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21:30: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通信设备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OTE-DTR收发信机运行注意事项
1)自检完毕后校波检查电台接收、发射是否正常;2)机房应配备交、直流电源或UPS供电(油机发电机可作为应急手段);3)接地电阻:小于4Ω;4)避雷:根据传输情况进行信号防雷,电源和天馈系统要采取防雷措施;5)电磁环境应符合相关要求。
1.2VHF通信设备干扰分析
由于受本身技术指标和电子元件及架设密度、周围电磁环境影响,VHF通信设备会产生许多干扰,往往影响正常飞行通信。干扰主要有互调干扰、寄生辐射干扰、接收机寄生响应干扰和电磁环境干扰等。
1.2.1消除或减轻互调干扰
1)提高输入回路的选择性,尽可能地不让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的射频放大级;2)接收机的射频放大级的增益,不宜超过所必须的值;3)合理选择射频放大级,混频级的工作状态。
1.2.2消除或减轻寄生辐射干扰
1)选用滤波性能高的滤波器;2)在选择电台时,注意其技术指标应选用寄生辐射衰减值高的电台;3)改善调制器的调制特性,选用高主振频率减少倍频次数,在倍频器后设置缓冲放大器。
1.2.3消除或减轻接收机寄生响应干扰
1)改善接收机本振频谱不纯的毛病,以提高接收机的选择性;2)使用高性能的螺旋滤波器来增加损耗,使干扰信号无法通过;3)架设电台的间隔距离尽可能远,试验表明当寄生响应50dB时,出现50个寄生频率响应点,如果干扰电台和扰电台进一步靠近时,干扰到扰电台的电平大于50dB而为100dB时则出现的寄生频率点有可能为100个,虽然并不是成线性关系,但是无疑距离越近危害程度越大。
1.3VHF通信设备故障分析
VHF通信系统中出现故障时,首先对其出现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故障部位的准确判定。主要根据是设备中所设置的各种告警指示,有的故障需要从多个告警指示中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故障部位。以K/TGR143型对空台为例,其设有机内自检测装置,能查找到模块级,各模块均设置了一些检测点。故障指示将以点号形式出现。但有时故障可能涉及一组模块,这就要求作进一步分析。根据长期以来故障现象及排故经验积累,现总结如下:1)开机后频率无法固定,跑频。分析:频合失锁。措施:更换备用频合板。2)发射功率为19W。分析:机内自保护电路已启动,判断某功率放大器出现故障,引起电路平衡保护。措施:更换功放板。3)工作1小时后突然断电且无任何指示,反复开启电源依然无指示。分析:检查保险丝,无损坏;检查交流开关输入、输出均正常;测试电源滤波器,输出端无电压输出,短接后机器工作正常,为电源滤波器故障。措施:更换电源滤波器,维修后烤机三天,正常。4)转换波道,电台无反应。分析:检查“本控/遥控”设置,正确,判断频率合成器故障。措施:更换频合板。5)电台自检测显示3-4。分析:根据故障诊断表,判断为频合充电池故障。措施:更换新锂电池。
1.4维护管理
通信设备维护是指现有通信设备功能性检查和保养。首先要求维护人员对设备有充分的了解,切实掌握VHF通信系统工作原理、告警功能及引起的原因、各种基本参数数据正常数值等,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能迅速判定故障部位,及时排除,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行。其次,在维护现场必须配备有必要的维护仪表。例如万用表、综合测试仪等。在日常工作中,应进行设备所需的外部条件检查巡视:机房温度、湿度、电源电压、设备环境卫生等;利用收、发信机面板上的测试功能,检查设备的功率、调制度等参数,并向指挥员询问设备使用情况。按各型号通信设备技术手册要求,通信设备维护定义为月维护和季维护。月维护一般安排在当月20日至30日,季维护一般安排在季度末20日至30日,具体时间视飞行任务具体情况来定。月维护主要对VHF通信设备进行一般功能性检查、清洁等工作,使设备无尘土、无污垢、无故障隐患,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主要维护工作内容有:1)对收发信机、遥控台、滤波器表面进行清洁;2)检查主机、遥控台、天线、电缆间交连是否良好;3)检查收发信机及遥控台保险丝是否良好;4)检查主机及遥控台面板按钮、旋钮开关是否确实有效,话筒、耳机及扬声器是否良好;5)检查主机及遥控台面板显示器、开关转换、频贮预置是否良好;6)相关指标符合规定;7)试机校波是否正常。通信设备季维护工作由维护负责人制定维护方案、重点要领提示、风险估计及其预防措施,包括月维护内容及主要设备性能检查,如发射功率、失真度、调制度、接地电阻等技术指标,主要维护工作内容有:1)完成月维护工作内容;2)电台进行自检测(显示正常);3)接地电阻的检测(<10Ω);4)使用综合测试仪,测试接收机灵敏度(一般<2μν);测试发射机功率、调制度(一般≥70%)、失真度(≤10%);试机校波是否正常。在维护过程中,要对设备重要参数数据做详细记录,与前次维护数据进行比对,更好掌握每部设备性能的变化。通过对VHF通信设备进行固定的月、季维护并将维护做到规范、高效,最大限度保证整个地空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及可靠运行。
1.2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的感应雷侵害产生雷击的时候,电荷所蕴含的电能被释放出来,由于散流电阻产生出局部的高电压,在放电的时候,脉冲电流因为附近的金属和导线等发生了电磁感应,形成高电压。高电压是建筑物以及室内的设施主要的威胁,所以我们在采取防雷措施的时候,需要针对感应雷来进行处理。通信线路如果在空旷的地方比较突出,那么就有较大的几率在发生雷电现象的时候,被雷电所击毁。即便是电缆被埋在地下,当直击雷冲击时,强电压也能够穿透突然进入到线路内部。平行铺设的电缆被雷击中后,会在附近形成高电压,导致与其相连的设备被损毁。
2.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雷击防护
2.1防护雷电的主要方式有隔离、疏导、等位、消散。疏导是将强大的电流引入大地,我们比较熟悉的避雷针就是这样的防雷方式。隔离则是通过隔离的方式来让雷电不影响到被保护的物体。等位是将多物体地连接置于同一电位以保护物体。消散是用消雷装置释放异性电荷中和雷云电荷,阻止雷电的形成。
