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发言稿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6 04:22: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转正发言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转正发言稿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04-02

高校专利转化不仅仅是指专利技术转化的具体形态,同时还包括各方面的系统要求,既有政府、企业、高校、技术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同时还受到市场环境等法律、经济、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要从高校专利技术的技术研发、技术生产、技术转移、技术产业化等多个阶段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适合高校专利转化生产之途径和方法。

一、简述高校专利的相关概念

1.专利技术的整体认知。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专利技术被定为是指被处于有效期内的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根据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的分类,主要是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技术。大家通常所说的,有宽泛外延的专利技术一词是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包括在内的。本人也有4项专利申请专利四项:一是太阳能小夜灯,申请号ZL201120382867.X;2012.06.13;1/1。二是尺子笔,申请号ZL201120113660.2;2012.01.25;1/2。三是更换杯口式水杯,申请号ZL201120113673.X;2011.12.14;2/2。四是自施液式洗衣刷,申请号ZL201120113667.4;2011.12.28;1/2。

2.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具体含义。在实际开发中,应用高校专利技术,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途径和方法,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因此,是一种技术创新,并实现高校专利技术的商品化和应用效果,主要是以实现成果为导向,融入市场的应用技术,进行后续的实验、开发和运用,并逐步推广,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发展新型产业结构等等。

二、分析高校专利转化生产的现状

1.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的模式。在高校专利转化的过程中,通过高校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努力,寻求适合的企业进行专业的专利转移,或者企业找到合适的高校专业成果,将其在企业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在没有中介机构的基础上,转化的主要是高校自有专利技术,主要合作的金额相对较少。譬如,在义乌小商品的专利转化中,可以寻求相对较小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市场调查和生产模式的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的需求后进行细致的转化生产和产业化规模。

2.高校专利技术孵化模式。在高校专利技术的转化过程中,可以将专利技术与企业的孵化结合起来,将科学技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加速产业的结构化调整,并发展新型的产业化规模,创新新的就业机会,通过采取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项目、省级院校以及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等模式进行,发挥高校专利的具体形成方式。

3.高校专利与市场的接轨不浓厚。在高校专利的转化过程中,往往存在专利技术转化和市场应用脱离的现象,专利质量和专利技术转化率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习惯于追求技术水平的“高、精、尖”,强调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而忽视了市场导向和科技成果的现实经济价值,专利技术转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对专利质量、专利技术转化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不足,导致大量高校教师重基础研究而轻应用研究,重专利申请而轻专利技术转化,存在不同程度的“为申请而申请”的状况,不具有产业推广价值,不利于相关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

三、探讨高校专利转化生产之途径和方法

1.高校专利转化生产的战略信息。在高校专利转化生产的途径中,要注意战略信息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形成整体的战略思想,从整体的战略眼光把握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构建全方位的激励、合作、应用机制,融入高校科研创作、技术普及、科技竞赛等多方面的管理方式,更好地推进整体功能深化。同时,增强专利意识,及时申请专利;重视专利文献检索,避免重复研究;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专利创新;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专利技术的快速转化;建设自身的专利战略体系。同时,还要及时完善和加强专利管理,完善专利制度;激励和发挥教师、科技人员、专利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建大学与企业协作研究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形成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加大高校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比例,从多方面形成整体的信息战略,适应高校专利转化的需要。

2.积极完善各项政策。在高校专利转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专利技术转化机构和制度建设,尤其是在高校,譬如在尺子笔(申请号:ZL201120113660.2)的专利转化中,就要建立高校创新型的科技体制,在整体机构的设置、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开展灵活性的技术整合,将这种小产品的科研开发与实业岗位结合起来,形成专利转化与科研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形成细化的管理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市场开发能力,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将会更好地促进小商品的专利转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3.全面完善高校专利转化的投资体系。在实现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有很好的专利转化投资体系,尤其是在高校资金投入不足,风险投资严重缺乏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实现投资体系的创新,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整体的管理中,要想实现高校专利转化,对一些虽然经济效益不高,当时社会效益良好的高校研究项目进行投资,并通过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财政支持等一些手段,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专利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更好地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可以设立专项转化资金,也可鼓励民间资本的融入,并通过产学研的方式获取资金支持,促进投资体系的健全。

4.搭建专利转化的技术平台。在实现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之中,还要结合专利的实际特点,整合高校资源,也需要搭建更完美的服务平台。由于高校发明人与企业对技术定位不同,高校发明创造需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的管理和指导,统一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核心价值,并形成合力;同时,融入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机构共同参与,实现信息共享。由政府牵头,整合高校、中介资源,搭建一个全市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高校首先需要理清与发明人在专利权益分别上的比例关系问题,探索专利技术转化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开展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加大对高校发明人的奖励政策,依靠集成专利技术整体出让与发明人后续跟进优化技术相结合方式推进企校之间专利对接实施。同时,高校可以考虑将即将放弃的专利转让给学校发明人,由发明人负责推广,可以加大转化成功率。

5.强化高校专利对外转化审查机制。在针对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的方法与途径中,也要加强高校专利对外转化审查机制,结合专利的特点和使用性质,建立和完善高校对外技术转让中的专利审查机制,避免高校智力成果低价出售和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并针对当前存在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可以进行应当进行反垄断审查,合理规范专利海盗的市场行为。对于我国高校的对外技术转让行为,应当加强专利审查和备案工作,与国外专利投资机构合作应慎重,注意风险防范,防止重要技术成果泄露,形成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最佳运行模式。

四、总结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专利转化的实际效果,从专利创造、运用、管理、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考究,并深入分析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围绕各个问题,形成细化的管理措施,从加强政策在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中的导向作用、加强高校专利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专利评价体系、合理规范高校专利经费使用和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更好地促进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鲁成,蔡爽.基于专利的判断技术机会的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02).

[2]杨玉梅,王一凡,王耀祥.谈专利管理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J].新疆石油科技,2009,(04).

[3]孙守杰.江苏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方式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

[4]李卓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07).

[5]李明.“后评估”时期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反思[C].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

篇2

作者简介:阳先荣(1984-),男,江西南康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红浪(197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05-0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求扩大高职教师的数量,也要求高职教师有过硬的质量,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持续专业发展旨在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活动,它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师行为与态度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以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为基础,以此来不断探索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意愿的因素,有效推动高职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一、研究理论框架构建

菲什宾(Fishbein,1963)最早对人类行为的决策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类行为的态度决定行为的意向,反过来人类预期的行为结果又会决定行为的态度[1]。通过对态度与行为两者进行研究,威克(Wicker’s,1969)认为态度很难预期行为。此后,社会心理学家不断探索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1980年阿杰恩和费什宾(Ajzen&Fishbein)从预期价值模型的态度研究结果中总结出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表现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倾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但是该理论在提出后,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它在态度和规范之间存在模糊不清的边界问题提出批评。

