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5 04:00: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篇1

为促进“太阳能利用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拟在2008年3月起与全国各有关单位联合组织“太阳能利用工”职业资格培训班。办班宗旨为全面提高本行业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服务于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事业,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将有关培训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根据《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标准》,参考统编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太阳能利用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分为传热学基础知识、太阳热水器原理和太阳热水器安装、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四大部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

二、招生对象

面向全社会,从事或准备从事太阳能建筑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和经销的人员。

三、报名条件

培训班共设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报名者均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

四、培训时间

共40学时,分为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五、鉴定方式

依据《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标准》,坚持“培考分开”,采取理论闭卷考试与实际操作考试并举的方式进行。考试合格者,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向农业部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申请鉴定,颁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相应等级的“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六、收费标准

报名费150元/人,考试费150元/人,培训费980元/人(其中包括教材、培训、鉴定及实习材料损耗等)。注: 单位内部培训的培训费也可根据集体报名情况商议确定。

七、报名办法

培训班可个人申报,也可单位申报。参加人员须认真填写《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申请表》(见附件1,复印有效),由所在单位盖章,邮寄至我单位,交纳报名费150元/人,不能按时参加培训者不予退款,但可参加下期培训。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100026)

联 系 人: 温老师、简老师

篇2

开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我国自1993年以来逐步形成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完整形态,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18年来,作为我国劳动生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有力地保障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序运行,满足了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引导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变革,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步成为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人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在肯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成效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鉴定对象的差别、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鉴定工作当前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突破。

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环境不健全。

1.法律、法规不健全。1994年7月的《劳动法》和1996年5月的《职业教育法》,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确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地位。各地和各部门也依据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如原劳动部颁布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等,上海市、云南省、陕西省、深圳市及济南市等地方相继出台了职业技能鉴定条例或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5月10日,“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指出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1658万人次参加鉴定,1393万人次通过鉴定获取证书,分别比2009年增长11.1%和13%。“十一五”期间,共有6893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5683万人次获得证书[1]。随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巨大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颁布的《工人考核条例》、《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出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提高职业技能鉴定法律层级,已迫在眉睫。

2.“证”出多门,资格证书管理混乱。同一职业资格认证,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行业协会、学会等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自行设置的准入门槛颁发不同的资格(执业)证书,各种考试认证机构竞相参与,造成了交叉认证、重复认证问题,使证书制度的效力大打折扣,令广大劳动者、用人单位无所适从,加重了人民群众和用人单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3.部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缺乏质量意识,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面临考验。质量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生命线,一些地方和行业鉴定机构贪多求量,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忽视鉴定质量会使证书反映的劳动者职业能力与企业生产岗位实际要求脱节,影响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4.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目前各地方人社部门都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当年各职业、等级的工资指导价,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对职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后无法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应的就业、户籍、社保等政策时没有适当考虑向技术工人倾斜,导致整个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氛围不浓,职工学技能、长知识的热情不高。

(二)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不到位。

1.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制不合理。目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采用大致按通用职业(工种)由各地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行业职业(工种)由行业鉴定指导中心负责的管理模式。在此管理模式下,存在一些通用技术工种与行业技术工种交叉的领域管理混乱,导致地方与行业鉴定所(站)矛盾重重,甚至出现为了争夺鉴定生源而不顾牺牲鉴定质量,出现违规鉴定、乱发证的现象。

2.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立管理混乱。目前我国没有一个针对不同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立标准,各地方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在设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时没有任何依据,导致鉴定所(站)设立后无法按正常考核要求开展工作。

3.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存在考培不分离。目前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未完全与培训单位脱钩,大多数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由于历史原因建在各企业、学校的培训单位中,职业技能鉴定单位与培训方融为一体,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考评与培训分离。

