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06:04: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66-01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已有十几年了,尽管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方面都已经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了系列改革,但实践教学过程往往因人而异,安排不够合理,传统的考试方式也还是理论多,实践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这些都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其教学效果也严重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偏离。目前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应用性,因此为了改变现状、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我们从学生以及市场的实际出发,对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课有两大特点,一是课程的内容更新快,二是课程的实践性强。此外,随着国家对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针对这些特点,课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
三、改革的措施
1.教学管理的改革。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课,其教学涉及全院所有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跨系的原因,通常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使计算机技能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突出优势,首先在组织和管理上要进行改革。
一是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三统一”,确保教学质量。“三统一”即学大纲,学要求,统一考核取证三部分,具体工作由教务部门或教学系负责统一组织,并安排落实。
二是引进激励机制,加大对任课教师的考核力度。为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保证所教学生首次过关率不低于75%。对首次过关率达到90%以上的任课教师在全院通报表扬,评价结果计入年度考核;对过关率低于60%的授课教师在下一届计算机基础课安排时,不再续聘。
2.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多则显得杂,少则不能让学生学到必需掌握的知识。应从计算机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出发,制定切合实际、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
3.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直观教学外,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二课活动”的作用,增加学习途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使用QQ群、博客、微博、课程教学网站等放置优秀教学课件、优秀案例、技巧性文章等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可通过打字比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
5.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可分成5个环节开展。一是授课时先讲案例,用案例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例如PPT教学中围绕企业培训讲义、产品展示文档等演示文稿实例展开教学,WORD学习中引进个人简历表的制作,EXCEL中引进企业财务表格进行处理,这样即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与岗位的结合。此外,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不断开发新案例,将知识点与趣味性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二是上机做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授课教师要加强指导,保证学生训练质量。
三是课后留作业,巩固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对学生要具有实用性、挑战性等特点,刺激学生探索知识、自我学习。
四是综合练习,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结合知识点给出综合练习项目。
五是课程设计,整个课程结束后完成课程设计,达到综合应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使得实践教学充满整个教学过程,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6.考试模式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如果单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用性不强,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违背。对此我们制定了期末考试+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日常考核包括课堂考核、作业考核、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引入了证书考试的模式进行,即用证书考试试题作试卷,学生过关后可直接申请办理相应证书。
一是课堂考核,在平时课堂上机实践中进行考核,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作水平。
二是作业考核,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例如利用Office设计名片、贺卡,制作报表等。
三是课程设计,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安排涵盖知识点较多、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有意义的作品。
四是期末考试,引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ITAT考试,进行课程考核,考试合格者可直接获得ITAT资格证书,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还可以获得证书,为其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改革的成效
通过这次课改,逐步使得教师统一了教法,学生明确了目标,教和学的积极性均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创新实践过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课改的目的。
一是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通过奖惩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
二是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学生会想尽千方百计作出案例的效果,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院组织的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学生作品极富想象力,制作的极其精美。
四是学生证书考试过关率高。2012年,全院2862人参加了考试,其中ITAT考试中有2661人一次性过关,占总人数的93%,加上平时成绩以及作业,共2804人及格,过关率为98%。
五、总结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好课程改革不仅能支持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水平,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了为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使用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前,该门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勉强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缺乏让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目前,高职新生入校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有个别学生在入校前几乎没有接触电脑。根据这种现状,如果用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3)计算机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少,没有真正落实解决专业相关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与相关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让教学资源库应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是经过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共同协作完成的。我们还将不断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充实到网站中,另外我们还将结合项目化教学理念,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使整个资源库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3 研究内容
3.1 项目设计内容。
首页第一栏是菜单栏,共8个菜单(包括基本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教学录像、课程拓展、在线学习、资料下载、交流互动等),每个菜单是弹出型块状菜单,比较详细的显示相应内容模块的内容。第二栏是信息展示栏,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本课程的特色信息。第三栏是重要常用内容连接栏目: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学习等。