2.2电源系统的防雷建筑物如果有避雷针,那么其直击雷的危害基本上能够避免,但是直击雷所形成的电磁场对于电子设备而言仍然是较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还需对电流过电压对计算机网络的损害进行防护,通过设置防雷装置,将电流进行分散,限制压力,避免计算机系统受到影响。
2.3网络通信线路及接口的防雷通信线路的防雷要点与供电线路相同,需要对建筑物外所架设的通信网络给予注意,对于已经处于架空状态的线路安置保护套管,将进入室内前的端位金属壳接地,光纤线路可不用进行防雷处理。虽然电源供电和网络线路等外接线路上安装了防雷保护装置,但由于雷击发生时巨大的电磁场,会在500米范围内的网络传输线路感应极强的过电压,因此在网络通信线缆接入设备前,特别是跨越房间、接近窗口和由室外引入的双绞线到网络设备之间,均需接入信号避雷器进行瞬态过电压保护,保护与之相连的网络设备。由于信号避雷器是串接在通信线路中,所以信号避雷器选择时除要考虑防雷性能指标外,还必须满足信号传输带宽、传输损耗、接口类型等网络性能指标的要求。
2.4设备安装箱柜防雷设备安装箱柜的防雷,主要是将箱柜金属壳体链接接地,宜采用单独、多点分别就近接地,在设备安装箱柜的隐蔽位置打孔去漆,再使用铜质螺钉链接接地线即可,它可以有效的防止周边雷击电场、大电流感应造成二次损毁的扩大。
2.5地电位反击的防范要消除地电位反击危害,通常采取的措施:一是作等电位连接,用金属导体将两个金属物体或接地体相互连接起来,使雷电接闪时电位相等;二是使可能电位反击的两个物体之间隔离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三是采用联合接地网,消除各地网之间的电位差,保证设备不因雷电的反击而损坏。机房接地能够给机房提供较好的安全性,也是防雷设施的一项基础工作,使用联合接地网,让所有的防雷接地设施都连接一个接地装置,设备就可以单独的连接附近的地网,联合接地网能够避免不同地方的电位上升带来的影响,避免了电位差,让机房接地系统的防雷效果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二、解决方案
(1)对通信服务器与2020智能化PCM之间的连接网线进行检查,发现连接网线有点破损,更换带有屏蔽层的网线,并加装防护套。通过几天观察,无论阴雨还是晴朗天气,误码率一直徘徊在25%左右;(2)更换2020智能化PCMV2.4板,误码率降低到0.1%到0.5%之间;(3)通信服务器与2020智能化PCM之间的连接网线较长,由于COM板上的RS232接口存在传输距离有限,而RS485传输的最大的通信距离约为1219m,我们设想将RS232转换成RS485,使传输的距离增大,以致不会衰减那么厉害。通过此方法是误码率降低到0.01%以下。下图为安装转换口之后数据传输的过程:
三、防范措施
措施一:在通信设备安装时,尽量考虑缩短综自设备的通信服务器与2020智能化PCM(或其它通信设备)通信网线的距离,并选用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网线,最好每段通信网线距离尽量不超过10m。
传统车载通信设备主要是无线列调机车电台,设备组成简单,承载业务单一,机车交路一般在本铁路局管内进行运用,为了动态掌握机车电台运用信息,维护单位使用“机车电台运用揭示牌”进行运用管理,基本能够满足运用管理要求。
随着铁路无线技术发展,GSM-R、CIR、客列尾、货列尾、列车接近预警、列车防护报警等新技术、新设备、新业务的大量应用,车载通信设备的装备数量快速增长。以南昌铁路局为例,全局1274台机车、58列动车组和323台自轮运转设备均加装了CIR设备,投入使用的CIR设备近2000台。CIR设备结构复杂,承载业务多,是当前铁路最主要的车载通信设备,其关键组成部件达10余种,有主控单元、G网语音和数据单元、450MHz列调单元、防护报警单元(LBJ)、操作显示终端(MMI)、存储记录单元、合路器和多频段天线等。目前车载通信设备运维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传统车载通信设备动态运用揭示牌更新不及时,数据不准确,与实际运用存在较大偏差;②设备或板件故障修复后,难以换回至原车使用,定机、定台(板件)实现困难;③设备软硬件版本靠人工台账记录,管理手段落后;④机车、动车组频繁调整配属,车载通信设备随车调整配属,车载通信设备的技术履历管理困难;⑤现场无线检测作业与无线检修作业之间检修信息未能实现共享,信息交互困难,同时对车载无线设备的故障或状态跟踪困难;⑥设备到期按整机报废处理,管理粗放,部分未到使用寿命的板件也一并报废,整机和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不能按实际寿命区别管理,造成投资浪费。
随着机车交路不断延长,车载通信设备的运用管理和动态质量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模式,难以实现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2解决方案
采用物联网、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应用、无线局域网、RFID、条形码、数据库等现有成熟技术,结合车载通信设备出入库自动检测系统平台及既有运维管理模式,构建车载通信设备动态运用管理系统,解决无线车载通信设备运维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题,实现设备整机和关键部件的智能化、精细化、寿命化、定机定台(板件)管理目标,最终达到充分挖掘设备潜力,降低设备更新改造成本。车载通信设备的动态运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处理服务器、现场客户终端、现场手持终端和RFID扫描检测设备等,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采用B/S与C/S混合工作模式,在铁路局(或通信段)设置服务器,铁路局、通信段、车间、工区用户按分层分权管理,分配操作权限,操作相关功能模块。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系统界面简洁、操作简便,符合现场快捷要求,尽量在无输入或较少输入的情况下,完成数据采集、记录、上传,系统关联、分析、统计现场碎片化作业行为和内容,实现设备维护管理、运用管理等生产过程控制,充分体现自动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3系统功能
