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宪法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8 13:48: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习宪法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习宪法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32-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挖掘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促进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相差无几,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差异较大。教育实践也表明,非智力因素发展中存在的较大差异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原因。初三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发育期,他们好奇、好胜,富于想象力。而面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自然科学,基本没有知识基础,学生既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不知所措的心理。那么,如何才能让初三学生打消疑虑,学好化学这门新学科呢?

一 上好入门课,唤起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它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绪言》内容时,首先通过变“魔术”,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石头冒气泡、“清水”变“牛奶”。当学生看到石子表面冒出许多气泡,以及“清水”变“牛奶”的奇特景象,表情惊讶时,我因势利导:“要想解开‘魔术’的神奇,就需要学好化学。”其次,再列举“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呼风唤雨”等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科技中的神奇作用,便将教学推向。

二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能强化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第一,演示实验激发求知欲。对初学化学者而言,演示实验是最有吸引力和魅力的。课堂上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总想亲自动手操作。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有意地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做实验,让学生边观察老师的演示,边动手去做,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探究实验激发创造性。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如在教学“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我与学生一起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课堂上对学生做了重点提示。实验开始后,各组分工明确,有着重于进行操作的,有着重于进行观察记录的。我边巡回指导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活动既热情高涨又有板有眼。各组对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等实验结果的阐述和分析都头头是道,将课堂教学推向了。

第三,学生实验激发积极性。学生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是巩固仪器使用和实验室要求、规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知识的科学性、锻炼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做好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 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设计好每堂课,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避免“一言堂”、“满堂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是主体,无论对与错,学生都有发言权、辩论权。教师是主导,只进行引导、点拨、评价、总结。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获取知识。情境教学法也是我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 注重生活体验,延伸学习兴趣

化学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与学习化学有关的社会及生活素材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和延伸。如根据内容特点,让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了解食品安全;走进农家,调查农村肥料的使用状况,灌溉节水等问题……通过写报告、做统计、提合理化建议等,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03-04

问题一:尊敬的丹尼尔・布尔戈斯教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Learning部门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网络学习技术交流,改进相关策略、方法、工具和资源。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E-Learning部门的执行主席,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贵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你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吗?

丹尼尔・布尔戈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E-Learning部门设立在西班牙的拉里奥哈省的国际大学学院,它成立于一年前,致力于打造在线学习的用户共享平台,关注技术支持的学习、教育、社会科学以及创业等领域。我们力求通过这样的平台实现优秀资源和实践成果共享,总结优质学习模型及方法,以期优化学习过程,使学习更高效。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欧洲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联系,建立用户协会,通过研究、教育、咨询和培训活动开展项目。涉及主题有学习分析、非正式学习、社交网络等,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这些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将研究结果分享给大众。本着为人所用的原则,我们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侧重对规律、模型及方法的提炼,从而希望研究成果能够更具实用性。我们和学校里的教师一起做了很多实践方面的努力,包括小学、初中、大学教育和职业训练,不仅研究如何改进正式学习,还研究如何用开放教育资源如慕课、社交网络来促进非正式学习。就我个人来说,2014年11月第十六届西班牙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论坛组织者(Organization of the X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November 2014, Spain),也是致力于打造云大学国际期刊的“虚拟校园”特刊客座编辑(Guest editor of a special issue of “Campus Virtu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dicated to University in the Cloud),还是交互式多媒体和人工智能国际期刊学习分析和建议特刊客座编辑(Guest editor of the special issue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IMAI)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Recommendation);工作上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进行网络环境下公开课学习分析(Open Class on Learning Analysi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with AbelardoPardo (University of Sidney, Australia)),还进行了拉丁美洲在线学习网络的构建(Implementation of a Latin American network on E-Learning)。这就是目前部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和主要工作。

问题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成立的下属研究机构,您希望贵组织在世界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丹尼尔・布尔戈斯: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提供优秀的学习方法。虽然我们是在线学习的倡导者,但我们并没有特别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技术确实对人们很重要,科技进步令人欣慰但是这还不够。更需要倡导的是如何去运用这些科学技术。我们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这些学习方法。

问题三:就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而言,您认为我们应该更重视哪些方面?不同的国家需要考虑哪些不同的问题?

丹尼尔・布尔戈斯:有两件事是值得考虑的。第一件事是之前提到过的关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第二件事是与其相关的问题。我们认为技术背后的方法论和教育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方法论、教育模式和学习策略必须十分认真严谨地去设计。技术的确很重要,但它不是不可或缺的,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隐藏其背后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策略,即教学系统设计。所以从我们的观点来看,组织和大学的需求之一就是设计精确的、有效的、实际的模型来支持技术增强的教学。比如我们现在进行的关于移动学习模型的研究,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有比较有效的模型来支持移动学习,有没有能够适应移动时代的教学模型。以前的授课模式是教室中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教师负责授课,学生主要听课和记笔记;现今需要考虑移动技术或移动学习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已有的学习模型能够起到作用,我们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的技术特征,个性化地更新这些模型从而使这些技术可以有助于促进实际的学习。

问题四:我们了解到您这些年一直领导团队进行在线学习和社交网络的研究,包括学习分析、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和慕课等,您能同我们分享这些话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吗?

