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08:28: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代对女子的美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不管男的女的,都可以称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以“汝”相称,表示彼此亲昵,是不限男女的使用。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是称为:夫子,相当与现在的先生。母,是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2、例如:汝辈(你们);汝等 以“汝”相称,表示彼此亲昵,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来源:文章屋网 )
1、很多人传言说在家里养它是不吉利的,但是这种说法是误传,并不是正确的,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它的花色比较的娇艳,姿态也比较的优美,所以从古代起,人们对于它就有这比较高的赞赏,也有着国艳这样的美称,养在家中可以增添观赏的价值。它的花语是“温和、美丽、离愁、苦恋”,寓意着男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恋和思念之情。所以从花语和寓意上也没有不吉利的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家里养什么花不吉利
可是,随着甲骨文的发掘,人们发现“好”字的左边是“子”右边是“女”,表现的是女子抱小孩的情景。有专家分析(王本兴《甲骨文字典》),女子生了小孩,才圆满,圆满是“好”字的本义。
应该说,这一研究结论贴近了“好”字的本义。
“好”字是由两个各自独立的字素即“女”“子”组合成的新字,这和古汉语中的“妻子”一词包含“妻子”和“子女”两个词的意思相类似。体现了古汉语是高度浓缩的语言的特点。其语言上的经济性,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单音节词的运用上,同时也表现在造字方法上。所不同的是,许慎的理解是“女子”“美貌”两个字素构成“好”字的合成义,王本兴的理解是“孩子”“女人”两个字素构成“好”字的合成义。
为什么会造成两者的差异?
请看以下一段引文:“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1996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说文解字》第三页)。可见,当年许慎在解释这个字的时候,身边没有甲骨文,其主要依据是大篆,除大篆外,他能参照的字体可能还有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但这些字都是“子”部在右、“女”部在左边,两个字素位置关系是造成许慎判断错误的重要因素。况且,将“好”字解释为“女子貌美”似乎更暗合男性主宰下的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殊不知它却违逆了“好”字初创期的时代特征。
甲骨文中的“好”字,“子”部在左、“女”部在右。根据汉字先左后右的书写习惯,只能将它理解为“子”“女”的顺序,而不能理解为“女”“子”的顺序。
固然,即便是从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历史看,它最早也只是殷商时期的产物。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字应该产生在更早的年代。我们不妨再来好好审视一下甲骨文“好”字的造型。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或者说妈妈怀抱孩子。处于摇篮期(母系氏族)的人类社会,犹如是大河的上源,河水清澈明净、一尘不染。由哺育者和被哺育者共存的关系构成“好”的本义。它是种族衍生的保障。没有物质的羁绊,没有世俗的污染。是母性无私的爱和婴儿的绝对依赖构成的亲子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好”的本义。它最能揭示出世间一切美好现象的本源。是汉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对“好”最为率真质朴的解读。而单单“女子貌美”根本无法承载“好”的丰富内涵。
因此,《说文解字》中“女子貌美”,不应该是“好”字的本义,而应该是它的引申义。它是人类失去了童真,走向成年后的产物。 是庄子笔下那个被开了窍的混沌。
王本兴《甲骨文字典》中所说“好”字本义是“女子生了小孩,才圆满”的解释,也只是对现象枯涩的解读,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而且,这种解读将关注的目光过分聚焦于“女”这个字素,忽略了两个字素之间的对等关系。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
第一年 纸婚 第二年 棉婚 第三年 皮婚 第四年 花果婚 第五年 木婚 第六年 糖婚
第七年 毛婚 第八年 铜婚 第九年 陶婚 第十年 锡婚 第十一年 钢婚 第十二年 丝婚
第十三年 花边婚 第十四年 象牙婚 第十五年 水晶婚 第二十年 瓷 婚 第二十五年 银婚
第三十年 珍珠婚 第三十五年 珊瑚婚 第四十年 红宝石婚 第四十五年 青玉婚
