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14:34: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56-0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任何新的学习都要受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的影响,先前学习使学习者拥有独特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以及态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习者的后继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的却效果相反。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哪些负面影响,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对策呢?
一、生活中的大小与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例在平时公开课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家对这一节课研究得比较充分,对于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学生能非常清楚地区分,但对于角的大小,总会有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教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强加给学生,学生似乎并不领情。以下的教学片断我们非常熟悉:
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小组合作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制作活动角。
②跟着老师的样子做一做。
师:固定活动角的一边,逆时针转动另一边,有什么发现?
生:角变大了。
师:怎么变大了?
生:开口变大了。
师:顺时针转动另一边,又有什么发现?
生:角变小了。
师:怎么变小了?
生:开口变小了。
③通过刚才的操作,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④判断下面角的大小。
师满怀期待地问: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
生犹豫了一下:后面的角大一些。
师有点失望地说:我们刚才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比较角的大小我们只要看什么就可以了?
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关于“大小”的意思,应该说是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名词)指大小的程度;②(名词)辈分的高低;③(名词)大人和小孩儿;④(副词)或大或小(多偏于小)。数学上对“角的大小”有着明确的定义,这与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大小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理解数学上的特殊规定。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课前谈话:图片出示两个人,一个又高又壮,一个瘦小一点。提问:谁大一些?学生自然会回答,前面那个大。然后出示两条信息:又高又壮的人今年30岁,瘦小一点的人今年35岁。接着多数学生会说:瘦小一点的大。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学生就会明白:这里的大小有着不同的意思,可以是个子的大小,也可以是年龄的大小,要确定是比较哪一种。
课中,教师通过操作活动角来厘清角的大小的意思。固定活动角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学生会发现随着边的转动角的大小也发生改变。
师: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变化,你们怎么知道角的大小变了呢?
生:两条边张开,角就大;两条边靠拢,角就小。
师:你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角的大小指的就是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我们就说角越大,叉开的越小,我们就说角越小。
师:现在把角的两条边固定,把角的一条边拉长,角变大了吗?
生:角没有变大,因为角还是和原来叉开的一样大。
师:现在把角的另一条边也拉长,角变大了吗?
生:角还是没有变大,因为角还是和原来叉开的一样大。
师:如果把这两条边缩短,角的大小变了吗?
生:还是没有变化。
师:关于角的大小,你有了什么发现呢?
生:角的大小是指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可见,在教学中建立“角的大小”概念后,适时应用变式进行强化,明确概念的本质,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二、球是圆的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①出示圆形,师:这个是什么图形?
生:这个图形是圆。
②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说一说圆形有什么特点。
生:边上弯弯的。
生:摸上去平平的。
③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
生1:篮球。
生2:乒乓球。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副院长对这个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儿童以为球是圆的,是因为球的剖面是圆吗?恐怕主要是日常语言的误导,因为中国的语言习惯,‘球’有骂人之嫌,‘圆’富赞誉之意,所以该称‘球’的地方常常代之‘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圆”也有一种解释:形状像圆圈或球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们对“球”与“圆”的看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找生活中的圆形”这个环节之前,出示一个排球。
师:这个是不是圆呢?
生:这是一个球。
师: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一起摸一摸,发现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一起玩一玩,发现球可以拍,放在桌子上可以滚来滚去,圆不能拍,也不能自由滚动。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辨析――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逐步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生活中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围篱笆。小猴子围成长方形,大猴子围成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
生1:三角形。
生2:四边形。
师:到底哪种围法更牢固呢?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同学们的学具袋里就有三角形、四边形,同桌两人分别拉一拉,看有什么感受?
生: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很牢固。
师:(出示四边形)我们一起来看,仔细观察.它的形状怎么样了?
生:变了。
师:再拉呢?形状又怎么样了?
生:又变了。
师:(出示三角形)拉动三角形呢,它的形状变了吗?
生:不变。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吗?
生:三角形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
在生活中,有些物体不容易变形。有些是由于物体的形状结构,有些是受材质的影响。例如四边形的铁架,我们用手去拉,是拉不动的,而三角形的红领巾很容易折叠,这就是由于材质本身的特性。比较坚固的物体,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易变形就称之为稳定。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显然是不同的。它是指当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后,围成的图形具有唯一性。当然三角形的物体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坚固,不易变形的特征。教学中,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抓住本质,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徐文艳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是这样设计的:
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你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吗?