丹尼尔・布尔戈斯:我们出版的在线学习分析报告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它在全球已经有了600万的下载量。我们还把报告翻译成了除西班牙语以外的很多语言,分享给全球50名专家同事。当然,我们也会逐渐延伸到小学和初中教育,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们想知道现在的技术在一年或者两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可以使学习更加个性化,从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符合其个性、学习风格、学习目标和能力的学习系统。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者分析技术。现在的学校教育遵守着相同的逻辑顺序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相同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这需要做出改变。今天早晨我参加的一个会议上,中国开放大学的校长说他们学校大约有350万名学生,这应该是世界上学生最多的大学了。通常,一个大学一般不会超过1万名。只要有点逻辑的人都明白,在这350万名学生中,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需求、能力和学习目标,也不可能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我们需要改变一些正式课程、学习方法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了做到这些,我们需要做数据分析和学习分析,需要跟踪收集学习者信息,包括点击的数量、花费在网络课程学习的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等等,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并分类,从而为每位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我认为这些有关个性化及学习分析的问题可以是当下核心的研究问题。

除了这些我们还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所研究。因为我们大学是在线教育,这些教授、导师必须面对的事实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他们共有10万名学生,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来源、不同的语言,具有完全不同的技能。要满足这样的学习者状态,教师必须不断自我调整去迎合不同的学习者。有很多学者会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其实教师也需要具有相同级别的关注度。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分析和个性化学习研究小组,为教师提供支持,包括帮助他们了解哪些是值得跟踪收集的学生信息、他们需要哪些工具来辅助教学等。

再一个方面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结合。我们有与之相关的官方项目,该项目不仅调查在教室发生的事情,也研究那些在教室之外发生的事情,比如发生在社交软件如what’s up、Skype、connect、explorer等软件上的学习行为。我们针对学生和教师做了很多研究,采用工作坊的方式,工作坊具有不同规模,有15人、20人、50人不等,在来中国之前我们就进行了两次工作坊式的研究。第一次工作坊探讨学校的规则。第二次工作坊关注的是初中学校教师。工作坊期间我们会问教师相同的问题,从而能够自上而下全面地了解该方面的问题。相关的问题有教师在教室里运用技术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当离开学校回家的时候教师需要什么技术、在教室以外如何才能使用技术来督促学习者的学习等。教师的回答非常有意义,比如有教师回答,当他们向学习者发送关于活动的信息时,学习者用手机完成活动会很成功。学习者可以用手机以微学习的方式进行活动――回答问题、进行互动、分享信息。当学习者来到教室里时,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定准备,学习效率将得到很大提高。如何将这种手段转化为一种特定的策略,以促进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如何运用翻转课堂使人们在校内外都能进行学习和工作是有很大研究价值的。我们需要给那些提前预习和主动分享的学生一些奖励,他们可以获得之前不在权限范围内的信息特权,在某个级别特权需要完成哪些步骤、需要哪些教育模型、需要哪些手机应用来完成这些活动,这些设计是由教师掌控的。这是目前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方面的研究。

问题五:您刚才提到慕课,我们想知道现在西班牙的慕课现状是什么?

丹尼尔・布尔戈斯:目前我们致力于一些政府项目的开展。全球各国,包括西班牙在内,都对慕课和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有很强的敏感度。慕课研究主要来自学术机构,少量来自私人教育机构、通信公司、银行,这些机构和公司给予慕课研究很大支持。一年前我们还对慕课几乎一无所知,不知道如何认证和评价,当时西班牙有50门慕课,现在我们已经有超过200门课程了。学校教育中的大部分课程往往是体现教授个人观点的,这样的内容能够为公众做出一些贡献,但是无法满足个别化的特殊需求,而慕课的出现可以满足这样的特殊化需求。也许慕课就是最好的答案,也许不是。同时,慕课非常关注个人特定的兴趣爱好。学习慕课并没有特定的能力标准,只要感兴趣,只要社会和市场有需求就可以进行学习。在西班牙西部的农村地区翻译者数量及质量都比较匮乏,因此我们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在线学习平台,让他们进行学习并获取相关资格认证,这项工作即将实现。现在的事实是那些实际上并不需要MOOC课程的人,比如大学生,拥有学习MOOC的机会。但对所有体制之外潜在的学习者来说,尤其是那些职业技术学习者,如何利用MOOC课程满足他们的需求,是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

问题六:2014年第十六届计算机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突破。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研讨的主题和主要观点吗?即将到来的第14届E-Learning欧洲大会上最有影响力的话题会是什么?