第五十年 金 婚 第五十五年 绿宝石婚 第六十年 白金婚
五讲年龄:
孩提——幼儿时期 总角——童年时期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花信——女子24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喜寿——77岁 米寿——88岁
白寿——99岁 耄耄——80-90岁 期颐——100岁
六讲时辰:
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别称”分别为:
子时——“夜半” 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 卯时——“日初”
辰时——“食时” 巳时——“隅中” 午时——“日中” 未时——“日映”
申时——“哺时” 酉时——“日入” 戌时——“黄昏” 亥时——“人定”。
七讲花卉:
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雅称“贵客”,还有称是“国色天香”、“百两金”、“木芍药”、“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高尚君子”。美称“花君子”,雅称“净客”,别称“水华”、“水旦”、“水苏”、“泽芝”、,还有称“君子者”。
兰花:“美称”空谷佳人”,雅称“幽客”。其他有称之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空谷幽兰”、“话中君子”。梅、兰、竹、菊共称花中“四君子”。
月季花:历来被称为“人间不老春”。她的美称为“月月红”、“四季花”、长寿花“、”斗雪红”。
:别称:“黄花”,雅称“寿客”。还有称“隐逸者”,与兰花、水仙、菖蒲称“花草雅”。
茉莉:古尘“没利”,美称“人间第一香”,雅称“神客”。
梅花:雅称“清客”。它和松、竹合称“岁寒三友”,与山茶、水仙、迎春合称“花中四友”。
杜鹃花:雅称“山客”与山茶花、仙客来、石腊红、吊钟海棠称“盆花五姐妹“。
八讲老人:
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
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呼。《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宫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着有《浮湘赋》,老宿咸称之。"
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子:老人自称。《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侍中。"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九讲器物(部分):
笔(管城子、中书君):古时人毛颖,封成管城,累拜中书令,与用管做成的笔能书写有联系,故得名;
砚台(石虚中、即墨侯):石虚中被封过即墨侯,又为人器度方圆;
墨(松使者):传说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号松使者;
纸(楮先生):传说纸是由楮叶造的;又称“剡藤”,浙江嵊县剡溪产的藤枝能造纸,故又名:又称“玉版”,成都尝花溪制造出来的纸如同玉片一样而得名;
剑(干将莫邪):因春秋时铸剑名家干将莫邪得名;
扇(仁风、便面):仁风,系晋朝袁宏因谢安送他扇子,称是“当奉扬仁风”;便面,传说汉朝张敞走马章台街,以扇挡面,故得名;
小船(蚱蜢):小船很轻快,像小虫一样,所以叫蚱蜢;
镜子(菱花,专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开的一种花;
竹箫(玉参差):因姜白石两句诗“剪烛屡呼银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而得名;
手杖(鸠杖):老年人用的手杖叫鸠杖,因鸠是一种不噎的鸟,取其老人安全的意思;
钥匙(鱼样):传说周穆王时造的一种门锁,样子同鱼一样,因为鱼在水中昼夜不闭眼,取其能守夜意;
琴(绿绮、焦桐):绿绮系汉司马相如的琴名,焦桐是汉代蔡邕的琴名;
香(龙涎、鸡舌):以珍贵材料得名;
弓(繁弱):繁弱系地名,以出弓闻名;
十讲中国的别称:
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最后一讲,别称、借代杂集:
钱的别称:泉、方孔兄、邓通、阿堵物、青蚨、上清童子;
酒的别称和雅号:琼、玉液、金浆、家酿、香醪、红友、玉友、欢伯、杯中物、三酉、般若汤、杜康、白堕、曲生、曲秀才、金浆太醴、福水;
雪的别称: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碎琼乱玉;
月亮的别称: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望舒;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也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班固《白虎通》载:“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清代陈立注:“将欲与被合婚姻,必先使媒氏通其言……婚必由媒交接。”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即使要改嫁,也要通过媒人,可见在汉代媒妁依然重要,沿袭了前代遗风。到了隋唐,媒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唐律・户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羁绊】