3.1设备基础台账管理
针对机车、CIR主机、LBJ、MMI,设置RFID身份识别标签;针对主控板、语音模块、数据模块、GIS单元等板件,设置身份识别条形码;人工输入软、硬件版本信息数据,以无线出入库检测点为最小管理单元,将各出入库检测点管理范围内的运用设备、备品备件等设备的基础信息、状态信息录入或导入系统服务器,形成全局的无线车载设备基础台账。条件具备情况下,无线出入库自动检测系统和动态运用管理系统之间开放数据交互接口,无线出入库检测系统可获取归属该出入库检测点的相关基础数据,动态运用管理系统可获取出入库自动检测系统检测结果、质量分析等相关数据。
3.2电子无线车载设备动态运用揭示牌
现场操作终端使用专用账户登录后,弹出电子揭示牌,揭示牌信息根据权限从数据服务器提取与出入库检测点配属相对应的设备信息,定期刷新。揭示牌分三个功能区:①当前机车入库到达信息;②设备运用揭示,一般情况显示机车型号、机车号、设备厂家、设备型号、设备编号等,当鼠标移动至该机车时,弹出悬停窗进一步显示主机设备、软硬件版本等详细信息;③该出入库检测点的备品备件、故障修设备等信息。
3.3机车入库到达提示
在机车入库咽喉位置设置RFID读取设备,当机车入库时,自动读取机车上RFID卡片并反馈至后台,系统将机车的到达信息及搭载的无线设备信息推送到无线出入库检测点现场操作终端,例如显示:2014年7月21日7:37HXD3C-0037机车入库,CIR厂家世纪东方,WTTJ-I。另外,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前期故障修的设备(板件)是否需要执行归位操作,供作业人员参考。
3.4板件级动态运用管理
车载通信设备或板件因故障等原因需倒换时,或设备或板件入所修(含返厂修)时,使用现场手持终端扫描RFID或条形码并选取相应操作即可完成。设备(板件)的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手持终端将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上传至数据服务器。根据系统记录运用日志信息,当维修板件位置信息已经到达对应无线出入检测点时,系统根据机车入库到达信息,判断并声光提示在出入库检测点进行设备(板件)归位操作。现场对设备(板件)进行故障倒换时,输入故障现象等信息(为了减少输入繁琐,可预制常用故障信息供选择),信息自动跟随故障件至无线检修所。无线检修所对故障件进行维修后,检修记录终身跟随故障件,供各级技术人员查询。
3.5全寿命跟踪管理
运用RFID及条形码技术,结合手持终端的使用,系统对无线车载设备(板件)从上道开始,至报废或调拨出局,对其运用状态发生变化的行为及原因进行跟踪,记录运用日志。系统可设置无线车载设备或板件使用寿命年限,根据上道时间自动计算到期时间,在运用揭示牌界面可根据要求自动提示到期剩余时间。系统还可设置运用日志组合查询、智能分析功能,对设备运用情况自动进行统计分析,对即将到更新改造周期或经常使用不良的设备进行智能分析、提示,也可人工手动定向查询、分析,实现对设备全寿命动态跟踪管理。
3.6机车或设备调拨管理
机车或设备的调拨由通信段级管理人员发起,选择机车或设备、输入/导入调拨原因和依据,发起调拨程序。局内调拨时,调出的出入库检测点在确认机车下线并进入整备状态后,确认调出,调入的出入库检测点在确认机车到达后确认调入,完成调拨工作。出局调拨时,调出出入库检测点在确认机车下线并完成整备后确认即可完成。
3.7报废管理
针对车载通信设备(或板件)进行报废操作,报废界面应显示设备的主要构成,如CIR主机、LBJ、MMI、主控板、语音模块、数据模块、GIS单元等,以及上道时间、障碍信息。选择已到报废年限的部件进行报废操作,对于还未到报废年限的部件进行转备品操作,可实现精细化管理,节约投资和成本,减少投资浪费。
3.8软硬件版本管理
车载设备或板件的软、硬件版本及GIS数据版本发生变化时,可选择软硬件版本管理界面,采用人工手动操作方式进行修改。具备条件时,可通过出入检测系统或无线车载设备开放的数据接口,在出入库检测时,自动获取并自动更新软、硬件版本等相关信息。3.9履历管理
根据总公司车载设备履历簿管理要求,系统提取设备基础台账信息、运用日志信息,自动生成实时履历簿。3.10信息共享
各级用户可根据权限查阅设备(板件)全寿命范围内的基础数据、检修记录、运用日志等相关数据。如:无线检修所可以查询现场设备运用情况、机车入库检测记录、设备故障现象、倒换原因、处理人员等信息;无线检修工区可查询设备(板件)的入所修测试记录、状态、检修人员,上次机车入库情况等信息;各级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查询。技术管理文件、设备技术资料、作业指导书、故障案例、数据分析软件、维护软件、GIS数据、各次软件升级补丁等资料的共享,通过、浏览、下载方式实现。充分利用办公局域网覆盖通信各管理环节,以及系统基础数据、检修记录、运用日志等,可根据不同管理需求进行功能扩展。如:工作任务管理,具备任务下达通知、签认、闭环管理;年、月度检修计划及进度管理;无线检修所设备轮修过程管理及检修记录电子化;设备运用质量报表统计、分析;故障、障碍登记簿管理等,最终实现无线车载设备维护管理无纸化。
4系统构建建议
管理活动是时展的产物。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就是一种优化。
自从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与需要,本文将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分析通信设备制造业供应管理的优化。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通信设备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就是制造。通讯设备包括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三大产品系列,但在通信设备制造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线路、网络设备等组装活动,均列为通讯设备制造活动,从事这个活动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
