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8 01:0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改革方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改革方案

篇1

2013年,教育部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确立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高考改革,确立了“3+3”的高考新方案,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指日可待。当然,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干预主要是依靠多样化的评估与督导实现的,而非依赖单一的高考制度变革,用高考给学生松绑是大势所趋。应该说,多一把改革的尺子,基础教育就能多一份改革的活力,多一片自主发展、自由创作的天地。

2.依托课程改革的“轴心骨”,借此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船。

新世纪之初,我国学者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为基础教育全局改革的抓手——推动国家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着力推进“三维”课程目标、三级课程体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教学评价改革,由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新课程体制下,学校的课程权利、教师的课改创意、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了保证,僵化的旧课程体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矫治。

3.利用教师专业的“助推器”,引导改革走向实践、改出实效、落到实处。

目前,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教师标准建设,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启动全新的教师资格认定方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实施大制度化的以“国培”领先的“三级培训”活动,试图以此把新课程理念植入教育实践的体内与教师的观念系统中去。

4.回归教育改革的“社会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不可能被控制在学校空间内,因为每一个基础教育机构都是社会的细胞,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一次社会化行动,都会引发社会大系统的微调与重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引发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城镇化集中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家长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失语”现象、名牌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锐减问题等,都促使国家突出改革的社会性与协同性,努力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与社会相融合、相共生的社会机构,而非普通的知识文化传授场所。尽管如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较为突出,需要研究者在深入社会调研、广泛吸取异国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思考“深改”内涵,以此为国家后续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谋与建议,力促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少走弯路、直击主题、迎难而上。

二、从美国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价体系看基础教育“深改”的要素

美国历史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大都是由教育基金会或民间教育协会组织发起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富布莱克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都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始作俑者。这些改革大都建立在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大规模调研、分析与理论架构基础上,且都有一名关键“教育人物”的领衔与主导。基础教育改革是复杂的,如何科学评价改革的成效、成败、得失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棘手的莫过于评价框架蓝图的研发了。英国研究者夏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效能评估体系,它对我国基础教育“深改”观的确立而言颇具启示意义。夏普认为,完整的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估必须至少考虑“4板块26条指标”,这就构成了一个“8855”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全面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夏普还依据这一理论框架设定出了量化指标体系,并在全面评估美国历史上的六个学校改革方案基础上析取出了五个失败方案,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和一个成功学校改革方案,即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从这一评价框架来看,名副其实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核心要素,即改革思想、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

(一)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建立在深邃的改革思想体系之上

改革思想是完善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元素,它的形成需要改革者充分考虑四个因素,即研究支撑、基本假设、教师地位与学校态度。改革思想首先来自研究,包括对过去类似改革活动的研究与当下教育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活动及其结论能够提高改革成功的机率。所谓教育改革思想,其实就是改革者对基础教育活动的基本观念与价值体系,它们主要来自改革者对那些所谓不言自明、铁定如山式的教育假设的质疑,来自他们在美好基础教育蓝图指导下对即将要发生的教育变革的把握与预测。例如,夏普把尤金•郎(EugeneLang)的五个假设(Lang'sFiveAssumptions),即变革不可能来自学校外部,改革必须考虑父母与社区资源,必须调动学生与家庭的积极性,必定会改变学校现在的态度与权力关系,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等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源泉,其内在合理性不言自明。稳妥基础教育改革一定要将教师置于改革领导者的地位,聆听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担负起改革主心骨的角色,教师的支持、素质、观念是学校改革、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点。正如萨拉索塔所言,“如果教师会跟随改革,那是因为整个改革方案的意识形态符合教育学生的利益。”在改革中,学校有可能不支持改革,极有可能敷衍改革,致使改革蓝图在实践中被架空。完善的教育改革思想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态度,学校在改革中的实质性参与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命线;如果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不发生根本变化,改革根本不可能发生并走向深入。所以,稳健的基础教育“深改”思想系统应该具有研究的视野、科学的理念以及教师、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参与,全面考虑这四个因素才可能提出科学、可行、完善的教育改革蓝图,为整个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蓝图支持。

(二)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强调“教与学”这个主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学,创建有效课堂,促使学生全体、全人、个性化发展是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夏普的研究中,教师对“有效课堂”的定义剖析成为评价教育改革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萨拉索塔指出:有效课堂基于“有效学习”,这种学习形态不仅关注“全部孩子发展”,而且还要实现学生各方面,即“认知、情感、情绪、动机与态度”的平衡发展。在美国初期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教师中心式的改革,习惯了用工业主义思维去理解教育,进而把学生视为任由教育机器去模塑的“原材料”,把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灌输”过程,而在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方案关注商业主义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开始倡导学生中心式教学,推崇个性化学习、“做中学”与工作课程(Work),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社会底层学生的特殊关注、对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预期、家长与社区的参与等成为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全新关注点。学习是“社会——个人间的一场交易”,“知识通过‘做’来获得,没有被动的接受性”,所以,美国基础教育应质疑的是“:谁在学习什么和向谁学习,在可观察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什么‘学习’概念?”这一质疑切中了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学习问题,因为“改革包含的哲学理念是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在完善的教学改革中,完整、有效、主动的学习活动才是整个教育“深改”最终生效的基石。

(三)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

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教师的教学专业则是支持这一改革的“炉底石”,任何无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必然是空洞而又虚幻的。“教学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与观念、义务,包括个人的与人际相融合的合金艺术”,所以,“伟大的教师是伟大的艺术家,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稀罕”。撑起教学活动大厦的正是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准。因之,教师的教学专业资质不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教学活动大厦的支柱与基石,我国基础教育“深改”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培训与教育观念更新角度做好“深改”的大文章。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出,“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基础教育改革不仅要建立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与在职专业培训,还要“与培养未来雇员的成熟教师及学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要探究“遴选出允许学生去学习、成长、成熟的优秀教师的方法”,进而双管齐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育观念更新方面,改革者不仅要帮助教师建立有效教学的观念,还要引导他们“遗忘”旧教育观念,甚至要改变教师的日常工作表,促使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四)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彻底变革学校系统

基础教育“深改”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改革,学校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受力面,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力点与生力点。无疑,变革学校系统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的学校政策,变革的直接对象是学校的官僚体制。学校政策的形成主要涉及三个因素:政府介入改革的深度、政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学校的内部结构。一般来说,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它从经济、政策、权力角度为改革保驾护航,确保有力度的改革顺利展开。就美国而言,政府支持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基础教育是美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工具,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变式例证;其二,基础教育承担着国民社会化、美国化的重任,因为“社会化是一个在哪里你能够变成为其他人想让你变成的人的地方。”在学校政策形成中无疑会带上制定者的烙印,会无形中发生制定者自身的“利益输送”现象,基础教育的“改革计划必须认识到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威胁,并在不与改革哲学基础妥协的情况下整合他们的要求。”在改革中如何有效回避政策制定者的教育态度、教育常识对教育政策的微妙影响,是催生完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现实要求。当然,教育政策只是变革学校系统的外因,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自身的觉醒,是学校放弃官僚结构,走向平衡的新结构。美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表明“:学校官僚机构是禁止协作、窒息学生与教师权力的工具”,因此,学校的“许多基础改革必须包括重建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内容……(在学校中)建立平衡的结构”。应该说,在当下基础教育“深改”中,我们一定要打破重视宏观改革而轻视细节改革,只顾改革前景而不顾改革后效,只管体制改革而不管学校变革等误区,努力克服重蹈覆辙的低效改革循环,努力创建持续增效的改革“增循环”。

