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0 21:40: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1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转变以往的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明白自己所培养的是哪方面的人才,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并不是关于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面向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等第一线需要掌握高级技能的人才。在进行教学时并不能像以往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而忘记了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要进行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关、教学观,将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将理论联系于实际使学生们加深对于所学职业技能的掌握,这时候教师已经不在是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引领学生如何去学习的引领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需要去主动的学习知识、独立思考完成对于知识的接受,然后进行动手实践来验证所学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同于普通高校,他所开设的课程应该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强调突出的是实用性、实践性,他们应该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较深,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动手能力落实到实处来。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实用性,实践性来重组课程的具体结构,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时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授时加强针对性与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在逐渐的发生着改变,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则要与社会的需求保持接近,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关于课程专业单纯的划分已经明显无法满足要求了,学科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对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变的刻不容缓。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记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并不是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简化版,而是基于此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所需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联系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重新组合架构出来的新的课程模板。它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将理论联系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的操作实践中来。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沿袭着传统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的还是知识的传输,老师是知识的主动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所想要培养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它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的掌握了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它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按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基础职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为辅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这时候只是学生的引领者,而学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这样才能够达到院方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篇2

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洗礼,前辈们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本来可以盖棺定论了,可是经过官方的调查,发现大量在校考试成绩和表现优异者在工作岗位上都泯然众人矣,即所谓高分低能,于是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就轰轰烈烈开始了。

当前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是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和各种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让学生完成完整的本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储备;三是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本科现在也开始适应人才招聘市场需要,加大了实训环节的比例;高职(专科)在1994年以前为2学年制,以后改成了3学年制,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学校多呆一年可以减缓社会就业的压力。现在高职改革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训环节,目前都是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实行2+1模式,即2年理论教学,1年顶岗实习,而且理论教学中加大实训环节的课时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中,砍掉了好多课程或者压缩其课时,把好多考试课变成了考查课。二是面向考证,实行双证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想走出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模式,想法设法是让学生更容易更快的去接受知识,便有了多媒体、实验室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样做的利弊和改革前的利弊有什么不同;我们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结果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虽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改革的失误,但分析判断和思考或许可以减少掉到河里的机率,减少失误,顺利通往彼岸。下面就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也希望更多的同仁来参与讨论。

一、高分低能的问题

我们高等教育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加大能力培养,也就是加大实践和实训课程,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提倡产学研结合,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学习。这其实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举措。因为高分低能的原因是我们的考试制度,在考试制度下必然会产生一部分应考的精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考试制度,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二、“产、学、研”结合的问题

目前更多是口号,很少有高校做到了这点。因为教育本身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承担着教育和理论教学,附带实验和课内实训,大量的实践教育应该由社会来完成,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应该解决由社会承担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也解决不了。我们保证本科4年的理论教学,高职三年的理论教学,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应该是很快的能适应工作环境,而且在实践中不会因为理论的缺乏而困惑。照我们目前这个思路,学生理论少,在实践了一段后又得回到学校来系统地学习理论,而又有多少学生能做到。

三、“2+1”模式的问题

本身3年的课程,现在压缩成2年,还要加大实训环节,势必要压缩课时和砍掉一些课程,现在又提出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面向考证。一个专业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就支离破碎了。这样如何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年的定岗实部分学生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的,也就意味着在校的专业理论学习对定岗实习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而定岗实习对所学的支离破碎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任何对应关系。

四、专业培养和就业的关系问题

专业培养更应该考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学生找个工作。其实学生不上学都可以就业的,之所以上学就是为了受到更高更好的教育,将来找工作起点更高些,未来的发展更有前途。而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充足的教学时间。

五、上课和找工作冲突的问题

一般本科第七学期就开始找工作了,而这时候还有很多的课程需要学生来完成,包括毕业论文的撰写,其结果是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找,课程和论文也没有保质保量得去完成。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有人建议第七八学期干脆不开课了,那学生肯定就不来校了,放开去找工作,问题是学生的这些课程不完成,怎么样保证学生的质量啊。

六、校企合作的问题

其实校企合作都是个口号,没有多少企业愿意让学生去实习的,除非是工厂式简单的做工,即使让你去实习了,也不会把重要的环节让你去做,充其量就是跑个腿,根本就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而高校本身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工作和锻炼,增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学生搞卫生、学生进行新生和家长的接待、学生自己注册报名、学生轮流校警当值、各种活动作扮演不同的角色等。当前高校一味舍弃自己的资源而一厢情愿得去搞校企合作,实在是舍近求远。

