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09:01: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职业院校每年都要开展新增专业工作。[1]新增专业工作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头一环,对后续的招生、教学、就业都有重要影响[1],只有新增专业成功,学校才可以该专业招生简章进行招生,在学生入校后依据该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最后对接就业市场为学生推荐理想的就业岗位。尽管各职业院校都意识到新增专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对于如何做好新增专业工作却不甚了解,实践中各职业院校花费很大精力筹备新增专业,投入也不低,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基于此,有必要对如何做好新增专业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指导各职业院校做好该项工作。
1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工作综述
1.1基本情况
职业教育新增专业是指每年年初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提出申请,职业院校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职业院校拟增设专业开展可行性论证报告、师资、场地、设备评估,符合评估要求的准予开设的过程。此项工作一般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书面材料评估阶段,此阶段主要对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上交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师资表、场地设备表进行书面材料审核。第二阶段为现场实地评估阶段,此阶段主要对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进行实训场地、设备配置摆放、设备运行情况、教师实际水平评估。最后,综合两个阶段的综合情况,给出予以开设或者不予以开设的最终结论。
1.2运行情况
以大连市技工教育2017、2018、2019连续三年新增专业实施过程为例,2017年共有13所学校申报27个专业(通过22个专业),2018年共有11所学校申报29个专业(通过17个专业),2019年共有13所学校申报20个专业(通过18个专业),申报的专业涵盖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无人机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二产类高新技术专业和养老护理、幼儿教育、休闲体育等社会急需三产类服务专业。
1.3存在问题
鉴于新增专业是一个融复杂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工作,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办学竞争力的需要,充分考虑招生就业的市场需求并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审核后才能批准,[2]这导致很多职业院校专干,甚至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在实际运转中,经常出现可行性论证报告文不达意、师资与教学计划和课程匹配度低、设备型号与教学内容匹配度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新专业申报参差不齐,很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采购设备、匹配教师,但设备、教师与新专业的关联度不专业、不科学。目前,暂时也没有详细的新增专业系统性、可操作性指南,各职业院校多在尝试与盲目中完成此项工作。
2职业教育新增专业问题存在的根源
(1)职业院校新增专业专干业务能力不足。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出新增专业是一项专业性与科学性极强的工作,要把此项工作开展好,需要各校具有融专业管理、专业业务、设备师资、材料写作于一体的专业人才。目前,各职业院校普遍都不具备这样的业务专干,所以可行性论证报告基本以网络下载直接沿用为主,粗制滥造比比皆是。对新专业的整体框架、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师资选聘与设备采购多是外行,部分资金比较充裕的职业院校虽花费大量资金,但效果却不明显,很多的设备与师资并不能直接支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两张皮的现象数不胜数。(2)部分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资金不足,难以大量投入进行设备购买和场地建设。职业院校相对来说,财政投入都非常有限,新增专业因为属于拟开设专业,还没有学生招生、没有相关收入,但前期聘用教师、购买设备都需要预先大量投入。对于公办职业院校,需要复杂漫长的经费请款流程,在请款资金没有到位时,购买设备也非常困难。对民办学校来说,因为资金多来自于自筹,在支付完教师工资、日常办公等一系列费用后,用来申报专业的费用捉襟见肘。(3)用人机制束缚。新增专业因多为新开设专业,除去购买设备之外,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为师资的考核和聘用。目前民办学校在此环节用人机制相对灵活,考核和聘用周期较短,但因既无编制、工资也低导致吸引力不强;公办学校因编制保障和待遇较好对教师吸引力更强,但因用人体制机制限制,考核和聘用周期较长。如何破解民办学校对师资的吸引力不强和公办学校考核和聘用周期较长,是新增专业较为关键的一个掣肘问题。
3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工作症结表现
(1)新增专业可行性报告起草假大空。新增专业的可行性报告主要围绕“开设本专业的必要性”和“开设本专业的可行性”展开,开设本专业的必要性要依据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报告及相关产业规划、产业市场需求展开,要真正下沉到市场和企业一线,下沉到岗位技能一线,实地调研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眼下及未来5年的需求数量、需求质量、岗位要求。同步,要真正进入开办此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对眼前及未来5年培养的该专业人才数量、质量进行精确分析。只有市场的需求大于人才培养供给,该专业才具有开设的必要性。开设本专业的可行性主要围绕拟开设专业软硬件条件搭建,一般先要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教学计划等软件条件,然后再据此论证师资队伍、设备场地情况是否可以支撑起培养计划的实现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企业调研和学校调研的内在联系在于企业的岗位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根源,而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是后期选聘师资和采购设备的根源。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整体报告中都存在割裂情况,抛开培养目标谈课程体系,不按照课程来购置设备,整体文章没有内在联系,各自为政。另外一部分职业院校在报告中空话套话较多,真正落在本地域、本校的东西极少,反映出调研未进行或不扎实的情况,因此对新增专业开设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重要的。[2](2)专业教学计划、设备没有相对规范的市级标准,学校各自为战。因为在市级层面教研员队伍的缺失,很多专业都没有较为规范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设备标准,职业学校更没有能力来单独制订出符合学校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科学规范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多为东拼西凑或者网上直接照抄照搬,专业教学计划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本地性,多从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直接生套出来,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相差甚大。这也导致后续采购设备设施时与前期专业教学计划往往是两张皮,计划是计划,设备是设备,互相之间没有任何互通性。同时在设备的采购中,对设备的数量、型号往往率性而为,既不考虑与教学计划的匹配程度,也不考虑与招生计划的匹配程度。学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也很少围绕原有的、稳定的专业群来拓展专业方向,这样不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发展。[3](3)设备摆放不合理,不能发挥设备的充分用途。很多学校采购资金比较充裕,采购回的设备种类和数量也非常多,某种程度上也能大概满足学校需求。但是,把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严格按照学生实习工位进行科学化布置和摆放的却寥寥无几,把大量先进设备简单堆放在仓库的情况不在少数。这还是源于对于新专业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于现有设备的利用、采购设备的摆放、学生工位的设计没有认真纳入考虑范畴。这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一般都需要市级层面教研员进行详细指导,一般要出台专业的详细教学计划标准、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实训室设备工位摆放图解三位一体的指导意见书,唯此才能根本解决此问题,各校的专业申办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别无它法。高效、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发展和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在培养学生利用实操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尤为突出。[4]
4解决新增专业问题的实效举措
新增专业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校的申报水平要得到质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市级层面要有专家级教研员队伍。无论是新增专业的报告起草,还是新增专业的设备采购标准和实训室摆放标准,都需要市级层面组织教研员进行深入研究并正式出台指导性教学文件,组织各校新增专业专干和教学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认真学习,如果没有一支专家级别的教研员队伍,报告起草、设备采购和实训室摆放工作都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整个新增专业的申报将仍处于质量不高状态。(2)新增专业资金保障。新增专业购买设备、选聘教师都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对于公办职业学校来说,主要是如何解决资金申请流程过长问题,使新增专业资金可以最快程度应用在设备购买上,尽快开通新增专业财政资金绿色申请通道应该是一个长效解决方法。对于民办职业学校来说,如何能够从财政争取到或者从校企合作渠道争取到部分新增专业的资金,用于弥补新增专业的巨大资金缺口,这是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3)新增专业师资保障。对于民办职业学校来说,师资保障工作当务之急是需要解决其对新增专业师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最核心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待遇问题,可以参照厦门的一些做法,设立民办职业学校专项资金,对民办职业学校新增专业师资进行财政补贴。对于公办职业学校来说,主要解决其新增专业师资招聘周期长、引进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赋予公办职业学校更多的人才考核和引进权利,使公办学校尽快可以招聘到需要的新增专业师资。
参考文献:
[1]黄友如.关于新升本科院校新增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19):6-7.