1市场需求复杂。通信设备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和企业级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级需求更大更强,此外,由电信运营商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2能充分利用工作人员优势。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两种。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将进行装配调试,对确实没有问题的入库管理。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的工作人员对半成品进行组装成成品。这样做的好处不但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且客户订单下达后能够迅速交付成品。
三、通信设备制造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1成本计算不准确。在我国通信设备成品一般采用人工成本核算,而人工核算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无法准确进行数据处理,使得成本计算存在相当大的误差。人工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所生产产品价格昂贵,根本无法与世界同类产品形成竞争机制。
2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有的企业虽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很少应用到这些企业当中。因此提高管理工具的性能成了摆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3通信设备制造业应变能力差。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级世界,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定制,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这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只有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才能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四、通信设备制造业管理优化的建议
1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要真诚合作。在通信设备供应链中,不但要求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且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应链管理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调查,企业之间进行了合作,就会使销售收入稳步上升,供货时间大大缩短,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超级秘书网
2通信设备制造业要实行信息化。由于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行业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息化的范围、内容、进度。推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应该坚持:经济市场引领、分类分别引导的方针,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3建立有效的集成信息共享系统。在一般的认识中,供应链各环节中流转的主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控制流等的概念。这些“流”的存在,大都离不开一个高效集成的信息和数据共享系统。在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选择MRP系统成为世界主流,但相对于中国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更加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适应性不可乐观,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利用企业自身的力量建设辅助的外部信息系统,才能较为理想的达到预期目的。
管理活动是时展的产物。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就是一种优化。
自从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与需要,本文将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分析通信设备制造业供应管理的优化。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通信设备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就是制造。通讯设备包括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三大产品系列,但在通信设备制造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线路、网络设备等组装活动,均列为通讯设备制造活动,从事这个活动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
1市场需求复杂。通信设备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和企业级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级需求更大更强,此外,由电信运营商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2能充分利用工作人员优势。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两种。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将进行装配调试,对确实没有问题的入库管理。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的工作人员对半成品进行组装成成品。这样做的好处不但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且客户订单下达后能够迅速交付成品。