七、“双师型”教师和“走出去,请进来”教师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大部分拥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根本就没有实践经验。所谓的“走出去,请进来”也是徒有虚名而已,有多少老师能走进企业去学习,又有多少企业实践者能站上讲台。

八、学校培养和市场需要的关系问题

篇3

教学改革的文本分析

为成人教育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第二十条、二十一条、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标准。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师资力量保障。第五十三条、五十四条和五十五条提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给予了教学改革经费上的支持。第六十六条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指出了教学设备应该要往现代化方向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设施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为教学改革的师资力量提供了一定的标准,保证了教师质量。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还规定了应当给予教师培训机会,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为教师的学习提高给予了法律支持,促进了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纲要类纲要类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第五条提出:要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赋予了成人高等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使命。第十条规定: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90年代,要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积极发展。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国家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成人学历教育要加强和普通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注重提高质量。指明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重点,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标准。第十三条规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对成人高教教学设备的加大投入提出了要求。第十五条规定: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指明了成人高教办学主体和培养方式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条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表明了国家对狠抓教育质量的决心,明确指出要强化教学环节。第二十四条指出: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提出行业办学的指导方针。第二十五条指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提出成教各种办学形式之间的学分互换和并行交叉发展。第三十二条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指导。第三十三条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第五十一条、五十二条尤其是第五十三条明确提出要加强师资建设,做好师资力量培训,第五十六条提出提高教育投入的具体作法;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在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时,还应该多渠道支持社会投入,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为教学改革确定了财政投入基数。第五十九条规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设备的更新升级。(三)通知类通知类主要有《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评估基本内容和准则等文件的通知》。《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提出:成人学校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成人学习的规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根据具体条件,分别实行学年制、学分制等多种教学制度。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要适合成人特点,注意针对性和实用性,便于成人自学。要求成人教学改革要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给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建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提出要贯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的制订和编写要注意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聚焦成人高等教育“实用化”的本质属性,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评估基本内容和准则等文件的通知》要求:学校领导重视函授和夜大学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端正,把函授教育作为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函授教育的任务、规模、机构、编制、经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并有实施措施。有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函授、夜大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符合要求的业务条件。各专业应有合格配套的师资力量。各门课程均有本校主讲教师承担面授教学任务。明确提出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四)其他类其他类含规定、意见、实施要点等方面文件,主要有《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函授教学过程实施要点》。《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要求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2/3。其中专科或本科专业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专业专任教师的1/3。本科专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必修专业课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或兼任教师1人。专科专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主要专业课程,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或兼任教师1人。岗位培训或者继续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师来源应有切实的保证。除由专任教师任课外,应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任职资格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专任及兼任教师总数的5%。对教师队伍作了详细的规定,提出了教师队伍的质化和量化要求。《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从各校及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保证必需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各类课程应减少理论的推导,重点加强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要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实用化的总体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函授教学过程实施要点》第五条要求在函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函授生学习的自学性、主动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十二条要求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面授课时数不得低于全日制同层次同专业相同课程授课时数的40%。每学期面授次数不得少于两次。第十七条要求《自学进度表》按每周不少于20小时安排。第二十一条要求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布置作业,作业量和作业次数要适当。函授生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每周应不少于6小时。第十三条:面授要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讲授大纲规定的重点和函授生自学中的难点、疑点,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设定了成教教学中占比最大的自学环节的量化标准。从以上分析来看,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偏“学术化”的定位偏差非常关注,积极引导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去“学术化”,推“实用化”。

