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务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7 23:49: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专业教务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计算机专业教务工作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9

计算机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教务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学时常工作的管理和决策,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务管理实践经验,分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发展的必然性和优势,最后就如何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教务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整体情况,它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联系得非常紧密。如知识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的贯彻实施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状况。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不断快速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培育机制不断发展和创新,办学形式变得多样起来,这极大的加重了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摸索一条适合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的新模式显得急不可待。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教务管理带来了新的便捷。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等,来进行教务工作的日常管理。这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减轻了教务工作的工作量,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优势

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教务管理带来了许多先进管理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构建高效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和及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综合性。目前,各类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被技术人员开发出来,不但能处理教务管理工作,还能应用于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主要是对学校教学的各方面综合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务管理中涉及到信息资源,是分析教学状态、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信息资源复杂繁琐,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完成对此类信息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教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使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成倍增加。计算机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后,能够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对学生基本信息、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状况及各种和教学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监控,提高教学质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其次,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加强各部门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如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和考试成绩、学生信息等等。教学状况可以直接反映给管理者,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

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开发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让高校日常教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直接影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3.1 教务系统软件不完善、开发性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这对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来说,系统的灵活性较差,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调整。系统开发人员多数从眼前需要着手,构建的系统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使设计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外,许多教务部门间的系统兼容性不强,都各自采用各自的管理系统。他们之间的信息不规范,难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数管理系统是基于单机或局域网开发的,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网络化还需要继续发展。

3.2 师资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在现有的教务管理管理工作中,部分人只片面的把信息化管理理解为计算机记录数据,这使得教务管理工作处于机械的重复状态。虽然相关软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但他们大部分只利用了软性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其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转变,管理者要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高等教育服务。

3.3 高校间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目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较多,软件类型和功能多种多样,但软体整体水平不高,具备有智能化和可扩充性的系统较少。无论从教务管理的实际需求,还是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高校之间都应加强交流合作。如果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缺少交流,会直接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

4 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具体应用措施分析

4.1 开发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当前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结构复杂、智能化程度、软件功能和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等等。运用管理软件,就是为了对教学相关工作进行方便、快捷和高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在软件开发时,让教务管理者参与设计功能的讨论,让他们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设计要求和修改意见,让软件在功能上和使用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校教务工作的实际管理。

4.2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决策的制定都要以教学工作为参考,把教学作为管理服务的重点。在具体事务开展的每个细节上,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作为基本工作原则。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后,要强化为师生的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高层次管理中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4.3 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需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学校要加大物力投入,购买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满足教务管理的要求。同时,一些有效的监控设备和智能分析工具,也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配置。

4.4 加强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为了能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务工作的管理,学校需要安排专业化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教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务管理软件的应用,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5 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优势。全力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铁发宪.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篇2

1.难以满足分布式网络化的要求。多校区的产生,教务工作往往是校、院、系三级分层管理,教务工作的复杂化,使得教务管理系统需要向网络化分布式方向发展,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操作过于复杂,不适合目前高校的教务管理情况。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网络式教务管理系统,虽然促进了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也在某些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往往过于追求严格的管理模式,脱离了高校实际情况,操作过于繁琐,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务管理者使用。

3.教务管理系统灵活性差,缺少可扩充性和开放性。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数不具有扩充性,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地调整。因此,造成一些管理系统不能长期稳定的应用。

4.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很多,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人员,也有在高校教务工作的管理者;开发的应用软件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单机版的教务管理系统,也有基于Internet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平台的水平高低不齐,但是能真正适合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并智能化的可扩充性的教务系统并不多见。

二、教务管理系统模型的意义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诞生和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信息革命,人类开始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知识的剧增使全球信息化浪潮高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从而使各行各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是新时代的起跑线,它关系民族、国家的未来。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心,然而现代教务管理效率不高,规范化不强。如何改变教育管理和发展战略,以迎接经济全球一体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信息技术发展在教学模式、办学方式、教学制度、教学思想、高校功能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变化。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校园网的普及,给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在我们身边。如何建立一个适合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建立可以规范教务信息管理,为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来设计教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分析。

教务管理系统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为其提供服务。由于各个高校的管理体制不同,使得开发一个通用的教务管理系统非常困难。同时,当管理方式改变时,也要求管理软件相应的改变。尽管如此,教务管理中的主要业务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一般的模式。

三、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发展的趋势

根据实践体会及对高校教务管理发展的认识,我认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未来几年会向下面几个方向发展:

1.教务管理工作网络化。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校区的增多,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系统要求尽快实现网络化,以便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

2.增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往的教务管理系统只作用于单纯的教务管理,和教学相脱离。在分布式网络教务管理系统中,加强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时刻体现教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3.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性。比如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运用智能技术,以帮助教务管理者更轻松地管理教学、教师更方便的教学、学生更好地查询信息等。

