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17:28: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4
1引言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全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最早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后来,这一理论的应用开始日益广泛起来,学校、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旅游、职业形象、政府等主题都积极引入这一理论,对运作流程进行再造,优化了内部要素,改善了主体的整体形象,提高了竞争力。自从中国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攀升,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各类高校也使尽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可谓“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邀请更多企业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一方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的学者主张运用CIS理论重塑大学生个人形象,实现内外兼修,提高职场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个人就业问题。
2塑造大学生个人形象的重要意义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无论对个人职场竞争力的提高还是对国家、民族形象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后工业时代的竞争是形象竞争,大学生群体作为国之栋梁,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对商品和个人品牌竞争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刘絮(2011)认为对消费者或者用人单位而言,不同的国家形象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者选择偏好与国家形象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是互动关系,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会改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态度评价和选择偏好,有助于增强个人软实力,增强职场竞争力。就目前而言,吕子静(2011)认为大学生塑造个人形象系统的最直接动因还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要,产异化竞争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个人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还需要富有被他人认同、接受的文化软实力。李洋阳(2010)认为个人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融入到个人形象体系当中,形成体力、智力、形象力三者和谐统一,让大学生个体在信息严重过剩的今天顺利实现“脱颖而出”。当然,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复杂的,个人的工作能力是种子,工作平台是土壤,形象是培育,工作能力决定了个人质量,形象则决定了个人特色。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新商业时代,可谓“赢者通吃”,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意识十分必要,它对大学生群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内外兼修意义重大。
3基于“CIS”理论的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中导入策略
3.1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个人形象意识
自中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截止到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65万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时,再优秀的个体都有可能被淹没在海量人才信息中。可见,个人形象塑造已是大势所趋,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个人形象塑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定位,打造个人品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品牌的信号传递作用机制,传播个人价值,实现人才供需快速对接。这种个人形象意识不是无源之水,作为大学生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职业规划基础上,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激发自身潜能,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习惯。让个人形象塑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无意注意”。这样大学生才能为以后的职场竞争做好准备,让“首因效应”成为个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促进“自我销售”和个人价值增值的目的。
3.2从行为识别上夯实大学生个人形象基础
如果把大学生“个人形象”比作潜在变量的话,那么个人日常行为就可以称为观测变量。个人形象是无形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个人日常行为做出识别与判断,这些行为竞争力大小主要由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个人综合素质构成,核心是专业基础知识。内外兼修才是个人形象的本质所在,它由个人外在形象和个人内在修养共同组成。外在形象就如商品包装,起到便于识别、促进价值认知作用;内涵修养就如商品质量,构成了职场竞争力基础,两者不统一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嫌。这种职场竞争力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主要由学习力、行动力、创新力、适应力、表达力、创新力、魅力等因素构成。其中行动力、学习力、创新力、表达力等个人行为能力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魅力、思想力、个人影响力等都无从谈起。大学生应该对专业教育给予充分重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摒弃“读书无用论”。当然,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与专业兴趣度成正比。对高校教育者来说,要引导学生全面、科学认识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各类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专业转换制度,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考察后,给予部分对原所学专业确实不感兴趣的学生第二次选择机会,建立人性化、公正化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健康、诚信、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
3.3通过视觉识别加速大学生个人形象传播与识别
大学生持续扩招带来职场竞争的白热化,无差异竞争已经成为个人事业发展新障碍,差异化竞争难度加大,同质化模仿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对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说,聚焦战略将成为个人参与职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自我识别选择只是聚焦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面临有效传播问题。个人形象是分散的、凌乱的,需要大学生将个人形象浓缩为个人独特标识物、礼仪形象、气质形态、行为举止等要素,打造个人品牌,按照做事、做市、做势的思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价值溢价。视觉识别以其独特的视觉传达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将独特的个人形象有效传播给社会公众。在具体视觉形象设计上,要以“传播力和感染力”为原则,充分表达出个人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个性。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大学生未来走向职场的“物质基础”,健康体魄可以带来活力和旺盛斗志,给人第一印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任何工作任务,拥有无限执行力和创造力。其次,要有得体的仪表服饰。服饰是个人气质、文化和思想的外显物,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形态,自然流露出个人的能力和力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给人以训练有素的感觉,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顺利进行自我营销,实现个人价值。
4结语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所有优点的集合,反映了个人综合竞争力,是参与职场竞争的无形名片。如何打造个人形象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CIS理论在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其在其它领域的广泛运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也可以借鉴CIS相关理论,在构建程序和具体策略上可以为个人形象塑造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视角,提高导入效率和正确性。最后,本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虽然讨论了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方面如何构建个人形象策略,但是却没有指出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影响的机理和路径也没有研究透彻,全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缺乏,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参考文献
[1]刘絮.国家形象与消费者品牌态度评价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20.
