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5 20:38: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篇1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教革,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Pro/e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任务分到每个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获得职业核心能力。

一、课程定位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Pro/E软件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建模、产品装配设计,能够利用Pro/E软件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专业问题。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工作的发展。

二、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建模;

(2)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产品及中等复杂产品的装配;

(3)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产品的各种工程图设计;

(4)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对产品进行修改;

(5)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渲染设计。

2、知识目标

(1)了解Pro E 3.0软件的发展现状、建模原理、基本功能块、典型设计思想;

(2)了解Pro E 3.0软件的用户界面;

(3)掌握Pro E 3.0软件的基本操作;

(4)掌握二维草绘的绘制方法;

(5)掌握基础特征的建模方法;

(6)掌握放置特征的建模方法;

(7)掌握利用基准特征辅助建模的方法;

(8)掌握高级实体造型的建模方法;

(9)掌握曲面特征的建模方法;

(10)掌握组件装配的设计方法;

(11)掌握利用三维建模创建二维工程图的方法;

(12)掌握产品整体效果的渲染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的素质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

三、教学情境设计

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学习领域《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件部》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如表1-1所示。

这三个学习情境都是企业中的真实产品设计,教学内容以千斤顶、主动轴总成、一级减速器设计中的零件建模、部件装配、整体装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级。因此该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将草绘模块、实体模块、装配模块、工程图模块等相关知识贯穿起来。

四、教学设计

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项目完全按照企业中真实产品的工作过程来实施。为适应项目教学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差距,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六步教学法。六个实施阶段如下:

任务下达阶段:学生了解项目工作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确定计划阶段:学生按照所选的项目实际需要,分组讨论工作实施的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各自的工作计划

确定方案阶段:分组展示方案内容,小组间相互讨论,确定是否可行,提出建设性意见,修改、完善方案细节,在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学生按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先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然后合作完成整体工作任务。

检查阶段:经常性检查,中间检查、自查,小组间互查,教师检查冲交替进行,除对工作计划以内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对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评估阶段:教师进行最后的工作总结、成绩评定,并找出差距和改正办法。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体系,重构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

篇2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实施首先是从课程建设开始的。我们曾经一度将课程建设的好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准,课程建设几乎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但是,在高等教育一片繁荣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背后,却出现了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重心的偏差,许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建设的课程对该课程所服务的专业支撑度不高,似乎是为了建设课程而建设课程。于是在政策引导之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心便转到专业建设上来,开始系统讨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与考核等问题。这一阶段以“说课”、“说专业”为代表的讨论活动在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起来。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涵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强,实践弱。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讨论过多强调理论、理念等理性方面的内容。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各示范院校都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模式,各示范专业也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有一套自己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大同小异,似乎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过分强调办学特色,有将办学特色凌驾于教学质量之上的倾向。

 

2.雷声大,雨点小。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强调课程建设,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开展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每个高职院校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全面的建设规划,有完整的建设方案,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到位。

 

3.单干多,系统少。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作为指挥棒,以此为标准建设的各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未能体现专业框架下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和特点。(1)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面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是指在职业的某个岗位完成具体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工作质量三个环节。因而职业能力与单纯的操作技能是有区别的。

 

(2)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和技巧,因而课程内容就必须与职业活动紧密关联。必须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而陈述性的概念和原理知识为辅助内容。

 

(3)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是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为主线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符合岗位工作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011年9月,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组成立。截止到2014年12月,本课程改革已开展四轮,课改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高度认同,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加工质量分析、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培养目标通工艺、精操作、会检验。

 

(2)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依据《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工艺编制、机床操作、质量检验三个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选取四个能代表零件表面加工几何要素的典型零件和一个部件作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融入到每个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任务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由易到难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根据选取的载体,对每一个学习情境,以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编排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串联而成,按工艺流程,几何要素不断叠加、难度不断递进、学生工艺能力不断提高。

