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10:23: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制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增加,会计事项趋于复杂,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系统化、整体化、细致化、高效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范畴中的一项实务性、方法性较强的工作。高校会计制度设计就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系统规划,据以组织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为此,必须剖析现实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原则或办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日常会计工作的依据。
一、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没有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不规范,在内部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运用上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其内部的现金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会计制度有待健全。学校本身对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的建设不重视,致使大多数高校没有系统、完整的以供实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目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集中于一线的会计出纳综合岗位制,监督控制工作的重点和实施对象是会计出纳人员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对事后监督(会计管理行为),在制度中的控制要求较少。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刻,多数高校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简单地将有关部门颁布的收费管理文件和本单位制订差旅报销规定、经费报销审批规定等一些有关财务管理方面规定进行汇编,以此作为会计制度,失去了系统性和严肃性。同时,大多数高校高校预算管理不完善,各高校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标准,计划和核算脱节,财务部门凭经验核定支出,既不准确,又影响预算安排的公正和透明度,预算执行随意性很大,缺乏监督、分析和考核等措施。有的项目,先施工后立项,再追加预算,有些项目甚至任意增添新内容而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从而使财务状况难以做到收支平衡,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由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很多高校并不着力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不到应有发挥。有的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使其成为摆设。
(三)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
近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多校区的高校财务管理更加错综复杂,会计业务量急增,部分高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岗位的设计不合理,如有些学校财务处下设会计核算科和资金管理科,会计核算科负责处理涉及现金有关的财务收支业务,资金管理科负责处理涉及银行有关的财务收支业务,经常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分支机构职能范围及岗位职责范围缺乏明确规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高校会计人员岗位财务人员较少,往往“一人多岗”,容易造成岗位设置混乱,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从而降低学校财务运作效率,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信息化原则
信息化原则要求设计的会计制度能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高校会计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学校经济活动信息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是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的的前提条件,建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作为高校投资者的政府和为学校办理贷款业务的金融部门,他们必须掌握高校的财务状况,为其考核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科技信息,或者通过分析高校资信水平以作出信贷决策。同时,高校设计会计制度,要根据信息反馈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保证及时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二)合规性原则
合规性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规定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会计制度中去。会计制度必须符合《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等会计法规的要求。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准则;具体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对具体会计信息业务和报告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会计准则一般不涉及会计机构的设计、会计科目的设计、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的设计,因此,需要通过高校会计制度设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成本效益原则
高校的会计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制度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以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会计制度效应,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组合。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规范会计工作,但不能因规范会计工作影响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而应该在满足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使会计制度设计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
(四)控制性原则
内部控制是特定主体为加强岗位责任,保护财产安全,确保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财务信息,保证授权职责履行,在内部组织分工、业务处理、凭证手续和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高校会计制度设计中,必须对会计机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报告等关键环节设置必要的具有预防和自动纠错功能的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主要包括授权批准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产安全控制等。会计制度设计,应将上述各种内部控制方式恰当地设置在会计机构、会计工作程序中,以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使会计制度真正成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三、会计制度设计中的控制措施
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分工。会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等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化的保证。
会计制度设计后的执行情况追踪。高校设计会计制度后,还必须通过对机构设置、业务处理过程的检查,测试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分工是否明确,财务管理体制的严密性,财务核算体制的合规性,业务核算的及时性。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再监督作用。高校内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审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能排除各种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通过强化内部审计对高校会计控制系统所实施的监督,能及时发现高校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决策的有效性,增强高校的抗风险能力。
内部控制必须在各个部门及整个学校范围内都建立。所有人都对内部控制有作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高校内部各项业务的执行过程之中,这一控制运行良好才能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各类违纪、错、弊事端就会人人减少,就能促进办学效率和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有很多教职工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是领导的事”。实际上,内部控制的建立和维护,是大学管理的重要责任,每个人可能提供内
控需要的信息,或者内控需要的行动。高校内所有人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都必须遵守内部控制,任何人不得超越制度,违反制度将会受到处罚,遵守制度受到奖励。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41-02
一、会计环境假设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组织对象,会计主体划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的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实际上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复杂的,各项具体经济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所以,确定核算的范围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在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还可以是多个公司组成的集团。广义上的会计制度设计可以是对一个整体企业的设计,也可以是专门对企业内部一个部门的设计,还可以是对整个集团的设计。当然,企业内部部门设计的会计制度不能偏离企业的会计制度,而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也应该以集团总体会计制度要求为纲领。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经营不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而终止,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以此假设为前提。
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使用的很多方法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例如,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价、企业对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企业对资产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企业赊销赊购商品的账款处理等。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会计信息才能更具可比性及真实性。
二、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
