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形势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1 20:5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家安全形势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

篇1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总体呈现平稳的态势,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事故总量仍然过大,尤其是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煤矿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般我们认为企业是煤矿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但是如何落实这份责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来组织生产就离不开政府的监管。本文就对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更好解决和完善。

2、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系统的现状

2.1实行垂直型安全监管体系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革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单独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我国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均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直属机构。这样改革后,所有的不论在哪里工作的煤矿监察员,都是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直接进行任命,所有的省局和地方办公室的财政支持也都来自总局。在这样安排下,监察人员的监察工作就能够不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有效预防,的现象发生。但是这种垂直型的监管体系在执行起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垂直,实际上我国实行的是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为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所在省政府的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这就造成了地方煤监局与当地政府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监管部门发现的问题触及当地利益时,政府很有可能会向监管部门施压,并干涉其监管工作,如本应关闭的煤矿却因政府的原因不肯关掉,进而可能引发事故发生。

2.2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逐渐突出以人为本

我国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这是所有煤矿安全监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是我国现行的煤矿安全监管过度依赖行政机构,但是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矛盾对于煤矿安全监管带来诸多不便。其实在当前的安全监管体系下我们没有重视到矿工和煤矿企业的工会这两个第三方监管力量。矿工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也是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机制的漏洞。目前我国并没有赋予矿工们足够的权力,最可怕的是,即便矿工对井下情况提出质疑,甚至知道事故即将发生也没有权利拒绝下井。工会在我国的煤矿企业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其仅仅是一个行政部门,企业管理层直接任命工会工作人员,这样一来他们就只会对企业领导负责,当企业和员工发生冲突时本应站在员工一方的工会却要维护企业的利益。

2.3有关煤矿安全监管的法律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一直的在不断的完善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同时出台了许多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也已建立了包括劳动法、行业专门法律和行政许可法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安全监管这个区域的法律有待完善。《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规定要向大中型煤矿企业派驻安全监察机构,这就使小型煤矿这成为一块盲区,失去了对其的监督,很容易造成小型煤矿事故频发。其实小型煤矿资金少,效益低,跟容易为了最大利益而无视安全生产,因此,对于小型煤矿更应该派驻安全生产监察员。还有,在对各级安全监督机构的组建上是靠各省自行解决安全执法机构的建设问题,国家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很容易造成责任分工不明确,而且有些省份将煤监局和煤炭局合并,一个是国家监察部门,一个是地方煤炭部门,两个单位本应相互监督,合署办公就不能起到监管作用。

我国的大部分关于煤矿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都只注重于煤矿的正常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而忽略了煤矿职业危害监管。采煤矿属于高危职业,不仅是其本身易发生事故,还有在煤矿生产中的产生噪声、粉尘和有害气体等都会严重危害煤矿工人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煤矿员工健康安全的“隐形杀手”。对于这方面的疏忽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4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煤矿需求量日益增长,煤矿企业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煤矿安全监管任务也日趋繁重。但是我国的煤矿安全监管系统长期的反复调整,又由于煤矿安全监管责任重大,使得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相互推脱,不愿承担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导致现有的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人员少,规格低。监管力量的严重不足必然会导致监管力度的降低,进而引发安全事故,使得监管人员变成了安全事故的“消防员”,哪里有事故就去哪里,不能做到尽早发现、提前预防。

3、结语

作为一个煤矿大国,在发展中遇到这些问题在所难免,但我相信,通过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监管投入和力量,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煤矿安全监管中去,我国就一定能走上煤矿生产安全之路。

参考文献

[1]隋国民.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分析[J].2011(09).

[2]石磊,李勇辉,孙中学.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J].江西煤炭科技,2011(04).

[3]赵芬.我国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危机预防;危机管理

高等院校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内部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危机管理也面临着崭新的课题。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危机处理。本文所说的危机预防包括危机检测与危机预警。

我国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现状

危机事件一般都具有突发性、非程序性、双重效果性和处理紧迫性的特点,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回应。而高校较之企业、军队更习惯于常态下的管理,所以面对危机容易按常态下的做法去解决问题,就容易贻误时机而陷入被动。同时,由于我国没有明确的立法来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所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至今缺乏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的综合协调机制。目前,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由校保卫机构具体负责,事发时再成立相应的危机应对临时机构。

我国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已经有了初步进展,基本做到了班级、二级学院、学院网络直报,建立了信息相互通报的机制,增加了危机信息的透明度等,但仍存在认识不到位、预警指标体系和网络不健全、监测报告系统反应速度慢、资金投入不足、预警反应措施不健全等问题。

构建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高校危机事件处理不当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高校必须把危机管理放到战略高度而充分重视。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危机发生几率,同时危机预防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事先有充分的估计,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选择最佳的对应方案,最大限度减少高校损失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高校如何构建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

