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流轮岗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1-31 01:14: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交流轮岗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

篇1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2018年秋季学期我继续轮岗至融水县民族中学北校区,担任教务干事和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工作至今,我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收获颇多,主要得益于学校的栽培、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在各级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我努力完成本职各项工作,此这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的工作:

一、期初工作。为确保新学期期初工作顺利进行,事先自己印制好六十二个班的报名注册表发放给各班主任,收齐后做好各班人数、基本信息等数据统计,为控辍保学、基础教育统计及后勤管理等提供准确数据。

二、作为学校学籍管理员,做好初中一年级新生学籍调档录入工作。全年级1223人,分别从县城、乡镇不同小学招生,通过查找、录入系统,的确工作量很大,尤其省外转读的学生,办理手续也很繁琐。对家长前来办理的“问题学籍”、学籍证明手续,都能热心对待,尽力办好。严格学籍系统的日常管理,对转入、转出、休学、复学等异动学生,都认真做到规范手续,做好纸质、电子版的档案管理。

三、日常工作。

1、学校基层统计报表填报工作。收集数据、录入系统都是费时费神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才能按时上报。

2、月考、段考及期考的考务工作。月考、段考及期考都是学校的大型教学质量测试,交叉监考,编排座号,分发试卷等等,尽管班级多人数多工作量大,但每个环节都要细心完成。

篇2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赞成方和反对方关于校长轮岗交流制的观点与看法。(见表1)

表1 学者关于校长轮岗机制的争议

分析过后,我们可以发现校长轮岗交流制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尚无定论。有人认为,该项制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有人认为它是逆基础教育简政放权潮流的行政意志包揽。诚然,要想通过一个小小的校长轮岗交流制来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择校热”等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这项制度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与它的利益相关人的广泛性,以及它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本身是否切实可行、合理合法,并得到社会认可,有直接关系。下面试从社会学新制度理论视域加以分析。

二、社会学新制度理论视域下的校长轮岗交流制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重新发现了制度分析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形成了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对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社会学新制度理论倾向于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制度,认为同行动者的意义框架有关的一切符号、认知、道德模式等因素,都可以理解为制度,甚至文化本身也是制度。与传统制度主义和其他流派制度主义不同的是,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本质不是为提高效率而制定的一套对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机制,而是在文化-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动准则,更强调制度为社会文化所理解、接受、支持的一面。社会学新制度理论将制度界定为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所组成的多层次稳定的社会结构,包含以下三个核心要素:政策法规、社会规范和文化-认知。(见表2)

表2 制度的核心要素

校长轮岗交流制作为一项公共制度,包括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操作规范以及社会大众的理解认知三个层面,其中社会对校长轮岗交流制的文化认同是其存在、维持、执行的最根本的基础。从社会学新制度理论的视角来看,校长轮岗交流制具有合法地位。首先,从2003年推行教师流动政策伊始,就涉及校长流动。2003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在历史上形成的重点学校和同一区域内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执行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2010年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要“试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校长轮岗交流制的政治合法性毋庸置疑。其次,新世纪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愈演愈烈,社会公众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面对这一问题,全国各地开始试推行校长轮岗交流制。实践表明,校长轮岗交流制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学校差距的有益尝试,它符合社会需求,逐步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认可和接受。因此,校长轮岗交流制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合法地位。第三,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以教师为中心,认为“名师出高徒”,校长作为教师的领路人,对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办学特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担负着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是学校变革的综合策划者,是学校变革过程的动态组织者,更是学校变革的反思者和重建者,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校长轮岗交流制有上述合法性地位,为什么在推行过程中还会遭到众多质疑?这表明其合法性存在严重的不足。社会学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的合法性危机“可能来自制度内部结构的张力,也可能由外部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引起”。

三、校长轮岗交流制争议的社会学新制度理论解释

校长轮岗交流制之所以备受争议,困难重重,是因为其合法地位不够牢固,存在合法性危机。而这种合法性危机一方面是由制度内部结构失衡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制度外部环境诉求的反映。

从制度本身来看,首先,校长轮岗交流制的制度性不强。目前,沈阳、江苏、河北、北京等地已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措施,在一定区域内逐步试行校长轮岗,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虽然各地政策与措施存在差异,但是对轮岗对象与资质、轮岗周期、轮岗范围,轮岗期间的人事关系、评优评职与待遇保障、业绩考核等方面的规定都不够完善。例如某地规定“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时间满6年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分批进行校际交流”,但对轮岗校长的管理能力等软性指标没有任何规定。从轮岗周期来看,各地区规定各不相同,如北京和南京为1年、辽宁为2年、安徽为1-3年、重庆为2-3年,但并没有对轮岗频率、轮岗交接等做长期规划。