1.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通常来说,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业务量不大,日常的经济业务基本在所有者可监控的范围之内。对于这种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可采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较为健全,所以公司制的企业应该分别建立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系统。首先,公司制的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向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的提供会计信息。其次,公司制的企业也要建立起管理会计系统,以便及时地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经营决策、预测分析、责任控制、内部风险控制、预算管理、业绩考评等财务数据信息。
2.企业的规模
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经营业务量、内部组织架构、管理层次的多少等都受限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企业财务部门架构、内控流程制定、会计核算组织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企业规模较小的小型工厂,可以采取分工厂及车间两级核算、两级管理的组织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总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及核算的组织形式。
3.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及所处行业
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行业特征,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其经济活动形式、管理方式、管理要求及重点也就大不相同。企业经营特点及行业特征的不同,使得企业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必然有差异。例如,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就是购进商品,然后在商品上加价出售,这就决定了商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关键点在商品流转的核算方法上。在设计核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能否与企业的业务特点、经营商品的性能、货款的管理要求等相适应,核算方法是否能够与企业管理制度密切结合,在不影响管理及核算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简化相关流程手续等。
三、社会大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表现出来。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在会计环境上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似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国家主要采取的是间接调控的方式,其基础是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收集与分析,国家必然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使用者。由于我国采用的是证券与银行分开经营的方式,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是不被允许的,在国有经济成分里间接融资产生的企业对银行的负债是国对国的行式,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在会计信息及会计目标方面均以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及社会公众利益为主要方向,特别重视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
德国社会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且发展较为成熟。这种社会经济极为注重限制垄断,且特别鼓励市场竞争。与我国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不同的是,德国私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德国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使银行贷款,德国企业在实务中对历史成本严格遵守,解释也更为保守。另外,德国会计制度也特别强调如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私人投资是德国经济的主要投资体,在德国企业的负债也主要是私人对私人的形式。这样的社会经济特别强调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特别注重对私人权益的保护,这也就决定了其会计目标不能定位于一种模式。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所有制的不同对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财产的所有者是会计信息的最大使用者,如果是多种所有制并存,那么会计信息也将呈现多样性的状态,会计目标也必须要满足多方面的信息要求。
2.法制环境的差异
我国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及法律法规执行方面与发达国家均存在一定的差距,用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我国的法律条款中通常都是原则性的规定,会计法应该可以看成是我国会计行业的基本法,其他的准则、制度、规范是相关部门对基本法的补充及细化,但也是会计实务操作中必须遵守的。
德国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其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严谨的司法制度,更有严格的执法规范,法律条款的设立更多的是针对事件,而对人的规定相对较少。在会计记账基本原则、会计报表编制、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方面,德国均有较为详细的法律明规定,同时法律强调契约自由,突出维护社会公众经济权益、维护公众的财产所有权,所以德国很多的企业以总收益观念为基础,使用总费用法编制收益表。另外,在德国会计是用最严厉的法律来进行规范的,这也说明了德国法律对会计制度是极为重视的。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法律应该更注重对事件的规范。创造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环境,才能使会计制度更切实、有效的执行,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才能够更加规范。
3.社会文化的差异
我国的社会文化相对于法律更注重人情,社会上的权利意识较强,人与人之间存在身份等级,同时也认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国会计信息、会计目标对国家完全公开,会计制度更强调规避风险。
德国的社会文化中民族意识强烈,自信、固执是其主要的民族性格特征。这样的社会文化使得德国的会计制度对其他国家经验借鉴较少,更多的是坚持自己的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制约德国会计发展与改革的主要原因。另外,德国的民族性格中也有严谨和谨慎的特征,这样的民族特征使得其会计实务操作偏向保守,更关注会计的规范性与法律性。
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对会计制度的影响较大,文化土壤实际上是各国会计制度制定的根基,一项制度只有更适合本国国情,更符合社会人文环境,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高校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编制的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相比,内部报表具有灵活性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而各高校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来,其内部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等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报表以满足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显得日益迫切。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原则。内部报表提供的信息应尽可能满足高校内部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有关各方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重要性原则。内部报表应反映高校经济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面面俱到。可根据会计信息的性质及其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报表的重点。3.简明性原则。内部报表中涉及的财务指标及指标间的关系应简明、通俗易懂,不应过于复杂而不利于决策者理解和使用。4.灵活性原则。内部报表的种类、格式、内容、编制时间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高校经济业务的变化而灵活的进行调整,以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可靠的信息。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的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而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除了这三张报表外,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而编制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贷款支出明细表、银行贷款表、国库指标汇总表、收费情况表、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所以说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财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管理者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报表内容,也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原则而编制月报、季报、年报。
三、如何设计高校内部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参照国际通用做法,取消了原制度资产负债表中所包括的收入、支出类动态要素的指标,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编制基础,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所以,高校在编制内部资产负债表时,其编制基础、格式、内容、指标等也应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
(二)收入支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事业支出”科目具体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与此相对应,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校内部收入支出表可参考表1进行编制。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每年年末进行编制,反映高校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高校内部编制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也应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编制,一般无特殊性。
(四)收入明细表。收入明细表每月进行编制,主要按照高校收入的来源进行设计,如表2所示。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可以清晰地反映高校每月的支出情况,便于管理者了解学校办学经费的支出结构,把握办学资金的投入重点和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与表3格式、内容相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表、科研事业支出明细表、行政管理支出明细表、后勤保障支出明细表和离退休支出明细表也可以根据需要每月进行编制。这五张明细表的支出合计数应等于事业支出明细表的合计数。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72-02
1 内部控制的概念发展及内容
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为了实现上述的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2 内部控制的发展
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它是企业规模化经营和资本化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性的产物,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人们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和可靠性}后者则主要关注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然而,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部,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等三个方面。
