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10:20: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体育武术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武术是中国宝贵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代表,练习武术的根本目的就是强身健体,不断增强习武之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当今的武术已经发展为一种体育项目,并且是全面的健身娱乐项目,将武术的学习引入中学体育中不仅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也能进一步提升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目前的中学体育武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探究更好的解决对策,完成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强化师资队伍
在中学开展体育武术教学,首先应该建设好学校的师资队伍,武术教学应该配备专职的武术教师,这样才能达到中学生学习武术强身健体的目的。现在的很多中学缺乏专职体育武术教师、武术教学师资良莠不齐,这说明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不是非常的重视,所以也就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重视体育武术教学就应该招聘具有武术教学基础的体育教师,而不是随便指定非专业的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武术课程,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需要定期对这些教师的教学知识进行更新,使得每一个体育武术教师都能够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学生学习到的武术知识是正确的。武术教师不仅要对每一个动作加以准确掌握,而且对于武术的历史和渊源也应该清楚表达,这样学生在学习武术的时候才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对武术知识的准确传承,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知识水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重视中学的体育武术教学,就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也是体育教学甚至是各种学科教学的关键。
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重视程度
在中学体育武术教学中存在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缺少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中学阶段的课程较多,学生面对很多的学业任务以及升学的压力,这也导致很多的教师甚至是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忽视了体育课程的有序开展,逐渐使得学生忽视对自己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身体的锻炼方面就无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了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在进行武术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重视程度,只有学生真正地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才能在接受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融入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得体育武术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顺利,这样体育课堂教学才能够被充分利用,只有中学生自己意识到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够养成,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体育武术教师还应该从武术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向学生讲解武术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体育武术课堂上既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够起到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效果,所以说体育武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学科知识,还要负责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地让学生在学习武术中体会到乐趣。
三、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课时
中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导致每一科目的课时数有限,加之学生面临各种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对非文化课程的学习有所忽视,从而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时间被其他科目占据,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体育武术的学习,从而偏离了开设体育武术这门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受到了限制,所以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育武术的平台,就应该保证学生的上课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体育锻炼。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武术的学习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后人的创新,然而现在的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都只是在模仿,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使得武术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武术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对动作的领悟和创新,逐步培养他们积极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传承、创新、发扬中国武术的精华。
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国武术的精神,中学体育武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进行思考改进,同时学校也应该给予设施和课时保障,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武术的精髓,并形成学习武术的兴趣,进一步增加学生锻炼身体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昂扬奋发的武德要求,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出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从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1.缺乏吃苦精神。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由于武术课大多在室外,又经常使用器械,不少学生怕脏、怕累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的个体差异。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做不好,怕同学笑话,产生害羞怕丑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对武术认识不清。许多学生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刀枪棍棒和硬功气功的运用自如,把对手降服余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武术。而我们学习的武术是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大相径庭。
4.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华文化中,武术以其显著的声明和深远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兴趣很浓,可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失望的心态就逐渐增加,产生厌学心理。再者就是随着运动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艺术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厌学心理的措施及对策
中学武术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要不断深化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开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特点,技击方法,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建立武术兴趣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武术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爱好、兴趣不同,性别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这些需求有所变化。如对女生开设太极拳、绵拳等拳种课程,对男生开设刀、棍、长拳等。根据武术具有功防含义的特点,在学习动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动作本质含义,结合动作的攻防意义进行武术的练习,从中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教法的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电化教学优势条件,对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理论等进行声像技术、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的教学,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带给自己的活力。