三、基础教育“深改”的关键品质探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可谓轰轰烈烈,而一进入实践领域则只是“小波微澜”,甚至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风平浪静”,改革的声音对他们而言就是“耳边风”,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办学方式依然横行,旧的基础教育文化依旧在教育事业的底层中运转。在这种改革环境中,新型课堂、新型学校、新型教师几乎只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浮油”而已,我国基础教育机体的筋骨并未被彻底撼动。甚至就连看似简单的中小学“减负”问题,我们也要把它当作“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正有实效的基础教育改革,它一定是一场“全面、深刻、长效”的“深改”工程,一定是触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灵魂、根基的改革。我们认为,良性、深入、实效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具备以下五个关键品质:

(一)聚焦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实质是学校改革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是围绕重点、以点带面、牵动全局式的改革。任何改革尽管需要面面俱到,但在具体实施中肯定只有少数几个枢纽链环,如我国当下的高考改革、美国的学校改革、英国的教学改革等。以此为支点、运用改革的“杠杆原理”来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局,才是实现成功改革的应有策略。改革需要聚光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焦点是所有教育问题的集结点,是关联改革对象所有方面与链环的线索。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改革是公立学校改革,学校才是改革的基本单元,学校的社会关系、教师教学、权力结构等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缩影,立足于学校改进的改革才是有聚焦点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一改革思维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其合理性昭然若揭:一方面,基础教育“深改”绝非简单的国家工程,它只有落实在每一所学校中才可能真正见效,学校改革成效是基础教育改革效能的直接监测点;另一方面,立足学校的基础“深改”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改革,只有这种改革才可能准确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连锁性:基础教育“深改”是一次联动性实践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能波及、牵涉、关联基础教育事业全局的改革,因为每一点教育改革行动都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呵护配合与连锁性反应才能完成。从某种角度来看,改革是一个正向能量的传递、传动过程,这一能量能否有效抵达社会系统的末梢环节才是批判改革深度与实效的核心指标。在这里,郎的学校改革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全面的学校改革一定是“连锁性”、“传动型”的,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外因——学校近邻(家长与社区)——师生调动——学校结构”联动式变革。正如其所言,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学生能够从个人、教育、社会等方面感受到学校与非学校世界之间的非连续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全程理应是:始于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家长与社区资源,调动师生改革积极性,最终变革学校内部的文化与权力体系。鉴于此,在后续基础教育“深改”中,把握好改革的枢纽链环,保证改革力量的有效传递非常重要。应该说,国家、学校都只是基础教育改革力量的传递者与媒介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尤为重要。进一步讲,国家要做好社会要求与学校改革之间的媒人角色,其主要职能就是准确表达社会期待,并借助政策的纽带将之传达给学校;学校要做好政府、社会、社区与学生之间的媒人,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必要与社会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力量传递的最终目标是要利用学校的重建、政府角色的调整来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真正发挥学校、学生作为改革终端主体的能动性。

(三)深刻性:基础教育“深改”需要深度的理念与方式变革

好的改革追求的不仅是见效,更要见“真效”、见“深效”,追求一种有深度的教育改革形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之一。当前,我国理解的基础教育“深改”主要追求的是体制机制意义上的“深效”,其标的是要解开基础教育利益链环上的“死结”,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解套,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变革。而在美国,他们所理解的“深效”更多是深层的教学理念变革与学习方式变革。在约翰•夏普看来,基础教育“深改”的阻力主要来自中小学教师、政策制定者、研究者思维深处固结的一些隐性共识、正统理念与缄默意识。与之相应,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需要新理念、新体制、新文化的创造与引入,更需要教师去“忘掉”旧理念,需要研究者去反省隐性改革共识,需要政策制定者去放弃心灵深处沉睡的种种顾虑与纠结。应该说,只要把这些改革意念、杂念统统革置换掉,一种全新的学校范式才能在基础教育中着陆、生根,国家才可能迎来真正有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

(四)长效性: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学校经历改革洗礼后最终沉积下来的东西

在当前,许多学者潜意识地把基础教育改革理解成为一场“风暴”,一场“龙卷风”,理解成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变革行动。其实,这恰恰是对教育改革规律的无视,是对基础教育“深改”真意的误读。有效的教育改革总是渗透性、沉淀性、慢效性的,尽管学校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洗礼与冲刷,但在学校中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都只是改革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光点。指望所有的教育改革举措都能够在基础教育机体中生长起来,那只是一种痴心妄想。夏普在反思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失败学校改革,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与一次成功学校改革,即一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哪怕是失败的基础教育改革,其中那些真正有效的成分也会在基础教育文化中生存下来——这就是一场基础教育改革的“终效(”即最终效果)。正如其所言,“道尔顿计划(theDaltonPlan),推行个性化教育,尽管失败了,但却被广泛吸收,兰卡斯特计划(LancastrianPlan)、特朗普计划(trumpPlan)、盖里计划(GaryPlan)成为美国教育的基础。”真正长效的学校改革一定是渐进式的,是在改革洗礼中被基础教育实践所认可、所吸纳、所存留下来的真正有效改革举措的文化积累与隐性沉淀。

篇2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必须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在教学组织方面,都需要以学生为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探索,主动学习,同时能够深刻掌握到计算机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高职院校必须随时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对此做好综合性分析,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到社会企业单位中进行调研,以此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而制定出合理可行、满足企业要求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案,将提升计算机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加强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上对现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育方案改革阶段,高职院校务必同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充分分析,对于传统落后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课程,敢于舍弃,逐渐减小学生同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改革中需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占课比例,比如说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时间,上机实践课程设备进行升级等,建立更加全面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数据库,更加便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同社会中企业做好沟通合作关系,同样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使校企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以此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考虑,对学生做针对性培养训练,加强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以此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相比较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急需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同计算机知识,以培养实用型学生为目的。比如说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着重考虑软件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课程设计上着重安排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对于管理类学生,可以着重安排文秘处理、数据库管理等课程,保证所有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充分结合,保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同时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学方法在选择性上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在课程开展前要求学生明确具体教学任务,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计算机技能大赛,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争强好胜心里的影响下,踊跃参加。比如在文字排版练习课程,可以组织报纸编辑竞赛,以此考察学生文字编辑软件使用情况和掌握程度,同时考察学生录入信息的速度。通过组织竞赛,不仅能够营造出激烈学习的氛围,而且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优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院校办校特色明显,特别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更加突出技术性和工程性等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作为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阶段,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实际发展和办校规模,在安排课程阶段,必须合理控制理论课堂与上机实践课堂的比例。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需要亲身进行指导,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对于毕业设计环节,能够真实的反应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最好环节,所以毕业设计环节务必要严格抓起,高质量标准,以此保证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和锻炼。

四、强化实验室教学,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篇3

 

一、会计教育的现状

 

财务会计专业基本上是每年高考报考专业中最多的人数之一,我国会计教育现行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普通高校教育;二是中职、高职教育;三是成人继续教育,如成人对财务会计的各类技能培训等。无论再哪种教育模式下,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仍然是侧重理论教学。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些教育弊端:理论教学为重,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上课的教授变成填鸭式教育等。

 

二、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虽然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庞大,但是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数量并不均衡,会计业急需高级会计人才,但大多数会计从业者的能力并不能胜任,这对于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型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要也与时俱变。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应是与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能力相对接的,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不再是仅仅把基础知识掌握即可,而是需要具备健全的才能。这就需要我们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尽可能的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就紧密对接未来工作需要,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现阶段的会计教育改革。

 

(二)提高学生兴趣,转变“填鸭式”课堂教学

 

由于我们现阶段的会计教育教学,大部分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施展和发挥。现阶段的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充满创造力的,这种活力和创造力,不应被抹杀在课堂上。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研究探讨的热情,改变由老师不停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局面。

 

(三)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于一身的经济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教与学,对会计理论、方法的理解与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面了解和对经济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应结合现阶段发达先进的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动手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会计教育的难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

 