第二,校长轮岗交流制的操作性不强。校长轮岗交流制没有明确责任主体,对“谁主管”“谁推进”“谁拿钱”等缺乏具体的规定,造成责任主体缺失、责任义务不明。也没有具体统一的轮岗程序,如轮岗的具体手续等。校长轮岗管理机构的位阶较低,多为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如北京市的交流管理机构为各区县教委,存在相关规定约束力不强、专项支持资金不足等弊端,无法提供政策和待遇保障,从而导致校长及相关管理人员缺乏轮岗的积极性。

第三,校长轮岗交流制的系统性不强。目前,各地的校长轮岗政策和措施大多处于宣传、倡导、试推行阶段,人事管理、工资待遇等各项配套机制和措施还不够完善。虽然有的地区规定“对交流期间表现优秀的校长或教师,在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优先考虑”无法落到实处。这些都不利于校长轮岗交流的持续、深入发展。

从校长轮岗交流制的外部环境来看,基础教育要求简政放权,教育主管部门过多的干预和限制不利于校长轮岗交流制的推行。目前的校长轮岗交流制实质上仍是上级任命制,即校长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对上级负责,是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改革中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校长如何选任”、“选任什么样的校长”,这是涉及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体制改革的问题,属于典型的“不必管也管不好的领域”。由于缺乏自,校长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轮岗交流的积极性必定受挫。此外,领导者离不开被领导者的支持,目前的校长轮岗交流制忽视了教师作为被领导者的声音。教师完全无力影响校长的去留,甚至也无力表达对特定理想校长的期望。这种话语权的无力感会使教师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对自身职业产生挫败感、倦怠感,进而从内心、言行上抵制校长轮岗交流制的推行。

四、校长轮岗交流制改进的几点建议

在应然层面上,校长轮岗交流制作为一项新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其被法律认可,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文化所理解和接受,由此看来,校长轮岗交流制不失为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改革中的一项有益尝试。但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行这项制度,我们不能回避一些“不足”。因此,实然层面着力考虑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缓解校长轮岗交流制的合法性危机,如何进一步改进呢?

1.建立健全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及其配套制度

各地区都应加强对试推行中小学校长轮岗交流的经验总结与研究,完善对轮岗对象与资质、轮岗周期、轮岗范围,轮岗期间的人事关系、评优评职与待遇保障、业绩考核等各方面的规定,使校长轮岗做到事无巨细、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推进轮岗校长选拔与管理、评级晋升、轮岗期间薪酬待遇、人事等配套制度的改革,建立校长轮岗交流专项基金,从制度和物质上为轮岗校长提供双重保障。

2.调整校长轮岗交流制的“任命”航向

目前的校长轮岗交流还是一种行政任命,忽视了校长、教师的话语权,应逐步过渡为任命、选聘、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并存。多种流动方式并存,才真正有利于有理想、能力强、肯奉献的中小学校长脱颖而出,真正有利于校际资源流动、均衡发展。

3.尝试推行真正的校长负责制

在基础教育阶段,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行真正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因为,一方面给予校长在课程、教学、管理、决策、教师聘任等方面更多的办学自,让轮岗校长能够真正放开手脚,推行实际有效的改革,从而带动学校的发展,实现校长轮岗的目的。另一方面,推行真正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明确校长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使轮岗校长在一定的任期内与所在的学校紧密相连,对所在学校的“兴衰荣辱”负责。

4.不断探索建立、实施职业校长制度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学校的制度建设对校长专业化要求的日益提高,对职业校长制度的需求越发迫切。但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低,大都处于经验管理的阶段。虽然这种状态一时之间难以改变,但可以逐渐加强对校长管理业务方面的专业培训,尤其是校长轮岗交流前的管理业务培训,使其既能够胜任优质校的工作,更能够胜任薄弱校的工作,不断引导校长个人树立生存意识、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校长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1]PeterA. Hall and RosemaryC. R. Taylor,PoliticalScience and ThreeNew Institutionalisms.PoliticalStudies.1996,Vo.lXLIV.

[2]董刚,蔡宗模.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建设探析—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3]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1.

[4]吴遵民,李家成.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曹如军.制度创新与制度逻辑——新制度主义视野中地方高校的制度变革[J].高教探索,2007(5).