4.加强网络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学生成绩的查询,选课等都需要很高的安全性。未来的教务管理系统,应该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教务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目的

1.适应部门分布的组织结构,降低费用。使用数据库的单位在组织上常常是分布的(如分为部门、科室等),在地理上也是分布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符合部门分布的组织结构,允许各个部门对自己常用的数据存储在本地,在本地录入、查询、维护,实行局部控制。由于计算机资源靠近用户,因而可以降低通信代价,提高响应速度,使这些部门使用数据库更方便更经济。

2.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将数据分布于多个场地,并增加适当的冗余度可以提供更好的可靠性。一些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一个地方出了故障不会引起整个系统崩溃。因为故障场地的用户可以通过其他场地进入系统。而其他场地的用户可以由系统自动选择存取路径,避开故障场地,利用其他数据副本执行操作,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3.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提高现有集中式数据库的利用率。当在一个大企业或大部门中已建成了若干个数据库之后,为了利用相互的资源,为了开发全局应用,就要研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种情况可称为自底向上的建立分布式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也要对各现存的局部数据库系统做某些改动、重构,但比起把这些数据库集中起来重建一个集中式数据库,则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组织上考虑,分布式数据库均是较好的选择。

4.逐步扩展处理能力和系统规模。当一个单位规模扩大要增加新的部门(如教务管理系统中增加新的专业方向)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为扩展系统的处理能力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增加一个新的结点。

五、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子系统设计概述

1.系统维护模块。该功能模块主要功能是管理整个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分配,并对系统的基础代码进行维护。每一个用户由系统管理员授予对功能模块的划分或者修改、添加等操作权限。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的自定义系统设置,对使用者进行客户端的权限分配等。管理教师及学生的用户口令。

2.学籍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主要通过招生办提供的新生库,并根据各系划分的行政班,整理到学籍数据库中。并通过学生交学费情况给予注册,实现学生选课与缴费情况挂钩,解决个别学生恶意拖欠学费问题。在该模块中,学生整个学业过程中发生的如学籍、专业、专业方向、班级、第二学位、奖惩等变动情况随时记录。该模块具有查询、统计与分析有关信息的功能,在学生毕业资格审查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籍模块中的奖惩、并结合成绩管理模块,在校学习成绩、学分等信息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学生。主要功能菜单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管理、学生奖惩情况管理、查询信息、打印学生名册等。

3.教师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主要对教师的基本信息维护、教学日历、教师工作量、教师个人课表、教师个人课件等进行管理。

4.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对教学场地的管理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提供。该模块应该准确地掌握学校现有可提供教学的教室库,提供分类教室的报表,以方便课程安排。对教学场地可以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统计、分析等功能。

5.课程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教学计划进行管理以及选修课课程进行管理等。课程库主要分为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

6.排课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两种排课方式:智能排课和人机交互排课。

7.选课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选课工作。选课管理模块还可以打印选课名单,输出选课结果,进行改选、补选、退选、限选等功能。

8.考试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依据学期课表,自动生成考试安排,打印考试安排,对学期考试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考试时间库、教学场地库、教师库等自动编排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监考教师;另外,也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安排,灵活调整。

9.成绩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管理学生学习结果的记录,为学生学业评价服务。教师通过web网上成绩录入、成绩分析、学生成绩查询、学生毕业学位授予管理。

10.教学评估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的量化管理。

篇3

一、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的结合

1.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在教学工作中涉及范围较广,涉及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漫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系统来讲大致分为组织教学、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资格审查等等。

2.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是教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务系统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和互联网络B/S管理系统模式,为学校教务系统的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校管理教务系统,用一个帐号解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实现系统的集中化管理及数据存储,满足各流程的需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信息和社会信息,具有全面性和多向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基于高速率的网络,保证了快速、全面、准确,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及优化,具有高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以及随时可上网操作的灵活性与及时性特点和不受任何数据限制的扩充性、资源的共享性和沟通联系的互动性等特点。

三、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先进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教务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管理质量,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系统需求分析中仔细研究分析并探讨教务工作流程,多余的复杂环节要剔除掉,从而有效节约管理成本,减少人为失误。如教务工作人员通过“成绩管理”模块来进行学生成绩的管理,在进行学生成绩的添加时,可用它来为学生设置所在班级的课程表,直接输入成绩。如此一举两得,统筹管理、节省时间,避免了各班级学生重名导致成绩数据混淆错误的情况。同时采用集中存储、网络共享的模式,构建一个集教学计划制定、考试安排、教室资源等都可在同一系统中获得信息的系统,有效避免数据的重复。

2.优化管理规范,提供决策支持。先进的教务管理软件对日常教务管理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能改进教务管理模式、优化教学资源、改变目前教务管理工作分散的现状;将不同科室的不同软件统一化,整合资源、完善数据、统一流程;同时利用教务管理系统中所存储的成绩信息、选课信息等数据,系统进行整体数据的同步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改进教学,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快速稳步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原则