3.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馆,增添运动器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推动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武术课厌学心理,教师就要和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壮内强外的效果,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义,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特别是武术教学中可以多方面的骒学生进行德育影响,“习武先习德”,武术练习历来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合拍,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所共有的怕苦怕累、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有较好的校治作用。中学生武术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中学生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武术的教学研究,抓住影响武术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习武动机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学生年龄尚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我们要积极引导,从思想上端正习武的动机。很多人认为体育课上的武术线性花拳绣腿,是骗人的花架子,这种认识是极端的、片面的。也是学生对中华武术认识不深的真正所在。因此,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较全面了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尤其要让学生深入掌握现代武术特点、作用及古今中华武术的异同。只有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现在的武术动作、套路运动是来源于技击意识很强的攻防技击动作,为了便于更好的演练而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基本功及套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有别于对抗性攻防技术,它是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锻炼身体的效能,同时也讲究卫生动作的艺术观赏性。
中学生武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中,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应善于及时发现中学生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可让表现好的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演练。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1、备教材
现行的体育课本上的武术内容所占比例小,不够系统,教师要根据教授对象的情况,筛选难易程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并注意教材的系统性长拳的基本手型、步型、腿法、身法等要作为武术的基本功长抓不懈,五步拳是一套较好的组合套路,编排严谨细致、科学合理、短小精悍、易学易练。教师也可将地方方的传统套路稍加改编引进体育课堂。考虑基本动作与成套动作教学的比例,难度适中,制订好授课计划。
2、钻研教材
教师对新选择的教材要钻研,充分掌握动作的要点、难点,只有这样在示范时才能做到准确优美,气势磅礴,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吸引并感染学生。加之通俗易懂、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更加激发学生纷纷效仿的良好的心理反应。
3、备学生
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在武校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条件较好的少数学生严格要求,刻意提高,这使大多数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看到身旁的同学动作做的那么的优美,很多的学生都会不断的努力。对于协调、柔韧等素质差的少数学生采取多鼓励、指导,使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习武的信心。
三、科学的教学组织
1、教法避免单一、固定
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仅用少数、重复的几种教法。例如学习手型可以综合步型、步法,配合形象化的语言,效果会大有提高,两臂侧上举的勾手,结合提膝平衡,谓之大鹏展翅,学生兴趣会提高。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人数那么多,累且不说,耽误时间是真,学生练习密度小,让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省时高效。
2、打破教学常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原来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这一传统模式,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自身的优点,问题是武术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也许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后,让几个体育骨干分别带领学生发挥创造力自编小套路来表演。让学生去评判套路编排、基本功是否成功和扎实。这不仅能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更易建立浓郁的学习氛围。
3、加强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武术基本动作及套路组合动作是经过多次练习,反复刺激才能掌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信息反馈,注意观察学生生理、心理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把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4、改革考试办法,注重能力培养
以前武术课测评,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把规定套路做一遍,根据学生做的好坏给予评分。这种考试的方法缺点在于考试过后,学生在不上武术课或体育课时,时间一长就将以前学过的动作遗忘,将教师的心血和学生的汗水付之东流。为此。考试方法可作如下改革:第一学年重点以基本手型、步型、基本动作考试为主。第二学年以教授的套路和自编套路为主,分值各占50%。第三学年把传统套路改编后传授给给学生或学生自学套路,仅作为考查课。这样学生不仅要学好规定套路,又要学习武术套路的编排原则和方法,将来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基本能自学武术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受益终生。
二、武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1.增强体质,内外兼修
武术对身体协调性要求比较高,并且锻炼的方法也不同,要求人能够“内”“外”兼修。“内”指的是人的心神意气,“外”则指的是手、眼、身等形体。大多拳术在学习时都强调能够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使人能够达到壮内强外的效果。武术教学注重呼吸配合及神情的专注,然后通过人体不同器官的协调参与,增强了身体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够极大地锻炼人的反应、力量及耐力等,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
2.武术运动具有格斗防身的作用
武术运动能够攻防进退,同时攻防的进击性也是武术的主要特点。其攻防技术主要体现在手法、腿法以及摔法等动作。在熟练地掌握各种格斗技巧后,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进而躲避危险克敌制胜。经常参加武术运动,能大大提升学生格斗防身的能力。
3.锻炼学生意志力
武术运动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武术运动要求坚持不懈长期进行。对人的意志力要求比较高,并且在长期的锻炼中,能够渐渐培养人的刻苦耐劳、坚韧的性格。武术运动讲究礼仪道德,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性,这也是武术育人的最基本准则。传统武术一直是我国人民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在几千年的武术锻炼中,要求人们能够重礼仪、讲道德,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最基本体现。
三、如何利用武术教学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武术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指的是人从出生到去世的有生之年能够不间断进行体育运动,增强自身的体制。中学生开展体育课程也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而为学生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
1.培养学生武术技能
中职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进而实现自我锻炼,但是,仅仅依靠课程教学很难实现自我锻炼,这也要求学校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在武术教学课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兴趣作为武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将体育课程的教学贯彻到实处。中职学校的武术课程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选择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真正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逐渐形成锻炼习惯。
