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18:32: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学教育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正确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有助于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无异是在做一种苦役,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它能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就用故事导入:丁丁和冬冬分苹果,他们应该怎样分,分得苹果才能一样多呢?同时电脑出示4个苹果,同学们马上会回答每人2个。课件用动画演示4个苹果变成2个苹果,我接着问:又该怎样分呢?学生会回答每人1个。课件演示2个苹果再变成1个苹果,教师又问该怎样分?学生的回答是每人一半。这时我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一半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借助信息技术,使枯燥的内容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的学习是环环相扣联系十分紧密的,但是数学知识内容确实很枯燥,学生很难从始至终地认真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内容,并进行实际运用成为学习数学的难题。而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三、借助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上,它远远胜过传统的手段。它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如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出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演示功能对学生是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还表现为利用动画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教学的内容有的时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以动态的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推理、概括等思维能力。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形象的呈现感性材料,能用语言表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生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进率较容易理解,只是元和分之间的进率理解不够透彻,这时我用电脑出示由1个1元的硬币变成10个1角的硬币,然后1角的硬币又逐个变成1分硬币,这样1个10,2个10,3个10,……也就是10个10,所以最后得出1元等于100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大家应该积极投身到新技术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在数学教学中恰当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最佳作用点进行辅助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们应大力提倡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数学教学。努力创设多媒体化的数学教学情境,积极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为数学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总结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阵地,军事人才个体素质要求的变化和军事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直接推动军队院校教育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转型[1]。大学化学是军队院校重要的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科技人才所必须的,是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军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我校一三旅初级指挥学员的培养,更好地让他们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大学化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对学员进行与化学相关知识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实际任职能力的合格军事人才。
1、大学化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对于传统大学化学的教学,我们的着重点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即让学员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以及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做进一步训练,为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使学员适当了解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交叉和渗透,进一步了解化学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从而使学员在部队及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化学的观点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大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2.1 对学员进行军事化学教育
现在生活离不开化学,现在军事更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在战争中的应用日益重要,两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无一不牵动着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神经,特别是作为军校学员,将来会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学员们也时刻关注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对学员进行化学与军事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学员自觉地主动地为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化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传统的大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着军事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就目前而言,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涉及到军事化学的内容很少,因此,作为大学化学教员,就应该不断的更新观念,关注军事化学研究的发展,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员联系周期表,可重点阐述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典型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例如:稀土元素。在军事方面,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等。稀土科技一旦用于军事,必然带来军事科技的跃升。教员还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在军事高科技中的应用,让学员了解军事战争中应用到的化学知识及所产生的危害,内容可包括军用核技术、伪装隐身技术、生化武器等等。
2.2 对学员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的新概念,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长远利益,是化学发展的更高层次,是化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化学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制造出了塑料、新药品、纺织品等数千万种医药和化工产品,但同时却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工业三废。因此,要想享受化学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而减少化学带来的危害就要提倡绿色化学,化学教员就承担起了对学员进行绿色化学的普及和宣传的任务。
教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介绍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比如,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约为2~4万人,并且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2]。其原因就是农药残留等,如果选择对人无毒或无残留农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包含的绿色化学。教员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生活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无铅汽油?为什么要限制含硫量高的煤的使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可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化学教育,使绿色化学的思想融合于大学化学教学中,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员学习化学的兴趣。
2.3 对学员进行计算机化学教育
今天,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为标志的数字化新世纪已经到来,这也将使传统化学发生深刻的变化。数字化新世纪的化学不仅要靠“湿”实验室来发展,同时也要依赖于“干”实验室来辅助和补充。所谓“湿”实验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实验室,“干”化学实验室则是指数字化虚拟仿真化学实验室。“干”、“湿”相结合才能更高效地孕育出新的化学实体,才能大大提高化学非凡的创造力。
虚拟仿真化学实验室集成了多种关键软件,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就。通过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不但可以突破传统单一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还可以保证学员实验的可重复化、实验的安全化,实现实验的绿色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3-4]。军队建设正处于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发展时期,使用以计算机为支撑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来推进大学化学的教学改革,必将成为改革的一个亮点。
3、结语
通过对学员进行军事化学、绿色化学以及计算机化学教育,既优化了大学化学的知识结构,拓宽了专业面,又在不增加学员负担、不让学员穷于应付的前提下,逐渐改变学员被动式学习的习惯,增强了自主学习意识,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任职能力强的合格军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宝书.关于推进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若干思考.中国军事科学,2004,17(5):56-6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于是我通过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我设计了这样道练习题“小蝌蚪找妈妈”,设计意图是练习笔算乘法在计算中的应用,让学生根据青蛙身上的得数和小蝌蚪身上的算式进行判断,用鼠标把蝌蚪拖到青蛙处。选择正确时,小蝌蚪会摇摇尾巴,同时说:“我长大了,我能找到妈妈了!”。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二、化静为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再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在多媒体课件中先出示4捆6根小棒表示46,再出示4捆7根表示47,整捆的与整捆的对齐,单根与单根的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演示把计算过程清楚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展现过程,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生,其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在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机的促使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制作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各种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亭子等。然后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让他们自已动手拼一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小朋友们拼出了机器人、鱼、汽车、坦克、不倒翁等。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转贴于