(一)国家需完善校园安全的相关法律

构建校园危机预防机制需要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领导和统一部署,更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目前,高校危机处理一般由校保卫部门负责。这是由于现行法律只能解决校园内犯罪与治安的界定、处理,起不到前期预防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在校园安全管理的全局问题,如安全管理的责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等方面,仍无明确规定。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有关对在校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之中。但是,这些法律对在校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规定既不具体、又存在一定法律空白。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学校并非执法机构,也无专业的安保力量,当面对各种危机时,常常处于无能为力之境。

校园安全形势呼吁《校园安全法》,这样可以对校园危机起到前期预防和管理的作用,也可明确学校应履行的具体管理职能和应承担的监护责任。另外,相关部门在处理校园危机事件时也有法可依。

(二)通过宣传教育,增加高校师生的危机预防意识

《校园安全法》不仅能以法律特有的强制性、权威性来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而且能避免运动式的公共治理,保障校园有长效安全机制。但是,指望一部《校园安全法》“包打天下”,还校园以太平,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教育部的《2007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伤害和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主要包括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犯等安全事故。高等院校亦是如此,高校校园伤害事故增多的重要原因是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不健全,同时师生危机预防意识淡薄。

通过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参与、专家讲座、实战演习等方式加大高校师生的危机预防意识与危机处理能力。当前,威胁大学生安全因素的范围越来越广,来自经济、金融、生态、信息、资源、疾病、犯罪、恐怖等等方面。当代大学生将在不同的领域接受各行业的安全考验,必然要求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时,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做到既要专又要广,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除了重视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外,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大学生应有效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自觉接受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

(三)高校在常态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

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和思想上的重视,最重要的还是把危机预防融入高校的常态管理中,要切实做好危机预防工作。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要落到实处,不能唱高调,同时要遵循以人为本、长抓不懈、分级预警、信息来源多元化、讲究方法等原则。

从危机的性质和特点划分,危机可分为人为危机与非人为危机。如一些突发自然灾害,这是非人为危机,也是防不胜防的。针对这种危机,学院要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如地震逃生演练、消防演练、自救技能培训等。

本文主要研究人为危机的预防。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制的建立需要学院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并且成立危机预防机构,该机构由高职院校负责安全工作的副院长牵头,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同时需要学院全体师生的积极配合,并且要形成政府、学校、社区、用人单位、家长、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动机制,共同构建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完善的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危机预防法规系统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定相关的制度明确危机预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另外,预警机构的制度建设要体现奖惩措施。

危机预防监测系统建立监测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准确把握危机诱因、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构要明确分工,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辅导员)牵头,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一旦发现危机征兆立即向上级汇报,保证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信息并作出决策。监测系统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数据库,包含学院师生的详细信息。班主任(辅导员)及时更新信息,机构要安排专门的网络管理员处理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另外,也可开辟学生直接通道、校外网络通道,确保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

篇3

一、我国与中亚能源安全形势

当今世界围绕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石油作为一种非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供应的有限性和短缺性特征将会日益凸显。二战之后,世界上已发生6次石油危机,这6次石油危机都给工业国带来巨大震荡,并促使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石油的供需矛盾也日益严峻。据统计,2011年我国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03.5亿桶,石油储采比不到10年,而2011年石油消费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5%。我国从1993年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 进口量逐年增加,自2000年开始,我国石油消费量每年递增7.5%,相当于每十年,石油需求量就要翻一番。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我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多万美元,直接导致我国GDP下降0.5个百分点。

现阶段我国石油进口地域过于集中于中东地区,我国石油进口的特点是以海运为主。而海运的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目前我国自有油轮承运比例低,进口石油的90%靠外国海运公司承担。加之等,海上运输安全对我国石油进口和石油安全的威胁增大。最近建立的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其中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为44万桶/天(2200万吨/年),天然气管道的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原油管道将使我国进口中东原油不必再经马六甲海峡,而可自印度洋安达曼海的缅甸马德岛上岸,经该管道输送至中国西南地区。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与我国新疆接壤,被誉为21世纪的 世界能源供应基地。据美国能源署估计,中亚里海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200亿桶,预计储量达1800亿至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7.89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8%和4.3%。而中亚三国的石油消费量仅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0.6%,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中亚是我国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和能源输送安全的战略重地,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从近期看可缓解我国石油市场对中东的过分依赖,远期则可延长石油能源的使用寿命并给我国时间以寻找新的可替代资源。