1.3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现金及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存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及权益、对外担保、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税收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
2 内部控制的层次及法规
在我国,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法》是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该法在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作为新《会计法》的配套法规之一,财政部于2001年6月22日,在全国广泛实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这是第一部适用于各类型单位的有关内部控制的专门法规。同时实施了具体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其它具体规范还将陆续出台。
综观我国会计制度的发,我国未来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会计法构成第一层次,这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最高层次的规范;会计基本准则包括具体准则构成第二层次,它是根据会计法的要求所制定的具体规范,对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的会计管理工作均有约束力;第三层次即由各企业自行制定或委托社会会计机构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这是在前两个层次会计规范的指导下所作出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细则。
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控制手段不成熟
在我国,内部控制的手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即在一定的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下,防止、发现、纠正会计系统的差错与舞弊;而在美国,它已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这一考虑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越弱的控制意味着越大的潜在损失和越多的风险,而越强的控制则意味着较少的潜在损失和同一资金水平下的较少风险,当用风险评估手段识别和分析企业内部的控制环节,可以事前将经营管理风险(含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即认为在企业内部哪个环节控制风险最大,哪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的关键控制点,不论其是否会对企业的会计系统产生影响。
3.2 内部控制制度层次较低
在我国,仍停留在内部牵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并没有明确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将内部控制的设置限定在业务项目层次上进行;而美国的内部控制已采用内部控制要素的观念,内部控制的设立是按照业务循环及每个业务循环的五项构成要素来进行的。按照业务项目来设置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须制订各个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会出现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复,并且不易被企业及企业各部门所理解。按照业务循环设置内部控制可以避免按业务项目设置内部控制的繁杂程序,强调具体控制的构成要素对不同业务性质的企业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4 设计符合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制度
4.1 严格的经济业分工制度
职务分工的目的是为预防和及时发现处理经济业务时所产生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由一个人完成处理,将会失去牵制监督作用,容易给不法人员利用进行舞弊,同时不经复核的事项又容易形成差错。如果进行合理分工,就能使每个人的工作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因此对不相容的责任必须予以责任划分,如:货币资金业务实行钱帐分管,现金收付业务最好由两人分别承担,编制符合规范要求的凭证要事先经过审批,空白发票、收据及其他收付款凭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出纳员不得兼管总帐,银行存款调节表应由出纳或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人员以外的第三者编制,支票签发至少要有会计负责人签章,应收帐款的总帐和顾客明细帐应由不同的人员来记录等等。
4.2 设计授权和核准制度
制定授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各项经济业务都能有序地得到处理。企业任何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有明确的授权与核准。对于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作为一般授权。例如对赊销客户的信用限额,可以事先授权给销售部门,对于确实无法返回的应收帐款则应经专门批准方可作为坏帐处理。对于重大的资本支出和筹措资金要经过特定批准,例如,对外投资只有经过董事会批准方可生效,而发行股票或债券则必须经董事会批准或股东大会通过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4.3 实行内部审计,实施再监督
内部审计可以为管理层监督会计制度和其他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也是实施会计再监督的一种手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直接受董事会领导。企业除常规的内部审计外,应对如下项目给予重点审计,形成制度。
(1)承包部门的效益审计。对承包部门的效益审计,不能仅以其帐面利润(财务会计核算利润)作为唯一的依据,在财务会计核算其盈亏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承包经营资产的保全。只有在资产保全的基础上的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
(2)对特殊交易如资产置换等的认定。特殊交易各有其不同的性质,因而对其溢缺应作为损益或资本公积处理,应分别予以明确,防止主观随意性。
一、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
中小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比较简单、层次少、分工不明确;有的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也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其他人员监管,或由企业主管一手包办。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少、分工不细、兼职多专职少、专业水平一般较低、还一人多岗、甚至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很多中小企业不单独设计会计制度,而采用照搬现成的会计制度,会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第一,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为基本原则。设计小企业会计制度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违反国家的统一规定。第二,因地制宜原则。会计制度设计既要遵循国家的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三,责权对等原则。首先,企业要落实承担财务指标的单位和个人,然后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并按照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第四,成本效益性原则。要考虑其设计和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企业目标利益的实现,所以设计制度时应特别注意,并非制度越完善、越严密就越好,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力求做到不仅会计制度设计科学化,而且制度效益最大化。
三、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第一,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是指规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包括核算形式的选择、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设计、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及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实行电算化,其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本单位使用的不同核算工具作出设计。第二,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财力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应允许一些单位不设会计机构,其会计工作由社会中介机构。对于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的单位,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有关部门设会计组织,并配备有关人员。设置单独会计机构的企业,其机构设置应小些,宜多采用集中设置方式,即仅在企业一级设置会计机构,并允许一人多岗。具体如何设置会计机构,则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大小、经营特征及管理组织形式等情况予以决定。第三,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会计制度、材料物资管理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档案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虽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相对简单,配备不足,但是仍需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在能力范围内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建议
第一,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实行内部会计监督,以便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事项的合法性和企业人员的廉洁性。会计监督制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记账与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明确,并应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应有明确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第二,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会计科目制度,中小企业设置会计科目要根据集中统一、政策法规和财经制度,能够全面反映资金运动,有利于组织会计核算和加强单位的经济管理;二是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财务会计报告要按期编制和提供。中小企业应按要求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完善对内会计报表编制的制度,如独资与合伙企业需要编制个人财务报告,股份合作企业需要编制股本状况表、劳动量换算表、分配状况表等。第三,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和教育。在我国中小企业里,会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未系统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不少企业的会计人员知识陈旧,技术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财经法规的不断完善,会计改革不断深入,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陆续出台,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后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必须加强会计业务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