3.2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1)主要特色:内容全面,网络结构设计合理,更新快,实用性高,真正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帮助,改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依靠课堂教学的现状。
(2)创新点:①设计项目化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学习兴趣。②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供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测试。③网站提供很多套近年来计算机一级机试及笔试试卷及考试素材,为学生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提供帮助。④制作教学视频,既有课堂教学重难点教学视频,又有实验实训演示视频,帮助学生攻坚克难。⑤收集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帮助拓宽知识面。⑥网站整体内容布局的科学合理等。
4 实践过程与分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库是由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建设的,由于这门基础课程覆盖面广,利用该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更好地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资源库的大纲、电子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资源库的机试电子试卷文档和机试用素材等来完成实验实训环节。
(2)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章节教学视频、重难点内容讲解等视频加强学习,弥补课堂上课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提问有关问题,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3)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中“课程拓展”栏目,学到本门课程教材以外的内容。
(4)资源库里面有在线测试模块,可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5 研究成果
该教学资源库以教学光盘的形式提交,并制作成课程网站放到学院网站“精品课程”栏里面,为教师网上备课,相互间教学交流等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课外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拓展自身能力提供帮助。
6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教师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引起了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也不断丰富和开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延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IAN Yong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s a core skills course in train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cur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显的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所学,同时又能兼顾到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
(2)教材内容与专业项目联系不够。目前很多教材虽然已采用以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载体。但这些实训项目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突出,理论知识过重,内容更新不及时,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内容以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授课,依然是全面的讲解课本内容,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让学生学习后感到无所适从。
(3)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认证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认证考试中的通过率,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认证考试,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毕业后都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来辅助完成工作。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多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筛选教材内容,以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训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型讲授,逐步引进行岗位型的能力培养。本课程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文案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产品宣传推广等任务为原型,按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实训项目。
2.3 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多种教学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求职到做好本职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心,根据“她从事公司文职人员工作为主线”链接所有的模块,较好地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布局,每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高级两部分,同时根据每个专业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对市场营销、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数据的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了因材施教。
2.5 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本课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并且引进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改革为平时成绩(占20%)、技能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且每位同学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本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资源、课程特色、作品欣赏、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和电子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或视听作业,通过链接访问各大专业网站,与教师在网上实时互动交流。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课程交流QQ群,在群内师生可以就课程问题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共享功能将每次课的实训项目共享给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促进了师生互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该课程形式与MOOC相比限制了课程注册的规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1]而SP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能够为在线学习的学生提供现实课堂环境,促进其协作交流,并有效地解决知识的系统性,进而深化学生在线自学与课堂互动学习,优化教师网络支持与现实课堂的教学。[2]
一、基于SPOC的课程设计
本研究以高职新生入学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将课程内容按照SPOC的课程模式进行规划分解[3],以碎片化的微视频为基本资源,以SPOC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专业侧重。针对本校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各自特色,应侧重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点。例如:英语教育、语文教育等师范专业应侧重PPT动画制作的知识点;数理系会计专业应侧重Excel中的公式、函数、图标的应用;计算机类专业应侧重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等方面的知识点。
2.资源设计。本课程中的资源搜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直接引用MOOC平台与学习网站上的优质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网易云课堂、大学生自学网等[4];二,不符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由教师自己制作符合教学目标的微视频作为资源的补充与完善。