针对这一问题,阿杰恩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见图1)。其核心要点是,个体的行为表现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行为态度(Attitude),是指一个人对特定事件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它受行为信念和成果评价的共同作用。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指的是为对个体思考某一行为重要性的感知与预估,它是对准则的认识以及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对控制因素的认识以及感知的促进因素,表现为个体进行某一行为所感知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这三个因素在概念上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共同决定人的行为模式。另外,与个体有关的个人及社会文化因素会通过行为信念来影响人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取向。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衡量人类行为导向的预期模型,在提出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都证明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为基础来构建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倾向的理论框架。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内容

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视角来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经过实践和不断的调查研究也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行为科学的相关领域[2]。因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了明确各因素对高职教师的影响,推动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的分析构建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倾向的理论框架(见图2)。

1.行为态度对持续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影响。高职教师专业态度是指教师对持续专业发展所持的赞成或不赞成的程度,是对专业发展行为的总体感知和评价,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3]。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因此,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中,无论是从情感还是认知维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倾向都容易受到专业持续发展态度的影响。对专业化发展持有积极态度的高职教师,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行为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对持续专业发展持消极态度的高职教师也不太可能主动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增强个体的职业素养。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直接决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形成。

2.主观规范对持续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影响。主观规范是一个人对某种特定行为后果的信念和对行为后果的主观估计,包括感知的社会压力以及他人和学校对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影响。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决策中有重要影响的群体是周围朋友与同事以及学校。周围的同事和朋友构成了教师的主要朋友圈,周围朋友和同事在专业和事业上的不断发展会对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另外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也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推动作用。

3.知觉行为控制对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与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指的是个体进行某一行为所感知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以及在实施某一行为时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知觉行为控制是指教师对专业发展内外因素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从内部因素讲,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具有条件的自信程度,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外部因素主要是个体能否有效控制面临的工作压力、同事关系和可用资源等。“知觉行为控制对于个体完成某项行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树立相应的信心,信心依赖于对技能、能力、时间、成本等的感知”[4]。因此,个体所感知的行为控制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实际行为,当高职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能力有极强的自信的时候,那么高职教师就会有强烈的行为倾向。当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有外部资源和自我能力阻碍的时候,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降低,从而不会认同持续专业发展的行为。

(二)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是在阅读大量与计划行为理论有关的文献基础上,通过征询总结专家意见与借鉴国内外的相关问卷编制而成。问卷除了受访者的姓名、年龄、收入等基本信息外,探究的着重点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专业发展主观规范、专业发展知觉控制。问卷一共分为20个题目,其中,行为态度8题,主观规范7题,知觉行为控制5题。受访者选项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的方式(1代表非常不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相应选项得分越高,表明该方面越积极或能力越强。

本研究预调查为随机抽取南昌市4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4份,预调查结果的分析为最终问卷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问卷的数据来源为江西省10所高职院校,本研究发放问卷8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52份,有效问卷率为94%。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因素影响分析

本研究以752份有效问卷为基础,通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潜在因素的路径系数和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见表2。

(四)研究结论

基于计划行动理论,通过对江西省高职院校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专业发展态度。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对专业发展行为倾向有一定的作用。高职教师的CPD态度分为情感和认知两个部分,从这两个角度看,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清晰理智的认识,喜欢热爱所从事职业的教师进行持续专业发展的可能性越大。从数据方面来看,态度越积极、情感越愉悦、内源控制能力越强的高职教师越能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

2.专业发展主观规范。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观规范对专业发展行为倾向有很强的影响。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相比于普通院校的教师,高职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压力较大。个体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都很优秀,科研能力很强,教师会感到较强的竞争压力,迫于稳住自己的现有地位,高职教师也会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另外,来自朋友的建议和成功经验会比较乐于接受,因此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会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专业发展知觉行为控制。当高职教师认为进行持续专业发展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越丰富,那么教师进行持续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个体在社会上扮演着很多重要的角色,高职教师是教师的同时,既是父母也是子女,那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重担。如果高职教师家庭比较困难,需要照顾子女等家庭琐事,那么就没有多余的精力用于充实自己。每个教师所在的岗位不同,所在岗位工作比较繁重,甚至需要加班,那么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消耗在工作上,更不用说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家庭条件越好,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高职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行为倾向就越强烈。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有关学校的育人大计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也有关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毋庸置疑,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影响转变为一种激励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

(一)培养高职教师积极的专业发展态度,加强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

专业发展并非发生在一个孤立的时刻,它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6]。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把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高职教师要想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对持续专业发展持认同观点,在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的不断摸索从而达到内化,这一过程都需要积极的态度。它表明高职教师真正把自己的岗位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并为之奋斗。为此,学校管理部门在源头上要招聘真正热爱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榜样的力量,并将榜样的行为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行为,最终实现角色的认同。

在倡导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趋势下,在知识信息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5]。教师如果坐吃山空,不跟随社会的步伐进行不断的学习,那么教授给学生的也必然是落后的知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培养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教师自己规划促进自我学习的活动,自己制定学习的目标,主动地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会汲取到更多的知识源泉,并不断的激励发展,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和持续化。

(二)培养高职院校持续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高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高职院校是高职教师的工作场所,来自学校的学习氛围,发展前景和行为指标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创建浓厚的氛围。首先学校的发展应贯穿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这种来自学校的推力会形成群体学习的氛围,推动大家共同学习,进而影响高职教师的行为意愿转化为持续学习行为。其次要创建宽松的心理支持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队伍,因此教师在复杂环境和与压力挑战之下对教师事业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对持续专业发展的热情就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职业倦怠期的高职教师,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宽松的环境,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如娱乐放松设施,还要在软件上如积极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第三,学校要加强团体合作的氛围。同伴反馈是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当教师与同伴公开分享他们的实践并愿意接受反馈时,教师的学习得以巩固[6]。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和学校合作共同进行,既要从教师的个人需要出发,也要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相符合。在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时,教师的主动参与能保障专业发展活动的有效进行,个体总是乐于接受自身参与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或结论。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转化为教师和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时候,高职教师的专业学习会更有效。

(三)加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培训

Benner的专业人员发展模式认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发展要经历新手、高级学习者、胜任者、熟练者以及专家这五个由低到高的阶段。特定阶段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如刚入门的新手因为缺乏经验,这一阶段的学多数是接受性的和获得性的。当发展到专家这一高度时,专家对所在岗位的职责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并能够能够根据情境的转化来自如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常更多的是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策略。

基于此,推进高职教师持续的专业化发展,除了从教师自身着手外,也需要对高职教师的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首先要明确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根据教师的所处的发展水平阶段制定相关的专业发展目标。初入职者要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和进行相关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职业老手则强调教学职责、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新思路等方面,多方面、持续、多元的来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其次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周期性,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教学方法和思路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最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需要相应保障。高职教师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并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只有在满足了自身生存需要的时候才会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正如Vygotsky曾说的,“当生活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教育的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因此高职教师在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和沉重的工作负担时会能更关注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把学习看做是自身发展的活动。

(四)建立反思性专业发展模式

当前研究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模式主要有自我指导专业发展模式、发展过程模式、培训模式、工作场所学习过程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也会有其不足之处,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重视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与调整。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强调反思和行动研究,重视反思是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需要我们对自身行为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正如拿破仑所说“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从反思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与教训是推动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动力。

反思性专业发展模式就是高职教师从教育问题出发通过假设与实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专业发展思想和行为,不断地进行认知理论的自我构建,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反思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发展的内外在机遇。一方面要强化高职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其反思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培养高职教师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思维,避免僵化和模式化的观念,围绕工作岗位发现需要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营造反思的氛围,增加高职教师反思的毅力。所谓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发现自己的不足,高职教师承担着教师这一角色,社会地位相对受尊重,并且在经过职业的提升发展后获得了一定的声望,因此进行自我反思需要勇气和毅力。同样我们要需要创造一个宽松、信任和包容的环境来激发教师内心自我反思的正能量,帮助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的突破点与自我发展的上升点,持续的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Fishbein, M.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 Human Relations, No.16.