1.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教务管理是一个数据流非常强的业务,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业务流程有效划分系统模块,这样才能使信息化的管理更加严谨、数据的重复利用率达到最高。

2.建设平台的开放性。教务管理系统对教务处来说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但对整个数字化校园来说是一个基础的模块,因此在设计教务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基础数据与教务管理业务的分离,便于其它系统的共享。

3.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教务管理业务是动态和变化的,因此要求软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每一功能菜单都是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合理体现,但同时每一功能菜单都具备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使系统在业务发生变化时能够很快的得到修改,使大部分功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4.系统的可操作性。简洁易操作维护,使用统一的管理入口和身份认证,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系统的设计符合日常办公运作的需求,简单易学、界面清晰、功能实用。网络结构简单明了,层次清楚,便于管理。

5.数据库的稳定性和保密性。由于教务管理系统是一个数据量非常大,而且保存时间较长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大部分数据都非常敏感,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个稳定性强、可伸缩性强、可跨平台的和安全的大型网络数据库系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务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方式,对各种教务管理档案以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极大的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教务管理的效率,实现了教务的标准化管理。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状况,体现了学校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层度,体现管理模式和手段的现代化层度,也是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工程的有力保证。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涵盖了教务工作的所有方面而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支持广域办公模式,从而极大地减少教务管理的手工劳动,克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利因素,可实施性较强,在学校现代化建设中能起到积极作用,也促使学校教学管理走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篇4

一、摒弃传统定义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勇于重新定位

(一)传统的教务管理者形象

教务管理者长期以来从事的工作包含了除了教学以外其他方方面面的内容,服务的角色性很强,可以贴切的称其为教育界的保姆。教学课程时间安排,教学活动策划、课程宣传、教材征订、档案管理、后勤服务、教具及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等等都是教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内容。有些单位的教务管理者甚至还要参与有完成任务指标的招生工作,真可谓压力巨大。事无巨细,工作内容琐碎、繁杂,重复性、程序性强。然而,就算是他们的工作如此繁琐,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各大专业培训机构中他们依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氛围。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性质,逐渐使他们变成了教育界里的弱势群体。

(二)适应当下,重新定位新时代的教务管理者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大创新大改革的阶段,教务工作管理者也应该进入这场前进的浪潮。首先就应当从自身重新定位,职业本无高低之分,岗位就更没有贵贱之分了,教务管理者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从内心树立行业自豪感,通过自身努力摆脱作为传统教学“附属品”的地位。由于长期从事琐碎切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很多管理者已经丢弃或者荒废了自身所学专业,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如果能将自身所学或者擅长的专业巧妙的结合到教务工作者,在创新工作上走出一条新路子,这将有利于职业的长期有机发展。

教务管理者的重新定位,仅从自身开始当然是不够的,从高校或者培训机构本身这一层面应该给予这个工作岗位足够的重视,上层领导者应该从思想上认可教务管理者的工作付出,工作中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单位在职务、待遇等方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让教务工作者能够和其他岗位的员工一样拥有晋升的空间,合理的待遇,尊重的地位。

二、寻找自我走出职业困境的途径

(一)自身发展对策

社会的大的发展环境是很好的,教育工作的地位也在日益提升,但是教务管理者想在这发展的浪潮中一步提升到位也还是难度颇大,仍需步步为营,立足本职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

尽管教务工作繁忙,教务工作者也应该尽量合理利用上班及休闲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通过长期研究和钻研总结出以下几点,可通过五大几方面来逐步提高自身含金量。

1.关注自身行业发展,多学习运用新型教育管理系统,尽量减少需要人工、费时的工作,利用新型系统完成工作。如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2.利用双休日及每年工作比较清闲的时段参加培训,如可到大型、著名培训教育机构参观学习,或者参加教育发展类专题培训。

3.重拾自身专业技能,把自己当初在学校所学专业进一步加强巩固,有条件的还可进行深入发展,并努力寻求机会让自身擅长专业与工作结合。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可在教学设备维护中发挥自身特长。

4.主动尝试参与教学,当然前提是要在自身具备授课条件、水平的情况下。参与到教学中并非是从教务工作转型到教学,而是在教学中能更好的体验教学所需,进而在教务工作中更好的服务教学。

5.即使只是从事教务工作,也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所想所需,从根本需求出发更好的帮助学生从教育中学有所成。

(二)单位层面营造有利于教务管理者发展的有效氛围

1.应从制度层面制定与教务工作相应条款或考评机制,从绩效奖励、晋升机制、评优制度等方面给予教务工作者等同于教学工作者的机会。最终达到激励他们成长的目的,多多树立行业标杆,让其他教务管理者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教学工作。

2.创造有利条件让教务管理者不定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是与其他单位的交流学习,也可以是支持他们参加专题培训。