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

当前教学设备匮乏紧缺,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锉伤热情,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大教学设备投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实用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一)加大教学设备投入衡量教学效率的标志是相同时间内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容量。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这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习过程中作用很大;人们在学习视觉教学媒体时,注意力集中的比例为81.7%,学习听觉教学媒体时,注意力集中的比例为54.6%,这说明视觉媒体比听觉媒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在学习同一份材料时,单纯让人们听,3小时后能记住60%,单纯让人们看,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让人们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3种学习方法的记忆比率均有下划,但不同学习方法下滑并不一致,单纯听、单纯看和视听并用的记忆比率分别变为15%,40%,75%”。[4]可见,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效率要高,视频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笔者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即便是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教,教学设备都相对匮乏,教学设备的紧缺严重影响成人高教的教学质量。加大教学设备投入,从硬件上保证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是教学改革的首要措施。(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支既懂教学艺术,懂教学内容,既能理论教学又能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既能在理论上给予学生系统分析,又能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针对学生的各种盲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出声教学,充分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的智力保障。从笔者调研数据来看,41.95%的学员认为学校老师的理论功底不足以应付教学,有37.59%的学员认为学校老师的实践功底不足以应付教学,有41.04%的学员认为学校老师的成教教学方法不足以应付教学。可见,当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凾待提高“,双师”特色不明显。由于普通高校是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原因,成教教师队伍实质上还停留在以普通高校教师为主的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不理想,这也导致成教教学的“学术化”。成教教学改革要想成功,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多元化,教师队伍的“双师”特色须进一步凸显。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从源头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三)开发实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教学内容实用与否决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从笔者调研的数据来看,47.18%的学员认为学校的课程与实际关联不太紧密。可见,当前成教教学内容是非常不理想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持否定态度。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普通高校办成人高等教育份额占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绝大部分,教材管理者倾向于选择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适合成教教学的教材相对较少且针对性差。另一方面,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不少成教的教材内容偏陈旧。在普通高校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绝对主体的时代,在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选择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加快教学内容更新进度,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双刃剑,不好的教学方法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求学热情,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相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习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国外学者对适合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5]。从笔者调研的数据来看,仅有25.74%的老师在平常教学中系统教过自学技巧,可见当前的教学方法并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切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总之,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绝大部分劳动年龄人口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立足当前劳动力相对较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放眼未来劳动力占比缩小,结构性失业不断加剧的现实可能,从教学设备、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方面深度改革,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王启云 陈二柱 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 湘潭大学商学院

篇4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如何实现“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确立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下,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实验、实习教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验、实习教学对工科来讲,尤为重要。如果工科类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实验、实习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验、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的智力因素是由动手、观测、查阅、思维和表达等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而这些能力,可以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培养。实验、实习教学有利于对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和深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实验、实习教学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实践教学与高等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

1.对实验室师资队伍的设置与培养不足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出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当前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技术结构设置不合理:对于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应该设置有高级、中级技术人员和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但目前明显不合理。(2)实验室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有待尽快提高。(3)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缺乏对技术信息、先进设备的了解及理论知识肤浅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对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计划、有目地进行业务培训、进修等。虽然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但它是稳定实验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2.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但目前实验室普遍存在缺乏新设备,缺乏引进先进设备等问题。大多数实验室还停留在六、七年代的落后设备上,特别是随着括招人数的增多,目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要求,这样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3.实验室设备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费、实验费短缺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要求,也影响实验课质量的提高。目前,一方面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严重不足,同时也存在实验室建设、规划不科学,投资落后、经费使用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所以如何科学管理、合理投资、合理分配、计划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合理使用资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验、实习教学学时少对于工科类学科,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由于理论时数在压缩,也出现了实验学时减少,实验内容少,实验项目压缩,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实验质皿,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1.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综合素质实验、实习教师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应当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实验室教师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

以优良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素质为关键,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实施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做到注重实验、实习教师在岗培训,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科学管理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提高。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培训与提高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和培养理论与业务能力。(2)通过进修、上学、听课等在职教育,从而来提高业务水平。(3)针对有关仪器、设备,在管理与维修等方面专门进修、学习。

2.实验设备的利用、完善、改进与更新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设备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同时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要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做到在学校少花钱或不花钱的情况下,也能更新改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要充分挖掘教师和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旧设备,对它们进行改善、重组、重装、设计、改进,使人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作用。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实验、实习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新内容、新标准和新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们的理论和实验、实习紧密结合。在实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要转变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专题式的教学。教师也应该多进人实验室,了解实验设备,特别是我校实行聘任制以来,许多教师岗位都有实验室建设的职责,这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授课时结合实验设备,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以提高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篇5

1.1 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 标,教学者需根据教育理论及思想的指 导,经过不断的整合与修正,最终形成一 套较稳定、系统、清晰的教学方法实施策 略体系1。在传统医学目标的要求下产 生的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授课为 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 ”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医科院 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以班 级为单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 的讲授和少量的实验课为主进行开展。 学生大多是为了考试和取得文凭而学习, 符合我国早前的“应试教育”理念。而在 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此种教育模式的弊 端也日益暴露,其所培养出的医学生虽然 在基础知识及技能训练方面有较好的掌 握,但其薄弱的临床操作应变能力,创新 思维以及获取知识自主性的缺乏,在一定 程度上令他们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医疗环 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1.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的运 用以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下,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被国内的大多数 教师所采用,讲授书本知识占据了课堂教 学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学过程也存在着单 一反复的现象,基本呈“预习-听课-复习” 三点一线式,很难有讨论式及自主式的教 学设计在其中。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在一 味的被动学习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以 及创新能力,知识面过窄,思维受到 局限。

