才会得心应手。

篇6

1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开学初,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及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利用开学初期的一节课或两节课时间与学生探讨:人们利用计算机能干什么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你认为应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们重新审视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重新认识对计算机及网络作用。而后教师可以调查一下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写作、计算、音乐等,并且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分组。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学生先做了解,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信息安全方面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考虑多方面进行干预和引导。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兴趣小组,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并安排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对于喜欢绘画设计的兴趣小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年龄段,向兴趣小组学生介绍相应的绘图软件操作,并推荐绘图设计相关网站。引导学生接触到相关知识后,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最好能与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点同步,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指引学生不断学习和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内容不宜太大太多,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当然,这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关注到班级里每一个兴趣小组,甚至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发展情况,有时甚至还需要计算机学科教师和兴趣小组对应的学科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一路做下来,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有意义的内容占用和吸引住了,自然也较少出现沉迷网络方面的问题。

2科学引导,绿色上网

在开学之初,教师还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身边听到或看到的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等问题。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用一些震撼性的事件或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脑海里对浏览不良网站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或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自觉远离网络游戏,或其他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网站和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的绿色的网站,保证孩子们在网上既获取了知识,又避免不良信息的毒害和侵蚀。要适时地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要对学生多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防止网络犯罪。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世界存在的虚拟性、游戏性和危险性。使学生知悉,哪些网站是可以上的,哪些是不宜上的;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保持对待网络的正确心态。

3家校共管,健康上网

篇7

美国联邦教育部设有教育技术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为国会议员提供有关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权威评估报告;向全国发放有关教育技术的文件;协调资源并领导计算机辅助下的课程改革;制定全国级别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和实施项目管理;在各州确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各州各学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协助;为各学校提供资金、师资培训等服务[1]。美国教育部门还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面向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面向学校的教育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州、学区和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各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略有不同。加州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第一,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学习设备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第二,Internet连接到学校的所有教室;第三,教育软件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现代信息技术是所有教师都会使用的教学工具;第五,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现代设备寻找有用信息,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教育资费减免项目”和“准备明日教师使用技术”两个项目。美国各州也积极支持和配合联邦政府的活动,纷纷利用自有资金扶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以加州为例,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加州政府每年投入超过35亿美元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其中各地方学区投入为27亿美元,州财政拨款为8亿美元;对于部分自身财力不足的学区,则通过银行低息贷款的方式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学区的补助是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另有部分资金来自联邦或州政府的补助,而低收入家庭儿童聚集地区的学校可获得联邦和州政府更多的照顾。

美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联邦、州政府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资助,其中学区教育委员会所占比例较大,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的不动产税。因此,富裕地区的学区资金充足,学校的设备条件也相对完善,教学质量也较高,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也较好。贫困地区的学校设备相对较差,同时每个班级的人数也更多,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程度也不如富裕学区。因此,联邦和州政府在贫困地区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缩小地区间差距。而私立学校大多由慈善机构或教会组织设立,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有好有坏,参差不齐。

二、融入各科教学,提倡学以致用

美国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重点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系统性,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工具。美国中小学将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教学整合成为教学重点,提倡学习信息技术,必须学以致用。加州尔湾学区强调信息技术要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该学区一些学校的校长介绍,他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信息技术的工具、资料和过程的知识、技能;具备运用计算机、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学生要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当笔者问到尔湾及附近学区的信息技术课上为什么不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学校校长和教师回答,普通中学生不需要深入探究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如果是准备就业的职业班学生则会要求高一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需要让每位学生都在程序设计方面花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学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而对于在程序设计方面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会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修一些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笔者在洛杉矶地区(尔湾也属于洛杉矶地区)学校听了多节信息技术课,大多是由教师定一个主题,例如“猫科动物”,然后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应资料,整理后表达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类课程占其信息技术课的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是承担着工具学科的作用[2]。

而在深圳,信息技术教学比较强调学科系统,同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对较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而完成的主题较少,以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为主,所以教材偏难。比如说,小学就要学习Flash,而笔者在同不少美国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Flash是干什么用的。再如,深圳地区高中用的教材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专业性非常强的教材,这种教材对增加学生的知识是有作用的;但是反过来,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难度较大的教材,对于兴趣的培养恐怕不会起到太多正面作用。当然,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这些内容,而是应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生物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紧密配合,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习动物的习性之后,在信息技术课上就可以布置一个相应研究范围,由学生通过互联网去研究动物的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其他技能的提升。

三、鼓励企业参与,吸纳社会资源

美国重视让企业参与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教育产业。据统计,超过1/3的中小学校受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捐助。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完全免费的软件,并允许全美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同时该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免费的介绍使用其产品的教育软件。笔者在位于硅谷的Intel公司访问时,该公司的相关人员说:Intel公司拟于当年在教育项目上投入近8 000万美元,而基础教育领域是他们投入的大项,达到1 800万美元。该公司相关人员还表示,今后拟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企业对中小学校进行捐赠或提供优惠,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他们的产品,从而树立形象、增进认同、稳住用户、形成习惯,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深圳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也有企业参与,但并不普遍。企业往往只注重自己的产品在教育需求采购中能否中标,而不注重直接投入资金对学生进行培训,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价值的长期维持。