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填鸭式”教育,使课堂学习枯燥无味。在设置课程时,基本上,每一届学生所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专业课不够系统和新颖。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必然出现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堂学习枯燥。不少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应试,无论是期末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还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涉及的内容,学生们养成了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习惯,针对应试考试的内容突击记忆,考试中出现较少的内容基本不会去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就是忽视实践应用的恶果。当学生进入职场,对于实务工作中的凭证、票据、账簿根本不熟习,所以导致同学们很难独立的承担部分会计工作。

 

(二)缺乏丰富的师资力量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队伍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其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传授的内容仍然是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就影响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

 

高校的会计教学中,基本是大班教学,对于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水平区分度不高,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出现一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都以掌握,但仍然需要听完该课程,而另一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完全听不懂。这样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同时也达不到预期效果。高校在学生培养上,缺乏学生自主选课,自主择师的机制,致使学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会计教育改革的方案

 

1.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具有针对性

 

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可以是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内容的的多样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的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吸引学生一起思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作业,分小组进行思考作业的讲解,同时设置回答问题环节。强迫学生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下课查阅资料。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建议老师可以不按照章节书本设置课程主题,主题性的课程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等;多样化的培养计划,在于给予学生在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培养计划的选择,例如,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考核,划分可选课程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同时老师授课的方法、内容也更加针对性。

 

2.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老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丰富。大多数高校教师可能存在理论脱离现实的情况。因此,建议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师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可以通过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还应经常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也可以主动申请国外交流,引进先进的会计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3.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校企结合发展

 

篇4

进入新世纪之后,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希望中小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初中教育在新课改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说,“面向所有学生,从根本上推进初中教育改革”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成了激励广大教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事实证明,在新时期背景下探索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

一、明确目标,强调重点,开展综合评价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初中教育一直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旧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种不良现象依旧存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类考试、竞赛仍然层出不穷。可以说,以升学率判断学校实力,决定校长的荣辱升降,决定教师的报酬职称已经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思维定势,导致校长和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对后进生漠视不见,这严重背离了基本教育规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口碑,导致初中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初中学校必须不断探索减弱应试教育影响的政策,可以制定《关于禁止初中分快慢班的意见》、《建立初中毕业生汇报制度》等规章制度,促使广大教师面向所有学生实施教育,使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

另外,为了从整体上构建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机制,初中学校还应该建立以考核“四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机制,所谓“四率”,即“入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和“毕业率”。不按照分数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排名是“四率”评价的最大特征,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平均分,开展底线评价。初中学校要着眼于优秀率,追求尽可能高的合格率,有了高合格率就有了高毕业率。总之,初中学校必须坚持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起抓,德智体美劳一起抓,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要求。

二、确定责任,实现“保底”,面向所有学生

如今,学校的减负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学校中依旧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设置“四率”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要想真正落实“四率”综合评价的改革方案,关键要抓“合格率”,保证所有学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初中校长是抓合格率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直接责任人,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尽到责任。同时,初中各级各班都必须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目标。教育保底,顾名思义,就是要保证所有学生,哪怕是成绩最落后的后进生都可以达到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该有所进步,真正使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合格。

要想提高合格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动学生、依赖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坚定他们能在现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摒弃那种牺牲后进生,换取好学生冒尖的做法。其次,教师要从转化后进生入手,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学科抓起,形成段段清、科科清、全面清的良好局面,真正落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合格。再次,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为课堂起点,积极实现“浅、慢、精”,即基础知识讲得浅,新学习内容讲得慢,课后习题布得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将一些学习策略教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学、认真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实证明,合格率高了,优秀率会跟着稳步上升。优秀率高了,学校的口碑、老师的品牌也会相应提升。

三、坚持标准,适时调控,保证评价效果

要推进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使整个初中教育焕然一新,重新释放新的生命力,努力将学校的“兴奋点”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到追求“四率”的轨道上,以追求合格率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标准,将重心适当前移。针对一些初中学校优秀率高、合格率低的情况,必须坚持标准,成立合格率、毕业率特别奖,鼓励初中学校将着眼点放在追求合格率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初一打基础,初二防分化,初三推整体,按照这个思路实施教育,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初中学校要加强自我评价,主动寻找发展突破口,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意见,从他们的评价中找到教育不足之处,以此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再次,教育评价要重视过程,及时矫正。初中学校在重视年度评价时,也要加强过程评价,制订月度评价、季度评价、半年评价等具体方案。学校要不定期地对班级进行考评,及时发现问题,促使其限时达标。最后,根据规定实施奖罚措施。学年结束后,将班级实绩进行公布,表彰先进,督促进,激励其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总之,初中教育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他是学生由小学到大学的桥梁,也是由儿童到成年的基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不要过于强调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不断探索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落实“四率”的评价指标,通过好的机制引导学生的学习,引导教师的教学,将初中教育的着眼点回归到学生身上,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而不是放在分数身上,不是放在成绩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符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才能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俭,孙兰祥.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2]张志群.论中考标准的控制[J].湖北招生考试,2005(12).

[3]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篇5

1.2亿名小学生将接受网络安全教育

2014“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日前在京启动。据悉,该工程有望让全国1.2亿名小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是2013年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发起、360公司承办的校园安全教育公益项目。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启用

教育部近日通知,部署各地从2014年1月10日起,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试运行办理跨省转学等日常学籍管理业务,省内转学也按此办理。学生转学仅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其它流程均在网上进行。

苏州中小学校长职级“四级六等”

苏州市教育局今年将在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校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职级分为“四级六等”,即特级、高级(含一等、二等)、中级(含一等、二等)、初级。教育局力图通过这一制度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广东缩短学制惹争议

近日,广东政协委员黄艳儒提交提案,建议将现行小学到高中的12年学制缩短为9年。他认为整体学制太长导致学生毕业太晚,造成适应社会慢、婚育压力大等诸多不便;缩短学制有利于学生更早地规划人生。此举引起各方争议。

陕西首个安全体验教室落成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安全教育工程西安市安全体验教室日前落成,该安全体验教室是让孩子们通过有趣、互动的方式学到终生受益的安全知识,并通过对孩子们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为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增加保障。

重庆探索取消中考联招

重庆市2014年教育工作会近日召开,会议指出重庆将全面启动教育改革,将适时取消“中考联招”,研究直属普高指标到校的办法,严格执行高中“三限”政策,探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素质综合评价工作,为高考“三合一”改革创造条件。

重庆南开中学去年考了四十几个清华北大,二十八个香港一流大学。校长在新生家长动员会上提出了四个观点:第一,所有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保持强健的体魄,虽然霍金坐在轮椅上可以服务人类,但远远比不上可以用自己的双腿丈量世界来得痛快。第二,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精神贵族。第三,要为“人人生而平等”奉献自己的力量。第四,只要你能用诚实和汗水换取报酬,你就配称南开校友。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最近在四川大学举行的“川大论教”教师研修发展会上提到这样一段话。

一进校门心惊肉跳,二位主任按时来到,三顿校饭吃得烦恼,四面围墙插翅难逃,五名保安面带狂傲,六天一到爬起就跑,七节正课节节难熬,八门功课门门重要,九个老师一一强调,实(十)在不行回家改造。

——摘选自某校长(要求匿名)

开学典礼发言稿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近日在齐鲁大讲坛发表演讲时指出:教育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社会问题。

说教教不出一个高情商的学生来,必须让学生去体验、参与。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在接受采访被问及学生的情商培训时表示,情商对于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但只有在人与人的交流活动中的情商培养才是有意义的。

有些招生办公室一手遮天,最容易出现高考“黑幕”的问题。

——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广西南宁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南科大运用考分指标加上群众式集体监督的招考制度,可以避免一般高校招生办公室独揽大权、暗箱操作的问题。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季羡林曾在《清华园日记》里写过以上一段话;且据称,在文集整理时,相关人员曾征求季羡林意见,是否摘录这段不那么“高雅”的日记,季羡林给出了“一字不改”的建议,更显示出大师的做人境界。