1.3课程设置

“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通过第一阶段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第二 阶段临床专业课的强化和第三阶段临床 实习的技能训练来按步骤来培养医学人 才,是我国一直以来所沿用的课程体 系2]。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一定的 系统性和完整性,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在 财政方面的控制。然而,其弊端在于这种 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不够重视,专业相差不大,缺乏多样性,基 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课程还存 在严重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课时浪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体看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虽然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路取得发展与成 就,但还依旧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严峻 问题。为此,根据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及卫 生服务模式,我国于2001年《中国医学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深化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围绕培养 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等几个方面3。于是,近年来我国 也有不少医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协同部 分医科院校着手探寻国外的一些先进的 医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在该方面上取得显 著成就的美国,向其相对成熟优良的医学 生培养理念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对国内 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革。

2 我国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尝试

2.1由LBL向PBL教学模式的探索及转 型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也被称 为基于问题的学习。该教学模式相较于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较大差异,其特色

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问 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的自我导向 式学习。在北美,该教学模式于上世纪80 年代后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到1991年,全 美已有70%的医学院不同程度地采用 PBL教学模式4。相较于海外,我国的 PBL教学模式实施较晚,上海第二医科大 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首次对该模 式进行尝试。而自1990年以后,便有越来 越多的高等院校对其引进及采用。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 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 院校在各类课程中探索并尝试开展PBL 教学[5]。归纳起来,其实施形式主要有两 大主要模式:一种为纵向,另一种为横向。 纵向的PBL教学也可称为“学科内的PBL 教学”该模式小范围的应用于某一具体 的学科之中,通过学生小组自主式的讨论 来获取医学知识,不涉及与其他学科及课 程的交叉渗透。而横向的PBL教学也叫 做“跨学科并行式的PBL模式”它将各学 科知识相互整合归纳,由专门的教学团队 对课程设置围绕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设 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新式的课程模式与 传统并行,实现不同模式间的优势互 补[6]。

2.2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过渡

在国家政策的反复倡导以及各医学 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影响下,高等 医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强化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 学习阶段,更加灵活和恰当的将不同的教 学方法应用于与之相匹配的各类课程之 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或充电式教学方法 转变成更为积极的互动形式教学。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形式的教学 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因 此,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医科院校争先尝 试将新式教学法应用于各类医学课程中, 如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计算机模拟教学 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然 而,医学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 关键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 学目标选择最恰当,并且最能保证医学教 学效益的一种或几种7。

3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培养难以到位且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现行的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中 国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来关于新模式的研 讨会议频开,且国内各大院校也广派师资 去国外及台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但多 数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PBL精髓;而 学生方面接受LBL由来已久,亦难以在一 时间良好适应。因此师生双方对于新种 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技能上的准 备。另外,在客观上,PBL模式自身的属 性要求在我国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受到制 约。7-8人的小班授课,对于指导教师人 数要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且PBL对教 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对课堂氛围的驾驭 能力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在未能将师资力 量充分建设完备之前,冒然改革会影响教 学质量,并打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8。

3.2缺乏相配套的规范教材

由于我国尚未正式将现代医学教学 模式及方法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因此缺 乏与之相配套的医学教材。现已尝试投 入改革的医科院校大多是通过自主编写 教材来满足教学需要。而这就存在着一 定的不规范及不科学性。另外在PBL教 学中,目前国内院校多数是沿用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其编排体系仍针 对于LBL教学模式,使得PBL模式在开展 过程中障碍重重。

3.3相应的政策及评价模式有待同步 各医学院校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政 策扶持以及经费资助,在经费吃紧的状态 下,实施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硬件设 施便难以同步配套,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教室,图书馆藏书量以及必要实验设 备的短缺,都在影响着医学教育改革由传 统向现代过渡的步伐。因尚未建立完善 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会致使很多院校在 尝试改革之后难以衡量且对照比较改革 效果。

4 针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问 题的相关对策

西方的现代教学思想固然存在着一 定的优越性与先进性,但其模式始终是建 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 学体系,在医学教育改革的路上,我国仍 然要坚持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 国医学教育实际情况的国际化教学模式。

(1)明确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摒弃传 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综合、全面的培养 学生,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临床 操作能力方面。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占 有一定的主动性,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及时调 整不同的授课模式,如:启发式、交互式或 自学式等。在教学中,需多鼓励学生主动 提出问题,在小组的集思广益中获得答 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答案。以此来加 深学生对所获取到的知识的印象,同时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能力。