[2]吕子静.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6668.
[3]李洋阳.管理类研究生个人竞争力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2535.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育 大学生 人格健全 推动
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品行操守,是人性格特征的本质反应。健全的人格会对人在社会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开放的态度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快速融洽的与人建立沟通关系;能够正确设定生活目标;能够积极面对困难挑战;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现在大学生因所处特殊时期而产生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问题有很多,所以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学生人格健全的培养。大学体育教育在高校中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可以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起到推动作用。
一、现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首先,个性呈现出思考和怀疑的特点,尝试运用新思想改变传统思想对他们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增多,但是在教育方面却有比较明显的冲突,社会需求和人才分别受到传统和现代两种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个性还不成熟,这两种思想的矛盾的存在要求大学生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定位。在接触和吸收社会信息的时候,要凭借丰厚的知识累积,确定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标准,进而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
其次,基本都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自尊心强,自立和自强性也较高,宽松自在的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束缚较低,这样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自行判断并处理,也是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锻炼。所以,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行事方式,这些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模式是大学生处理矛盾的主要基础,凸显了他人格的独立性。
再次,个性张扬,表现欲强。现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大学自由的环境更促进了其个性的张扬。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可以纵情展示自我,表演欲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会抓住每一个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以获得机会和关注,凸显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人格健全的推动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的前提和保证,现代大学生受到学习和就业两方面的压力。沉重的压力使得大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会降低学习效果,影响今后的发展。体育教育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它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舒缓心理压力。大学生平时多呆在教室,宿舍,图书馆,单调的生活带来的压力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增加心理重担。在体育教学中营造愉悦放松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感。
(二)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重要目的,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很多自身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个性强,不愿和他人合作,缺少团队精神,会对个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很多学习教育的重点,而体育教育则是最好的实现方式。体育运动项目绝大部分都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学生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够提升成绩,这样会加强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团队精神。再有,在竞技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并提升学生个体的协作能力,队员之间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获得胜利,所以体育比赛时最好的提升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活动。
(三)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提升
除了以上两项之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实现大学生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体育活动本身是极具青春性的,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活力四射的激情的影响,感受并追寻活力,构建寻找美意识。再有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欣赏和鉴赏美的能力,各种体育竞技活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体育教育可以补充学生对于体育赛事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观看了解比赛。体育历史,相关规则的掌握在丰富大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能够了解比赛,欣赏比赛,体验并鉴赏体育之美。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一)要加强对学生健康积极生活态度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体育对所有人来说除了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之外,最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并塑造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体育是社会中常用的,特殊的交往活动,体育赛场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形态。要帮助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了解体育的本质,感悟人生,体味社会。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会使学生在积极争取的时候学会竞争,并且实现互相尊重,互相配合的目的,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要加强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个性强,自我表现欲强,体育课堂能够充分让学生展示自我。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规则任意的表现自我。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明确尊重的重要性,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要注意规范自身行为,讲求体育道德,塑造良好风貌,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并构建健康独立的人格。
四、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总结大学体育教育对推动学生人格健全的意义,总结出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集体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独立人格塑造和健全。
参考文献: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狭义上讲是给在校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的载体。从广义上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社会求职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就业心理辅导,求职就业技巧传授;通过收集社会资源、了解社会需求来提供就业导向,组织相应的专场招聘等。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所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是各大高校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发现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在院校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更多是针对近几年的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心理及求职注意事项等。第二,各大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单一,主要是就业信息收集、以及办理就业手续和离校手续等。
2、就业指导师资建设薄弱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各高校当前普遍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和老师以及部分企业中高层,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所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能针对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起到短期指导和程序上的辅助作用,对在校生个人长远发展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3、就业指导工作中忽略创业指导和教育
在当今高校逐年扩招生源,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是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出路。高校的创业指导和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建设,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少涉及创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存在的创业指导教育大部分是一些相应的竞赛类活动,缺乏一定的倡导和创新。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中,创业指导只占用了很少的课时,使得在校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缺乏创新能力。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求职人数逐年巨增,就业矛盾日显尖锐化,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面对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日显焦躁,在人生选择和奋斗关口上,出现逃避、退缩现象;对于各个就业岗位的竞争中,显现出自卑心理,自信心匮乏;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现实社会的了解,个人期望与现实就业形势的落差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第二、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就业指导培训,大学生个人求职就业没有方向性,在求职就业中出现跟风走,大部分按照固有的常规模式发展。第三、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出现脱节断档的现象,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度较低,没有详细的行业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就业指导内容。