中小学教师编制应该更新了。

——武汉市政协委员谭艺琴认为,武汉2003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教学需求。她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试点学校、年级数和班级数不断增加,但老师却还是原来的数量。”

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样说。这位得奖后一直“火”到现在的作家无奈地表示,他去年到处开会、演讲,“做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坐回书桌前很难”。

都有一座“逸夫楼”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这位影响了世界华人的娱乐大亨和慈善家,以107岁的高龄走完一生,引发各界华人追思哀悼,其中多为曾受惠于他教育援助的、如今的或“当年的”学子。

教育部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相配套,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涉及内地31个省份。有网友在百度地图上搜索“逸夫楼”,发现相关建筑有近3万座,密密麻麻,遍及大半个中国。

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常常可以找到一个不变的共同点——他们曾就读的某所小学、中学或者高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逸夫楼”就像人们心中的一个青春图腾,隐藏着成长和记忆。

然而在一片感慨赞叹声之中,也不乏异样的声音,有人指出逸夫楼并非完全由邵逸夫出资建造,他只是提供了“冠名费”,即“花钱买名声”,逸夫楼真正的最大出资者其实是政府和学校。

学校“冠名楼”到底是怎样一种资金构成和操作流程?

20世纪90年代,高校冠名吸纳助学资金出现第一波热潮,当时大学就业由分配改为自主就业,高校管理也开始打破行业部门界线,教育产业化思想初现端倪。但为加强管理,学校的冠名权都需要教育部门审批。在1997年,国家教委还专门下发通知,原则上不允许以企业或个人名字冠名,特殊情况要报经上级部门批准。但教育改革很快冲破了这些“禁令”。1999年,高等教育法正式实施,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得到确认,部分行政审批被取消。到了2004年,国务院又取消了一批行政许可权,其中就包括对于学校校舍和教室命名的审批权。

从此,冠名捐赠学校便由学校自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来具体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十四条规定:“捐赠人对于捐赠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可以留名纪念;捐赠人单独捐赠的工程项目或者主要由捐赠人出资兴建的工程项目,可以由捐赠人提出工程项目的名称,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虽然法律陈述是指“捐赠人单独捐赠的工程项目或者主要由捐赠人出资兴建的工程项目”,捐赠人有冠名权,但是在逸夫楼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情况却并非如此。

据某校知情者透露,邵逸夫曾经向学校捐赠500万元用以建设一座逸夫楼,由于邵逸夫及逸夫楼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和当地政府自然对这一项目十分重视,立刻开始筹划动工,并且为了让最后建成的逸夫楼不失同类水准,学校和当地政府可谓尽心竭力。但最后逸夫楼建成却花了近2000万元,除了邵逸夫捐助的500万元,剩下的一千多万元只能由学校和当地政府承担。

这并非个案,另有一学校学生透露,他们学校的一座逸夫楼造价10.8亿元,其中邵逸夫只出资800万元。

众说纷纭,是非难断,但仅从客观效果来看,邵逸夫47.5亿港元的巨额投资,最终建成的6013个教学项目、3万座逸夫楼,对于一向贫穷局促的中国教育来说总是一件好事。

一个乡村教师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是中国乡村版的《追忆似水年华》。作者用亲身经历和遭遇,展示了1958~1980年间武陵山区一个民办教师的心路历程,是中国乡村教育的缩影。”

2013年成为过去,一年一度的文化盘点成为媒体热点,一本《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进入了不少年度榜单,获得了评论界及读者的热评。而这本书的作者——71岁的恩施退休教师吴国韬,提及此事便哈哈大笑:“没想到这书会有这样大的影响。”

“1961年5月6日,我离开恩施高中,踏上芭蕉侗族乡的道路。此后,我一直生活、劳动、学习、工作在芭蕉这块土地上。在这19年中,有16年的时间都是当民办教师。我讲芭蕉的故事,其实大多讲的是一个芭蕉民办教师的故事。”

吴国韬写那时候的农村教师,由衷地想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使他们能够认字、看书、有文化,能打算盘、学技术。书中写道:“学生中,有一个男生,站在那里,比其他学生要高,让他背书,却直翻白眼,似乎好蠢,好笨,也因此被有的同学笑话。但是,一次走访,到了他家,看见他在编撮箕,编得非常漂亮,这使我十分诧异。当我称赞他心灵手巧时,他的父亲拿出他编的一个小背篓来。这一下使我的眼睛亮了——原来他是这样一个有才艺的娃!”

吴国韬说,2010年,自己突然就有了写书的想法:“就是想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农村教育是怎么走过来的?”

《新京报》曾经这样评价《雨打芭蕉》:“此前,尚没有一本书能如此客观详尽地记录中国20世纪60~80年代的乡村教育,书里有许多当年的教育现场实景记录,那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跟现在的教育方法理念相比,有不少是值得当下的教育界反思甚至借鉴的内容。”

北京东城区学校抱团组优质联盟破“小升初”难题

以品牌校为龙头,捆绑一个或几个邻近学校组成九年一贯制联盟学校——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做出举措,计划于2014年以九年一贯制实验、深度联盟校、建优质资源带等措施破解日渐突出的“小升初”难题。

据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介绍,该区将通过两种方式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一,品牌初中校联合普通小学组建九年一贯校,这意味着2014年9月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6年后将全部直升到对口的优质初中;其二,优质品牌小学上延3年增设初中形成九年一贯校。

东城区今年计划建立的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联盟)分别是:171中学—青年湖小学;史家小学—曙光小学—二中分校—55中;166中学—校尉小学;文汇中学—文汇小学;东直门中学—雍和宫小学;五中分校—方家小学;广渠门中学—龙潭中学—花市小学。

举例:小李2014年9月入读青年湖小学,由于该小学与同学区的171中学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020年9月,小李毕业后可以直升171中学初中部。

通过这样的调控,家长无需在小学阶段挤破头往优质小学冲,即便就读普通校依旧可以直升优质中学。

此次改革的亮点无疑是优质资源带的打造,其实质是品牌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两个临近学校,形成一个优质资源带。资源带上的学校,将在招生、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上逐步一体化。“形象地说,就像一个连通器,学生可以在普通校读低年级,然后‘走读’到优质小学的高年级。”

今年东城区将建设4条优质资源带,涉及11校次。具体是:和平里四小—和平里二小—东师附小;灯市口小学—灯市口小学低部—北池子小学—东高房小学;府学小学—府学小学低年级部—美术馆后街小学—什锦花园小学;史家小学—史家小学低年级部—遂安伯小学。

2014年东城区还将建立14对深度联盟校,包括:分司厅小学—北锣鼓巷小学;史家小学—史家分校;广渠门中学—龙潭中学等。深度联盟校将推行大年级组制,在这里学生和教师将实行双向流动。

东城区这一教育改制,本质上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次扩散和延伸,但愿能成为化解我国教育不均衡顽疾的一剂良药。

浙江高中要取消班级?

从幼儿园到中学,中国的孩子会换一个个教室,但入学时编的班,会跟着自己起码3年以上。班级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学校里的知识传授、活动组织都在班级这个小小阵地上开展。也许没有人能想象如果取消了班级,教育该如何进行。班级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浙江教育界近日透出风声,将在今年高中取消班级。

无风不起浪,浙江高中真的会取消班级吗?浙江教育界到底有何教改动作?瞬间引发各地教育人关注和猜测。

4所高中已在试点走班教学势在必行

最近,浙江一位老师曾在微信朋友圈说:一次课题结题会上,杭州市教研所透露,浙江要推行“无班级管理试点”。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但愿“无班级管理”给孩子们带来个性解放的春天。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一位负责人称,所谓“无班级管理试点”在高中阶段其实是“必修课走班教学试点”,目前全省高中选修课已经开始自主选课、走班教学,现在试点的是必修课。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几十位学生编入一个班级,每天学习同样的课程,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试卷,用同一个标准评价学习。走班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允许学生在选修科目中有不同的选择,按不同科目到不同教室上课,组成新的教学班级。

据教育厅基教处透露,2013年全省已有4所高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师大附中、青田中学、义乌中学)自发成为必修课走班试点;2014年,教育厅准备将试点扩大到11所高中,这些学校包括浙师大附中、杭州二中、杭师大附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鄞州中学、温州中学、嘉兴一中、春晖中学、义乌中学、天台中学、青田中学。

“浙师大附中高一年级,部分试点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部分按老办法教学,哪种更适合学生,未来会更明确。”

那么在部分高中试点之后,未来会进一步推广吗?