[2]劳可夫,吴佳.基于Ajzen 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J].财经科学,2013(2):91-100.

[3]崔丽霞,等.青少年抑郁综合认知模型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学报,2012(11):1501-1514.

篇3

林省长说,温总理指出,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要把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纳入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来考虑;要围绕“水”字作文章,把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尽快实施,力争苦干几年,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要抓紧编制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抓好因灾受损水利设施修复。温总理的这些重要指示切中要害、完全符合实际,对于省深入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特别是水利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按照温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水为核心,认真做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和实施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利工程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一年一年做下去,愚公移山,省工程性缺水问题总有一天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将来省甚至可能成为全国水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利用得比较好的省份。

林省长强调,要积极主动为编制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做好有关前期工作,对于水利建设,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组织力量对拟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和中型水库项目可行性作进一步深入论证,为科学编制规划提供保障;要以县为单位,按照首先满足城乡居民饮水需要、主要依靠管道输水的要求,统筹做好中型水库规划建设工作;要借助编制水利建设规划,统筹解决高水位高用、低水位低用的问题,在项目实施中原则上先上高水位工程,再上低水位工程;要正确处理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与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关系,统筹考虑大中小水利工程,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乡居民饮水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充分利用已取得的阶段性地质勘探成果,切实摸清搞准有多少地下水可用,在此基础上统筹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各有关部门要提前介入、主动配合,积极帮助水利部门开展规划编制有关工作。

石漠化治理要在充分利用原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固土和解决农民生计这两个要害,根据最新工作进展情况和发展需要,从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地建设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和水源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资源综合利用和特色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相关工程项目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生态建设要重点突出林业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工程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其中林业生态建设要进一步强化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工作。同时,统筹做好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污染防治规划有关工作。

篇4

行政规范比较难以处理。 直接叫“行政计划”即可。

梁津明:是由程序围绕行为转,还是行为围绕程序转?同意前者。“一般规定”中设计的制度不是后面行为。“公开”不宜放在第三章中作为一节也不合适,宜放在公开原则中写。应当按照“开始、调查、决定”的逻辑顺序边编写。

行政规范:应当放在行政行为之前,先立法,后执法。

用行政措施一词涵盖行政决定、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实施行政规范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的追认、补正和转换。

应当填补非正式程序。

应当有救济程序,重复规定是必要的,只是粗细可以考虑。

法律责任:局限在行政机关的责任人,行政相对人程序作为义务以及程序违法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王万华:听证是各种形式的听取意见。信息公开主要是对当事人的公开至于一般公民的知情权由专门法律规定。

行政行为的效力特别重要,并且避免使第三章变得庞大,将使其独立。

胡建淼:一般规定的强制措施。措施覆盖行为,还是行为覆盖措施。行政行为覆盖手段,分为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第五章:行政决定。我赞成使用这个概念,是指单方的具体行政行为。将具体行政行为作为上位概念,双方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合同。

行政决定-意思行为:行政强制措施-物理行为。这里划分标准包括了意思、时间等方面的标准。

周汉华:框架之外的问题。

(1)行政程序法是有必要?在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立法的情况下,行政程序法是否构成重复立法?是否有必要?

(2)以什么方式立法?推动法学研究上一个台阶,促进新概念的形成,社会各界的推动?

(3)该法应当解决的问题。与其讨论框架,不如讨论存在什么问题。

(4)行政行为的分类问题。胡老师主张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反对计划出现在本法之中。

王锡锌:对行政机关的实证调查。草稿的问题:

(1)结构的选择。框架结构的选择与问题的发现和整理同样重要。

(2)行政程序法与单行立法之间的关系。

刘莘:(1)行政行为的分类。(2)行政行为效力中增加:行政行为的撤消。(3)应当对不作为作出特殊规定,可以放在法律责任中规定。

马怀德:判断立法成功的标准:(1)是否能够实现立法目的;(2)是否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司法审查的程序标准。该草稿是成功的。关于框架问题:

(1)行政行为的分类。具体和抽象,具体中分有利还是不利。

(2)“强制措施”和“信息公开”没有必要单独列节,因为存在单独的立法。

(3)本法应当规定最一般的问题。

(4)行政行为的效力:溯及力。

(5)行政主体中的联合执法。

谢天放:1、立法模式。单行法与一般法并行,还是单行法的基础上一般法模式。(1)从法律需求来说,单行法的需求最大,首先是行政许可法,行政检查法、行政强制法等。行政检查的随意性很大,许多外资企业不适应这种日常的执法方式。行政强制中的问题还比较多。 (2)制定统一行政程序法的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在基层执法中,主要还是实体法问题。公民的觉悟问题,行政机关的接受程度问题。行政机关更加容易接受单行法。发展的机遇问题,例如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的反思。

2.适用范围:地域的适用范围限于省级以上的行政机关。

(1)复杂程序造成的成本给基层政府造成的成本难以承受,考虑的城市的竞争力,考虑成本的降低,包括管理成本和商业成本。

(2)中国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县级行政机关的败诉率在30%到55%.

3.行政行为的分类。

高绍林:

(1)适用范围,限于省级以上的行政机关。县级以下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建筑沙尘,不属于环保局,属于建设局,但建设局没有机构和人员。

(2)立法给基层行政机关带来的成本。

熊文钊:让美国人学我们。

(1)资金不到位,房子不能盖得太大,还是打好基础。

(2)处理与单行法之间的关系,不要重复立法,不必追求行政程序法的完美性,而应当是行政程序法与其他单行法所构成的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但也不宜搞得太简单,应当着重基础。

(3)框架结构。由政治家完成的正当程序理念由我们法学家完成;不能限于上个世纪的各国行政程序法,不能迷信外国的东西,我国的实践也存在许多好的经验。

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应申请的行政行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与行政行为相关的行政活动方式:非正式行政活动,如协商等。

术语:不宜“大白话”。例如,“当事人”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行政机关是否是当事人?术语应当具有包容性。

结构也应当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以后可以发展和补充。

陈斯喜:今天是行政程序法立法工作的起步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即立法目的是要解决问题:

(1)行政简化。例如,通过立法一方面行政简化和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保护公民的权益。否则,就会遭到行政机关的抵制。