二、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现状

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成为当务之急。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环里海地区国家成为中国现在和未来突破国内能源瓶颈,从外界获得多元化、稳定的石油来源的目标国家。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原油和天然气一直是新疆口岸的大宗进口商品。今年以来,我国花费150多亿美元,从中亚进口管输原油近千万吨,进口管输天然气首次突破200亿标方,成为中亚油气进口的大客户。

2006年4月30日,哈萨克石油通过中哈石油管道抵达新疆阿拉山口,标志着我国境外陆路管线供油时代的开启和我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时代的来临。这条管道开始设计供油能力是1000万吨,哈国石油只占一半,另一半是由俄罗斯提供。而哈萨克斯坦还将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届时还将进一步增大管线的输送能力。根据中哈能源合作的原计划,中哈石油管线近期的输油量为1000万吨,以后要提高到2 000万~ 3 000万吨。该管线不经过第三国,所经过的地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因此更加安全可靠,能够给我国提供稳定、安全、持续的供油。由此可见,中哈石油管线建成后,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的过境石油管线全部连通,中国、俄罗斯、中亚石油销售管网体系基本形成。从更宏大的视野看,该管道还可从土库曼斯坦的查尔珠油田向西南延伸,连接伊朗北部大油田。

篇4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79-01

1 引言

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矿物原料生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片面的只注重效益和轻视安全的现象较为普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时有发生,加上某些矿山处于偏远地区,当地安监部门监管乏力,对小型矿山的安全生产状况重视不够,造成伤亡事故不断。能源的供应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矿山安全状况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建立矿山安全标准化体系和考核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2 矿山建立安全标准化的意义

我国目前矿山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朝好的方向发展,事故数量稳定,且事故数量与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但基数仍然相当大,安全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造成这种状况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小型矿山在安全生产上没有标准化,存在诸多问题,如下:

(1)安全基础薄弱。(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3)工艺流程落后。(4)员工素质不高。因此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是一套安全标准化建立、实施和考评的完整过程,每个步骤都同等重要。论文希望通过研究矿山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考核体系,为企业自身安全管理及专业机构评审作参考,促进我国安全标准化水平建设。

特针对矿山企业,研究矿山标准化具有如下意义:

(1)帮助企业全体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意识。(2)促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改进。(3)全面提高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4)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 目前安全标准化考评方法存在的问题

矿山企业建立并运行安全标准化管理这套体系,并由有资质的监管部门和考评机构对企业安全标准化绩效进行考评打分,确定评定等级。在具体的考评实施中,通过对大量矿山企业安全标准化考评打分的案例分析,发现安全标准化的考评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考评的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在《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中规定的非煤矿山考评的14大要素考核内容存在较多的重复和交叉部分,这会对打分和考评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2)考评过程可操作性不强。如果按评分表考核内容以及《评分办法》中规定的14大要素,有些企业执行起来很困难。

(3)考评得分不够明确。《在安全标准化考评办法》规定的14个要素中,若针对某个具体的矿山企业,有些项目是不存在的,对于此种情况,标准化完成率得分中应给予满分还是减去所有分不够明确。

(4)按评分表进行考察,可能会造成考评过程复杂容易导致形式化。考评的内容太多,任务量大,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经验丰富的考评人员才能保证考评的公正客观。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安全标准化的考评工作只是一种形式,再加上考评工作的复杂和任务艰巨,极易使安全标准化考评工作形式化,不利于促进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

4 安全标准化考评方案建立

4.1 考评的目标体系

根据矿山具体情况,选取14个建设安全标准化的要素:安全生产总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安全组织保障、作业流程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教育培训、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设备管理、安全检查、安全投入、保险、事故调查处理、应急管理和绩效测评等。这14个核心要素作为安全标准化考核的目标来源。

4.2 考核目标分解

为提高安全标准化考核的效率,以及做到科学的考评,按照考评人员的素质、专业知识把目标体系的14个要素分为3类,即综合安全管理类、设备安全管理类和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安全标准化目标进行分解将综合安全管理类目标分为11个要素;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分为10个要素;设备安全管理分为10个要素。每个要素后分诸多子目标。

综合安全管理:(1)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2)安全生产组织保障,(3)外部联系与沟通,(4)安全教育培训,(5)安全投入与工伤保险,(6)劳动防护用品、(7)职业卫生管理,(8)事故、事件管理,(9)应急管理,(10)安全检查,(11)风险管理。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1)采矿工艺,(2)采场,(3)穿孔作业,(4)爆破作业,(5)铲装作业,(6)运输作业,(7)供电作业,(8)排土场作业,(9)防排水作业,(10)防灭火管理。

设备安全管理:(1)设备设施管理,(2)特种设备,(3)钻机设备,(4)铲装设备,(5)运输设备,(6)电器设备设施,(7)排水设备设施,(8)照明设施,(9)仪器仪表,(10)防火设施。