生:三角形有稳定性。
师: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就稳定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这样相同的一袋小棒,请你们做一个三角形。
师:请你们把做好的三角形和同桌比一比(教师示范比的动作:两人将三角形重合),有什么发现?
生:我做的三角形和同桌的三角形是一样的。
师:其他同学,你们的发现呢?
生:我做的三角形和同桌的三角形也是一样的。
师:全班同学用的都是这样一袋小棒,那是不是全班同学做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呢?
任意叫三位同学把所做的三角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叠在一起,完全一样。
师:看来,只要三根小棒长度确定,不管怎么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只能摆成这一种三角形。再拉一拉,三角形会怎样?
生:(拉一拉后)拉不动。
师:再把三角形和同桌的比一比。
生:我们的三角形还是一样。
师:通过这个实验的研究,现在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三角形有稳定性。
师:三角形本身具有不变形的特征,我们也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像这样的四根小棒,你们猜猜看,老师会摆成怎样的图形?
生:长方形。
师:(按学生说的摆出长方形)难道就只能摆出这一种图形吗?你们再猜猜看,老师还会摆出怎样的图形?
(演示:摆出其他大小、形状不一的多个平行四边形)
师:为什么都是这四根小棒,老师可以摆这么多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图形,而你们用同样一套的三根小棒,只能摆出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形。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要使它不变形,你们有办法吗?
生:有。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前操作。
师: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稳定了呢?
生:因为这个长方形加一根小棒后就形成了两个三角形,这样就稳定了。
师:同学们,图形各有各的特点,在生活中也各有各的作用。那么,你现在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了吗?
生:知道了。
在这节课上,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从而指向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今后学习理解上的歧义。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67-01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怎么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为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单调的数学教学融入到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来,真正体现数学源于、寓于、用于以及高于生活的理念呢?以下是本文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利用生活实例,开展数学教学
一般来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对陌生事物则比较排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入生活元素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引入一些他们熟悉的事物或生活情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能够自主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有更形象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生活用品来进行教学,如文具盒、粉笔盒、魔方、牙膏盒等,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这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通过仔细观察、比较来认识这两种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容易会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相同个数的面、定点和棱,只是正方体有着长度完全相同的面和棱。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长方体,哪些物体属于正方体。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会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形成深刻的认识,还能够认识到这两种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利用动手实践,探究知识规律
实践是学习的目的,学得好不好,最终都要体现在实践上面,所以,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很重要。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感悟,我们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记忆和理解建立在直观操作上面,揭示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现象,掌握数学规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结论,笔者并没有直接将这个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设计冲突,让学生讨论任意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围成三角形,于是笔者让学生讨论三根小棒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且给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有3厘米的小棒,有5厘米的小棒,有6厘米的小棒,有8厘米的小棒,让学生用所给的小棒摆一摆,看一看,哪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想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长度,进而得出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结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结论无论在记忆上还是理解上都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来的深刻,另外,动手操作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引导走进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无效的。在数学教材中,存在很多典型化与规范化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加强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即使学生学好课本内容,考出了较好的分数,也不能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分低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知识点之后,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对于学校里的工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前去了解一下其中的数学知识,经过学生了解之后,他们兴奋的说:"原来建造一座大楼需要用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不但要预算,还要计算1平方米需要用到的水泥、钢筋、沙石等,还要计算用到多少块砖、多少电缆、多少水龙头等。"通过学生的自主调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优越性,并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教学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戈卫明.数学,取之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J].网络科技时代,2007,(16)
[2]王晓丹,徐勤华.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J].辽宁教育,2009,(09)
数据分析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1]数学活动经验,既包含经历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策略性、方法性内容,也包括体验性、模式性感受。数学经验都是在直接感性基础之上,经过学习者个体自我反思、加工而形成,带有明显再抽象、再加工痕迹,都是基于个体对数学活动过程的重新认识[2]。数学经验的重新认识过程,就是数学经验再生过程。数据分析中的数学经验再生,就是学习者以数据为操作感知对象,经历动手收集、整理归类、推理趋势、综合应用等数据再加工活动,在思维方式与数据分析之间建立深度联系。纯粹地数据收集,简单地数据计算,不能再生数学经验。只有深化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发展,促进数据思维的提升,经历数学经验再生过程,升华数学经验再生品质,才能有效发展数据分析核心素养。