三、通信设备制造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1成本计算不准确。在我国通信设备成品一般采用人工成本核算,而人工核算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无法准确进行数据处理,使得成本计算存在相当大的误差。人工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所生产产品价格昂贵,根本无法与世界同类产品形成竞争机制。
2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有的企业虽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很少应用到这些企业当中。因此提高管理工具的性能成了摆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3通信设备制造业应变能力差。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级世界,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定制,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这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只有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才能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四、通信设备制造业管理优化的建议
1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要真诚合作。在通信设备供应链中,不但要求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且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应链管理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调查,企业之间进行了合作,就会使销售收入稳步上升,供货时间大大缩短,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
2通信设备制造业要实行信息化。由于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行业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息化的范围、内容、进度。推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应该坚持:经济市场引领、分类分别引导的方针,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3建立有效的集成信息共享系统。在一般的认识中,供应链各环节中流转的主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控制流等的概念。这些“流”的存在,大都离不开一个高效集成的信息和数据共享系统。在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选择MRP系统成为世界主流,但相对于中国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更加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适应性不可乐观,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利用企业自身的力量建设辅助的外部信息系统,才能较为理想的达到预期目的。
2设计步骤。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包括系统软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两个阶段:首先,对于系统软件的设计,应对其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组成模块进行分析,确立每个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人机界面的主要功能。其次对于数据库结构设计,应从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出发,确定相应的数据表及索引关键词,同时选择较优的数据储存结构,从而提高整个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3设计原则:(1)安全可靠原则。基于电力系统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性来说,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应严格遵守安全可靠性原则,保持程序设计及通信安全的严谨性,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布局,最终达到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提升。(2)实用性原则。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设计应采用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并尽量使操作系统平台简单易懂,避免由于人员调动出现的电力通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系统操作方法等问题。
二、通信设备的状态检修