(2)行政公开。

(3)行政执法的随意性,政府不守信用。

按照这个模式制定,是否能够出台。要想尽快出台,就要牺牲一些利益。可以搞通则立法,象民法通则那样,只是可以细致一些。

系统化:按下葫芦,浮起瓢。为行政行为提供一些范本、模式和模块,不管行政行为怎么样,只要存在某种活动,就可以采用这种模块。

罗豪才:提前感谢。

张世成:主张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等零碎的立法也不是出路,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问题是需要通过行政程序法解决哪些问题。我认为,是避免立法的不系统问题、重复问题,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虽然因地方差异很大,难度很大,但主张制定一部统一完整的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可以规定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法律制度。

草稿可以先搭个架子,内容和体系全面一些,以后不需要时,可以删除。

术语应当简明,让基层机关能够理解。

将来很有可能分离规范制定机构,多数行政机关只是负责执法,没有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许安标:万事开头难。今天的会议标志着行政程序法起草工作的正式启动,对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否到了时机?答案是肯定的。(1)理论研究比较成分;(2)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的实施使行政机关意识到了程序问题的重要性,为行政程序法的制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社会各个方面对程序法具有如同感,程序违法可能导致败诉,更加决策层意识到了程序的重要性,程序与实体并重。

草稿的特点:(1)有新意,如行政计划和规划;(2)有理论基础;(3)间接,交叉和重复之处不多。

但现在的立法只是初步的,因此应当放宽思路:(1)例如有四个版本。今天讨论的是折中版。(2)法典版,即大而全,把所有的程序法问题都规定出来,重复和交叉问题暂时不考虑;(3)实用版。不着重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实践经验积累到什么程度,就规定什么。(4)理论版。规定一般原则和制度,给以后的发展留下发展的空间。应老师可以叫不同的人分别完成,提出四种稿子,让大家比较。避免一个人的嗓门大,避免先入为主,四个小组应当封闭。

莫于川:多版本的成本大。

草稿:思路比较清楚,做到了中西结合。

(1)应采取行政程序法典模式,既有总则,也有分则的规定。

(2)应采取单行法与行政程序法并行的模式。

(3)应当规范看准了主要行政执法行为。

(4)应当突出证据制度,可以单列一节。例如“调查、听证与证据”。

(5)应当明确有关术语的含义,例如“行政决定”。

(6)应当在第七章行政计划中应当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的协调问题。

(7)第八章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有特点。

黄微:立法的指导思想。

(1)着重是治滥、乱的问题,着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而不是赋予行政机关的权力。

(2)应当区别简易程序和一般的程序。

(3)单行法与一般法关系。应当同时进行,因为具备的理论基础和经验。

(4)WTO与行政程序的透明度。

(5)两层楼的架构。一层是一般原则和制度,另一层是具体的行政行为。

(6)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全面规定各种主体,例如授权组织、委托的组织。

王宝明:(1)单行法可能挤占行政程序法的空间。

(2)行政程序法应当诉讼制度衔接。是否可以通过行政程序法将行政活动置于司法监督之下。例如,职权争议的解决给司法机关。

(3)第三人权益保障问题,应当明确当事人与当事人界限。

(4)行政机关。联合执法问题,公务协助问题。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美国地方差异很大,德国的州行政程序法与联邦基本一致。我国行政程序法可以规定最低要求,给地方授权立法,规定更加高的标准。

张兴祥:强化行政机关的义务;调整行政机关内部的问题,避免内部程序外部化。应当着重最低的程序义务。

薛刚凌:(1)立法思路。可能需要换个角度,从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和结果,例如行政决策很重要,但并不体现为具体的行政行为。另一方面,突出公民的程序权利,应当集中规定。

(2)行政行为的定义。需要明确界定,通过立法解决理论混乱。

(3)主体:如何界定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是从经费还是从性质;对主体,还是从程序还是从全面规范的角度规定。

(4)信息公开。应当单独列列一节。

(5)法律责任:是程序责任,还是包括实体责任?

赵正群:法律责任:应当区分内部责任与外部监督责任的区别。

湛中乐:行政程序法应当更加抽象和原则,这具有可行性。

(1)总则。公正原则,之下设立制度。

(2)主体:当事人-行政相对人。增加证人、鉴定人等。

(3)第三章和第四章应当换位。不规定实体法是不可能的。调查与检查的交叉。

(4)分类是不可避免的。行政规范应当放在前面。

(5)应当规定行政复议事项。

应松年:(1)学者、执法人员、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对行政程序法的态度不同。法制日报可以协助宣传,希望写文章呼吁。

(2)行政诉讼法开辟了行政法治的一个时代。程序法得到了重视,而且越来越重要。

(3)我国行政程序法的规范重点是行政行为。一般程序有无必要性?还是需要规定一般的事项,行政检查不可能单独立法,可以在行政调查中规定。

行政计划和规划应当单独规定也许是有必要的。

(4)行政程序法可以规定实体事项,例如行政行为的效力。

(5)听证制度。着重规定其要素。

篇5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Approaches

JIANG Xiaoyan, YUAN Chuanyu, YANG Chun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Faculty, Jinan Vocational School, Mianzhu, Sichuan 618209)

AbstractThe central 16th file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inion" ([2004] of the 16th) content pointed out: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as the core, with patriotism education as the key point, taking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s goals. Visible, the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o application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needs,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way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为此,就必须要不断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及途径,提高效率,以促进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我将在这里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新途径,全面、深入地探索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开创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使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要使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就要就要从他们对学习的吸收特征上进行模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吸收两者各自的长处,最后使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深入学生的群体,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我国,关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调和论述。

首先,针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一还是要注重理论教育,把理论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相结合。众所周知,理论学习是最起码,也是最基础的,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课程的教育要紧紧抓好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教师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讨论相结合,紧紧抓住高职生的思想特点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爱国主义高尚的情操。

其次,我们要真正体会到主席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①的深刻内涵,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同时推进实践教育,又以实践教育来强化理论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高职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实践,同时它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之一。那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创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创新教育活动。同志曾经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业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认准这个突破口,认真组织,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特别是要学生多进行关于专业教育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创新的实践活动,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所学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步入社会,要求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实习,提高他们对社会实际的认识度,扩大他们眼界,了解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

(3)培养出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大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他们是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源头,教育和教导好高职学生,抓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做好高职学生的党建工作,用党的力量来教育好学生,并在培养党员学生的过程中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

(1)按照惯例,我们还是要严格规范学生入党的程序,我院在每一个学生将成为党的发展对象,都经过了院、系党校的系统培训、班级团支部的“推优”、党支部的培养教育和考察、组织部门的严格审查。

(2)坚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相结合,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3)明确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开拓创新,抓好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学生党建带动整个学生工作的工作思路,使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以更好到、更大的空间发展。

第四,用感情去教育学生,用老师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作为学院的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心得。