[2]刘静.针对新增专业资源建设学科化的新模式构建[J].创新科技,2014,(6):40-41.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总人口3840多万人。耕地总面积990.5万公顷,可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左右。近几年黑龙江省开放开发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大开放、大开放必然需要强有力的土地支撑,需要采取土地征用的办法将部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这样就必然使部分农民失去土地。
二、黑龙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补偿方式单一。现行征地土地补偿标准过低,且大都采用单一货币安置方式,对失地农民生活起不到长期保障作用。集体土地征收对于农民而言,最根本影响在于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单一经济补偿模式很难为失地农民今后生活提供足够保障。
(二)补偿标准偏低。法律规定,失地农民获得补偿标准按年产值计算,这就导致各地补偿标准不平衡。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一般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结果是因用途不同,农户的补偿费差异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按征用地原用途来补偿,未考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权益增值,征地价格明显偏低。因此,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既不足以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又远低于足额支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费用。
(三)失地农民就业无保障。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面临着进入新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困境。土地征用使农民陷入“种田无地”的处境,农民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再就业成为难题。因农民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就业观念陈旧,依赖性强,难以挑选合适岗位。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承担着生存功能,还肩负着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可以说,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尚处起步阶段,覆盖率较低,部分失地农民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成为新弱势群体,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土地和户籍制度负载过多,社会保障功能不足,再加上保障失地农民参与、表达和自主选择权利各项制度安排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公共利益边缘化和城市化过程交易成本升高。农村暂未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低保覆盖面有限,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同样,就业、失业等方面保障,在农村还有待完善,造成一些老弱病残、文化素质低、无就业技能城郊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边缘,再加上日常生活开支增加、就学就医难等问题,使其成为城市贫民,基本生活没有保障。
三、对策与建议
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要考虑农民所丧失土地的自身实际价值,并从今后生计维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农民长远利益提供保障。基本原则是以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其年老后基本生活为目标,坚持“谁征地、谁筹资、谁保障”,做到即征即保。应从征地制度、安置方式、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服务意识等方面完善和创新,强化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应以充分土地补偿为前提。在支付给农民土地征收补偿款,应包括土地自身的价值、受土地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增值部分。另外也可将土地使用权转化为资产,实行专业化管理,让农民获得长期生活保障。
(一)完善征地制度
在征地过程中,建议应以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保障等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农民是否满意和拥护地方政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给农民一定分配和使用土地补偿安置费选择权。对政府征地要有严格限制,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可耕地资源。明确公有产权、集体产权、私有产权应该有平等地位,对公共利益有明确的解释和严格的界限;征地之前要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民的意见,实施听证制度,论证征地的社会影响,提出社会影响评价可行性报告;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征地过程中的组织、监督及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
(二)丰富补偿方式
按相关法律法规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按政府、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失地农民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资金,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即明确从征地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来购买失地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该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于失地农民,征地单位应按照当地城保或镇保标准为失地农民一次纳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之后,征地单位应在安置补偿费中再给予失地农民一次性生活补贴,其标准可参照城市失业人员生活补贴标准的方法执行,或可以按照城镇低保标准补助12~24个月的生活补贴,以缓解失地农民不能立即就业而产生的生活困难。同时,各县(市、区)以及乡镇、街道要及时建立失地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对失地又失业,且月收人达不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体系。二是对于已到退休年龄、已丧失劳动能力或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体系,支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为其购买医疗保险。三是对未成年失地农民,原则上应按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补贴至18岁,也可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灵活掌握。
来到单位初次接触招商引资的工作是跟同事一起整理项目档案,在过程中会出现了较多问题和疑惑,但我不断鼓励自己要有耐心有韧性的把工作干好。与同事共同完成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时,虚心请教学习怎么审核档案,认认真真一遍一遍的翻看档案,之后将档案中的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投资表一个一个核对确保与备案金额相符,在长时间的接触之后我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定决心要干好这项工作。
2020年的项目档案考核来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加班加点保时保质独立完成本单位项目档案3本,帮助其他各乡镇完善报送的项目档案15本,邀请市审计处人员帮助审核固定投资及资产负债表40余份。最终在局领导及科室主任的带领下圆满完成2020年自治区招商引资任务考核。
在外出招商方面,2020年经济技术合作外出招商共7次。
1.2020年4月23至24日政府区长带队赴山东省考察潍坊市和菏泽市银田农贸集团农贸市场投资项目。
2.2020年6月15至17日,区委书记带队赴重庆市中农联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宁波德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悦达纺织集团进行考察,双方就综合农贸市场项目、变频空调制造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顺利签约。
3.7月27日,政府区长带队赴河北唐山市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虹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回访考察,双方就新能源及铝制品深加工项目进行考察,并就年产15万吨铝制品项目尽快落地利通交换意见。
4.7月29日,政府区长带队赴江苏南京和富市场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回访考察,双方就农副产品零售市场改造提升项目进行了洽谈。在洽谈会上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了利通区便利交通条件、现有农贸市场及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情况,并表示吴忠东郊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符合企业方投资改造提升定位,考察结束利通区就该项目成工作专班从规划用地、合作模式、推进计划、遗留问题化解等细节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并促成项目落地。
5.10月11—12日,区委书记带队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项目,并与公司就氢能源市场应用、光伏发电、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投资规划进行座谈。
6.11月5月,政府区长带队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中环高科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并就企业电缆生产项目落户利通进行座谈。
7.12月3日,区委书记带队赴山东省济南市尊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考察,就打造康养示范点建设及运营方案进行沟通交流。
(二)简要分析2020年外出招商项目落地与未落地情况
1.华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范围包括:农业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及提供咨询服务,智慧农业项目需要承载方拥有成熟的市场,并在种产销一体化做到无缝衔接。银田农贸集团农贸市场投资项目需要建设用地的规模较大,项目方考虑到我区现有建设用地无法承载且普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流程繁杂、审批时间长导致了项目最后流产。
2.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项目 考察结束成立了工作专班下设“一办五个项目包抓组”从区级领导包抓养殖业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新能源总装备制造中心和集散物流中心项目、新能源电站运维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智能数字化光伏电站项目、制氢加氢综合能源示范站项目,五方面入手全力配合推进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落地利通区。
3.今年以来我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规划光伏风电四个平价基地,先后有三峡、国电、中核等新能源项目落户,但配套产业存在短板,企业电缆制造项目是填补光伏风电新能源的产业链优质项目,同时符合入驻金银滩镇装备制造园规划发展要求。为促成该项目尽快落地我区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对接让企业在土地招拍挂、招商引资政策上体验“一站式服务”并于2021年一月份举行了签约仪式。
4.我区目前健康养老行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运营模式单一,日间照料服务水平、示范带动作用亟待提高,应与拥有产业发展优势的济南市尊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保持紧密联系洽谈落地事宜推动我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1、身在政府工业经济运行重要部门,在思想上要保持高度警觉,行为上要极度规范,而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单位,没有做到很好的约束自己。
2、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不虚心、不谨慎、导致工作容易出错问题很多,未做到与领导、同事多沟通多请教,并及时更正工作上问题,没有把工作做好做全。
3、作为利通区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的一员没有做到时刻以“工信人”自居,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提高思想高度,端正工作态度,考虑问题从单位大局出发多为我局做贡献。
三、2021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结合2020年期间的招商引资工作经验如何让我局在今年招商引资工作中开好局迈好步,我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归结如下:
作为高等教育当前最具有影响力的投资者,政府的行为关系着这些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存,当前,外部对高职院校的支持与激励明显不足,院校所在地政府对于其投入经费也要少于本科院校,这一状况不容乐观。而且,从高职院校毕业工作的技术工人在职称评定、养老医疗等方面也时不时的被政府政策所阻碍,抑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此外由于院校收取的学费标准基本固定,增加幅度有限,且需要从中抽取部分比例用于教学师资、就业指导等用途,而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些事业支出、后勤支出等也在不断上升着,导致入不敷出情况时有出现,支出与收入的不配比也就迫使院校对外举债,加大了院校的债务风险,虽然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教育投入占GDP的份额仍需提高。如江西省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已经在逐渐加大,可以说是在用“温饱的经济”支持着“小康的教育”,扩散至各省市,对高校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会有显著的作用。
(二)院校贷款盲目,加大债务负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融资,要求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以及利益最大化同步,也要求借贷双方具有良好的信用契约关系。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偏高,出于风险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缩小贷款规模,即使银行库存资金充足,也不愿将之贷给对于资金迫切需求的民间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存款资金爆棚需要谋求出路的危机。这时,各大高职院校由于需要建设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学校环境等需要引进大量资金,仅靠学费或其他有限的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有意撮合下,银行与高职院校突破了以前简单的存贷关系,转而已“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合作。由于高职教育等院校有着其不同于一般企业不会破产的特殊性,又在政府的有意担保下,银行才会敢于发放巨额贷款,在院校出现还贷危机时,银行也难辞其咎。
(三)院校内部资金管理薄弱
贷款是一项工作非常繁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具有专业融资人才进行内部管理,而这点对于技术型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由于欠缺专业的融资财务人员,便难以对举债规模以及财务资金进行合理分析与管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面对学校盲目的资金需求,财务人员有的只是一时的短见,争取更多的贷款来缓解暂时的庞大资金需求,当举债成本高于院校进行投资的收益时,贷款资金的高成本必然导致院校债务风险的加大。此外,对于很多高职院校还欠缺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对负债结构以及支出控制等要求不严,这也加大了债务风险。