2.体育意识的培养
我国的体育教学大多侧重于身体方面,对精神层面的关注较低,导致体育观念比较淡薄。因此,体育课程的开展必须要与体育知识及实践性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及人体构造,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锻炼习惯,进而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武术教学主要是为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通过体育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通过武术教学能够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深入地了解体育知识及运动的方法,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意识,形成一个终身锻炼的习惯,将体育运动融入学生未来的生活当中,并且在走进社会后可以自我进行调整,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只有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将体育锻炼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不间断地进行武术练习,实现全民健身。
3.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需要学校的教育来培养积累。体育习惯的培养建立在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当具备扎实的体育能力后,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终身体育习惯是将运动技能形成自动化行为的一种方式,因此,中职学习必须将锻炼身体及习惯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大量教学经验也表明,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比较高,体育习惯也比较容易形成。所以,可以利用武术指导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比先培养习惯效果更佳。武术锻炼是习惯形成的一个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锻炼,才能养成习惯。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在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依据本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增强体质。笔者根据本地的群众体育活动,选用了武术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能。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技能”这根主线,以套路规范训练为本,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来予以灵活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理解能力。可以这么说,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学习的潜能,还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容忍心态,从而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1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1.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好奇心理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能训练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内容。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较少,仅是从影视资料中获取,倘若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武术教学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1.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性。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不仅使他们未来身体发展的一种必备技能,也是提高他们身体素养的重要措施。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更能够使得动作协调一致。
1.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和宽容待人的精神,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身心修养,满足他们未来发展需要。
1.4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现行的教材要求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能够多运动,以增强体质。而武术教学则为学生特别是女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自我保护,减少受伤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方法
2.1完整示范,帮助学生熟悉武术过程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武术时往往因为了解不够深入而难以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术,需要借助一定的引导示范来予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示范,通过运用整体示范的方法来向学生传授整个动作要领。
对此,笔者以为,这种整体示范就是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动作要领中不断地让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这种整体示中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应该在认真专研武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仔细分解其中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各个动作的用力、运行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有机的联系中更好学习和运用。这种完整示范应该做到反复,规范。在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定型基础上反复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熟悉武术练习的过程。
2.2分解示范,提高学生练习武术质量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有难度的动作,我们不妨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在分解示范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身体体能的实际情况考虑出发,注重武术动作彼此之间的连贯性,做到“刚柔并进,运用自如”。这样的分解教学,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笔者以为,在教授分解动作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能力出发,注重做到“层层分解、步步到位”,以便让学生能够予以接受和掌握。如教“歇步盖打”动作时,我们可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来进行操练,可以通过“撤步盖掌”来规范学生的上肢练习动作,通过“歇步冲拳”来规范下肢练习动作,以此来做到动作彼此一致。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并掌握动作技术。这样的分解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3长期训练,达到强身健体学习要求
在武术教学中,切不可做到花拳绣腿。这样,不仅不利于课程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整地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按照教学要求认真教学;另一方面,做到长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当学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学习武术自然就有了兴趣,就应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那就是武术完整套路练习,就是将学习的单个动作串联成连贯动作了。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更利于学生强身健体。
3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思考
3.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运用多元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为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做到“科学而规范”要求。我们知道,武术教学是一种讲究非常严格的课程。正是这样的规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遵循规律,规范教学。
3.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树立“安全是第一”思想。任何武术训练都是为了增强体质,而非争强好斗。在教学中,应该时刻从学生的安全着想,做好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综上所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能够促进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该项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敏.对高中武术选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体育教学,2010,10.
[2]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刘晋元,冯敏,桑全喜.竞技武术创新系统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3,4.