快满一岁的她开始呀呀学语,睡觉前,外婆怕她着凉,被子盖得很高,无心造成了她斜视。此后一路颠簸,周围的人们都说这么清秀的孩子,眼睛怎么就……
【不单行】
4岁的她在回家的途中,摔伤了,眉心缝了两针。至此,算是彻底“破相”。5岁的她在吃花生米时,花生米堵在了鼻孔,连夜送去医院,白色裙子染上了点点深红,不再穿裙子。12岁的她去了福州,动了眼科手术,医生的忽视造成复视。16岁的她每晚都脚抽筋,还患上了肠胃病,现在的她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却又很重很重。
【破茧】
周围人的眼光让她开始接受事实,她蜕变了。儿时,自卑,胆小,轻声细语使她在同龄人眼中淑女无比;花季明媚,大胆,不修边幅,有了自己的朋友,谈笑风生,莫过于此;雨季微湿,拘谨又放肆,懂得收敛自己的脾气,掩饰心境。
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失去得多,得到得更多。
【蝶飞】
即使知道自己的眼睛是不被允许当女警的,16岁以前的她还是希望行侠仗义。她很佩服当初的自己,无畏无惧。16岁开始懂得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转而爱上了海边的大学——厦大。魂牵梦绕,为此做出了很多疯狂的事儿,直到现在依旧为其奋斗。也许遥远,但不试怎么会知道能否到达呢?
【遐想】
偶尔白日梦发作,期望自己生在古代,然后创造女帝千秋的传奇,并非野心勃勃,仅因帝王能拥有他想拥有的东西,亦可造福苍生,恩泽天下。
但那种豪情始终是一个女子所不便拥有的东西。所以,有时会希望自己是七尺男儿,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浅吟】
对于一个木有经历过初恋却拒绝过男生的她而言,对爱情始终充满憧憬。心中的他不必有卓然的气质,亦不用白衣翩翩,只要有颗能温暖自己的心就好。
并非那些男生不好,只是感情必须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才可能美好吧,都还小,来日方长。总有一天,她会牵起一个人的手说:“执子与浮生对弈,此番输赢,无关天下,只为你我情缘。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喜爱】
喜好能区分人与人的不同,亦是结交知己的方式。对于一个95前90后的妞来说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很正常,喜欢文字很正常,但喜欢一些年代稍远的歌,便显得与年龄不符了——陈淑桦的《笑红尘》、李丽芳的《爱江山更爱美人》、刘德华的《上海滩》、张国荣的《当爱已成往事》……
【印象】
花有百样红,人亦各不同。尽管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是不一样的,但最根本还是一致的。漂亮,丑,胖,瘦,可爱,萌等等外在而已。
重点是十个人中有七个人说她傻傻的,长不大。
【坚强,念旧】
大概是她的优点,也是缺点。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
2.反义相应
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曾点,字皙。“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明暗相对。
3.连类相及
义类相近,遂因甲而及乙。如:孙策,字伯符。策、符都是信物,但形制、用途不一。崔豹,字正能。“能,熊属,足似鹿。”豹、熊本为二物,但同为猛兽,所以可相应。孔稚圭,字德璋。圭、璋同是古代礼器,形制不同,用途也异,但都是诸侯所执,故可并称。
4.辨物统类
名与字是代表两种物品,二者可能是种与属的关系,加以辨别说明,说明其种类。如:孔鲤,字伯鱼。鲤为鱼的一种。周鲂,字子鱼。鲂是鱼的一种。
5.景仰前贤
为了对前代的圣人、贤者表示景仰,便袭用他们的名字。袭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次等字眼,有的则不加,因为用他的名字的本身就是敬仰。如: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既表蔺相如的身份,也表自己的愿望。
6.概括经义
汉代儒家的经典成了老幼皆习的课本,经文成为名字来源。如:嵇康,字叔夜。《诗经・周颂》:“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是说成王虽然即王位,但不敢贪图安逸,仍是兢兢业业,深夜操劳。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说安乐,而暗用夙夜不懈来否定安乐。赵云,字子龙。取义《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
7.使用典故
如:唐代韩,字致尧。《搜神记》:“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时受服者,皆三百岁。”清代俞樾,字荫甫。《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喝人于樾下。”高诱注:“樾下,众树之虚也。”后因以樾荫称别人的荫庇。
