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1-28 07:45: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首先,沿用初中学习生物的观点对待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是对植物、动物、人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知识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参加中考。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考科目,而且知识结构不一样了,更微观,更前沿,知识容量更大了。

其次,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理综三大科目之一。在吉林省高考中,理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一张卷,共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是最低的。一般学校课时安排得少,导致学生觉得生物是“副科”,自然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

所以首先要认清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从个人知识量和难易程度的比例来看,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并不低。物理占分多,但知识量也大,生物的知识量少(三本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理综三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物理很难,而生物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习生物,那么在高考中相对来说容易得分。在关心大科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升入高三之前,打好必修教材的基础。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要熟烂于心。生物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说,生物是最像文科的理科科目,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用心背书,生物成绩就可以处于中上等水平。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或者某原理,能用书中更专业的生物学术语答题比用自己理解的大白话答题更能得分。另外,背的东西,遗忘是很正常的,但经常重复这些知识点,可以延长遗忘的时间,所以要经常看书。

其次,习题和作业。可以选择一两本教辅资料,带知识点分析和习题详解的这类课外书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遍,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地做题,从而取得高分。对于一般的学生,用学校订的教辅资料就足够了,除非是尖子生,想进一步拔高,还可以再自备一套资料。把做题当成积累。题做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是高频知识点了。选择题要兼顾速度与准度,高考一道选择题就是6分。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多与老师沟通,进行错题反馈,解决疑难问题。每周新课都有对应的题,在老师讲解之前,要独立完成。老师讲时认真听,对于自己做题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课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一点,要多鼓励自己,不会的题就问老师,老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呢?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感而发的一些拙见。说到底,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下面把我自创的一些记忆方法和读者分享。

必修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衰老细胞的特点总结:

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两个低,两个慢。即:细胞核大,细胞小,色素多(形成老年斑的脂褐素沉积),水分少,酶活性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低,黑色素合成减少——老人的白发),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新陈代谢减慢,呼吸速率减慢。最后强调有两个“相反”的特征——脂褐素多和黑色素少。

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纯,稳定遗传易区分,花大杂交周期短,后代数多易统计。

孟德尔假说演绎实验过程:高矮正反交,子代全是高,Dd再自交,高矮3:1,Dd若自交,高矮1:1.

篇2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如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利于呼吸酶的分布;因而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观察比较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比较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了解。

综合归纳

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知识是连贯的,构成生物学的体系。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和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抓顺序、抓联系、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遗传的物质基础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元的结构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干。综合归纳就是简化次要,精炼主干。

4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记忆方法很多,下面列举生物学习中常见的几种。

4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或核心词来帮助记忆。

4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4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用对比法将有关的名词列出,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

44衍射记忆法

衍射记忆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发散思维,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建立联系。

5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所谓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51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通过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对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若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讨论弄清楚。预习将为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听讲

听讲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听什么?一节课要提高效率,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点与难点。

第一是听思路。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思路,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和归纳的。如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思路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①构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②构成DNA的基本组成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磷酸;③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⑤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形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旧知识,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听重点与难点。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内容,有的课还有一些难点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老师会反复强调,会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会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时老师会明确指出哪些内容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一般情况下,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都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5复习和作业

每天的复习要避免机械的重复,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点的联系。然后通过适量的精炼习题,可提高做题效率,既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54总结

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于章节内重要的知识点之间、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的知识网络的构建。做好总结既能复习巩固,又能提炼主干知识。

55建立错题集

篇3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y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7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中文”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繁杂,这需要有良好的记忆技巧。在此,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技巧。

一、联想记忆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中提到,摘除葡萄梗时,需要先清洗,再去梗,以防止微生物感染。这一知识点可以联系生活中洗菜的方式。洗菜时也应当先洗,再择菜,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又如,在记忆糖被具有、保护的功能时,可联系平时吃火锅:很烫的食物进入有糖被的食道后,并未将食道烫伤,这可能就是食道表面糖被的保护作用。再如,记忆胡萝卜素是橘黄色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胡萝卜是橘黄色来记忆。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好联想的中介,且有时并不完全准确,但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口诀记忆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通过口诀形式记忆。比如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的颜色从上到下可记为:胡(胡萝卜素)叶(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在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时,可采用以下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而微量元素的口诀可用:铁很凶猛(锰),碰(硼)上了新(锌)买的木(钼)桶(铜)。

又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可描述为: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规律记忆

通过总结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必修一”中学到:凡是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就肯定需要水,该过程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储存在ATP中。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

