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总结知识点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6 21:49: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总结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总结知识点

篇1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P29

二、海陆变迁

(1)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单元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时间短、常变化气候: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

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三、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热力差异】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温带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温带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

第四单元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讲法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数最多)、伊斯兰教(在我国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积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国界划分依据各不相同,有用山脉、河流、经纬线等。

领土是国界线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4、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总部在美国纽约;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篇2

1..深入思考

纵横联系

要学好地理,深入思考不可缺少,随着学习的进阶,你要加大深入思考时间在所有地理学习时间中的比例。

与“热点”问题联系:经常用课本中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联系,通过深入思考,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与历史联系:把地理和历史相联系。如把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上近代西方殖民活动联系起来。

用政治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如,用哲学原理分析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你要经常浏览一些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找出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层联系。例如,把地理中的工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相联系。

运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知识:例如,用数学图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用数学公式分析某些地理原理。再例如,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原因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不同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深入思考:例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

地理和物理,都有一个“理”字,因此,你可以尝试着把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用于地理。例如,深入思考。如果说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深入思考,那么,对于地理来说,至少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要深入思考,例如围绕某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你可以把“经度、纬度”作为一个核心知识点,围绕“经度、纬度”这个核心,把课本上所有重点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风带、地形、植被、农业等进行归类。这样,当你在做题时,涉及到某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你就能想到对应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了;反之,当你做题时得知某个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信息时,就有可能猜测出这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了。

总之,在深入思考时,你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小球,你可以放在手中、随意玩弄。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时,你要深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海啸或者海平面发生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那些重大影响?”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你还要翻阅课本和参考书。

养成时刻深入思考的习惯

例如,随时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2.把握要点

把握基本知识点的要点

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指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点、结论等。它们分布在课本中的各个部分,从大的方面,有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等;从小的方面,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气候类型等等。

一般的,能够体现地理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的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如历史、政治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多为高考的重点。

把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要点的两种方法:一、自己总结出知识点的要点。你在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精读课本、看参考书时,把基本知识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并记忆准确,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能不断提高你的把握要点能力。二、记忆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要点。有些老师和参考书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总结的很好:非常清晰、完整、简明,你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灵活运用性差。

你可以把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并与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总结的更好。

总结出典型题目的要点并归类

平时学习时练习做的不错,但考试时却有很多题目做不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做题时不能把握要点。地理不像数学,没有那么多解题技巧,对于很多题目,只要你能分析出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要点,往往就能解决了。例如“太阳高度角”类题目,只要你把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等运用到这道题目对应的地理知识点,往往就能解决了。

老师和参考书:对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典型题目的要点,你可以把老师和参考书上总结的要点记忆下来,练习和考试时,直接一一对应就可以了。

归类:把典型题目的要点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按照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并“串”起来,就能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适用于地理处于高级阶段者)

所谓“热点”题目,就是把运用地理知识点解决当前“热点”问题。你可以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的信息中总结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课本上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通过仔细分析历年考题中的“热点”题目,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你还能知道自己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要点:在浏览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时,你只吸收那些与课本和高考大纲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信息,对于其他的信息,你不必理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提高把握要点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有用信息,鉴别错误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另外,你不必从“学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的过于深入。

总结、回忆、笔记本

题型和解题套路:对于地理,有很多题型,每个题型往往都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你要把总结出的题型和解题套路记在笔记本上,随着题目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解题套路。

由于地理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较多,不同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进行组合,会出现多个题型,所以,你还要不断简化题型。

这些东西,你要记在笔记本上。

回忆再现: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脑中可以不断的回忆再现,回忆再现地理原理、知识点、一幅幅地图、解题技巧、解题套路、知识体系,等等。

知识体系:你的知识体系要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笔记本,一个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整理笔记本、梳理和回忆知识,使笔记本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晰。

3.查漏补缺

尽快弥补知识漏洞

初中地理知识的相关基础知识: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相关知识,都要尽快掌握好,不能有知识上的明显漏洞。要形成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放在一起学习;你还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例如学习高中“地球运动”时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高中“地壳运动”时应复习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部分,等等。

以前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以前没有学好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初中课本上的还高中的,你都要尽快掌握好。

历史、政治、语文、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

地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如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你的语文文言文没有学好,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数学工具如立体几何没学好,也会影响地理的学习。你可以根据历年高考题,体味如何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地理中。

高考地理中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篇3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三、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成介林.“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32-33.