4.3 考评的目标的维度分解

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都要经过决策层的决策、作业人员的执行以及发现问题后的改进这3个基本环节。对此,本文把安全标准化考核目标也划分为策划(责任人是否对要素作出计划)、执行(作业人员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和更新改进(相关人员是否对考察要素执行效果进行评价,是否按照评价结果对目标进行更新和改进)3个维度。如下图:

把对安全标准化考核目标分为3个维度,能使评审人员非常清楚的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程度,明确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改进方向和重点,同时也能确保安全标准化的构建落到实处。

篇5

现阶段,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中,生态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我国社会人民及各界学者也充分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国务院在世纪初颁布的生态安全保护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需要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党的十中也要求将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合理构建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生态安全立法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需要系统全局性的保护我国生态环境。

一、生态安全概述

现阶段,在生态安全概念界定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在界定生态安全概念之前,需要清晰认识相关概念,且着重考虑法学视域。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安全。安全相对于威胁而言,安全即不受威胁,或者能对威胁有效抵御。

具体来讲,生态安全指的是有效控制各种可能导致及已经导致生态风险的各项行为,促使国家生态环境维持在良好状态,支持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身体健康。可以从两个层次来了解生态安全,首先为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维持在安全状态,动态平衡得到实现,且结构功能稳定得到保持;其次为生态安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安全,生态系统能够将相应的优质资源提供给人类生产生和生活,同时,生态系统可以及时消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

二、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对环境造成影响和改变。人类如果不依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有节制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就会破坏到生态平台,进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统一规划管理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导致自然资源呈现日益减少态势;没有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入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且采取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能量,导致出现浪费和污染问题。

(二)传统粗放型生产模式

这种传统生产模式指的是不改变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及使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投入生产要素,来促使经济增长目的得到实现。数量增长为本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采取本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较高的成本和消耗,且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本种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实施,必然会有严重工业污染随之而来。

(三)没有科学统一管理农药、化肥、转基因产品等

现阶段,我国本方面没有专门设立法律体系,监控难度较大,且转基因产品是新出现的,监管机构较为缺乏,影响到管理效果的提高。国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将防治农药污染及转基因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并实施下去,相关部门方可以根据法律要求开展监管工作,促使监管目的有效实现。

(四)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管外来物种

研究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传播能力与生态适应能力,被入侵生态系统的可利用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控制机制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三、我国生态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立法现代化转型不够及时

从立法角度上来讲,我国已经将环境法制框架基本构建了起来,但是却没有在环境立法中加入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保障观等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没有对现代生态环境法体系全面覆盖,还没有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如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育、生态灾害防治等。融合了法律原则性规范及法律实施性规范,原则性规范的整体调整作用得不到发挥,且实施性规范的具体实施行为也受到了影响。

(二)没有构建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机制

在生态安全法律建设中,需要严格依据经济规律,有效平衡生态安全建设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济角度来科学评估环境资源价值,通过实证分析,来对利弊得失合理权衡。我国在相关森林法中明确提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由国家来设立,但是本项规定的操作实施办法却并不完善,导致我国没有将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机制有效构建起来。

四、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路径探析

(一)将保护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给完善构建起来

只有将保护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构建起阿里,方可以与国内外生态安全形势所适应,促使我国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得到完善。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就颁布了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我国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目标等全面阐明。但是依然需要完善国内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

首先,要将生态安全法或者实施条例等专门制定出来,以便系统性总体性的管理与规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制度与体系等。

其次,对现行单项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有机修改和完善,以便与国际形势所适应。如积极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要将国际公约要求充分体现出来,依据更加严格的标准来控制污染物排放;且将国际上所广泛实施的全过程控制、总量控制原则贯彻实施下去,融入污染者治理与付费等原则。在修订土地法、矿产法、森林法等过程中,则需要将资源补偿机制方面的规定给引入进来。

然后,对立法上的空白有效填补,要将人类健康、公共安全产品强制认证、动植物生命安全方面等领域作为立法的填充重点,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过来,严格保护生物安全。通过立法工作的开展,强化化学品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生态灾害防治等内容,对国外潜在的生态侵略有机抵挡。

最后,要将预防为主的原则贯彻到生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过程中。环境保护立法的实施,需要将环境问题根源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和核心,将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治理模式逐渐淘汰掉,否则环境治理不但得不到改善,还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因此,需要将预防为主的生态安全法律体系给构建起来,从法律层面上要求制定与实施规划。

现阶段,我国虽然将一系列预防为主的法律制度制定了出来,如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但是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将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起来

经济决策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因此,需要将环境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给开展下去。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从战略高度将部分专项规划及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给构建起来,且将利害关系的公众参与评价吸收过来。但是我国在本部法律中并没有将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确立起来,这样就没有有机统一考虑经济决策、国家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部分部门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制定不够科学的经济决策,会危害到国家安全。