[6]庞丽娟,夏婧.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机制的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篇3

2016年,北京高招政策总体稳定,同时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打下基础。为配合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将制定高考综合改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说机考、综合素质评价等系列配套文件。其中包括建设英语听力标准化机考考场;做好中学教学调整、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生选科指导和高校选考科目范围等,确保各项改革平稳顺利实施。

上海:推进小学兴趣化体育课改

上海将组织专家编写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展体育教师专题集中培训,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推进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

从2015年6月起,上海在22所学校开展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成立课题项目工作组,以项目引领教学实践。学校开展以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和游戏教学为主体的兴趣化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在游戏中凸显教学重点,在活动中体现体智结合。

目前,上海已编写完成《小学一二年级教学内容游戏化资料汇编》,小学三至五年级教学内容游戏化资料编写正在推进。今后将通过区教研员的引领,立足学校体育教研联合体所包含的周边10所学校,建立更大的学科研究团队,扩大兴趣化改革范围。

四川:教师评优应有交流轮岗经历

四川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明确,2016年确定部分县(市、区)开展交流轮岗试点,2017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实施,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市、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四川省规定,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3届(每届任期3年)的校级干部、任教满9年的教师原则上应当交流轮岗,且校长交流轮岗的年限原则上不少于1届,教师交流轮岗的年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各县(市、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不少于应交流轮岗教师的10%,其中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从2017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加省级评优表彰,原则上应有1年以上的交流轮岗工作经历或3年以上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经历。

江苏:丹阳建立德育协作片区

本着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共进的德育工作新格局的原则,近日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将全市中小学划分为7个德育工作协作片区,由德育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引领,设立片长、副片长学校,每个协作片区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其中小学东片主题为“锻造班级精神”、小学南片主题为“本土生活德育研究”、小学西片主题为“一班一品,以校训铸班风”、中学东片主题为“传递关爱,铸造未来一一关爱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活动”、中学南片主题为“八礼四仪行动研究”、中学西片主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中片主题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丹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谢春华在2016年全市政教(德育)主任会议上指出,整个年度教育局德育科将以片为单位定期围绕主题开展层次性、开放性、实效性的观摩、展示活动,各校一定要有传承、有抓手、有引领,真正明确目标、大胆创新、认真落实,依据学校传统和特长,做到灵活高效、优质辐射,从而真正推动德育协作片工作系统化、常态化、品牌化。

广西:148所农村校试点“双师教学”模式

广西将在74个县(市)148所农村学校开展“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工作,使这些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精准提高一批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

篇4

前不久,我校一名女教师正在上语文课,刚打开录音机准备用朗读带范读课文,突然教室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当时把教室里的师生都吓了一大跳。大家还以为是刮大风,把教室门吹开了,原来是学校校长一行来推门听课。女教师年轻气盛,马上关掉录音机,宣布做作业,要求学生拿出大字本写课文的生字,一字一排。

这样,校长走也不是,不走又不讲课,晾在了一边,只好看学生一遍一遍地写课文的生字。课后,校长问这位女教师为什么突然把讲授课改成了作业课时? “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说完,转身走了。女教师生气地说

校长推门听课,本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教师平日里的真实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临其境,掌握第一手资料,摸到实底,便于指导教师,促进教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校长推门听课,很多教师是不欢迎的,原因有三:一是学校教师校长都长期在一起,彼此都了解,用不着搞突然袭击。如果校长要坚持搞突然袭击,教师不明白或不理解校长听课的目的,误认为是教师又存在了什么问题,学校领导在找理由或机会批评教育教师,这种听课评课带有惩罚性质;二是教师自己信心不足,担心自己上不好课,怕亮相出丑;三是搞突然袭击,教师适应不了,学生也适应不了;推门听课主要是打断了教师的正常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是工作总结还是征集工作亮点

长期以来,我们注重总结的形式,强调书面总结,把总结作为硬性任务指令,这样,就容易形成被动应付,照搬照抄,网上下载等现象,损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也失去了总结的应有目的。近年来,我们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突破固化总结形式,在全校开展了盘点学校十件大事,评选感动人物活动,把枯燥的文字总结变成了生动的活动再现过程。

其具体做法是,在每年终时,我们都要在精心策划、组织座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师生发一则通知,公开征评学校一年来的亮点工作、关键事件、创新成果、特色活动、发展变化等。为了避免无依据的盲目海选,防止评价标准的偏失,我们专门按照要求罗列出事件评选范围,一般控制在40件以上,具体根据月份实际工作确定。

把排列出的重要事件连同统一设计的选票印发给每一名师生,同时也向学生家长发放,请家长积极参与评选。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设立专门征评学校工作亮点栏目,进行网上投票等活动。这样,就把评选过程变成了大家共同参与、关心学校发展的过程。

这样,增强了集体责任感。为保证评选公开、公正、透明,学校专门成立了评选小组,由学校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对所有选票进行统计,最终按得票计数确定学校年度十件大事,作为学校的亮点工作。