丹尼尔・布尔戈斯:当然,我很乐意分享。这个国际教育技术会议是去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共有来自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80多位学者参加。还有一些级别比较高的国家官员和部门领导,研讨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分主题有之前我们提到的如学习分析技术、个性化学习等,但有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主题就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具体包括如何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来支持或改进课程,使其不再局限于官方的教材;如何使用慕课、YouTube;如何使用学生和教师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找到所需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我们认为重点是要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同时也要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来源进行认证。关于开放教育资源还应关注其内容的质量。由于它是开放并且免费的,这些内容是否可以用于学习,是需要用质量标准体系来界定的,包括版块的数量、版块的长度、内容的真实度等。此外,对于相关内容的作者署名问题和版权问题必须重视起来,因为作者从无到有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了设计和创造,而在创造的过程中可能引用其他作者的内容或对他人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等,但是这些必须是建立在遵循一定的版权规范的基础上。

提到即将召开的第14届E-Learning欧洲大会,我与你分享的这些观点都是我和同事经过讨论得到的,学习分析技术、开放教育资源、社交网络在特定教育领域中的利用、教育游戏的运用等都将会出现在此次会议上。此次会议中还会涉及一个经常出现的技术问题,并不引人注目,也经常得不到报道,即各种软件的互联互动。我们希望能研究不同的软件应用,思考如何把Google、Sakai、Whatsup等应用联合起来发挥作用,使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软件应用,而是可以整合的。目前,我们是从繁多的应用里逐个提取信息,然后再整合到一起。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应用数据都整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借此更快地获取更精确的信息,从而为用户(比如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更好、更精确以及更有效的服务,这也将是此次会议的一个重点。

问题七: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仁川召开全球教育大会上将可获得、公正、平等的优质教育作为2015年后全球教育议程的重要指导原则,致力于2030年之前,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途径。以您的视角,我们该如何理解“优质教育”?您认为信息技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篇3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发现是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种。

1. 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如学生A比学生B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C擅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D则擅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E接受能力明显比其他同学好,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则接触电脑的时间比较短。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 学习兴趣的差异

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必须采取差异教学手段,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然而现在班级人数比较多,逐一进行辅导显然难度较大,能兼顾的面也比较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资源。

一、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建立学科教学网络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当前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具有浏览方便,便于师生、生生交流的特点。在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由于现在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所以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或基本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如,在“制作落叶的动画”教学时,集体教学目标是“能够制作落叶飘落在地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逼真地再现落叶飘落的过程”的学习任务。

2. 合理设置探究题目

为不同的任务设定不同的参考材料,供学有余力的参考学生给出探究题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料。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开发网络互动平台和教学资源

有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操作也不熟练,常常会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一筹莫展,不能根据老师的讲解举一反三,或者会提出老师演示过快等等的要求。对待这一类型学生个别辅导能达到效果,但如果这一类学生数量比较多的时候显然是做不到一一辅导的。而统一重复演示的话会为基础好的同学所拒绝,认为:没意思,没必要。在讲解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课室、电子白板等工具录制教师演示过程,组合课堂资源,利用网络互平台供基础差同学按自己需要和进度进行学习互动。

三、利用网络互动平台,解决学生学习中不同问题

篇4

序论

近年来,随着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农远工程、教师网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网络;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资源库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招生录取、就业认证、学籍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都有了较大发展。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定义确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众多定义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首先,从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很广,有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电子科学及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是研究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教育的方法、过程和规律,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最优化的实践过程。它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化教育等。其特点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

2、功能与语义区别

从功能和语义上讲,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是向着某种标准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信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因此,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区别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意指一种信息运用的领域范围特指教育领域,即在教育领域(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内全面深刻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作为人类文化,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涵义,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4]。

同时,两种语境中信息化的含义不同,教育信息化中隐含着一种技术和教育标准,这种技术标准是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程度,这些大都可以对其进行量化测度;相应的教育标准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非线性、共享性和易获得性等和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情感化、最优化与综合性、深入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程度,这些则不容易被量化评估,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用一句话串接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这两个词就是: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程度,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由于市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网站、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学校488所。高中13所,职专6所,中学69所,小学388所,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学教学班4832个,有学生190060人,教师13811人,专职计算机教师408人,有计算机教室358个,拥有计算机13405台,上网计算机有3239台,具有校园网的学校19所,教育信息化资源合计7057.8G,电子阅览室12个,网站和培训中心各8个。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按不完全统计达到4696.5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万,乡镇政府投入267.84万,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2846.69万元.全市334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率为68.4%[5]。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市区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市直高中、职专等学校是自筹资金或从银行贷款建设12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高中和职专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