一、数据收集中的数学经验再生
学会数据收集以及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图形、图表等视觉化方式全面、真实、规范地呈现数据,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对数据信息的数学认知,从而促进数学经验再生。数据收集是一个持续过程,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很难完成,需课后拓展数据收集的时间和空间,形成自主数据收集意识,养成科学数据收集习惯。数据不仅可以采用实验、调查、体验、测量等方式直接收集,也可以从报刊、书籍、杂志、网络等媒体间接获取。教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过程,感受数据收集的真切价值。同时,注重生活化经验与数学化经验对接,促使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相互衔接,再生数据收集经验,为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蒜叶的生长”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蒜瓣,采用水培和土培两种方式,分为阳光下和房间里两个环境。有学生指出:前4天,我量了蒜叶高度,分别是1、3、6、10毫米,推算第5天是15毫米,第六天是21毫米。实际测量第五天是13毫米,第6天是16毫米,蒜叶生长数据不是等差数列;有学生指出:我根据数据发现水培蒜苗长得慢,土培蒜苗长得快;有学生指出:不是的,应该水培蒜苗生长快,土培蒜苗生长慢……教师适时追问:同样水培和土培栽种方式,为什么数据信息结果却截然不同呢?有学生指出:栽种蒜苗,除了水培和土培方式外,光照条件好,蒜苗生长速度就快,光照条件差,蒜苗生长速度就慢;有学生指出:我查找了相关资料,阳光、水份、温度、土壤、营养、饱满程度、带皮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蒜苗生长速度;有学生指出:光靠收集数据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影响数据变化的因素……在蒜叶生长的实验数据收集中,学生不仅经历了蒜叶观察、数据记录和天气描述等过程,而且再生了收集数据需要综合多方因素统筹辨别的数学经验。教师针对同样栽种方式、不同数据信息的适时提问,激发学生的合理观察与交流,引起数学思考,促进直接收集与间接获取经验的有效融合,实现综合多方因素进行数据收集的经验再生,为数据分析素养的发展做出了充分准备。
二、数据整理中的数学经验再生
数据整理是指对数据进行组织、排序、分类,用文字、图画、表格、图形等方式呈现整理结果[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序安排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统计图、复式统计图等形式多样的数据整理图表。针对前期收集的数据,能用多种不同统计图表比较整理,并能根据问题实际情境灵活选择合适图表,是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数据整理的要求。同一组数据,由于整理方法不同,选用图表不同,由此产生的数据信息也就不同。学生从诸多图表中不断尝试、选择、调整和比较,体验数据合理整理和科学表达过程,实质是数据整理反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针对数据变化特点,经过不断调试反思,科学选取统计图表,再生数据整理经验,从而实现数据分析素养生成并发展过程。整理班级学生校服尺寸相关数据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不同统计图表:数字记录统计表、画“正”字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学生指出:这些方式都反应出数量多少,可以任选一种;有学生指出:数据统计表中可以知道数量多少,但是不利于每个型号校服数量之间比较;有学生指出:画“正”字的方法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统计起来比较麻烦;有学生指出:可以用条形、折线、扇形任一种统计图来整理相关数据;老师问:三种统计图都可以反映数据整理结果,作为制衣厂负责人,会选择哪种统计图呢?有学生指出:选择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每个型号校服人数的多少;有学生指出:折线统计图反映每种型号校服人数变化情况;有学生指出: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关系,既表明每种型号校服人数,又反映总人数情况……在整理班级学生校服尺寸数据中,学生在尝试选择和主动调整中再生数学经验。尝试选择,学生再生运用不同数学图表进行分类整理的数学经验;主动调整,学生再生不同数学图表表达不同数据信息的数学经验。学生能够根据生活情境实际要求,灵活多样地选择数据整理方法,在尝试选择和调整比较中,感受数据特征,体验形式变化,再生数据整理经验,逐步发展了数据分析素养。
三、数据分析中的数学经验再生
在建立模型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会从现实问题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用途,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与修正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解决问题进度的关键所在。
当然,学生在研究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和解决方法,对学生来说,其意义重大,受益匪浅,终生有益。这是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重视建模教学,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向和要求。
二、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的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借助于数学符号刻画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关系结构。数学模型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简化原则
现实世界的原型都是具有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系统对原型进行一定的简化,即抓住主要矛盾。因此,数学模型应比原型简化,数学模型自身也应是“最简单”的。
2.可推导原则
由数学模型的研究可以推导出一些确定的结果,如果建立的数学模型在数学上是不可推导的,得不到确定的可以应用于原型的结果,这个数学模型就是无意义的。
3.反映性原则
数学模型实际上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因此,数学模型和现实世界的原型就应有一定的相似性。抓住与原型相似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学理论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数学模型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下图:
三、利用数学建模开展研究性学习
1.渗透数学教学过程,要针对全体学生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上的教学活动,要针对全体学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应用技能。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教师可抓住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运用“数方格”和公式算面积的方法建立模型。如下:
以上六种解法都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但前四种解法方法简便,第①种解法最容易使学生理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各种联系,从“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2.因材施教,在活动课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人的认知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学习力提升的切入点。下面就列举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力的做法和心得。
一、情境中有效设疑,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中创设带有悬念的情境,能够触发学生想揭秘问题答案的动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成如图的所示三块(图略):