(三)加强生态安全执法

将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之后,还需要严格贯彻实施下去,将法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需要重视生态安全执法。

首先,要对行政机关生态行政执法能力有机强化,紧密结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权限,有机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生态安全,促使国家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得到切实保护,对部分过度耗费自然资源,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企业严厉打击。

其次,对行政执法主体的生态素养有机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依法行政开展的效果,现阶段不断出现环境问题,对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态环保行政管理人员来讲,除了具备一定的法律行政知识之外,生态安全、生态环保等知识也是要具备的。同时,要通过教育、培训等工作的开展,促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执法素质不断提升,增强知识运用实践能力。

此外,还需要对政府环境责任有机强化,将环境保护责任问责制度构建起来,要在政府绩效考察及考核标准中加入环境保护及生态情况,追求相关执法主体的责任,彻底治理污染问题。

(四)对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有机强化

生态安全保护,需要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因此,就需要将全民生态安全法律意识树立起来,促使人们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得到增强。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完善措施,将公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全民开展下去,每一个公民能够自觉改善与维护生态环境。同时,将教育制度、生态培训构建起来,增强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出更多的生态专家。我国要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及社会团体生态环境权利,此外,还需要创新整合生态审计、生态认证、生态保险等。

篇6

中图分类号:TN 929.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8.004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要素资源,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信息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国家疆域,成为世界各国战略竞争的重要领域。信息安全已成为与国防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并列的四大国家安全领域之一。

近些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强国利用自身所垄断的全球信息技术优势,加紧构建信息安全保障和攻击体系,以进一步巩固其在网络空间的统治地位。在美国现有的国家信息安全体系中,政府、IT企业和社会团体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美国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当前,美国政府部门作为信息安全战略制定、网络和信息安全项目策划、网络情报侦查、网络防御以及网络进攻的主导者,引领了整个美国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和规划。其主要部门包括国土安全部、国防部、美军网电司令部、商务部、联邦调查局以及中央情报局;美国的IT企业则是网络攻防的具体实施机构和重要支撑单位,是美国政府和军队海量情报数据的来源,同时也是实施网络作战的实施主体;而美国及其盟国中一些非营利性团体和学术组织则为美国政府和军队提供了舆论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同时进行了人才的输出,以支撑日益强大的美国信息作战部队。

随着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抛开有线束缚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国家和军队的指挥和作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然而也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截至2014年年底,美国情报和军队相关部门在无线网络中侦收和攻击获得的情报已经占到美国情报总量的约57.6%,凸显了当前国家和军队无线网络安全的严峻态势。美军网电司令部2015年战略规划指南显示,未来美军网电部队将把无线领域作为网络攻防作战的重点,这对我国国防和军队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考验。本论文从历史出发,对交换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指出了当前交换网络发展的瓶颈以及问题,并基于前沿的下一代智能网络以及大数据交换网络提出了展望和设想。

1 军队无线网络安全现状

我国的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和各类专网(包含军网)组成的国家基础网络是国家和军队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对象,但是这些基础社会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轻防,甚至只建不防的问题,造成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的极大障碍。

当前,我军无线网络通信手段主要包含战场卫星通信、短波电台通信、水下潜艇长波通信等战时通信手段,以及军队日常办公所使用的蜂窝网移动手机通信、单位无线局域网(Wi-Fi)以及家庭使用的宽带及家庭无线局域网等非战时通信手段。由于战时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层加密以及物理层跳频和扩频保障,传统的窃密和攻击手段并不能很快奏效,反而是和平时期工作用无线局域网、个人手机、家庭Wi-Fi等上网和通话极易被侦听和窃密,导致无意识泄密。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军队、军工企业等军事相关单位因手机、家庭宽带/Wi-Fi等被攻击及窃听的事件约470起,造成不可估量的军事、经济以及国家核心技术损失。

美国凭借其在信息领域的绝对优势,不断将其技术和设备输出到中国,而国产化设备的低性能、高价格等不足进一步导致了党政军系统中日常无线网络通信设备国产化程度极低,使得日常无线网络的安全防线处于近乎失灵的状态。在美国IT跨国公司和美国网络部队等诸如“棱镜”项目面前,我军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几乎完全处于不设防状态。诸如思科、微软、英特尔、IBM等IT企业几乎完全控制了我国高端IT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据Gartner数据显示,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超过9成,英特尔在微处理器市场上占有率也超过8成,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达到8成。即使是国产的联想、酷派等手机,其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也多是国外生产,使得我国无法从技术层面根除安全隐患。