以上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零散知识的记忆。但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还必须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图示记忆、列表记忆、概括记忆

图示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知识画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每学完一章后,将这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系统地梳理出大致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在记忆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可绘制以下概念图帮助记忆。

列表记忆的方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概括记忆。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要学会概括。例如总结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再如概括仅含有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糖类、脂肪、固醇。又如在课本“必修一”中首先学到构成细胞的元素,它们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紧接着就学习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再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

篇5

本次期末考试主要考察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虽是复习内容,但是难度是教之前提升很多的。本次试题的特点是考察的知识点较全、较新、较隐蔽(有些题目学生找不到思考点)。现就试卷内容(知识点)分布、学情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以及教学建议概述于下。

一、 试题分析

考查的知识点

覆盖的试题

分值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生物圈、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2

细胞中的有机物

2、3、4、12、18、

24(1)(2)

15

细胞的基本结构

5、6、7、8、9、10、

24(3)、25(1)

19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1、

25(2)(3)

10

酶、ATP

14、17、19

26

18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13、15、16、20、21、22、23

27、28

36

二、学情分析

难易程度

涉及到的题目

分值

学生得分

易(基础)

1、6、7、8、10、12、13、15、17、18、19、22、23

26

中(综合)

2、3、9、11、16、20、25、26、27

45

难(能力)

4、5、14、21、24

29

二、 从经验和缺失两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反思日常工作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认真分析题干,无视题目中有效信息。

例如:非选择题24(1),题目中考查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看了分离方法,就写了离心,回答不准确,应该答差速离心法。

非选择题25(1),题目中考查的是提取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什么材料及选择原因,学生对本题的关键字词理解不到位,对语言描述不准确,答成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人的红细胞;人和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细胞等。

2、分析图表题的能力欠缺

例如:非选择题第26题,该题考察内容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为必修一重难点之一,多数学生对呼吸和光合过程已经掌握,但是不会自己分析图中的有效信息,学生因为不会分析图表内容,而不会做题,因而得分率较低。

3、畏惧实验题,不认真分析

例如:28(3)是设计实验题,本题实验目的很明确,且已经给出表格,降低了题目难度,但是学生分不出对照组和实验组,更加不会分析,因此无法根据题意答出正确答案。

4、书写不规范

部分同学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不清,划掉改正的多,要么字写得小而密,要么大而乱的问题。

三、 整改措施

1、加大力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必修二和必修三中生物学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教材,揣摩教材,分析教材, 采取联系生活实例、多媒体过程演示、学生亲手实验等多种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加以灵活运用。

2、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3、注意相似概念或原理的辨析

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相似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工作,利用表格的方式、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等方法,进行总结。例如J型曲线和S型曲线,对照识记,加强记忆。

4、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关于联系的高级知识和建立联系的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把大量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知识,形成越来越有层次的生物学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蕴涵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

在复习中,要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5、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试卷分析任务分工

试卷任务

试题分析

于新玲

学情分析

于新玲

试卷质量分析表

于新玲

反思

篇6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挖掘和培养,从而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并且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高中生物老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设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首先这些问题必须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此外这些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们去独立思考。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时,老师首先提出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哪方面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对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进行观察,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利用新闻热点营造一种问题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将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借助于新闻热点事件创设一个课堂情景,将会有助于激发起学生们对知识的一种渴望。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老师可以将日本大地震的新闻引入到课堂上,并且讲述在海啸之后的搜寻过程中利用DNA来确定死者的过程,老师就发出提问,为什么通过DNA来确定死者?在这种环境下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好奇心。

2.2将“问题链”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对于“问题导学法”来说,教材是提出问题的基础,问题必须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对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们实际接受能力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物里面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琐碎的,缺乏系统化,这就需要老师对问题进行设计,使老师通过提问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时,老师提出,生命体最小的生物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出“细胞”时,老师就接着提问“细胞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这样就能够将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之后老师再提出“细胞构成了生命,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第二章的内容就能够被提出来,以此类推,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将生物课本中的知识串连在一起,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们将琐碎的生物知识记住。

2.3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还应该针对学生的需要,通过提问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且突出本章节的重点掌握内容,这样做可以对学生把握问题的程度进行检查,及时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当生物老师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讲完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提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把握。老师可以针对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中提问学生们“蛋白质的合成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3“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1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目的性

问题导学法并不等于在课堂上简单地利用提问题来教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相应的针对性,这些问题必须是那些具有提问价值,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性的问题,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那么就很难会达到提问的目的。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三节《人类遗传病》时,老师应该结合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课的内容,通过提问从而能够使学生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3.2因材施教地采用“问题导学法”