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都会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做出相应改变。而随着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设计院一般改为由国家、高校和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股份制企业或有限公司控股。这就意味着设计院的经济主体结构,由完全需要政府资金扶持的事业单位变为走向经济市场的企业单位,其中经济主体的性质与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得许多旧会计制度不再适用当前的经济状况。
一、新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是设立新的会计核算准则与新的科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一些旧的会计科目与准则做出了合理的优化。例如,在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了多项资产减值的现象,并规定了可收回金额的具体算法:将协议销售价格与经济处置成本作减法,再将未来可实现资金流量按优质级别进行对应的比率折算成折现值,将前者的余值与后者的折现值作比较,选较高的值作为可回收金额[1]。同时明确核算中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二次转回。例如,以往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会计要素参与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而新会计制度的推行,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重新做了补充和扩展,使企业会计核算中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细致、合理。企业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的借贷记账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用直观的方式呈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可流动资金的储量。与以往会计模式不同,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准则可以在公允的价值模式下进行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衡量。新会计制度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功能是由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借贷记账法的方法对企业的全部账目和经营行为进行会计核算。
二、新会计制度对设计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多数设计院按控股性质分为私营设计院与政府设计院,为了适应我国新经济形势下的行业整体发展,以股份公司或者股份企业的体制形式经营。其中经营的主体内容是承接第三方委托的工程项目设计,按资质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轻工业设计院则分为甲、乙两个级别,资质级别代表着允许企业承接项目的范围。但不管是私营还是政府性质的设计院,从运营性质的角度来看,它们与事业单位都是不同的,设计院更倾向于具有独立营利性质的企业。对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分析,从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的角度上来讲,它对设计院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会计制度是旧制度的补充完善,它规范了会计行业的核算标准
新会计制度是对旧会计制度缺失部分的补充和完善,它引用了许多新的会计准则与会计要素,在保留旧制度的前提下强调了可比性、清晰性和统一性。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体的核算手段的企业中,补充增设了收付实现制的方式,使原本的会计恒等式变得相对可靠。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新会计结算概念,在核算资产减产时,提供了更多的会计信息以供结算出符合企业实情的会计核算结果[2]。补充完善的准则与会计科目较旧制度来说,更加合理科学,它仍然保留着旧会计制度的几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参照《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对几大要素的定义重新进行区分,并在会计要素中增设了新科目。在新的会计制度下,房屋建筑物所依附的土地使用权是能单独计量的,它不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同时新会计制度规定了“公允价值”的核算标准,并规定企业的一切金融工具与资产转让等出售行为,都应参照公允价值进行,它打破了只以历史成本作为参考价值的片面性。会计工作的目的是使投资者形成对企业的财务监督,使企业经营策划有经济信息依据。从政府视角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情况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与利益。基于此,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是加强会计行业核算标准的规范行为,使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对财务信息可以真正起到有收集加工分析、形成经济决策、有效经济管理的实际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是设计院经济主体抵御经济财务风险的保障
对比新会计制度来看,旧会计制度仅仅是财务账目上单纯陈列的经济金融信息,也就是说它仅起到了对企业财务的监管作用,对于抵抗经济风险并没有好的对策。而新会计制度的准则规定下,一些要素计量变得有决策参考价值,或是影响到了企业的切实利益,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结合设计院的经营性质和运营行为来看,它提供了设计院经济主体对经济财务的抵抗能力。财务风险的抵抗性在于借贷记账式核算的会计模式,使会计核算由单纯的历史记录变得具有部分实效性,从内部解决了财务错账漏账的问题,使年度预算报表和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相对以往更加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新的会计制度准则下,它引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联系到设计院使用金融工具与进行资产转让收购等经济行为时,参与行为或交易的双方均能参照公允价格的标准进行。不仅如此,在设计院工程承接中所涉及的工程成本问题,新会计制度中加入了重置成本的名词,打破了历史成本不考虑市场行情变动的局限性[3],保护了设计院在企业性质的经济运作中的合法效益。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完善,代表着我国会计行业引入国际标准并与国际接轨,它的出现有利于设计院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在新会计制度下通过与以往不同的视角获得比以往更全面的经济信息,从而合理规避经济风险。因此,新会计制度在设计院和其他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新会计制度给设计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设计院的经济发展新会计制度的会计结算实行标准远高于以前,有利于提高设计院的运营质量,新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更有利于全面监控设计院的经济动向,使投资者对设计院有信心。在这种市场氛围下,无形中优化了设计院身处的经济发展环境。新准则对企业经济活动与经济行为的会计属性计量与确认相对于旧制度更加动态全面,有利于设计院的经营者了解自身的经济结构状况。新会计制度的准则规定中,明确了各种途径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会计要素,形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使设计院通过更加全面具体的会计结果找寻经营行为的漏洞与不足,从而提高设计院经济发展的能力。2.提高设计院财务管理系统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新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主体方式,将收入、费用以及应收、应付款项引进坏账准备等减值理念的核算内容。旧会计制度下的企业财务账目中,一些进账与出项科目,尤其是在转结一类的科目中,经常会有月转结与年转结等多笔账目混合,导致记账与核算的混淆[4],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以固定资产的盘盈举例,以往的固定资产盘盈是按照当期的损益来计算的,这样会导致企业在账务面上多出与实际情况不存在的额外收益。而新会计制度规定清查的固定资产盘盈,需要计入以往年度的损益调整,这样的会计清查盘点结果更趋近于反映客观视角下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营收状况。将新旧会计制度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对企业资产的重新评估还是对经营业务的财务结算,新会计制度都向着真实客观的方向进行调整,尽量消除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使会计核算的结果比以往更加真实、有效,更好地维护了投资者的切实利益,并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新会计制度的不利影响与解决办法
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效率不如以前由于新制度对会计要素与准则的补充,导致会计科目增多。记账的科目增多,财务报表科目也随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尽管设计院的运营模式与营利企业大致相同,但在编制人员配比上却大有出入,设计院的职务流动性不强,很多会计工作人员通过调剂或借调派遣而来,这就导致了设计院在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效率远低于以前,甚至部分设计院因为繁重的工作而导致人手不足。2.给设计院适应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动带来了巨大压力设计院的主要盈利来源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承接,尽管它的经营行为是营利性质的,但区别于企业的原料或服务供应,在适用于企业的新会计准则中部分会计科目不适用于设计院。例如应用于企业的负债结构、可流动性资金流、盈利率等会计恒等式还需要设计院参照自身情况对等式的进项出项因素进行合理调整。因此,设计院想要完全适应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难度较大。
四、加强新会计制度改革下的财务管理的办法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人员队伍配置
首先,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队伍配置,设计院可以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搜集优秀的会计行业人才,以加强编制的方式应对新会计制度繁重的会计任务。其次,需要加强与会计人员相关的技能培训力度,以加强学习相应的会计准则的方式,去理解新会计制度推行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尽快找到适用于设计院的新会计核算模式,将每项会计恒等式的因数套用到设计院经营实际进行调整,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议设计院单位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价财务人员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最后,在财务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奖惩并施地管理会计人员,确保预算的执行和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出纳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核对账务,并将发现的问题追责到个人,依法严肃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要根据《会计法》,做出“对认真执法,忠于职守做出突出业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的规定,设置会计从业人员的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度按照一定比例在设计院进行表彰工作。评选表彰的基准可以参考设计院内部管理的量化考核的KPI指标。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和奖惩措施,综合促进设计院财务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设计院财务管理体系