四、增加密度,扩大学生认知空间
课堂中学生们在电脑“动”的显示过程中,辅之以“静”思考,既增加了容量,又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它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效率高,从而能增强课堂密度,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张能操作的“百数表”,学生用鼠标点击按扭,能利用颜色的变化突出显示出横排、竖排、斜排上的数,帮助学生发现排列规律;还能提取单数或双数,进行转换格式排列,让学生探究数的特征;学生还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数的排列形式呈现出来,充分挖掘出“百数表”蕴含的奥秘。这样的教学中,不仅把预先设计好的文字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回答、思考、记忆,而且节约了时间,增大了信息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 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课程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了学生,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它以趣味性、多样性、新颖性等特点,激活了数学,优化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创造真知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合作化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设计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朋友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
教学模式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都主动地学习。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创设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过去无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仅仅在课堂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授课模式会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枯燥无味,并且很容易促使学生大脑疲劳,导致教师在讲台声嘶力竭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的现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效果不明显,学习过程难以达标,同时更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是交头接耳就是发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丧失,学习成绩快速下滑。新课堂改革目标是提升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教室从旁辅导,因此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为关键的。信息技术由于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实时性、丰富性正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好手段,通过在教学中合理的引入信息技术才能化抽象为简单。例如在初中化学学习分子和原子时,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分子和原子多么小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GIF动画模式,通过分子和原子的直径与现实物体中的数据比对,在GIF动画中显示出来,同时我们可以采用PPT的形式,来让学生看到从原子外部一直延伸到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果。
化学本来就是从实践中来,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如果我们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从中学会自己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原理,得出结论,这将极大改变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能受到仪器和资源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实践,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一些好的化学实验,并且提升整个化学实验的实验效果。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石墨和金刚石的组成时,学生很难想象石墨这么软的材料分子组成会和金刚石的组成成分一样都是碳,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模拟石墨的形成过程和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由于环境和压力的不同,金刚石呈现出六面体非常稳定的分子结构,而石墨呈现六面形的分子结构,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非常真实的展现如何将石墨在工业中转化为金刚石的过程展现出来(这个很难再教学实验中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白物质内部分子通过化学反应重新架构的过程,明白石墨如何通过分子结构的重解,连接形成金刚石稳定的结构。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很好展现了一些不能在实验中展现出来的细节,并且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能被展现出来的实验都被信息技术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在另一个侧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可以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让学生在实践中拥有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真正的实践环节中能自我学习,网络是拥有极大的信息丰富量,因此网络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平台,教室可以通过充分的规划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
在化学教室实验中,不能过分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由于方便快捷实时性好等能够在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信息技术,而不能被信息技术利用,教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化学的知识,通过可以通过操作实验设备,让学生规范化学操作的步骤。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是抓牢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我们不能过分重视抽象数学概念而忽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计算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核心的基本知识,加强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要增加练习题,而且计算的数目也应适当增加。应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给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数学教学要求,如高年级需要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基本加减法和乘法表的训练。二是切实减轻学生小学数学课的负担,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教学内容,一些过于复杂、困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删减。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比较弱,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只需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对需要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不做要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强调学生的早期学习和不提倡高速度、高难度,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内容不必过早出现。实践表明,不超出大纲、课本的范围和难度,只要教材组织得当,教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过于难的内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小学数学教学,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只是在听知识,记笔记,做练习,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接纳情况。教师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机械,不会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途径,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因为对抽象的计算不感兴趣,这和学科特点有关。教师要打破书本认知和学生思维特点的距离,通过一种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式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比如,在教学面积、周长的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算一算。自己腰围、文具盒、桌子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小学生都喜欢玩,喜欢游戏,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远远要高于学习。游戏是一种无意的活动,而学习是一种有意注意,后者让学生学习感到压力和紧张感,而前者让学生感到放松,在愉快的心境下积极投入。教师不妨把学习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把有意注意学习变为无意注意行为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①竞赛活动。有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两种。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同学们踊跃参加,都想争第一。如口算比赛、抢答比赛都是他们所喜欢的;②开火车游戏、找朋友游戏,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在数学计算学习上,让学生摆脱了单一的书本练习。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状态往往受学习气氛的影响,个体学习由于没有外界的压力,容易放松,产生懒惰的学习情绪。
二、正确看待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小学数学教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教育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对学校、对学生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多年来一直有着许多的争议,正确看待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为了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了正确对待教育对象,也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要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学生的能力所不及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上,也就是说要体现在调动学生这一认识及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当然,强调小学数学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不排除教师与学生双方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教学的共同体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和权威,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学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社会赋予的权利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要以服务学生的心态与学生友好相处。