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老师对全班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考察,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问题。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突变及其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老师在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之后,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设计出“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这一问题,在此之后,老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拔高训练。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求更高。那么,怎样才能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呢?基于当前一些高中生物学教师做出的打造高效课堂创新实践,结合自己对传统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对该如何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传统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传统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观念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中,教师偏重于“教”,即重视把生物学知识按照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脱节,即教师授课的方式让教师觉得很顺畅,而那样的方式却不是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课堂模式。例如,在必修1“细胞膜”内容教学时,传统教学流程是:先出示“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的功能,再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然后讲细胞膜的物质组成,再讲各组成成分的结构与功能,最后教师总结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并且会出现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情况差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就必须更新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换单方面的、主观性的教学为师生结合的引导式教学。如,在进行必修1“细胞膜”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玉米胚细胞膜的存在及其功能,然后教师展示细胞膜发现科学史中一些经典实验及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目的,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细胞膜的成分及其作用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最后利用相关练习,巩固提高教学效果。转变教学观念后,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姿态存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学新观念也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的好坏也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显著影响,长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都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在必修1“细胞膜”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然后逐一讲解质膜的各种成分、作用、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学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课,课堂氛围就非常沉闷、枯燥,还会造成学生的反感,使教学效果显著降低。一些教育教学专家说,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学生所处的是一个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表现完全是由教师课堂氛围塑造能力决定的,因而可以说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负有直接的、完全的责任。

因此,在营造良好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氛围时,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点来活跃课堂氛围:(1)教师应当带着高昂的情绪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气氛;(2)教师在课前应当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通过互动使听讲的学生更加专注,使思想游离的学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3)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应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如,多打比喻、适当开一些学生身边的玩笑等,让学生在教师幽默的教学方式中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4)教师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进行教学,这些直观性的视觉刺激往往更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欲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盘活课堂气氛。

三、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良好规划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涉及一些生涩的、难易理解的知识点和题目,这些知识点和题目往往使学生产生学习困惑、丧失学习信心,也就是生物教学中“难啃”的硬骨头。如果将这些生物教学难点直接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会导致教学效果变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进行“难啃”的生物学知识点教学之前,先将基础性的、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充分教学,然后逐步增加知识点的难度,让学生逐步适应,最终再将生物教学的真正难点展现到学生面前,这样,在之前较为容易的知识点教学的支撑下,学生会对知识难点产生接纳感和熟悉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也不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被击溃的情况出现。这种按照知识难度和关联度层层推进、逐次加深的教学方式,就是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的良好规划。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前,教师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良好规划,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学习生物学遗传规律时,教师应当先讲授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现象,使学生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适用范围,然后再学习分离定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后,再学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让学生总结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和学生共同解决一些相关的题目。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会使高中生物学知识点教学更加顺畅,同时会大大减少教学中较难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阻碍,提升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普遍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动画演示,转变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知识形式,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直观性,这对于学生的生物学思考能力和生物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此外,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学视频、图片非常感兴趣,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生物学课堂进行辅助,可以调动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活跃生物学课堂氛围,增强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教学时,教师先播放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的整个过程的三维动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且明白减数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也为接下来师生进行减数分裂的分时期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设备辅助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1)多媒体教学应当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来应用,切忌滥用,导致生物学课堂教学喧宾夺主;(2)多媒体教学应当充分结合课堂知识内容,在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时,切忌过多展示和知识点无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重点;(3)多媒体教学应当和教师的教学合理结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演示,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课堂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观念、营造课堂氛围、规划教学实施、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高效的高中生物学课堂。

篇8

生物这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前后联系性小,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乏味的假象,其实书中的图片、例子、实验比其他学科更有趣,只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时刻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有效的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成绩。为此,我总结出以下三种互动方式。

一、随堂测验,学生相互批改

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后进行测验,在测验后再进行学习,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透彻,随堂测验可以说是最快、最直接且有效性最高的一种测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挑出一部分时间,根据最近的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测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随堂测验都有一点抵触,觉得这种测验很枯燥很无聊,自己的水平自己很清楚,这种测验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测验只是针对于学生和老师,大家都厌烦了这种互动,只要稍微做一点改变就能让这种互动变得有趣,增强它的有效性。在随堂测验完成了以后,让学生互相批改试题,批改人最后要写上自己的名字,相互认真负责,在这个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试题发回自己手中的时候认真改正错误,如果有疑问可以去找批改的同学商量,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互动,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透彻。