3.鼓励教务工作者提升职称,为积极取得职称的员工给予奖励。

4.鼓励教务管理者在自身行业中创新,无论是在工作方式方法中的创新,还是其他实体创新,都应当给予奖励。

5.鼓励教务工作者在学历上进一步发展,从精神或者物质方面支持他们取得更高学历、学位甚至是出国深造,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报销学费、交通费等等。

三、结语

篇5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务员完成教务管理任务、协调工作关系的基础。教务员的工作枯燥繁琐,长期的教务管理工作常常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有时甚至会无缘无故地对人发火。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而且容易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缺乏主动性。对此笔者曾有过深刻的体会,面对工作压力时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有问题要多与领导、同事沟通,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尽量挖掘自己的工作价值,认识与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通过自我心理调整的培养,正确对待各种成绩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遇事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态投身于工作中,积极热情地为教学服务。

三、提高服务意识

教务员在工作中需要接触众多的教师与学生,经常会由于遇到一些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而被师生所误解和责骂。教务员应当在工作当中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待教师和学生的不理解,尽量在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帮助师生,并及时地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上报给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从而能够及时完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纰漏,及时地修改教学意见,为教务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多一点微笑,让高校教务管理更人性化化,这是教务管理的重点。

四、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理论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很多教务员都是半路出家,由老教务员带进门,虽然进行过岗前培训,绝大多数教务员缺乏对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对高等教育规律的了解,教育理论水平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发展,致使教务工作还是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务员在工作之余首先要促进自身修养的提高,要积极学习高等教育、教育法规、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掌握高等教育、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实现真正的“内行”管理。

2.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高校快速发展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提出新思路、找出新方法。教务员只有高度重视自我创新意识培养,着力提高自我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才能满足高校教务工作不断发展的要求,才能担当起历史重任,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教务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与教务管理工作具有的重复性和常规性的特点是不矛盾的。工作中面临新问题时,教务员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或者是推给其他的工作人员,而是尽量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务管理水平,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务管理工作。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其知识贮备、思维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教务员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例如可以通过去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借鉴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据本校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为我所用,通过借鉴和改革,得到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方法,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外,要抓好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年青教务员的学历学位的进修,积极地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提升学历层次。

3.提高信息化办公技术水平

目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引进、开发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为网络化教学的开展建立了良好平台,以实现各教学单位和各行政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实现教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例如学籍管理、网上辅导、网上招生、教学效果评价、选课等也已广泛应用。再如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可以实现异地文档的交付,解决了手工传递时效性差的问题,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勿庸质疑,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自动化要求教务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但是高校教务员并不是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所以只需要掌握与其工作关联度较高的数据库知识和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运用Word、Excel等基础的办公软件,能够熟练地应用本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及时地整理、更新和储存教务信息,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务员计算机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教务管理队伍现有人员的实际情况及实际水平“因人制宜”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为教务员开展与教学管理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决不能只重培训形式而不重培训效果。

五、建立人性化的绩效评价和人事管理体系

很多高校对教务工作者的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务员的福利待遇基本取决于其身份和职务而不是绩效,因此导致教务员出现“大锅饭”的错误思想,并且滋养出部分教务员的惰性和随意性,从而影响到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对此,学校应针对教学管理的工作岗位建立一个人性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绩效和岗位津贴相结合,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尽可能地为教务员提高福利待遇,以促使教务员队伍稳定,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为实现教务员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套与教务系统相应的职称评定机制,鞭策教务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不是仅仅沉浸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专门的发展基金用于鼓励相应的培训和奖励,为教务员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充分运用多方资源,构建包括教务员聘任制、任期考评制、岗位津贴制等在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缩小与师资队伍在晋职、晋级、津贴等方面的差距。

篇6

长期以来,有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抱怨自己的工作太杂。通常,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学校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后,多数还需兼职网站管理或教务工作。网站管理还算合理,最让信息技术教师“窝气”的是教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保持合理的心态。所谓合理的心态就是既理解学校工作的需求,也兼顾个人专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服务于学校,同时也要取得学校的支持以保障合理的专业需求,做到退中有进。有人认为,“杂活”很耽误精力与时间,影响专业发展。其实,辩证地看,在保障专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务将会减少,反而有时间思考深层次的教学问题;即使课务不少,“杂活”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因为更懂技术,才会被交付相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技术优势来提高工作效率,或者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将所谓的“杂活”分配给其他教师共同完成。例如:笔者也曾在学校兼职大量教务工作,面对庞大的成绩输入与分析任务,编写了能多人同时输入成绩的自动分析系统,把任务分派给各学科组,不但高效完成了工作,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赢得了空间。