1实现设备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基础的夯实,是实行电力信息通信设备检修的关键。换言之就是要从维护好设备转变到使用好资产。同时在检修策略制定时应根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安排,对于维护成本高且投入产出较低的设备提倡以换代修。另一方面,要学会将设备管理重点转移到到科学分析上,从而促进设备状态检修的常态化。
2设备状态检修过程中应注意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摆脱以往单一数据单一用途的做法,对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后,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并从时间、指标等多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使单项数据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利于设备的状态评价和检修决策工作。
3采用先进的在线监测和辅助诊断技术,实现在线监测从报警到预警方向的发展,对可表征设备状态的工况量进行监测。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对设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减少主观随意性,从而使设备状态检修更好的为设备管理服务,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USB通信端口因其具有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传输速率快,连接灵活等优点在测试通信设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目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上也都配置有USB通信端口。所以我们选择通过计算机(PC)USB口建立通信协议,经控制系统(转换模块)得到数字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到驱动及保护电路用以射频开关网络的控制,最终达到设计的功能要求。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在设计上选择了直接购买成品控制转换模块(ElexolUSBIO24R)和电源模块(明伟NED-75B),构建测试装置系统框图,如图1。
射频开关网络是此测试装置的核心模块,也是自动测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控制信号流向的任务,而射频开关又是组成射频开关网络的核心部件。所以射频开关的精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寿命是关乎整个测试装置好坏的关键。查询资料后最终选定Agilent射频开关,它在2百万次内能保证0.03dB插入损耗的重复性,具有较高的端口隔离度和高的可靠性,符合设计要求。
2射频开关网络设计
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装置的功能既要满足不同产品的基本参数测试又要满足基站天线产品的相位测试要求,而且所用射频开关数量最少,成本最低。最终决定用2个一分六的射频开关(AgilentL7106A带TTL电平控制功能),和4个一分二的射频开关(Agilent8762A带TTL电平控制功能)进行开关网络设计,如图2所示。LowFrequency(L+45,L-45,R+45,R-45)实现的是全矩阵(任意两端口之间可以实现互联测试),HighFrequency(L-45,R+45,L+45,R-45)实现的是半矩阵(除L-45-R+45和L+45-R-45之间不能进行互联测试外,其它任意两端口之间都可以进行互联测试),跳线A-B,B-C,C-D,D-2作为基本参数测试和相位测试的跳线。当需要测试产品的基本参数(例如:回波损耗,隔离度等参数时),连接跳线A-B,C-D,D-2而跳线B-C为空,端口1和端口2接网分仪的两个端口。当需要进行相位测试时,拆除跳线A-B,C-D,连接跳线B-C,端口D连接相位测试Sensor,且端口1,和端口2分别连接网分仪的两个端口。
3控制电路设计
根据组合开关设计的功能性要求,由驱动电路,监控电路及工作保护电路组成,如图3所示。输入的控制信号由译码器74HC138进行逻辑分配后,经达林顿管ULN2803对射频开关不同位置进行控制。再连接或门74HC32后经达林顿管ULN2803连接到LED灯,用以监测射频开关工作状态。当射频开关行程通路时,开关状态指示灯同时被点亮。同理对一分二的射频开关控制电路的设计。
对于系统状态的监控,通过与非门74HC00与电容构成震荡电路。当系统工作时,系统LED灯呈闪烁状态。接下来对+24V和+5V的电源状态监控,通过与非门74HC00进行逻辑判定后连接到达林顿管ULN2803后接LED。任一电源发生故障时,LED灯将熄灭。
最后使用稳压管对控制模块进行保护,使其工作电压始终工作在5.1V。
4实物制作及测试系统调试
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测试装置的装配,如图4所示。用基于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开发好的测试程序对其进行逻辑和通断调试,最终符合设计的功能性要求。再将其安装到标准的机柜当中进行测试系统验证。经过测试,此测试装置的参数如下:(1)频率范围:DC~3GHz;(2)最大功率:<1watt;(3)各端口的驻波比VSWR:<1.15,(<3GHz);(4)指定端口间的隔离度Isolation:>150dB(<3GHz);(5)插入损耗InsertionLoss:<1.2dB(<3GHz);(6)单个开关切换时间:<15ms,系统总切换时间:<50ms。
2数据处理模型分析
针对不同的设备,评价标准也各有差异。为全面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评价标准中含有多项指标,均有专家系统为其打出的分值。在此将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变化型,二是开关型。
2.1面积法