(2)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增强 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应仅停留在学科内 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应加强教师对教学方 法及教育思路方面的学习,对于国外一些 新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应及时进行了解与 借鉴。并尽可能的在教学中予以运用和 尝试,不断优化和总结适合本学科专业的 一套教学方法。

篇6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也随着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想要经济发展更加快速、稳健,高级人才储备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通过学校的知识学习,学生获得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入社会之后把学校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在工作之中,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进而达到拉动社会总GDP的上升,为拉动经济增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落在了高等院校身上,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最大程度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是高等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综合论述

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把受教育者培育成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一种活动。教育想要持续得到发展,一定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参照,及时性的进行改革,力求能最大程度达到教育的目的,把学生打造成各类专业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和社会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学校教育模式发展至今,需要迎合时代需求,提出新颖的教学思路,完善原先缺失的部分,力求打造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人才的培育者,完美承担起其人才储备和输送的责任[1]。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是一时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一个没有任何短板的教育模式。高校需要正视教育现状,不断关注改革,持续创新,把教育改革和创新当作工作重点,为人才打造竭尽全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行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开始。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以知识为经济基础的时代,只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且必须是时代需要的技术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立足。高等院校再进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要立足于实际,从社会现实出发,打造社会短缺和稀缺型人才[2]。对专业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都要有新的规划,针对课程和教材中不适用时展的陈旧知识,大胆地进行删减,保留精华内容,优化教学课程和教材。课程设置要呈现出整体性原则,不孤立单门学科存在,建立各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多次教学实践,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力求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以理论为中心,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围绕理论知识,理论落实到实际,帮助学生达成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重视综合性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后续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就目前而言,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交流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技能,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英语课程教学,力求学生具有夯实的英语基础。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技能也是不可或缺。掌握计算机相关应用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学校要加强课程内容管理,及时更新内容,调整结构,保证知识的有效传授。以必修专业课的形式,绑定学分和期末成绩,直接挂钩毕业,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达到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理科类的院校专业,一定要频繁进行实践训练,力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实际应用的能力。针对其他对实践运用要求不高的专业,也不能忽视实践演练的重要性。比如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校可以联合学生会,举办“主持人大赛”类型的节目,锻炼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针对社会紧缺、急缺的人才类型专业,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重管理,争取达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3]。面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流需求但是也有一定的办学意义的专业类型,根据其意义进行课程的具体调整,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正确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目的的最终达成具有推动意义。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建立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达到课堂内容的良好消化。

三人才培育计划的改革

高等院校普遍设有人才培育计划,是一套工作量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人才要求的改变和提高,人才培育计划急需改革。各大高校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积极扩宽专业口径,实现窄口径专业到宽口径的转化,扩大专业就业面,增强专业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一种极具时代性的人才培育计划。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人才培育计划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改革,重点加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此来弥补先天遗传因素的不足。社会前进需要新型人才的推动,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同步发展。大学生是明天的太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对未来中国接班人素质的保障。“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前景的光明和未来的繁荣昌盛,我们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提升教育。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综合素质,个人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彰显和发挥。因此,我们要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投入关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提升,是我们人才培育计划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个性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人制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我优势,明确学习重点,树立明确目标,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外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人才培育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从受教育者转变为人才,以万全的准备走向社会岗位。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创新在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民族想要拥有经久不衰的活力,就必须拥有创新思维。如果高等院校培育出来的大学生全部都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机器,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需要我们反思。大学生在接受了前人的文化成果之后,也要结合知识和个人经验,对文化进行再造,为后来者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4]。

四师资力量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灵魂人物,在知识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老师围绕课本教材和课程目标,结合个人文化内涵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答疑解惑,拨开学习道路上的迷雾。成为学生学海生涯中,迷路时的指南针,前进时的灯塔。在新的教育理念中,老师需要转化角色定位,从知识的单方面权威传递者转变为双向互动的知识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老师这个职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知识渊博,见识广阔,掌握科学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其次,要在思想上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明确自己的职业性质,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无私贡献精神;最后,针对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教育理念,要在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随时进行创新精神的发掘和渗透。因人制宜,发展个体长处;因班制宜,综合提升总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老师心中的榜样,应该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老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者,一定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储备,了解专业动态,跟着时代脚步向前发展。建立新型师生观念,创建平等、尊重的互动关系,互相学习、互相理解,师生之间友好共处。

五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压力全部转嫁到了高等院校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急需寻求转变和发展,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并且积极进行解决,把压力转化为前景的动力,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价值,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平,王斌,杨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12-113.

[2]贺书平.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7):53-54.