2 解决方案:物理层安全技术和可见光通信技术

针对目前日常军队无线网络安全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可行的改进方案,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从防止无线信号被侦收和泄漏的角度实现日常状态下部队营区无线通信的安全保密。

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通信的保密性主要依赖于基于计算密码学的加密体制,早在20世纪初就已有人提出将传输的信息与密钥取异或的方法来增强信息传递的安全性。这种基于密钥的加密方法首次由Shannon于1949年给出了数学的理论分析。假设发送者希望把信息M秘密地发送给接收者,称M为明文信息。则加密的过程为,在发送端,发送者通过密钥K以及加密算法f对所要传输的明文M进行加密,得到密文S。在接收端,接收者通过密钥K以及与加密算法相应的解密算法,我们用f-1标记,来进行解密,从而得到明文M。通过对加解密过程的观察,可以得知,有两个方法防止窃听者从窃听到的S中获取明文M: 一个是窃听者不知道密钥K,另外一个是解密算法非常困难,窃听者难以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解密。基于这两个方法,延伸出了现代通信系统中非常常见的两种加密形式,一个是对称密钥加密,一个是非对称密钥加密。

现代密码学的加密体制主要是在物理层之上的几层来实现的,譬如MAC层、网络层、应用层等等,故有时也称基于现代密码学的安全为上层安全。物理层对于现代密码学加密体制来说是透明的,即物理层安全与上层安全是独立的。下面分别介绍物理层安全的两个基础知识,分别是:窃听信道模型和安全传输速率。窃听信道模型是物理层安全所研究的基本信道模型,安全传输速率是衡量物理层安全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物理层安全主要是利用特殊的信道编码和无线信道的随机特性使得秘密通信得以进行,它与现代密码学不同之处在于,其安全程度并不依赖于Eve的计算强度,而是依赖无线信道环境的随机特性。但是,从保密环节上来说,物理层安全与传统的计算密码学的安全却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如图1所示。物理层安全中的编码调制环节和信道的随机性是安全通信的必要条件,正如现代密码学体制中的加密算法和密钥。编码调制环节是指Alice根据Alice-Bob和Alice-Eve信道的信道条件,通过独特的信道编码来保证Alice与Bob之间安全又可靠的通信。从安全的角度来说,编码调制环境可以被看作现代密码学中的加密过程,信息加密后生成的密文记为Xn。密文经过无线信道和解调译码可以等同为现代密码学中的解密环节,其中信道信息{h,g}可以看作公共密钥,而Bob接收端的噪声可以看作Bob的私钥,Eve是没有办法获得的。因此密文通过Bob的无线信道和解调译码,可以被Bob正确地译码解密;而此密文通过Eve的无线信道和解调译码,Eve是不能获得任何信息的。由此可见,虽然物理层安全与传统的基于现代密码学的加密原理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们在实现框架上却也能够找到共同点。物理层安全可以看作是以调制编码等发送端的技术为“加密算法”,充分利用Alice-Bob和Alice-Eve之间无线信道的差异性,把无线信道看作“加密密钥”,从而使得Alice与Bob之间形成了安全可靠的通信。

物理层安全技术由于可以独立于上层而单独实现秘密通信,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在保证现有上层安全措施不变的情况下,补充物理层传输的安全。这使得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能得到额外一层的保护。另一方面,将物理层安全用来传输现代密码学中的密钥,也是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的一种方法。

从实现的角度讲,当前传统的无线路由器等均使用了全向天线进行传输,有可能导致无线信号泄漏至营区外部造成泄密。由于物理层安全技术方案的存在,除了进行传统的上层密码和传输加密以外,考虑利用物理层定向天线和波束赋形技术使得无线信号定向的向营区内部辐射,使得窃听者获取的信息量近乎为0,从而进一步降低失泄密的风险,这是物理层安全技术在现有无线网络中的应用改进。

根据香农公式,假设发射端信号表示为:y=hx+z,那么正常接收者bob收到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此时人造噪声设计对Bob没有产生干扰的方向上均匀分布,从而实现了对目标用户的正常信号发送,但是使得窃听用户获得的干扰最大化,可用信息最小。

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是指利用可见光波段的光作为信息载体,不使用光纤等有线信道的传输介质,而在空气中直接传输光信号的通信方式,简称“VLC”。

普通的灯具如白炽灯、荧光灯(节能灯)不适合当作光通信的光源,而LED灯非常适合做可见光通信的光源。可见光通信技术可以通过LED灯在完成照明功能的同时,实现数据网络的覆盖,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接收这些灯光发送的信息。该技术可广泛用于导航定位、安全通信与支付、智能交通管控、智能家居、超市导购、灯箱广告等领域,特别是在不希望或不可能使用无线电传输网络的场合比如飞机上、医院里更能发挥它的作用。可见光通信兼顾照明与通信,具有传输数据率高、安全性强、无电磁干扰、节能、无需频谱认证等优点,带宽是Wi-Fi的1万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100倍,是理想的室内高速无线接人方案之一。