(三)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

1.职业分类、职业标准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企业)的需要。我国由国家职业工种目录、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和对应的培训教材等构成了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支持体系。企业日新月异的生产方式带来新职业、新工种的产生,现有的《国家职业大典》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建设更是有待加强。截止2010年年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只有1001个,而大多数的职业标准只能依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行业部委设立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这些标准与现代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严重脱节;职业标准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国家题库开发,直接带来了现有职业(工种)、教材、题库不被企业接受,培训和鉴定考试无法顺利开展。

2.教材及题库不完善,脱离劳动者和企业需要。由于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制造业技术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和商业、服务业分工的不断细化,部分职业功能在生产活动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原有教材、试题考核的内容与现代生产设备和岗位活动不匹配。教材、试题建设效率低,无法满足鉴定职业数量的需求。

(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联网查询,证书使用过程与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社会保障系统的互联平台等都未完全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滞后,已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

(一)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出台为契机,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2009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已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我认为人社部应尽快完成该条例的出台,重新修订已不符合现在要求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另外,国家应具体规定职业技能鉴定的各方面工作守则、工作流程,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过程;向社会公布必须持证上岗的具体职业(工种),规范用人单位的招用、录取行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工资指导价位的管理,引导用人单位在制定企业工资时向技术工人岗位倾斜。

(二)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管理,规范管理部门。

以国家人力资源行政部门为主,肃清各部门、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使用;明确地方技能鉴定机构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关系,以就业准入为要求的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由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逐步缩小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工作范围。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监管和指导,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制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工种)设立基本要求,规定鉴定机构设立不同职业(工种)的设备数量、型号,以及师资要求,提高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准入门槛;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要求,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操作流程,严把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管理;明确人力资源行政部门的检查、监督职能,对违规鉴定的鉴定机构或个人进行严肃查处。

(四)加快职业技能标准的开发,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教材、题库。

首先,应针对就业准备入的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进行全面更新,优先修订各行业中从业人员较多的职业标准,加大新职业的标准开发力度。其次,根据标准指导职业技能鉴定教材、题库的开发,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支持体系。

(五)加快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

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软件、题库管理软件、无纸化考试软件等,完善证书全国统一查询,证书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求职、招聘、工资、社保等系统的互联、互通,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的信息化管理、查询、使用,提高证书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推行体系认证工作,把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放在首位

(一)全面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提升鉴定质量

为深化对认证工作的指导,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的更加科学合理,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从工作目标、组织领导、审核小组、专家队伍、认证流程等多方面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方案。

按照方案中的规定,电子行业各职业技能鉴定站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成立专门的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编写包含《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流程》、《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文件》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其符合鉴定机构的工作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六个月的体系试运行,确保所建立的体系是高效率并且是符合实际的,经过试运行阶段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后,将有效的体系文件及相关材料上报部中心,向部中心的认证领导小组提出认证申请后,由部中心的认证领导小组及组成的专家审核组对其质量管理体系情况进行现场审核。

从4月起,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完成了包括中电集团54所、重庆职业技能鉴定站、中电集团38所、中电集团13所、四川职业技能鉴定站及中电集团10所在内的6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工作,并完成了对新疆职业技能鉴定站、中电集团18所、贵州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广西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认证申报审核工作。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广泛开展,一方面使得行业内的鉴定机构按照新构建的科学、规范、制度化的鉴定质量管理系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鉴定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维护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整体推进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建设。

(二)加强对鉴定机构的指导,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为确保行业内各鉴定机构职业技能鉴定行为的规范,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管理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要求,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写制定了《年度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责任书》草案,准备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年1月和行业内各鉴定机构正式签署,以此对各鉴定机构的工作流程进行必要的约束。

与此同时,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有效期限为三年的规定,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于8月份对行业内已到三年期限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了年检。经过年检确认有4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年检合格鉴定站,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格式上报,换发了新的《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铜牌。对于年审不合格者将坚决不予通过,并视情节给予不同的处罚,直至撤销鉴定资格。通过采取鉴定机构年检等措施,促进了鉴定机构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建立起了长效的奖励退出机制。