3.基础测评。基于SPOC的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开课前对学习者的网络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风格作大致的了解。可以采取知识前测、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网络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展个别化的辅导,提高他们的网络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尽快适应这种混合式的教学形式。
(二)课堂环节
课堂学习环节的任务包括汇报交流、同伴互评、课堂测试、作品评优等部分,课中学习环节是一个“对话”的环节,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又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5]。
(三)课后环节
课后学习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对本次教学任务进行反思总结与布置下一个教学任务。反思总结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布置下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样学生既能强化之前所学内容,又能自主学习新的知识点。然而,本环节最为关键的要素在于教师及时的答疑指导与有效的监督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多花课余时间上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二、基于SPOC的课程教学实践
本次教学实践对象为本校2016级的102名专科生,分别来自英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和动漫设计三个专业。
(一)课堂学习
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专科非专业学生开设时间为一学年,因此,本学期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与word2010的应用。从知识点来看,本学期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部分。
1.理论学习。在前两章的理论学习中,教师主要对学生课后自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中相应的重难点进行讲授。例如,数制与运算和信息编码这两个知识点所需的数学逻辑推理性较强,学生在线上观看教师所提供的微视频存在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讲解和讨论。调查发现,在开课的前两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随着教师开始布置线上任务,学生课后访问教学平台的次数不断增加,访问量也趋于稳定,课堂中的氛围也在慢慢变好。
2. 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指法训练、PC机硬件配置、常见硬件故障诊断与BIOS设置、Windows7基本操作和Word2010实训。课堂实践教学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按照教师的操作示范进行练习,基本能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主要包含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讨论答疑、作业提交与在线测试四个环节。因此,SPOC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通知、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大纲、微视频、课件等)、在线交流、作业提交、在线测试、花名册与站点统计等功能。根据开课前两个月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访问量最高的是课程资源,比例不断升高;其次是作业提交与在线测试,而在线交流的比重较少。在线交流的数据量集中体现在QQ小组群中,说明学生习惯线下手机交流,这样不需要与教师制定讨论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答疑。
三、结果分析
根据期末数据统计得知,大部分学生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按照教师要求采用SPOC模式登录平台进行学习,并逐步改变传统课堂“坐着听”的学习方式,课堂表现欲望增强,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开展交流讨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学期教学试验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1.专业差异性。本次教学试验共选取三个专业,开课前测结果表明动漫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最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其次,语文教育专业相对较弱。但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期末问卷调查和平台登陆、视频点播、在线交流以及作业提交的总体数据分析来看,动漫专业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相对较差,期末不及格人数最多。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整个学期学习参与度最高,师生互动情况较好,学习活动完成率较高。这表明,师范生入学时基础知识整体相对薄弱,但教学过程中与教师配合程度更高,因此,对于本次SPOC教学试验的开展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非师范生配合程度不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对非师范生学习观念转变的引导,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改革中来。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46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微课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创的,他认为制作微课目标就是为了突出某个要点,它以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将教学设计、知识关键点、视频素材、学生学习等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学生环境。
微课作为一种耗时短、知识点集中、不受时空限制的授课方式,使得教学都变得轻松与便捷,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将计算机基础课分成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以短视频形式出现,很容易就将学生由一个要点吸引到另一个要点,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难点。
2 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验
2.1 研究目的与对象
为了对微课教学实践结果有个明确的认识,通过教学实验,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经过实验是否有了显著的改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了显著的改变。
研究对象为本校临床1501班和1502班的学生,由作者对两班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进行控制。临床1501班为实验班,人数50人,临床1502班为对照班,人数50人。
设定学生的综合成绩为因变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为自变量,实验前后的试卷都由学校教研组出题,考卷采用百分制,两班学生采用同样试卷。
2.2 研究方法
实验从2015年9月21日开始,到2016年1月15日结束,历时一个学期,除去假期约为4个月时间。实验班1501的教学实验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为时2个月,在教学中采用先串讲再用微课的方法,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系统了解知识体系之后,利用微课重点了解一些关键知识点,从而巩固学生对难点和要点的掌握。
第二阶段,为时1个月,采用教师讲解微课制作方法,让学生自学,选择难点和要点利用易企秀等网络工具自我制作微课,教会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阶段,为时1个月,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再次回顾与复习,利用微课整理,对难点与要点进行再次学习,巩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掌握。
对照班1502整个实验期间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按照课时安排采用PPT方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有关知识点在PPT中进行回放和多次播放,让学生能够容易记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
2.3 过程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两班学生实验前后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两套计算机试卷统一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经过检验,实验前后试卷的设计都非常合理,可信度较高。试卷与学生计算机基础课考核之间的相关性比较显著,也就说明试卷能够显著地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
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见表1的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参照班的计算机基础成绩差异性不大,两班平均成绩相差0.42分,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不大,基本保持一致水平。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计算机基础课成绩的Sig值大于0.05。这充分可以说明,有95%的把握认定试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计算机基础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比较后所对应的Sig值小于0.01,这充分验证了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有了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的计算机基础课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了16.2分,这充分验证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计算机基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采用微课教学加学生自学制作微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证明该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有着较高的适用性。
