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0 18:3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篇1

从调查了解的结果来看,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总体上是好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理想,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有爱国热情。但有部分中职生法纪观念淡薄,心理素质不佳,意志能力较差,感恩意识缺失。

(一)行为习惯不合理,自制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力等原因,以前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入中职学校又时常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顶撞甚至辱骂教师。少数学生纪律观念淡薄,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二)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从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全部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是学习成绩较差或是没参加中考的,他们在初中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个别学生由于父母的安排而被动入学,有强烈的厌学情绪。据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在农村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传统观念“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及家长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渣滓生”。为此,中职生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缺乏克服困难和抗击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农村职业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留守家庭,他们因长期离开父母,情感上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个别学生情感冷淡、性格孤僻。

(四)道德意志力薄弱。他们大都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是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盲目攀比,顶岗实嫌工作吃力。

二、立足中职生思想实际,多举措开展德育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师德队伍的建设,坚持把选择、培养和使用德育干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按照新形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和管理机制,采用特殊政策与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敬业奉献与开拓创新精神、理论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职业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真选拔和使用班主任,在奖励政策上要向班主任倾斜,在工作上多给班主任以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其德育功能。现行中职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所以,要挖掘好各学科的思想教育因素,积极改进各科教学,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强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因为中职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政治课教学的“说教”模式,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开展适应中职生特点的各种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中职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也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生活和阅历浅,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差,心理和思想还很不成熟,这就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而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对提高学生在校生活乐趣、促进中职生社会化均大有裨益。因此,应积极发挥职业学校各有关部门职能,认真组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要开展好军训,组织好运动会和各种比赛,有专业优势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和农村等进行志愿服务;要定期举办法制报告会和法规知识讲座,邀请司法和交通等部门的同志到职业学校作报告;及时通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在全体师生中开展讨论。如2012年7月发生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学生捅死班长”事件,运用反面教材,实施法制和心理教育。

篇2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23-03

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各院校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初期,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单机Excel版的形式(以下简称“标准版”),各院校均采用单机版采集数据。由于单机版的局限,2009年,教育部批准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研究”的课题立项(教高司函〔2009〕234号),推介部分省市陆续开始使用网络版,使得平台不仅成为采集状态数据的主要工具,而且逐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宏观调控、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虽然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存在标准版以及网络版两个版本,并且教育部相关部门也一直推荐和鼓励各院校使用网络版,但根据截止2015年初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仍有约7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标准版采集状态数据,可见标准版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存在的价值,从而,标准版和网络版一样,仍需不断进行优化改善。

一、标准版现存的问题

标准版虽然经历多次修改及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在标准版中,数据普遍存在不唯一的现象。例如在表中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与其他工作表中的专业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另外,教工、课程等方面的数据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2)在标准版中,数据容易出现岐义现象。例如馆藏图书资料的纸质图书(万册)、3.5固定资产(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等数据项,容易出现歧义数据,但这些数据对评估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至关重要。

(3)在标准版中,相关数据表的数据缺乏逻辑检测的机制。例如,表中7.5产学合作的专业合计数在逻辑上应该与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合计数相等,但由于这两张表的数据可能是由不同的人进行采集的,从而往往导致这两个数出现不相等的现象。

(4)标准版难以多人协同工作。由于标准版是一个单机的Excel文件,所以,多人协同采集数据显得十分困难。

(5)在标准版中,多记录的数据表容易出现数据重复现象。例如,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等多记录的数据表,应该以教工号作为表的关键字,即不允许出现教工号重复的现象,但平台没有有效的检测重复关键字的机制。

(6)往年标准版的数据难以重用。在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学院的静态数据(即不会经常变化或变化较少的数据,如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师基本情况等),但平台缺乏对静态数据进行重用的机制。

(7)标准版在当年版本后,难以持续改进。软件制作的特点,决定了的软件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但标准版后,如果发现错误,修改十分麻烦,因为用户可能已经开始使用旧版的标准版采集数据,而将这些数据移植至新版的标准版中的操作十分繁琐。