设计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包含筹资、投资、运营、成本计算与收入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分别涉及预算计划、资金管控与财务情况分析三方面。本文认为不能只看重财务管理的事后核算部分,在新会计制度下,应当以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各项财务的管理工作。设计院应当不断改进财务管理的观念,根据设计院的运营需要及时调整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工作内容,如在承接业务等重点业务运营时期赋予财务管理部门新的监督职能,尽早实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对接,以财务业务有机结合的方式对设计院的财务结构与财务情况重新进行核算评定。在设计院内部,应当明确会计政策与制度的实行方法,以统一的财务报告模板规范财务报告工作。在一些需要设计院公款报销的运营业务支出上,要坚持报销款项与票据一一对应的原则,并将所有的报销凭证统一整理存档,方便年度或季度财务预算报告时复核。另外,还需要加强设计院的预算执行工作,对照新会计制度改革的各项,结合设计院自身的运营情况,明确界定预算责任的权责主体,制定清晰的财务预算目标,重点从流程处加强编制预算的汇总与复核审批工作,并以预算指标考评的方式实现预算管理的效果,并定期以财务工作会议的方式汇总分析财务业绩报告,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就是设计院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用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流程与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分工来保证设计院的财务管理质量。在设计院进行财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原始票据凭证的准确性、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财务报表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提高设计院财务控制能力
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加强设计院内部的财务管理,重点对设计院经营业务中的筹资情况、可周转的流动性资产量、业务利润收入及业务运营支出等进行实时监督管控。这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对设计院运营的业务拥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可以精准地预测设计院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所有资金的流向和日资金流量,并根据上述内容合理安排调节财务的预算计划,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设计院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上对设计院动态资金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新会计制度下,设计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会计核算内容会越来越复杂,所以通过加强设计院财务电算化水平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建议设计院单位搭建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和数据库,依托信息平成一键式制表、报账操作,使设计院的财务资产管理、会计核算、预算编制等重要财务管理活动均可以在信息化的模式下轻松高效地完成。另外,还需要从内部资金和预算编制工作上入手,加大财务的审计力度,确保预算绩效考核合理有效,从而提高设计院内部财务控制审核水平。设计院通常在财务报表填制完成后,就会根据部门需求制作收支预算表。那么在编制预算表时,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问题。1.在对设计院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必须提前考虑设计院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价值损耗,从而提高设计院的资金使用效率。2.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区分设计院资金的现实来源,将政府补助等非盈利收入与盈利收入区分管理,并将库存资金按照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两部分财务账簿进行登记,确保设计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财产安全。3.需要精细化管理转结结余的账户信息,且针对一些原始凭证不全、票据缺失的固定资产,财务人员应当从重置成本方面对其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在登记资产金额时,需要参考资产性质准确选择录入的科目并完成损耗资产的价值核算工作。
五、结束语
对于设计院来说,新会计制度改革利大于弊,它起到了完善设计院经济结构的作用。通过新会计制度的改革,设计院可以从双向的财务报告中全方位地了解会计核算时间内经济业务活动的运行情况,这样有利于决策者根据设计院实际的经济结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运营规划。鉴于会计工作对设计院财务管控的重要性,还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加强力度学习新会计制度的相关条例知识,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从而更好地完善设计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新会计制度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1(25):149-150.
[2]陶敏.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分析[J].中国商论,2021(15):159-161.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环境会计
所谓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用会计的方法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在基本属性上,环境会计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环境会计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将其资本化为环境资产进行核算。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环境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行为准则和规范。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许多国家陆续制定实施自己的环境会计制度,但作为新生事物,各国的环境会计制度缺乏系统完整性,而且内容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为此,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制定《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为各国建立和完善本国的环境会计制度提供了一份完整系统的国际指南。报告指出,环境会计制度是一种把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作定量性的测定、分析和加以公布的制度。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应立足于企业,服务于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绩效评价功能,即环境会计制度除了反映财务方面的绩效外,也应该反映非财务方面的环境绩效,通过二者结合,使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对环境活动的结果有更完整和详细的了解。2.信息服务功能,即环境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除可被公司内部人员及部门使用外,也应为社会各利害关系人所利用。
二、实施环境会计与进行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传统财务会计只把关注点放在了那些企业对其拥有所有权的物品上,而忽视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关键意义却无所有权的事物,如空气、海洋等,不能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而环境会计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要求企业将与其相关联的自然资源赋以价值和价格,并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按照有关的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努力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为企业的决策者们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必须设计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制度,使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的性质,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三、我国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设计落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尤其是对于资源的开采、利用和环境费用的核算反映很不充分且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内部也未建立起与其相匹配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全面。多数企业都将企业环境责任列为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方面披露出来,而且所披露的信息比较概括、笼统,偏重于文字性的对企业自身有利方面的信息披露,且信息披露过程中大多数企I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难以进行企业问、行业间的比较。
(三)忽视环境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在运用环境会计的过程中,企业往往更多地关注如何核算、怎样计量以及它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目前环境会计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表现在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业务操作流程的不规范方面。
四、关于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思考
(一)扩展环境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强调并突出企业在环境问题上的社会责任
第一,作为现代企业,应该在坚持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之上,把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扩展到广大的社会群体、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使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第二,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权威机构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严格的奖惩制度要求企业除了要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外,还应提供诸如污染物排放指标、节能减排措施等价值和非价值信息,使会计信息变得多元化,从而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第三,企业在进行环境制度设计时,也要在社会责任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或具体人员,注重企业形象与声誉等软实力的提高。
(二)不断对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
第一,设置专用环境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模板,增加可比性。通过财政部协同环保局制定主要行业的一级会计科目,统一其大方向;将设置明细科目的权利与责任给予企业自身,由企业根据传统会计的一般概念并结合自身的情况、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明细科目。
第二,建立环境会计指数体系以对企业环境经营业绩进行客观评价。使用货币计量项目计算各项指标,用于企业环境经营水平的业绩考核,将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有效结合,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环境绩效考核,便于进行综合评价。
(三)增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信息报告,对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保护所引起的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财务影响方面的信息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产生影响的非财务信息两部分进行披露。
从政府等权威机构角度来看,可以对进行了环保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进行减税优惠。政府财税机关有必要制定相关的业务规则,规定对于“绿色税收”等的鼓励政策,评定的数据来源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结果,让环境会计涉及到的环境收益有迹可循,直接对应。