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可以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动手操作。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确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成员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疑”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情境中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堂一般通过“数学建模”的思想实现数学的应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情境设计,提倡“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问题情境:在ABC中,AB=AC,但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内容。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使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学习判定定理。接着引导学生通过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如此创设问题,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地投入探索问题的答案中。经学生努力探索后,教师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因此,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训练能够大大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能够锻造学习的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展的数学,锻炼其学习的毅力。
例如,当教学“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要去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既巩固了两个变量间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数学教学情景生活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毅力。
四、情境中实践,探究中交流,能够发展学习的创造力
数学实践情境的创设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堂活动。它是通过抓住一个特定的“问题”入手,让学习者围绕这一“问题”讨论、分析、推理、概括,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案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教学质量是每个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是儿童,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奇、好胜,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多是在无自觉意识下完成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建立平等、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首先,以爱唤爱,促进爱的迁移。从《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来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激发者、引领者、指导者和情感的沟通者。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亲切、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认同教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态度和蔼、平等近人、处处关心学生,对学困生多巡视、多提示、多辅导,多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其次,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创造研讨气氛。教学中我从来不搞“我说了算”的“一言堂”,而是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之得以张扬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有创新的火花。要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支粉笔,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这种平等研讨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我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可用诗词、歌词、优美的故事、名言警句的讲述导入,创造生动、愉悦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直观教学,诱发兴趣。如在讲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采用直观教学,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把圆剪下来,再沿着圆心对剪,形成两个半圆,又把两个半圆对等地分成若干份,剪开,这个圆就变成了许多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了。接下把这些小纸片拼一拼,就变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了。 在演示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过程中,动作比较慢,并适时做点说明,图形放置放高一些,并在学生座列中走动,让所有学生都看清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因为演示得比较清晰,学生观察得比较仔细,学生很快得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等于它的长乘以宽的认知,推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展示、抽象概括、演绎运用、动手实践等手段,紧紧围绕解决圆的面积计算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重点,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直到问题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library; information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y
0 引言
信息素养指的是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技能,它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柱,在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不了解,检索方法单一,而信息检索课程过于传统陈旧,以理论课程为主,课程结合图书馆进行实际操作的少。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具有资源等优势的图书馆针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与图书馆文献建设和管理脱轨;图书馆开展的培训和讲座较少,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操作指导;图书馆的网络管理体系不合理;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视度不够。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不良信息等因素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旧的价值规范受到破坏、瓦解,而新的价值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学生的信息素养道德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也加大了高校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难度。
2 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2.1 图书馆的显性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时代也赋予了图书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已直接参与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从而促进了整个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改革,在满足学生信息需求的同时唤醒学生潜在的信息意识使之向实际需求转化,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信息活动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加强新生对图书馆的认识,高校图书馆通过多途径宣传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让他们了解图书馆各部门的服务范围及工作流程,这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前提条件。通过本馆网站主页,图书馆及时通报馆内各类信息,多种形式的不定期教育以引导学生使用馆藏,参与图书馆的各类相关活动,引发他们对图书馆感兴趣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更主动地使用图书馆,提升他们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利用的能力。咨询服务、数据库服务、培训服务、网络服务是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详细的划分现代图书馆的显性信息服务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