教育厅副厅长韩平曾表示,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要谨慎、稳妥,各个学校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

走班制度改革 灵感源自欧美

浙江深化高中新课改时,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很多场合经常提到一个词:“选择权”——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

这个“选择权”的直观刺激来自一次出国考察。几年前,刘希平带领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教育局长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走访到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发现这所学校每学期开设了200多门课程,刘希平和几名教育局长大为震惊。这么小的学校,开出了这么多课程,相比之下,我们中学开设的课程实在太少了,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自由。

后来,浙江高中校长、老师和教育研究部门等相继去欧美等国家考察。当地的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在浙江教育人身上留下了痕迹。采访中,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不讳言选课走班里有欧美高中教育的影子。

曾到芬兰考察的程老师回忆说:“芬兰的学校,为每个高中生配套了很多服务,学生刚进高中会发到一本《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高二、高三的老生会给高一新生当学生顾问,这个当顾问的经历可以折算成学分;学生根据选课组成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指导员负责。”

“每个学校还有一个总的学生顾问,地位比较高,办公室就在校长办公室旁边,负责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芬兰高中基本没几个行政管理人员,大多就一个校长、一个校医、一个学生顾问。”

“目前我们的必修课选课,还有年级划分,在芬兰已经完全没有班主任,也没有年级之分了。”

“新生入学一开始就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被分为25个人左右的不同学习小组,每组有指定的指导员。指导员类似我们的班主任,一个老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管学生的日常事务,组织例会,向学生传达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集体活动等。”

推行“无班级授课制”以后,芬兰所有的高中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目前浙江高中教师达到这个硬件条件的不少,这也是必修课走班推行的一个保障。

虽然“走班教学”在中国教育界并非首例,如北京十一中学就早已实行并运行良好,但像浙江这样在多所高中同时大规模推行仍算“先行者”,而教育改革正是需要这样的勇气和力量,我们也期待浙江教育走班改革的成功能够为中国教育开辟出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闵行区:校园医生来了

身心健康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础,而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生多师少,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照顾往往力不从心,在专业方面也常常捉襟见肘,对此上海闵行区推行了“医生进校园”机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找来了一个个“贴心卫士”。

截至目前,闵行区共有383所中小学、幼儿园纳入“医生进校园”范畴,19.8万余名学生、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

杨薛芳和胡杰是闵行区华漕学校的校园医生,杨薛芳是医院病房负责人,在医疗救治方面经验丰富。医教结合之前的常见病检测,只是对体检后有问题的个体和群体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自从有了校园医生后,健康体检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建议,如对健康体检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肥胖、视力不良、肢体发育异常、心脏杂音等情况的学生,逐一分析原因,对家长给出实用性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做到定期跟踪随访,对每一名肥胖、营养不良学生进行干预后的效果评价。

校园医生还会利用学生午间休息的时间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否也符合健康标准。校园医生的名片被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让他们也成为家庭医生,方便忙于上班的家长有问题可以直接与校园医生取得联系。

华漕学校还和社区一起,将真实的青春期教育制作成了微电影《safe的花季》在学生中播放,展示他们最真实的青涩校园生活,也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度过青春发育期,微电影的播放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在课堂上死板的讲授。

此外,校园医生每月会抽出一天时间,用来接待全体教职员工,答疑解惑、诊断开药。对于整天忙于教书而没空跑医院的老师来说,这样的方式他们也乐于接受。

2012学年,闵行区校园医生共进校2.5171万人次,满意度达99.93%,这些深受孩子、老师喜爱的健康卫士,用他们的专业和细致,用心护卫孩子们的童年。

石室中学 商标保卫战

石室中学,垂名已久,这所具有200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起源于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是我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如今,“石室”已成为了四川教育的标志性品牌。

也正是这样,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石室”品牌屡受侵犯。

一些企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傍名牌”,冒用“文翁”、“石室”品牌从事经营活动,一些社会机构以“石室”名义宣传招生,注册虚假网站,甚至恶意抢注“石室”商标等,“这些行为都侵犯了学校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石室的社会声誉”。

面对侵权行为,石室中学早在1996年,就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石室”、“文翁石室”、“文翁”、“成都四中”等商标,从法律层面对其品牌进行保护。

石室中学校长田间说:“通过法律维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不久前,石室中学旁就新开了一家洗脚房,取名为‘文翁浪’。学校发现后,就及时给该商家发去了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使用‘文翁’字样,于是商家最后进行了更名。尽管学校一直都在积极维权,但‘石室’目前仍已被瓷砖、马桶、餐饮等各行各业抢注了二三十项。‘石室’两个字,作为石室中学的无形资产,如果任其被滥用、盗用下去,最后的结果,‘石室’就变成了通用名称,2000多年传承下来的优质品牌,就将毁于一旦。”

对于“石室”这一次被认定为省市著名商标的意义,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党支部书记谷岩表示,作为一个非市场主体、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机构,石室中学是四川省第一家获得著名商标认定的机构,它为所有非市场主体、公益性质的机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开拓了一条道路,这个意义远远超出了石室中学自己的维权。

而石室中学之所以能取得著名商标认定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在无法提供很多经济技术指标的情况下,加强了学校历史、品牌荣誉、行业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材料的补充和完善,“在四川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对石室中学的讨论中,是全票通过的,这种不同于传统的认定模式,也是省市工商行政管理的重大创新,是商标保护领域的突破”。

首师大:变质的学历

本科宣传实为培训班学生

2013年12月30日,首师大针对学历事件给出回应。校方表示,这批学生均未达到当年本科录取线,是北京致远东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首师大高等教育美术研究中心合作招收的职业培训学生,致远公司在招生上存在虚假宣传。

根据媒体报道,2011年,约70名学生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录取,当时他们大多通过了艺术类考试二本分数线,并被承诺颁发全日制本科学历。入学后,这批学生在大学期间遭到不公平对待:住校外公寓,不能在图书馆借书,不能担任学生干部等。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建勇表示,事件中所涉及学生是招收的职业培训学生,不是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并按计划被省级招生部门审批录取的学生。这批学生是首师大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简称高美中心)与一家公司合作招收的。高美中心是一家向社会公众提供美术类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的专业机构,其性质为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自身并不具备颁发任何性质的高等院校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法定资格。高美中心于2011年7月21日与北京致远东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职业培养课程班培训协议”。协议中规定,高美中心“负责联系课程的师资,并支付师资课酬费;负责学员的教学、教学管理、课程实施及协助乙方安排学员在校内的住宿”。公司乙方负责所有前期推广及招生咨询工作。

录取通知书造假

学生小李表示,此前并不知道自己所上的是培训班,2011年高考录取时,有自称“首师大教师”的人打电话表示,首师大美术学院扩招,学生入学后为大学统招本科4年的学生。小李说:“我所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印发着本科字样,并有首师大美术学院和首师大高美中心的章。”对此,首师大表示,该录取通知书中本科字样为招生公司虚假宣传、擅自添加。首师大美术学院不知情,首师大也不知情。学校是今年11月份通过学生反映才得知此事的。另外,通知书上美术学院公章也并非原章。