第一、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大纲,根据广泛的调研,收集就业热点,发现求职就业创新处。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覆盖面。就业指导课不再主要针对毕业生,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课程的开设来加强学生就业危机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大二和大三阶段应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确立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大四阶段提升学生求职技巧,增强求职心理,组织多场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提供广阔的空间。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
面对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是非专业的情况,第一,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加入,提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人数,配合部分兼职教师。第二,加强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专家指导交流会,技能培训等,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水平。
3、重视创业教育,提供在校学生创业载体
把创业指导和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一系列载体。第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知识和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的宣传,进行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可行性分析,倡导挑战自我,自主创业,为自己创造就业新岗位。第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专业、生源等情况建立本校学生自主创业制度,鼓励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学校资源,构造大学生创业平台。第三,组织策划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挖掘大学生的知识与潜能,扶持创业团队,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4、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个人能力以及正视所能追求的个人社会价值,做好个人自我认知,摆正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公正评价个人优缺点,继续发扬个人长处,及时弥补不足和短板,完善自我。第二,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动态,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掌握求职技能。第三,提高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能力,树立自信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自己跌倒的地方总结原因并及时改正,作为以后求职路上的经验积累起来;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整,培养个人良好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畅.谈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5.
[2]肖克奇,张振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6,(22)28-30.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25.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365.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知识水平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而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学生管理工作直接相关,日常的细节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规范学生的言行并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当今大学生的基础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在自我成长方面缺乏主动性,还有些学生藐视规则、很难融入集体。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各种困难。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半年军事化管理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
军事化管理来源于军队,通过严格、统一的行为规则和制度来约束军人、训练军人,使军队形成铁的纪律、正直的人格和果断的行动力。半军事化管理则根据管理群体的特征,借用军事化管理的精髓,使群体的凝聚力提高,并通过统一的管理活动,对群难题中的个体进行有意识的锻炼,使整个群体的素质提升。半军事化管理在群体管理中的效果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管理问题,是帮助解决目前大学生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必要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2.半军事化管理实施的方法
2.1以制度为先建立半军事化管理的规范
大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难题是学生个性化发展明显,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不受约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发展状态。半军事化管理强调规范化的行为建立,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不断细化,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而科学的规章制度。首先,在考核组织体系上,系部成立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工作组,负责本系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检查、考核。设立班级考核小组,负责制定本班级学生个人管理量化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其次,在考核内容与标准上,从学生的早晚自习出勤秩序、上课的出勤、教室和宿舍的卫生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量化和要求;最后,在检查考核方法上,实行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系检查组负责每对本系全部班级、每个宿舍进行量化考核,秘书处汇总、整理形成班级每日、每周、每月成绩表。考核之后报系部负责老师审核、存档。对每个班级的考核进行评比,以集体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日常成绩的来源。这样一来,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受到集体的压力和影响,在管理规范的约束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的第一步。
2.2重视思想培养体现半军事化管理的实际作用
军队管理能够使军人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意志,这是军队集体意识强大的主要原因。高校教育并非要将学生的思想发展整齐划一,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发展非常复杂,很多学生在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极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形成一些极端意识、产生极端行为。高校可以借助军事化管理中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管理。例如,请学生写周记,在周记中记录日常生活以及影响个人思想发展的重要事件、感受等,由辅导员阅读并进行反馈,这是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一个较好途径;又如,突出学生社团和干部群体的作用,对思想积极、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社团举行一些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活动、进行积极的价值观宣传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统一的培养,以达到管理目的,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更积极。
2.3营造环境突出半军事化管理的效果
半军事化管理会使部分学生觉得不适应甚至反感,这实际上是因为学生对这种管理方法了解不足。为了使半军事化管理效果发挥出来,学校应该重视营造相应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认同这种管理方式。从新生入手是较好的方法,学院安排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和周末休息的情况下,坚持做到每周半天时间对新生进行军政训练;通过每个学期末召开中期检查表彰会和每学年末召开年终表彰会,及时总结和推广半军事化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加以表彰;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站、报刊、宣传栏、标语、校广播台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半军事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表奖出色的班级、个人,营造浓厚的氛围。半军事化管理环境的营造能够使管理效果更为突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管理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半军事化管理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学生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管理效果。但在实施这种管理的时候应注意,虽然管理思想来源于军队,但大学生不是士兵,半军事化管理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将自己当成“军官”,把学生当作“士兵”,因此,半军事化管理过程中,辅导员需要讲究“度”,在维护学生个人尊严、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个人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延波.半军事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7):123-124.