(1)确定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要求每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端正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做到仁慈的教育,有感情的教育,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对于我们能很好地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源头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据本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中得知: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学生分别达43.2%和8.5%,有 68.75%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有74%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对产生的问题得以发泄以及得到解决,但却有20.15%的学生表示时常因心理的困扰而无法自拔,其中,让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群体之中,他们当中有家庭幸福的,家庭不幸福的,有75.4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幸福,有37.43%的学生认为自己因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不幸福,所以,他们对待社会和身边的人,很多学生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冷漠。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多利用空余时间去接近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和他们聊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内所想、所感,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多多进行正面的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看到社会美好的一面,坚强地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相信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未来喝彩,真正做到我们的教育是“以生为本”的,在这里,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更应义无反顾地挑起这样的重担,使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2)在提升教育者的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明白:要让学生喜欢本门科目,就必须得先从喜欢老师开始。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学生所想、所感,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人正为师、身正为范”,以个人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更乐意地去学习本课程,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就要运用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情感素质的培养。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拉近距离,用近距离给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沟通。

(3)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长时间接触,多数学生从心理上把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愿意与他们交谈,这就需要我们以兄长、朋友的身份,处处关心、体贴他们,为他们服务好;要采取“走出去”的形式,经常深入学生教室、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酸甜苦辣、感情变化、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当我们在正面要求学生的时候,不应再仅仅以规定制度形式出现,而应采用疏导与严格要

求相结合的做法,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使之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2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很多,本人依据几年的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再加之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建议现在新时代的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以前传统的教育模式,设立灵活的教育方式,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以此从这几个方面来更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思政教育。

首先,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来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以“灌输”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定向作用,教学内容又相对固定,教学方式方法也很单一,这样相对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也往往难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具体、客观的亲身体验。为此,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如果使我们的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变得开放,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再固定,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再是定向的,教学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走出来,打破原有的“灌输式”的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促使学生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更加的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使思想政治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的建设性人才。

其次,注重教育的灵活性。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体现哲理性与真理性,但也要结合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只局限上课、学文件,还要体现多样性,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看录像、电影,参观访问等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的交流模式一般是“一对多”,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上完全是老师自编自导,学生在讲台之下,莫不做声地听着,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了很大的灵活性。而学生也固定在这样一种教学中的目的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寻求能否得高分,这样,使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寓意被埋没,学生综合素质也难以提高。

第三,加深教育形式的广泛性。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地点很单一,一般都在教室里进行,我们要创新教育形式,还要打破传统的理论传授为主的课内教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去”,课堂的地点可以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能有很多的机会投身于广泛的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去锻炼能力,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真理。这样,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实际工作之中,经历不同的行业,体味不同的行业角色,在实际的工作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真正进入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懂得大学生“毕业”不等于“失业”。

最后,高职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度。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应该很清楚:不同的教育群体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高职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也能很快接受新生事物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时代眼光来审视和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接受心理特点。 他们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他们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情感丰富,兴趣也相当广泛。

总之,根据新时代高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新拓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有新变化,更加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教育的手段要有创新和全新的发展,切实把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学校教学全过程,灌输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到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他人。

篇6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物流英语教材发展的滞后,教材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并已经影响到高职教学的质量。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急需对其物流行业英语教材进行系统性研究,开发适应时代需求的教材。本人就“河南高职高专物流行业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项调查旨在通过对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物流专业大学生对物流英语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为高职高专院校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

定量的问卷调查所选择的对象是河南省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向河南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定时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41份,回收率达90%;

(四)调查时间:2010年2月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在校生对物流行业英语教材的满意对、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对教学内容的喜好和对目前教材编排形式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

从对目前使用的物流英语教材满意度调查可见,高职高专在校生对于现有教材认为非常合适的很少,仅占总人数的14.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现有教材并不是很满意,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现有教材偏重理论,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多的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现有教材跟不上物流专业发展的步伐,缺乏特色和新意,实用性不强。所以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应该围绕着实际工作的需要,重视实践性教材的开发。在形式上,尽可能的模拟真实情景,使课堂成为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的模拟工作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教材内容的认知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调查,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来源非常杂乱(图表3)

物流英语教材从来源上看,有直接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有教师自行编写的本土教材或讲义,有全国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甚至还有一些是从网上随意下载得来的文章或资料。从调查结果上看,近一半的高职高专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为本土教材,缺少实用性知识应用的内容。所以,学校在教材选择方面,普遍存在选材主观随意性大,教材难度难以控制,任务形式单一,语言与专业知识比例失衡等问题。

2、教材的定位不清晰

只有6.8%的学校采取实习实训教材,这表明大部分学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选择以语言为导向的英语教材,缺乏从职业性的角度去合理定位物流英语教材,从而导致教材在专业知识方面缺失系统性和技术性,学生的语言技能可操作性不足,从而难以满足物流职业岗位的外语能力要求。

3、实用性教材内容缺失

相比本科生源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高,这对高职英语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67.2%的学生反映,教材中缺乏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用性阅读和写作和物流工作主要流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跟上专业学科的迅速发展,学习相关领域的国际最前沿知识,仅仅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的考试内容,不利于学生实用性英语能力的培养。

4、教材习题陈旧,难易程度不适中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现有物流英语教材所配置的课后练习形式以问答、翻译和选择、判断为主,将近总体水平的四分之三,缺乏案例分析或模拟工作环境等实践性练习,可谓内容陈旧,形式古板。同时,由于物流专业英语教材书籍发行量小,缺乏教材的系统性与配套性,只有16.4%的学生知道自身使用的教材有与之配套的练习册或辅导书,这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从习题的难易程度上来看,只有10.1%的学生认为适中。练习的难易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检测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图表7你认为目前所使用的物流英语教材练习的难易程度如何?

(三)对教学内容的喜好

由图表8可见,70%以上的高职高专学生喜欢的物流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为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性内容,如案例分析和模拟工作环境情景对话。而这部分内容正是现有物流英语教材中缺失的内容。经过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主要局限在对篇章和词汇的理解上,这就要求教材课文内容选择方面除了知识性以外,还要兼顾趣味性,并加强听说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

(四)对目前教材编排形式的看法

图表10你认为目前教材的编排形式如何?

经过调查,64.9%的学生对目前教材编排形式并不满意。由于物流英语为新兴专业,教材发行量较小,出版社和编辑往往处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而放弃出版相关其它教参资料,这就导致了现有物流英语教材形式单一的结果。教材编写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编排形式上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纸质教科书以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音像媒体、教学素材库、试题库、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立体化教材,切实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关于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一)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原则

1、符合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另外,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明确,一个人承担的工作可能很多,因此,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带”型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应该以获得理论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

2、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

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材的开发需充分了解与思考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处理好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的关系,通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材内容方面,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其英语应用能力。

3、符合英语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和二语习得规律

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要求教材的设计应体现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将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英语学习中学习专业知识,从专业中回顾英语知识,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学习。

4、符合物流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应紧扣物流专业的发展,密切联系物流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把教材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得到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建议

1、开发实习实训教材

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还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因此,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基础的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是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重点。实习实训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训目的、内容、技术要点及标准,操作步骤等,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就是要以运输、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等物流节点的主要工作流程为线索,以各个操作环节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以及相关知识为依托,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练习和实际操作,解决实践技能问题,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开发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有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连锁经营五个方向,在物流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中应基于不同的方向,按照物流企业的主要岗位进行模块的划分,并在不同的模块中介绍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主要工作流程,从物流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角度出发,注重“英语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教材内容取舍紧跟市场需求