篇7

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使学校能动态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但教

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教育的周期相对较长,学生毕业时所学专业的“冷热度”发生变化。能否做到“适销对路”取决于供求两个变量:即社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的变化和各个学校培养这个专业人才的供给量的变化。所以,要使学校的专业具有生命力,就必须很好地把握这两个变量,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和各校办学动态的调查,不断积累办学经验,调整专业结构。我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美容高等教育以来,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2004年,我校对天津市场做了充分的调研,调查结果表明,需要该专业毕业生的医院占调查医院的27.38%,有50%的非医疗机构需要该专业人才。由此又一次调整了专业结构,改变了我校学生就业层次偏低的局面,同时也有为学生在市场上找到了更好的定位,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2制定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加大课改力度,发掘专业设置内涵

教学培养目标是教学的首要问题,教学的动力来源于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医疗美容技能,从事临床医学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适应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应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本着专业基础课程的“必需”与“够用”的原则,强调技能性、能力性目标的培养。在医疗美容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有皮肤美容、物理美容,中医美容,美容化妆、美容美体、美容化妆品学、美容外科术后的护理及美容心理咨询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学中始终紧紧扣住实用性这一特点,突出教学与医疗美容市场的结合。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技能培训

完善与规范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各门实践课程还应有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实践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服务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标准,使技能训练有章可循: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熟练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技能训练才能获得。构建技能训练规范化体系,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各类专业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技能训练规范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训练标准的规范化,技能训练过程的规范化,质量检测的规范化,专业师资的规范化,训练场所、实习基地及实验设备的规范化,以及行政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和社会用人机制的规范化等。制定有效的技能题库、制定严格的技能考核评定标准,在学生实习前和毕业前分别对其进行技能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课教学:可以通过技能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特长,使教学更主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的开放性、指导的个体性和目标的多样性,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彻底摆脱“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老框框。

4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可让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参与本专业的美容师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在毕业前取得中级或以上水平证书,提高“双证书”的获得率达100%,提高就业竞争力。

5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建设。由于医学美容是一门更新较快的技能性学科,单纯依靠校内实训室设备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可以通过开放校内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社会性、服务性等功能,同时可通过建立职业技能考核培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基地形成集教学、实训、实习、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于一体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市场竞争力和新技术的开发能力。

6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工学结合

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也就是积极推进工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弊端。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要求全部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进行顶岗实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医疗美容机构、国际与国内美容连锁机构、大型美容医院等实习,了解我国医疗美容市场的最新技艺与技能等。

在市场经济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谈专业设置与开发、谈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谈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改革等都是空洞的。工学结合,使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其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最大需求者,既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主体,又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职业岗位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企业发展,而且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我校通过加强与已建实训基地的联系,定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提高实践技能。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对口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依托学校来完成对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学校则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课程,了解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对口培养技术性人才,解决人才供需的矛盾,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7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医疗美容专业的实践教学就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医学美容专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目前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我校通过外聘教师解决校内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聘请医院的从事医疗美容工作的临床医师,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美容市场上高级美容师,通过两个渠道共同加强“双师”团队建设。

重视校内师资队伍建设、双师素质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促使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接受专业教师,实行现场轮训,增强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或者选派教师到有关单位培训、进修,构建更强硬的师资队伍。

如今,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规范,内涵丰富,社会适应性较强,基本满足了学生的求学兴趣和要求,形成了人才与市场对路的良好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了学校发展的更大空间。今后,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把专业结构调整与时展联系得更加紧密,为学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而努力!要做优、做强专业,努力搞好科研服务,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培养出更多有高文化素质、精专业技能、宽职业基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用技能型的复合人才来。

[参考文献]

[1]李祝华,胡葵葵,王朝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85-86.

篇8

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运用国际视角审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国际性人才成为时展的需要,这样,推动大学国际化办学进程就成了合乎时展需要一个必然趋势。经过学者们的努力,科学、合理的大学国际化发展程度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根据相关指标体系,着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成了推动大学国际化进程首要的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教育国际化及其指标体系

大学教育国际化是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一种办学理念,是大学教育面向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培养国际性优秀人才的一种教育理想。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将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博采世界各国教育之长,努力推进本国教育现代化。

学者对于大学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有学者将大学教育国际化指标归纳为教育观念、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学生构成、办学和科研、办学条件和信息、成果交流国际化等7项;有学者的研究则更为详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量化标准。主要有:留学生数、教学科研人员交流项目数、外国学者和专家参与的研讨班数、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数、外籍教师(学者)数、中外教师比、担任外国科学院成员的学者数、任外国大学客座教授的学者数、任国际协会组织核心成员的中国学者数、组织或合作主持的国际会议数、合作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数、大学或海外的国际事务办公室数、中外机构合作经营的学校数,这些都成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评估指标。