武术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演化与发展中,形成了集健身、防身、养生为一体的独特锻炼功效,是一项很好的健身和终身体育运动。武术也成为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形式满足了不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由于授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武术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
一、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教学中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正式的武术套路运动一样,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循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武术主要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格斗项目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比较少,因为格斗运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几率比较大。现在校园体育开展的格斗运动有散打和太极推手。
二、武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武术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更可以锻炼一个人意志力,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优势。同时也因为武术神奇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也为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1、武术课程是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他的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4、武术课程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武术项目的观赏价值很高,不论是技术动作的艺术美,套路演练时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还是团体竞赛时团队的团结一致的气势,都给人以美德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别的体育教学项目所无法企及的。
三、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武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武术内容非常丰富,一个套路往往动作多变,技术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学不会,教学费力又效果差。
1、让在学生学会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武术教学应从“基本”入手,后教学拳术和器械套路。“基本”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提高基本动作规格,而且是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武术套路都是由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平衡等单个动作组成的,基础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以后教学武术套路的效果。
2、重视武术基本理论的讲授。由于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善独立思考,喜追本溯源,要求从理论的高度对学习的拳术或器械进行概括,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又喜欢怀疑和争论,富于想象,常常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
四、通过武术课程在大学中的开展完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体系应包括武术课程教学、武术协会及高校武术队。在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这三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武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应从根本上突破工具性教育、实用性教育这个框架,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改变教学内容,开发短小精练的组合动作体系,将实用、娱乐、健身、休闲、文化融为一体,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充分利用书籍、光碟和网络传播武术文化知识。在武术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督促全国各高校成立武术协会分会,对其进行引导,使武术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播。在高校武术队建设方面,我们应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加入到武术队的后备力量中去,要使高校的武术竞赛有其本身的特点,不要一味的走竞技化的道路,应该为武术而武术,为国家而武术,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21]。只有将这三者不断的完善,才能使我们的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内更加广泛的传播开来。
五、武术教学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武术文化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师生属于高层次的文化群体,对武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都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感染力和辐射能力,我们应加强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这对今后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势必将武术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全社会、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许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52-01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也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价值。学校是推广和普及武术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武术推广的主渠道学科。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武术的必要性。
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
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当前的中学生,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
1、武术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他的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2、武术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中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武术有助于形成健美的体魄和优美的姿态。武术是力与美结合的艺术。武术锻炼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度、协调性等,能使身体更加健美,形成优美的姿态和健康的体魄,举止言行流露出潇洒的风度。
二、目前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短浅。目前在初中生体育教学中,就体育与武术的集合教学来说,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基本运动技能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忽视了终身体育教育这一最高目标。在实践中,教师在课上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就得培养学生成为终身爱好者。学生难以忍受这种只求精确操练,漠视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武术课,进而大量的学生对武术和体育的兴趣大打折扣。
2、武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以往的教学中始终是以完成教学大纲目标为主,大多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的传统教学手段。其教学方法单调,形式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中造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力的发展。
3、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目前各中学武术与体育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和套路上,这与各中学的教师素质、体育教学设备条件缺陷有关,没有符合初中生个性和兴趣的教学内容。
三、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策略
1、教学目标要促进中学生武术终身思想的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在通过武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步人社会后能自觉地科学锻炼武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要形式多样。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武术教学内容应符合中学生的兴趣来合理安排。武术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开阔学生在武术领域的视野和知识面。武术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是有限的,而武术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武术协会或武术馆里参观、座谈、学习,了解武术的传统理论和思想,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专业队的训练和比赛,参加国外武术组织的访问表演等。同时还可以邀请有代表性的拳种流派继承人或专业队教练员等专业人士来介绍各方面的情况,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武术训练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武术有一个全面观,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一旦学生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就会在练习中投入更大的精力。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武术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刚开始学习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因此在刚开始教学时注意暂降低对基本功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体现武术的特点,并同时选择几个有难度的组合或分段表演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武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学习武术一般要从简到繁,从浅及深。学生的武术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上武术课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4、注重武德的培养。在武术与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中,还应注重中学生武德的教育培养。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和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道德观。