引言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基于此,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
一、学生个体因素
(一)逆反心理
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现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容易对这种“权力”产生逆反心理。王井云(2010)发现学生对任课教师不满,导致逆反心理。王红梅(2011)认为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及价值目标渐趋多元化,导致逆反心理。邵士昌等人(2012)认为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逆反心理。上述这些学者研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产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
(二)学习兴趣与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学习兴趣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致,部分学生认为要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则产生自学收获大于课堂收获的观点,这就必然引发“隐性逃课”的动机。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邓建壮(2008)认为在不喜欢某一门课,课程内容较难学习的情况下,而又限于组织纪律的约束,这时,学生会采取“隐性逃课”的行为作为抵抗方式。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自律能力偏差,放纵心理强于刻苦学习的努力。王井云(2010)认为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影响课堂的听讲行为。刘秀艳(2012)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
(四)缺乏学习目标
邓建壮(2008)认为有些学生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表现出对将来的前途失去信心,转而对目前的学习毫无兴趣。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个人在大学生活中对于建立新的学习动机不适应。王婷(2011)发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必然导致听课目标的模糊,以致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王云超和李春迪(2012)则认为学生发生隐性逃课的最根本原因是“缺少学习需要”。
(五)微时代导致学生沉迷网络
张慧(2012)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沉迷于聊天或看电子小说。
二、教师因素
(一)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周琦(2001)认为教学方式呆板枯燥,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因此,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教学内容乏味性导致隐性逃课。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教学质量不高,对职业要求认识不充分导致隐性逃课。王婷(2011)认为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使大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课情绪。刘秀艳(2012)认为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多采用灌输式,容易让学生产生隐形逃课行为。
(二)教学管理不力
邓建壮(2008)认为高校的大多数老师对“隐性逃课”现象一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教师的不作为助长了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师生存在沟通障碍,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方面。邓建壮(2008)认为就业压力大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充满功利主义色彩,只对涉及职业实用性知识感兴趣,反之,对能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那么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看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王婷(2011)发现一部分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和就业需要,积极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公务员等。综上所述,就业压力带来的这种盲目学习行为,最终成为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引导方式欠缺
张赛斌(2008)认为家庭教育引导不当导致学生隐性逃课。
(二)家庭环境的差异性
邓建壮(2008)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优势自居,这部分学生对于上课任务纯粹是应付了事。王婷(2011)认为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做一些校外的兼职赚钱,导致上课没有精力听课。
五、制度因素
(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尹海燕(2007)认为高校中相当一部分考试课程(主要为必修课程)仍然没能突破单一的考试手段。考试前划范围、印发习题集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大学生认为不管平时是否认真听课,只要考试前认真复习,则一般能通过考试甚至考得高分。王婷(2011)认为一些科目的考核方式重课本轻课堂,重期末考试轻平时成绩,而且考试试题难度较小,教师在判分时不严格,只凭印象给分。这些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引起学生上课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周琦(2001)认为校规否定“显性逃课”,而“隐性逃课”却不违反校规,使“隐性逃课”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张赛斌(2008)认为教室安排不合理会导致隐性逃课。尹海燕(2007)认为授课班级太大,影响学生听课效果。王云超和李春迪(2012)认为学校的管理对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管理、社团组织管理和课程安排管理。刘秀艳(2012)认为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目标与课程设置不一致时,选择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
结语
关于隐性逃课的动因,国内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解决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本文对国内学者研究隐性逃课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隐性逃课的动因包括五个方面: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等。高校要想杜绝隐性逃课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摆正学习态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改善教学手段,完善备课内容,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切实把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开展就业知识讲座,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明确就业方向;家庭做好学习后方工作,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03).
[2]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5).
[3]杨崇园.关于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4]张予蜀,袁捷,张振玉.“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01).
[5]李建铁.高职大学生逃课的背景分析[J].职业圈.2007(05).