人力资源会计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以来,众多的国内外会计界的学者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价值会计、权益会计等研究方向进行了艰苦的理论 探索,并尝试进行相应的会计制度设计。但是,其理论成果的应用,仍不能解决有关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后,其资产化处理的部分不能与物力资产一样用来承担任何的经营风险,而在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其资本化处理的部分也不能与物力资本一样据以享受任何的经济权益的标准问题 ,使得单纯性计量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任何意义上的会计都不应该抛开对经济生活中产权运作的一般现实所进行的有效归纳,而片面地满足于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具体事实的需要。本文就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的有关制度及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给出一些建议。
一、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的相关概念
1.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界定
笼统地说,人力是指人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人所具备的完成特定任务,比如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体力、智力、情商等能力的总称。它是以一定的天赋为基础,并通过后天多种途径的投资而形成的。其投资涉及到多个主体,如个人、家庭、学校、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但是除本人以外,其他主体都不能对它声明所有权。如果对其所有权进行界定的话,则不但涉及到多个权力主体,如个人、家庭、学校、政府、银行、企业以及社会等,还涉及到多层权能要素,如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以及收入权等。尽管每个主体都可能拥有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其它要素权能,但是,只有人力资源的人身载体可以让渡所有权给其他权力主体,而其他权力主体则只能让渡除了所有权之外的其他要素权能,这是人力资源所有权对承载主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以上有关所有权的界定,在人力与人力资源之间是被细致地区分开来的。只是人力的所有权先天性地锁定在人身载体上,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则被制度性地约束在其所有权主体一揽子的被统称为“产权”的权能组合体系之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地分析其产权结构。
2.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
从站在中间立场、从权能要素的角度把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分解为以下几个相对独立的权力构造:
(1) 所有权。与纯自然人力不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是可以让渡的。在大多数的所有权交易之中都表现为人力资源整体产权的交易,如人力资源载体把自己的人力资源所有权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给企业,企业在获得该项人力资源产权的同时接受人力资源作为一项生产要素以人力资产的形式进入企业组织,并依据其所有权而获得剩余性收入(组织租金)。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载体在私人产权基础上的个体所有者之所有权通过产权交易转变为人力资源所有权主体在法人产权基础上的集体所有者之所有权,同时这个过程又是产生其他派生权能的基础。
(2)占有权。占有者的占有权与所有者的所有权不同,表现为占有者未必一定是所有者,只是占有权通常表现在占有者实际控制的前提下。由于是通过让渡了人力资源载体的占有权而取得实际控制的,如在契约界定的范围内,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占有者则直接对所占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支配和使用,而且占有权的内容直接关系着受支配程度的深浅、受使用频率的高低,以及应给予的补偿性收入(契约租金)的多寡。
(3)支配权。一般说来,人力资源占有者拥有对该资源的支配权。在企业中,谁行使这种支配权?可以说上一层的管理者取得了对下层的人力资源的支配权。而企业家的人力资源受谁支配呢?在私有制企业里,是由自利动机支配的;而公司制企业里,则一般要接受所有者或代表所有者的机构如董事会的支配,这种支配也不可能像对其下层那样直接与经常性,而可能是受诸如目标管理或激励机制之类的支配。
(4)使用权。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与其他生产要素(资源)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其使用权仍掌握在其支配者手中。支配者在契约界定的范围内,决定使用的时间长短、使用频率的高低及使用强度的大小,行使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权。由于团队生产中监督成本的存在,因而“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是很可能发生的,所以,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是取决于被使用者所受到的激励与约束的强度、频率及其有效性等。
(5)收入权。这是一种在以上各种权力基础之上产生的派生权力,可分解为对补偿性收入(契约租金)的分享与剩余性收入(组织租金)的分配。它是最有实质意义、最受关注的要素权能,又是由以上权能组合的不同性质类型、对团队的贡献份额、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大小、工作成果测评的难易程度、与其他资源所有者的博弈(谈判)结果、经济与 政治 制度环境等综合决定的。
很显然,人力资源产权是法定主体对人力资源的一组(束)权力,其各项要素权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有关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
3.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
随着人力成为可以与任何所有权主体进行权能交易的社会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就被明确地区分为成本化的处置权(包括占有、支配、使用)交易与资本化的产权交易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
(1)成本化的人力资源处置权交易。它是人力资源载体把人力资源的占有权、或支配权、或使用权,或兼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处置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期获得补偿性收入权。其中出让权能的一方按照契约让渡人力资源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或处置权,则获得权能的另一方就要履行偿付费用的义务。其主要特点:一是交易的短期性,也就是让渡人力资源权能的时期较短,只形成短期的债权债务关系。二是行为的持续性,也就是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不是在交易行为产生的瞬间,而是在契约的有效履行期内继续发生的。在这类交易中,人力资源处置权作为一种“商品”的形式被离散地出售,并期望从产生的“契约租金”中分享到补偿性收入。至于所有者的收入实现的份额,则取决于人力资源成本在这类交易主体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其博弈过程导致人力资源的占有成本、使用成本及开发成本的形成。
(2) 资本化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组建或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载体与财务(物力)资本所有者达成的契约中,其基本手续是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让渡它对其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并接受财务资本所有者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与监督,成为企业的一项人力资产。其主要特点:一是交易的长期性,也就是让渡人力资源权能的时期较长,形成了长期的股权关系。二是行为的一次性,也就是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是在交易行为产生的一瞬间,而不是在契约的有效履行期内持续发生的。在这类交易中,人力资源产权作为一种“资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使企业在拥有了一项人力资产后,从“组织租金”中分享到剩余性收入的期望建立在所持有的人力资本的份额上。而人力资本的持有份额则取决于人力资源价值在这类交易主体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其博弈的过程导致了人力资源定价决定于交易双方所处的市场环境、风险的态度、合作收入与成本等。
上述两类人力资源权能交易的博弈过程,客观上揭示了人力资源只能以人力资源成本或人力资产的身份进入会计程序,被确认为会计主体的资产,其中人力资源成本则是为控制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尚未摊销的其它资产的耗费,而人力资产则是会计主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至于人力资源的所有者所享有的经济权益,则需要实事求是地进一步分析人力资源的权益构成。
4.人力资源的权益构成
如果说企业是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则可以按照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人的权益的保障内容之不同,把人力资源权益划分为所有者(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人)权益和劳动者(人力资源处置权投资人)权益,其中所有者权益又可进一步分解为资本所有权益和收入分配权益,劳动者权益则只能包括劳动补偿权。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是指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人在被投资企业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它不仅在量上包括原始投入的、表现为企业人力资产上的人力资本和分配累积的、凝结在企业物力资产上的留存收益两种,而且在质上是通过用货币来量化的资本所有权益和收入分配权益;而劳动者权益则是指人力资源处置权投资人在企业享有的经济权益,它在量上只包括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消耗的物力资产价值,在质上是通过用货币来量化的劳动者对人力消耗之劳动补偿权益。
这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权益的实质是特定主体对经济活动结果的归属权利,权利的拥有者可以据之获取经济利益,而产权的本质则是法定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被赋予的权力,权力的行使者则可以据此谋取经济利益,因此,利用对资产的产权与利用对资本的权益取得利益的途径是有区别的。作为对资产行使产权的企业来讲,它通过对资产的直接控制包括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来取得利益;而作为对资本拥有权益的投资人来讲,它则通过对资本的所有权来间接为自己获取利益。两种权能相比之下,利用对资产的产权来谋利是直接的,而利用对资本的权益来获利则是间接的,这是因为资本的权益只有借助于资产的产权才能取得。至于这种资产是物力形式的,还是人力形式的,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在于量化其产权运作的会计制度是如何进行规范的。
二、 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
依靠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只能对产权实现清晰的概念性界定,至于产权实体的完整性,则需要依据会计制度设计来提供有力的实质性保护,才可能在产权运作过程中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同时增强人们预期的理性与决策的准确性。所以,在人力资源进入会计视野以后,对它的会计就是要为各产权主体提供决策所需的有关初始的人力资源产权结构、动态的人力资源权能交易、最终的人力资源权益构成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以所有权界定为基础,对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权能交易、权益构成的制度安排,可以解决人力资源会计运行所面临的标准问题 ,为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提出了总体框架。
1.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要以人力资源产权结构为基本依据
由于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才使得其它主体拥有了对人身所承载的人力资源的相应权力,如果这种权力的拥有只局限于以占有、支配、使用为核心的处置权,则企业既没有得到其所有权,也没有付出其原有的投资部分,而只是为人力资源在占有、支配、使用发生了物力资产支出,是企业应在人力资源效益期内分摊计入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耗费,应该确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如果这种权力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包括占有、支配、使用,或处置等整体产权,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所有者以人力资源的产权作为一种“资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业,则人力资源的原有投资部分在企业形成了一项以人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资产,被确认为企业的人力资产。