先将周期内采集的所有数据转换为面积数据,将其作为评价模型的输入。此方法主要用于连续变化型指标的处理。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将监测数据生成统计曲线,可反映指在特定阶段内的运行状况;而后挑选设备的一个指标,将其评价标准与相应的统计曲线置于同一个坐标系中,以方便观察分析。评价标准会将曲线划分为两部分,只考虑能够表示设备超标运行的异常面积。面积越大、异常时间越久,表明设备超标越严重,则评价时给的分数就低;相反,超标越轻,得分越多。可根据实际运行的异常面积在最大异常面积占的比重衡量设备指标的异常程度。通常需要考虑两种情况,即当某一指标有且只有一条评判标准线和某一指标有多条评判标准线。此外,设备在实际工作时,随着时间的变动,电力系统负荷也在起伏变动。这必然会影响到信息通信系统中的数据流量,所以就同一个指标而言,在其不同的运行阶段,应制定相适应的标准。标准变化的幅值与时间区间可参考电力系统负荷曲线、系统运行经验以及各通信设备运行特点而具体确定。须注意的是,在求面积时,还应观察设备指标是否长时间运行在规定的最高告警线上方。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合理的值,一旦超过此值,必须提出紧急告警,并予以相应的处理。
2.2统计方法
适用于开关型指标。该方法具有离散性,所以不适宜采用曲线模型处理,可借助概率统计的方法加以处理。即将周期内采集的数据信息转换为概率,作为评价模型的输入。同时规定采集结果为真时,其值为1,否则为0。该方法有两个步骤,先求取参考值,然后确定处理结果。
3评价模型
3.1阈值型评分模型
主要适用于给定正常运行边界或者是极限运行范围的指标,其中,i表示设定的指标运行边界或者是指标极限运行条件;ki(i=0,1)表示设备每种状态下的应扣除的分数。
3.2曲线型评分模型
主要适用在指标偏离基准越大扣分越多的情况。本文选择指数函数作为评分模型,基本模式如下:y=ax-1该模型输入x为连续变化型数据处理的结果S或者是开关型指标最后为0的状态量的个数。在实际计算中,指标类型不同,确定底数a的方式也不同。4.3逻辑与型评分模型主要适用于某一指标由若干状态共同决定的情况,其基本模型如下:x=x1∩x2∩…xi∩…∩xn其中,布尔值1代表状态良好;布尔值0表示故障;xi代表评分对象中第i个状态的布尔值;ki(i=0,1)代表建议设备每种状态下的应扣除分数。最终评分方法则分为三个步骤,先筛选,确保筛选后的数据包含有分值和时间;再判断,最后加以处理。
4模型可行性的验证
采用的是自2012年05月20日到2012年06月20日的CPU利用率数据。已知评价标准为设备CPU平均利用率高于60%的部分越限越多扣越多,严重故障警戒为90%,该指标满分5分。经过对所有指标模型的实际校验,本文提出模型均符合现有实际系统,能够满足信息和通信系统状态检修的基本要求。但必须经过长期实际运行检验,不断修正参数和完善模型,最终才能达到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精确的评价效果。
1.1FPGA技术
FPGA采用基于查表技术和SRAM工艺的逻辑块编程技术。同CPLD相比,逻辑块密度更高,触发器更多,设计更灵活,多用于大规模电路的设计,尤其更适合做复杂的时序逻辑。由于FPGA采用SRAM工艺,断电后数据丢失,实际应用时还须外挂一个ERPROM或FlashMemory来存储编程数据。典型的器件如Altera公司的FLEX、ACEX、APEX、Cyclone和Stratix系列,Xilinx公司的Spartan和Virtex系列等。本设计考虑到速率和带宽的问题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Ⅱ系列芯片。
1.2物理隔离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多方融合,传统的通信方式也不断被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网络通信所代替。网络通信拓展了通信的业务范围,使通信变得更加高效、便捷。由于人们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传输的精准性、保密性问题日益凸显。物理隔离技术可确保隔离有害攻击,在可信网络之外和保证可信网络内部信息不外泄的前提下,完成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现今世界,每个人都需要各种来源的信息,尤其在其决策性的业务中更需要依赖于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人们在行业部门和关键业务中都大量地采用计算系统和网络技术,从而带来了新的威胁和风险。因此,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已不再是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一种特殊需求。实际上,所有领域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千兆以太网技术
千兆以太网技术不仅继承了以太网技术的很多优点,同时又具有许多新特性,例如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编解码方案采用8B/10B的编码技术,采用载波扩展和分组突发技术等。正是因为千兆以太网的这些优秀的新特性,它目前已经成为局域网的主流解决方案。千兆以太网的技术规范包括CSMA/CD协议、以太网帧结构、全双工模式、流量控制以及IEEE802.3标准中所定义的管理对象。千兆以太网的关键技术是MAC层和千兆以太网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2数字气象应急通信设备的系统组成及原理
2.1应用拓扑结构
本通信系统由便携式气象应急通信设备、指挥中心端设备以及传输系统组成。中心端设备由以太网交换模块、视频解码模块、电话网关模块、视频客户端软件等组成。本设计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体系结构。
2.2硬件设计工作原理及信号流程