二、高职院校加强资金管理与债务风险化解策略
(一)政府对高职院校消化债务提供政策支持
“化债”即化解高校债务风险政策。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有着其显著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比较灵活,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是高职院校在过去十年里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其持续的扩招,办学经费向多渠道筹集,使得财政拨款比例逐步下降,但在现行体制下,毋庸置疑,财政拨款仍是院校生存的主要支撑,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的财力支持仍需加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债务风险的加快化解增添一笔浓重的色彩。此外,也建议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对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机制也要尽快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使院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本从而改善教学环境。
(二)院校强化内部资金管理
院校内部也需要对资金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强化,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并化解债务风险。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编制收支预算,收入预算要做到“积极、稳妥”,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适度从紧”。银行贷款也应进行部门预算管理,院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对于当前学校贷款进展,计划贷款额度、支出项目及可行性报告等应该做出专项说明,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其次,院校在举债时要把控好负债规模,应根据本身的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条件、经费核拨渠道、预算定额标准以及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综合分析,测定高校负债的最高限额。最后可从其他相关财经高校引进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效率,还需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高校贷款到期必须偿还的特点要求院校在利用资金“改扩建”的同时要有风险监测机制,以便及时应对并化解债务风险。而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能够保障高校到期偿还债务,也防范了举债风险。
(三)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
政府、银行的机制健全毕竟是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而高校本身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强化资金管理外,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高校所具有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当前应尽快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在推动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比如,现在有许多高职院校都愿意放下身态,主动去与社会上的民企联系合作,使办学模式创新改变为“校企合作模式”,并与企业之间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可有效增加教育收入。此外加强社会对院校的捐助制度建设,院校也可开展系列活动吸引往届校友或社会企业家、慈善人士等进行捐助,然后通过院校所设立的各种基金会,有效合理的使用或投资这类资金,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捐助资金的保值增值,进而保证高校充足的资金链。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农地抵押贷款试点,2010年左右我国农地抵押试点的范围扩大,但是试点效果并不明显。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中外农地融资模式,借此寻找我国农地融资体制改革和农地交易市场创新的路径。
一、国外农地抵押融资模式
(一)农地抵押贷款具有明确的机构
农地抵押贷款(融资)具有明确的机构来承担,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细分特征。美国首先划分12个农业信用区,然后由政府出资成立联邦土地银行,专门司职土地融资,服务农业。在德国存在两大机构负责土地融资活动,其一是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其二是联合合作银行。在日本为土地和农业融资的机构更为完善,基层农协中的信用合作组织(基层农协)、都道府县的信用联合会(信农联)、农林中央金库等国土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功能明确。
(二)法规比较完善
美国的联邦农业抵押公司法以及其他与抵押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使用于土地使用权的融资,加上成立小企业管理局,进一步管理土地融资的行为。德国土地使用权融资法规相对比较完善,欧美多数国家借鉴了德国的经验。德国早在1772年就颁布《抵押权及破产令》,为农地金融立法,此后颁布《抵押权法令》确保农地抵押的安全性;1872年颁布《不动产物权的取得及物上负担的法律》逐步完善了农地金融制度。在日本,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土地银行和组建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三)运作方式具有多样性
美国实施有担保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美国土地抵押融资只是对拥有土地所有权,从事农业生产,愿意贷款的农民发放贷款。农户采用农地所有权抵押,向专门的土地金融机构递交贷款申请书。收到申请书后,合作社派人评估借款人土地的价值并撰写可行性报告,然后合作社作为担保人把贷款材料递交到联邦土地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审核通过后就可以放贷。农户可以贷款的额度不超过土地价值的65%,贷款期限可长可短,短期贷款3~5年,而长期贷款可以达到30~40年。但是贷款金额的5%需要交给合作社,贷款利率是市场利率,约为5%左右,采取分期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期满后,还本付息后交还回证书和最初交纳的股金。
德国有担保的非完全市场化运行模式。贷款对象是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并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融资者运用土地所有权证书作为抵押物,由合作社核定土地价值,然后按照土地价值的1/3到2/3之间确定贷款金额,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可以达到10~60年。贷款偿还方式是分期还本付息,逐年还款,还款包含利息、摊还的本金、合作社征收的营业费用、合作社的公积金。
日本采取无担保三级贷款模式,农民入股基层农协中的信用合作组织(基层农协),基层农协入股都道府县的信用联合会(信农联),信农联入股中央的农林中央金库。在贷款时,基层农协贷款给农户,信农联贷款给基层农协,农林中央金库再贷给信农联。农协经营是政策性的,政府给予补贴。
(四)稳定的资金来源
美国的土地抵押融资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土地债券和抵押贷款合作社和联合合作银行的公积金。这两个路径确保专门土地融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德国的土地抵押融资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有:吸收股金、发行土地债券、提取盈余公积。日本的土地抵押融资机构资金来源:邮政储蓄、养老金、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美国和德国主要通过市场行为确保土地抵押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而日本更多是政府行为,通过政策金融进行融资。
二、国内农地抵押融资探索
(一)抵押金融机构的主体
我国进行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非专业银行。目前,我国土地抵押贷款试点的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而非专业银行。希望获得资金支持的农户或者是合作社,通过提高土地抵押物的抵押价值和抵押的安全性,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抵押贷款。当然,我国也存在专业金融机构的探索,如1988年贵州湄潭县成立土地金融公司,最终因为不良贷款而关闭;宁夏平罗县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目前运转效果还需论证;2005年国开行在重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等。土地专业性金融机构开展土地融资活动的试点还没有推广,只是区域性、小范围的,甚至只有几笔交易而已。从我国政策决策者的意图来看,还是希望实现土地使用权能够作为抵押物向所有商业银行融资。
(二)土地抵押物的多样性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户和合作社没有权利抵押土地使用权,能够抵押的只是土地经营权、土地附着物或者土地收益权等。目前在我国不同地方的土地抵押贷款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抵押贷款等。如,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农村土地使用权可抵押贷款;重庆实行的是承包经营权;温江采取地上附着物抵押。
(三)运行模式还没有形成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使用土地经营权作抵押,每亩地贷款5000元,标准房地产估价有限责任公司、温江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银行机构、担保公司和农户代表参与了抵押贷款活动。标准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对土地价值进行确认,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协调以及隐形担保,担保公司给予担保,银行机构放款。
吉林省梨树县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吉林省2013年8月在梨树县开展了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首先确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然后根据农民按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县级物权融资农业发展公司,接着物权融资公司向银行出具对农民贷款负连带保证责任的承诺,最后由银行发放贷款给农民。最大特点是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利率要比地下钱庄融资利率低10个点。
山东枣庄市土地产权证抵押贷款模式。2009年枣庄市农信社为了盘活土地资本,推动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目标,实行农地产权证抵押贷款,一方面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一方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经济集约化。
三、中外农地抵押融资模式的比较
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外农地抵押融资模式存在很大差异,首先一点,中国还处在探索阶段,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市场。具体而言,中外模式的比较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同。
(一)土地制度的不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地私有化和土地交易市场相对较为完善,而中国农地为集体所有,政府可以控制农地的功能转变,农地流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差异决定了农地抵押融资方式的差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地私有化和土地交易市场完善并不限制政府在农地抵押方面的作用,政府在机构建立、法律法规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也是有所作为。在我国由于多种土地所有制关系,一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另一方面没有专门服务土地融资的金融机构,再加上农地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最终导致我国农地抵押融资的规模和数量较少,乃至农地融资行为变成行政行为。
(二)金融规则不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完善、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和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较高,等因素决定农地抵押融资是普遍的市场行为。只要存在利润空间,在风险和收益匹配的条件下就会存在金融机构为农地融资服务。而在我国却不同,农地抵押贷款属于突破金融规则的创新行为,在现行的金融规则下农地抵押贷款是不可行的,乃至违背传统金融规则。首先,不能使用不拥有所有权的物品抵押;其次,抵押品价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难以确定其抵押贷款金额。
(三)融资主体的不同
理论上,农地融资的主体应该是农地的所有者,而不是使用者,也就是说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去抵押。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农地抵押融资的主体是农地所有者,而不是其他人。在我国却不同,农地抵押融资者是农地经营者,或者说具有农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甚至不是农民本身。这里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旦出现违约时,谁来承担最终风险。尽管银行可以没收经营权,在没有所有权的情况下,很难把经营权流转,且流转也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因此,我国存在融资主体错位的现象。
(四)产生的结果不同
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地抵押融资的案例可以看出,不论是农地融资的制度、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机制都是相当完善的。农地抵押融资基本上是无障碍市场化运行,其创新活动还是更为高端的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尽管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已经有20年左右,农地抵押制度、法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农地抵押融资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农地抵押融资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
四、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我国农地抵押贷款还属于政策性融资,没有明确金融机构负责,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实施,制度建设不完善,运行市场不统一,金融机构贷款意愿不强,资金来源不固定。要实现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预期效果,依然需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第一,农村土地管理机制改革。为了更好保证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激发农户通过农地抵押融资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进而实现农村社会转型,有必要放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回收为国家所有,同时放弃农村土地集体管理,而采取农村土地使用权农户管理,赋予农户更多的权利,减少村、乡和县政府对农地管理权。从而实现土地更广范围的流转。
第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交易机制,为金融机构退出设计好路径。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愿意采取农地抵押贷款融资,主要问题是一旦发生违约后,金融机构很难处理抵押的农地。如果具有完善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就容易处置抵押物。此外,有必要形成土地合作社,其作为农地使用权收购、买卖以及租赁机构,独立法人,按照市场规则与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往来。
参考文献
[1]史卫民.农地抵押贷款模式的比较考察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索,2010(9).