据美国DAPRA报道,美军已经生产出军用可见光网络及相关设备,用于国防部等军事机关和设施的高速无线网络通信。由于可见光室内传输光源直接指向用户且传输距离远小于传统的微波无线通信,在不考虑人为主动泄密的情况下,可见光通信信号是无法截获的,从技术上为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2给出了微波无线通信和可见光通信之间的比较。对于手机、Wi-Fi等微波无线通信手段,除了目标用户能够接收到无线信号以外,由于无线电波是全向发射的,窃听者完全可以收到相同的信号,从而进行破译或者攻击,带来安全隐患;而可见光通信依赖于室内的LED灯具,通常灯具会直接部署在工位上方,而照明具有定向发射的特点,因此位于营区外部的窃听者无法收到任何信号,不能进行窃听。从实现上讲,可见光通信可以方便的利用LED台灯、屋顶灯等照明灯具,通过加装调制解调模块即可使得灯具具有高速数据传输功能,可供营区内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高速无线上网,满足高清视频会议等高带宽需求。

目前,关于可见光通信在室内外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信道测量与建模的工作还很欠缺,只有少量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在有强光干扰、烟雾和灰尘遮挡的环境下的信道干扰模型,更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结论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理论课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多方面育人的功效,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教育活动,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可指引当代大学生加强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纠正学生“盲目西化”的风气,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军事知识的同时,拓展军事领域视野,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现代化国防观念。

在高校长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学时有限、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当前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普遍偏低,部分军事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存在“填鸭式”教学,出现说教、单向灌输的局面,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很大程度上遏制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地位应得到重视,如何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而探究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也显得尤为必要。

1科学制定教学体系,确立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缺少足够重视,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大纲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没有大纲,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军事理论课教学,并不断构建科学的、健全的教学体系。

1.1科学规划,完善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

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战略环境、等教学内容。可对军事理论课课程组教师进行分组,将军事理论课分章节分配到各组教师,由各组完成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授课形式等。此外,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严格落实好军事理论课36学时的教学时间。由于军事理论课的学时比较少、内容较多,因此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例如,军事思想部分应重点讲解主要人物的军事思想和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国防部应以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和国内外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意识。教师应避免教学内容陈旧,要以最新的时事和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注重开发学生的明辨能力和创造精神。

1.2健全机构,强化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一个稳定健全、科学合理的机构是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首先,要成立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并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配备一支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团队。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严格建立一支政治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理论水平精的教师队伍,并依托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开展教学活动。

1.3严格管理,健全军事理论课管理、监控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探讨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对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研讨教学大纲、授课思路和重难点,讨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课件制作等。

2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军事理论课教学新途径

当前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多数以传统的单向灌输式为主,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进行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探索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2.1积极创新,努力探索新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

钞群英等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运用所有教学要素和资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即教师要综合运动多种教学手段、立体化措施,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感染力、辐射力。它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使教师传授、学生反馈、双向交流有机统一。

2.2以学生为本,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讨论、主体演讲、启发式提问等形式,在课堂上注重引用具体事例和战例,调动学生自主地分析判断,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可摆脱“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思维定势,激发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此外,要积极构建教师辅导、指导的主导角色和学生主体性角色模式,在倡导教师的指导性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抵御状态”,努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3改进教学方法,健全军事理论课考核体系

3.1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下转第59页)(上接第51页)。在教学方法上,对于一些需要运用抽象思维、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制作形象化、图解化课件,播放影像视频资料,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形象。对于一些理论性不强、容易理解的常识性内容,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式进行。

3.2强与军事院校的合作,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军事院校的教师军事理论素养高,掌握最新的军事理论研究成果,对当前军事形势有着独到的理解和看法。邀请专业的军事领域专家讲授军事理论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军事相关信息。通过与军事院校教师的交流,也必将提高地方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质量。

3.3多措并举,完善军事理论课考核体系

考试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军事理论课的考试形式及内容。考试遵循的原则为理论与实践并重,侧重于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考查。其中,理论知识以主观题考查方式为主,以简答、论述、辨析等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军事形势、时事热点等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考查学生运用军事理论知识的能力,以考试为契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军事理论课最终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可由上课出勤、撰写论文、参与军事知识竞赛等部分组成。

综上所述,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统筹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完善军事理论课考试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为国家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水根,钞群英.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9(6).

[2] 恽安平.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现状及对策初探[J].文教资料,2009(11).

[3] 潘建美,赵保宁.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1(7).