三、是按统一配备还是灵活配备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的举措已经为不少学校所采用。这对网络条件下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纵观一些学校给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的方法,大多是“一个标准,一步到位,人手一台”,使之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福利”。笔记本电脑效应也就明显大打折扣。

某学校给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的方法是分层推进,按级出资,滚动管理。具体分成三个类别;一是教师职务类,分特级教师、县级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一般教师;二是干部类,分校级、中层、教研组长;三是青年教师类,分赛课获奖、其他获奖,可分别按县级骨干教师、教研组长配置。教师出资比例。特级教师、县级学科带头人20%,县级骨干教师、高级教师30%,校级领导35%,中层、校级骨干教师、教研组长40%,一般教师(按教师考核配置)60%。学校和个人签订协议,以书面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实行滚动管理。协议规定在五年内,层次升高或降低者,须按相应年限和比例退还或补偿差额。

四、是“轮岗”还是“交流”

村校教师紧缺仍然是村校发展的瓶颈。目前,许多学校解决的方法是采取轮岗,其具体做法是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师考核意见,对教师考核成绩排名后几名的教师,轮岗到村校工作。

篇5

思想上存在误区,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轮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不珍惜轮岗实习的机会,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思想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表现得自由散漫,纪律性差,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岗位和企业的热爱和忠诚。比如,在校内模拟岗位轮换训练时,有些学生对角色扮演不以为然,不写脚本,不认真参加训练,急于求成,一心想到企业真实岗位实习,可真正到了企业轮岗实习才发现自己严重自信不足。期望值过高,不安心基层服务岗位。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自视过高,对自己没有客观的定位,对实习的期望值过高,脏活累活不愿干,对销售助理、客服等基层服务工作岗位看不起、不安心工作,一心想接触关键的业务环节。比如,在广丰一店轮岗实习的一名女生,被企业安排在客服岗位轮岗实习,干了两天后她认为工作单调乏味,学不到东西,就以身体不适为由要求人力资源部调换到售后接车岗位,随后其他两名女生也提出类似要求,造成极坏的影响。

1.2企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轮岗实习的周期短、学生还不能独当一面,一些企业把轮岗实习的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不愿意培训学生,且同工不同酬。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工急缺的背景下,实习生成本低、比正式员工更易于管理,于是急于用人的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唤,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且缺乏技能、技巧的工作,不提供必要的培训,不安排师傅指导,或者即使是安排了师傅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既无归属感、也学不到技能,轮岗实习的目的难以达到。

1.3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内轮岗实习师资严重不足。专任教师中有企业营销实战经验的太少,尽管聘请了企业精英指导学生实训,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个性化指导难以实施,实习考核标准模糊,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对企业轮岗实习的学生疏于管理。尽管制定了相关的学生轮岗实习管理办法,但是受学生实习企业地点分散、人数较多、师资不足的限制,这些管理办法难以落到实处。一些老师甚至认为学生到了企业,就把责任移交给企业。而企业的师傅对于学生的指导与管理,缺乏必要的经验,导致轮岗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流于形式,加上沟通渠道不畅,造成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严重影响轮岗实习的效果。

2构建“三位一体”的轮岗实习管理模式

轮岗实习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的利益,应该明确三主体在轮岗实习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涵盖实习前、中、后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体系,厘清三方的责、权、利,以共同将轮岗实习工作做好,实现共赢。

2.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在校内轮岗实习阶段,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轮岗实习目的、任务、方法和考核办法、考核指标,并通过“有奖竞答”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去企业轮岗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动员,并邀请已经工作的学生回校交流,让学生明确轮岗实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思想上对轮岗实习高度重视。要制定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岗实习的训练以及出勤考核,按照“德能勤绩”每周评选出“优秀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荣誉感。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应知考核”与“应会考核”相结合。采取抽签的形式考核业务流程中的某个环节或整个流程,以免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于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优先推荐到知名企业进行轮岗实习,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为轮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应与企业、学生签署三方合同,明确轮岗实习期间,学校、企业、学生等三方的责、权、利,细化对实习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加班以及工伤损害等规定,保障轮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实习生到企业之前,学校应会同企业制定轮岗实习管理制度,选拔并培训一批精英作为实习指导教师,签署“责任状”以明确其职责,并与学校的专任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基本概况,共同制定轮岗实习计划,明确实习任务与考核标准与要求。学生上岗后,企业应对学生施行双重管理标准,既要有员工化的严格管理,又要有对实习生的宽容与教育。还要对学生轮岗实习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以便做好实习评价工作。对于表现不佳或严重违纪的学生,企业应及时和学校教师取得联系,让学生返校进行再学习。学校专任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进行调查、考察学生轮岗实习的实施情况,做好轮岗实习管理和沟通工作,并协同学校的就业管理团队,对于轮岗实习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授予“校企合作红旗单位”称号,并在推荐优秀毕业生轮岗实习以及校企合作办“订单班”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利益——低成本使用人才、储备优秀人才和选择合适人才的优先权。