校方现场出示了统招生和涉事学生的录取通知书,首师大统招录取通知书是横版红色,并印有首师大招办录取专用章,而涉事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为竖版,并不包含首师大招办专用章。

学生获赔

2011年该培训班一共招收了71名学生。如果按录取时的承诺,这批学生应在2014年毕业。首师大负责人表示,该班只是培训班性质,因此2014年这批学生只能拿到职业培训结业证,他们还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校方负责人表示,对于此事件,学校和学生都是受害者。但校方从维护学校稳定、维护声誉的大局出发,先行解决学生诉求。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于2013年12月27日达成最终协议。这批71名学员中,有3人选择离开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他们每人获得8万元的补贴。其余68人每人获得7万元补贴,学校为其提供继续教育至2015年,他们可于2015年1月获得正式的成人教育专科学历。如果想拿到本科学历,这批学生还需参加专升本考试,顺利的话,将于2018年拿到成人本科学历。

首师大强调,校方将对此事一追到底,彻底追究致远东方公司虚假宣传给学校带来的经济上、声誉上等方面的损失。

在这一事件中,学校支付的7万元赔偿金是否足以赔偿71名学生四年迷误青春的损失?而又是谁真正该为学生们“最好的时光”埋单?除了直接违法的致远东方公司,国家相关的法制也存在疏漏。此外学校在与公司合作时对公司操作流程缺乏监督了解,而作为学生和家长,对于违背常理的录取通知书及入学后异于常人的特殊待遇是不是也太过“后知后觉”,如果早一点起疑查证,情况是否会乐观许多?当然在这一切的背后,应试教育、“唯学历论”恐怕是潜藏的罪魁,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社会过程。

北京学生放学组织活动政府出资埋单

在基础教育界“减负令”的号召下,很多学校尤其是小学纷纷响应,从课业课时多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学生放学时间也大多提前到下午3点半。而这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因为多数家长受制于工作,无法及时接学生回家,让大量的学生滞留在学校。有的学校打着组织活动、管理学生的旗号行补课之实;而有的学校则放任各种托管班横行,这些托管班多为私人创办,大多没有任何资质,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一大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教委在日前的“北京教育地图”会上给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教委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课外活动计划。从9月份开学起,学校可以在下午3点半至5点间组织体育、文艺、科技等兴趣班或社团活动,所有活动经费由政府买单。而一些家长表示担忧,3点半到5点这一段课外活动时间会成为补习班的温床。对此,北京市教委表示将坚持减负政策,课外活动计划严禁搞成学科竞赛形式,也不会变相成为补课班。

武汉市光谷五小“正能量存折”

这里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存折”,学习进步,助人为乐,才艺表演获奖,甚至捡垃圾都能换取相应的虚拟币,并在学期末找老师兑奖。

武汉市光谷五小向五、六年级400余名学生每人发放一本“五行存折”,分为“学习”、“生活”、“卫生”、“助人为乐”、“为校争光”五大类,学生每次单科测验90分以上奖励5分,将地面垃圾捡到垃圾桶奖励1到2分,帮助低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奖励2分,乱扔垃圾则扣除5分。当奖励或扣罚“五行币”时,由班主任老师在“存折”上盖上相应的印章。

每天上午,一群学生拿着“五行存折”,排队到政教处换回属于自己的奖品。五年级(2)班学生付霞高兴地说,自己这学期积攒了300个“五行币”,成了班里的“土豪”,刚刚换得了一个卡通图案的暖手宝。

“‘五行币’创新了对学生的奖励方式。”学校校长孔德勇表示,这学期学生的自律性明显增强,校园环境也焕然一新。下学期,“五行存折”制度将逐步向全校各班级推行。

这一新颖有趣、摆脱了生硬说教的德育引导激励机制,让孩子们兴致高昂地完善自己的行为和心灵,争做“五行好少年”,而这“五行存折”也可称作是一种教育的“正能量存折”。

城北小学:照片里的读书人

在学校的文化墙上应该悬挂什么?

不同的学校也许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也许是学生守则,有的可能是学生光荣榜,还有的是校园安全注意事项……然而在江苏靖江市城北小学,这里的答案就是“老师阅读的美丽瞬间”。

在城北小学的校园里,你可以在随处的墙上看到一张张老师们的“专属阅读照片”。阳光下的青绿草坪上,朱老师身穿一件红色衣服,头发扎成一个简洁的马尾,她手捧一本名为“清欢”的书,面带微笑……这是众多照片中的一张,照片的旁边还有朱老师的阅读心语:“书籍,生命的能量;书房,生命的禅堂。”

原来,城北小学开展了“读幸福书籍,做最美教师”专题活动,引领教师读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净化教师心灵。学校不仅“制定读书制度”,从读书队伍、阅读书目、阅读时间、读书沙龙、成果展示、激励措施等十个方面促进老师阅读,还制作“教师阅读照片墙”,定格教师的最美瞬间。学校邀请摄像师为全校教师拍摄读书艺术照,悬挂在学校各处走廊墙壁上。

读书的老师最美,自从读书艺术照悬挂上墙后,欣赏的学生络绎不绝,来访的贵宾、家长也赞叹不已,照片墙渐渐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老师们的阅读积极性也被激发,一个个都踊跃参加学校各种读书活动,还常常发表读书心得、向学生推荐好书。

照片里的读书人,像一种文化的召唤,飘荡在校园,飘荡在孩子们眼中,也飘荡在老师们心里。

湖北武昌实验中学“放养式”学生管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湖北武昌实验中学高二(11)班。班主任徐建军介绍,班里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的200名以后的学生,起点明显落后。特别是辉辉,能进入湖北武昌实验中学就已经非常勉强。

然而一学期下来,徐建军发现辉辉虽然成绩不算特别优秀,但学习习惯特别好,很有计划性和自控力。“他课后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的效率极高,从不拖拉。而且从高一开始,每天在掌握当天所学内容之后,还会拔高,有计划地做高考真题。所有科目的学习,都会制订详细计划,按步骤完成。”

徐建军决定尝试“放养政策”,让他拥有更大的自——上课可以不听讲,按自己计划学习,甚至可以翘课去图书馆或者打球,认为没有难度、重复低效的作业可以不做。

作出这个决定后,徐建军找到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谈话,他们均表示愿意尝试。

最近一次考试,辉辉进步迅猛,考了年级第五名,震惊了全校,也证明了徐建军“放养式”学生管理实验的成功。

教师们备课、上课考虑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这无异于是在“炒冷饭”。拥有优秀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应被日常的课程和作业禁锢,应该让他们按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学期的期中考结束后,辉辉以黑马的姿态在全年级做了一次学习经验的分享。除了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外,他特别感激徐老师给予他的“放养政策”。“我拥有了更自由的时间规划学习,各任课老师也相当支持我,遇到问题随时能够得到解答。在这双重作用下,我的成绩才有了较大的进步。”

也有人质疑,“尖子生”的“放养”会对高压下的普通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种“宽松政策”能否扩大覆盖对象?