 

篇3

[作者简介]王灵玲(1975-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陈宇晓(1965-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骆江峰(1967-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浙江 宁波 3158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69-01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培养满足实际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的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组织与企业的生产组织存在差异,有许多的不协调因素,前几年与企业合作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企业在精益思想的驱动下,通过校企合作全力培养员工和学生,即使因此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而教育示范线是推进企业精益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示范线选拔优秀基层干部和员工与学生一起在学校专家的带领下组建示范生产线,以生产技术革新、生产模式改进为核心,以员工教育、干部储备为抓手;通过教育示范线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进企业的精益化管理。与此同时,教育示范线引入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管理理念与方法,以及营造的“对与错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高职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建教育示范线培养人才,使企业经营与学校教育在目标上达到了统一。

二、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的方式与方法

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是基于校企双赢的,所以教育示范线应同时具备生产的示范、质量的示范和教育的示范。为此,应在教育示范线导入精益生产,不断追求零切换、零库存、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事故的精益思想与理念,主要如下:

第一,优化生产模式,规范管理流程。遵循在制品及仓库存货维持少量原则,打破企业原有的一道工序占一个车间,半成品在各车间流转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建立“一个流程”生产方式;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删除或改进不增值的工作环节,使其变成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无间断流程,尽力把所有工作计划中闲置或等候他人工作的时间减少到零;建立快速输送材料与信息的流程,使流程与人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比如员工根据加工单领料改为物料员送料,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

第二,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根据生产工艺规划布局,完成定置管理。运用视觉管理做好设备的目视化、作业目视化、品质目视化、物料目视化和工具目视化等;其次,设备点检可视化,包括清扫、加油、紧固等日常保养工作,清楚明了地显示出点检、维护保养的部位,如对管道、阀门等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区别管理。

第三,制定各工序“文字化、表格化、图像化、影像化、实物化”的五大作业标准书。编制《技能等级考核评定标准》、《工作教导分解表》等适合于现场人才培育的操作标准。

第四,结合实习岗位,运用在职培训OJT(On the Job Training)、一点课程OPL(One Point Lesson)、现场指导Coaching、行动学习法、岗位技术比武等培训方法在现场一线开展卓有成效的岗位训练活动。在生产现场一般很难安排大规模的课堂教学,应以多种灵活的形式开展教学,有些由企业工程师或管理人员组织,有些由学校教师组织,还有些由学生自主组织进行。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在工作中、在停线时、在早会等进行。

第五,贯彻落实生产目标和质量目标,并制作看板,将小组和个人的业绩、技能考核等信息展示出来,促进交流和发展。

第六,采取部分岗位轮换,既能有效教导,培养多技能工,又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学会换位思考,切实落实“不接受不良、不制造不良、不流出不良”的品质理念。

第七,建立改善提案的机制,开展现场问题改善活动。尊重员工的智慧与能力,以改善提案的机制驱动员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八,建立“问题发生,生产即停”机制。在教育示范线运行稳定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实施“问题发生,生产即停”机制,以彻底暴露问题,就地改进质量以提升长期生产力的理念解决问题。推进“从一开始就重视品质管理”的文化建设。

三、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培养一线管理人才的实践

第一,制定与教育示范线人员组成相适应的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示范线的人员组成要素,改革了教学模式,在企业的教育示范线上学生经历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分别是:(1)专业认识实践—教育示范线的操作员;(2)岗位技能实践—教育示范线的技术员;(3)生产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综合实践—教育示范线的基层管理员(包括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旨在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企业教育示范线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理念。

第二,研究开发以教育示范线的生产、管理项目为载体的学生企业实践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人、机、料、法、环等影响产品制造的因素,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开发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意识与动作训练、产品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管理、设备操作与调试、品质保证技术、组织架构与运作、现场管理、初期人脉建立、现场文化、生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并编制实践指导手册,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三,探索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定计划、定内容、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每天定期、不定期以教育示范线的生产、管理项目与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与讨论,根据阶段目标开展技能比武或小组成果汇报等。

