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16:22: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教学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这主要体现在在教学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很多时候初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的教学就是从知识性出发,由知识过渡到具体的应用——做题。因此在以往数学课主要的任务就是做题、解题。当然这样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人文方面的一些影响,课堂的形式必将会过于的单一。
2.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缺乏
在很多时候在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最为困难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寻找某节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一般教师,就是直接的在课标中找到一段话将这个环节应付过去,至于这些话的含义教师很少的过多的探究和思考。将这部分的设计最为一种形式和模式来看,实际上这部分是对一节课宏观、整体上的一种升华和知识、技能的提炼,这也是教师其基本素质中一个主要的考察标准之一—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从导入环节入手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导入环节的作用很重要,这个环节是新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环。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是可以渗透一些人文思想的,例如在进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中,就可以将我国关于经济增长、物价下降等方面和正负数运算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此来渗透一些关于人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思想、态度。当然这样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的环导入环节的设计方面多花一点心思,尽量的实现一些育人与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
大学语文作为致力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由于仍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却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有鉴于此,在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智特征、学业状况和人文素养情况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现今,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该课程历来不被重视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被界定为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突出强调其工具性,而对语文课程所蕴含和要传达的审美等人文性的教育内容重视不够,并且在教育教学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呆板和滞后,缺少主动作为和创新的担当和动力,致使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离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一定程度上也和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有关。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由于较早地进行文理科分班,大部分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要么集中精力学习数理化,要么专注于艺术技能训练,语文学习则被弃置一旁。这种教育教学的后果在大学阶段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修养等素养,就连在平时作业、论文和报告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都很常见。
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总的说来,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仁爱之心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需要能跟上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体就是要明确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和优化课堂的教学环节等。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基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大学语文教学优化设计问题,所以我在这里主要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的参考,提出如下为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优化设计的对策。
首先,必须做足优化设计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积极主动和他们打成一片,通过融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专业特点和学业状况等,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考察他们观察和思考外部世界的立场和观点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即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方式、途径以及策略等的选择和使用。
其次,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尽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特审美感受和体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和能力,通过个性化的风格样式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能够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人情事理,体会语言的魅力,发挥出应有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领悟人类之真知。
最后,设计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教学手段的新颖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二是要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视野和心胸。三是注意预置适当适度的互动环节和场域。
总之,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大学语文应该在当下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效力。当然,改进和加强这门课程的着力点很多,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来优化大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其中比较基础性的工作。而且,这一基础性的工作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理念、能力、素养和责任心诸多方面作基础,进而把日益改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呈现方法等融入课程设计中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帮助他们生发出自主学习的动力,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的内容。主要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以及初中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备课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此,我从新六年级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多位学生进行调查: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能基本说清原因,这说明高年级的孩子关于圆的生活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圆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
二、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习得方式和交流合作;新课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我想用现实的情境、自主的操作、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自由的想象、纯真的创造构建出一个鲜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使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新的收获。
三、过程设计和意图
我把教学过程预设为9个环节:诗意引入、感受完美、规范画圆、自学名称、探索研究、走进历史、尝试应用、美的继续、课外延伸。
第1个环节“诗意引入”
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图片。
教师(以下简称T):“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它描绘了两种对比鲜明的图形,一种是烟的直,一种是落日的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直与圆的不同,同时为引入课题做好铺垫】
第2个环节“感受完美”
①课件出示带有圆形的图片小学数学论文,有向日葵、钟面图……
T: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都含有什么图形?
学生(以下简称S):圆
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感想?(圆形物体很美)
T: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圆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圆的世界里。
②请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T: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③引导比较。
T: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
S:圆是曲线图形,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
T: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和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第3个环节“规范画圆”
通过不同工具画圆的比较,揭示画圆的本质
①让学生选择工具画出一个圆(估计学生会借助圆形物体或圆规),交流时重点讲评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T:先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圆规两脚叉开使之有一定距离,再把带有金属尖的一端放在这个点上,捏住柄端,把圆规的另一角围绕它旋转一周,这样一个圆就画好了。
讲评后请学生用圆规再画一个圆。
②观看录像: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一位小朋友在沙子地上用固定拇指、旋转中指的方法画圆。
③引导比较,思考不同工具画圆之间的联系。
T:说一说用圆规画圆、体育老师在场地画圆、学生利用拇指和中指画圆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本质的联系。
小结:借助工具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第4个环节“自学名称”
①学生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面的三种画圆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有专门的名称用来描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书本P56例2中的一段话。
T: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②联系画圆的过程,思考圆的一些主要特征。
学生在知晓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再一次组织画圆,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再一次关注画圆的过程,使他们在画圆的同时关注半径、直径,思考半径与直径存在的一些特征。
第5个环节“探索研究”
①让学生取出刚才用圆规画出的圆,分别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讲评,巩固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
教师选择一份作品,请一位学生在其中再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启发思考:在这个圆中,还能画出半径和直径吗?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S: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是有无数条的。
T:对于半径和直径,你还能发现什么?