由此,大学教育国际化应该有观念、行为、结果三个层面。就观念层面来讲: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大学资源的获取、配置和利用,以国际视野和理念制定大学发展战略;就行为层面来说: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大学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与本国以外的其他大学的高等教育接轨,融入世界大学群体,进行人员流动、学术合作、知识移植,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竞争;从结果层面来看:大学教育国际化是大学从某项教育活动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发生联系开始,到该校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演化渐进过程。

二、国际化对大学教育的要求

就目的而言,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以培养更多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通用知识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履行大学职能的一种策略。因此,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目,就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化的发展规划。大学要在教育教学从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课程数量、国外原版教材、双语教学课程数、师资队伍国外留学人数、海外实习实践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大学教育国际化落到实处。

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只有夯实这一基础,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就是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等诸多方面嵌入国际化因素。

三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国际化,就是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化意识、国际化教育理念,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运用和创新教学手段。从国外引进师资,加强本国的师资力量,使师资队伍真正成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是国际化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国际化是高校学术科研水平的一个标志。只有学术水平达到了一定层次,才能得到国际认可;反过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又能快速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大学教育国际化要适应这些要求,就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制定措施,整体推进。

三、按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实施教学改革

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指标来看,教学过程的相关指标在这一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实施本科教学改革,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要全方位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国际流动。学生流动的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从方向上看,学生流动方式既包括流出(本校学生参加海外学习),还包括流入(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要加大中外合作培养学生的力度,积极开拓海外合作办学途径,与境外大学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增加出国学习的学生数量,实现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具有国外学习经历。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实行学分续接,同时,以丰富特色专业内涵为基础,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国际化因素,注重实践环节,不断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要重视留学生教育,把留学生教育教学纳入大学正常的教学序列,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使得留学生结构得到优化,学历生占到一定比例。

二是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国际化以民族精粹和国际背景知识的兼收并蓄为主导,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目的在于在培养既热爱祖国又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的“全球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比较、分析、鉴别和筛选,将其他国家有关文化、科技、社会、管理等知识和经验融入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过程。如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两门课程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的25%,这种关注世界、积极融入世界的课程改革无疑为未来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际化课程的学科选择,应坚持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原则。首先,选择容易融通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其次,选择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使这些自然科学类课程能够跟踪国际前沿,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适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再次,选择与国际相关领域联系紧密、交流密切的专业,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则务会计、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提问与回答(question and anawer)、讨论(discussion)、演讲(presentation )、演示(demonstrations )、一对一辅导(tutorials)、仿真(saimulatio)、角色表演(role play)、游戏(play game)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回忆、联想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study),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反思(reflect learning)活动,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培养其联想式学习的能力。

四是加大外语教学力度,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适应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核心,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基本写作能力、翻译技巧和外语听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相应的专业交流。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利用第二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用第二语言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为学生今后搞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国内专业设置的特点等,细化单元教学目标和每次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目标,确定外语讲授比例、专业词汇的讲授程度等,保证双语教学效果。

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入国际化要素,扎实细致地做好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评估的过去、现状和使命——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1).

篇9

作者简介:苏超(1963-),男,广西柳城人,广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黄海滨(1982-),男,广西马山人,广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JGZ0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10-02

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得到不断扩大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在现有条件下,必须从局部和单方面即从整体上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整体性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力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了该国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进一步反映出该国的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人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规模、办出特色,检验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评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就看其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教育本身的长效性特点,一般就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参考指标。

实际上,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不外乎有:第一,反映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的指标不仅仅是就业率,还包括教师素质、硬件设施及社会服务能力等;第二,由于就业率涉及招生指标,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率的统一口径和方式上存在不一乃至虚假问题。但无论如何,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都已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院校工作永恒的主题。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性探索逐渐成为高职教育领域一股声势较为浩大的浪潮。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实验遍及全国各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系数。事实上,大多数改革仅仅是在学科教育的轨道上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根本无法有效实施。同时,众多改革中仅以教学中某一问题、某一学科为对象,或者是仅以院校工作中的如课程、师资、实训基地、体制机制等某一方面为对象,缺乏对整体性的把握。这些单方面的改革虽然在其实施之初会对某些局部优化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若不能适时地向整体性和综合性改革推进,那么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不足和弊端便趋于明显。