二、标准版的优化升级

针对标准版存在的问题,结合Excel文件的操作特点及VBA编程技术,笔者对标准版采取了如下的一些优化升级的技术手段:

(1)导入去年的静态数据。在标准版中设置一键导入去年静态数据的机制,通过VBA程序将去年的静态数据逐格放入本年度的标准版相对应的单元格中。根据统计,标准版中约50%的数据属于静态数据,这一举措可节省标准版50%的数据采集工作量。

(2)在标准版中将六张数据表定义为数据源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课教师基本情况表、开设专业表以及课程设置表。用户在采集数据时,必须先采集这六张数据源表的数据,然后,在其他表的数据采集中,只需输入教工号、专业代码、专业方向代码或课程代码,然后通过VBA程序自动导入相对应的教工姓名(以及相对应的教师基本情况)、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名称和课程名称。

例如,在专业带头人表中,当用户输入教工号以及选择教师性质后,系统采用vlookup函数自动导入教师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单位名称,如图1所示。

(3)在标准版中用VBA程序实现分拆导出及合并导入功能。首先,该功能可分别将六张数据源表的每条记录,分拆导出成为单记录单文件的形式,以方便将这些文件分发给每个人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将各人的单记录单文件存放在一个指定的文件夹后,又可以合并导入至源表中,从而在标准版中初步实现了协同操作的功能。

(4)在标准版的多记录数据表中,如果在逻辑上该表应存在关键字段,则在该表中设置判断关键字段是否重复检测列。

例如: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中,教工号应是不允许重复关键字段,因此,可在该表设置检测教工号是否重复的检测列,然后在每一行中使用数组公式检测该行的教工号是否重复。

例如,检测公式为:

=IF($C11="","",IF(COUNTIF($C$11:$C$1500,$C11)>1,"重复","不重复"))

(5)在标准版中建立逻辑检测机制,用VBA程序自动检测标准版数据的逻辑合理性。

在2015年的标准版中,共对19项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如表所示。

(6)在标准版中,对部分关键数据项设置合理范围检测机制,一旦输入的数据超出合理范围,则对用户进行提醒,如图2所示。

(7)在标准版中,设置导入当年旧版数据的功能模块,以方便标准版的持续改进。

三、数据智能同步系统

使用标准版采集完数据后,需将数据上报教育部,为此,专门开发了一个数据上报系统“数据智能同步系统”,以将数据统一打包成XML文件,然后将数据包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数据智能同步的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由于标准版在采集数据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特别是当用户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从别的Excel中复制数据时),因此,在数据上报教育部云中心前,需进行多重的数据错误检测(如对下拉列表的正确性、时间格式的正确性、数据格式的正确性以及长度的正确性等进行检测)。

四、总结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借助状态数据采集平成了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累计采集数据量达数亿条记录。其中,大部分的院校都使用标准版作为主要的数据采集工具。今后,标准版仍会继续使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作为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数据标准。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状态数据采集的标准,而标准版则是数据标准的具体表现。

(2)作为各种网络版与教育部交换数据的标准接口。当前,可供各院校使用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网络版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的数据只需导出至标准版,然后就可以通过数据智能同步系统将数据统一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3)作为部分院校的状态数据采集工具。由于地区及管理的差异,不一定每间高职院校都具备条件使用网络版进行数据采集,因此,标准版可供部分不具备网络采集条件的高职院校使用。

篇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长江大学于2001年新设置的专业,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计划,称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反映了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集中体现了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1]。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按照学校的教学指示,本专业每年都会进行计划的修订工作,以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更改专业简称

力求统一化、标准化,在本次修订中,专业简称没有沿用以往一直使用的“装备专业”的名称,而以“过控专业”取代。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院系和学科介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两部分与原有的专业特色、业务培养要求和课程结构一起共同构成新计划的全部内容。