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综合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见表2的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参照班的综合成绩差异性不大,两班的综合成绩相差1.02分,总标准差相差只有0.009,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综合成绩比较一致。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的Sig值大于0.05。这说明有95%的把握认定试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综合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后所对应的Sig值小于0.01,这充分验证了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综合成绩有了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的综合成绩比对照班高了14.33分,这充分验证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综合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运用微课加学生自我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明显的兴趣,显然各科学习成绩就可以有所提高。
3 结 语
高职学生基础差,在学习中由于遇到难点而容易放弃对整个课程的兴趣,而传统PPT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教师只是对于难点要点进行回放来加学生的认知,学生只能凭借记忆对难点进行回顾。而微课的便捷性,可以使得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对照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阻碍,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Z].2013.
[2]D Shieh.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7).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姜威. 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9).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在教学方面,使用的都是旧教材、旧思路,已不适用当前的课程设置。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编写适用于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这样,可使各学科之间既有良好的衔接,又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同时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计算机基础课现状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机操作,在学习过理论课后,上机操作立刻就会看到结果,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大多不喜欢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几乎所有的中职学生都喜欢上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喜欢上网、打游戏、聊天,就是没有合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增长自己的学科知识,现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课程改革探索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应用几乎渗透到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为适应变化,我们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
1.依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要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同时也要改革课程内容,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例如:现在的企事业单位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建立了局域网,对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的维护和办公软件广泛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本教材中,能够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不脱节,易学、易懂、即学即用的特点,真正让学生不溜号、看得懂、学得会。
2.合理安排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课时分配比例,如果有条件最好理论课也在机房上,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3.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采用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授制作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手。比如,做一张期末成绩表或是一个课程表等,鼓励学生创新,对有创意、新颖的方案给予全班展示并登台讲述其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4.改变计算机课的考试模式
计算机课的考试应该包括卷面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上机操作的成绩最低不少于总成绩的30%。上机操作考试内容可以只设定一个大方向,例如:设计编辑一份校内报纸,要求4版,第1版有报头,其他各版均有主题,并且每版内容要和主题贴切,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素材可以从相关网页下载或从其他渠道获取。可实现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性格也多种多样。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培养,取得最大的效果呢?可以利用学生的多样性格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开展兴趣小组。
在兴趣小组中,适时增加竞赛活动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竞赛过程中,学生会在如何达到最快、最好等方面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尽管有些还很幼稚,有的可能已经存在并使用,但毕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答案,是他们认知范围内的创新,教师应当予以肯定或表扬。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创新重在思索和领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创新的成果或结论。
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职与普通高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充分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参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理论够用、适度,不求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按需培养、按岗位培养,权衡公共课和专业课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拓宽学生实习实训环境,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我们在讲解Excel的时候,模拟一家钢铁企业,要求学生制作该企业的工资表,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又能熟悉工资结构,从而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采取了“用人准入制”,也就是持证上岗。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汉字录入员、程序员、装调师等相关从业证书,这样,就可以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门路。
总之,计算机教学应该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适当改变考试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使学生能适应现在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J].数字与信息化,200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81-02
从本世纪初开始,基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教学改革的目的,许多高校开始试点采用全英语教学模式对部分课程进行教学。[1]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还未在高职教育领域普及,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开始了这种尝试。