2.3加强对轮岗实习的质量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学校是轮岗实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加强对轮岗实习的质量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在轮岗实习整个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制定可操作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并实行科学管理,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组织,有动员,目的明确;实习中有检查、有指导、有监督;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应该做好充分的师资准备,加强实训指导教师(包括学校的专任教师以及企业的指导教师)专业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强化训练。为减小因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差异在轮岗实习教学中的影响,应专门组织实训指导教师对实习指导书的编写标准进行研讨,并对所实习的业务流程的有关内容进行研讨和实际操练,对教师进行统一考核,力求做到每位教师持证上岗,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实习指导。在学生轮岗实习过程中,校内专任教师应定期与企业对口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协助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与存在的问题,定期通过电话、短信、QQ、微博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实习、生活及思想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奖勤罚懒。在学生实习结束之后,学校专任教师会同企业指导教师,要检査学生实习报告并批阅,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书面鉴定意见,评定学生成绩,评出一批“优秀实习生”,并将其实习报告装订成册,组织学生学习,激励学生重视轮岗实习。对于没有认真完成轮岗实习任务的学生,考核不予通过。

篇6

避免“营养餐”沦为“问题餐”,做好源头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招标环节慎之又慎,避免问题企业鱼目混珠,乃是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所在。

重重规定之下,问题企业依旧能够过关斩将,监管工作中的缺失与疏漏难辞其咎。问题企业顺利拿到招标项目,究竟是责任心的缺失、工作中的无意疏漏,还是存在钱权交易、潜藏利益链条,应当及时进行清查,锁定相关监督者的责任,并给予令人信服的惩处。

封堵好监管环节的疏漏,需要用好现有法律和规章,厘清监管责任,严格追责、问责,同样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监管制度体系。防患于未然,能让学子们的营养餐不仅能“吃得上、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安心”,是全社会的期待。(梁建强 吴小康)

增加投入是交流轮岗前提

有人认为,优质校的校长教师就“优秀”,薄弱校的校长教师就“薄弱”,并以此来作为交流轮岗的依据。在我看来,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只要对他所教的学生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他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单纯是由校长的管理水平或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决定的,学校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前,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还是更多表现为经费投入上的不均衡,政府对薄弱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薄弱校发展受限条件太多。如果投入上的不均衡不能彻底扭转,只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只能从一个侧面凸显教育部门对均衡教育的无力感。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人事、职称、薪酬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实质问题上,确实缺乏足够的发声权。如果在没有实质性保障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最后的结果可能与均衡的初衷恰恰相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从县域率先开展,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城市师生与家长反弹的回避?

具体来说,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还需要面对许多细节问题。首先,学校内部班级之间教师的调换都会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反弹,当一位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校长或教师,与另外一所学校不熟悉的校长或教师进行交流轮换时,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其次,还要考虑校长和教师的愿意度。校长教师从优质校到薄弱校交流,其心理落差是巨大的;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交流,其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且牵涉到家庭、工作、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巨大变化,这些都需要谨慎应对。

(郑其强)

校训承载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说文解字》中说:“训,说教也。”所谓校训,即学校告诫学生应遵守的原则性准则。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和育人理念的集中表述,是对学校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浓缩,也与该学校所属国家民族、所处时代及所在社会紧密相连。

篇7

一、加强模拟实习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模拟实习课是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来开展的,教师是起指导、示范作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更要重视实习课堂教学的组织,使教学活动能按计划实施。

在模拟实习中,首先进行就是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分为分岗实习和轮岗实习。分岗实习是将实习内容按岗位分:出纳岗位、材料会计岗位、职工薪酬岗位、收入利润会计岗位等工作岗位。教师针对各种岗位类型的实习资料,提出具体岗位的实习要求和实习目标,明确通过该项训练学生要掌握什么技能,采用什么办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对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心中有数。然后按岗位分小组进行实习,这里关键是一定要做好分组工作,分组的原则是按成绩优劣搭配5-6人一组,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组合,再做适当调整,一定要选好班级中知识技能强、协调能力好、主动积极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他们的指责,协助进行分岗实习:实习中各小组成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习内容,遇到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习结束后各岗位要进行小组总结,要求小组长向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总结汇报,谈谈小组在完成该岗位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便交流和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和小组工作汇报的情况的记录。实践证明,这种分岗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训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能力。