第四,构建以生产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确保企业实践能达到预期目标,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施以项目业绩、敬业精神、5S活动、安全文明生产综合加权评分和对企业持续改进合理化建议加分的考核模式,其中项目业绩主要有岗位的工时利用率、废品率、客户(下一道工序)抱怨等。

“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使企业经营与学校教育在目标、要素上达到了统一,解决了一直以来生产与教学的矛盾。教育示范线以改善为途径,通过制造优质的产品来培育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此,必须与贯彻以“人才培养”为经营理念,崇尚精益生产的企业合作,本项目才能真正开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莱克,大卫·梅尔.丰田人才精益模式[M].钱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明惠,陈周钦,卢晓春,等.基于行业共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J].高教探索,2009(5).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52-01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授予对象基础较差

该课程所授予的对象主要为高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认知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有部分学生长时间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社交困难。甚至有少数学生心理矛盾冲突过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敌视,情绪易激动,遇事一触即发,行为易走极端。

1.2 教学内容广泛和教学体系陈旧

目前,三年制高职的《机械制造基础》是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在传统的工程材料、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工艺学和公差与技术测量五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虽然按照零件的制造过程,从材料的选择――毛坯的成型――零件的切削加工――零件的检测四个过程把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部分,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涉及的面广,内容过于详细,且有些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显陈旧。

1.3 教学方式陈旧

受各种应试考试的制约,很多教师的授课观念较保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传授知识,教师只是一味的讲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较少,也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1.4 实训与理论融合不够

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配套实训就是《金工实训》。而很多学校的金工实训是车工实训、钳工实训和焊工实训的组合。金工实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机械制造基础不仅仅只包含车、钳、焊,实训课程结束后,学生也不能将理论的知识和实训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

2 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施

2.1 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念

依托学院与五粮液集团联合共建的“五粮液技术学院”,秉承“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以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设计由浅入深的学习内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工学交替等形式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使课程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保证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

《金工实习》虽然是实践操作为主的技能实训课,但同时必须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金工实习》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同时没有《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教学也会变得枯燥无味。因此,课程应整合理论《机械制造基础》与《金工实训》两门课程为一门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

2.3 课程项目选取

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学科知识系统性编写的,项目教学不可能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因此,在选取项目时要以教材主要的知识点为依据,打破现有教材的“组合”形式,不能拘泥于教材现状。以典型的制造加工项目来覆盖主要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又是通过若干个教学任务来实现。另外,选取项目时要考虑到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完成项目过程中所涉及技术的先进性。鉴于这些情况,对项目做了以下选择:以减速器中的主要零部件为载体,如轴套、减速器传动轴、齿轮轴、箱体等的加工制造为项目,按照任务分析、制定工作计划、选择机床、选择并安装刀具、选择材料、安装工件、零件的加工制造、零件的质量检测以及教学考核这几个方面来完成每个项目任务。

2.4 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确定项目任务,教师先下达任务或图样,学生通过项目工作任务书或审读图样来了解任务要求,获得有关工作目标的技术要求和整体概念。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实际需要,确定工作步骤和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在此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拓展设计思维,还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构思进行个性化指导,并把自己的方案与学生的方案进行比较、审核与修订,选择出最佳方案。在实施任务计划之前,教师应针对该项目涉及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碳钢的种类及性能、车削加工的基础知识、刀具材料类型、刀具几何角度及其对车削加工的影响、机床的性能及其基本操作等。

然后对任务进行实施,以上图1套筒为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拟定加工工艺路线:下料、钻中心孔、粗车、钻孔、车、车,并注意每道工序内容严格按照上面尺寸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独立完成零件的过程,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是才给予指导和帮助。具体完成以下内容:安装工件毛坯――安装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车端面、倒角、车外圆――车套筒内孔――质量检测――设备保养及现场清扫――完成实训报告单。