二、主动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有距离,不太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适当与其他学科整合,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价值。例如,在进行搜索引擎的探讨时,教师可以设计以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内容或正在同步学习的内容为教学情景,不仅能实现多学科教学的融合,也能促进学生“忘记信息技术的学习”,达到能力内化的目标。这种整合需要教师拓宽视野,多关注其他学科;这种整合强调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价值,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有的教师担心学科整合会把信息技术课“变成”其他课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课“变成”其他课程才是一种深度整合,才能抛开“培训课”的外衣,显出“培养课”的本色。

三、以创造为教学的灵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教会学生操作作为教学重点。其实,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课程,而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应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的创造不仅是创新,还包括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从未解决过的问题。观察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在若大的机房里嘶哑地讲解,有的教师讲授完操作后以小部分应用来做点睛之笔,也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逐步掌握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行为都把掌握基本知识作为核心。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学的最终归宿应该是创造,学生应该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内化知识。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的专家认为不需要专门开设这一学科),操作部分可以依据学生基础、客观条件以及难易程度,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讲解等途径了解和掌握,并且作为正常社会属性的人,学生能够用以上方法掌握大多数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如果教师不能放下传授操作的心结,很难把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真谛。当然,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不需要讲的坚决不讲,需要讲解的也要精炼,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创造,并在创造过程中自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知识准备的时间不一定要压缩,但是创作过程绝不能一带而过。

四、批判地学习

信息技术是基础教育中的新兴学科,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该学科群体中的年轻教师较多,希望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教师来提升自己。例如,经常有年轻教师索要获奖教师的上课录像、教案、课件等资料,然后模仿他们的设计开展教学。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学习途径,但是笔者仍然要建议年轻教师批判地学习,不宜盲目模仿。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还没有像其他传统学科那样形成比较成熟的指导性理论研究成果,名师也处于探索过程中;另一方面,别人的好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没有批判的眼光,可能会使教学实践走入误区,并在短期内难以发现。有的人把学习与批判对立起来,认为处处批判,就不能学习和进步了。但在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看来,“学习”与“批判”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批判不代表全盘否定,它是理性的思考,思考被学习者的不足,思考自身的需要,思考不同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思考有无更佳的设想,等等。批判不能仅凭主观感觉,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本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不盲目膜拜,在学习时多记录、少拷贝,在交流中有自信、有思考、有特色,这样才会使信息技术教学少走弯路,日趋成熟。

篇7

1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重要性

教务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教学是一个学校的根本,教务工作的好坏更是决定了整个学校的运转效果。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好的教学质量是必备的,这也需要科学教务的管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和更新的需求。教务系统主要负责整个学校的日常教务工作,并实施教学课程的管理,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评价,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把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搭建在一起,这就需要日常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兼顾高效率和科学管理。只有意识到了教务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才能在以后的高校中作中让教务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让它更好地为学校服务。而传统教务管理系统多数用纸张来存储数据,这样的存储方式不仅浪费纸张、空间,对长期储存的问题也有很多弊端,并且数据的准确性不是很高,存在错误率,这对于一个要求严谨的部门来说有些错误是不能挽回的,所以传统的教务管理方式必然会被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所取代,而信息化的发展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对教务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也提供了技术支持。

2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信息化发展下的建设

如图1所示,讲解了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充分展示了教师、学生和一般工作者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各个角色。决策支持在整个系统的顶层,说明整个系统运转在总体决策之下,一般角色接触的就是工作流也就是具体的工作分配和分工,并且整个系统以用户为中心,同时运行多个应用,提高了高校教务工作的工作效率,整个系统运转为一个环形,可循环运行,按照角色安排,各司其职,设置不同权限,角色不同可以浏览和操作的页面也不尽相同。具体的权利分配以决策支持为准,充分做到了按照高校管理要求执行工作的宗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利用自身的研究知识,开展适合自身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要是还停留在10年前的工作方式,那么就会被高校的发展所淘汰,从高考录取率先开展网络数据库应用方式直到今天,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将这种网络办公、信息化办公应用到各个工作部门,教务工作有教务工作的特殊性,它负责整个院校运行的基本,可以说一个高校的日常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在教务处,因为教学才是一切的根本,但是怎么才能让教务工作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呢?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3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现状和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经过长期的开发和设计,已经成功将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甚至很多高校利用自身的研究特点,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更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这些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加快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教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并使得教务工作更加的规范化,但随着信息化推进的调整发展也必然出现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会影响高校的发展,并阻碍了未来信息化建设。下面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操作没有统一标准,规范性差

因为现在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很多信息化的标准还没有来得及统一制定,并且网络发展得太过迅速,很多错的信息也随之而来,虽然教育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的发展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但制定的速度比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漏洞也随之而来,很多规范现在看来已经不规范、不标准了,所以在信息的沟通上难以实现真正的对流。并且大部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只局限于小范围的局域网中,缺乏面向万维网的开发经验,所以其实信息化的发展下智能化还远远没有普及,管理的效率并不高,规范性差。