二、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反映了课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织方式,体现了课程设置理念和价值取向[2]。本次修订工作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1.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现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训,而通识教育旨在教会学生谋生手段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理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3]。美国是最早也是最完善地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家,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自21世纪以来,国内不少高校也都相继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等[4]。

秉承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为了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以拓宽知识面,本次修订首次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的界限,科学地增设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其中开创性地设置了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属于学校平台课程,涉及、思想、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体育、历史、时事、道德、法律十大领域,共计16门课程,高达752个学时、45.5个学分,为全校学生所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校提供,分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欣赏与体育健康四个模块,要求本专业学生选修总共不低于10学分,其中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模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

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大学艺术旨在艺术文化熏陶下帮助学生有效成长,促进其终身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优质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而言,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降低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其实现角色转变的主动性。

2.取消公共基础课程

新计划取消了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改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部分构成。在此需强调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简单的名字替换,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顺序编排、课程学时分配等方面均有大幅调整。新计划对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更改,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1%,所占比重最大,充分体现了平台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学科大类培养而设置的,所占比重约为24%。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分别占25%和20%。

3.优化专业必修课程

在新计划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专业必修课程的前置因素和知识的自然衔接过程,削减设置重复的课程,避免资源浪费;剔除内容落后、知识陈旧的课程,并对排课顺序、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和学分等内容进行优化,以均衡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力求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静设备、动设备和控制三条主线,设置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和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三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总数分别为64、48和64,在所有专业课中位居前列。以三门主课为中心,基于为核心课程进行知识铺垫的原则,辐射出工程材料及成型方法、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六门专业必修课,并依据其内容安排学时数从32到56不等。另外,考虑到考研、招聘和毕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所有专业必修课程一律不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

4.改革专业选修课程

18世纪末,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倡在大学里教师可以教授自己认为最好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任何课程。基于此理念,他首次提出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借鉴德国的经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于1825年首开选修课先河。直到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才正式确立了选修课制度,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目前,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

在新计划中,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前者已在前文中提及,不再累述。专业选修课作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与扩展,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旧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不仅数量屈指可数,而且在整体专业课程中所占学时和学分的比例相对较小,犹如餐后甜点一般,其重要地位并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科技的发展,陈旧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已经无法跟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步伐,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呼之欲出。

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参与大学生招聘会、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等渠道,掌握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需求动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遵循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原则,系统地完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新计划更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互补和承接关系,课程设置模式更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修订后的专业选修课广泛涉及机械、化工、数学、信息、电子等众多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共计24门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重增加到40%。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联系企业需求,而且能够反映有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蓝图,旨在培育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存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而理论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内化都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能力为原则,优化并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由设计、实验、实习、实训、实践五大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其中每个环节又以基本能力锻炼为基础,以实践教学课程为支撑,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动力,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在实验教学中,取消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研究性实验,并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另外,重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开展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看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及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6.制订学生自主发展(Self-development)计划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全人。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在本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中,制订了类共22项学生自主发展计划,旨在锻炼学生在创新发明、口头表达、动手实践、科学研究、产品研发、艺术鉴赏、组织策划和团队协助等方面的能力。新计划要求学生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其中至少包括2个实践创新学分。新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5],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面临新形势,本专业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施质量兴校。

参考文献:

[1]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冀宏.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06:14-16.

[2]田斗南.高师本科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92-96.

[3]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85-87.

篇4

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是农村沼气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能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提高沼气使用率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站长任济星介绍说,山西省高级沼气生产工只有1253名,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全省仅分别有7名和3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仅占沼气生产工的9.1%,远远不能满足每座大中型沼气3名、每处服务体系1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的数量需求,更达不到农业部对“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的要求。针对沼气生产工实训费用高、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导致高级沼气生产工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山西省制定的农村沼气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对解决这类问题进行了――部署。

一、狠抓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建设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差问题。在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培训鉴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立项建设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沼气)新技术综合服务基地,逐步建成完善的农村可再生能源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将山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确定为省级三沼综合利用实训基地;将在建的榆次区王郝村大中型沼气工程等确定为省级大中型沼气实训基地;将在建的各市级区域沼气服务站确定为市级沼气培训服务中心;在每县选择2-5个村级服务点,作为县级沼气实训基地。