启发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有无数条的,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无数条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②请学生想象,沿着直径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直径,有无数条对称轴)
课件动态演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③回顾画圆过程,理解原理,内化概念。
T: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知识蕴含在我们画圆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圆规的金属尖固定的地方是圆的圆心,圆的圆心确定了,这个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就说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定位置)那么,这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当于圆的什么呢?(半径)现在我让这个半径更大些,画出的圆会怎样?如果我把半径改小些,画出的圆又会怎样?这说明,圆的大小是由半径来决定的。(半径定大小)
④课堂学习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小结的习惯和意识。
⑤ 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写上各部分的名称。
T:同学们会在文档中打字了,你会在文档中画一个圆吗?我们一起来画一个。
T:现在,我们能用电脑来研究圆。那么,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研究圆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历史。
第6个环节“走进历史”
①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小学数学论文,一中同长也。”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一中”和“同长”表示什么意思?(一中:圆心;同长:半径、直径一样长) T: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②T: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些,老师在这儿还收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用正方形不断地
切割而来的。(演示)
T: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③T:大家见过太极八卦图吗?出示八卦图
这个图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如果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发现什么?
④演示风扇带动系线的小球运动,你能说出圆心在哪里?半径是谁吗?如果告诉你绳长20厘米,你知道他的直径是多少吗?
教师总结过渡:人们研究圆更多地是让圆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应用”,
第7个环节“尝试应用”
①课件出示:利用圆的特征制作的车轮。
T:从古代马车到地排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车轮的形状却一直没有改变,都是圆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释,明确车轴必须安装在车轮的圆心。】
②播放动画视频《猫捉老鼠》: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长方形、椭圆形的井盖容易掉入下水道,圆盖绝对不会掉入下水道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圆的特征,感受其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③“套圈游戏”:让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圆的实用价值,初步感受到圆的美。
第8个环节“美的继续”
欣赏滑冰中的艺术美,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寓意圆满、圆美的人文美,再欣赏用圆构成的美丽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希腊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这一论断的精彩,激起学生设计的兴趣。】
第9个环节“课外延伸”
①课后设计并画出用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巩固圆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把自己实践的体会和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国际贸易原理》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其理论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十分突出。传统的网上教学设计常常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对这样的经济学理论课程感到复杂深奥、晦涩难懂,因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感觉经济学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有距离,很难学以致用,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会给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要求教师对网上教学设计不断创新。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情境教学法和对本课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情况的客观分析,尝试规划并逐步实施一套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
一、网上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情境教学法
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思潮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的性质以及教育活动诸要素,表现之一便是情境教学(contextualteachingandlearning)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闻情境是可创设的一种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新闻文字和图片或播放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闻情境中,了解和理解新闻,并对新闻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学生在这种切身的体验过程中,会主动探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并无意识地自觉加以运用。
(二)本课程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在职的成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文化素质、学习素质普遍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不足,不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最终学习目标。另外,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准备。学生希望降低学习门槛,节省学习时间,取得学习效果。
二、网上教学设计的规划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行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对本课程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不同标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划分教学模块
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划分出I、II、III三大教学模块(如下图)。
I是教学体验模块,包括新闻素材、新闻背景、新闻关键词、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5个子模块。合理选择新闻素材十分关键,既要能够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新闻情境,又要能够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新闻背景的提供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既为学生完成新闻情境的体验活动提供帮助,又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点。将新闻素材中出现的本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设为新闻关键词,让学生识记这些专业术语。新闻解读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新闻,不仅看到事件的表象,还能理解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新闻评价让学生无意识地自觉运用经济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表达意见和立场。
II是教学目标模块,这是一个虚拟模块,在课程网页上没有相应的实际内容,包括情境创设、知识要点、识记、理解和运用5个子模块,与I的5个子模块一一对应,与III的子模块息息相关。它既是是教师在创设新闻情境时的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
III是教学效果反馈模块,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多个子模块,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习题及参考答案,体现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填充教学模块
以下是笔者提供的一个范例,仅供参考。
说明:由于模块II是虚拟的,因而只列出模块I和模块III的填充范例
三、网上教学设计的实施
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可分别或同时在课程论坛、课程网页和多媒体资源展示区实施基于新闻情境的经济学理论课程网上教学设计。
(一)在课程论坛发起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程论坛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起主题帖,提供新闻素材和新闻背景,标出新闻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论坛讨论跟帖的方式参与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这种实施操作的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持续的对讨论的引导和控制显得至关重要。虽然没有习题,但学生在论坛里的表现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二)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
二、数学味渐浓,创设提炼巩固的情境
“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统一,体现着教师对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技巧的运用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要方式,以定势式思维解决同类问题为主要任务,所以其“数学味”比较浓。经过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生活味”逐渐融入了课堂,打破了数学味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气与灵气。从新知探究成功到巩固练习这一时间段学习内容的安排、练习方式的设计要逐步体现出“数学味”渐浓。