[6]尹海燕.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7]张赛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探析[J].高教论坛,2008(3).
[8]王井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7).
[9]吴丽华,卢森林.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8(12).
[10]邓建壮.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动因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08(6).
[11]钱沿,王海鹰.系统论视角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05).
[12]王红梅.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J].价值工程,2011(28).
[13]王婷.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14]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28-02
在信息社会,媒介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大学生群体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不仅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而且对传播媒介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媒介不仅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便利,而且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媒介的一些负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媒介内容中,沉浸于一些低俗内容,对网络暴力、网络黑客追崇和效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也缺少对媒介理性和客观的认识。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对大学生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高校开展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社会化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媒介产生较高的期待和极大的热情,同时又由于个人对事物的鉴别能力不强、道德约束力较为薄弱等因素,使他们难免会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这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首先,大学生鉴别能力较差。大学生作为特殊年龄的群体,他们关注新生事物的成长,对媒介报道的新事物产生极大的热情。然而,他们的社会化成长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心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把握程度和控制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是新生事物最快的接收者,同时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出去。当大学生接触到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时,对于事物的性质、信息的优劣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很好地鉴别事物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足,是造成他们媒介素养较低的一个原因。
其次,大学生个人关注度不够。大学生个人对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关注度不够,意识欠缺,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这项教育。调查表明,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项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这说明,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媒介素养教育意识。
再次,大学生个人表现欲较强。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使得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和强烈的个人表现欲,希望通过媒介来表达自身的存在价值。他们借助发达的现代传媒技术表达内心的想法,宣泄心中的情绪,却造成了信息的堆积和过剩。由于现代传媒的过滤技术不够完善,会产生过多的信息污染。大学生习惯了在虚拟的媒介中表达自我,一旦遇到现实问题,就会手足无措。同时,虚拟的媒介世界易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难以适应现实生活。
二 教育体系构建欠缺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来完成这项工作。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
首先,教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应构建包括高校、家庭、
媒介、社会团体等多方主体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然而,目前各教育主体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提供规范化、常态化的教育资源,造成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难以提升,教育效果很难见到实效。同时,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是导致媒介素养教育缺失动力的一个原因。
其次,学科体系不健全。学科的建设是基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只有纳入高校的学科建设范围内,才能不断地规范化,才能发挥其教育的效果。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和关注,还未被纳入高校的重要学科建设范围内,很多高校只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管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科建设不完备使得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难以顺利地开展。
三 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资源的充足是媒介素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条件,然而目前无论是师资方面还是资金保障方面都不足,这是制约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客观原因。
首先,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目前,政府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政策支持,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难以保障教育设备的购置和专门师资力量的配备。
其次,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足。目前,在我国高校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多是新闻传媒专业毕业,他们不仅作为学校传媒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同时还要承担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媒介素养教育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师资力量很难保障。
再次,媒介方面的教育资源不开放。媒介组织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主体,可以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对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介专业人员可以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媒介设备可以作为媒介素养教育重要的教学设备。然而,目前很少有媒介参与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大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很有限,这使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了极好的教育资源。四 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的教育保障体系是其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然而,从目前我国开展的教育实践来看,教育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对教育实践缺乏系统的研究。尽管很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过相关论述,但是多数研究都缺乏实证性,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还很欠缺,多数研究较笼统,缺乏实证分析,难以用于指导教育实践。
其次,缺乏教育评估机制。教育评估机制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对教育成果进行检验,总结经验、完善不足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机制,教学效果还未得到检验,更谈不上运用到对实践的指导中,这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难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