篇5

一、引言

高职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必然要求高职教育进行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授课的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上课之前制作教学大纲,在公共大教室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实训课再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操,这样知识容易遗忘,实训效果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企业、面向工作岗位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于是近几年不管是本科学院还是高职,都争先恐后地提出工作室的理念,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建立起了专业工作室。但是如何让工作室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呢?我们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专业“金点传媒工作室”为例对“实训室+工作室的递进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二、“实训室+工作室”培养模式的概念

高职的课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大一是基础模块,主要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是核心模块,主要学习专业的核心课程。大三是综合模块,学生这一年基本上是在企业里实习的。那么很明显大二这一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安排的一般都是核心课程,一门课可以对应一个工作岗位甚至是几个岗位。这么重要的课程,该如何去上呢?我们秉承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办学理念,与企业合作建立金点传媒工作室,使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通过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工作室组建

工作室的建立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专业的环境,工作室教师团队由多位校内老师和企业里面的一线项目负责人或者项目总监组成,选取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工作室的室长。企业老师带着企业的项目来到工作室,一个项目或者项目的某一个任务可以对应某一门课程,这种真实的项目教学使教学的内容由传统的封闭式转换成开放式。由于学生良莠不齐,教学过程中实行“课程分层、学生分层”的教学方法,每一门核心课程又可以分为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基础部分由校内专任老师在实训室教授,实训内容对接企业的技术标准。基础部分教授完毕后,要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并且有兴趣的学生通过企业导师的考核进入工作室参与真实项目的制作。另外还可以从大一基础模块的学生里面挑一些基础比较好,勤学好学的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室,熟悉工作室环境和项目制作流程,还帮助工作室的学生和老师完成比较简单的任务。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又被分成几个不同的工作小组,每一个小组是由5—5人组成团队,此时工作室就变成了标准化企业车间,工作内容直接对接企业岗位,此时企业老师承担车间师傅任务,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制作,整个过程现实了“教、学、做”一体化。最后企业把学生的作品变成了企业产品,企业又把这些产品变成了社会商品,学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那些没有进入工作室的学生继续留在实训室由校内老师采用仿真项目教学方法完成剩下的教学内容。实训室和工作室结合,分层分模块,因材施教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工作室的制度

(1)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工作室也严格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并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工作室的管理制度。第一、学生进入工作室要通过工作室老师的命题创作,严格筛选,通过者才能进入工作室工作。第二、学生在工作室做项目是有报酬的,提取项目利润的50%做为工作室的期末奖学金和工作室的活动资金。第三,进入工作室要严格遵守工作室的规章制度,不能早退或者迟到,有事要给工作室长请假,无故不能旷工。第四,进入了工作室并不是一劳永逸,学生时刻面临着淘汰出局的危险,每个项目考核一次,一旦工作态度不认真,考核不合格者等情况即离开工作室,再由校内老师推荐其他优秀的学生补充进来。

(2)考核制度。进入工作室的学生按照工作室的考核办法,期末采用“三方考核”的办法,有校内老师、企业的项目老师和客户三方来共同来考核。首先学生分组进行述职,每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上台陈述本学期的工作任务及其分工,最后向客户展示本小组的作品,客户提出问题,本小组成员给予解答,最后由客户、企业导师和校内老师给出成绩评定。最后选出6位比较优秀的工作室学生给出工作室奖学金并颁发“优秀员工”证书,激励了工作室其他同学和没有进入工作室的同学学习积极性。

三、“实训室+工作室”教育模式的意义

1.有效的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实训室+工作室”理念的提出,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合作育人。首先,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可以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其次,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和资源进行项目开发,其投入成本少,人力少,成效大;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企业的文化和品牌,获得优秀的员工储备。最终,校企的合作将推进行业的发展。