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对大学生来说能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宣传力度较弱。图书馆可以发放信息素养手册,完善网络信息咨询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在图书馆首页宣传有关信息素养的讲座或活动等方式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
2.1.2 加强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深化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部1984年下发了《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这充分说明了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已越来越受重视。但教学内容须具体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局限于图书馆学专业和陈旧的理论知识教育。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同时,图书馆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深层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信息意识的加强、信息能力的提高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因此,馆员在传授信息资源检索讲座时应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手段或采取实地指导操作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不能让文献检索课流于形式。因此应对其适当改革,检索课程放在图书馆内讲授,真正做到结合实际教育,同时放宽专业限制,使其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1.3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做好信息服务的引导工作
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咨询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图书馆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支队伍不仅要有现代的思想观念、掌握多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修养、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事业心,以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复杂的、多方面咨询。与此同时,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式也要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改变,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相应的信息检索技术,图书馆馆员的自身信息素质对信息素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敬业精神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图书馆要创造条件,让大多数馆员有条件去学习,通过学习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比如开展培训班,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进行人员学习交流等。目前不少图书馆开始重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学科馆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兼职教师,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行家。高校图书馆都应建立一支有组织协调能力且通晓业务,又能以从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己任的组织者,以及有敬业精神、业务素质高的结构、数量合理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信息服务中得到积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他们可随时担负。
2.1.4 建立完备的信息检索系统,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
图书馆应尽可能地提供系统的检索工具,多途径的查找文献的服务。通过高素质馆员对藏书进行分析整理,如通过分类、索引、书目、文摘等组织、揭示馆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组织有多样性,获取信息有多途径,从而使他们能获得更丰富的多类型的信息。此外,还可利用网站、机读目录等揭示馆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检索技能,充分发挥电子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图书馆网页的设计要简单明了,让学生在使用各种图书信息的时候能从容驾驭,快速的了解查找的信息。通过信息检索实践教育,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在线阅读拉近了读者和文献资料的距离,扩展了图书馆的馆藏空间,图书馆的工作之一就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馆藏信息,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养成利用图书馆寻找文献信息资源的习惯。
2.1.5 图书馆积极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
高校图书馆积极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在高校采购新书时广泛征询学生的意见,如在图书馆首页设置新书荐购栏,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图书展销活动,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各种资源的管理模式,以便使用。学生学会查找检索图书馆资源是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是图书馆馆员的重要职责。
2.1.6 注重学生信息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和讲座
图书馆可分层次,按不同对象对学生进行培训。例如,开办讲座,利用宣传栏、校园网、文献检索课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信息组织的分类方法和实用软件的使用,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掘和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培训学生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对学生进行校园网检索普及培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使其能快速地查找所需信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图书馆还应和学校联合起来,举办一些高质量的学术竞赛、举办信息素养夏令营、有奖征集相应的论文、邀请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名师授课等活动,使学生对自己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更充分的认识。
2.2 图书馆的隐性教育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隐性教育指高校图书馆利用本馆的数据库内容、网页设计等对学生进行间接的信息引导,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员直接的信息咨询引导。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引导。
2.2.1 信息引导
以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为基础,以图书馆主页为载体,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指引查找文献资料的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同时,也很好的屏蔽了很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在高校图书馆,这种服务以局域网内读者为主要对象,即在馆藏检索界面设置不同的检索界面,其中包括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知识界面,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图书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整理;最新文献界面则有效的引导学生查阅馆藏中的最新知识。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在入馆口放置宣传栏,宣传各种信息,通过宣传的信息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关注学习,信息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性和引导学生的信息道德。