二、整体性教学改革的基本观点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大系统为高等教育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高等教育系统则根据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自然分工,依靠自身独特的作用机制,独立履行自身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遵循系统论的观点自我优化并履行社会功能。在这里,即是指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功能。

一般认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容有: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问题;公共基础课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如何实现服务功能;如何加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等等。因此,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一项抓手。但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因此,只有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从整体性原则考虑高职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为中心,辐射其他方面的改革,促进高职院校的整体协调发展是高职内涵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正如管理学中的“短板理论”所说,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管理整体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而是取决于最短(差)的;同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和“全”。教育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的建设、人事制度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机构改革融为一体,从发展的战略规划考虑整体性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才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加快建立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适应、相匹配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体系和人事制度分配机制体系。因此,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所谓整体性教学改革,即是指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指导下,坚定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对各项工作、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相互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当然,整体性教学改革并不是孤立于单项工作的教学改革而存在的。事实上,有效的教学改革必须是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的相互结合。一方面,任何整体教学改革都必须以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单项工作教学改革和实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单项工作的改革和实验又必须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及时推进到院校整体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去,以力求达到整体综合的作用大于单项工作之和的效果。

三、整体性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1.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下,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基础,彻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强化内涵建设,严谨教学过程,形成特色风格,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具体内容有:一是要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实现能力本位、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造。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加大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四是规范教材编写和使用标准,加强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校本教材建设。五是加强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2.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人才质量得以保障的根本。工作思路就是要做到“四个一”:打造一个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实现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构建一个体系,院属部门通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完整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适应就业需要及岗位迁移的专业技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一个中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中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创业创新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实践、自愿创业、积极创新、自律管理;成立一个协会,成立学生专业协会,协助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技开发活动,促进教学相长。

3.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建立师资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师资队伍数量适中、质量优异、结构合理全面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教学和管理骨干教师队伍,培养若干名在区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区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教学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卓越计划”、“成长计划”和“职业能力测评过关计划”,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专业梯队。

4.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和校企合作力度,完善机制,建设一批生产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实训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在校内建设一批生产性的实训车间;确保实训设备的经费投入,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建设,努力提升基地自我造血功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提升服务社会和企业能力为突破口,扩大与行业企业对接,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提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等校内外资源,建立与专业配套的科技开发实体机构,努力实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创一个品牌”的建设目标。

5.改革与完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构

围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总体改革目标与要求,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管理机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工作效能和管理水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的检查和评价;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围绕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进机构改革,加强教学督导、考核考评等管理机构的建设;深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系部工作活力、合力、动力;推动教辅行政部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75-0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纵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面必须适应时展,必须快速改变。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缓慢,甚至可以说步履艰辛,本文拟对此进行探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1.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实践教学,但仍表现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为理论知识,理论课程教授学时又过于集中,与实践教学时间有较长差距,故学生无法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知识之间前后衔接顺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未考虑所教授知识与学生未来具体工作、具体岗位之间的关系,甚至造成学非所用,所用未学的现象。

3.学习效果的检验未做改变。高等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以教师的书面评价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

4.教师教改素质与能力欠缺。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匹配。高等职业教育以往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相对较低,而教改要求教学方法上的切实改变,突出了其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与传统教学比较教学的环节更多,组织教学更为复杂,同时要达到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必然是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到当今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同时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行业、工作及岗位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是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学生成长的发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时,可以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学生自身就业发展潜力及社会发展趋势来开发课程,用以构建课程体系。

2.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改革推进

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采取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的关键是实践部分,理论知识穿插其中,理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要应用的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整个项目教学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参与与帮助解惑,这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推进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创造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环境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实现学生为主体、项目为核心、工作现场为中心的转变,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想法再好,最终也要落实到实际中,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实训条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资源短缺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拦路虎,校企结合机制的建立虽然能解决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问题,但很多时候从长远角度考虑校企结合有很多制约因素。应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加快虚拟、模拟及仿真现代技术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实训条件建设,开发虚拟工厂(公司)、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工作、解决实训难题,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途径。

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1.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不断摸索的过程,直至今日,社会到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是如何定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些都值得深思,深思下来就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的思想。不能再继续这传统陈旧的思想不放,要有新的现代的思想将传统的思想取缔,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的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改研究。今日的社会不同以往,不再是消息闭塞闭门造车的时代,对于教学改革,每个地域每个国家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有可以借鉴的渠道,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特殊的目标定位,才能据此高屋建瓴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独特的,也是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要努力的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要尊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比其他任何职业更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心存大爱。

4.强化高等职业素质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岗位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意志品行,同时关注学生心理素质以达到当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向华.论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处理的几对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