3.金融危机下中日韩金融合作的困境与对策徐博,周冠男,XUBo,ZHOUGuan-nan
4.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陈少武,胡雪,CHENShao-wu,HUxue
5.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责任研究冯蕾,FENGLei
6.网络监督视角下的廉政建设研究赫曦滢,HEXi-ying
7.新农村建设与"留守儿童"的归宿蒋学杰,刘冠珠,JIANGXue-jie,LIUGuan-zhu
8.战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王晓冬,WANGXiao-dong
9.略论3-6世纪北方社会习俗对疫病的影响王飞,WANGFei
10.清代以来东北汉族民间信仰构成及其特征黄云鹤,苑宏光,HUANGYun-he,YUANHong-guang
11.晚清中韩关系走向近代外交的历程李晓光,陶常梅
12.英语学界对奥斯曼威胁与新教改革关系的研究述评宋保军,SONGBao-jun
13.国外学者关于近代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研究述论陈宇,CHENYu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副词二语习得研究评述宋桔,SONGJu
15.中国古代戏曲团圆模式的三种类型及其文化精神探略杨再红,YANGZai-hong
16.中国古代家庭小说专学建构的可行性报告——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论文之一成海霞,CHENGHai-xia
17.论《姑妄言》对《金瓶梅》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杨萍,李玉娟,YANGPing,LIYu-juan
18.谈纳兰性德诗词的"关东题材"及其民族文化心理孙浩宇,SUNHao-yu
19.满族神话载体——说部研究谷颖,GUYing
20.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叙事结构及意象表现王华权,WANGHua-quan
21.精神分析法视域下萧乾小说中的自由梦和爱情梦周艺灵,ZHOUYi-ling
22.《活着》内在意蕴解读李丹丹,LIDan-dan
23.从《狼图腾》与《藏獒》谈新时期文学对传统狼形象与狗形象的颠覆刘颖慧,杜若松,LIUYing-hui,DURuo-song
24.电视文艺传播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措施及意义高健,孙佳路,王建辉,GAOJian,SUNJia-lu,WANGJian-hui
25.经典电视剧翻拍的传播学解读王晓楠,WANGXiao-nan
26.中英文化思维对比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王耀敏,曹叶秋,郝薇薇,WANGYao-min,CAOYe-qiu,HAOWei-wei
27.英汉语篇中的名词性间接回指及其认知推理——以新闻语篇为例胡芳,HUFang
28.同语结构与功能的英汉对比徐莹,XUYing
29.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分析赵平,吴彬,ZHAOPing,WUBin
30.日语"形容词移动"与汉语"A定A状易位"之比较贾璇,JIAXuan
31.中日"手"族语的语义派生特点对比分析王丽莉,张国华,WANGLi-li,ZHANGGuo-hua
32.强势背后的男性焦虑——《永别了,武器》中的性别意识探析贺萍,HEPing
33.体裁教学法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王伟强,WANGWei-qiang
34.俄语专业零起点课堂教学特点与原则分析戴慧,DAIHui
35.教育增值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郭蕊,聂威,GUORui,NIEWei
36.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三层次教学模式范爱兰,罗礼进,FANAi-lan,LUOLi-jin
37.关于在危机管理中教师心理调适的研究刘晓勤,LIUXiao-qin
38.高校隐性德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研究谢昌飞,孙红,XIEChang-fei,SUNHong
39.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姜鑫,JIANGXin
40.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蒋天虹,JIANGTian-hong
41.略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谢辉,XIEHui
42.原生态音乐基础上的原创民歌"西部三部曲"肖月,XIAOYue
43."三巨匠"钢琴奏鸣曲式呈示部对比研究石翠花,SHICui-hua
1.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启示周耕,ZHOUGeng
2.产业内分工、劳动力配置与国际竞争力分析崔凌伟,CUILing-wei
3.朝核问题前景展望胡明远,HUMing-yuan
4.朝鲜与美国对核问题解决方式的同床异梦申耿焕,SHENGeng-huan
5.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李莹,LIYing
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丁亚春,张馨月,DINGYa-chun,ZHANGXin-yue
7.关于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探讨崔贵军,王冲,陆娟,CUIGui-jun,WANGChong,LUJuan
8.关于信仰、道德、法律社会功能的探讨刘明飞,LIUMing-fei
9.试论元颢、陈庆之北上及其失败的原因黄河,HUANGHe
10.先秦齐都临淄经济发展综述姚晓娟,YAOXiao-juan
11.近代中国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的经济后果郑率,ZHENGShuai
12.清代吉林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存状态任树民,李秋,RENShu-min,LIQiu
13.民初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存在的问题分析吕雪飞,LVXue-fei
14.论1919-1931年间哈尔滨现代民办报业的形成与转型田雷,宋丽丽,白云,TIANLei,SONGLi-li,BAIYun
15.《塘沽协定》签订前后黄郛对日交涉述评薛志恩,XUEZhi-en
16.金批《西厢》:从通俗剧本到诗性文本张小芳,ZHANGXiao-fang
17.唐前奏议类文体论——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心的文体考察孟庆阳,MENGQing-yang
18.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郑陶凌,ZHENGTao-ling
19.元杂剧的剧情特征及成因赵建坤,ZHAOJian-kun
20.试探李渔传奇创作中的"虚实"观杜培响,DUPei-xiang
21.《边城》与《呼兰河传》生态意蕴比较解析王圣杰,WANGSheng-jie
22.王国维美学研究的诱因吴洋洋,WUYang-yang
23.《巫术与语言》的译介考察贾洪伟,JIAHong-wei
24.论郁达夫的译者主体性——以日本作家作品的翻译选材为例张万敏,ZHANGWan-min
25."是否"的语法化及其与"是不是""是否是"的功能差异周延松,ZHOUYan-song
26."不+V1+NP+不+V2"式的不对称现象初探刘红梅,LIUHong-mei
27.《今日说法》中的介入研究——一种评价视角何占磊,HEZhan-lei
28.论霍凯特的语言学观点及影响——关于向心离心结构王欣春,袁颖,WANGXin-chun,YUANYing
29.及物喻优势与不足戴卫平,张燕,DAIWei-ping,ZHANGYan
30.普遍语法:来自于英汉语儿童否定表达的证据鲁华山,张培翠,LUHua-shan,ZHANGPei-cui
31.俄汉非语言交际中身势语的性别差异史崇文,SHIChong-wen
32.论尤多拉·威尔蒂《熟路》中美国南方黑人历史身份的再现郭立颖,GUOLi-ying
33.学校场域的教师话语权失却及其改善机制牛海彬,白媛媛,NIUHai-bin,BAIYuan-yuan
34.师生性别的异同与学生成绩相关性的研究刘宏伟,LIUHong-wei
35.近十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综述张爽,赵栋,周茜,ZHANGShuang,ZHAODong,ZHOUQian
36.高等院校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宋永燕,SONGYong-yan
37.中国大学生的语块使用频率及类别与写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刘艾娟,LIUAi-juan
38.非语境条件下教授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个际法奥列加·克拉索夫斯卡娅,逯红梅,OLGAKLASSOVSKAYA,LUHong-mei
39.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综述张淑贤,郭培培,ZHANGShu-xian,GUOPei-pei
40.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构成要素探析毛萍钰,王雪艳,MAOPing-yu,WANGXue-yan
41.略论绿色语文的构建费兰凤,FEILan-feng
42.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的探讨许晓晖,XUXiao-hui
43.论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王慧,WANGHui
1.理性的乐观: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安丽霞,蒋学杰,ANLi-xia,BANGXue-jie
2.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阶段性特点何远华,HEYuan-hua
3.论政府失信背后的利益动因柳海滨,左宁,LIUHai-bin,ZUONing
4.论文化休克理论和U曲线假说在跨文化旅居者适应过程中的相关性吴文丽,WUWen-li
5.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探析陈宪伟,CHENXian-wei
6.关于正确认识宗教在民族形成中作用的研究张畅,ZHANGChang
7.欧美主要国家新闻法规本位的变化刘鸣筝,LIUMing-zheng
8.从受众角度看新传媒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苏李,SULi
9.《清会典》、《清会典事例》纠谬八则薛刚,XUEGang
10.论晚清河套地商与河套地区的开发李茹,LIRu
11.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农业危机薛金艳,XUEJin-yan
12.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原因分析王星宇,杨羽西,WANGXing-yu,YANGYu-xi
13.从通事与通词看中日两国接受西学途径之差异刘钧艳,LIUJun-yan
14.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宫钦第,GONGQin-di
15."V1着V1着,V2P"与"正V1着,V2P"的多维比较曾炜,ZENGWei
16.状态形容词研究综述荣丽华,RONGLi-hua
17.谈东北方言词语"疙瘩"、"蛋子"、"球子"韩梅,HANMei
从我县内部看,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老城提升和新区开发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大规划、大投入、大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为今后全县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增添了动力。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和省市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率先突破远郊县为动力,以对接省会经济、服务省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为切入点,以增强经济的内生力、内动力和汇聚力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项重点突破,用发展的办法、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运用大手笔,体现大气魄,落实大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20*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5%,达到87.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18%和18.7%,分别达到13.1亿元、53.1亿元和21.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9∶60.5∶2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7%,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分别达到4450元和85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达到29.8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稳定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突出玫瑰、林果、蔬菜、畜牧等产业的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新增绿色无公害品牌5个,新发展设施农业5000亩,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围绕伊利乳业、长荣畜产、绿安食品、惠农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3万头奶牛、50万只肉羊、20万头瘦肉型猪、3万亩玫瑰、5万亩无公害蔬菜、120万平方米食用菌等配套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南水北调、黄河滩区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加快推进生态能源富民、农村扶贫开发、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亮点、节水灌溉以及道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发挥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抓好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搞好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抓好农村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完善一批农村教育、信息、卫生、敬老院、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实施振兴农村教育计划,完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扩大农村养老覆盖面。落实好各项增收和支农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服务,组织转移劳动力5000人,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突出骨干企业、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家,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增加值46.8亿元、利税18亿元,分别增长23.8%、25%和23%。
增强骨干企业带动力。积极引导县域企业特别是优势骨干企业寻求外资嫁接,实现要素整合,双赢发展。继续坚持把技改创新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经济总量的措施来抓,整合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点扶持玛钢公司、平阴山水、伊利乳业、齐发药业等骨干企业,建设培植机械装备、水泥建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力争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70%以上。