现代物流是一个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创新产业,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物流英语教材开发要在内容上与世界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如增加“现代仓储策划和投资分析”、“现代生产物流与仿真”、“物流经济地理与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国际物流报关实务”、“国际结算”等针对物流国际化趋势的课程,努力使学生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现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比例较少,且教材中的实践环节多设计为DISCUSSION和PAIR-WORK,缺少岗位情景对话、实用性强的函电(correspondence)和单证(Logisticsdocuments)的应用。所以,教材开发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般性社交和职场及目标岗位实际使用英语的场景进行细分,以职业趋向(career-oriented)为主,提炼出若干知识点和能力点,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筛选和归纳,再根据目标工作岗位群的特征,进行语言精加工,整合成具有共性特征的技能模块,从而形成以核心技能培养为基础的崭新的教学内容。

4、基于“行业先导”理念开发教材

“行业先导”理念旨在为地方支柱企业和行业培养应用性物流英语行业人才,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要与物流英语行业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强调行业特色,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教材编写中,可通过产学结合来体现这一理念。具体而言,可让高校教师和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高校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第一线技术人员了解行业标准,掌握大量实例,如果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反映了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有利于编写出符合教学规律和规范要求的教材,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5、编写形式立体化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材是高职高专教材开发的发展趋势。因此,教材的形式要打破传统的纸质教科书的局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形式多样的立体化电子教材,把教材延展到光盘和网络等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搭建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畅通的沟通桥梁垫下坚实的基础。

篇7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其要求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自身的发展目标,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培养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教学态度等,进而实现教师的良好发展。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为教师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计划,

 

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稳步地发展。

 

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学校也逐渐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多种方式与方法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对高中政治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例如,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较低、教师文化的建设不足以及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等都影响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对高中政治教师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目前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以进一步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鼓励教师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内因是促进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想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教师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作出一系列的努力,也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在鼓励教师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方面,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教师主要教授的课程是高中政治,教师对高中政治这门课程的热爱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水平。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教师热爱政治这门学科,鼓励教师充满激情地投入高中政治教学中,并且为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水平而作出不懈的努力,进而帮助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实现高中政治教师的良好发展。(2)高中政治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自我发展之路,由于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专业能力及专业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专业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情感、树立专业理想等方面寻求自我发展之路,而这也是高中政治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体现,有助于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长远发展。

 

2.培育良好的教师文化

 

在促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培养良好的教师文化。良好的教师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具有良好教师文化的学校,教师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进而自觉地加强自我学习、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因此,高中学校应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培育良好的教师文化,

 

这样才能够保证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的发展。其具体的做法包括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等等,这样有助于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现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及效果

 

在促进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也相继开展了多种培训活动,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其培训质量不高,无法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在对高中政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结合高中政治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职业发展需求等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并且培训计划要具有针对性。(2)完善培训内容。在完善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应确保培训内容的全面和具体,并且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3)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在对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改革培训模式,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将现代化的培训模式及机制有效地应用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进而进一步完善培训过程,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确保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得到有效发展,促进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篇8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02-05

一、问题提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场所以及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来看,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放权的重要成果之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的论断,开启了高等教育地方化体制形成的大幕。1999年国务院将高等职业教育和部分本科教育的权责移交给省级政府,加大了后者的教育行政权与统筹发展权。此时,部门办学体制基本结束。21世纪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理念下,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高教管理新体制。实践表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高校办学理念、教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 放松政府规制、简政放权、扩大办学自不仅成为学界的一个理论共识,也成为教育、财政行政部门的一个决策认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①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地方高校立足服务区域经济,主动承担起了为地方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任务。但是,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债务过重甚至一度出现财务危机等问题渐次显现;在高等教育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定位不准确,学科优势不明显,办学经费紧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科研创新水平不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欠缺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更好地兴办高等教育事业成为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国家层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为支持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下划调整的平稳过渡,中央财政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设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从而建立了连续和系统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制度与模式。事实证明,专项资金是高校重要的发展资金来源之一,特别是一些办学质量较好、有一定特色的地方高校在得到支持后发展更为明显。一般而言,专项资金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合理使用和评价教育经费、确保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产出达到预期目标,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稳定发展。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注入和约束、激励下,在简政放权的逻辑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过程如何清晰界定,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使用效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的拨付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形式,尽管对地方高校的行业特色办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以及在统筹协调区域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项资金在支持范围、投入规模和管理等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和支持范围偏窄

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制度促进了地方高校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提高型”的转变,但中央财政缺乏全面、统筹的财政支持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支持范围和投入重点都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面临扩招后在校生生均财政投入增长有限以及贷款建设新校区的债务负担沉重等发展压力,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投入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实质性解决和缓解地方高校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也偏窄。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学校范围偏窄,年平均支持300所左右。相比较而言,下划院校比地方高校得到的支持力度要大;理工类、综合类高校比文科类、专业性院校得到的支持要多。二是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偏窄。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地方高校的仪器设备购置、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基础实验室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等硬件建设,而对学科建设、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高校发展急需的软件建设支持较少,与高校在实际发展中的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二)重申请、轻管理现象突出

可以这么说,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争取专项资金成为地方高校扩大办学资金的重要来源。为成功申报专项资金,各地方高校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关注于“预算编制和项目论证”等前期环节,而弱化了后期的监管。比如管理中对票据、原始凭证本身的合理、合规性要求严格,而对专项资金实际经费开支过程中的偏离预算、经费支出随意性或不实、重复购置现象、突击采购、挤占挪用等专项资金使用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等问题的监督管理则相对较弱。显然,它造成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上的本末倒置,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目前高校对专项经费一般采用项目负责人审批、二级学院和财务处共同负责的监督管理机制,这种制度设计在实际运行中掣肘较多,财务管理制度上的院、处分工不清,渠道不畅。

(三)专项基金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管理责任的完全下放和转移。就专项资金而言,绩效评价是责任管理的有效载体之一。因此,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需要省级乃至于中央层级的教育和财政部门进行监督审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财务、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审查更多地限于形式审查,对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预算执行着力较少而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投入及其分配规模关注较多。另外,受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学校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等影响,评价指标缺乏可量化性,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很难非常客观地对专项资金发挥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影响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难以制定出可操作的细则和措施。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监督机制有效作用的发挥,制约了专项资金支出的使用绩效。

(四)省级财政责任不明晰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省级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统筹安排的责任界定。在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上也是如此,它主要表现在管理责任和配套责任的缺失上。其一,省级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责任不明确。目前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评审,省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项目的规划、论证、审核以及资金的划拨,对于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督方面的管理权限较小,管理责任不明晰。其二,省级财政的配套责任不明晰。专项资金要求省级财政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但由于没有明确地方的配套比例,地方财政实际配套金额随意性较大。中央财政投入多,地方财政配套少。同时,对于配套资金落实较好的省份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财政主动配套共建资金的积极性。