2.优化师资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请更多的企业老师带着先进的行业信息和企业项目、案例进课堂。弥补了现在绝大部分老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跟不上技术发展的缺憾。同时,老师可以响应学校的“深海探珠”的计划,带着任务进入企业接受内部的培训或参与实战,最后要带着成果回带学校,打造一批优质的双师素质或者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好的服务教学。

3.服务教学

实训室和工作室的递进式教学,打破传统一刀切局面,优化教学资源,实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客户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三方考核方式的实行,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机制,由客户和企业共同参与给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评价,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学校再根据这些评价决定是否给学生学分,而这些学分决定是否毕业。

篇6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篇7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的意义

1、促进了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以往我国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传统的理论教育,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不太重视,教材知识老化现象非常严重。产学研相结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内部与社会的融合,紧跟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自觉地将已有的新知识和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来。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开拓了一条新路。

2、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学生科研意识的形成

在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通过科研向教学转换,把科研的信息渗透到教学中,为教学增加新鲜血液,这是一个研教结合以研助教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同时,提供这些与专业理论相关的科研背景知识,沟通知识与科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强化学生的科研欲望。正是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既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又可以促进学生科研意识的形成。

3、促进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产学研结合可以吸收不同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面对企业生产中的一些难题,进行一些高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教师更新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接近科技开发前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也为学校建立起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结合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实践领域,在一些岗位上劳动,承担和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首先,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找差距,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其次,学生在参加科研或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业精神。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国家重点工科院校,一贯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文主要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在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工程科学高级人才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工程科学高级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培养方案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历来以“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为指导思想。自动化学院产学研多维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在这一培养原则基础上建立的。自动化学院一贯坚持“学为研所用,研为产所依,产为学所想”的“学、研、产”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工程科学高级创新型人才。

1、积极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激励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此,我院积极推行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改革与研究。并制定了精品课程奖、教学名师奖、多媒体课件奖、教学成果奖、教材奖、优秀论文奖等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奖励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实践。

2、推进课程改革,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高等工程院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虚用并重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改革本科教学方面的经验。基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将研究型的创新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接口与通讯”“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中,开展了创新的研究型课程设计,其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计算机接口与通讯”的课程设计为例:

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表现,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确定组长一人,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是教师教学重点不放在阐述理论体系或推导公式,而是根据课程和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设计出若干来源于实际的课题项目,基于自愿原则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三是积极发挥任课教师的“场外教练”的作用,辅助各小组顺利开展查找资料、确定解题思路、设计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分析等研究环节,不干扰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将课堂的主导地位转交给学生和知识,将老师变成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让学生在不断的摸索、改进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可推荐优秀的研究生以助教的身份加入到课下分组研究学习中,做到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三位一体的立体学习模式。

四是在课题完成后一周内,各小组经组员讨论,由组长起草一份课题总结书,内容包括:课题的总结,个人完成具体情况、个人工作感受等。上交给任课老师。

五是采取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口试形式,就每个学生在课题工作中承担的任务,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计算机接口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并将课题解决的结果量化后,加入到考试成绩中给出本门课程考核成绩。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以设备完善、资料齐整并对学生自由开放的实验室以及由任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合作实践创新团队为物质基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课题作为媒介连接课堂教授的知识与设定课题的实际问题、以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研究方式作为主要研究方式,以课题的提出、课题的准备、课题的解决、课题的总结为主要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问卷调查表明,有86.2%的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种从传