五 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关注度不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依赖于政府、社会团体、媒介、高校、家庭等多方的努力。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政策支持、资金短缺是制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现实因素。此外,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依赖高校和教师的力量,其他社会团体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明显不足。
其次,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社会带来丰厚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也影响到媒介的运作和发展。因而,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媒介运行的方式也难免趋于利益化。一些大众传媒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为寻求发展之路,不可避免地会走上功利化的道路,具体表现在媒体报道中经常会充斥着真假掺杂、低俗腐化的信息。大学生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环境下,如果缺乏辨认、甄别、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必然会对自身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利益的驱使下,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在接收媒介信息时也会选择更加功利的方式,看待世界也带着功利的眼光。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
(一)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相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任占忠会长指出:“智者规划”,“适者生存”的新的就业指导理念是在总结经验和吸纳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精华基础上,以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四个转变:从重视学习成绩,到知识能力并重;从重视专业教育,到强化职业探索;从重视传授知识,到互动体验培训;从重视职业规划,到强化职业适应。
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教育是以企业为主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以职业生涯目标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法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发展定位和激发学业动力具有积极作用,其特点是以个人为主体,失去了职业适应的客体。职业规划侧重于自我设计,但就业环境常常不如意。
(二)形成中国大学生应树立职业适应力的战略思想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面临着“自我统合”的困惑。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适应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目标,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准备。其次,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即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适应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比如,一年级为基础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为提高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强化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成熟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职业兴趣
要将爱好培养成特长,将兴趣转变为职业。在职业兴趣的培养中,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之后形成稳定的兴趣,从而培养现实的职业兴趣;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根据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培养和发展兴趣,为事业的成功创造条件。
(二)塑造自身的职业性格
在职业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还要尽力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为塑造健康的人格而学习。学校教育如果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的性格,会使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建立相应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保证教育的有效性。要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优秀校友采访录等形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高尚精神风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环境。
(四)培养职业能力
1.调试良好职业适应的心态
(1)谦虚而随和地处理职场关系。在职场中,需要尽快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不宜太张扬,以免引起大家反感。选择自己的态度:虽然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但可以选择采用适当的方式工作,带着阳光、带着幽默、带着愉快的心情对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快乐工作上,就会产生一连串积极的情感交流。
(2)乐观地面对职场困难。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前途乐观,相信能改变命运,进而改变中国。一个人如果要谋求长久地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而从中更应该培养与陶冶自己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观。职场危机感,危机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源自自身,自身内因决定了职场认知,忠于职守,提升自己工作作风。
(3)始终保持对工作中的激情。把工作当事业,就是对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工作成为自己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让事业成为人生风景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
(4)平和的面对周而复始日常工作。青年人除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外,还应注重学习他人行之有效的做法,来充实自己欠缺的经验,在未形成自己的习惯作法以前,多用开放的思路对各种问题加以思考和反思,努力克服易偏激,容易自卑、浮躁的不平衡心态。特别是要学会自我调解。
2.构建良好的职业适应氛围
(1)建立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就告知每个人必须适应社会,从大一开始就努力营造一个职业氛围,培养各种职业适应力。将职业适应力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2)就业讲座。为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升就业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名人讲座,用他们的成功的经验引导同学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讲座学习到如何确定就业目标、选择职业的发展路径、在面试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等,这些对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1.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本学期,开学初开展以《新起点.新征程.新规划》的主题班会,让大家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大学生也是学生,也要学习。
2.针对早.晚自习,副班长每天必点到,加强了班上同学的出勤意识。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强,出勤率较高;在平时上课和集体活动中同学们较少有迟到、缺席、早退的现象。
3.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大家学习很认真,都在十分认真的备考。
二、积极开展班级建设,特别是班级思想作风建设和班委建设。
1.在平时,我注意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个别“钉子户”与他们谈心,让其解决不爱上早晚自习的陋习。
2.建立了班级QQ群,便于联络班级同学情感、及时传达各种信息。
3.我们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班委的工作原则,以热情、及时、高效、务实为班委的工作宗旨,着力加强班委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召开班委例会,讨论工作上的问题,商量解决办法,加深了班委之间的默契。明确各班委职责,在大型活动中全体配合,在其他活动中各司其职,这样就加强了班委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班级各项事务基本能够顺利完成。
4.与其他五个班班长经常沟通,定期交流工作、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班委会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班级凝聚力,组织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并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院、系、班各项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同学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充实了本班的校园生活。