2.2.2 学科导航
图书馆合理重组有关资源后,以图书馆主页“学科导航”栏目为向导,指引读者直接进入专业数字资源的导航库。导航库中包括特色馆藏、网上可得资源、电子出版物、专业数据库等,不同的高校其特色馆藏是不同的,此类数据库是依据本校或是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内容整合而成的。学科导航不仅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获得需要的信息,合理信息搜寻行为更有利于学生合理的个人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2.2.3 书目查询
引导读者全方位地查找文献,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检索入口,开启OPAC页面,很多检索入口包括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学生根据个人能力使用不同的检索入口检索数据。高校还可以相应的在馆藏检索首页附上不同检索字段的使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有效使用学校的电子资源必须。
2.2.4 数据库服务
数据库是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高校做好数据库服务工作包括对学生进行利用数据库的引导、数据库的各种检索字段的使用培训、数据库信息维护和更新、对学生看不懂得西文数据库进行答疑等,从而提高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和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高校还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如安徽大学建立的徽学数据库和安徽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信息产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影响。
2.2.5 信息咨询服务
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信息咨询,是提高读者对文献资料的利用率最有效方法之一。现在学生除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信息咨询外,还可以直接到图书馆信息咨询部门向馆员进行面对面现场咨询。安徽大学在本校图书馆馆藏检索界面设置了信息咨询服务项,学生可以进入界面进行表单咨询在线咨询、电话咨询和当面咨询,不过多数高校针对咨询的时间限制太大,因此学校应该放宽咨询的时间限制,这样学生的咨询可以方便快捷很多。
2.2.6 网络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包括很多,主要体现在高校的电子阅览室服务和图书馆的网络开放资源管理。高校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是通过身份认证的,很多高校的电子阅览室是和互联网是断开的,目的是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腐蚀。此外,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界面都有网络开放资源一项,这些网络信息都是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整合过的有利于学生信息教育的信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和专利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出优秀的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分析信息的来源和质量,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同时要培育学生引用他人文章时要注明出处,尊重他人的知识版权,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道德水平。
3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前景
我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潜意识导致学生不善于利用图书馆。这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而这依然是当今的主流教育模式:频繁的考试和满堂灌的课堂是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和升学的必由之路。满堂灌的教学加上课后的题海大战,课本以外的东西学生根本无暇顾及,也很少对知识宝库图书馆进行利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图书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需积极配合学校,彻底实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出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型人才。
首先,高校图书馆为了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紧紧围绕学生知识、能力、思想、行为的培育和挖掘,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学生自觉把图书馆作为学习的大课堂、博闻信息,博览群书、博思善析,而学校图书馆不再为了上级的检查而开设一些学生听不懂也不想听的枯燥的理论讲座,转为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信息素养的课堂搬到图书馆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和信息道德的引导。图书馆与学生的和谐的关系应该是图书馆员在“闻”中、“思”中、“览”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服务,从更新观念入手,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视野引导向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中去。
其次,引导学生浏览文明网站,尊重个人知识版权。馆员也要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是高校图书馆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馆员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专业技能。要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读者所需的文献资源,要对文献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组织,使之有序化、规范化、系统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馆员必须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以信息检索技术为手段,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不能再是凭借家属关系在图书馆里无所事事,对学生的问题以踢足球的态度,互相推诿。
一、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小学生处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在正确的引导下,会对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学生去学习,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只有学生们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回答老师的问题,与老师一起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那么,整个课堂也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环境和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创设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很多学校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该教材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的结合,将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不仅有利于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展开,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 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该教材选择了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入例题,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鉴于苏教版教材的各大编排亮点,本文以该教材为例,探究了对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创设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和路径.