3.2信息化系统灵活性差,后期维护缺乏扩展性

教务处是一个不断更新信息的部门,每一年乃至每一学期都有新的要求、新的改革,当课程改革推进的时候,课程的建设也要随之进行修改,那么对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部分教务管理人员不是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操作人员,在信息系统的使用上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不能第一时间对信息做到及时的更新,因为一个软件的成功使用,不是在最初要设计得多么完美,而是要在长久的使用中进行不断的磨合,由于教务处这个部门的特殊性,对于更新的要求很高,那么如果把信息系统只投入使用没有技术人员随时更新系统,是不能很好地把信息化应用到教务系统中的。所以一般的综合性院校都是自己的信息系教师开发相关软件,遇到问题随时解决,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每个人都有的自己的岗位,从而容易导致系统更新滞后,管理得不到稳定的支持。

3.3相关人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建设,对系统不熟练

教务管理人员都是从传统的教务工作干过来的,他们对于新的教学管理系统不熟悉,也没有很多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只能从事简单的数据录入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相符,只是利用了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并没有在实际中把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进行下去,没有突出信息化建设的特点,要想突出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更好地执行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长期的软件技术支持,这就对教务人员的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每个高校有自己的实际问题,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接受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对高校的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规范,因为往往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会忽略人员的培训和构建,这也是需要面临解决的一大问题。

3.4需要专门的统筹部门进行协调

教师、管理者和学生这3个角色分别是在决策支持下进行各自的工作的,但同时要达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高效准确地完成各自的任务,需要有一个信息化的统筹部门来进行统一开发,可是在信息化开展的初期显然是不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因为高校不同于企业,每个部门都是固定的编制和工作模式,这就需要长久的磨合,需要有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并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进行完善,完成软件的测试工作。这也需要教师、管理者和学生这3个角色对信息系统的熟练,我觉得这也是开发中要面临和待解决的问题。

4结语

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推进和发展是高校大力发展信息化的必然结果,是由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决定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员的培训和师资力量的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信息化工作,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来,那么如何分配人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各大高校能够抓住教学管理信息发展的机会,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管理,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地实现信息化,科技含量更高,所有的流程更加规范。以达到教学管理真正的信息化要求,这样不仅能够适应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能够更切合推进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使教学管理系统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无线互联科技•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朱琼.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6(1):71-74.

篇8

目前,高校实行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选课自由度加大,教务管理工作繁杂,教务工作人员又少,仅靠这些人员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伴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各所高等院校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管理信息化的高效性、规范性、准确性等优势已经逐步体现出来。

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教务管理信息是指在教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教务管理体系,实现教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并以此来改善学校教务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教务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教务管理所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庞大,高校迫切需要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培育机制在数字化校园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下,不断改革和调整,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学校因政策的改变、高校的扩招,面对种类多、数量大的数据和报表,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影响。高校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对教务管理工作者及领导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建设平台为适应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从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来看,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进行教务管理的信息化,这也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三、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学规模的扩大,使得教学管理工作的事务更多,学生信息数据的增加,任务更重。新的形势下,教务处的管理涉及各个部门,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在教务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得在工作中大量的资源不能共享,时效性差,工作人员的冗杂等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能更好的将数据盘活,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产生更多效益。在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教学实施部门和教师能够各司其职,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有利于更好的规范教学管理的环节。信息化管理是架构起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将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部门、教师和学生,促进学校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资源丰富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性能比优良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实用方便的一卡通系统,图书管理借阅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使传统的纸质媒介走出教务管理的范围,信息化的优越性已越来越凸显其高效、灵活、可靠的特点。在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中,教务管理是其中重要一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障教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执行教学计划的保证,同时教务管理又是一个工作琐碎、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成熟以及高校内部校园网的建立和日趋完善,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和下属系部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和条件已具备,这也为学校引进和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契机。因此,为适应发展的需求,引进先进的教务管理系统,结束多年手工操作管理的模式,走进网络化、电脑化、信息化的教务管理时代越来越迫切。

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优越性和面临的问题

教务管理系统存在很强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任课教师在评判成绩方面,可从网上直接录入成绩,改变了以往由老师单独提交成绩单,教务人员统一录入成绩的状况,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出错率;排课管理方面,比以往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减少了教务管理的工作;学生通过系统在网上在线评价,由系统自动生成评教统计结果,在评教方面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更加公平公正;教务管理人员对于教学期间产生的大量数据,系统都可以自动产生统计结果,更加方便。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工作量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也有一些弊端,凸显出操作性、安全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难以满足网络化的要求。教务工作因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分区日益增多,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务工作的复杂化程度加大,教务工作往往是校、院、系三级分层管理,这对系统的网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给教务系统带来巨大挑战。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全校师生,只有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运行,但是传统管理方式深入人心,高校对于新型的管理方式不了解、不接受,学校领导在教务管理建设方面没有充分的认识,学校师生在更新观念,改变传统观念方面还有待加强;在科学化方面,操作过于专业,过于追求严格的管理模式,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够促进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但是不适合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务管理者以及教师学生的使用,如果进行专门的培训,不得不提高教学成本;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的硬件设施的逐渐落后会限制系统的扩展和运行速度,一些常用的系统补丁或者软件升级造成软件的不正常,增加了维护成本。