分岗实习后进行轮岗实习。各小组按设置好的各个岗位进行轮换,轮岗实了包括会计的岗位轮流核算训练,还包括纳税申报训练和银行结算业务的训练。轮岗实习仍然采用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实习。每5-6人为一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小组内的成员按照岗位的分工,分岗位进行操作实习后再轮换。比如:银行结算业务训练中,可以把小组成员轮流分为收款方、收款方开户银行、付款方、付款方开户银行和被背书人来操作。各小组成员通过轮换的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学会各环节正确操作方法。更容易掌握各环节操作技巧与流程。这样学生逐项训练,逐项操作,培养了学生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轮岗实习的配合性能够让小组成员充分进行沟通与合作,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轮岗结束后,学生对各岗位工作的要求和完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岗位实习的心得体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就可进入综合模拟实训。

二、组织综合模拟实训,提升就业能力

综合模拟实训是将相互关联的各专项训练融和在一起。是整个中职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实际演练,综合实训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独立处理全盘账务的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实训效果,加强实训课的仿真性,专业组的老师利用本地企业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课余时间(主要是寒暑假)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收集到大量的本地中小企业的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结合综合模拟教材,自编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训教材。并将企业日常管理发生的大量的真实信息带入实习课,丰富完善实训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在这阶段的教学中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要注意发挥优秀学生的激励作用,尽量缩短学生间差距,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目的的培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交流和创新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提高实训效果,弥补顶岗实习不足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强化评价体系,发挥激励作用

1、围绕教学目标来评价:评价过程要依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进行,除了要评价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要求和掌握专业能力的情况,应对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学习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做出评价。

2、注重实习过程的行为评价:评价过程不但要对实习结果进行观察,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各个实习阶段进行评价,防止学生用实习结果替代实习过程的做法,所以教师在在评价时不能只评价结果,更要着重评价全过程,不只是评出分数,更应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3、评价形式应多元化:过程评价应针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内容来进行,可以采用个人自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个人自评的作用主要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反思,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学习。教师的总评非常重要,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学生间差距,同时指出实训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及修改建议。让实训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评价结果的方式可以采用弟等式,也可采用分数制,必要时采用教师评语来进行。评价方式应尽量多元化,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财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靠近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系。 作为一名职校教师,为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与企业实际要求一致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今后还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更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实训教学的效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为实现我市校际师资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学校和周边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我市教育局积极响应相关的教育政策,组织和出台教师轮岗制度。对于城区的教师不分职称、行政职位,都需要去农村学校最少支教、交流一年,并且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几年的实践表明,效果是非常明显和突出的。

作为一中的一名普通体育教师,我有幸在2008年去当地一偏远中学交流,为乡村的体育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结合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农村体育教学还停留在很落后的阶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农村体育教师匮乏

开学前我对要去交流的中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大致的了解,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乡镇中学,竟然只有一个体育教师,而且这位体育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且不是什么专业学校毕业的专业体育教师。据了解,学校原有一名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一年前考到了城里的学校,该校的体育课就由一名历史老师兼任,以配合那位快要退休的所谓“专业体育教师”一起教学。同样,所在镇的小学也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所配备的专职体育教师基本都是由过去的数学或语文教师担任,这些教师上不完的体育课,再由其他人兼职完成,对此我咨询了教育局的有关领导,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教育局的人事编制主要还是倾向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即使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也不会为专业的体育教师而单独增加编制,这也许是农村学校缺少专业体育教师的根本原因。

存在类似这种问题的中学一般比较偏远,经济又落后,非常难招聘到专业体育教师。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还无法真正面对这样的现实,都在想,读了那么多年书,却来到这个偏僻的农村学校,不情愿。另外有时编制也不是一下就有,造成毕业生即使没有工作也不会来偏僻的农村学校。同样我咨询过福建师范大学的体育毕业生为什么不能投身到乡村学校,他们的回答是:偏远的山区生活无聊、工资又不高,即使自己愿意,父母也不同意,而且他们最大的担忧就是一辈子都会生活在那个地方。这是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观念,所以就出现这么多年只招聘到一位专业体育教师而这位教师又考回到城里学校的情况。

现在的教育制度使学生、家长、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这样几大主课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关键,学校的升学硬性指标。反观体育等副科就无法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更谈不上什么高的要求。所以在考虑是否招聘专业的体育教师的时候几乎得不到支持,自然而然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体育教师任教,只是其他科目教师代课。

二、农村中学体育设施不完善

教学设施、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条件。但在农村中学,紧缺的经费用于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已经举步维艰,更谈不上更新添置体育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田径、球类器材都难以保证。由于场地、器材陈旧、缺乏、体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学生的锻炼积极性难以调动,造成课堂练习密度不够、运动量过小,加上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无法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例如:我2008年轮岗的这所中学只有一个凹凸不平的篮球场、一个不足两百米的泥巴跑道、一个羽毛球场、两个乒乓球桌,所有的篮球都是胶皮的,而且还不足十个,没有一个足球,相对实心球、铅球数量还算够。这样的体育器材、这样的体育设施又怎么能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呢?