县(市)区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部分的与电脑公司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采用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偿还等方法,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举万民之力,打造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提早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市城乡中小学开课率为68.4%。全市城乡中学已经全部开课基本上每周一课时,城区的小学已经全部开课我市农村小学350所现有197所小学开课,开课率达到56.3%,还有153所没有开课。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学校,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学校有111所,占全市学校的22.7%,上网的计算机3239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全省上网的学校占全省学校的10.7%。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政策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上没有投入,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辽阳市各地区差距大,这与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地区落后。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全市408名教师通过校校通工程网络培训的只有92人,能达到网络建设管理要求,其余多数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不能开课。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我市的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这是学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果[6]。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总体上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市现有计算机教室358个,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基本上都建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351所,开课197所,还有153所学校没有开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农村未开课的学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加强配备师资力量,满足开课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要求在现有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依托现有因特网建成覆盖市县校的传输网络,建立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和三级用户接入工程。实现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覆盖市、县、校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型教育网络平台。未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网为基础,建成一个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进入千家万户,能为所有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立交互式网上教学平台,形成教育资源群,并逐步构成我市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要建立以电信宽带为主要联接方式的上网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以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以及农村小学逐步的实现校校通工程。加强校校通工程软件管理平台建设,要按期实现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市没有共享资源,要认真规划建立市级的资源库,成为全市的公有资源,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加强市资源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资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市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必修课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我市要分学科、分年级、分地区、分学校进行组织开发。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市公共资源部分。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公享,在教育资源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市资源中心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各级学校配备足够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保证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师满足开课要求,现在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有408名,实际需要648名,全市还要补充信息技术教师240名。这些教师主要要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还有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合格转学科录用。另外,除授课教师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应具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了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今后3年内要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市要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上岗制度[7]。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计算机室建设、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物质保证。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学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取消信息技术课上机费的通知》每年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现实教育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区和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标准,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行教育软件准入制度,以规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篇5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绿色科技将成为21世纪适应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主导。不同于传统科技,绿色科技具有综合化与生态化的显著特点。绿色化学正是给21世纪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和绿色文明带来希望的绿色科技。近几个世纪中,已错过多次现代化发展的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这便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绿色知识、懂得绿色化学技术和知识的人才坚持不懈的努力,而绿色化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教育是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须。具有绿色化学的常识,也是建设我们未来美好家园的保证。绿色化学教育是对传统的化学教育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在具体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用“5R”原则来考虑化学反应问题,在绿色化学教育与实践中,化学教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要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验中,要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思想,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绿色化学教育

1.立足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学设计

在多种版本的化学新教材中都包含了非常明显的绿色化学内容,比如鲁教版 《实验化学》 教材末尾处“主题拓展从实验室到工厂——化工过程开发”,不仅将实验室仪器与工厂设备联系起来、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人教版 《化学2》(必修)最后一章直接以“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题目,其第二节专门以“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为题,本节第二部分更是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为标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教材的这种设计使绿色化学的思想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教学中应立足这些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学设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2.努力挖掘教材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

教材中除了有明显“绿色化学”提法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内容包含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塑料时,以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为例,让学生讨论其可能的途径,认识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在讲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主题时,结合燃料燃烧效率的提高、高能清洁燃料的开发和新型燃料电池的研制,安排一些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优化应用以及环境的源头治理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此外,还有许多可以充当绿色化学教育素材的内容,比如当学习氮和硫的氧化物时,让学生讨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当涉及到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废水处理等内容时,让学生讨论防治方法,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介绍温室效应和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时,可以补充二氧化碳被压缩成为超临界流体时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绿色化学溶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这些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适时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和观念的教育

3.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 《化学课程标准》 的要求,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在不同课程模块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也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可操作性最强、效果最明显的途径。

对一些实验成本高、危险性大、污染较重的实验,比如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碱金属铷和铯与水的反应、爆炸实验、黑面包实验等,可以考虑通过视频影像、flash 动画等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加以呈现,化学实验仿真化不使用化学原料、无毒无污染、成本低,与绿色化学思想相吻合。但仿真实验不能取代实际操作,一是实验仿真化需硬件条件支持,只适合经济较发达、配备多媒体系统的学校;二是仿真不能取代实际反应,仿真也不能取代动手操作,因其不能提供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推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但适度使用仿真实验对于快速高效地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还是非常有效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不少实验采用的原料或产物有一定毒性,可以考虑采取封闭的方式进行绿色化改进。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性质实验,就可以利用医用注射器将实验设计为封闭实验,防止有毒物质逸出或渗漏。也可以把有毒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两套装置合二为一,采用连续性实验的方式进行绿色化设计,降低有毒气体逸出的几率,获取较好的环保效果。此外,实验中剩余药品、实验产物等注意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在有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参与的反应中,向学生强调尾气处理、防止污染大气的重要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环保习惯的良好契机。

三、绿色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绿色化学思想、内容从基础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绿色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验的操作、运用、开发等方面,多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思考;从绿色的角度来说,中学化学很多物质的制取、化学工艺等等都值得重新考虑。这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显示了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不是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看作自然界普通的一员,追求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我们不但要去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更应为绿色化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87-02

学生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周围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视觉形象。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领他们辨别、欣赏、解读这些视觉形象,还在于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实践各类图像的制作和绘制。