五、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提高网络化服务范围,使教务系统建设逐步涉及各个校区及各学校之间,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沟通。

其次,提高全校师生及管理者的认识,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将教务管理信息化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再次,要实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随着学校校区、学院的增多,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系统要求尽快实现网络化,逐步实现网上教学,以便提高教务管理效率。

最后,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维护,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管理手段的更新,更是管理模式的改革,为了适应时代变化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者应当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面对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学习国外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外国情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本土化特征,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构建不同的网络信息平台,在实践中研究新的情况,探索新的思路,提高现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使高校教务信息化和人才培养产业能够建康、快速的发展。不断创新,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永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薛建国,庄俭,梁霏.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 丁之嵘.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6.

[3] 李江.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J].科技教育创新,2006.

篇9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30-02

伴随着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力度的持续深入、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专业设置及学生数量也日渐增加,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于当前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基于这一现状情况之下,应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结合有关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搭建起新型学籍档案管理平台,最终必将促使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得以实现科学化、高效化的管理目标。

1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政策也逐渐出台,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及“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等有关学籍信息管理及查询网络平台的功能性也逐渐得以完善,各大高校在对于学生的学籍信息自主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的转变为了统一管理,从客观层面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平台已经实现了全面性的整理与合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对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平台其功能性还有待完善,无法完全满足高校对于学籍档案管理当中的学习成绩、学分累积、毕业审核以及应用在需要进行重大决策之时的大规模报表统计需求。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已经逐渐的开展了自主或是多校合作研发符合本校自身学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的综合性教务管理系统,尤其是其中的学籍管理部分尤为关键。为了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的具体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门以及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对于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要求,来针对本校的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同时还要基于高校自身的学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来针对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的数据信息采取管理及维护工作,因而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的提高,对于工作效率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仅对学籍档案管理业务较为了解,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却较为有限。因此也就导致了在高校的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学籍档案管理部分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普遍存在有功能缺失、同实际工作需求不相符、难以满足于日常的教育教学需求、数据共享能力严重低下等多种问题,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者对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流程了解不足,以及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未做到有效的掌握所共同导致的。因而,在开展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于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培养,大力鼓励其能够成为在档案管理业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两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对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动。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优点

当前,进行高校学籍档案的开发工作仅凭一次软件开发,依然存在有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然而借助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最终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必将成为主流趋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1)一次录入多次应用。利用计算机系统将招生部门所发送的学籍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导入至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并对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信息予以必要的补充,尽管采取一次录入的方式单次工作量相对偏大,然而在录入之后,即可随时获取应用,应用起来十分便捷高效。

2)档案检索高效便捷。在具备了基础信息数据之后,系统能够提供以多类的信息查询服务,有关的管理人员还可实现自主查询,并个性化的制定出查询条件信息,利用网络来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的访问及信息获取,并进一步将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显示于本地计算机当中,同时还可实现查询及打印服务。

3 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几点思考

1)加强接口软件研发。增强对学籍档案管理多个信息化平台间的接口软件开发力度。为了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信息的实际要求以及高校自身实际管理需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不但要能够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和上级教育单位的具体要求,针对学校的在校学生学籍信息予以及时维护处理;并且还要能够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管理需求,来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之中的学籍管理部分开展必要的数据信息维护工作。不断增强学籍管理数个平台间的数据合并,此举将直接促使学籍管理的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2)依据实际需要,开发管理软件。学籍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者同软件的使用者之间应当加强合作,软件研发者应当依据软件使用者的实际工作需求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设计,以增强软件应用的实效性,只有确保此两者的合作无间,方可研发出能够满足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切实有效的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3)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打造出一支具备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学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对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所能够取得的成绩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人员自身的水平素质。为了能够满足于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及岗位标准,应当由学校的教务处、各院系当中着力打造出一支思想上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在工作业务上能够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以促使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高校的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做好基础信息服务工作。