1. 展示学习情境,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的开始是需要通过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入学生的注意力的,通过情境的创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对学生两个方面的培养:① 找问题的方法. 提问的开始需要对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老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图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或者创设与该问题相似的问题、同类的题目,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例如,对于简便运算:225 + 127 + 75 = 225 + 75 + 127,可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这样计算的原因. ② 提问题的方法. 语言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清楚的表达老师的意思,如何对学生进行清楚的提问,都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里可以采取追问法和类比法进行提问. 追问法中,在对某个问题得到学生肯定或否定的情况下,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就问题的思路,设置相应的问题. 例如, = ,为什么可以这么计算. 运用类比法时,可创设与问题相似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与问题情形进行联系,在比较和类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 开展相应活动,在实践中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得到老师传递的信息之后,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通过老师设置的情境,获取知识形成的过程,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 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使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还需要让这个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其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以增强其动手能力.
生物信息学是综合计算机科学、 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学信息的交叉学科。数学作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已经成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高等数学是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 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 公式及方法, 更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解决生物信息学问题的能力。因而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 一门学科人才的培养, 进而会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现代化进程。笔者结合此领域教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生物信息学的专业特点从课前、 课上、 课后三个方面阐述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有的放矢。
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 尤其要注意重点内容的强调以及知识点的衔接, 使得一次课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而不是多个场景的组合。同时, 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交叉科学,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生物信息学的前沿发展动态与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融合,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阅读大量的科研文献, 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此外, 还要精心制作课件, 好的课件不仅要字体大小适中, 背景美观而不杂乱, 又要适当的加一些有趣的动画。对于高等数学这样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 小小的动画会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 间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做到内容简洁明了, 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高等数学下册来说, 课件的制作尤为重要。比如, 第一型曲面积分概念的引入, 不仅需要有准确的三维图像, 而且引入概念的过程也要提纲式地逐条列出, 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2多方位开展课上教学实践。
2.1 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多媒体的出现为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比如曲线与曲面积分的章节中, 很多问题都需要结合三维图像来解答, 在黑板上画立体图形既浪费时间, 又很难画得准确, 而利用多媒体则只需在课件中插入相应的三维图像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冗长的概念或公式, 用多媒体展示一目了然, 省时省力。多媒体虽然为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 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板书。比如, 具体的解题过程如果只写在课件上, 那么学生就只是观众, 在观看一道题怎么解答。而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书写每一步的时候让学生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那么学生就是参与者了。定理或公式的推导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上课时要做到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展示提纲和图像, 板书书写具体的解题和推导过程。
2.2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狠抓以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为主的“ 三基” 教学。高等数学虽然看起来很难, 但它实际上是由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交织而成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才能理解数学的精髓, 才能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的生物信息学问题。对于基本概念, 要用尽可能通俗的, 形象的语言或直观的图像来解释,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实物演示。比如, 莫比乌斯带的定义是单侧曲面, 这个概念用语言很难形容, 但如果用一张纸条演示一下, 学生就完全理解了。对于基本定理, 一定要在黑板上写下详细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了解怎样从一些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一个新的结论, 这样学生就不是在死记硬背定理的内容, 而是真的学会了。对于基本方法, 则要让学生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 多做练习还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3 注重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要坚持"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的教学原则,要做到精讲多练、 勤练。每堂课都可能会讲多个知识点, 多种类型题, 如果一味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往往只是“ 懂了” , 而不是“ 会了” 。所以在每一道类型题讲完之后, 要立刻找一道相似的题目,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 及时消化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且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将数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去。比如, 介绍了矩阵的概念之后, 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基因芯片的制备、 基因表达谱的数据格式等内容, 将基因芯片检测的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表达信息用矩阵表示出来了, 矩阵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基因在所有芯片实验中的表达水平, 每一列代表在同一张芯片上所有基因的表达值, 这样从一个矩阵就可以观察到不同条件下每一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了。除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练习之外, 在每一章或者每一个大问题结束之后还要开设习题课。在习题课上, 教师首先要总结这一部分所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 整体的把握知识框架, 这比掌握零散的知识点更有效。其次, 对本部分每一种重点的类型题都找一两道类似的题目讲解, 使学生在记忆开始模糊的时候重新回忆起来, 从而牢固地掌握本部分内容, 为开始新的篇章打好基础。