8.采撷警策
采撷名篇佳作中警策作为名字。如:元代于文传,字授道。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清代钱绮,字映江。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9.离析名字
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按照以上逻辑,既然词缀是语素,那么它也应该是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一、“子”的意义
(一)后缀“子”完全虚化
根据前面的定义和推论,词缀是有意思的至少在该词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事实是,“子”作为后缀在某些情况下是半实半虚,还有一定的含义。而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是完全虚化了,无法说出具体意思,比如:“椅子”、“桌子”、“尺子”、“虫子”、“房子”、“刀子”等可以去掉词缀变成“椅”、“桌”、“尺”、“虫”、“房”、“刀”而意思不变。那么“子”在这些词中是没有意思的,这就和语素的定义相违背了,因此将词缀定义成语素本身就有待商榷。既然“子”字在这些词中没有含义,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有加“子”字的词,而不用去掉“子”字的词呢?这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双音节的发音更具节奏美和音韵美,于是人们习惯在单语素后加上“子”构成双音节。另外,“筷子”、“凳子”我们似乎很少说成“筷”和“凳”,它们是否属于完全虚化的这一类?运用语素的替换,“碗筷”、“板凳”是我们常见的词,从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筷”与“碗”相对,即“筷”有“筷子”的意思。“板凳”指木板凳,那么“凳”有“凳子”的意思,因此“子”意思完全虚化了。传统语言学认为“儿子”中的“子”与“老虎”中的“老”一样,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即归为完全虚化的词缀这一类。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也可以归为半实半虚的词缀这一类,因为“子”在古代作为实词有一义项就是“儿子”。例如,“妻子”中的“子”,在《桃花源记》中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其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子女”[2]的意思,这时“子”为实义词,指儿子。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解释成男子的配偶,“妻子”即“妻”,“子”为后缀。但有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界限划分得太绝对,因为词汇的发展具有传承和连贯的特点,两个独立的概念中间必然有模糊的地带。现代汉语多少可能还保留着古义或者说受古义的影响。因此,现代汉语“儿子”中的“子”是后缀,但是否已完全虚化还有待商榷。
(二)后缀“子”部分虚化
有一部分作为结尾的“子”的含义半虚半实,例如“男子”不是“男”、“女子”不是“女”。男女只是在性别的区别,婴儿可说是男女,不可说是男子或女子。再如“士子”不是“士”;“舟子”不是“舟”;“才子”不是“才”;“鬼子”不是“鬼”;“骗子”不是“骗”;“瘸子”不是瘸;“贩子”不是贩;“娘子”不是“娘”;“游子”不是“游”;“胖子”不是“胖”;“矮子”不是“矮”。以上例子中的“子”不像前面提到的“椅子”这类可以省略,但又不像实词那样有一个放在词中讲得通顺的具体含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加上“子”后表示对某类人的称呼,且该类人的特点是由前一个语素决定的。这类词中的“子”意义就相对比较明确。《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就干脆将这类归为实词“子”,表示“人的通称”[3]。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诸子”等词,这些“子”都是“古代指有学问、有地位的男人”[4],含义更加明确,是实词,不属于词缀。“君子”中的“子”为“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子,是男人的美称”,有具体的意义,也不能看做后缀。比较“孔子”、“庄子”这一类词中的“子”和“士子”“舟子”这类词中的“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后者是前者意义的延续,即后者是前者在文字历史发展当中的一个推广呢?如果成立,那么后者的“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成是实词了。另一类以“子”为后缀的派生词,“子”义同样较大程度的虚化,这类词有“梳子”、“包子”、“饺子”、“面子”、“架子”、“夹子”、“钳子”等表示非生命体的词。类似的,“梳子”不是“梳”,“包子”不是“包”,“饺子”不是“饺”,“面子”不是“面”,“架子”不是“架”,“夹子”不是“夹”,“钳子”不是“钳”。综上可以归纳出“子”能使一个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性的语素转变成与之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的名词的规律。