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继续加大工业投入,安排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5项,总投资29亿元,当年投资15.8亿元,重点抓好山水余热发电、齐发药业扩产、福胶集团阿胶扩产及机械加工、奔腾泵业水泵及配件生产、越宫钢构件扩产、丰源炭素钢电极等项目。进一步做好平阴铝厂、县水泥厂重组工作,力争早日启动生产。同时,筛选和储备一批工业重大项目,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培育打造知名品牌。依托“迈克”驰名商标,围绕沟槽管件、无极变速器、阿胶制品、玫瑰精油等优势产品,努力打造驰名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努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继续完善落实重奖纳税人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有规模效益、有技术含量、有市场优势的名牌产品。20*年力争新创国家级名牌2个、省级名牌3个、市级名牌5个。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新区开发、主城提升、园区拓展、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锦东新区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批实施、重点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切实打造建筑精品和绿地精品。20*年高标准完成锦东大街和高速公路引线建设任务,力争物流中心、长途客运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检察院侦技大楼、公路局服务大厅、福胶产品展厅、网通公司机房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同时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加快新区开发步伐。
城乡道路建设。配合搞好济菏高速平阴段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做好220国道平阴段拓宽改线的前期工作,重点对青龙路、黄河路、东关街以及榆山路、五岭路等城区道路进行大修改造,更换路沿石,修补路面,进行高标准的绿化和亮化,彻底治理道路两侧的脏乱差现象,提升县城道路形象。
城西万亩湿地保护性开发。以建设形成集生态湿地、黄河文化、湖光山色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区为目标,对城西水面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将项目进行精细包装,吸引开发商投资建设。20*年重点做好项目的立项、审批和争取资金等工作,争取列入省市重点建设计划。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巩固20*年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今年的道路改造工程,逐步扩大整治范围,彻底治理县城环境存在的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现象。启动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厂,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逐步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扩大县城绿化面积,力争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县城环境。实施灯亮工程,确保灯亮率95%以上。通过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清除“三大堆”,治理“脏乱差”,加快改善人居环境。
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城区、沿黄、沿汇三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的实时监控系统,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设*县污水收集管网和雨污分流管网。继续扶持推进水库加固、河道治理、水源地保护、小流域治理、节水示范园等工程建设。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率先突破”的要求,以规范市场秩序、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商业网点建设为重点,强化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强化为广大居民生活服务的功能,努力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传统服务业档次水平。打造提升榆山路的商业区中心地位,突出平阴商场、百龙超市、百货大楼等零售商业品牌地位,把休闲、娱乐、购物、餐饮融为一体,扩大销售,促进消费,提升档次。加大市场建设整合力度,提升黄河路农副产品、东沟、宏源等批发市场的档次。突出山水园林城特色,改善玫城公园环境,扩大环秀公园规模。加大玫瑰园、翠屏山、圣母山、大寨山、云翠山等景区的招商和开发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开发旅游精品。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资金稳定增长。建立银企、银政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推行网上开户、保证客户安全、方便、快捷地办理业务。搞好房地产开发,加快推进环秀东区、伟业家园、嘉瑞高层住宅的建设步伐,筹建社区服务中心,完善商业网点、物业管理、连锁店、便民店,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信息优势和运量大的市场优势,围绕济菏高速两出口建设各具功能的物流中心。
(五)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按照“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达到48.8亿元,投资率为55%。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初步安排重点投资项目78项,总投资92.5亿元,年度投资28亿元。其中,农业项目13项,总投资16.1亿元,年度投资3.4亿元;工业项目35项,总投资29亿元,年度投资15.8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5项,总投资41.4亿元,年度投资6.6亿元;社会事业项目9项,总投资2亿元,年度投资0.6亿元;服务业项目6项,总投资4亿元,年度投资1.6亿元。
加强重点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年初有计划、日常有调度、年终有考核的重点项目管理体系。主动服务、超前服务、靠前服务,不断加强重点项目的动态管理,通过周报、月报、季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对照计划进行节点控制,保证重点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实现规范化运作、科学化管理,切实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
做好重点项目的策划与储备。加快推进泰聊铁路,济西工业园区东区、南区,城西万亩湿地保护性开发,220国道拓宽改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在编制完成“***”重大项目库的基础上,完善入库项目的相关资料,努力形成由入库项目汇总表、入库项目简介、入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报告组成的层次分明的项目库。围绕城市建设、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谋划和储备一批投资数额大、关联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搞好规划论证,为投资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六)强力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抓住南资北移和济资外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的持续增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力争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引进内资20亿元,分别增长17.8%、48.2%和25%。
加强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加强济西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园区继续扩大土地整平面积,提升档次和品位,提高承载能力,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同时,加快推进济西工业园东区和南区起步区建设,扎起道路框架,实现“四通一平”,具备招商引资的基础条件。
改进招商引资的方式。以企业招商、资源招商、委托招商、专业队伍招商、产业链招商为主要方式,按照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建设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根据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资源优势,着重引进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和通用零部件、机床和通用机械、冶金冶炼、建材、化工、纺织服装、仪器和医药等优势产业,开展好产业链招商工作,力争在产业集群招商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以省会济南及苏浙闽粤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招商重点,以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和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为主攻方向,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扩项目落户我县。在利用外资方面,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为招商重点,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吸引外资进入。同时,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平台,参加对外招商活动,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
(七)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社会文明,提高国民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快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和办学水平,重点抓好农村学校校舍改造提升,搞好实验小学扩建和城南幼儿园建设。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力争列入全市“农村职业教育振兴五个一工程”,确保早日开工建设。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建立覆盖全部行政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防治机制,健全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整顿规范医药卫生市场秩序,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参与面,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妥善安置下岗职工,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200个。加快老年公寓建设,推动慈善和福利事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55-03
近年来,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镇建设,现已初具小城市框架,杜桥镇将继续按照小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围绕“中国眼镜研发生产销售基地、浙江现代医药产业高地、台州湾宜居宜业商贸重镇”的功能定位,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农行临海杜桥支行,务实创新,智慧经营,进一步拓展农行支持小城市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加快农行小城市业务的有效、规范、健康发展,巩固和扩大农行县域市场领军银行地位。
一、临海市杜桥小城市建设及农行支持程度
(一)杜桥镇发展概况
杜桥镇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境内,是浙江省200个省级中心镇之一,并于2010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东北临桃渚、上盘镇,东南濒东海;南隔台州湾与台州市椒江区接壤,距海门港10公里;西与前所、章安镇交界;北依小芝镇,紧靠素有“小雁荡”之称的桃渚风景区;距临海市区60公里。境内有台金高速东延段道口,75、83省道在镇区交汇;83省道复线至临海市区只要25分钟;同时规划中沿海高速、73省道在境内均有道口;建设中的头门港将成为台州主港区。全镇镇域面积186平方公里,辖7个办事处、123个行政村、4个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1.7万,其中外来人口6万多,长期在外经商人员近6万,是台州市人口第一大镇。杜桥素有“浙东南三桥”之一的美名,历来是台州湾北部商贸重镇,辐射周边人口60万,是临海经济社会副中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底的84亿元增至2015年底的222.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25亿元增至11.2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678元提高到22290元,年均增长13.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9:55.1:37。杜桥镇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经济发达,区位优势突出,各家金融机构纷纷设立,现拥有10家金融机构,22个人工网点、3个社区支行、17个自助网点,金融资源丰富,存贷款规模达200多亿元。先后荣获中国眼镜示范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浙江省生态镇等称号,是台州市规模最大的中心镇。
1.主城区建设加快推进。杜桥镇是台州市首个实现控制性详规100%覆盖的乡镇,2015年完成杜桥镇总体规划修编评审,南工业城及杜桥城区E单元控制性详规等规划的编制。2011―2015年已开展城市设计地块的面积399.68万平方米,已竣工地块面积为17.81万平方米。农商银行总部、建设规划分局、供电大楼、万邦国际星城等建成;杜东城中村等旧村改造稳步实施。
2.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台金高速东延线建成通车,打破我镇不通高速历史。2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收益率超75%。完成河道疏浚15公里,完成城乡供水管网改造13公里、污水管网建设15公里,日污水纳管量从2014年的1万吨上升至1.5万吨,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4.15%。投资1.2亿元的杜桥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建设。改造了杜西路步行街、凤凰山公园、街心公园、三角绿岛等公共休闲场所,以及杜南大道、沿海大道、滨海路、杜桥垃圾中转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设。