2.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等数学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这样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首先,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而已。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 要多多与学生交流, 在每一个知识点过后及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 如果没理解就再讲一遍。课下也同样要走入到学生中去, 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还可以跟学生谈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东西,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切身体验到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3 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高等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如果只是上课记住了, 课下就不再复习,那么所掌握的内容就会迅速遗忘。所以, 适量的课后作业是非常必要的, 几道习题几十分钟就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方向, 设计一些小的科研课题,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何利用学到的高等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物信息学问题。此外, 教师对n后作业的批改同样重要, 通过对每一份作业的仔细批阅, 找出学生犯错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在下堂课着重讲解, 那么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同时还要对做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高等数学作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物信息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科的建设, 而要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 就要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上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 重视基础内容的教学与练习,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在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见解.赤子,2009,4:45
一般来说,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就业指导;其三,心理健康教育;其四,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的评定等。本文就从这四个模块来分析大数据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方法,进而提出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一、大数据应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大学在管理和服务中汇聚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海量数据。而在大数据的工作模式下,这些数据不再以孤立、碎片及无序的形式存在,而是呈现出联系性、完整性及规律性的特点,并为大数据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服务等方面。第一,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大数据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出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预测性。学者刘辉[1]认为,大数据作为观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显微镜,能够客观记录学生的信息、精准分析学生的特征、科学预测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个性化。具体而言,学生工作者可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学习时的视频点击率、参与有关事件讨论的关注度,以及课堂教学互动时的活跃度等即时数据和关联数据发现学生思想行为的差异和学习兴趣的不同之处。此外,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可视化的多媒体技术将枯燥、乏味的数据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图表形式,进而揭示数据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如标签云和时间流等可视化技术的使用。因此,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思想轨迹的变化、学习的兴趣及心理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服务。学生工作者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指导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时常面临“一对多”的局面,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做到精准把握及服务效果的精确评估,亦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而导致教育效率低下的弊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模式,即勾勒出一幅新型化的“数字剪影”,以细分学生群体、总结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日益精细化,管理日趋科学化,从而摆脱过去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概言之,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工作者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多元大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矛盾与问题,使大学生更加认可、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2]。
二、大数据应用于学生就业指导
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一方面,学生工作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点与特长,以制定出较为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如现在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高等院校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与课程选择上更具有灵活性,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而使学生能够掌握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的知识技能。但是,大数据应用于学生就业指导时,有几点必须要重视。其一,要以大学生为本,防止出现变大数据手段为目的,本末倒置的情况。其二,由于大学生处于思想价值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其本身对于信息缺乏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所以,学生工作者要学会筛选、鉴别从大学生处收集的信息,去伪存真,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其三,大数据的分析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防止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以上三点,正是学者张家明[3]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一文中所强调的:“大数据分析要防止三脱钩与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大数据分析要努力增强科学性。”
三、大数据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数据在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在学校里面的所有行为,包括学习、生活、消费、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心理倾向及所表现出的原生家庭环境等都会以“事实数据”和“行为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工作者深入了解所管理的学生,并能筛选出特殊群体和心理问题易感群体,使其及时给予关怀与指导,从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另外,大数据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创新。如前所述,随着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校园网内存储着大量的学生信息,包括教务系统中的成绩信息、团学系统中的社团活动信息、图书馆系统中的图书借阅信息等。这些系统中所产生的大量信息,通过大数据的量化分析,可以挖掘出其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总结出规律性,摆脱碎片化,而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学生工作者利用大数据的量化分析技术,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提高精确度,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创新。反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创新,又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四、大数据应用于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评定
大数据应用于学生工作中的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的评定时,可使其评定结果更加精准,提升学生工作的效率。以校园卡所记录的数据为例,通过对参评者在校园内消费时间、地点及金额的统计,既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又可以推测其在学校的消费水平。接着,学生工作者将这些信息与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生源地、家庭成员构成、性别、年龄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在校内消费水平与上述因素是否具有某种关联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建立全体学生的常模参数。学者逄索[4]亦认为:“通过监测学生行为与常模的对比,可以及时诊断可能存在的隐患,用于发现学生突发生活困难或心理问题等意外情况的预警工作,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认定工作和心理危机处理机制。”
五、结语
大数据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协助学生工作者解决高校学生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难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及奖助贷的评定等领域都有巨大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可以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为学生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工作效率。
作者:党立刚 王永伟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5(9):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