武汉科技大学从2008年起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开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笔者一直承担该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工作。经过3年多的教学摸索,从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并对如何解决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不同
基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中外合作项目一般按照外方提供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甚至考卷都由外方管理和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存在较大的不同,以往国内教育中忽视的一些内容可能恰恰是国外课程的重点。例如:国外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关于计算机法律条文、计算机伦理道德及新兴产品等方面的内容,而国内同一课程教学对这些方面关注的很少。另一方面,计算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概念、新技术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导致对某些内容的了解及熟悉程度不足,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法的不熟悉
国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般采用灌输式课堂授课加练习式上机实践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国外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很多情况下,教师需要使用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计算机组成章节的教学中,外方要求使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讨论和研究,不仅对计算机组成进行了解,还对硬件性能、周边产品、性价比等方面都有所涉猎。而教师则负责对学生的讨论、研究加以监督、引导和指正。学生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使教师必须对各种相关信息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3.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压力
虽然具备十多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但笔者仍然觉得全英语教学中课堂语言表述上存在很大的压力。以往双语教学中遇到晦涩难懂的概念或表述还可以求助于中文,但全英语环境下,教师不得不避开一些自己不确定的单词或表述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即兴发挥的空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上学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爆发了中国软件业两大巨头腾讯和奇虎之间的“3Q大战”,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计算机伦理道德的案例,笔者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课前准备,在教学中很难用全英语向学生准确地表述观点,因而很可惜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4.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
计算机基础一般是高职一年级的必修课程,但是对于英语相对较弱的高职新生来说,全英语学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成为影响全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2]
学生英语能力的不足将影响到教学的多个方面。首先,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教师发出教学指令后,有的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他们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交头接耳询问指令内容,使课堂纪律受到影响。这个问题在计算机上机实践环节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学生英语能力问题也会导致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的不足。当教师希望通过提问题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往往得不到积极地响应。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搞懂问题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自身英语能力缺乏自信,有了想法也不敢使用英文回答。同样,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能因为语言问题而不敢向老师求助。这些情况都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再次,学生英语能力问题使很多教学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突出表现在教材的使用上。全英语教学一般使用原版全英语教材。这类教材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学生对大篇幅英语阅读的不良习惯和缺乏耐心使课本成了华丽的摆设。例如:笔者上课使用的是美国出版的《了解计算机》(Understanding Computers)。从教师角度看,这是一本非常完美的初学者教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近400页的全英文书籍显然过于沉重了。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养成了遇到生单词就查词典以及轻易放弃的不良习惯,使学生难以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5.复杂而严谨的考评体系
国外院校对学生的的考评方式多样,结构复杂,考评结果的构成部分多,甚至每个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来进行考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使教师必须专注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上课情况。例如:笔者所讲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评体系有多个部分组成,除了期中、期末两次笔试外,还包括PBL学习、平时课堂小测试、上机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习题完成情况和平时出勤表现,甚至对PBL学习中每位学生在讨论、研究、演示、反馈等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参与程度都要通过打分进行考评。这样严谨复杂的考评体系给教师对课堂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高要求的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学离不开上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国外教育的优势之一就是前沿性,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当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讲授基于传统菜单界面的办公软件Office 2003时,国外高校早就开始了基于功能区界面的Office 2007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对实践教学的配套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配套设备都达不到要求。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要求的软件环境是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用计算机的内存过小,达不到软件要求,因而不得不改用旧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
对于全英语教学来说,师资培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3]在高职层次的计算机教学领域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般高校采取的都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模式,即引入海外人才和教师出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这里笔者需要强调几点:一是师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是应该在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交流技巧、考评等多个方面进行巩固和加强,全面提升教师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渐进式”培养模式,即教师从听课到跟课,再到辅助教学,再到主讲部分章节,最后成为主讲教师的逐步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机会去发现和弥补自身不足;三是师资培养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计算机或者英语专业教师,而应放宽视野,不仅能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教师,还有可能让全英语教学辐射到其它专业和课程。
2.对教学进行“本土化”调整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外方基于质量考虑,往往对教学的诸多方面提出严格的硬性要求,形成了一个严谨的教学框架,这些要求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在保持其核心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某些方面进行稍微的“本土化”调整。例如:上文提到的计算机法律条文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中外相关条文规定必然存在不同,教师应加以修改,以我国的法律为准。又如:PBL教学中,外方比较重视学生在演示阶段的表现,该阶段所占分值达到整个PBL学习的50%,但在实际教学中,中方学生由于语言问题在这个阶段的表现都不是很好,不能正常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因此在征得外方同意后,笔者将其分值比重降低到30%,余下的20%改为创意性,以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更加富于创造性。