最后在检查完各组的成果以后,教师应归纳、点评学生在车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按部就班的模式,采用更积极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通过项目实践,完成成果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成就感,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篇5

    机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零部件、家电钣金件、模具等产品为主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是国内著名汽车、家电制造厂商的定点配套生产商。

公司自2000年创建以来,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贯彻“紧盯市场、苦练内功、创造优势、促进发展”的企业方针,不断发展壮大。从创业之初员工不足30人、资产不足20万元、销售收入仅30多万元的小企业,现在已发展成为员工600余人、资产45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150亩、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2005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初具规模的中型企业。2005年底,公司利税将达到800万元。

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公司主要领导有很好的经营理念,即不仅将客户当作重要资源,同时也将员工当作重要资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处处以员工的利益为重。办企业为社会、为员工。

公司虽为个人创立所有,但不搞家族式管理,所有中高层管理干部全部来自于社会招聘,其中很多人来自于著名大企业。公司依法建立了工会组织,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2004年4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总工会发出“在全市新建企业开展“双爱双评”活动的意见”一文,我公司工会负责人立即向总经理作了汇报,得到了总经理的重视和支持。工会牵头,成立了工会主席为组长、总经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爱双评”活动领导小组,并且制订了活动计划,作出了人员和时间上的安排。

二、由于企业作为汽车整车生产商的配套供应商,必须执行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强调员工素质,因而公司十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2003年12月就起用了面积约 120 平方米的培训教室,2004年5月专门购置了电视、VCD机、投影仪、实物影象仪、笔记本电脑等教学器材,用于开展教学活动。公司制订了《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引导、鼓励和规范职工围绕生产、工作实际,学知识学技术练技能。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配合生产经营需要做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做好新员工入职教育培训,在介绍公司发展概况的同时,向新员工传达公司一贯倡导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以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理解人、关心人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新员工以公司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二是根据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在岗员工的培训,其中包括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等。2004年共组织各类培训70期,受训人次计4461人次。通过培训和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公司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敢闯敢拼的员工队伍。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正在进行国际汽车行业通用标准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质量体系标准的实施,将迅速提高公司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与国际汽车行业接轨。

公司因地制宜地开展职工文化体育、宣传教育活动。

2005年8月,公司开展职工拔河比赛活动,各单位纷纷组队参加,报名踊跃。比赛场面热火朝天。9月中秋节前夕,公司举办了“中兴庆中秋、天涯共此时”专题文艺演出,各单位参演人员各显风采,动感十足的青春迪士科舞蹈、唯妙唯俏的明星模仿秀、清新活泼的三人表演唱、温婉细腻的少数民族舞蹈、自编自导幽默风趣的小品、气势恢弘的集体大合唱以及回顾公司艰辛创业历史的配乐诗朗诵引来员工一阵阵掌声和喝彩。活动的精彩图片和报道也分别张贴在公司宣传橱窗和公司网站上。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

三、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基础制度建设,2005年8月公司开展了全员参加的编写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活动。人人联系自己所在的岗位要求和从事的工作,编写岗位职责或专项管理制度,共收到稿件约500篇。公司对岗位职责文稿和管理制度文稿进行了评选,并给予前三等奖获得者共12名员工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公司组织办公室参考员工的文稿,修订了部分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此项活动培育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人人关心企业的发展,处处注重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的良好局面。

2005年9月公司开展了冲压工和钳工技术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了表彰。钳工技术比赛的第一名青年工人陈远参加了市万名青工技术大比武,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公司广播站及时报道,给予宣传表彰;公司网站也登载了报导。职工技术比武活动,调动了职工学技术增技能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 

公司建立了总经理信箱,随时接受员工的投诉、意见和建议。总经理办公室还有专人接受员工的来访。公司每年开展两次员工满意度调查,下发调查表,征集员工对企业重大决策、管理制度、管理干部、生产与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生活福利待遇的意见。