一直以来,几乎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示范,讲清步骤,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循规蹈矩地再来一遍。这样既限制了学生思维,也剥夺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使得本应精彩纷呈的美术课堂变得沉闷单调,与美术课堂要实现的三维目标相冲突。事实上,教师要做的是向学生展示艺术作品不同的绘制方式,使他们有能力独立探究任何艺术作品,能领会艺术作品独特的传达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得到探究的快乐和满足,增强创新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最重要的不是讲解、示范,而是引导;学生的任务最主要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动手动脑自己体会、了解、思考、总结。

现代彩墨画作品在传统彩墨画的基础上融合了东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特色,色彩层次丰富,线条既有中国画的优雅,又有西方绘画的简洁,构图饱满,造型严谨,肌理新颖和谐,笔墨色彩既厚重又富有时代特色,以中国画的线条造型,应用中国画所没有的而西方现代绘画中最醒目的斑澜色彩给画面注入勃勃生机和绚丽色彩。而且像其他绘画种类一样,现代彩墨画也一直在发展当中,它的工具材料技法在画家们的尝试、探究、创新中不断进步,焕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彩。

不可否认,它的绘画技法与传统绘画有明显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探究性。下面就以在现代彩墨画技法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例来,说明此种方法的独特之处。

1 运用比较法引起探究的欲望

在现代彩墨画技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此类画种引起探究的欲望,笔者将精心挑选的国画、油画、彩墨画作品各一幅放在一起,三幅作品都是描写花卉的,希望学生在相同的描写中通过比较找出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让学生通过看,寻找三种作品的不同视觉效果。看它们的纸的纹理、颜料的特点、笔触的不同。其次让学生摸,动动手,仔细抚摸每一幅作品,体会它们的纸的质感、颜色的质感、画作表面的平凸。因为这三幅画看上去摸上去都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所以学生兴趣高涨,发言热烈,探究的欲望随着课堂的深入有增无减,甚至开始主动去探索彩墨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通过看看、摸摸,从纸的特点和画面效果、用笔用色上思考各类画作技法及其特别之处,经过细致的对比、深入的思考、热烈的争论以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最终自行得出结论:1)彩墨画的用纸厚而有韧性,两面皆可画;2)彩墨画用了双面绘色的手法。从而很好地抓住了彩墨画技法的精髓――双面绘制。

2 运用设问法、实践法加深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由于现代彩墨所用纸张――高丽纸的特性(有条纹,稍厚,便于做肌理,加之稍渗水,能吸附厚重颜料),画面效果能够比较丰富。因此现代彩墨画一般是正反两面都涂色,反面色衬托补充正面色。正面色一般笔触粗,颜色不加水或加水少,以便能透出底色。反面色一般用平涂法,水分要大,否则颜色不能透过去。有些人喜欢整个背面涂成黑色,有的喜欢根据正面物体决定底色。可以先把纸背面涂色再画正面,也可同时进行,还可画完正面再涂反面,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高丽纸的这一特点及使用方法,笔者以“彩墨画两面色彩如何才能互为映衬”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技法的深入探究,主动动手去实践这一问题。带着问题,学生一遍遍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经验,有点儿小心得就兴奋地告诉老师和同学,学生再互相补充、印证,终于在实践中得出结论:1)背面色要水分饱满,颜色才能透过去;2)正面的颜色水分大就会覆盖反面色,所以要根据画面要求或干或湿,以便既能透出底色,又能丰富画面;3)正面的用笔要稍干留有飞白,反面的颜色才能互为映衬。

3 运用示范法引发探究肌理技法的热情

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曾说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艺”指的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巧和方法,这就是说画家仅有“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手上的功夫。现代彩墨画家更加重视技巧,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直在探索更完美的技法。在不断的创作试验中创造出很多特殊的肌理制作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运用得当,能够大大增加作品的生命力,如撒盐法、揉纸法、拓印法、积彩法等。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肌理技法,在上课过程中示范法必不可少,但美术课堂上示范的太多往往会遏制学生的探究和创造。因此在讲解每一种特殊肌理时,笔者都以引起学生探究欲望为目的,让他们自由创造出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解揉纸法的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展示运用各种揉纸法做成的精美作品,让他们惊叹于这种技法的神奇和多变。然后做了两个简单的示范:1)将纸放平,从一端平行捏向另一端,然后小心伸展开,保持上面形成的褶皱,用毛笔轻轻上色,水平中带有丰富变化的水波纹就此出现;2)将整张纸团成一团再轻轻一攥,展开,上色,自然无规则纹理出现。在学生的赞叹惊讶中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出其他的揉纸方法,笔者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课堂上出现空前的创造热情。学生互相学习,从别人的效果上加以变化,争着想创造出漂亮而独特的肌理。整个课堂,每个学生都在手动、脑动、心动,这样的课堂是笔者一直想努力保持的。

4 开启学生探究欲望,让自己的画面与众不同

一直以来,美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全班画面内容高度类似的现象,其实也体现了教师没有有效开启学生探究和创造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画画的兴趣。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画面与众不同,笔者在“收”和“放”之间仔细斟酌,最终找到相对有效的方式。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妨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探究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得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这一转变,无疑是能够事倍功半的。■