1.开学初组织了一场全班大动员的辩论赛,很好的联络了班级同学感情,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熟悉。
2.由我们负责组织举办了《新起点.新征程.新规划》《崇尚科学,反对》等主题班会。同学们积极参与,懂得了大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理性生活,丰富了知识。
3.我们与周日组织班上同学去鸣九山庄户外烧烤,班上的同学都玩的很开心,很好的促进班上的团结与相互的交流。
4.在迎新晚会上,我们网工一班无疑是一朵奇葩,舞蹈《雷雷雷》让现场HIGH翻了,舞台剧《灰姑娘》更是让大家乐透了,一首《最美的太阳》让大家感受到了天籁。
6.我们在英语课上组织同学们观看英语电影,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又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增强了同学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7.同学们还积极参加院部各项活动,既获得了综合素质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
四、日常生活
1.团支书时刻关心同学们的生活状况。我们班委也时常同班上同学交流、一起学习、玩耍。在班上同学过生日时,大家集体唱生日歌,为他(她)庆祝,这些都让大家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
2.在今年“中秋节”,我们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个有趣活动,让大家都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和来自集体的关怀。
3.安排生活副班长购买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器材,用于同学们日常体育锻炼,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4.合理安排班费使用,安排副班长管钱,体育委员记账,在每次大型活动后在班上总结算。
5.定期打扫教室,保证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五、与上级保持联系,认真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
1.班委时刻与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做到了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当好了系部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认真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既锻炼了自身工作能力,也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主动解决问题。
1.临近期末未能很好的执行考勤政策,冬季来临,出勤率明显没有以往好。
2.我们自身也未能完全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也有过早退等不良现象,没能为同学起好带头作用。
3.班上同学彼此交往圈明显,出现以寝室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情况,没能很好促进全班同学彼此间的相互交往。
.本学期我们工作学习上的不足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必然存在着许多未能觉察到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努力将工作做的更好。
展望班委会未来的班级工作,我们要根据辅导员老师及系团总支的工作精神,保持并发挥我们的工作优势,避免并克服工作上的缺点,带领好整个班委会,以争创优秀班集体为目标,努力学习,踏实肯干,不断创新,积极搞好班级各项工作,高质量的完成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确保本班班级工作顺利开展,为本班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大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班长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生个人总结
2012年大学生班级年终总结
学习部干事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2012年学生会第一学期工作总结报告
学生会文体部11月份工作总结
1.大专生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1.1个人素养
所谓个人素养,即是指人在日常的实践和训练中所学到的各种技巧和能力。从广义上来说,个人素养与个人修养大同小异,包括人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外在形象和道德品质等,是一个人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情感认识和意志信念等方面的素质和涵养。个人素养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2重要意义
个人素养对大专生的大专生涯乃至今后的就业和生活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影响大他们的一生,甚至可以说大专生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人生的好坏。因此,当代高校、尤其是大专生自己必须提高对个人素养培养问题的重视力度,填补个人素养的缺失,让大专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个人素养对大专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良好的个人素养有助于大专生的全面发展。个人素养既可以帮助大专生开发个人智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让大专生在个人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聪明才智、各方面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第二,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大专生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因此可以说提高大专生的个人素养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大专生要想在社会中成功就业,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重视和信奈,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2.当代大专生的个人素养
就当代大专生的表现来看,大专生的个人素养普遍较低,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失。这些问题和缺失主要表现在:①自我认识不准确。当代大专生多数都自恃过高,不把任何人任何事放在眼里,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②社会责任感不够。多数大专生都过于的功利,往往只看重个人利益而不愿意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③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在学校对教师和同学不礼貌,在工作中对领导和同事不友善,不能很好的发挥团结协作精神,不利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发挥;④实践能力不足。个人能力只表现在嘴皮子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不能又好又快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⑤言行举止不够规范。由于大专生的自大心理,道德意识不强,言谈和行为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养成了狂妄自大的心理等。除了上诉的一些不足外,个人素养的缺失在不同大专生身上还有不同的表现,高校应该对大专生的个人素养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大专生自己也应该看到个人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个人素养。
3.大专生个人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
3.1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行培养的时候,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全面加强教师自身的个人素养,充分利用教师个人的独特魅力,来为大专生做好表率和领头作用。所谓“名师出高徒”,用教师的良好个人素养来感染学生,利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来为学生做榜样,是培养大专生良好个人素养的最直接的一种渠道。高校应该致力于创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的师资力量而努力,在人才引进、使用、再教育等一系列流程中,不断的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新规定、新要求,促使教师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自身的个人素养,让自己成为能够满足高校教学条件的优秀教师,以便在以后的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中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大专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创造环境条件
环境因素对大专生个人素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大专生个人素养的有效培养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应该对自身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适时的改变和创新,为大专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个人素养培养氛围。例如,可以在校内容易学生注意的地方制作一些小标语,像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等;也可以通过以“个人素养”为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发人深省;此外,还应善于利用校内学生的各种光荣事迹来对大专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个人素养的魅力和重要性,这样的实例教育会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促使大专生更加自觉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3.3增强大专生的社会实践