2.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要以人力资源权能交易为基本事实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产权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源载体让渡它对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给企业,在接受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控制与监督下使企业拥有了一项人力资产,而以这项资产为保障所持有的人力资本份额则取决于这类交易在主体之间进行产权博弈的过程,其结果导致对人力资产的定价决定于双方所处的市场环境、风险态度、合作收入与成本的比较。至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处置权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资源成本,则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偿付的费用,应该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对其有关投资支出进行计算。
3.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要以人力资源权益构成为基本内容
有关资本所有权益应根据人力资源产权博弈的结果,在借记“人力资产”账户的同时,贷记“人力资本”账户;有关劳动者权益则应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按对有关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或处置权的投资支出,在借记“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同时,进一步分析其中对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偿付费用的义务,并贷记“人力负债”账户。至于收入分配权益则取决于已入账的人力资源产权博弈的资本化结果,以它作为分配基础进行比例计算,则回避了对“人力资源资本应该得到多少”的利益分配之纠缠。由于与属于虚权益的资本所有权益所代表的人力资源投资人对人力资本之所有权截然不同,则收入分配权益所代表的是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人对作为构成企业收入内容的物力资产增值部分之分配权,与劳动者权益一样,都属于实权益,都可以得到用物力资产来求偿的实际权益。因此,可以参照“普通股”分红的方式进行明细化处理,再通过属于“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的明细账户来反映人力资源的收入分配权益。
前言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诞生的,里面蕴含着高校内部的财务状况和学校的具体收支情况,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内部会计报表相对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具有针对性强及灵活性大等特点,对提升会计管理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该报表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满足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需求。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原则
(一)相关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中主要是显示高校内部的会计信息,各项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对确保高校内部会计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对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确保高校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重要性
高校内部的会计报表主要是反应高校内部主要的会计信息,而不是显示出所有的会计信息,在进行重要会计信息选择时,主要依据会计信息的性质而决定,进而明确内部会计报表的重要内容。
(三)简明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等特点,通过会计报表的记载,能使会计人员合理梳理会计指标及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各项财务指标的设置不应过于复杂,应该选择利于决策者决策的信息,强化决策者的理解能力及使用效果。
(四)灵活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各项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时间、种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计管理部门的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及高校的经济业务开展变化情况自行进行调整,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可靠及专业化较强的信息,确保各项信息使用的合理性。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高校内部的财务报表主要是由会计报表及其相关附注构成,所涉及到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收入支出表构成。另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自行去编制银行贷款表、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等方面的报表。高校内部的各项会计报表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可以根据管理者的实际使用需求和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自行去进行报表内部的调节和整理,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管理工作的重难点需要,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进行年报、季报及月报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1]。
三、高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设计方法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变了传统的高校会计管理制度,创新了会计管理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国际通用做法,将原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支出及收入类的要素剔除掉,对会计报表进行了重新的编制,将“负债+净资产=资产”作为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高校会计管理效果,更好的反应高校内部财务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内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将其作为高校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将编制内容、格式、指标等作为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内容,确保编制出来的内容能够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性,以便充分发挥资产负债表的重要作用[2]。
(二)收入支出表设计方法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出台后,改变了传统的“事业支出”科目的具体应用方法,将该科目拆分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及教育事业支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收入支出表中对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的反应了这几方面的内容,由于收入支出表的设计方法发生改变,导致里面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收入明细表设计方法
高校的收入明细表主要是反应高校内部各项收入来源的反应及展现,需要以月为期限进行编制,能够通过明细表明确高校内部的具体收支情况,
(四)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设计方法
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是高校收入明细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年末,能够集中反映在一个会计年度内高校财政补贴的收入、支出、结余及结转情况,通过查看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的过程,能够明确高校具体的财政补贴情况,给人以清晰明了的感觉。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设计方法
高校内部的事业支出明细表主要是以月的形式对高校每个月的支出情况进行记录的过程,报表中详细的记录了高校各项办学经费的支出情况,主要包括高校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情况,记录了每项支出的具体钱数,清晰的了解到每项支出占有的具体比例。通过查看报表能够明确高校办学经费的具体使用项目及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
(六)预算执行情况表设计方法
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表以每月或者每季的频率进行计算及编制的预算执行表,表中展现出了高校内部各项预算具体的执行方法,管理者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表内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及时掌握高校内部各项预算执行情况,了解到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及时分析,能够明确高校各项预算资金的具体执行情况。通常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表主要保罗院级预算执行情况表、校级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项目执行情况表等。预算执行情况表中显示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及其所属部门、项目代码、本年预算数、本月支出数、累积支出及余额等项目,详细的反应了高校的具体预算执行情况,表格具有清晰明了特点,涉及到的项目较多,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该项报表编制时,具有细心和耐心[3]。
四、结论
高校的会计报表是高校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会计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能够清晰的反映出高校具体的会计情况,清晰的显示出了报表编制的具体情况。高校的财务工作是学校内部核心的部门,掌握着高校的经济命脉,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创新及探索,认真贯彻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要求。高校的领导者需要意识到会计报表编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中,对促进会计报表编制体系的创新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一、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发达国家陆续出现诸如“公害”事件这样的生态灾难。面对资源耗费和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人类不得不逐步放弃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中,目前在学术界又称为“绿色经济”。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念,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以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所作的一整套方法、程序和手段的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循环经济思想提出,需要我们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任务需要明晰,职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展。就我国而言,目前,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相比循环经济要求而言,会计目标模糊、核算办法滞后、信息披露不完整、控制制度滞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循环经济会计制度。
二、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会计目标设计不明确