四、普及硬件,开发软件,以软件和网络应用普及为重点

就硬件建设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学校主要购置适用的普及型计算机,并不刻意追求高档化。苹果机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且外观漂亮、色彩鲜明,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成为许多学校购置机器的首选。在硬件的管理上,美国的中小学更强调发挥计算机的效用,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去图书馆使用计算机。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往往和图书馆连在一起,两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学生检索有用信息的场所和工具。

寻找丰富的适合中小学教学的高质量软件,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很好的开放性,非常方便中小学教师搜寻相关资源。他们开发教育软件,注重彼此合作,相互共享,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博采众长的目的,不搞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事情。K12国际教育()是美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公司,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三)的学生提供专有课程和教育服务,同时为相关学校提供课程、软件、管理系统和管理的一站式运营外包服务;联邦教育部也投入资金,设立教学资源网站(ed.gov/free),让所有人都能快速获得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为大家开发新教学资源提供了空间。由于美国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各州、各学区教育委员会通常都建设自己的资源网站,免费为本州或本学区的学校提供服务,而他们的资源中只有一部分是本学区或本州教师自行开发的,共享资源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提供链接[2]。

深圳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硬件设备比美国大多数地区都要好,但是在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还不如人家。软件应用才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最核心的设备。加强软件开发,增加网络教学资源,促进软件和网络的普及使用是深圳地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但是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促进本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发展。

篇8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只有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才能在激烈的现代化竞争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研究该教育板块的发展走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倾向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和普遍,尽管很多学校以及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很多学校投入巨资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实际教学计划安排时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时以及内容的设计,很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往往简单地进行打字和最基础的操作,并未深入了解相应的技术性软件。因此,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往往只是起到装点学校门面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盲目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另外,社会各界以及媒体都十分关注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发展与现状。因此,许多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提高综合实力,往往忽略自身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风于一些已经配备先进教学仪器及电脑设备的学校,大量采购一些价格昂贵的教学仪器。对于一些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这种盲目跟风行为不仅加大了学校的经济压力,还使得这些耗资巨大的先进教学仪器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3.纯工具化倾向

纯工具化倾向是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之中,将教育重心放在相应技术以及技能的培训和提升上,片面地强调学生对基础信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养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这一点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难以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直接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梳理该课程的重难点,并采取背诵抽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一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创伤,此外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

4.德育淡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素质、完善的人格则能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却将这两者割裂,对学生德育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难以进行有效地自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

1.普及化

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公平化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之中的原则和工作重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普及指的是教育的公平化,从目前来看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也体现在教育上,城市之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通过财政拨款来完善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仪器及设施设备。纵向则指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拓展到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教育理念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并鼓励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2.校本化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水平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学校自身需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通过对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校本化,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全息化

全息化指的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安排。另外,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树立信息技术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以及多媒体设备革新教学模式,这一点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实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着我国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举措。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经验的缺乏以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深刻而导致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倾向、盲目化倾向以及纯工具化倾向和德育淡化倾向,因此针对此现象,革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深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化、校本化及全息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资金 师资 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进入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范畴,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中小学多年坚守的常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早于农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做比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1.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国家已经大力提倡和推行提高教育效率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他们认为还未成熟的科目,都不想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时间。至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基层领导和教育者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打字,编辑文章,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必需的硬件设备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一般都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质量良莠不齐,软件配套跟不上的情况,教学资源匮乏,不能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专业、计算机教育专业和电教专业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不是很高,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全面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进修机会又不是很多,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步伐,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硬件设备不算很少,而软件和资源却是不多,即使有一些应用软件,教师也不会使用。教学软件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质量和效果。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能看到,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有的只能做展示品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也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主管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这门课认识不够,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管理部门对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常规、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管理不得力,缺乏指导和规范。

2.资金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作后盾。要想在农村很好的落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使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不齐全,在基本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3.教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要求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不高。不少教师虽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都没有达标。现任教师很多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视现实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首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到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其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做好专业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2.疏通资金渠道,落实资金来源,加强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调动政府、社会各界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3.加强师资培训,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篇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上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必需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力在培养全方位的综合人才,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观念保守的问题

对于中小学的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的重点都还是为了高考,并且把高考当作他们不断学习的唯一目标,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通过网络玩一些游戏之类的,认为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必要学习的科目,所以其被接受程度一直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经费紧张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相对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校来说,由于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在师资力量,还有教学设备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

三、课程重点的问题

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指我们所认为和计算机有关的相关知识,很多信息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等都是信息技术设备,但是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单一地教授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把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计算机课程,这样的课程重点的设置是无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四、模式单一的问题

现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小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进行讲述和在电脑上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进行模仿性的训练。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都没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学的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应该在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

五、考核评价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但是我们的中小学当中选用的考核形式基本上都还是闭卷的笔试形式,这种形式对其他学科适用,但用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只会拘束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是极其机械化的。因此,应该针对这门课程的性质,设置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而言之,除了上述几个问题以外,信息化技术的改革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还应该不断的努力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