篇4

二、总结关键词句

口号式的朗读不适合所有的地理语言,需要将某些地理知识经过总结、提炼、加工、概括,形成相对比较工整或对称,词句相对简练的地理语言。例如,在教学“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知识的时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该知识总结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教学“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特点”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南北走向,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在教学“夏季风对降水的影响”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夏季风强,降水多,易洪涝;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干旱”。

三、韵律朗读训练

口号式的朗读,需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这样学生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读出了趣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乐于朗读,特别是当集体朗读时,就特别有意思,类似于喊口号了。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时,将每三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故意拉长些。还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训练。如一同学读“迎风坡”,另一同学接着说“降水多”,一同学读“背风坡”,另一同学接“降水少”。这种口号式的朗读法,富有韵律和节奏,只要多朗读几遍,学生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

篇5

受“微课程”的“微”、“小”、“精”所限,其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也更为明确;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将教学资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等进行有机的融合,进一步突出教学主题,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2)交互性强、适用范围广。

由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视频多较短小,可以很便捷地网络上进行传播、交流;这也更便于学习者在线观看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进行实时的学习交流。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查看、解答、评价等手段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也进一步推动“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范围,如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或交流。

二、微课程的分类

(1)讲授型。

既以传统教学为基础,进行知识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这也是最觉的“微课程”形式。

(2)答疑型。

既以教学实践中的典型例题、试题等以“微课程”形式进行讲解分析为主,但其重点侧重于解题思路以及分析过程上。

(3)答疑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则是针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各种疑问,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解答。

(4)实验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些理科课程中的一些典型实验进行的相关设计,其重点则多放于实验的步骤、操作、演示上。

(5)活动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学习活动所进行了探究、讨论。

三、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前期,必须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微课程”来进一步调动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趣味性原则。

“微课程”教学也无法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教师可以实时进行管理与监督,这就容易出现学生不爱学、懒得学等问题发生。因此,地理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充分把握趣味性原则,并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使得“微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以进一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适度分解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须合理掌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并将其适度分解。分解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微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以及教学目标等。

四、初中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选题设计。

“微课程”在选题时,一定要针对某一知识点,不宜有较多内容,仅以将某一个知识讲清、讲透即可。

(2)时间设计。

受“微课程”的“微”、“小”、“精”所限,其教学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使相关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完成。

篇6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因此一般采用直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一般是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逐个讲解,并对基本能力和技巧进行反复训练和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变多、变深、变难,教学主要是偏重于对理论、规律、原理进行解释,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上进行疑难点解答。高中地理考试偏重于对能力的考察,出题比较灵活,这样就要求在进行初中和高中地理衔接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图形上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推理,提高学生用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一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在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方面,初中生能力有限,还不擅长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而高中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一般是采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学习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二、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措施

1.老师要十分了解地理的教材内容

在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一这个学期,老师应该要对高中地理的教材进行了解,并能够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解,同时还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标准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真正明白整个教学系统,对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掌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分析,要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衔接初中和高中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旧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点的比较和学习,在脑海中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储存更多的知识量,注意对初中残缺的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和弥补,加强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完善知识体系,进而用高中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假说或者是寻找多种可能性的结论和答案;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将掌握的信息汇聚到同一个方向,进而找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中都十分强调用图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应该要根据这个共同点进行知识点衔接,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衔接和思维转换。

3.注意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为了能够使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更加衔接起来,老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迁移,多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这样不仅能够使地理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

4.注意端正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

在高一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老师的言谈举止上进行模仿,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正确的态度进行表扬和肯定,或者是其他奖励方式,这样能够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自身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激励、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这样能够从学生内部进行态度端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错误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和相应的惩罚,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抑制或者是弱化错误行为的倾向,同时用比较公正、客观的方式对正确态度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能够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篇7

二、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一)选取生活化问题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的教学要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时对学生的入门引导,然后才是进行后续的课程教学。在情境教学体验中,可以选取和生活实践相关的地理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例如可以引入“天狗吃月亮”等趣味典故,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去表演该神话故事,表演完后让学生解释原因,激发学生去探究星体运转规律方面的地理知识。或者可以在讲授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说刮东风就要下雨了,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例子,能很好的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地理知识点,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主动的掌握雨水形成、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点。在情景体验教学中引入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的引领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现代教育技术也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场景,尤其是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模拟出地理场景,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体验了解地理知识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案例:学习地震形成原因时,老师先为学生播放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节目《311日本地震大剖析》,通过多媒体资料,可以较为全面的向学生介绍地震现象,让学生如临其境。播放完节目资料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地震的形成原因,动态的展示地壳内的岩石运动,通过多媒体设置的知识情境,让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而生动。而在讲授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人文风情时,可以选择一些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节目,去欣赏大自然的壮阔,了解到不同的地貌特征以及人文景观,能够做到寓教于乐。