统以讲解知识的教授型教学到以研究创新为教学目的研究型教学的改变。这就坚定了我们要将研究型教学继续进行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3、创建“四段式”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自动化学院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即“四段式”学生创新体系。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也就是创新意识启蒙阶段。此阶段的工作主要面向对象是对专业课涉及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和缺少创新实践的学生,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简单可行的课外科技活动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思维。主要活动有开展具有启蒙性质的“点金术”电路设计比赛,在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完成一定功能来体验创新实践,并从中得到启发。此外,还围绕各种科技竞赛主题设立了若干个创新团队或创新俱乐部如智能控制俱乐部、单片机开发小组等,使一些个性或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在一定的组织范围内进行实践交流和学习,从而使参与的人都从中得到锻炼。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也就是实战演练阶段。即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种科技竞赛和科研立项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并产生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如在学院层面组织开展的“凌阳杯”电子竞赛、“长陆杯”智能检测技术竞赛,学校层面开展一年一度的“五四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科研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大赛等都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也就是指导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阶段(例如: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空中机器人大赛等)。经过前两阶段活动的开展,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践训练和创新锻炼,在此过程中,一些拔尖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潜质的学生就会显现出来,然后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加强技术指导,使其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创新技能,并获得创新成功。

第四阶段:提炼阶段,也就是指导取得创新成绩的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进行总结提炼的阶段。要求有创新经历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创新过程或创新体会提炼整理成学术论文并争取发表。

在“四段式”学生创新体系的支持下,近年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多,涉及面广,成绩斐然。

4、开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创新成果寻找出口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创新质量,自动化学院还创建了“校企合作”的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如下几种运作方式:

一是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难题)提取出来作为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广泛参与以从中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如珠海市长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出资与自动化学院共同举办面向哈尔滨工程大学电类专业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长陆”杯大学生智能检测技术竞赛,就为优秀工程人才的创新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二是将一些技术难题作为攻关课题,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科研攻关。如富士康公司目前已经和自动化学院合作共同研发。

三是企业把自有的一些模块化的、可复用的、开放性技术平台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模仿、仿真、实验、研究、发展和创新。如学校已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约,联合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室”,主要承担我校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并可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因为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技术上、资金上的问题,而且项目直接来源于现实生产,真正使得产学研紧密结合,也为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向产业化搭了桥,牵了线,找到了推向市场的出口。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自动化学院的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高。

1、产学研结合深化了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教改成果

学院根据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了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产学研结合使学院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教改成果。

2、产学研结合提高了科研能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一些专业教师积累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他们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课题,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3、产学研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的实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环境下初步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校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生产一线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产学研结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培养了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拓宽了办学路子,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自动化学院为例,产学研多维化培养的人才质量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1)高质量的毕业生,成就了高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就业

产学研结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哈尔滨工程大学连续多年因学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省首位。

(2)学生的能动性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学院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争先锋”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自动化学院学生每年参加校内外各种赛事近20类,400多人次,参加人数超过本科生总数的25%,近五年来,获国际、国家、省、部、校级奖114项。

篇8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篇9

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结合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全面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从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实施50万新技师(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

三是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要通过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2004年至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要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等活动。大力推广一些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的做法,培育技能领头人并发挥其作用。

四是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实完善现有国家职业标准,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定新的国家职业标准。加快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2004年至2006年,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规模的双提高,在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鉴定数量递增20%,其中新技师数量要有较大幅度增长,质量要有切实保证。

五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依托大中城市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企业集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开发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并为高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同业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展示以及创新创业等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师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10

1. 人才培养

2. 加强财务部与东校区财务部/社联其他部门以及各学生社团的联系

3. 落实部门工作,完善财务制度,继承和发扬部门精神 具体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

1. 对新招干事进行适当培训,让他们能够准确熟练的掌握财务部基本工作:协助团委社团收缴会员会费以及日常的财务报账工作等

2. 合理的给副部及干事分配工作,积极培养和锻炼财务部新人,并尽一切能力争强他们的归属感

3. 另外,会对各个社团的财务负责人加强财务上的培训指导和帮助,争取以后财务部的工作能取得良好效率

加强联系:

1. 随时都要与东校区保持密切联系,方便消息的传达;不定期的组织到一起交流聚餐

2. 积极组织财务部的成员举行各类文娱活动,争强财务部与社联其他部门成员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发扬社联的“家”文化,加强团

队意识,为以后社联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3. 有需要时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为其他部门顺利开展活动出一份力

落实工作:

1. 完成招新时的工作,制定好收缴会费的方案,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