徐建军认为,适合“放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四点素质:目标坚定;内心纯净,能静下来;完整的计划和强大的执行力;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是教育改革一直呼唤的口号;而如何落实,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仍然没有公断,尚需探索。

冯老汉的新发明——“时间坐标习字格”

冯子恒今年58岁,只有初中文化,现在在重庆侄儿的物流仓库打工,平日生活中提笔书写的时候很少,只是记个账,开个收据。冯老汉有一儿一女,在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一次他偶然发现儿子握笔的手法错得很夸张,于是产生了发明习字格的想法。

冯老汉觉得,现有的田字格、米字格、回宫格等,在汉字书写时宽松度大,落笔主要凭感觉,让书写者对汉字的结构法则缺乏系统的理解。于是,经过长时间的琢磨,他发明了“时间坐标习字格”。

“时间坐标习字格”就是在原有的田字格里套了一个时钟的表面。冯子恒拿出一支签字笔边写边说:“具体方法很简单,用时间坐标格写汉字,先仔细观察字帖中每一个笔画的位置,然后精确落笔临摹。比如,写这个两点水,它的第一点在10点的横线与11点半的垂直相交点朝下一点,第二点在9点的横线与11点垂直的坐标点朝上一点,就完成了。”

冯老汉认为,他的发明最大的优点是,能准确告诉习字者,汉字的起笔点,笔画的长度、比例和角度,使大家在短时间里掌握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的规律性,迅速提高书写水平。

冯老汉的“时间坐标习字格”发明已经通过国家专利申请。为了推广,冯子恒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几百元,自费印刷了200本。他还在谋划出一本教授“时间坐标习字格”的教材《数字化书写教学概述》。

冯子恒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让启蒙学写汉字的孩子和想练书法的普通人,无论学历高低,是不是很有文化,都能写好字”。

南岸区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章文灿从事少儿硬笔书法教育20余年,在他看来“时间坐标习字格”的发明虽然有些标新立异,但5到7岁刚刚开始学写汉字的孩子,理解上下左右的概念勉强可以,而对“角度、弧度、长度”等知识基本上不能掌握,所以用这些创新的字格练字,可以提高初学者笔画的精确度,但不适合孩子。所以“时间坐标习字格”推广并不现实,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成都 教师退出机制

教师职业,这一传统意识里的“铁饭碗”,在近来各地兴起的竞聘上岗浪潮中正遭受冲击。从优化师资角度来看,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而成都近日推出试行的“教师退出机制”更是对教师竞聘上岗制度的一次强化和完善。

2014年1月8日,成都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不能竞聘上岗、考核不合格或因其它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要求其退出教学工作岗位。

其中不能胜任教学岗位工作的原因包括:教师经学校同意提出转岗、未能竞聘上岗、年度考核不合格;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或是违反《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办法》指出:从今年2月10日起,只要有以上情形之一的成都市公办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师,都应予以待岗培训或转岗。

《办法》包括了制定宗旨、适用范围、退出渠道、退出程序等。其核心内容是退出渠道和退出方式。退出渠道包括了转岗、待岗培训、解聘和辞聘四类。

渠道一:转岗。

是指在校内或校际竞聘转至非教学工作岗位。校内转岗由所在学校统筹安排,校际转岗由教师管理服务机构统筹安排。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教师,都应当予以待岗培训或轻岗:当教师提出转岗请求,并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同意;未能竞聘上岗的教师;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等次;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等次;违反《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其它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符合担任教学工作的。

渠道二:待岗培训。

是指对教师暂不安排独立的教学工作,由教师管理服务机构指导学校安排其进修学习、跟岗培训。待岗培训期累计不超过12个月。在待岗培训期间,学校应配合教师管理服务机构为待岗教师提供不少于两次的竞聘上岗机会。待岗教师待岗期间的日常管理由教师管理服务机构和相关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待岗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级,不能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各级各类评优。待岗教师应承担学校或教师管理服务机构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渠道三:解聘。

是指解除人事聘用关系。不愿意转岗、待岗培训,或待岗期满仍然不能竞争上岗的,由聘用单位予以解聘。

渠道四:辞聘。

是在聘期内教师主动提出解除人事聘用关系。

《办法》还首次提出了将退出方式采用“合同退出机制”,将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相应条款和内容格式化为合同内容。

退出教学岗位的教师转入新岗位的,按照新岗位类别重新确定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不再享受原教师职务工资相应待遇。待岗期间,发放基础工资和一定比例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但不得低于当地当年最低工资标准。

“退出教学岗位教师对转岗、待岗培训、解聘有异议的,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也可以向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当地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成都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郭伟忠介绍说,如果退出教学岗位教师对仲裁裁决不服,还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讼。

据了解,成都在全市推开教师退出机制前,已先在青羊、郫县、温江和双流等区县试点。市教育局初步统计,从2012年至今,全市已有约200名教师进入退出程序,其中11人待岗、15人转岗、164人被解聘或辞聘。

“教师退出机制”看似打破了老师们的铁饭碗,断了老师们的后路,但实际上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它能激发有志于教育的老师们的潜力和创造热情;而对把教书当“糊口营生”、对教育并没有足够兴趣的老师也提供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从社会着眼,这也是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教育界大概会因此而更加纯净,教师队伍也会因此更加精良。

考试变形记

浙江江滨小学 考试变身“闯关游戏”

“这学期孩子们取消笔试考试,采用‘玩游戏’闯关进行测验。新的考试分成口算关、图形关、思维关、实践关,每一关都由老师和学生互动进行,并且只按照星级打分,没有具体分数。”

这是江妈妈收到学校老师发来的一条短信,她的孩子在江滨小学读一年级。江滨小学取消了一年级孩子们期末考试,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融合了教学知识的闯关游戏。

江滨小学章颖副校长介绍,这样边玩边考试,从专业来说,叫做模块化考核。“这是学校首次做的尝试,就是希望孩子们喜欢上考试。让孩子们通过闯关模式去经历两个科目中需要考核的知识,发挥孩子们的综合能力。老师们也喜欢这样的考试,虽然工作量比书面笔试更大,但充满趣味,氛围很欢乐。”

章校长说,如果一年级试行效果不错,江滨小学将计划取消所有一、二年级学生的书面笔试。

汝河路小学 “游园式”考试

教育改革风势已定,而探索考试创新的学校也并非江滨小学一家,河南郑州汝河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也在近一期的考试中体验了一次“另类考试”。

考场用桌子围成一个半圆,监考老师有近20名,同学们手里没有试卷,而是在里面跑来跑去,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完成考试。

篇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3

导言: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国务院在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资金、组织保障等措施。

一、职业教育解读

1、职业教育概念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各类高职、职高、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部门单位的从业培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都属于职业教育。它与普通教育一个质的区别是:能直接从事社会生产,具有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职业技能的应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从业教育”,它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技能性适应专业岗位的生产需求,从而获取经济效益。

2、贵州职业教育现状

贵州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至2012年止,我省建成高等职业院校23所,另有16所本科高校兼办职业教育,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已达到317所,建成国家示范、骨干高职2所,省级示范高职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42所,另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了各行各业的继续教育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工程、劳动力转移工程、下岗再就业工程等方面的各种长期和短期培训工作。设置的专业涉及工、农、林、畜牧兽、医药卫生、煤炭矿业、电力、建筑、经济贸易、旅游、地质、交通、信息、化工、汽车、烹饪等范畴,形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中职与高职衔接、普教与成教沟通的办学机制,建成了层次完整、专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50万名中职毕业生和18万名高职毕业生,并以他们的吃苦耐劳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蒸蒸日上的我省职业教育,却仍然是行在途:高职规模过小,形成的“瓶颈”结构有悖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平衡架构;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不协调,教育观念、基础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的缺口;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农技、养殖专业严重缺乏;强烈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意识,使生源匮乏。当前的职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职业教育的发展风萧萧兮“楚歌四面”。

二、贵州经济解读

1、区域经济

是指有一定行政区划、并有共同经济支撑点和共同经济环境的地域经济联合体。因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各地区经济应受政策、地理位置、教育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具有特色与差异性。

2、“工业贵州”十大产业

2010年10月26日,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接的历史新起点,贵州召开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明确了依托“十大产业”实现贵州工业经济的腾飞。拟在通过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烟酒、战略性新兴产业、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等十大特色产业版块的拉动,加快贵州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凸显“工业贵州”的崭新轮廓。这十大产业,多是贵州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已筑成贵州工业的“命脉”,形成了对贵州工业决定性的支撑。