总之,在武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教师业务和专业技术水平,优化武术教学内容,在初中体育中传播武术的精髓,并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技能不仅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与终身爱好的需要,也是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树立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更加积极地学习和传播中华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53-01
引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情怀,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武术教学在很多高中学校得以推广,但是武术教学的长远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积极的去探索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基本现状分析
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得到深层次的贯彻,与此同时,武术教学作为高中体育选修课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目前高中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武术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很多高中学校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
当前,大部分高中学校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认为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可有可无。甚至是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没有开设武术教学,即使是开设了武术教学,也只是拘于形式。而且,很多高中学校领导阶层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知,片面认为武术就是打架斗殴,学生学习武术,容易滋生事端,不利于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没有真正的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去深入了解武术。总之,高中学校领导阶层的不重视甚至是反对开设武术教学,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而导致学生也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知和了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即使是对武术有兴趣的同学久而久之也会丧失学习武术的信心,最终严重影响了高中武术教学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武术教师
教师作为引导者,对高中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然而很多高中虽然开设了武术教学,但是相应的师资力量不足,武术教师又缺乏相关职业技能和素养,综合素质不高,这也严重影响了高中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中学校武术教学老师的数量不足,有时候一个老师要带几个班一起学习武术,笼统的武术教学,效率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很多高中体育教师不具备武术教学基本技能和素养,部分高中武术教学老师甚至是现学现卖,无法有效的指导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武术。武术老师自身综合素质有限,自然不能有效推动高中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高中学校普遍班级人数多,学生缺乏武术基础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向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高中教育得到了广泛地普及,高中生人数自然越来越多,而且在高中学校班级人数通常都很多,这就给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人数上的挑战,武术教学面临大班教学,而学生的武术水平又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又缺乏武术基础,这就使得武术教学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武术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而且基本都是武术零基础的学生,每个学生学习武术的悟性和能力又呈现很大的差异化特征,所以说高中武术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需要我们努力从细节入手,不断的推进高中武术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4、武术教材的开发相对滞后,缺乏全面有效的教材辅导
目前,对于高中的武术教学,还没有专用的教材。所以大部分开设了武术教学体育课程的高中学校,采用的武术教材大多是全国通用的体育教科书,比如说《体育与健康》等,没有武术教学的专用教材,所以很多高中体育老师在开展武术教学中都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而且涉及武术的相关内容很少,又没有选择的空间,不管是武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觉教材知识不够用,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教材辅导,老师无法顺利开展武术教学,学生又不能有效的接收相关的武术基本理论知识,这就严重制约了高中武术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二、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完善措施
1、加大高中武术教学宣传力度,树立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
高中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的学习,还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武术教学的宣传和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宣传,或者是通过开展武术教学讲座、武术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来深化高中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武术教学的了解,树立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当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武术比赛活动,通过高中校际武术联谊赛,不仅可以发扬武术精神,还能促进高中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高中学校领导阶层积极开展武术课程,推动学生积极选修武术体育课程,进而全面促进高中武术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2、加强高中武术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武术教师
高中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武术教学开展的效率,所以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高中武术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首先对于武术教师的选拔要通过严格的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基本的武术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适当的对武术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总结武术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完善自身武术教学技能和素养的同时,不断地改进武术教学措施,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进而培养出更优秀的武术人才,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细化武术教学班级,分层次开展武术教学
在高中武术教学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对于集体的武术教学,尽量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细分,开展小班武术教学模式,从而全面的顾及每个学生学习武术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武术教学,及时的对他们进行武术指导,并且有效的反馈课堂信息,及时纠正学生的武术动作,从而大大的提高武术教学的效率。当然,细化武术教学班级,需要考虑到学校的武术教师数量,合理的分配教师资源。而针对高中学生参差不齐的武术水平,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武术考核,分成各种武术班。
4、重视武术教材的开发,为高中武术教学提供教材理论指导
高中武术教材的开发是全国性的问题,可以通过高中学校之间的联合,综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武术教材的开发,结合部分高中武术教学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的研发专门的武术教材,为高中武术教学提供基础的教材理论指导,进而为武术老师教学提供帮助,为学生学习武术提供辅导,促进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深入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关系到高中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关系到高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们要树立对高中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从细节出发,努力寻找各种有效措施,促进高中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梅磊. 分析高中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1.