“实践时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自身应该组建更多的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专生有更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个人素养在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大专生个人素养不能只停留在言传声教上,而应该延伸到各种实践中去,如各种志愿劳动、公益活动等,让大专生在参加这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领会到个人素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再如各种形式的生活体验和工作体验,让大专生领悟到个人素养对自己未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专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个人素养,让自己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4.总结
总而言之,个人素养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行,只有具备良好个人素养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个人素养对大专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大专生没好未来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高校和学生自己都必须更加重视个人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以个人素养的重要性为动力,对代大专生的个人素养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当代大专生个人素养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的通过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创新校园文化环境、推行社会实践等方式,从不同方面来对大专生的个人素养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大力推动大专生的自我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同学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将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应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教育,单凭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随着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逐步完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探索出新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一、“广泛交流”多样化教育是工作的关键
在日常思想教育方面,采取了以集体引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与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学生思想工作。
在工作与生活中,他坚持“三深入四不放”,深入宿舍、深入课堂、深入工作,不放弃、不抛弃、不打击、不纵容;坚持每周深入宿舍检查卫生,了解生活状况,解决同学遇到的困难;坚持每周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反馈问题;坚持深入学生干部的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不足,改正缺点,帮助成长;
不放弃、不抛弃每个表现差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不纵容每个犯错误的学生,对于违纪的学生,以教育为本,惩罚兼顾;不放过每个交流的机会,创造沟通的平台,集体引导主要通过组织班会、团会,学生活动方式进行。个体指导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采取更容易他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单独谈话、单独布置学习任务,做好学习记录表;在平时可以通过班级飞信群、QQ群、微博等网络方式关注学生。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加强了班级党员和骨干队伍建设,使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班齐心协力共同进步,而且帮助同学们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为他们解除思想包袱,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三深入四不放”的工作方法,改变了很多人,从开始的内向不爱说话到最后变得侃侃而谈,从大学节奏的不适应而成绩下滑到后来大学快乐生活拿到奖学金,从出身的无声自卑到毕业后的健康自信,从专业学习的不入门到后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从因为学费而濒临退学到后来师生伸出援助之手顺利毕业,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有很大的收获……
二、“与时俱进”民主化教育是工作提升的核心
在日常教育中,始终提倡并坚持对学生民主化教育理念。通过民主化的理念,打破了班会中寡言少语的状态,大家相互平等,各抒己见,带动了班级融洽的气氛。此外,在常规教育中,都是班主任给同学写评语,但是通过民主化教育方法后,可以突破常规,在班级开展学生“点评”班主任、我为班级献言献策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平等意识与主人意识,效果良好;此类活动不仅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对班主任工作的提升与热情的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开展学生“点评”老师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了班主任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有的学生平日里难于向老师表达的言语也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向班主任表达。比如有的学生说:哪个同学需要老师进一步了解关心,哪个同学家境困难,哪个同学学习有困难……还有的学生对教育者——老师送去了祝福。通过这种民主化的环节,使得学生可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对教育者在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以及日常生活中教育的理念提升有很大帮助,这种方式方法更容易让同学们发言,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的民主化理念,使班级得到了更好地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三、“兵分两路”差异化教育是工作的基本方法
教育应该具有无限的包容性,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参差不齐,鉴于此,差异化的教育对班级的发展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基本的作用,所谓差异化教育就是在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阶段性目标计划与实施,比如,如果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已经无可救药,那么你的苦口婆心对他而言是不疼不痒的无聊;一般对于此类学生要立刻中断游戏是不现实的,可以首先分散注意力,其次挖掘他另外一些兴趣并找到成功的自信,软硬兼施,学校是教育引导与督导,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否则只能交给社会教育。
作为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心理障碍学生,应该积极建立心理档案,配合学院做好心理干预引导;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经常找他们谈心聊天,鼓励自信;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设定自己的目标计划,与任课教师沟通,重点关注定期到办公室记录自己的情况,找出不足与收获,点滴中约束自己,建立责任心;对于班级的“两头人”,重点是学习的好与坏方面,对于好的学生应该倍加鼓励引导,让他们发挥作用去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手拉手“一帮一”,共同提高成绩。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时刻关心并给与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差异化教育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组数据,看出效果是非常好的。班级学生计算机一级一次通过率100%,二级通过率99%;就业率达到97.29%。曾荣获广西区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在学生个人成长中也是硕果累累。
四、“回报社会”感恩教育是工作的价值升华
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都是教育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懂得感恩曾经养育、帮助过自己的人;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利用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教育广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