3.加强学生全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加强和改善学生全英语学习能力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设置入学门槛,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其次,是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全英语教学。再次,是严格把握教学质量,淘汰不合格学生。以笔者所任教的合作项目为例,项目在入学时要求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在75分以上(满分150分),入学后专门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英语培训,强调学生的英语理解和交流能力,然后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按培训成绩,利用业余时间对培训成绩差的学生再次培训。最后,在每个学期结束后,按学生各科成绩,将所获学分未达到应获学分30%的学生淘汰。
4.采用小班授课,加强课堂管理。
加强全英语教学的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尽可能地采取小班教学是加强全英语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小班教学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升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度,以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评。
5.加大投入,提供适合的配套设备。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迅速,各种软硬件更新换代速度快,教学配套设备的投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既要保证教学设备符合要求,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投入的角度出发,笔者建议:第一,对设备硬软件方面的更新投入可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以单一班级为单位按学年对软硬件进行“轮流”的更新换代。这样既可以保证小班教学的正常开展,也能缓解财政方面的压力。第二,设备更新时,仅仅更新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关键部件,如:计算机的CPU、内存等,其它部件继续使用,节约教学投入。
参考文献
1 郭桂杭.商务管理全英教学模式之我见[J].国际经贸探索,2005(S1):54~57
1.引言
随着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职教育不断改革更新,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其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企业说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毕业生说自己没有实际经验。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在中职学校的时间进行可行的职业生活化实践是当今中职学校的重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可谓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科技决定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了当下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不仅参与生产,而且参与了大量工作,如运输、交通、管理、科研、经济、教育、医疗,等等,可以说计算机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的发明是历史向前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教育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都要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就业有一定的好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本来在就业上就相对于本科生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有劣势就必然会落后。因此,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相比对其他课程更重视。
3.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没有突破。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得实践活动,但是仅仅是刻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地让毕业生增长实际经验,没有使毕业生充分满足企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
(2)实践环节需要完善。
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更高等学历的学生来说,其优势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强。现今的中职学校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在学校的实践环节,当然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这段实践期间,企业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先出发,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很难达到实习的目标。
(3)职业资格认定书与实际能力脱节。
现如今的职业资格认定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为了验证学生的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其资格证书的等级,但是这种简单的以考试的形式验证计算机能力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扭曲了企业对用人的实际要求。出现了一种有些学生手中有很多证书,但还是连简单的上机操作都不熟悉。
4.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很重要,一种教育的观念就是其策略的核心思想,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彻底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企业所需的应用能力。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思想,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2)建立独立的实践系统。
要创建相对独立崭新的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系统。计算机不像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不断更新换代的学问,这就意味着在中职计算机的实践课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要尽量地减少演示性展示、实验性展示,多增加一些与企业需要的能力的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使中职学生达到社会的要求。
(3)完善考试认证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教学要采取NIT教学模式,所谓NIT的意思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这种方法提出逐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教学为辅助,让学生学会学习。
(4)增加实训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更新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操作、探究的学习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了实训课时,由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利用上机或课余时间完成。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其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5)多方面地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学校的硬件开始,建设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实践的地方,尽可能地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完善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学校的软件应该升级。优秀教师的聘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实际经验的优秀教师才能有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其次,要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加强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班,这样不但可以向社会输送一些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而且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5.结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计算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