参考书目

篇7

作者简介:范如永(1974-),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批准号:教社政[2008]360号)、河南省重点学科和河南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基地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35-03

一、发现教学模式的含义

发现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谓的发现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一些学者也把这种教学模式叫做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模式,早在古代的教学过程中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所强调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发展所学的知识。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曾经运用“助产术”启发学生发现已有知识的逻辑错误,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这些学者的观点都为现现学习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渊源。

二、发现教学模式的特征

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法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要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第二个特征是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第三个特征是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他认为:“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布鲁纳在强调学生内部动机时,并没有完全否认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时取决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第四个特征是强调信息提取。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话动,必须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三、发现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以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来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下信息是如何传导和反馈的。针对发现教学模式下的认知信息循环模式,把涉及到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十阶段、五循环”信息结构和流程图。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发现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首先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问题是导入学生发现的前提,这一点在发现教学模式中是十分关键的,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或者找不到问题的所在,那么发现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这一点和程序教学法刚好相反。程序教学法本身已经提供出来了相关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即可。其次,知识要有可发现性,这些知识要在逻辑性或者综合性上具有推理价值,即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发现新的知识或者新的问题,并以此为起点来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规律等。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其问题解决的逻辑性或者综合性就会导向相关的途径、方法或者规律,而不会导致偏离问题解决的道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要有能力或者依靠教师的指点重新回到原有的道路上去。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及探索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再次,发现教学模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在课堂中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而发现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求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因为任何发现都需要从已有的原理或者规律出发,找到与现实生活中或者事实中与已有的规律或者原理不相符合的地方,这些都对时间提出了要求。最后,发现教学法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否则就不能实现发现学习的目的。与程序教学法复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不同,发现教学方法完全是让学生重新发展已经存在但他们尚不知道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发现的过程,并找到相关的规律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发现的种种艰辛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对养成独立自主的发现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否则就失去了相关的价值。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及时的引导,而不是代替或者指导学生完成发现。

四、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教师在信息传导中的主导作用原则。如果说在程序教学模式中信息的反馈和调整都由机器或者教材来实现,在发现教学模式中就必须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指引学生顺利完成知识信息的发现。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信息引导,学生可能就无法发现现有知识和事实的矛盾,即使发现了矛盾也无法顺利完成知识的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求知的阶段还不具备自己发现知识的能力或者素质,因此,必须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发现学习,才能为信息的顺利流动提供基础。

其次,要尊重学生在信息传导中的主体地位原则。发现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让学生重复已经发现了的知识过程,掌握人类发现知识的各种方法,培养他们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发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需要,更是锻炼学生掌握发现方法、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否在发现教学模式中获得各种发现方法或者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其关键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现获得经验或者教训。因此,就必须在发现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确保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核心。

再次,要坚持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原则。在发现教学模式中,必须坚持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因为发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发现过程的显示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发现的逻辑性、先后性、次序性,不能也不允许跳越其发现的过程而直接进入下一个过程。这不仅是发现本身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发现素质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现过程,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相应指导,绝不能提前或者滞后给予信息指导。提前给予信息指导,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的思考过程就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途径,达不到应有的发现目的。滞后给予指导,其结果则是导致学生由于问题难度过大或者探索的过程过长而导致对问题失去应有的兴趣,同样也不利于他们的发现学习。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就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要坚持信息传导的可控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确保发现教学法顺利进行必须坚持的。从发现教学法本身的内涵来看,知识的发展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者只有一条路径,而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这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来重现发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学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来发现知识。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发现教学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事先考虑好各种可能的发现过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发现的过程能够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及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发现,并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和锻炼。

五、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基本过程

在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的传导和流向主要分为十个阶段和五个循环过程。

第一个是需要传授的知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传授各种背景知识信息。这是让学生拥有有关知识发现的基础,离开了这些基础,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发现。

第二是需要发现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背景,从需要传授的知识当中选择知识逻辑性强、发现过程联系紧密并且与学生已经学的知识有关联的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象。这两个阶段是发现教学模式的预备阶段,其信息的传导基本是在教师和知识之间流动。

第三是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发现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发现教学过程的成败,可以说是发现教学模式信息传导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需要发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关系、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开展发现教学所需要的条件等各种信息着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接触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四是发现问题信息。教师在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之后,把这个问题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开始着手发现问题。在这里,教师要做好各种信息引导,如果等着学生自己去发展问题信息耗费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中到底应该如何做。因此,教师要通过信息引导语或者信息引导情景引导或激发学生对该问题情景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

第五个阶段是提出假设的阶段。在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学生就必须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或者原理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是这个阶段学生不可能马上就会想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途径,而是仅仅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设想可能会运用或者会出现什么情况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大致设想,而不可能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这个阶段开始,学生就可独立自主地和知识、问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教师的作用仅仅就是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作出决定。