[2]丁希武. 优化高中武术教学的实践探讨[J]. 新课程(中学),2015,01:113.
一、体育游戏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游戏是按规则进行的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要进行好游戏,首先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否则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游戏借助规则,可以很好地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为武术教学在纪律上提供了保证;体育游戏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智力,改善器官系统的有效方法。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培养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而且能有效促进器官系统的健康发展,为武术课教学提供很好的教前准备;体育游戏是提高武术教学训练质量的有利条件,武术的许多身体素质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很好的、高质量的开展。
二、体育游戏的特点
明确的活动目的。体育游戏目的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智力和获得娱乐。有时游戏重在提高某些素质,掌握某些技能;有时重在发展体力和智力;有时是为了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有时则侧重调节情绪和休闲娱乐,这些都为武术教学提供很好的铺垫。有休闲娱乐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学生不受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的限制,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取得效益。
三、体育游戏的选择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武术教学中选择游戏首先应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选择促进身体一般发展的活动性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教学内容。如“贴膏药”、“开火车”、“喊数抱团”、“追捕营救”、“排头追排尾”、“老鹰捉小鸡”、“拉网捕鱼”等,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运动器官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水平,调动学习状态。选择与各类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专门性游戏作为练习手段,如“掏鸟窝”、“抬木人”、“追逐赛”、“推小车”、“蛙跳追捕”、“搂腰拔河”、“猪八戒背媳妇”等,通过游戏流动,在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同时,又能全面有效地发展武术项目的各种身体素质。
四、体育游戏在武术作用
武术教学的准备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活动开身体,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这一阶段体育游戏可分为: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和在专项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全面活动机体,克服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报数凑团”、“贴人”、“大小西瓜”等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易行,学生易理解,好组织,效果好,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快速投入武术课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在专项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与完成基本部分内容有关的肌肉、韧带、关节以及各系统机能作好充分的准备。这类体育游戏内容要和将要进行的专项内容相关,比如,在武术的跳跃教材前做“跳拱”类游戏,以进一步活动下肢。与基本技术相结合的体育游戏,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身体素质练习艰苦、单调、一般强度都比较大,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练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如果在武术身体素质练习中加入适合学生的、合理有效的体育游戏,就能大大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状况。如:要提高学生下肢力量和弹跳力时,运用了“跳起躲棍”、“立定跳接龙”、“跳大步”的体育游戏;在发展上下肢协调能力的练习时,运用了“跳绳接力跑”的体育游戏;在发展上肢力量练习时,采用了“实心球投准”和“小球赶大球”的体育游戏。通过体育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体育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对于武术上课练习引起的生理、心理疲劳,用一些形式自由,内容简单,轻松活泼的小型游戏进行放松,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教师的认可,同时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呼吸相结合放松类型及意念放松等也可适当的运用于武术教学课堂。
五、结束语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利于武术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广大教师要根据武术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游戏内容,将体育游戏和武术教学内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体育游戏对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促进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东方文化的颗灿烂的明珠。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独具中华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技术流派丰富多彩,蕴含着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游戏己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体育游戏配合教学,己成为当今体育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因为它有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和生动化、高效率等优点。体育教学和体育游戏就像是“飞翔”和“翅膀”的关系,只有翅膀发挥好了才叫以飞得更高更远。
1、体育游戏的特性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文化,是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娱乐活动。体育游戏是将各种性质的游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人们在游戏的条件下学习掌握巩固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娱乐健身教育的目的。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属于教育性游戏的一种,它主要是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种手段,教师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体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增强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穿插了一些游戏性的体育活动,这类体育活动我们称之为体育游戏。简而言之,体育游戏一般是指以促进人们身体正常发育和基本动作的形成,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及社会适应性,培养人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感受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2、体育游戏在武术操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
体育游戏的目的在于加强体育游戏者的体质,但是各自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有些重点在于增加某些肌体的强健,发展体力和整体能力,还有些仅仅是为了提高游戏者心理和道德品质,起到情感调节的作用,所以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选择体育游戏,以到人们锻炼的目的。