结 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任,这是现代学校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这种整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化学改变为“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广阔的天地。结合学校化学教学的改革、实践和新课标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展示,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元素周期表被人类发现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将搜索到的故事进行交流,并且互相补充,这样同学们不知不觉的就已经学习了元素同期表的一些规律,因为故事中会提及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并组织成元素周期表的。还会提及到其他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的补充。这样,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的氛围与开端,又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因为书中所讲的一些规律已经被他们在搜索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能给他们一种收获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
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
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例如,在学习《乙酸》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以及δ键与π键的键能的不同,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因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羰基与醛类的区别等。
四、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喷泉实验、布朗运动、气体摩尔体积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糖类、蛋白质、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此外,现阶段的考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1)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2)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3)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4)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应避免几种不良的倾向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避免以下不良影响:
1.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
多媒体化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忽视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教师的自身作用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为机器所主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少了,直观的刺激变多了,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变得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要大打折扣。
2.应避免在化学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化学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化学课件和建设化学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化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使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化学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化学情感的熏陶。所以,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亟须纠正。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培养知识性人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伴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其中以信息技术和高中化学实验教的逐步整合,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优化了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自身特点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实验现象的延时性等,往往给我们的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有些实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将难以进行。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的的一些特殊性。
1.化学实验的不可逆性
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进行演示性的教学方式,有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在实验教学演示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因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某种需要而停止实验的进行,进行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当然这个过程必将增加了我们化学实验教学的难度,因此大家在实验教学中都有过演示失败的经历,所以说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化学实验的复杂性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其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我们常常会用到数学和生物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好的话,也会影响我们实验教学的进程。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我们的实验过程和步骤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动作”来进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事先都必须考虑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以及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等。
3.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化学实验会用到有剧毒的实验药品,有时在我们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气体,一旦泄漏就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因此说我们的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从我们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角度来看,危险性一般较低,所以我们也不要过于担心,千万不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那将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春天”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春天”来了。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其本身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我们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高中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有时比较漫长,如何让学生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本身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视频,动画和图片等素材,当我们把与实验相关的素材准备好以后,我们可以制作PPT课件,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我们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遏制化学实验危险,保障师生安全。
尽管在高中化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有些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化学实验操作起难度比较大。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氧化汞加热分解、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实验操作的时候,以前我们教师亲自操作,失败率非常高,有时在演示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往往还会导致学生对我们的实验结果产生很多的疑问,甚至对正确结果产生怀疑。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的话,能够达到仿真的效果,使学生能易于观察到实验结果,保证化学实验的教学顺利进行,且有利于避免危险发生。
三、多媒体技术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过程中,的确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如果我们只是凭着其信息量大、炫目的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话,这将远远没有实验的真实过程相提并论,因为学生在自己亲自做实验过程中的那种怦然心动、望眼欲穿的体验,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无法达到和企及的。另外,如果我们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话,往往会弱化了我们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通过新媒体、新形式直观感受化学实验之时,随意性增大,不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让多媒体技术和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完美的整合。
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当然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要跟着发展,那么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的呢?值得我们所有从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的思考,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在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优势,减少其弱点,从而更好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起到桥梁和媒介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起到对化学实验教学促进作用。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深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学习如何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必将让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朝着高效的方向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我们教学效率,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