(三)借助教学模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地理的学科体系中,有一些知识点诸如等高线的画法、经纬度的划分等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只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初中生难以很好的掌握。地理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借助地理教学模具,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法,可以抽象的知识要点形象化,对学生来说更直观易懂。传统的教学模具有地球仪、等高线示意图、平面地图、区域板块模型等,借助这些教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了解经纬度或者不同时区的划分等难点等。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进步,现在的教学工具,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各种电子板地图应用、GIS软件等地理信息工具,在教学中也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例如在讲解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时,运用GIS技术将地理特征数据化,更便于查询和分析数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3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地理知识点图像化表达的形式。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换言之,没有地图就没有今天的地理学科。地图能展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学生通过剖析地图能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地图也是地理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要学好地理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地图教学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直接脱离地图,把地理知识点枯燥无味地硬塞给学生,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读图技巧,让学生在不断的读图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读图、析图和绘图能力,并建立起有空间概念的地理知识架构。那么,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下面将提出三点具体的措施。

一、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

要使学生会看图、析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点和地图的相互转换,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地理课时和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加上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部分学生对中国地图是陌生的,他们对我国省份的地理位置、外部轮廓和分布区域都不了解。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容易混乱的地理名称,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可以通过课堂抽查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第二,构建有效的知识架构体系。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时,要引导学生构建明确、完整和简单的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建立起高效合理的地理知识网络,才能把基础知识有条不紊地掌握起来。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熟悉且相关的旧知识说起,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还能帮助学生构建高效的知识网络。

二、运用地图进行分类教学

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地图是把地球表面或某区域在平面上简化的、按比例缩小并附有解释的反映。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通过符号语言进行表达的。从地图诞生之际,地理学也就产生了。地图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多种类型。按照地图反映的内容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普通地区、专题地图和全球地图三大类。初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地图有等高线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交通地图等。教师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掌握不同性能地图的教学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地图的性能,进行地图的分类,然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读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教师可以循环运用“看、比、填、画”四个步骤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督促学生时常看不同类型的地图,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回顾地理知识点,在地图上把相关的知识点填写标注出来,特别是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当学生已经形成空间架构时,可以让他们画出地图。如在世界地理分区部分,教师讲解完代表性国家后,可以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写相应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结合气温带的知识,标出这些国家处在什么气温带。把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形象具体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教材上五彩缤纷、各色各样的地图,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面对不一样的地图会毫无思绪。因此,教师除了要把教材中的地图分类教学外,还要把读图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无论面对怎样变化的地图,都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三步读图法”。第一步,读标题。所有的地理图表中都有会有一个标题,通过读标题,我们可以掌握该图表所指明的地理位置和内容方向。第二步,读图例。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图例则是地图的语言,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地图上的线条、颜色、形状各代表着什么。第三步,结合思考的问题,读图表内容。教材里的地图多数配有“读图思考题”,以提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由浅入深地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中探究出基本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综上所述,读图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把教材中不同的地图进行分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技巧,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

篇9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作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感到压力很大,面对新课改,我认为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初中地理教学走入一个新的天地。以下是结合我十二年教学生涯及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总结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感受。

1、高效课堂的前提――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地理难学吗?

地理这门功课是七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知识课堂上讲过了,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家长也困惑:“初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是正常的,因为初中地理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同学们小学时接触地理知识不多,到初中一开始就接触到地球地图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起来感觉压力很大。初一上学期,学生对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空间知识还未学到,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2、高效课堂的过程――学生如何学好地理。

2.1树立信心是学好地理,进入高效课堂的前提。

虽然同学们现在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一定要有信心学好它。平时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先初步理解,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坚持这样做,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2走进地理课堂,许多学生在地理课上感到困惑。

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题就不知所措了?这与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课有直接关系。“课堂三刻值千金”,45分钟的含金量不容小觑。为了上好地理课,必须努力做到三个方面:

首先,预习:预习非常重要,预习只需快速浏览一下,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必要的预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新课的内容有所熟悉,以便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而且还能了解自己知识薄弱点。

其次,记笔记:上课时能适当有重点地记笔记也很重要,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最好能空出五分之一的空间,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盲目滥记、为求只字不漏、图文并茂,其实也是误区。因为记多了影响听讲,会舍本求末的。

最后,要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巩固,效果更佳。

2.3进入初中走进地理书,随着课程的增多,要读的书多怎么办?