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拥有耀达商贸城、中洋百货、东部建材市场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在杜桥设立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泰隆商业银行、民泰商业银行、湖星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等分行12家;房地产业保持健康发展,建成了世纪豪庭、金都花园、时代名邸、理想家园、万邦花园、国际星城、国际名城等一批现代住宅小区。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教育基础设施投入6640万元,投入资金同比增长79%,西洋小学综合楼竣工使用,大汾小学扩建工程竣工,川南小学迁建工程、杜桥第二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全镇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87.36%。积极发展老年事业,全镇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5.2张。全力提升医服务水平,市二医院“智慧医疗”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网上预约挂号、“智慧医疗银医通”等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全年开展镇级以上大型文体活动25次,新建3个村农村文化礼堂,松山区块文化综合设施,杜桥文化广场、杜桥博物馆、杜桥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累计建设13个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运营,共47个站点、1200个桩位,日借车达2000人次。依托全国首个乡镇应急管理系统,完善“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建成区数字化管理面积覆盖率达97.5%。
(二)杜桥小城市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城市辐射作用有限。杜桥是全国眼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全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与其他的小城市培育试点相比,杜桥镇的经济总量处于中下水平,优势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的支撑力和竞争力较弱,导致城市积聚力和影响力还有不足,难以带动全镇城市化的发展。二是城市管理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杜桥的道路在加宽,基础设施在改善,但是拥堵及环境秩序较乱等问题较为严重,城市管理水平与小城市发展所要求的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目前杜桥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空间布局还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偏弱,公交、环卫、排水等市政设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够强。四是机制创新亟需加快。虽然小城市配套综合改革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平台建设等都已基本完成。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协调高效的小城市培育机制,尤其是在户籍改革、人口集聚等方面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机制。
(三)农行支持杜桥城镇化发展程度
1.主体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时点、日均存款市场份额“双提升”。至2015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6.5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1.75亿元,比年初增加2.87亿元。12月末各项存款日均余额15.86亿元,日均比日均增量1.69亿元。各项存款总量、增量均居四行第一。
2.资产业务保持平稳运行。各项贷款余额21.37亿元,比年初增加2.44亿元,其中法人贷款余额14.55亿元,比年初增2.2亿元,个人贷款余额6.82亿元,比年初增2424万元,扭转个贷上半年一直红字的被动局面。总量、增量均居四行第一。
3.中间业务收入精准完成。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以“土豪经济大营销、专项经济微营销”两大战略主线,以日均存款、账户扩面、工资、贵金属、商惠通、定利盈、活利盈等重点业务、优势产品拓展为目标,开展常态化的精准营销活动,“走得出去、请得进来”。全年共举办工资营销、驻点证券公司办理第三方存管营销、“你存定期我有礼”场内营销、“活利盈”专项营销等各类精准营销活动30余场次。2015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429万元。
4.经营效益总体平稳。共实现拨备前利润9944万元,拨备后利润9901万元,经营效益平稳发展。
5.客户维护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做好存量客户维护。农行临海杜桥支行按照“名单制、目标制、管户制、责任制”的要求,全面梳理存量客户,层层落实营销维护责任,派专人负责关注客户大额变动情况,撰写网点客户变动情况表,每日对资金变动前十名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资金动向。二是提升员工客户营销维护能力。通过每日营销业绩公示晒单制、营销业绩PK排位赛、营销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提升青年员工的营销能力的同时,在全行营造了人人讲营销的良好氛围。
6.农村市场有效推进。明确农村市场营销责任,倾斜各种资源,内外联动,制订详细方案,筛选潜力目标,全面启动农村金融自治工作,成功营销6个有效行政村。
与此同时,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一方面保持对东部入园企业特别是温州企业的营销力度不减;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本地优质中小企业的营销,对本地优质中小企业逐户罗列清单,分解落实客户经理,逐户走访,实施基本账户营销。
二、杜桥小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市建O是杜桥镇全面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是关乎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转变当地经济模式,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带动周边共同发展的有利举措。但是在小城市建设中,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保障有限。杜桥的城镇化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就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改变,因此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之大显而易见,尽管政府的规划中对各项投入作了明确的预算,但由于工程的建设周期往往较长,加上受物价上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单独由财政投入的建设资金略显不足。杜桥镇政府已成立小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由临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额出资,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其主要融资方式为银行授信。
2.市民意识薄弱,公众参与度较低。受长期地缘因素影响,居民对现有的村落分散―中心集镇的地域分布方式较为习惯,对即将到来的小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较为陌生。政府对小城市化建设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以至于居民对城镇拆迁重建、城中村向社区化改变认识不足其生产生活方式也难以改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3.城市经济格局未形成,居民金融需求层次有待提高。杜桥经济发展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长期以来的抱团式家族经营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与竞争,使杜桥一直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农行在支持杜桥小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良贷款骤增,信用风险防控形势严峻。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面临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防控压力,不良额和不良率居高不下。虽然成功处置伊阳城和神龙机械后,铸一阀业、金意来阀门等风险企业的化解处置工作任重道远,合成革担保链风险进一步恶化,引发行业性风险。
2.对公存款增长瓶颈难以突破。2015年,虽然个人存款处于高位增长,相对稳定,但个人存款存在垒大户现象。对公客户的维护始终在困境中挣扎,尤其是对公存款增长瓶颈难以突破。全年对公存款一直处于红字一亿多元的低位徘徊。
3.有效信贷投放后劲不足。受按揭提前集中还贷等因素影响,个贷投放上半年一直在“补窟窿”,直到下半年被动局面才有所扭转,对公贷款虽然增量2亿多,部分为承兑敞口转化,总体来说,投放储备不足。
4.中小企业扩面步伐放缓。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新营销中小企业10家,用信7家,剔除风险退出客户,今年中小企业扩面净增数为负,且目前手头储备客户资源不足,中小企业客户数与工行相差甚远。
四、加快临海市杜桥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杜桥小城市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突破现有的体制限制,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
(一)加快转型,以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发展
小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一是发挥工业“主体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升持续力。必须坚持工业为先,加快形成具有杜桥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深化医化园区的整治提升,促进医化产业从原料药中间体向成药制剂生产转型;着力提升眼镜园区的规模和档次,提高眼镜产业入园标准,制定亩产出率考核指标,编制眼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引导眼镜企业从“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型,全面提升杜桥镇眼镜行业的档次和规模。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加快规模企业、创新企业的培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龙头带动能力。二是做强服务业“首位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带动力。围绕“台州湾北部现代服务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重点发展生产业、消费业,加快引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金融、科技创新等高端业态。积极实施重点企业主辅分离,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新开发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商业办公楼,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快改革,以“体制创新”破解发展障碍
培育发展小城市,必须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城市拆迁、社会管理、新社区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小城市建设的内在活力。一是加快人口集聚。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宅基地置换”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充分发挥小城市的先发优势,对大中城市的就业群体进行及时、有序的分流,积极引进创新型、高技术人才,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到杜桥工作和落户,为小城市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二是大力推进“民资造城”。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将市场原则自觉导入小城市经营管理。充分发挥临海小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城市融资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按照“政府主导、民资主体、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的思路,大力推进“民资造城”,以BOT等形式投资建设大型项目。对道路命名、公交候车亭建设、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基本实现“以城养城”。三是增加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主要是城市建设项目、五水共治项目、交通项目贷款、立改项目、农民建房贷款、美丽乡村贷款、农民房抵押贷款、土地收购储备等。目前正在实施的有钢铁市场、眼镜商城、房地产项目、商贸综合体、物流中心、旧村改造项目、金融互联网+发展、加强与电商协会、创业联盟合作。
五、农行支持杜桥小城市发展的措施
1.强化风险防范,加强内控管理。一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正确处理加快信贷有效投放与风U防范关系。尤其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担保链问题和法人代表及股东的个人道德、环保整治问题等风险防范。二是强化内控履职,认真做好案防分析及员工行为分析工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依法合规经营,切实提高执行力。
2.加大负债业务的营销和拓展力度,保持同业领先地位。以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的发展,以业务发展促进存款的增长,强化综合营销,实现前后台,高低柜,内外部的联动营销,实现公私业务、本外币业务的一体化营销。充分利用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产品功能的优势,吸引和培养一批优质贵宾客户,同时实施个人客户精细化管理。加大对公存款账户的维护及企业贡献度管理,加大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营销力度,尤其是以银行承兑汇票质押业务为抓手,增加功能性存款。
3.强化资产营销力度,夯实客户储备。
(1)充分利用农行在东部区块已有的影响力及政策优势,以优惠政策为基础,优质服务为纽带,加大对入园企业的营销力度。同时加强与东部管委会及杜桥镇的沟通与联系,关注温州商会,加强联系。密切关注招商引资动向,及时获取新入园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力争更多甚至全部入园企业落户农行。
(2)加大对项目的营销与储备,重点是杜桥小城市建设、杜桥眼镜商城、东部临港新城建设等项目,要高度关注与密切联系,做好前期准备、项目贷款营销、可行性报告及上报审批等工作。
(3)加大对个人优质资产的营销。在做好对综合回报率高的个人存贷挂钩、生产经营性、综合授信等营销的同时,做好新农村建设文章。同时,对杜桥个人优质客户数量增长要有较大的突破。
(4)抓好文明标准服务,固化营销导入。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要把文明标准服务工作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扎实开展,常抓不懈,使标准服务成为员工自觉行动。同时,加强营销导入固化工作,实施场内营销、精准营销,赢在大堂、大堂制胜,形成全员营销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农行临海杜桥支行鼎力支持杜桥小城市建设发展,并且在杜桥小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与杜桥共同腾飞。
参考文献:
[1] 吴芳亮.PPP模式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10(3)