如本节课作这样设计:共设计了三道巩固练习题。第一题是分别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表示图中三个学习活动情境的时间,有了前面尝试练习的铺垫,判断活动场景是一天中的前12个小时还是后12个小时已不再是教师提醒关注的重点,而重点落在了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这两者的对比和使用上。第二题,先观察一张从南京到秦皇岛的火车票,说一说几点前到达火车比较合适。将这道题置于此环节处理便是考虑了在“数学味”的基础上“生活味”的问题,但给学生明确地渗透了,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离不开数学思考的。第三题是给钟面画上时针。这是一道纯数学味的问题,再没有与生活、游戏相联系,学生完成该题的过程进行的观察和思考主要是从数学的角度和习惯。
1、让学生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3、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地球仪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产生。
2、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复习巩固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
五、教具
地球仪、自制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高度的概念,知道了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大小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每个地方的人们都以当地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定为本地的12:00,那么随着地球的自转,将会产生什么问题?(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拿出地球仪演示)
(学生回答)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对,因为在一天当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只转过了1°,我们可以假定在一天当中,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在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提出问题】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那么根据地方时的定义,就有无数的地方时,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不方便,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决问题】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板书)
(演示)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的地方事先标注好A、B、C三点,随着地球的自转,同学们会发现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提出问题】因为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那么那里的时间是最早的呢?(给学生留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
【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人为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最东面”。这样,通过板图我们就会发现东时区的时间是早于西时区的时间的。而且,东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早,反之西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晚。
(练习)1、已知东八区是6:00,东四区为几点?(2:00)
2、已知西三区是15:00,西九区是几点?(9:00)
3、已知东八区是6:00,西八区为几点?(昨日14:00)
由练习自然引出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限。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化都从这条线开始,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最后,在日照图上练习时间的计算。
(答案)
A:6:00B:12:00A:12:00B:0:00
实验的目标是学生在经过网状拓扑式课堂培养后,在语文阅读能力上能够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特征,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实验假设涉及了三方面的内容,分为三个假设:1.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意识培养的关系。批判性思维意识应包括“寻找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七种意识倾向“,在此设置假设一: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2.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普遍性的关系。设置假设二:网状拓扑式课堂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普遍性。3.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阶段:“分析思维方式阶段、评估思维方式阶段和提高思维方式阶段”,具有公正性、普查性、挑战性、严谨性、独立性五种品质特点,以及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等六种能力。在此设置了假设三: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综合阅读能力。
二、实验变量的确定及控制措施
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自变量是研究者出于某种研究目的进行操纵以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自变量是因变量的原因,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彼此相互依存。依据假设,实验操作变量是参与网状拓扑式课堂研究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网状拓扑式,对照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因变量包括:(1)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总体改变和各个分量(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的变化;(2)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总体改变和原则分量的变化。(3)学生语文综合阅读测试能力的总体改变。2.无关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即为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实验者不能根据它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如果不能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因变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无法判定。所以在选择研究变量的同时,必须辨明无关变量,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无关变量。本次实验设计中,因为是按自然班级进行试验,因而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无关变量包括下面五个方面: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因素、学习环境和教师因素。从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抽取样本。他们在校已有至少一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接触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基本一致。学生自身的特点,在进入新年级分班时,皆由学校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班级人员组成等方面综合平衡控制,在所属的班级层级中,随机分配,具有一定同质性。实验中涉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年龄接近,教学能力相当。
三、抽样及分组的设计
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为独立设置的高中,规模符合要求。学校各类设备设施齐全,配置先进。学生对绝大多数对教师的教学比较满意。学校教研组和课题组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语文教研组承担了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基本满足实验开设的需要。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与严谨,尽量减少前测与实验处理带来的交互作用,便于作对照比较,采用了随机后测控制组设计。学校按学习成绩综评、综合素质测评、班级人员性别比例、选科倾向等因素在进入新学年时随机分成若干个班级,采取等组实验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别从高二年级理科普通班、高三年级理科强化班、高三年级文科普通班三个不同组合中随机抽取两个,共386名学生参与实验。在每个年级的不同类型班级组合中,随机指派一个班为实验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网状拓扑式教学模式;对照班则采取常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之后采用相关测量量表及常规语文阅读综合测试进行后测。
四、测量量表的选取
1.批判性思维意识倾向测量量表的选取《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是一种比较成熟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思维能力测试量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2.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量表的选取《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将思维元素与思维标准结合,从八个方面进行测量,比较适合人文学科检测,因而选取《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作为能力检测量表。主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和教师针对书面阅读报告进行分析和检测。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二、学生完成任务
在完成试验准备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看试验设备,要求各小组在这一环节中能认识切土刀、烘箱、凡士林、应变式制式直剪仪;位移计;天平、环刀等设备,并能熟悉每种设备的使用、养护和维修的相关内容;另外,每个小组要按要求取四个土样。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来完成任务。在土的剪切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或教师协作完成任务这一环节中,由各小组的讨论和小组现场操作,要求各小组在这一环节中能认识出各种仪器和它们的使用方法,并能阐述出每种仪器的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完成土的剪切试验的操作过程等相关内容。阐述时,一般先由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每小组由一人来代表该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阐述。
三、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总结、归纳、反思与巩固的阶段。在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价,评价先是由学生自评、,然后组内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再是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和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做到评价既公平又公正。土的直接剪切试验教学的讨论评价环节中,先由各小组内部评价再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情况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