第六个阶段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已经提出的相应假设,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原理来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的储备,并试图解决问题,那么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够引导学生有任何发现。这时,信息传导就会在学生、问题、假设、已有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反复流动,从而为下一步验证提供基础。

第七个阶段是验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前面的思考和探索已经找到了相关的方法或者途径,而在这个阶段就要运用已经找到的方法或者途径具体实施验证这些方法或者途径到底适合不适合解决该问题。这个阶段验证方法或者途径适合不适合就需要通过实地运用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前面已经出现的问题就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如果没有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提出假设,再次验证。

第八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经过提出假设、找到方法或者途径、验证,学生终于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问题的出现所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所探索的方法或者途径也是可行的,验证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基本得出结论,这个假设就不再是假设了,而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途径。

第九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相似性原理或者相近原理或者同样的问题等等提示学生,看看这个假设或者方法是否能够推广到与该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去,这就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寻找解决类似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重新从问题出发,经过假设、验证等阶段来找寻同样的问题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或者假设来解决。这样就会出现第三个信息循环。

第十阶段是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前面多个步骤三个循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得出的结论和推广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提炼、总结,最终形成对该问题或者该类问题的基本认识,并由此得出相应的知识,整个发现过程的目的已经达到,发现的教学过程基本结束。在这个信息循环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推广、总结。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本身是不大可能进行推广或者总结的。因此,教师再次出现在这个循环中并通过积极的信息引导来调整学生的发现过程。这是第四个信息循环过程。

经过以上十个过程和阶段,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获得发现的能力的素质锻炼,并通过对问题过程的解决也了解了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知识、学生和知识以及其他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互动和相互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了从第一阶段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整个大的信息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冯克诚,等.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741.

[2]张西方,等.学习理论与方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1-133.

[3]薛业.信息化网络教育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现代远距离教育,

篇8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普及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现代化科学技术产物。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一定区域进行网络覆盖,将所有的学习资源进行统一整理并分享到该区域网络中,通过该区域网络,用户可以直接浏览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跟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以往学习资源有限,资源查找、阅读困难的弊端,还使得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一、数字化学习平台所具有的特点

(一)构建了更为丰富和便捷的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在有效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而一种开放式、覆盖面积大的网络学习环境。跟传统的学习平台相比,数字化学习平台不仅资源丰富齐全、查阅简单方便,而且更加方便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数字化学习平台资源更加丰富。

这里所谓的资源丰富,并不单单指的是资源种类数量丰富,也包括资源形式丰富。数字化学习平台,不仅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源,丰富资源种类和数量,还拥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比如,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上,除了拥有文字资源之外,还拥有声音资源、图像资源、影视资源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跟传统的学习平台相比,数字化学习平台拥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单独浏览各种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跟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接受网络教师的教育进行学习,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实验进行摸索学习。总的来说,数字化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灵活多变,可以达到全面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当前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不完整

虽然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推上了台面,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却并不是很完整,有很多数字化学习平台只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并没有对资源进行搜集和上传。在绝大多数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系统中,只有一些象征性的学习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学习者对于学习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变成了面子工程,自然也就达不到应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吸引学习者,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的要求。

(二)人们对学习兴趣不高

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发扬“活到老、学到老”以及“学习永无止境”的终身学习理念。但是在实际当中,人们并没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绝大部分人对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自然也就谈不上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但社会在发展,思想在进步,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够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我认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就很容易与社会脱节,使自己跟不上时展的脚步,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人们应该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身边一切资源进行学习。

(三)人们无法顺利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过程中诞生的一种现代化科学技术产物,它的使用自然也离离不开网络操作的支持。但是,由于一些人没有接触过网络,没有能力单独完成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操作,因而限制了一部分人群对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这些操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会上网浏览、不会传输信息、不会操作多媒体、不会对资料课件进行复制等方面。

三、有效改善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学习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

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条件和营造完善、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而不是为了建设面子工程。因此,在给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所有数字化学习平台都能够有效投入使用,保证所有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内部资源完善丰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支持学习者学习使用。同时,为了保证数字化学习平台使用的高效性,在数字化学习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之前,一定要先经过严格检验,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试使用,从专业角度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二)激发人们学习兴趣

当前,人们对继续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相应的出来措施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强调继续学习的重要性,让人们意识到,如果不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最终就会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所淘汰,进而调动人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另一种是举办活动和比赛,想要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就要让人们先对其感兴趣,并拥有一个学习的目标。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比赛并设立一定奖项,让人们拥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和欲望。

(三)对有需要人群进行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由于受自身兴趣以及条件所限制,没有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深入了解,属于新时代的“文盲”。对于这些人而言,由于受到操作水平和能力限制,即使他们想要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也有心无力。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定期举办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培训,针对这些人群不会上网浏览、不会传输信息、不会操作多媒体、不会对资料课件进行复制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顺利对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操作,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结束语:

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是一项能够快速提升人们综合素质,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工程。所以,针对当前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存在问题,影响其正常使用的情况,应该及时解决问题,完善平台建设,尽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去年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这次省委、市委决定桓台县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并作为省里的试点,这是在去年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也体现了省委、市委对桓台的高度重视、充分信任,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解放思想、率先转变观念、率先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我们科技工作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是产业结构不优、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科技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适应全县经济发展的需要,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之路,才能引领和支撑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去年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对科技工作提出了要“依靠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科技工作开展的强大动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利契机。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将带来全局广大党员干部新一轮思想观念的大更新,必将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工作指导的大转变,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热情。

陈勇书记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立足桓台实际,认真分析了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5个突出问题,提出要着力办好群众热切期盼的*件实事,对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确定我县开展学习深入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富民强县”,实践载体是:“城乡统筹、建设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内涵深刻,立意高远,对指导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陈勇书记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好。

二、精心部署,扎实有效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我局确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书记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技发展上水平、服务创新促发展”的总目标,着眼于全省、全国一流标准,积极探索桓台科技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县建设”为实践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改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县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再造新优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具体的目标要求是:

1、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加深刻,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科技工作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怎样发展以及事关全局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2、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局将着力解决以下5个制约我县科技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办成5件实事。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五是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准备办成的5件实事:一是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二是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储备库。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四是开展科技政策宣讲。五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3、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科技激励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公开公正的申批评定体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科学决策和责任目标执行有力的管理体系。

4、促进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局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县委提出的科技工作要在全国、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为目标,认真向江阴等先进地区学习,努力实现科技工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通过科技的带动作用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十一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安排了具体的主题活动,标准高,要求严。科技局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门,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按照各个步骤的要求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任务。除了完成县委规定的动作,我们还要结合工作实际,确定我们自己的实践主题,创出我们的特色。要围绕“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县建设”的实践载体开展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大家来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把大家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当前的工作中来,瞄准制约科技工作发展的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切实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切实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切实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我县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篇10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传承已久,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着、变化着。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和人们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能够使汉语言文学富有现代信息化的气息,并使其与学生的才情培养相关联,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只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赋予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生机,使其与时俱进,在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才情的培养。

一、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不断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历来是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视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映射的表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其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初始阶段,与社会发展速度和进程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将信息化和对学生才情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当今的社会风尚和特色紧密相连,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具能力和才气的学生,有利于汉语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2.有助于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对我国语言文化和语言使用的学习,其对各种应用文体、语句使用、语言文化等都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这门专业可以说是较为“书本化”的一门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时,虽然有很多的社会岗位能够接纳这类毕业生,但是往往因其专业特质而不能委以重任,只做些简单重复的工作,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很大程度上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关系,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忽视信息化发展和对学生个人才行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将信息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中,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平台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其就业能力。而加强对其才情的培养,则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具有才情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学识,其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3.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在当代,汉语言文学创新的步伐越来越缓慢,甚至呈现出一种疲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也代表着人们认知世界和为人处世的行为依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汉语言文学所表现出的形态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说,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将信息化融入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中,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必然会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精髓完全体现出来,在信息化这一平台的带动下,人们将会对汉语言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得谦和、文雅的中国传统风貌得到弘扬和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人们对应用型科学越来越重视,大力鼓励和倡导应用型科学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重理轻文”的理念被许多人崇尚,在教学中重视数理化的教育,而对于文科类的教学却一直不太重视。这种对汉语言文学的轻视态度,不仅使得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采用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才情,造成了这一学科教学的失败。

2.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塾、书院到现在的高校,教学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教育如若不能随着经济文化和现代的行事方式而适当变革,那么它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就现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与中学乃至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无实质性差别,基本上都是对文章的阅读、背诵,对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背诵这类的强制性知识灌输。这种强调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才情能力培养,而且教学目标设定的滞后,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太多益处。所以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是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任务。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不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依然显得单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时,采取传统的、如同以往教书先生般的单一讲授和背诵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注重课堂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在人才培养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才情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学生才情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及才情培养的建议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品德的培养,关乎祖国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讲。

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倾斜和重视。以政策和规范的形式将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比如,可以提高各个教学阶段中汉语言文学在整体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以提高学生才情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各大高校进行教学创新,对有助于学生才情发展的教学创新予以奖励和推广,并在各类考试中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其次,在资金上,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予以支持。相关部门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构建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媒介。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调研和发展,开拓出符合当前主流意识的汉语言文学之路。

2.更新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文化经济发展的节奏,亟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各类文章和古文学的背诵以及“模式化”的赏析,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是亟须改变的。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以提高学生才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丰富汉语言文学应用这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语言文化、文学内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文学素养和以后应对就业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要想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就要做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首先,应当积极促进信息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体现在对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上,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形象、引人入胜。同时,还应强化对学生的办公自动化、企业信息自动化的教学和训练,有助于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保证课堂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比如在对某些古代文学进行学习时,可以采用意境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辅以琴棋书画等富有汉语言古韵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才情。

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公众和教育者的重视、教学目标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都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其发展的重视,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加以应对,使得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