内容摘要:自1986年提出“海上辽宁”以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开发海洋资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沿海经济带三个阶段。本文指出,辽宁实现海洋强省战略,向“海洋辽宁”迈进,应海陆统筹全面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组建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大做强辽宁海洋优势产业,做精做高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加快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产业 辽宁沿海经济带 北黄海区域开发
近20年来,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启动了鲁、浙、粤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沿海许多省市把海洋经济列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了第一轮沿海开发战略;那么现在,随着海洋经济的全面布局,我国第二轮沿海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形成中国沿海区域“3+N”的“C”状完整链条。
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沿海地区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辽宁虽然位居国家沿海最北端,但几十年来受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重化工业发展特性、海域特点、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工业体系布局,以及特定的国际格局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经济重心始终放在中部地区,沿海城市则主要依托铁路干线服务于国内市场,辽宁形成依托腹地资源发展重工业的内陆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由南向北推进,处于中国最北端的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程度低于东南沿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辽宁将大连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重点发展,但大连所临黄海,与省内各市空间距离较远,辐射带动作用较低。20世纪90年代,辽宁将重点转向渤海,发展营口鲅鱼圈港口,以期形成以大连为龙头,营口、丹东为两翼的开放局面。但两翼不强、互动无力,营口与大连形成竞争多于合作的态势,而锦州经济实力较弱,对辽西沿海地区缺乏带动和辐射能力,由于两个地区运作成效不高,致使辽宁沿海开发进程缓慢。
2003年国家的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启动,辽宁作出由重在内陆到面对沿海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如今,辽宁应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将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由内陆经济、沿海经济提高到海洋经济上,有效整合内陆、岸线和海洋三重资源,现实产业、城市、区域的三重层面整合,真正把“沿海带”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带”,形成陆岸海联动发展新格局,加快辽宁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步伐。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带。辽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黄金海岸,使辽宁沿海经济地区成为东北振兴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中国海洋战略在东北亚区域的实施,以及形成中国“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圈和完善全国沿海区域开发新格局,辽宁海洋经济将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支撑、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
辽宁省濒临黄海、渤海,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止山海关老龙头。辽宁的海岸线总长度2738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度2110公里,占全国11.7%,居全国第5位;岛屿岸线长度628公里,占全国4.5%。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2070平方公里。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海,辽宁占渤海大陆岸线的40%左右。辽宁省2/3的面积在离海100公里内,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构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宜港海岸线。
几十年来,辽宁从“身在海边不见海”到华丽转身“面向大海”。1986年率先提出“海上辽宁”,2004年提出建设“三点一线”并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2006年提出建设“沿海经济强省”,2010年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从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到开发岸线、发展海洋经济,从战略构思、战略目标提出到战略实施,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和历史性跨越。
辽宁海洋经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如果说,提出“海上辽宁”是以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渔业为主的海洋经济,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经济,21世纪初则是以开发岸线为主的海洋经济。
1986-1996年为初始发展阶段,从概念提出到具体思路形成和规划制定。“海上辽宁”是相对于陆上辽宁而言的一个区域性概念,当时的重点是发展海洋水产业。“海上辽宁”的基本思路是:由陆及海,由浅海到深海,由近海到远海,梯次开发建设三个海洋经济带。“第一海洋经济带”是以陆域为依托的“滨海经济带”,即潮间带和近岸水域;“第二海洋经济带”是以岛屿或人工构筑物为依托的“近海经济带”,即权属海域,作为重点区域将采取“点、区、带” 三个层次开发;“第三海洋经济带”是以公海、远海资源开发为内容的“公海及远海经济带”,向深海和更高层次上的海洋开发。
1997-2003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从重点发展海洋渔业逐步扩展到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多种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这一阶段将“海上辽宁”逐步提升到发展战略角度,从海洋资源利用转向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从传统海洋产业拓展到新兴海洋产业,重点培育支柱产业,发展海洋相关服务产业,努力构建与陆域经济相互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04年以来为发展阶段,从建设沿海经济带提高到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国家的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启动,辽宁抓住机遇由重点开发渤海沿线,逐步扩大到环黄海和渤海,由“三点一线”、“五点一线”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旨在建设产业带、城市带和旅游带,成为辽宁乃至东北新的经济增长极。虽然当初沿海经济带在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方面,以临港产业和岸线经济为重点,但也包括了海洋工程、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发展海洋经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向纵深发展。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
2010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2619.6亿元,其中主要海洋产业1288.7亿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351.9亿元,海洋相关产业979亿元。自国家公布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总值数据以来,辽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2006年1478.9亿元提高到2011年3260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85%提高到7.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却由16%降到14.8%(见表1)。这表明,辽宁海洋经济与全国总体态势保持了同步发展,但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略有下降。
与全国大陆11个沿海省市进行横向对比,辽宁海洋生产总值由第6位降到第8位(见图1),2011年排在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天津之后,与广东相差6550亿元,比天津少280亿元,这与辽宁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形成强烈反差。
辽宁海洋经济总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较低,虽然自1986以来,辽宁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但相对于全国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辽宁的发展显得比较滞后。1996年至2006年,辽宁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由207.5亿元增加到1468.6亿元,占全国比重由7.3%提高到8%,在全国排位由第6降到第7。1996年至2011年,辽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由80.3亿元增加到1873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提高到10%,在全国排位由第5降到第8。
(二)海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伴随海洋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海洋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构成看(见表1),2010年辽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1∶43.4∶44.5,而全国结构比重为5.1∶47.9∶47.0。辽宁“一产”(海洋养殖和海洋捕捞)比重高出全国2倍多,而“三产”(海洋交通、滨海旅游和涉海服务业等)比重却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与同处于环渤海的山东省(6.3∶50.2∶43.5)相比,辽宁海洋第一产业比重高出近一倍。这表明,辽宁海洋经济主要停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总体实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从主要海洋产业产值构成看(不含涉海服务业),辽宁三次海洋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7.2∶20.3∶22.5, 2005年的47.2∶22.3∶30.5,到2011年的19.8∶34.6∶45.6(见图2)。从变化趋势可见,辽宁海洋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是在2003年以后,伴随第一产业降低、第二产业上升的幅度比较平缓,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增强。
目前,辽宁已形成以海滨旅游业、海洋渔业、船舶修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化工业等为主的海洋产业结构体系,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也成为新亮点(见图3)。
在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依然保持在全国较高的比重,船舶、交通运输等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出现下降趋势(见表2),而建筑和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有些产业规模偏小、附加值不高,辽宁的海洋矿业还是空白。
(三)海陆经济互动格局清晰,但区域整合度较低
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的产业园区建设,周边海域港口运输业、海水养殖及深加工和滨海旅游业等发展迅速,初步形成海陆经济互动格局。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法规制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了省海洋与渔业厅。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分析,基本原因有三:一是体制原因,海洋经济涵盖较宽,而每个海洋产业隶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对接,导致组织协调难度较大;二是自然原因,空间距离较远和相似的区位优势,导致形成各自为战、松散联合的发展模式;三是主观原因,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重点一直放在内陆,对海洋重视不够。如今,辽宁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因此,解决其他两个问题的关键则是组织领导问题。
省海洋与渔业厅实际主要负责渔业管理和海洋相关数据统计,无力承担全面协调所有海洋产业的职能,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领导小组则设在省发改委,因此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海洋经济协调组织机构和统筹管理机制,导致辽宁沿海区域整合度较低,海洋产业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较弱,海洋科技和教育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辽宁海洋产业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海洋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匮乏。辽宁在海洋科研和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需求。在辽宁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技术人员较大,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相对较少,宏观海洋经济战略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则更少。
(五)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但两翼发展不协调