三、农村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到城乡差别和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另外,在农村学校里,随着教育格局的转型,学生学校都会全力以赴地加强对应考试科目的训练,对于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早已经抛到脑后,特别现在还存在“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思想,认为体育无关紧要也没必要投入更大。所以一直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观念的形成,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久而久之,出现体育课上其他科目的现象,自然体育教学成了学校教学的陪衬品,可有可无,学校体育就更难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

四、关于解决农村体育教学问题的建议

1.从实际出发,加强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走出对体育教学的误区。学校要把体育教学列入学校全面的工作评价当中,要充分地宣传学校体育价值的终身效益而不是追求短期的、个别的效果。在学校紧张的经费当中,能够添置一些体育器材,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特别现在已经需要体育中考,在体育测试中如果成绩优秀可以在总分中加五分的考试制度,就需要学校和社会重视体育教学。

2.各方面争取和支持专业体育教师到偏远的乡下中学任教,并且给予适当的照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对于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学校,上级部门应该在固定的时间里进行专业的体育教学培训,使非专业的体育教师转变成专业的体育教师。在轮岗的一年教学中我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3.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虽然器材过于破旧,数量短缺,但教师更要利用这些有限的体育器材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例如铅球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口诀,掷铅球的秘诀就是五个字“瞪”、“转”、“挺”、“推”、“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掷铅球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动作,提高教学效率。

4.在轮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帮带活动,对于帮带的双方在固定的时间教育局组织交流,进行长远性的互动而不是一两年的轮岗或支教。在不定的时间内城里的教师要到偏远的农村进行教学交流,特别对于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学校,下乡交流的次数要频繁。这样缺少专业体育教师的农村学校在师资方面也会缩小和城市的差距。

总之,农村中学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缺少必要的体育器材和场地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现状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轮岗措施固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但还需不断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实现教师轮岗政策的制度化。要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程序性、流动的定期性、流动老师的待遇特殊性等。国家必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输往这些地区的教师的工资及待遇,同时将教师在农村(山区)学校任教的经历作为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并将它作为在同等条件下教师提干、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的重要依据,从而解决农村学校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问题。

篇9

根据我校多年来对学生顶岗实习期的管理经验,我们把校企文化教育对接的指导与管理工作按照实习的进程分为实习前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实结阶段三个阶段来探讨。

一、准备阶段

(一)开展企业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企业走访和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突出社会实践的特征,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生产活动等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社会经验,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对社会负责的作风和精神;另一方面,要凸显企业要求,如将参加活动的学生分成若干具有竞争性的小组,增强学生的企业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建设企业化的班集体。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实行“班长负责制”管理,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班长对组长负责,组长对组员负责的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间定期开展总结和批评。 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班级制度、公约,严格考勤和奖惩制度,可以建立班级公共基金,以一定经济手段进行惩罚和奖励;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培养团队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项目的理解。

(三)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结合企业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例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对职业道德的灌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项目式的训练等。

二、实习阶段

(一)实时跟进实习进度。要实时跟进实习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跟踪与指导,以及即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学校应该通过实习生定期返校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实习经验,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实习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实习学生进行在线或非实时交流,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定期回访企业。定期回访学生实习企业是实现学校与用人企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回访,可以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可以及时向企业表达校方的感谢,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回访学生实习企业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的需求变化,以及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校企互动平台,从企业和学生的不同角度调查了解学生实习状态与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回访企业,最终结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多方面反馈的信息,修订和明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借此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顺利对接铺平道路。

(三)构建实习信息服务的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校企公用的信息服务的平台,充分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宏观管理和远程指导,加强校企间信息的反馈与共享。通过数据库技术、网络应用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依靠先进、可靠、开放的网络平台及软硬件资源,搭建安全的网络资源建设体系,进行资源素材的收集与加工、信息存储、信息检索,实现文件上传与下载、信息录入与修改、远程审查、统计分析、在线交流等功能,从而加强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传递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加强校企间的信息沟通,同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评测与总结的良好学习方法。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实行“2+1”教育模式的院校共享资源,实时交流,相互借鉴管理经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四)建立企业教师轮岗制。企业可选聘教师定期到企业轮岗,让教师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企业文化宣传中的主导作用。轮岗教师由于对学生有一定了解,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方法,比企业方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在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将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自然过度给学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企业的文化,以实现校企文化教育的对接。

三、总结阶段

在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中,教师应遵循客观的原则,可以根据定期回访企业反馈的信息,校园建立的实习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等情况,真实、合理地给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评定。同时,请企业方导师给出学生的技能评定和效果评定成绩,从外置课程、实结、毕业论文等多方面评定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最终考评成绩。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环节的成绩评价手段,在实践中使校园文化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有机贯通,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进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是今后高职院校基本的和主要的存在方式,探索新的校企文化教育的对接模式有助于加强新形势下校企间文化的融合,对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过度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有学生能够从校园顺利过度到企业,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 蔡建平,张立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2] 张悦.浅淡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途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5).