篇6

[作者简介]孙艳敏(1971- ),女,河北丰润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薄向东(1981-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河北 唐山 063020)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21-02

近年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在知名职业教育课程专家、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创新了“一主线、三阶段、三结合”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体系改革。在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提升项目课程实施的水平,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新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评价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一、构建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

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建立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需依据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构建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关键在于如何以学生为本对能力进行客观整体评价,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评价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数控技术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数控技术职业岗位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数控技术职业岗位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数控新技术的方法等。

2.发展性原则。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使学生的个性在不断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企业评价同样成为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

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实施要求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确立工作决策、实施项目任务以及评价项目成果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建立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主要解决课程评价中“评什么”“怎么评”,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使学生掌握制定评价标准的目的和指向,明确今后工作过程中的努力方向。

经过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数控技术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分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制定了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评价标准。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包括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操作1~2种中高档数控机床的能力;具有数控加工的手工编程的应用能力;具有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能力;具有应用一种典型CAD/CAM软件的能力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机电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具有操作普通车床和铣床的能力;掌握制造企业1~2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能。社会能力评价标准包括具有了解客户需求、与他人合作提供有效客户服务,并具有确定回复客户需求,向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具有掌握时间及项目管理技巧、团队合作、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的能力;具有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具有自主择业、创业的能力;具有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方法能力评价标准包括具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以上水平;具有外语应用能力,达到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以上水平。

三、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数控技术专业以培养适应数控加工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数控程序编制、数控设备操作、调试、维修和技术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能以一两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承担的工作量大小、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作风及工作成果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使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有机统一。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评价,还包括企业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可以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组成如下:

过程性评价包括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专业知识与技能、工作态度、社会行为等五部分。文明生产评价内容包括文明使用和维护工作机器、设备,保持生产现场整洁的环境,权重为0.1。安全生产评价内容包括在完成工作任务中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权重为0.2。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内容包括认真、正确、完整地掌握每天的工作学习内容,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权重为0.2。工作态度评价内容包括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和成功愿望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权重为0.2。社会行为评价内容包括在完成工作任务中表现出的相互合作态度、创新意识、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权重为0.1。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形式进行,权重为0.2。

四、高职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实施的配套措施

实施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真正得以实现。以“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课程组教师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形成了适合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项目教学法。“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每个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以真实零件产品为载体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符合认知规律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在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六步骤进行,即“分析零件图制订工艺方案编制加工程序仿真加工验证实际加工操作零件产品检验”。每个项目的完成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教师是组织者、协调者、资讯者,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机床、加工方法、刀具、夹具等,并实施仿真加工验证或实际加工生产。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在零件加工的完整过程中训练技能,了解生产现场管理与安全操作等制度,初步形成职业习惯。

2.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都在扮演着企业员工、企业班组长等角色,包括项目班组内各组员的分工、生产计划表的制订、生产进度的执行以及生产的管理,都留给学生充分的表现和施展空间。学生是项目实施和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企业技术处长、车间主任的角色,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起着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3.分组讨论教学法。“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均不同程度地采用讨论教学法,如在加工方案的确定、工艺的制订、程序的编制、零件的检测及评估等。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从别人或别的小组获取不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他人,提高学生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通过灵活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笔试、口试、操作、答辩等,既考核数控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的实践技术能力要求,又考核安全要求、文明要求、环保要求等非技术要求,从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进行客观整体评价。

[参考文献]

篇7

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公司主要领导有很好的经营理念,即不仅将客户当作重要资源,同时也将员工当作重要资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处处以员工的利益为重。办企业为社会、为员工。