生物课本必修一有一节专门讲细胞的化学组成,这些知识比较容易混淆,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的种类构成以及功能,首先是各自的元素组成,有相同的又不是完全一样,其次是包括哪些种类以及功能,最重要的是核酸和蛋白质有其特殊的结构,在随堂测验的时候就让学生互相批改,有的学生会说:“它们的元素用列表记忆就不会出错了”、“你看,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其实差别很明显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更避免了一些错误,互相吸取了经验,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增强。

二、利用多媒体,学生参与讲课

生物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大部分是微小的东西,不是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的,而书上的图片文字又过于死板,很多变化过程不能表达清楚,如果运用一些视频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这个过程,就能更快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在利用多媒体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暂停,让学生去分析接下来的变化,如果有错误可以进行引导更正,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思路,然后再继续观看视频,学生看到结果和自己分析的是吻合的,不但自信心会得到提高,这个知识点更是不会忘记。利用课件讲课的时候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采取他们正确的意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不再是单一的老师主导学生,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分析,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在必修二中有一节关于减数分裂的内容,书上有很详细的图释,可是毕竟它只是截取了开始和结束的主要时间点,缺少了逐渐转变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从一开始的联会到最后的分裂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在细胞分裂一次后暂停播放,问学生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的会说就结束了,有的就会说再进行一次分裂,这个时候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学生就能明白接下来细胞还会再分裂一次,然后再继续播放分裂过程视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制作教学模型,课上共同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生物的知识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有规律,知识体系不明显”。可见,如何表现出生物的规律并且全面地传授知识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模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模型可以包括一节的知识点,它可以表现原型的形态、特征以及本质,更加形象地来解释对象。在教学中,遇到可以制作模型的内容,不但教师要动手去做,更要鼓励学生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就运用了相关知识。重要的是上课的时候让同学讲解自己的模型,用到的材料、每一块的意义、用到的知识,这样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讲解了一遍知识点,第一个同学讲解的不全面,后边的同学不断补充修正,就能逐渐接近完整的教学内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展示。既丰富了生物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形成了一个有效且有趣的互动。

生物必修二中DNA是最重要的一节内容,它的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特殊的反向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长链两端不一样、碱基互补配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DNA模型,可以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展示时,发现有的同学会忽略碱基配对的原则,把长链两端弄成一样的方块,或者是各分子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模型由同学们相互帮助修改,教师适时地插入相关的知识点,动手的同时运用课本内容,最后展示一下比较完整的模型,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就让学生成为了主体,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迅速跟上老师的节奏,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总之,生物其实是很有趣很有探究性的学科,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一个好的气氛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互相批改作业和提出修改意见,还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相辅相成的,三种方式多加运用,就能使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更强,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冯莉.浅谈生物课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1994年01期

[2]孔艳秋,包研新.生物学OES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篇9

教材中的很多“思考和讨论”是在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进行加强巩固和拓展的,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教材正文在以龟为例子讲解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后,引出思考与讨论,其实也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知识点之后有可能引发的疑问,而教材中正好给出了这些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比如:(1)如果把龟换成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换成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又将怎样?(2)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完生命系统结果层次之后,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考查点,容易理解错误。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再比如在必修一《能力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有一个“思考与讨论”是在学习了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之后提出的:(1)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什么区别?(2)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得联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学习了光反应和暗反应之后,需要对这两个过程进行总结和比较,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总结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组汇报,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总结归纳的能力。这一类的“思考与讨论”还有很多,充分利用好“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用“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课本中的一些“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中的两个“思考和讨论”,一个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四个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这些氨基酸结构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现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但是总是有很多考生写错。如果采用这种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肯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要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者老师自己总结出来,那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本节课中还有一处“思考和讨论”,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人体食物中的蛋白质如何转变成氨基酸,氨基酸又如何才能变成蛋白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讨论和思考,来加深对此过程的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使用2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可以组成多少条不同的长链?引出了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个“思考和讨论”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又比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中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观察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总结出无机盐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用“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将知识简单、直接地传授给学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必修一模块中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求学生讨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两个问题是学习生物科学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出具体是怎么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科学探究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渗透,让学生在摸索中慢慢进步。学习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之后“思考与讨论”提到: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哪些感悟?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进步的道路是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技术进行配合,了解到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遗传与进化》模块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中关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思考与讨论”,学生必须通过思考与讨论后才能知道其原因,需要在总结这一章的关于孟德尔的两个豌豆杂交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可体会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中,学习了整个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讨论和思考,从他们所使用的实验材料的优点,实验方法的不足或优势,以及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9-02