[3] 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篇10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适应性强的师资队伍,除了要使教师运用好显性知识外,更要发挥其隐性知识的作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材料、光盘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藏在人脑中,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知识。据专家估计,在人的知识和经验中,有70%以上属于隐性知识。显然,如何发掘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国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已有专家和企业家开始重视并探索如何发掘员工的隐性知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对于发掘教师隐性知识的探索还处于很不自觉的状态。笔者认为,要在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中较好地发掘教师的隐性知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口头交流。主要是通过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专业论证会等形式,让各位教师推心置腹地发言,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体会等贡献出来,大家交流、分享。(2)文本式交流。即通过总结、报告、案例、说明等文字材料来交流新思想、新经验、新体会,使教师对专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隐性的思想火花成为可读可见的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3)内部刊物式交流。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分栏目、分专题、周期地进行。这种做法使许多重要实用的新思想、新经验在几百字的摘要里保存下来,并用于交流。(4)校园网交流。前面三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校园网的展开,这样更可打破时空的限制,提高交流的频率与数量,迸发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光芒。

二、建立高效的教学型团队

目前,关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也没有学者对教学团队概念进行过明确界定和阐释。结合团队的基本概念,笔者尝试提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高校教学团队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它与高校科研团队一起构成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一种新形态。建设高校教学团队,必须从观念、机制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教学团队建设开辟平坦的实现通道。(1)树立和强化团队合作观念。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能够发挥出教学的最大效果,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能够成为大学进行组织创新的生长点。同时,创新教育要求必须用新的教育观和教师观重新审视本科教学,克服现行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阻滞因素,用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来从根本上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因此,建设教学团队,首先要在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中树立团队观念,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观念支撑。(2)倡导和培育协作精神。团队与群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成员之间是否能够进行良好沟通和协作。不论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变化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目标,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3)提高个体情商.团队情商的基础是个体情商。要提高团队情商,首先应从提高团队成员的个体情商开始。对于个体而言,情商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情心、情绪自制和情绪伪装等。虽然个体情商会受到先天性格的影响,但后天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对个人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首先,团队管理者要积极培养团队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让个体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感情,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始终保持较高的成就欲望。 其次,团队管理者要帮助团队成员提高人际技能,如何倾听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觉察他人的真正需求,引导他人并与他人沟通内心的真实想法。总之,教会个体理解并适应他人的情绪,使个体和团队永远身处在一个温馨、融洽的人际关系之中。第三,团队管理者要教会团队成员管理自己的情绪。成员如果不能控制自我情绪,不能化解不良情绪,那么低落的情绪不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团队管理者要帮助个体在自觉控制情绪、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第四,建立和完善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其建立、生存和发展需要团队外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中既有物质的,如团队建设和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也包括政策资源,即组织为教学团队建设所进行的管理政策、考核体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整。相对于物质资源的供给,政策资源的供给是教学团队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

三、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很多,归纳起来有三大类:一是校本培养,立足学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培养;二是校外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外培训机构、企业进行学习和训练;三是校企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来进行培养。具体培养方式有:

1.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短期培训是职前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以脱产培训为主,重点包括: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普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对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进行强化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长期培训是职后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应以在职培训为主,侧重职后专业实践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以及技能的更新。

2.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方式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这门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让专业教师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迅速提高相关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有效方法。

3.轮岗制的培养方式

所谓轮岗制,就是对中青年专业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通过岗位轮换,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轮岗期间,学校要组织落实好一对一紧密型的“传帮带”,形成制度, 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范畴。

4.承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必须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5.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培养方式

很少有学校公开支持或鼓励教师兼职,主要是担心影响正常教学。教师要真正成为“行业专家”,没有名副其实的岗位实践经验是不行的,而在培训经费和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鼓励教师适当兼职是学校、企业和教师实现“三赢”的有效方式。

6.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

产学研结合培养包括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科研与开发等。学校尤其应注重科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这样,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际上,上述措施在许多学校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只不过由于过去较多地关注“双师”个体,而未使这些措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要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形成,还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和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