(三)后缀“子”与实词“子”
名词后缀“子”,有时往往很难与实义词“子”区别开来,以下是些容易混淆的词,“鹅子”、“鸡子”、“鱼子”、“蚕子”、“菜子”、“瓜子”、“莲子”、“棋子”,它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派生词,实际上并非如此。“鹅子”、“鸡子”、“鱼子”、“蚕子”的“子”在这里是一个实义名词,是“动物的卵或幼儿”[5]的意思,分别指“鹅卵”、“鸡蛋”、“鱼卵”、“蚕卵”。至于“菜子”、“瓜子”、“莲子”的“子”在《现代汉语通用字典》中指“植物的果实”[6],其中“子”亦可写成“籽”。而“棋子”的“子”解释为“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类似的还有“石子”、“粒子”。若没搞清楚这些,意思就差得十万八千里了。
二、“子”的发音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表一]、[表二]出现的名词末尾带“子”的词语共有239个,其中不读轻声的32个。在这里要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轻声和轻读。轻声是个字调问题,通常所说的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字调变读现象。[7]例如,“子”原是上声,而在“本子”、“桌子”等词里,它失去了原来的声调,读成较轻较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轻读是个音强问题,是与重读相对而言的。
“子”读轻声的基本上是作为词缀,原因是意义的虚化造成语音地位的下降。所以可以根据是否读轻声来判断是否作为后缀词,例如“老子”(lǎozǐ)和“老子”(lǎozi),前者“子”表示对古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意义;后者是词缀,意义部分虚化。词末带“子”的名词不读轻声时,前一成分的意义大多不能分割开来单用,所以,带“子”的不轻读名词结构的稳固性比较强。
文字意义和读音的发展是连贯的,按照发展规律,在实词与词缀的中间存在着许多的模糊地带,我们很难将其明确定位。因此“子”作为后缀是部分虚化还是完全虚化及是否为轻声的判别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庆元,邵长满.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0:272.
[2]陈庆元,邵长满.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0:274.
[3]关长龙.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777.
[4]关长龙.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777.
作者赋予女主人公这种外在和内在兼具的美,兰芝知书达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勤劳聪明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心地善良,被婆婆驱逐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自尊自重“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对待爱情坚贞不渝,面对县令谴来媒人委婉地推辞,面对被迫再嫁的命运选择以死来报答仲卿的痴情“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没有丝毫犹豫。
著明月。指透出典雅端庄。假如没有出众的容貌,哪有可能在成为弃妇之后竟然接连有人来求娶,并且求娶人家的低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姿容绝世无双,一举手一投足都位越来兰芝的外在应该也是无可挑剔的:“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越高,男子越来越相貌出众更兼才华卓越呢?“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兰芝说这些东西都要“留待作遗施”是给仲卿留的纪念,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这应是兰芝的嫁妆,也不算是不丰厚,足以证明她起码是出身中等以上的家庭。比起仲卿虽不强至少也不差,绝不是兰芝所谦虚地说的“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否则后来也不会有和太守之子定下婚事的可能。
总之,作者以象征德行高尚的“兰芝”给被弃的女主人公命名,包含了作者的赞美和同情。而冠以“刘”姓,毫无疑问的告诉读者,焦家“留”住兰芝才是正理,被驱兰芝遣是多么无理的举动,兰芝又承受着怎样的屈辱。兰芝不能被接纳最终希望是“魂去尸长留”,留下的是她坚贞的爱和高洁的品格。斯人已去,花香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