三、专项资金制度绩效偏低的原因

(一)计划导向的专项资金分配体制

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校经费由中央财政部门独自承担并以“戴帽下达”方式进行不同,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基金这一制度设计上,逐渐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体制。虽然,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主体有所变化,将专项资金的投资和管理职能下划给省级地方政府,有从一元到多元发展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体制依然存在计划分配的影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七条关于项目申请和审批中规定:省级财政部门指导地方高校编制建设规划,规划汇总报送财政部备案,财政部对各地报送资料进行审核后,确定并下达项目预算。由此可见,目前的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的专项基金,是根据各高校的行政隶属以及区位等关系来确定财政投入大小的配置。它表明专项基金投入体制依然是计划主导,其模式还是由政府主导型的分配体制。显而易见,这种政府主导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计划分配体制的绩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机制失衡

一般认为,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虽然发展高等教育可以满足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繁荣、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发展诉求,但是作为一种地方性准公共产品,它天然地具有正外部效应。这是因为地方高校的受益范围可能超出地方政府辖区的边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更是如此。随着高校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趋势的不断深入,导致了毕业生向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入。因此,当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收益外溢而其成本得不到相应补偿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本地区利益最大化,减少对区域内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成为帕累托改进的优选项。

从本质上讲,目前的专项资金这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公平性②,更未考虑地方高等教育收益的溢出效应,忽视了地方高等教育收益与成本不对称的矛盾。其结果将必然导致地方高等教育的财政供给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最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投入能力和积极性。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之一是跨地方政府间的教育成本收益的“内部化”。但是,相对于纵向的专项基金转移支付而言,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教育经费的横向转移制度,还未有效建立起来。

(三)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制度保障层面,虽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高校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细则制度设计上还没有得到进一步跟进,比如“专项资金激励机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度”、“项目跟踪检查管理制度”、“项目安全检查制度”和“储备项目调研、论证管理办法”等;在组织保障上,为高效地完成学科建设等专项资金任务,相关高校尚未成立诸如发展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财务审计部门全程参加的经费管理等组织形式,因而造成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不到位,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队伍制度建设方面,某些地方高校的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尚存在人员梯队行政化、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影响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四、简政放权视角下提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简政放权的总体思路,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落实保障有力的地方高校项目管理新机制来加强项目管理。与此同时,切实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地方高校的积极性,探索在规划、申请、审批、项目管理、效益评价等领域的制度化办法,切实管好用好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以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发挥项目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支持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一)扩大专项资金的筹措方式和支持范围

在资金筹措方式上,一是调动地方政府及其所在区域的地方高校的积极性,可采取中央、地方和高校共同筹集地方高校发展所需资金的方式;二是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支持层面,更多地采用配套或附加条件的专项资金转移形式,要求接收专项资金的地方高校应按一定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或者要求接受方满足既定标准。显然,相对于无条件的财政资金支持而言,这一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拨款不仅保证了资金的有效使用,也将大大缩小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异。

在具体基金支持对象上,以统筹区域教育的发展来考虑建设项目,设立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尤其是要向中西部院校倾斜。因为制度化、规范化的横向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又可以调节区域、地区间的不均衡,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统筹资金支持既包括中央财政层面的专项资金的扩大供给,也包括开展省级政府之间的地方高校横向转移支付。

(二)完善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与管理

理论上,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与管理水平与其绩效紧密相关。因此,在申请环节,应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和教学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项目规划。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建设标准、落实项目责任制度、严把项目质量关。具体说来,其主要措施包括:采取管、办分离的原则,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高校财务部门全程参与,承担总协调职能,建立财务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信息沟通平台,避免各专项经费重复购置、造成浪费;强化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控制,严格控制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项目及预算执行,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专项资金核算的控制与监督,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审计部门定期对专项资金的立项、支出及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截留、挪用或挤占项目专项经费等违规违纪问题进行追责。

(三)合理确定专项资金的建设内容

从重点建设与特色发展等关键环节出发,专项资金的建设内容主要应从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教学实验平台、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在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从学科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条件建设等出发,重点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以经批准的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进行建设;在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方面,以所在高校特色专业为依托,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大纲、实验教材。重点支持承担全校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在科研平台建设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上,立足提高地方高校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重点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优先进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活动。

(四)强化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是保障绩效评价具体落实和绩效评价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完善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将有利于提高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合理性以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致说来,与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流程及其主要任务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评价、评价报告以及结果反馈等内容。其中前期准备需要做整体规划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技术准备、针对专项资金收集基础数据和资料等工作;实施评价阶段有资料审核、现场评价以及综合评价三个步骤。在此基础上,应撰写全面反映专项资金支出活动的绩效水平的评价报告,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财政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编制下一年度绩效计划和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以此为手段,不断促进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最终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正逐步由统一的集权管理向分权驱动的简政放权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但是,目前地方高校专项资金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有效配置资源并提高专项资金绩效,需要对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范围、方式、重点等问题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在合理处理“适当集中财权”与“分级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专项资金的规划、分配、监督、评价等制度设计,将是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1-12-29.

[2]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S].2010.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63-02

一、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能力要求调研

企业信息管理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人才,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产业知识,其知识结构则要横跨文理学科。职业功能模块可归纳如下:

(一)信息化管理

1.制订信息化战略规划。(1)能够调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2)能够调研同行业信息化信息;(3)能够调研企业内外信息化需求;(4)能够调研企业信息化建设条件;(5)能够起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报告。

2.制定并监督执行信息化管理制度。(1)能够编写信息化管理制度;(2)能够监督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执行;(3)能够检查并分析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4)能够提出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调整建议。

3.信息化标准规范设计。(1)能够执行国家、地方、行业信息化标准;(2)能够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

4.全员信息化培训。(1)能够制定培训大纲;(2)能够组织培训;(3)能够组织培训效果的评估。

(二)信息系统开发

1.系统总体规划。(1)能够归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系统的不同要求,并撰写初步调查报告;(2)能够起草信息系统总体方案;(3)能够建立综合平台;(4)能够提出系统的总体开发模式,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和平台。

2.业务流程调查及优化。(1)能够制定调查提纲;(2)能够制定调查方法;(3)能够制定调查计划;(4)能够组织调查;(5)能够进行业务流程分析;(6)能够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优化建议。

3.系统分析。(1)能够进行系统需求的详细调查与分析;(2)能够绘制数据图;(3)能够编制数据字典。

4.系统设计。(1)能够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2)能够绘制模块结构图;(3)能够进行代码设计;(4)能够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5)能够进行数据库设计。

5.系统实施。(1)能够组织程序设计;(2)能够组织系统测试;(3)能够进行系统安装与调试;(4)能够控制系统实施进度;(5)能够实施系统转换。

(三)信息网络构建

1.需求调查。能够进行网络需求调查。

2.网络设计。(1)能够进行企业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2)能够进行网络数据传输技术设计;(3)能够制定因特网接入方案。