公司虽为个人创立所有,但不搞家族式管理,所有中高层管理干部全部来自于社会招聘,其中很多人来自于著名大企业。公司依法建立了工会组织,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20*年4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总工会发出“在全市新建企业开展“双爱双评”活动的意见”一文,我公司工会负责人立即向总经理作了汇报,得到了总经理的重视和支持。工会牵头,成立了工会主席为组长、总经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爱双评”活动领导小组,并且制订了活动计划,作出了人员和时间上的安排。

二、由于企业作为汽车整车生产商的配套供应商,必须执行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强调员工素质,因而公司十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20*年12月就起用了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培训教室,20*年5月专门购置了电视、VCD机、投影仪、实物影象仪、笔记本电脑等教学器材,用于开展教学活动。公司制订了《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引导、鼓励和规范职工围绕生产、工作实际,学知识学技术练技能。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配合生产经营需要做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做好新员工入职教育培训,在介绍公司发展概况的同时,向新员工传达公司一贯倡导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以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理解人、关心人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新员工以公司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二是根据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在岗员工的培训,其中包括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等。20*年共组织各类培训70期,受训人次计4461人次。通过培训和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公司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敢闯敢拼的员工队伍。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正在进行国际汽车行业通用标准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质量体系标准的实施,将迅速提高公司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与国际汽车行业接轨。

公司因地制宜地开展职工文化体育、宣传教育活动。

20*年8月,公司开展职工拔河比赛活动,各单位纷纷组队参加,报名踊跃。比赛场面热火朝天。9月中秋节前夕,公司举办了“中兴庆中秋、天涯共此时”专题文艺演出,各单位参演人员各显风采,动感十足的青春迪士科舞蹈、唯妙唯俏的明星模仿秀、清新活泼的三人表演唱、温婉细腻的少数民族舞蹈、自编自导幽默风趣的小品、气势恢弘的集体大合唱以及回顾公司艰辛创业历史的配乐诗朗诵引来员工一阵阵掌声和喝彩。活动的精彩图片和报道也分别张贴在公司宣传橱窗和公司网站上。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

三、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基础制度建设,20*年8月公司开展了全员参加的编写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活动。人人联系自己所在的岗位要求和从事的工作,编写岗位职责或专项管理制度,共收到稿件约500篇。公司对岗位职责文稿和管理制度文稿进行了评选,并给予前三等奖获得者共12名员工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公司组织办公室参考员工的文稿,修订了部分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此项活动培育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人人关心企业的发展,处处注重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的良好局面。

20*年9月公司开展了冲压工和钳工技术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了表彰。钳工技术比赛的第一名青年工人陈远参加了市万名青工技术大比武,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公司广播站及时报道,给予宣传表彰;公司网站也登载了报导。职工技术比武活动,调动了职工学技术增技能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

公司建立了总经理信箱,随时接受员工的投诉、意见和建议。总经理办公室还有专人接受员工的来访。公司每年开展两次员工满意度调查,下发调查表,征集员工对企业重大决策、管理制度、管理干部、生产与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生活福利待遇的意见。

篇8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技术创新竞争的世纪,而创新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即创新教育的问题。创新是国家生存的基础和保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在,也是未来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和科研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数控设备出现在现代制造企业中,企业需要大量从事数控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符合数控技术应用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并实施了“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经多年的建设与实施,成效显著,特色凸显。

2“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等。这些课程之间的相关度并不很高,有的课程内容还存在较多的重复,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实际的承上启下关系,学生往往在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并不知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用场,这种教学满足不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2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②课程设置未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不能与区域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③课程设置相互独立,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有机地渗透融合;④存在课程设置前后脱节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等情况;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选用;⑥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过少。针对这些问题,在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完成产品”为平台,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完成产品的工作过程”带动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企业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职业人才培养标准评价产品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效果,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在产品实施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

2.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类企业走访、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析现代制造企业中典型的机电设备,按学习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过程,对课程进行序化,构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 1 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质、岗位基础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等四个学习领域。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咸宁工业园为基础,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为教学载体,以三个层次、四个学习阶段,划分四个学习领域为支柱支撑,以产品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车削、铣削等岗位核心职业技能。