我看重多理解。没有必要花很多心血去背诵,建议将书“由厚变薄”“再薄变厚”。概括出原理,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再去记忆,知识点力求全面,很轻松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师如何教好地理。

新一的地理课程改革,高效地理课堂要求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大胆向课本,向教材,向教师质疑。新教材强调合作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上师生的合作学习,同时表现为课后作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我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符合我校提出的“分层导学”模式,其基本框架是:

3.1第一个环节是温故知新。

初中地理课程一周是两节,在45分钟的课堂中,先用了4分钟来把上节课的知识用问题提问学生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以加强学生印象。并针对上节课学生小测错的部分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3.2第二个环节是展示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是针对这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导学提纲是针对这节课教师设置的若干问题,3~5个问题为佳,时间为3分钟左右。

3.3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针对导学提纲的问题先预习书本,按照学生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回答问题,同时记录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并提问。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4第四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

针对书本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解释,突破重难点。先针对分组学生的提问,由知道答案的不同小组的成员加以解释,实在是全班学生都觉得困难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解释,并加以引导。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5第五个环节是当堂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把一些突出重难点的知识点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展示,问题由学生回答,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突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此环节起引导作用,时间为10分钟。

3.6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此环节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来充当。

3.7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当堂小测。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小组间竞争提问,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当堂小测的形式,把今天教的知识点用3~5个题目来检验一下学生的掌握程度。这两种形式可根据课堂的需要来确定。

4、高效课堂的要求――对新时代地理教师技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师是多面手,不仅会教,还要学生会学,还要把师带生变成生教生,让学生学以致用。今年我还积极推行思维导图和微课程地理模式,“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用于释放老师过多的讲解,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星时间学习。“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学习,让实践检验理论,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名师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教育事业作自己的贡献,也希望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0

一、地理图像内涵

地理图像具体包括在地理教材、课外资料等内容中,是可以解释或表达地理内容、现象、规律、原理的图像。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的有地图、漫画图、示意图、实物图、景观图、统计图,等等。采用这些图像可以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和讲解,地理图像包含的知识内容丰富,准确性更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是一种十分有效且科学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老师必须科学合理的选择图像类型,经过处理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挥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读图技巧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抱有较强的好奇心,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适当地带动学生们对于图像学习的兴趣,合理地构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读图热情,学会从图片中掌握地理信息。

2.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老师须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让学生通过图片掌握其所表达的知识内容和现象,通过图片带动思维,合理的进行知识点划分整理,深入讨论图片中展示问题的内在原因,高效的将图片和地理知识点融合到一起,进行梳理总结,最后学习到具体的地理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方法,避免学生过于注重图像本身而忽略了其内涵。

三、对学生读图技能的培养

1.一图多用。利用图像教学过程,必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思维的高度,提升学生对于同一图片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带领学生展开对比学习和关联性思考。从同一副图片中挖掘出多方位的信息,避免单一片面的思维方式,培养自我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能力。

2.多图并用。老师合理利用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图片,总结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地理内容和现象,让学生在图像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最后解决问题,梳理知识点,构建地理结构体系。

3.掌握规律,图文转换。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地理图像转化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分析实际的问题,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深度问题表层化,方便学生灵活的掌握,图文结合,将图像表达转化成文字表达,增强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

4.填图能力的培养。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比较多,老师可以通过填图方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方便学生强化知识点,进行知识巩固基于记忆。

四、具体的实施方法

1.运用生活中的图像进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教学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合理科学地利用生活中的图像知识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学习世界概况时候,结合实际的图像来进行引入,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选择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省份和区域的地形图片,可以是我国上海的地形图片,或是欧洲著名城市的地形图片,适当地向学生发问。课堂上将图片内容和教学知识点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将我国的地形图片牢记在脑海里,方便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不同城市、区域的位置,深入学习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其他关联内容;学习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时候,可以播放图像结合我国发生的实际地震灾害情况,充分展示地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结合经济等多方面发展因素,考虑出符合具体实际应用的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还可以采用相关食物的图片来深化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们的记忆能力。

2.将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过去的地理教学中最大的缺点是表现能力过于低,学生通过较多的文字描述来进行学习,无法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将多媒体技术和图像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利用具象化的图像资料,将高科技与教学相结合,最大化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对于地质地貌的学习构成中进行地形样貌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进行相关图片的查找,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地理知识的内容,更使学生理解大自然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祖国的自然环境;老师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如城市空间结构学习过程中,向学生引进城市区位图,展示实际的学生居住地区,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行在图像中找出不同的分布区域,分析功能区域不同之处的形成条件,研究区域不同之处的有利因素,及不合理之处,提高学生关注度;加上新颖独特的语言文化,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以激发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该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将是一种新奇的感受,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刺激到反馈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本身形成强烈的好奇心,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体系思维的构建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图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导地位,让学生构建自我的知识结构体系,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构建地理学习思维,提升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