[4] 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09(8).

[5] 钞群英,徐水跟.高校军事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长沙师范学院学报,2009,25(5).

篇8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供水安全是各国水事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国也不例外,国家和地方积极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在供水能力增长和供水普及率增加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供水安全保障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供水安全整体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和地区间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不均衡、一些主要城市圈、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形势严峻等等。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开展我国供水安全评价研究很有必要。供水安全评价作为水安全评价的一部分,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城市供水安全为主的研究较多。国内外已有的供水安全评价研究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众多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尚无一套公认在区域尺度上具备普适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国家层面制定保障供水安全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城市供水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水源紧张且污染严重

水资源短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严重的一个制约因素。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人口骤增,城市用水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给城市供水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城市中大量工业污水等的排放,也使得城市水环境功能在日益退化,导致部分城市的水质问题严重,已逐渐丧失了使用的功能。虽然相关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门城市的以及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已大大得到改善,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的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2 净水设备和监测手段落后

我国目前城市供水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安全问题就是净水设备以及水质监测手段都相对落后。随着近年来水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我国的微污染水源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城市和地区,供水厂的消毒和净化设备都比较落后,对于目前存在的水源污染状况,无法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同时,相关的水质监测手段也比较落后,导致城市供水水质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1.3 城市输配水系统的安全性较差

我国城市供水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城市输配水系统的安全性相对较差。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城市的输配水系统的好坏。而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管网系统都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一些老城区,存在着严重的管材低劣、管网老化以及施工技术落后等问题,给城市供水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城市管网漏损、供水服务的压力不足以及管网事故频发等,甚至还会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供水的质量。

二、解决城市供水安全的有效措施

2.1大力发展水务一体化管理

水务一体化改革是供水管理职能部门改革的必然趋势,这要求供水管理部门必须要整合各个供水管理部门的职能,整合各部门的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理,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标准水平,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城市供水的安全性。

2.2加强供水风险管理决策水平

城市供水管理部门要增强和提高风险控制意识,针对供水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或者水源地水质的突发灾害性事故,管理部门要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风险防范和决策管理体系,使得在应对供水安全突发事故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有度,切实首先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性。

2.3 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和消毒工作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首要的是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和消毒工作。首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提高对水资源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尽量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例如,积极贯彻“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的水源地环境等保护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注意分析影响水源环境的相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水源地的绿化覆盖率;其次,要不断强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城市供水水质的检测和监管质量;另外,对于日常的生活饮用水,要加强对其进行消毒,有效防止来自于饮用水的一些传播疾病,争取广大居民能够用上质量合格的健康水质。

2.4 加强用水深处理技术的研发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必须要加强用水深处理技术的研发。科技能够为城市的供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政府、相关的部门以及供水企业等,都应该将改善水质和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积极展开各项科科研工作,努力开发新的技术,以提高其对供水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加强对供水水质深处理技术的研发。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引进一些新的技术成果,来对供水水质进行深加工处理,以保证供水的水质安全。同时,供水企业要不断加快技术更新和改造,并积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替代旧的、技术落后且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供水设备,最大程度消除由于设备造成的供水安全问题。

2.5 提高水质的监测水平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必须要提高对城市供水水质的监测水平。供水部门首先要充分利用相关的监控设备,加强对水质的检测,以提高水厂的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还要定期对城市的管网、水厂以及供水水源等的水质进行检测,以便于能够及时掌握供水水质的具体状况;其次,供水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加大对水质检测的投入,提高水质监测的整体水平,及时更新能够改善供水水质监测的设备,以保证水质的监测指标达到先关标准。对水质监测的结果,要及时进行公布,时人们能够喝上安全的水。

2.6 提高输配水系统的安全性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必须要提高城市的配水系统的安全性。首先,供水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城市的管网进行改造,尤其是一些落后或已经被腐蚀的管网,要积极推广优质新型管材,以免出现管材二次污染供水的情况发生;其次,必须要定期放水对管线终端以及管网内的死水区等部位进行冲洗,同时进行清管、刮管以及除垢涂等工作,最好监控管理。除此之外,供水部门还需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监控管理,严禁一些施工部门在位于城市供水管道及其周围的地面和地下等地方挖土,或者是修建一些可能危害供水设施的建筑物等。同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管道出现污染入渗或者腐蚀等情况,保证供水管网安全。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供水体制的改革,很多问题已经逐渐被提上了日程。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通过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等方式,将水务管理职责逐渐清晰化,技术管理、风险管理等都纳入了供水管理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了供水管理的程序化和安全性。本论文在分析了影响供水管理和供水安全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加强供水管理以提高供水安全的若干具体措施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供水管理的安全性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施翠玲.中国城市供水企业市场化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

篇9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