图1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3.1围绕核心技能设计学习领域,以产品为导向

因此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方面有: ① 全面。该产品须涵盖数控技术专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素质,使学生在完成该产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② 实用。产品应使学生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思考,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同步提高。

为此,在种类繁多的机械加工产品中,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这些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围绕这些教学载体的相关内容来组织。将机械加工中的车、铣、刨、磨、钻进行大综合,把前面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串联起来,通过整合形成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2构建一体化教学环境,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须有硬件的支持,因此,充分依托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分别对应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依托校外企业基地实施工学交替,帮助学生掌握数控技术的核心课程。所有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3创设行动导向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教学载体选取,通过研讨完成教学内容排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三位一体,每个教学任务都贯穿了“任务的引入任务的分析工作方案( 计划) 制定任务的实施技术资料编写与评价”五个阶段。在每个任务中,由教师讲解每个任务的相关知识,并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按照自己的构思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产品的加工,并进行汇报展示,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的递进模式培养,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3.4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课程实施特点

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其特点为: ① 针对生产实际中的机械产品设置课程,针对能力培养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在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③围绕职业人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产品来带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生产一线;④“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规格在逐步提高。高职教育作为数控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数控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围绕数控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并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化、精细化、职业化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栾咏红.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研究与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4-57.

[2]刘安华,刘守义,陈德清.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8):138-139.

[3]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9

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教学中,如何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这是所有授课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项目教学法”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之一。

一、项目教学法

1.什么是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项目教学法的核心。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3.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课程中的应用

1.项目的设定

本课程教学中项目的设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为目标,并结合我国电子类产业的特点,围绕电子类专业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以及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合理确定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一般分为基础项目和拓展项目两类,基础项目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书本基本知识;拓展项目是将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应用相结合,主要有函数信号发生器、数字频率计、调谐微型FM收音机等多个项目,通过项目的组织及情景设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项目教学组织

①项目介绍。教师对各个项目的目标、要求及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进行介绍、讲解,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选择。

②学生分组。基础项目必须完成,拓展项目最少选择一个,也可以多选。同班同学可根据所选项目内容、要求及个人特点自由组合成若干项目组,一般每组人员为3-4人,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组员任务安排及项目监督协调。

③制定项目计划。项目组成立后,在组长的组织下,项目组制定项目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确定各成员在项目组中的任务分工以及成员合作的形式。工作计划制定后,向教师汇报,由教师审核各个同学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④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各自项目不同要求及各自承担的工作自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项目组成员间可以沟通交流学习,各项目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学习。

⑤项目开展。当学生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准备后,学生即可根据项目组制定的项目计划进行项目开展。学生需完成项目电路原理图结构设计、电路板外形规划、电路板设计、腐蚀、钻孔、焊接、调试等工作,最终完成一个项目,即形成一个产品(电路板)。项目所需材料、工具仪表等由教师提供。

⑥阶段小结和交流。当一个项目完成后,项目组成员需进行项目总结和交流,找出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成员配合是否良好,各成员是否及时完成各自的任务,项目产品是否达到理想效果(即电路板是否达到项目要求),对于项目产品还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等。

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两部分。成果评价:项目组内部先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主要包括电路功能、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装配等;过程评价:先由学生针对项目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对该学生在项目工作的过程进行检查评价。成果评价、过程评价分别占学生总评成绩的30%与70%。

项目教学实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选题、自我学习、团队协作完成项目,使得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71-02

1 模具制造专业设置新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都需要通过模具来完成,模具业的高速发展给予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模具是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模具工业的发展。“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

1.1 义乌行业发展现状

义乌是浙江经济非常活跃的一个快速发展中城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模具产业是生产企业的“金工车间”,更是小商品制造的“工业之母”。众多的小商品离不开模具,由此可见,义乌是模具产业最具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区域之一,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1.2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为使我校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发放企业56份问卷,回收47份,有效问卷47份,并对16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