目前,现行会计目标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界定不明确;二是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体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1.一些企业仅仅只把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作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主体,而忽略了与企业有直接和间接环境利益关系的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2.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过于片面,认为会计信息仅仅是指能够可靠计量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而没有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以及相关环保措施等环保信息。3.一些企业向政府环保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提供诸如环境治理、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等虚假的环境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设计落后
要对循环经济的效益进行评价,其前提条件是要准确可靠地对循环经济中的各项会计业务按照既定的规范进行核算。发达国家大多制定了相关的准则以规范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比如日本环境省编写出版的《环境会计指南手册(2002)》中专门对环境会计的三个结构要素(即环境保护成本、环境保护效益和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的经济收益)的定义、分类及其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对循环经济的核算内容,尤其是对于资源的开采、利用和环境费用的核算反映很不充分且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内部也未建立起与循环经济相匹配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设计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
(三)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全面
循环经济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为了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一个企业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了让外界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情况,企业就必须完整全面地披露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在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在他们所披露的信息偏重于传统的财务信息,对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非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尤其是对关于循环经济所产生的环境资源价值信息的披露还十分缺乏。另外,对于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研究与开发等非货币性的指标披露不全面。同时,信息披露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信息披露的格式也过于呆板。
(四)忽视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
制度设计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控制制度的设计。循环经济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企业往往更多地关注如何核算、怎么计量以及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但忽视了对于循环经济的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其实,循环经济中财务监管机制、惩罚机制、预警机制管理会计制度的空缺使得循环经济在实际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行为,进而导致循环经济中的舞弊现象。因此,目前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主要应集中在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业务操作流程的不规范方面。
三、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措施的几点考虑
循环经济下会计制度的设计显然是不同于我们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制度设计,然而我们要进行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又离不开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以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方法为基础,同时结合循环经济的特点,对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进,使之符合循环经济会计核算要求。基于前文观点,可以在会计目标、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会计控制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循环经济的会计制度设计工作。
(一)把握循环经济的特点,完善会计目标设计
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设计是其他制度设计的基础,主导着其他会计制度设计。循环经济会计目标设计要在遵循传统的“决策有用论”的基础上,凸显出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和社会价值。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遵循传统的“决策有用论”原则,把决策需要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目标设计的核心内容。2.扩展会计信息使用主体,把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扩展到广大的社会群体、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3.拓宽会计信息的来源渠道,企业除了要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外,还应提供诸如污染物排放指标、节能减排措施等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价值和非价值信息,使循环经济的会计信息变得多元化,从而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二)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规范
首先,应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准则并形成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准则,明确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目标、对象、一般内容,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以及应选择的会计估计和政策。其次,应明确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内容,将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内容建立在既重视经济利益又重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基础上,并视之为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制度的灵魂,围绕资源消耗成本、污染防治费用、资源循环再利用、环境或有负债以及环境收益核算等方面确定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再次,正确选择会计计量方法。循环经济在核算时大多涉及到自然资源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公共性决定了在循环经济会计计量时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特点,采取包括市场价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并且计量方法运用上还应特别突出信息时效性和信息的公允性。
(三)设计公允表达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公允表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注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应该既披露那些关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显性的货币性会计信息,同时更应该把诸如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隐性的非货币性会计信息作为披露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包括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资源循环利用的管理制度建设等信息。第二,统一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改革信息披露的形式。在统一披露标准方面,国家财政部门可以会同环保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征求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等相应的制度准则。在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企业应该突破传统的报表形式,可以更多地采用环境状况报告书、企业公民书等形式进行披露。同时,企业还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环保、资源利用等非会计信息转化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的多元化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充实。
(四)创建循环经济设计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
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外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部分。外部控制制度主要针对企业外部的约束,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应该对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状况进行定期检验,对企业的污染排放物指标进行测定,对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能力进行测试。内部控制是企业的自我约束,重点完善会计机构设置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以及人员分工。例如,在会计机构设置方面,企业可以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循环经济”相应职能科室,单独对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核算和考核。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可以成立专门成本机构进行核算。对于业务操作流程方面,企业应该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开采(采购)入库生产销售”的一整套控制制度,如销售环节可以就绿色包装、废物弃置、售后服务方面等制定相应控制办法。人员分工方面,对循环经济会计规范执行效果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在信息方面,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责任制,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企业负责人责任紧密结合,以防止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报告中出现的认为错报、漏报、隐瞒等现象。
四、结语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将有助于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生产方式转换,有利于在增加综合竞争实力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方面,尽快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寻找到一条稳妥且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樊华群.循环经济与我国会计发展[J].循环经济,2009(5).
[2] 陈璐,张孝友.循环经济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研究,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