4)做好基础安全防范措施。在顾及到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信息的稳定性时,在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前期设计分析阶段便就应考虑到有关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并依据实际工作需求及软件系统的应用环境制定出详尽的安全策略同时将之落到实处。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是对用户权限的等级划分、用户密码管理等均是最为关键的安全保障措施,对此必须要定期进行监督核查,及时查找安全隐患,以确保安全漏洞能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的保障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4 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其均面临着学籍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好学籍档案的重大难题,而要想促使管理及服务工作的质量水平能够有效的提升,将学籍档案的应用价值有效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依赖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只有利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化、自动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方可满足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部分的日常工作需求,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校园数字信息化建设水平也逐渐成熟,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财务进行新的结合,将信息技术的网络通信与高校财务活动整合起来,构建了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新突破,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给众多高校财务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财务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原来的会计电算化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财务核算与管理体制的要求。高校财务部门日常工作中,除了应付大量的报销业务、学生收费、工资管理、财务报表之外,还要应付师生的查询欠费情况、经费使用及经费余额、欠费统计等。给高校的财务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也给财务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部分高校领导不够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不多,很难深入监管基层的财务工作,而且财务信息化程度较低,甚至未完全脱离手工记账,财务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导致学校各部门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甚至有些部门不能理解财务管理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与财务部门难以配合默契,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难以顺利进行。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校财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向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已成为高校财务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已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摆脱了传统手工会计,但由于学校自身发展情况、领导层意识等原因,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大多数高校会计电算化仍然是以会计核算为核心,用电脑代替手工记账,处理日常例行的数据资料,并产生报表,只是提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效率,所提供的信息只是对历史数据和基本会计信息的阐释,只是反映过去一段时期的学校的财务状况以及财务总结,获得的财务信息对于学校今后的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意义,不能够支持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决策、控制、分析等管理活动,与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当前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领导层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在很多高校里,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学校管理的重点仍旧向主导地位的教学工作严重倾斜,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对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财务信息化建设只是为了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财务部门仅仅是用电脑记账,出报表就行了,忽视了对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方面的信息化的投入,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的作用。

2.很多高校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初始阶段,财务信息的查询功能不完善。高校现在的财务信息化很多是仅脱离了手工记账的繁琐和不足,还停留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阶段,还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教职工服务,财务信息的查询功能滞后,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例如学生不能直接及时在网上查询到自己的欠费情况;教职工不能在网上及时查询自己的工资薪金发放情况;科研人员也不能及时查询自己各个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这是因为财务信息系统查询功能不完善,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教职工服务。

3.学内各部门的信息资源不能融合共享,财务部门所记录的经济活动来源于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情况下,需要从财务以外的部门获得数据信息,例如,学生收费系统需要接受来自学工处、教务处、宿管、教材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工资核算管理需要来自人事、二级学院、后勤、水电管理等部门的数据,但是目前学校各个部门都是各负其责,只按照自己的系统格式要求整理数据,财务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资料信息时,就要重新整理录入。这些不仅浪费了财务的人力物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在多次的重复操作中更容易出现差错。

4.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短缺。高校实行财务信息化后人员技术知识呈现两种状况,即懂计算机的人,财务管理知识比较缺乏;有财务管理经验的人,计算机技术能力又不够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财务人员除了应掌握扎实的财务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技能,并能够根据学校管理的需求,建立分析和决策模型,这样,财务人员才能有效地利用核算信息和外部信息,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很多财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思维与工作方式,只满足于日常的报销记账,不愿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对新的财务管理手段产生抵触情绪,人员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许多高校往往又将财务信息化简单地看成是一个计算机工程,更多地引进了计算机人才,造成了工作人员技术知识脱节,从根本上限制了财务信息化的进展速度。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完善措施

1.需要高校各层管理人员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领导要正确地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认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配合更新信息系统的建设,改善信息化建设硬件条件,逐步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高财务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是无法顺利推进的。同时,财务信息化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这也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获得高校决策层的重视和支持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的首要条件。

2.不断开发和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高校要实现财务管理内部系统整体的信息化,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理念、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充分发挥高校财务会计核算、监督、预测、控制、分析、多校区财务系统网络、财务信息查询等多种信息化职能。同时使财务管理信息与高校各项经济业务基础信息达成一致,利用校园网络建设标准化信息源数据,统一利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增加不同的信息服务窗口,为不同信息使用群体提供便利,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目前,高校财务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互相连通,难以协调同步,不能够向决策者提供及时的综合信息,以辅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高校财务信息系统还需要不断完善,加强财务工作一体化管理。通过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建设,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数据中心,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和其他管理系统共享,通过一体化财务管理的实现,解决高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和共享问题。

3.相关部门协调与配合,推进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还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信息化建设涉及许多相关的部门,比如教务处、后勤处、信息中心等部门。因此,要使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必须要各相关部门之间配合与协作,要依靠广大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地发挥出财务信息化的作用。

4.加大引进与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既需要具有精通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需要精通财会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信息利用处理服务,所以引进和培养双向型的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当务之急。高校应当时刻关注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提升财会队伍建设的层次,全面推动财务信息化进程。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主管、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培训,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逐渐培养了一支成熟的信息化队伍,为进一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准备了必要条件。

总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会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高校管整体理水平提高,促进财务业务流程合理化、财务工作规范化,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