3.网络服务设计。(1)能够制定网络系统的各种服务方案;(2)能够设计各种应用服务器的部署方案。

4.软硬件选型。(1)能够根据软硬件产品的技术性能和价格情况,合理选择软硬件;(2)能够起草招标书,并对投标书进行技术审核。

5.项目实施。(1)能够进行质量控制;(2)能够进行时间进度控制;(3)能够进行网络系统的测试和验收。

6.网络管理。(1)能够制定网络系统管理规划;(2)能够进行网络资源使用管理;(3)能够进行网络系统性能管理。

7.安全管理。(1)能够进行网络系统安全规划;(2)能够进行网络安全配置管理;(3)能够进行网络安全服务管理。

(四)信息系统维护

1.系统软件维护。(1)能够检查系统运行状况;(2)能够解决系统运行中的问题。

2.应用软件管理。(1)能够管理各应用系统的运行;(2)能够排除各应用系统出现的故障。

3.数据维护。(1)能够组织检查数据的存储、更新;(2)能够进行数据安全管理。

4.监督执行信息系统维护和管理制度。(1)能够考核维护人员工作业绩;(2)能够发现和纠正违章行为。

5.系统备份和恢复。(1)能够进行系统备份、灾害防范的规划与实施;(2)能够进行网络系统存储管理的规划与实施。

(五)信息系统运作

1.制定操作规程,能够编写用户使用手册。

2.信息系统运作效果分析。(1)能够分析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2)能够进行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

3.操作和使用信息系统。(1)能够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业务管理;(2)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信息采集内容规划。(1)能够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2)能够将信息采集的内容合理分类;(3)能够设计信息采集内容体系。

2.信息源布点。能够确定信息源

3.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1)能够设计信息采集方式;(2)能够设计信息传输方式。

4.信息综合。(1)能够筛选信息;(2)能够综合信息;(3)能够进行信息排序。

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

(一)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功能模块对岗位能力进行划分,对其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象,工具、方法与工作的组织,及对工作和技术的要求等,归纳如下:

1.主营业务流程中,业务财务分析中数据转换;内部业务数据;经理及上游部门;内部信息系统系统录入/输出。

2.客户管理,业务拓展,业务服务、现有产品/服务中客户体验、问题、拓展机会、企业销售管理层指派、目标是保持良好客户关系,保持并扩大业务量,保持竞争地位。

3.信息收信,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密,企业对内对外一切商业活动的保密(营销、宣传、新产品研发等的保密工作)。

4.网站的需求和收集整理,产生需求文档,供后期开发;网站的开发和功能的修改完善,产生系统说明书,方便使用;网站信息的维护和过程,保持数据实时更新。

5.产品研发、测试、运维全过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了解产品/服务过程,记录研发测试运维的客户需求和技术内容。

6.ITO、BPO等企业大量需要桌面外包工程师,向外派企业进行桌面端的全程服务。

7.为企业的信息部门或管理部门提供服务Excel、Access、Sqltrier等常用数据库工具使用。

8.工作任务的对象为计算机及终端软硬件,使用终端软硬件的测试与维修平台。

9.IT信息系统维护。

(二)典型工作任务提取方法

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做一件事,但这件事是按实际工作的要求来操作的。可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如下:企业内部数据维护、客户管理、日常信息安全管理、网站日常运维、技术类文档编写、IT桌面设计、简易数据库设计、终端软硬件基本维护、信息系统维护、中小型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和测试运维。可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归纳概括如下:

1.企业内部数据维护:基本操作知识、常用输入法、应用软件知识、操作系统知识。

2.客户管理:营销策略技巧、企业运营模式、谈判技巧、商业模式。

3.日常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理论、泄密案例研究、数据库基础理论。

4.网站日常运维:HTML、CSS、Photoshop、Dreamweaver、网站设计工具。

5.技术类文档编写:产品生命周期知识、产品业务相关知识、技术文档规范、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元素、方法论、规范。

6.IT桌面设计:Internet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7.简易数据库设计: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教程、基础程序设计知识。

8.终端软硬件基本维护:各种常用办公软硬件、各种pos系统/BIOS、OS:/Window/linux。

9.信息系统维护:OS:/Window/linux、DB:Oracle/MY SQL语言:ASP/JAVA/维护:ITIL、其他:网管。

10.中小型信息系统建设:OS:/Window/linux、DB:Oracle/MY SQL语言:ASP/JAVA开发:CMMZ其他:一体化系统(如Domma)。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18-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在英语学习上与高中生和大学的学生有许多不同之处。目前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单一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法,例如逐字逐句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刻板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一无所获并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入学总分数低,英语单科成绩尤其低,部分学生还是高中基本没学过英语高考不考英语的“三职生”,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起点对于他们入校的英语水平来说显得有点难。在教师方面,部分英语教师还是侧重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方式,即侧重于句子结构分析、单词记忆和语法讲解,而忽略了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方式的单一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但没有得到激发反而受到挫伤。此外,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A、B级,因为英语基础差学生格外担忧和焦急。

三、任务型教学法原理概述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强调“做中学,解决问题”(learning by doing,solving problem),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或产出。20年来,语言理论专家与外语教育工作者都一致认为,在课堂上使用任务教学十分重要。1989年美国语言学家David Nunan对“任务(task)”下的定义是:“交际任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中,进行领悟、使用、产出和互动的一项课堂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意义而不是形式。Will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四、任务型教学示例

本文的实证研究所选用的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两个班,以高教版《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二版)》Unit 2 Section III Passage 1教学实践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东西方“cultural differences of giving gifts”。

2.培养概括、分析能力,列举日本和美国对送礼态度的不同;

3.对课内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分组讨论中国的“送礼文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掌握“giving gifts”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巨型表达。

教学组织形式:参与式(PA)和合作式学习模式,学生分组学习

教学步骤:

Pre-task

1.Warming-up questions: (通过对中国送礼习惯的讨论引出课文话题)

When do Chinese usually give gifts to others?

2.What do you know about?the American people’s habits of gift-giving?

Task-cycle

Task1:Read the passage quickly,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exercise 1 (page 25),work in groups:

(Teacher monitors the discussion & evaluation the results each group.)

Task2:Read the passage again,students summariz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held by Japanese and Americans towards gift-giving by completing the table below. (show PPT 展示课件)

Country

Gift-Giving

Japan

1.Gifts are usually offered to________________.

2.Gifts tend to be____________________.

American

1.People are likely to give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ards are often made b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acher asks each group to report.

Task3:Students work out five wh-questions in groups about the details of the passage and then ask the questions for other groups to answer.

Task4:Students choose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 from the passage,and then the teacher demonstrations their usage.The following should be chosen and practiced.(详见 language focus)

Language focus

1.Master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vary from…to: become to be differentillustrate:explain through pictures, examples,etc.

……

2.Finish the exercise 2&3(page26)by students themselves(作为课后作业)

五、总结

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教学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任务型教学设计的任务难度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控制。尽管如此,其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使这一教学模式逐步规范,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文敏琳.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设计[J].考试周刊,2008(2).

[3]文秋芳,王立菲.对外语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的质疑[J].外语界,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