2.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体育游戏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各方面应具有科学性。选择不仅为更好的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也要考虑到通过游戏,以培养学生对武术操的兴趣,而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3.趣味性原则。
体育游戏从内容到形式应是生动、有趣和有吸引力的。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武术操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武术操学习中,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专项索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为了使武术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体育游戏应注意提高竟争力的因素,这也是体育游戏的魅力之一。
3、体育游戏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
3.1、对学生的影响。
①增强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条件情况,可以利用游戏挖掘学生潜在的兴趣。当武术操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时,学生们会很容易接纳这项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恰好体育游戏就具有这种优势。作为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游戏,它能够吸引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武术的乐趣。当学生对武术课正在感兴趣了,他们就会去认真学习武术操的动作,而还会自觉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武术操中的动作会影响武术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些心理问题。如果某个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残疾的等缺陷,他们在技能实践中,会担心做小好某个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从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导致心理失衡,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编排些简单小游戏叫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在游戏中的集体参与,叫以让学生互帮互助,甚至还会经历成功的合作带来的喜悦。游戏中,老师利用游戏引导和教育学生,以此鼓励对方,互相相帮助,并最终完成这项工作。在游戏中,学生叫以学习和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介作精神,增强学生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2 对武术操教学的作用。
①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武术操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武术设计相关的游戏,以此调动的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达到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的全而发展。怎么能促进学生体能和武术技能发展的游戏,如果它是单的,无论多么有趣,重复次数多了,学生产生厌倦后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单个的游戏也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不能让学生身体素质的得到全而发展。因此,只有结合武术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求,安排不同的游戏,这样体育游戏才叫能在教学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4、武术操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重要的积极作用
武术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开始从事武术操学习的人,先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武术操是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操的陶冶功能主要是它能促使习武者从明确礼仪举止到树立行为规范,从培养观念到建立意识,强化个人行为规范,注重人际关系的氛围,并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及精神指向的理想目标,使自己全身心融入集体与社会之中,由此产生一种社会使命感,树立忠于民族,报效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及行为。通过普及武术操的学习,既能承传民族精神,又能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既能培养学生爱锻炼的好习惯,又能磨练学生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5、体育游戏在武术操教学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5.1 游戏内容的选择、规则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造成武术操课堂质量好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部分学生的协调性较弱,所以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然而这样呢,学生就感觉枯燥无比,感受不到学习武术操的快乐,因此就缺乏了练习的兴趣,课堂的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我们可以想象每个新学期的开始,学生们必须顶着高温,做准、做好每一个动作,多次的练习,完了,还要配上音乐节奏,将动作定格成同一标准,强化再强化,最后还有评比比赛,不好的同学还要加强训练,最后才能“出炉”,这样的操作,学生们当然就不知“快乐”为何意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武术操的同时,可以把游戏运用到武术操教学中,目标是有效地履行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应当注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在进行游戏创编,制定规则时,首先要想到其目的是要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让学生不断改善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实现其特定的教学目的。课堂上引用各种项目、游戏,根据实践后的可行性,建议学校组织年级或全校性开展推广比赛,提升校园文体活动气氛。
5.2 游戏的组织要注意科学性
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考虑到学生本身原有的知识、技能和体能训练水平等,根据小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组织。在游戏时注意观察学生,避免受伤,掌握好学生的运动负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常言道,“教无定势,贵在得法”,教师要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体育游戏,根据武术操教学动作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的创编游戏,合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武术操的学习效果,使武术操这个的运动项目能够得以传播和发展。
6.2建议
6.2.1 要根据武术操的动作来科学的选择并组织游戏。在选择游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个性的特点等选择及制定体育游戏的内容,形式及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6.2.2 加强体育游戏的安全措施。在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措施的应用,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孟刚. 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P60
[2]易定恩. 人的社会化与体育浅谈. 成都体育学院报.VOL.25.NO.3. 1999 . P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