1.2.1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1)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调研表明,模具制造企业现有设备主要有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机床都达到了半自动化,并且测量设备基本上光谱化。模具制造企业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电加工设备和数控机床进一步增多,数控机床向多轴、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发展。通过统计发现,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中职占35%、高职22%、其他占43%,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义乌模具从业人员中占有很高比例,我校实施的“3+2”培养计划是依据人才市场用人需求制定的科学的计划。

1.2.2 从业人员岗位分析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主要有模具制造车工中级、模具制造铣中级、模具制造高级工、钳工中级等。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主管负责人,认为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获得证书,这一点在企业的问卷统计得到了证明。

(1)模具的制造普通设备和数控设备并用。企业中既有大量的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外圆磨,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以及数控柔性加工。

(2)在模具的制造中,除需要大量的数控技能人才外,还有大量的制造岗位需要模具专业技能人才来完成,即铣床工、车床工、磨床工,先进的电火花操作工、线切割操作工。

(3)普通机床虽然听起来好像传统,但是模具制造设备发展之快,普通机床现在已经均较为先进,基本上全数显化,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应注意先进设备的学习和训练。

(4)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在模具制造中发展很快,在模具生产线中电火花、线切割设备多,应用广,需要的技能人才多,因此,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应注意该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

调研中还发现,模具制造的设计开发中,需要较多的设计制图技能人才,他们除掌握模具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是要掌握CAD、Pro/E、UG的制图技能。经过调研和分析,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在模具制造企业的岗位群有:中、低端机械设计职位,包括机械零件图纸绘制、小型模具设计、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操作、机械工艺与管理等。中、低端数控加工技术职位,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等工种的编程与加工操作。中、低职位模具制造职位,包括各种塑料模、压铸模、冲压模等多种模具的开发与制造等。

2 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2.1 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紧跟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建设的思路

(1)建设具有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2)建设与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相配套的实训中心。

(3)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为四大模块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5)建设一支的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队伍。

3 模具制造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随着义乌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模具制造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一愿景下,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岗位的客观需求相一致,不断的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经验与企业经验相结合,构架较宽的理论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企业的岗位任务的具体案例为主,再进行知识的扩展,难易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先进的CAD/CAM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应当具备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5)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研究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厂方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6)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

(7)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除了技能要求外,企业对这几项的软实力也很看重。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义乌易开盖实业公司等模具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义乌加工制造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1)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针对调研结果和企业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

模具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分: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安装及调试能力、模具维修维护能力,对于当前企业模具紧缺人才及岗位需求,把主要四个能力做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3)工学结合。

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依托学校产业处和学校实训中心为载体,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训“作品”与“产品”对接,使教学实习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让学生在车间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

(4)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4 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1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模具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确定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四大模块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核心课程,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4.2 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课件库主要包括核心项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资料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案等各种教学资料。

试题库:包括模具制造中级工、高级工技能鉴定试题,以及各类与专业相关比赛试题。

典型模具制造实例库:包括各种典型结构,涵盖模具钳工、机加工、数控加工、电加工各种典型模具零件及其图纸,达到 10 个典型模具实例。力争用两年时间开发《模具数字化学习工厂》教学资源库,开创“自主探索、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训模式。

5 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或在学校现有青年教师中培养5名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教师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聘请8名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6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义乌模具产业的特点,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合作,建设高水平、高质量、贴近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为原则,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模具加工制造设备,提高模具制造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重点建设模具应用技术实训车间,模具设计工作室。

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成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运行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工作小组由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运行。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专业、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环境。实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和物质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培训企业上岗员工,同时为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在现有5个基地基础上,重点新建3个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人才技术紧密合作型的基地稳定在8个左右,每年可接纳顶岗实习毕业生24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