数字气象应急通信设备由网络视频模块、电话网关模块、以太网交换模块、传输模块以及电源供电模块等组成(图2)。(1)以太网交换模块。内置高性能交换引擎,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实现以太网数据的交换转发。交换引擎支持8个以太网接口,可划分WLAN,支持多种优先级设置,以实现视频、电话及以太网数据等业务的隔离传输,满足各种业务对带宽和实时性的要求。动态共享缓存实现对数据包的存储。(2)网络视频模块。网络视频模块实现数字音视频在以太网进行实时传输(图3)。视频及音频信号分别经模/数转换后,进入视频音频处理器,进行压缩编码。编码后的音频和视频数据流经网络处理器处理成以太网数据包,在网络中进行传输[3-4]。视频压缩编码采用H.264,可以以较低的码率实现视频的高质量的传输,较MPEG-2/MPEG-4等各式可节省网络带宽。音频压缩编码采用MP3格式。(3)电话网关。电话网关模块实现数字电话在以太网进行实时传输。二线电话信号先经2/4转换,进入编解码电路,进行压缩编码和解码。网络处理器完成对编、解码的音频信号的打包和解包处理,其中包括一些协议处理。打包后的音频流在以太网上进行传输。本系统音频编解码采用G.729,码率为8kb/s。(4)传输模块。本设备目前仅支持光纤传输,将来可考虑802.11g以及802.11n等无线桥接传输方式,以及3G无线传输。光纤传输时,以太网交换模块的第8口工作在100BASE-FX模式。(5)电源供电模块。本设备采用220V交流供电,也可采用12V(9~18V)直流供电(可采用外挂电池盒供电)。
3以太网交换模块的实现
MAC模块处理是用FPGA来实现的,由于传输速率高,并串变换后8B/10B是由Altera公司的CPLD内核来实现的。以太网交换模块的实现包括以太网控制器MAC模块的FPGA设计和MAC子层的编程,物理层PHY的器件选择和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MⅡ/GMⅡ接口和吉比特模式下支持的RGMⅡ接口的设计。Altera公司的CycloneⅡ系列器件可以集成完整的千兆以太网硬核,硬核包括网络控制器(MAC模块)以及可选择的物理层PCS模块和PMA模块,其中MAC模块支持10/100/1000Mb/s。Altera公司自主开发的SOPCBuilder工具可以提供快速搭建SOPC系统的能力,这种架构可以包含1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PU),提供存储器接口,设备和系统互连逻辑的复杂系统。
3.1整体信号流程
在发送数据的时候,MAC模块过来的数据送到PHY,对PHY来说,没有帧的概念,都是数据而不管什么地址,数据还是CRC。在此把并行数据转化为串行流数据,将8位数据比特编码为一个10位传输序列。在传输前,将串行链路中要发送的8位数据比特被转换成一个10比特代码组,其中2比特“特殊字符”表示的信令和控制功能有表示数据帧的开始,数据帧的结束和链路结构。传输代码中额外增加比特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串行链路的传输特性,以确保有足够的位级传输出现,接收机可以从数据流中恢复“时钟”。再按照物理层的编码规则(10BASE-T的NRZ编码或10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1000BASE-T的4D-PAM5编码)把数据编码,编码后的数据再变为模拟信号通过光收发器把数据送出去。收数据的流程与之相反[5-6]。
3.2IP核的支持
Altera的FPGA器件提供了参数可设置的千兆以太网大型处理器,可在Altera的cycloneⅡ或ArriaGX等多种器件中实现,选择配置与其相应的接口标准。其IP核的参数如下:①支持IEEE802.3标准;②多通道MAC,支持最多24端口;③10/100/1000Mb支持全双工工作模式;④以太网物理层编码子层1000BASE-X/SGMⅡ标准的自协商。
3.3MAC的FPGA设计
本以太网控制器MAC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分为MAC模块,主机接口模块和管理数据输入输出模块。其中,MAC模块主要执行在全双工模式下的流量控制,MAC帧实现发送和接收功能,其主要操作有MAC帧的打包与解包以及纠错检测,并且提供了到外部物理层器(PHY)器件的并行数据接口,物理层处理直接利用商用千兆PHY器件,主要开发集中在MAC控制器的设计中。管理应用模块连接以太网的物理层和链路层,提供了数据输入和输出,并且提供了标准的IEEE802.3媒体介质独立接口。主机接口模块则提供以太网控制器与上层协议(如TCP/IP协议)之间的接口,并且用于数据的发送、接收以及完成控制器内各种寄存器的设置。
3.4接口的设计
整个系统模块间连接如图4所示。其中,PCS模块代表物理层的物理编码子层,PMA模块代表物理介质接入层。吉比特模式下支持RGMⅡ接口。GMⅡ接口为MAC模块与以太网物理层(PHY)设备提供了无缝连接;可选择的管理数据输入/输出模块为以太网物理层(PHY)提供管理信息;为用户提供基于Aalon-ST的8bit/32bit接口;可选择的集成物理介质介入模块。
3.5千兆以太网IP核的设计
利用Altera公司的FPGA芯片通过QuartusⅡ设计平台可以开发出以太网MAC控制器IP核,它可实现单条或多条吉比特以太网链路,并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可与任意以太网端口相连。整个配置过程是将IP核进行参数设置并配置为所需模式,利用FPGA内部提供的FI-FO模块并设置FIFO存储器的类型及存储器的数据长度。将IP核设置为千兆以太网MAC模块,并配置MAC模块的功能。由PHY器件提供可选的PCS模块。表1中描述了接口信号和MAC以太网端GMⅡ模块信号等,GMⅡ模块的接收信号一般直接连到PHY器件上,负责与PHY器件的数据交互,其信号与PHY器件接口一一对应(表1)。相应的接口信号包括:控制接口信号,复位信号,MAC系统端信号(包括接收接口信号和发送接口信号),MAC以太网端信号(包括GMⅡ模块信号和PHY管理接口信号)。
3.6物理层(PHY)的设计
Altera公司的千兆以太网MAC核默认支持的物理层器件有支持10/100/1000Mb/s的Marveil88E1145,NationalDP83865以及支持双物理层和10/100/l000Mb/s的Marvell88E1111。在此,选择Marveil88E1111为PHY器件。吉比特PHY芯片通过GMⅡ接口与MAC模块的连接如图5所示。Marveil88E1111是AlaskaUltraMarrell公司的吉比特以太网物理层收发器,它合并了Marrell的虚拟电缆特点,应用反射技术可以远程识别潜在的电缆失灵。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以太网协议,支持GMⅡ,TBI和简化的吉比特媒体独立接口RGMⅡ。完整的1.5GHz的1000BASE-X串并光纤收发应用。4个时间选择模式的RGMⅡ接口。超低功耗,只有0.75W。内部只要2种电源(2.5V和1.2V),I/O接口为3.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