当前,有不少高中毕业班老师"迷信"课辅资料,生物复习课以课辅为蓝本,学生抛开课本,陷入题海,重练习,少看课本,形成多耗能低回报的复习现状。还有的老师也知道课本重要,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对学生如何回归课本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回归"成为一句空话。如何才能有效"回归"课本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树师生课本意识,是有效"回归"的根本保证

只有师生双方意识到课本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树立起课本意识。为此,我在平时章节的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近五年的相关高考题作为典例或者试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高考题的特点后,再对自己的复习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群落演替的复习中,让学生完成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30题。学生会发现群落演替问题(2),分析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主要原因直接来自课本必修三P80页最后一段,问题(3)也是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变动。虽然简单,如果没有看课本,得分率还是不高。通过体验让每个学生自己体会到了只要看了课本记住关键词,就能拿分,何乐不为!只有师生重视课本了,学生回归课本的内驱力才能被激发,也才能有效。

2.重视课本内容分类,是有效"回归"的基本途径

高中生物课本有三本必修,一本选修,在高三短短几个月内如何能将这么多内容回归清楚呢?如果还是象上新课逐个章节按顺序来,时间不允许,学生也没有什么新意,容易产生厌烦,效果不佳。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本内容分成以下几类,要求学生逐个回归。

2.1主干核心知识回归,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一轮复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夯实基础。全面夯实基础不仅是要熟练记住主干核心知识(主要指课本中的专有名词、核心概念、概念要素、原理要点、理论观点的主题词、短语或短句以及一些结论性的语言)。还要能挖掘出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达到"记得牢,能理解,会应用"的水平。如,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要素:有遗传效应、呈线性排列。再如,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要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2课本图解回归,提升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图解,可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信息,更是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良好素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中的插图,并在分析插图的过程中提高各种综合能力。例如必修二P67中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的图解。

2.3课本小字回归,拓展学生的视野。回归课本不仅要重视主干知识和图解,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字部分。新课程教材设置的小资料,知识链接,与生活中的联系,方法归纳,相关信息等栏目,都是用小字来表达的。这些小字补充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理解主干知识,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所以不能忽略。在高考中也常常作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例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第2题选择题。其中NADPH和NADP+就出现在必修一p103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旁的相关信息中。另外,有关细胞衰老原因的两种学说,自由基学说及端粒学说都是课本小字部分说明的。

2.4课本实验回归,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新教材》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同时生物实验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它可以选拔出能力强,生物科学素养高的学生。因此课本实验回归,尤为重要。课本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家探究的经典实验;一类是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类。对于第一类回归时要求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科学家使用的材料,应用的先进方法技术,有关原理及得出的结论。例如,必修二p44-45,赫尔希和蔡斯应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生较难掌握,必须经过多次回归课本分析原理,操作步骤,结论比较等,才能掌握好。对于第二类学生操作类实验,回归课本时,要注意材料选择是否合适,试剂的使用方法,浓度,原理,操作步骤顺序等。同时,为了加强理解记忆可以横向比较。例如,应用洋葱作为材料可以做哪些实验?部位一样吗?哪些实验要用酒精,浓度一样吗?关于探究类实验,要注意变量分析及结果预测和结论的分析。

2.5课本章节小结回归,形成知识网络。在一轮较全面细致的复习后,进行二轮复习时,可以回归课本每一章后面的本章小结,在小结中归纳了本章重要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回归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理清知识脉络,克服知识遗忘,同时还可以在联结处多提不同角度的思考题加以练习,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知识。

综上所述,课本内容分类回归作用各不相同,侧重点和时间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指导他们回归不同的内容,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增加"回归"的频率,选准"回归"的时机,是有效"回归"的注意事项

生物的知识点多而细,容易遗忘,因此在复习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增加回归课本的频率,才能加深印象,记牢有关知识点。另外就要选对回归相应内容的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什么时候是有效回归的良机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试卷讲评课时以错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掌握好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讲评一份质检卷的D29题有关光合作用题目时,发现(1)第一空,及(2)D、E选项搞不清楚。针对此情况,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回归课本必修一P98页和P103页,复习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原理,试剂作用,结果各色素带的顺序,颜色,含量等。同时预留一些r间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多次有针对性的回归课本,学生对课本知识较熟练,又能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只有抓好恰当时机,有针对性回归课本相应内容,才能达到有效回归。而有效的回归,才能让学习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温故而知新,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敏.高三生物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例举[J].中学生物教学.2013(0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