3、贵州工业经济现状

截至2012年岁末,贵州省工业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势头,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逐步改善。全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0亿元,同比增长2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20亿元,占比36.5%,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卷烟、白酒、特色食品等行业增速均超过25%。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5%,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增长主“发力点”是十大产业中的煤炭、烟酒、建材、化工等。据统计,5大产业合计贡献率达到69%,拉动贵州工业增长14.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3050亿元,同比增长35%。而工业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十大产业范畴中的电力、化工、冶金、有色等行业。十大产业作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前锋”,当选贵州工业“保增促稳”主要推手,其产值占据了贵州工业经济约95%的比重。

三、职业教育服务“工业强省”的必然

“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不仅对全省工业指定了发展目标,同时也要求我们服务产业的能力必须匹配适应贵州工业发展的新形势。2012年3月初,省经信委围绕十大产业,以企业为主,依托高校,从加快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助推十大产业健康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科技的载体。人力资源的形成关键靠教育,尤其是以培养专业化人力资本为目的职业教育。相比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能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最为贴近当地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力需求。职业教育肩负重任,使命崇高。人民瞩目、备受期待的具有特色的贵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篇7

四、六级考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标准化考试。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保持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使考试最大限度地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即: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合理地使用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更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以体现社会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改革要按照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既有近期改革目标,又有中长期规划。

二、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措施

(一)全面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

自*年6月起,面向所有考生,四、六级考试成绩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导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导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为使学校理解考试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考试测量的结果,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向学校提供四、六级考试分数的解释。

(二)考试内容改革

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考试大纲,开发新题型,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题量和分值比例。试行阶段的四、六级考试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和写作测试。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听力理解;听力短文部分包括短文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其中仔细阅读部分(CarefulReading)占25%,快速阅读部分(FastReading)占10%。仔细阅读部分除测试篇章阅读理解外,还包括对篇章语境中的词汇理解的测试;快速阅读部分测试各种快速阅读技能。综合测试比例为15%,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完型填空或改错,占10%;第二部分为短句问答或翻译,占5%。写作能力测试部分比例为15%,体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试行阶段四、六级考试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所占分值比例如下表所示:

*

近期内,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仍将与笔试分开实施,继续采用已经实施了五年的面试型的四、六级口语考试*。同时,考委会将积极研究开发计算机化口语测试,以进一步扩大口语考试规模,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三)考务管理体制改革

*年6月起,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启用新的四、六级考试报名和考务管理系统,严格认定考生报名资格,加强对考场组织和考风考纪的管理,切实做好考试保密工作。从*年1月份考试起,逐步将参加考试的考生范围尽可能限制在高等学校内部。有关报名要求等考务管理方面的事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另行通知。

(四)改革工作进程

1.*年6月的考试内容不变,所有考生仍采用旧题型进行考试。

2.自*年1月的考试开始,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学生,以自愿为原则,试行新题型的四级考试,自*年6月开始以同等方式试行新的六级考试;在此期间,非试点考生仍采用旧题型进行考试。

3.初步定于*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级考试,*年6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六级考试。

考委会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制定新的四、六级考试大纲和样题,并将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公布。

三、四、六级考试中、长期改革规划

篇8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如此发展迅猛的势头,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性、方向性的改革创新要求与重要举措,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急需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多数高职院校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方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模式。因此,课程设置大多是以课堂教学和验证性试验为主,成为一种变相的本科的“压缩饼干”。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坚持认为,“高职人才培养不能按照‘学术型’的模式进行,决不能把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

(2)教学基本建设比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在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与本科“压缩饼干”模式之间不断斗争着发展,所以使得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推进缓慢。

(3)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沿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就业后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按需办学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市场联系紧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从市场需求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不与市场接轨,离开社会需要,自身就无从发展。因此,高职高专教育一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通过与社会结合、通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校良性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使学生就业后就能熟练地进行工作。

2.2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为主线来设计实践实训活动和理论知识学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结果不是若干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试或考核通过,关键是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为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要做大的调整。对此,德国的项目教学法有成功的经验。它以一个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能力技能获得为主线,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训练融会其中,在项目中边实践边学理论,用到什么学什么,针对性极强,突出了理论的应用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之,着力于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设计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这应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

2.3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和若干企业签订一次合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合作互助、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能否建立这种机制关键是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积极性来自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教学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大家都实质性参与,科技助企,产学研实践助校,学校和企业活动彻底共通,资源和效益共享。有些学校通过自办企业或将企业引入学校,企业与专业互动共赢,找到了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为地方经济多方位服务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办学的结合点,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道路愈来愈宽广。

2.4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员,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5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教学水平。

3结束语

高职高专教育既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也处在尽快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定位自身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二、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dxp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立足于市区师资现状,努力构建具有市区特色的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的师资培训模式,为市区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的目标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实施的共识。通过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积极支持、理解并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

2、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培训与教改实践、课题研究,使初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适应我市素质教育的新进展。

3、构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模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巩固已有的校本课程,提升水平,增强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年秋,全市基本形成一支适应新课程体系的量足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培训的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培训内容:

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识培训”,指宏观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为主的培训;二是“学科培训”,是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的培训和以掌握学科新课程标准、分析新教材,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及要求等方面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训。

(二)培训基本原则

根据省实施新课程的规划要求,结合我校师资的实际,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总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及新教材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为体现理念领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在培训中要坚持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的三者结合。各个阶段的培训应有所侧重,在更新理念阶段,以通识培训为主,兼顾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为主的学科培训;在实践操作阶段,以应急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训为主,同时兼顾与此相关的通识培训。专题研究培训均应结合其中。

2、“实践、培训、总结、提高”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要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要建立反馈制度,形成实验档案材料(随笔、体会、过程记载、情况记录),及时总结、反馈和提炼。

3、培训、教研和教科研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其根本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要把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起来,针对实施新课程在教学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以及师资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课题研究,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注重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培训中要体现集中与分散结合,辅导与自学结合的原则。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教学问题,应通过骨干教师的短期面授,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积累经验,指导全体。

5、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相结合。

宏扬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之长,千方百计运用多媒体和局域网等手段开展师资培训,拓宽培训方式,增加信息量,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四、培训安排

培训实施阶段**年2月——**年7月

新课程师资培训原则上分二类培训。一类培训针对县级辅导员和骨干教师,首先使他们提高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校本培训中起辅导作用;第二类培训属全员培训。

(1)新课程培训者培训×××人,包括部分教学研究组长。

(单独办班,**年4月15日——4月30日)。

(2)全员培训×××人: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年4月------7月)

每类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识培训为主,辅之《学科课程标准》初步学习。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点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课程改革目标、教学理念和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了解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认识;结合通识培训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第二阶段:学科培训为主。《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与通识有关理论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在现行教材中的实施;一年级新教材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学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通识培训;重点进行新教材,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培训。

篇10

导学案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它克服了学生学习语文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导学案好比半个老师,能提供及时的指导,还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导学案的运用也有其不足,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单元教学模式优化学案来帮助解决。

现行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这种单元教学模式比单篇教学模式具有种种优势。那么,如何利用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优化学案运用呢?一是利用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优势,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利用单元教学内容相连性的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规律。具体设想是在教学中以单元为主,通过字词及文学常识教学、内容解析教学、主题教学、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教学四个方面设计学案。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学案为主,教师给予学生课堂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1-2课时完成初步学习。

二、 在导学案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

单纯运用导学案上语文课,感觉课堂是死气沉沉的。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后,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它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造热情,为他们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有效途径。如教学《三峡》,导入可通过观看视频《三峡掠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等,在悠扬的长调中,在优美的画面里,让学生步入音乐天堂。音乐与图片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了解三峡的兴趣,从而弥补了导学案的不足。

三、在导学案教学中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非常有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和方向,实质上就是教师并没有把合作探究和学案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运用学案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和资料设计到学案中,并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等的指导,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指导等相关的资料呈现在学案上,起到类似多媒体一样呈现文字的作用。这样,学案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结合,合作学习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导学案式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 在“导学案式”课堂教学中实践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