沿海区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辽宁渤海大陆岸线长度为1235公里,黄海为873公里沿海。200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三点一线”战略构思,即以渤海为重点开发沿海地区,建设沿岸滨海公路。随着“三点一线”提升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并得到国家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形成岸线与海洋、沿海与内陆经济互动统筹发展建设新局面。辽宁沿海6个城市的区域面积占全省39%,而2012年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56%,已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但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北黄海区域(大连-丹东),相对于环渤海地区发展滞后,导致黄海与渤海两翼发展出现失衡局面。辽宁北黄海区域包括大连、丹东所辖的庄河、东港、普兰店、金州、长海5个县市区,陆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大陆岸线876公里,占全省41%。虽然近年来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与渤海区域发展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支撑力不足、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相对滞后。
(六)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但填海造地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辽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为主要港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为地区性重要港口,近60个港区构成的明确层次分工、协调沿海港口布局。现代化港区建设成绩显著,仅大连就有4座国家中心渔港和5座国家一级渔港投入建设,“十二五”以来新开发建设的4个港区全面推进,如丹东海洋红港区通过了有关工程可行性报告评估,盘锦荣兴港区开始形成生产能力,锦州龙栖湾港区起步工程开始实施,葫芦岛绥区正式开工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初,辽宁省在国内最先提出“海洋牧场”建设,如今大连獐子岛已开发的海域面积突破2000平方公里,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牧场”。
伴随沿海开发的同时,为解决土地紧缺问题,大规模填海造地,导致项目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不可避免地占用重要的生态岸线,产业发展占用了大面积的海域空间资源,导致物种原生境破坏,重要生态系统完整性遭到破坏。根据2008年国家海岸线修测公布的结果,辽宁省大陆岸线长度2110公里,比1997年以来岸线长度2920公里减少了182公里。辽宁2008年沿海经济带项目用海13.6平方公里,后又追加50平方公里(长兴岛30、盘锦和营口各10平方公里),2009年40.39平方公里,2010年30.07 平方公里。2011年辽宁填海造地面积13.33平方公里,填海面积10.9平方公里。2012年填海面积控制在18平方公里。
业内专家认为,辽宁海岸线缩短的主要原因在于泥质海岸与港湾型岩岸段人类工程建设对岸线的改造。大连是我国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城市,为突破地域空间限制,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使大陆岸线不断缩短,2008年1371公里的大陆岸线中自然岸线为394公里,人工化程度达71.3%。自然岸线的人工化程度不断提高,岸线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一)海陆统筹全面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规划重点是岸线经济,尽管没有鲜明的海洋经济特征,但一些海洋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已纳入其中。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应依托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将岸线经济向海洋经济推进,拓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向纵深、高层次、全方位发展。
辽宁省“十二五”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双擎一轴联动”,相对于一体化发展态势十分强劲的沈阳经济区,松散型发展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明显缺乏区域整合力。虽然沿海经济带已经由概念阶段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但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海整体快速提升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向海洋进军,拓展了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空间,可以实现内陆、岸线和海洋三重资源整合。以海洋产业为切入点和纽带,围绕辽宁优势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组建战略联盟,可以现实产业、城市、区域的三重层面整合,不仅有助于做强做大海洋产业,提升沿海产业带的整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推进沿海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真正把“沿海带”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带”。
(二)组建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重视,更要有一个具有权威性、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当年山东从辽宁“取经”后成立了“海上山东”领导小组,建立起多层次海洋经济管理框架体系,使山东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第一。广东赶超山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海洋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虽起步晚,但高起点、大思路、大手笔,连续十几年在全国独占鳌头。江苏的“海上”比辽宁晚了近十年,而如今规模总量超过辽宁。辽宁之所以“起大早,赶晚集”,海洋经济发展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组织协调不力。
辽宁应尽快组建全省性的海洋经济领导机构,以省海洋与渔业厅为主体,建立与省发改委的沿海经济带领导小组联席办公的运行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和跨区域、跨部门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海洋经济组织协调体系。《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和明确责任机构,制定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三)做大做强辽宁海洋优势产业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必须从现实出发,基于区位资源和产业实力,应大力推进海洋船舶、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区域内整合,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全面提升海洋优势产业竞争力。
中国造船业发展态势迅猛,对于全国三大船舶基地的环渤海地区来说,造船业依然是产业发展的重点。辽宁是环渤海船舶工业老大,2007年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29.5%位居第一,但如今已被江苏、上海、浙江超过。相对全国船舶业迅猛的发展态势,辽宁船舶业面临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的严峻挑战。辽宁应提高船舶装备制造水平和核心技术,重点建设大连、葫芦岛、丹东、盘营四大基地,大力发展船舶配套能力和船舶配套产业园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点目标是打造产业带、城市带、旅游带。滨海旅游是辽宁海洋产值的第一大产业,应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完善滨海旅游产业链,连接滨海与内陆旅游线路。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与城市带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在海滨或旅游区域附近,建立各种养老院和度假村,把滨海旅游与休闲、养老、探亲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和城市带发展。
海洋渔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海洋渔业产值结构中海洋水产品占40%左右,水产品加工占24%左右,这表明辽宁是以传统渔业为主。应加快海洋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提高水产品加工度及深加工度,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即由传统的海洋捕捞业转向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海洋交通也是辽宁的主要产业。在港口建设方面,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可借鉴“河北模式”进行港口战略整合,解决港口定位问题。以大连港为引擎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已具备发展邮轮母港的条件,应加快港口功能提升,向集约化、国际化、环保型港口发展。
(四)做精做高海洋新兴产业
实施海洋产业竞合战略,做高做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强跨区域协作,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工程装备是资金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见效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辽宁海洋工程装备具有一定实力,主要集中在钻井船舶和钻井平台装备制造,但目前产业规模较小,高端配套能力较弱。辽宁在全面打造四大沿海装备制造基地的同时,应重点培育盘锦海洋工程产业集群装,将海洋装备工程与辽宁装备产业有机结合,使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在高起点上打造世界级海工基地。
辽宁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高达到70%,但在省内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到1个百分点。海洋生物医药比重则更低,并且连续两年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从辽宁的产业优势和环渤海协作发展考虑,可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生物制造业。基于新兴产业高技术、高投入等特点,应采取跨区域“竞合战略”,与山东等环渤海省市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共赢。
(五)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
创新驱动,高起点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技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努力增加海洋二、三产业比重,加强对海洋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投入。现在,许多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科教,如江苏建立了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上海市与国家海洋局协议共建上海海洋大学,山东省和青岛市与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四方协议共建中国海洋大学等。
面对上海、山东、浙江等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辽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快建设临港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直接为海洋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可借鉴上海市做法,在临港海洋高新基地设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应加强海洋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海洋产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各类海洋人才,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六)加快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总体布局是“一核、一轴、两翼”,大连至丹东是重要的一翼。辽宁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不仅有利于使丹东由沿江城市发展为沿江沿海港口城市,拓展大连发展空间和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可以形成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和东北亚经济合作区域,将进一步提高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大连应以庄河、花园口的五个城区构成的黄海新区建设为重点,通过组团式模式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区功能,形成人口和产业聚集,构建大连沿黄渤海“V”型的空间格局;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高新科技产业、农产品和海产品加工业;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港口资源,重点推进大东港、庄河港、皮口港和登沙河港等港口建设。
丹东应重点推进丹东—东港同城化,通过连接带的建设,促进城市与港口发展;加快推进东北东线铁路建设,以及丹东至大连、沈阳等城市快速铁路建设,打通丹东至东北东部出海通道,增强其在辽东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建设丹东新城区、临港产业东区和创新产业区,重点发展以精密仪器、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滨海旅游业。
(七)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辽宁海洋产业发展及沿海经济带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向海洋挺进。但大规模、无限制地进行海洋开发和填海工程,必然破坏生态岸线,引发海洋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风险失控问题,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导致区域发展不可持续。因此,辽宁必须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统筹海洋开发和管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控和保护,建立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和适度进行填海造地,兼顾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辽宁应坚持统筹海陆资源利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围填海造地的用途、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对各用海项目进行认真筛选、排序,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防止过度利用。在实施围填海工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有利于增加岸线的设计方案,尽可能以突堤式和人工岛式为主,避免简单的拦弯圈直、沿岸推进等粗放方式,在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同时,既能扩大海岸线长度或增加海域面积,也可以提高海岸的景观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保华.美国重视海洋科技发展[J].海洋信息,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