此外,制定了二级鉴定机构的管理监督办法,积极做好二级鉴定机构的备案工作,完善了各二级站责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的备档工作。对二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工作监督力度的加大,进一步规范了二级站职业资格相关工作,确保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维护了电子行业资格证书公信力。

(三)加强鉴定质量监控回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鉴定站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状况,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开设了专用邮箱,建立了交流平台,可以及时的与各鉴定机构取得联系。同时,中心要求各鉴定机构要对下属的二级站的鉴定质量进行“质量问卷”调查,各二级站要直接面对考生进行“质量问卷”调查。

此外,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还扩大回访的范围,加大回访力度,亲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回访调查。截至到11月30日,参与质量反馈的人数达到4,552人次,其中工作满意率为99.1%,工作不满意率仅为0.9%。

总结各方面的反馈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员普遍认为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体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鉴定工作到位、规范,鉴定机构及部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认真,能够耐心并准确的解答考生的各项问题,责任心强;在考试方面,绝大部分地区的理论及实操考场秩序良好,监考老师工作细致严格,相关考评及督导工作到位,记录认真,评分公正,考务工作正规、严谨,透明度高;在试题方面,绝大部分考生认为试题难易度适中,理论试题能与书本结合,实操考试能与实际工作相关联;网站则有着内容全面、信息及时、更新速度较快、证书查询功能简便快捷的特点,也受到了广大参评人员的好评。

在中心的鉴定质量监控回访工作中,通过留言反馈,也发现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考试试题理论多于实践、应该多与实践相结合,同工种的历次考试间及各工种间的试题难易不均等。中心认真对待每条回访意见及建议,根据意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听取建议积极改进相关工作,认真解决和回复了所有回访中的问题和留言,确保了工作不留死角。

在鉴定质量监控回访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简单地询问学员对鉴定工作是否满意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反馈,进一步征求广大学员和社会各界对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改进工作。鉴定质量监控回访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各界对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看法,及时纠正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不良行为,提升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形象。

二、规范了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维护职业资格证书公信力

(一)加强资格证书核发管理,规范管理流程

为了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于4月份下发了《关于规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作管理工作流程的通知》,并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用新版职业资格证书,将鉴定合格人数与证书核发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加强证书核发管理,从严把握职业资格证书申办程序与核发流程,切实维护了电子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二)规范职业资格相关活动

为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2007〕73号)有关精神,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严格要求行业内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规定组织实施电子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建立起了区域负责的质量监督机制,实施质量定期通报制度,对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实行严格的年检、评估、审批制度,推广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善奖惩退出机制。对国家职业标准的执行和国家题库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专项检查。坚持质量现场督导制度,严格规范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派遣、使用和管理制度,强化对鉴定现场特别是实操考核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和完善了行业内鉴定质量的投诉举报措施,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逐步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目前,行业内各鉴定机构的质量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考务管理程序也日益严格,促进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坚持科学人才观、维护电子行业人才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了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支持体系。

(一)加强四支队伍的建设

为确保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积极加强行业内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了鉴定机构管理人员学习制度,积极组织各鉴定机构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并逐步在行业内推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同时,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还专门成立了“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确保每一职业有3—4名左右的专家队伍,其中有1—2名具有丰富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骨干专家,其余专家也在该领域的专业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优秀的专家队伍在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职业培训教材编写、考试试题的编制、考评人员和师资的培训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此外,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质量督导员是开展鉴定工作、保证鉴定质量的重要力量和关键。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和队伍建设,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不断的加强考评员、质量督导员队伍的建设,把好考评员、督导员人选的入口关,严格控制标准和条件的同时,建立、完善了系统的考评员、督导员培训制度,并构筑了严格的考评员、督导员管理制度。

年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了三期电子行业特有工种鉴定考评员培训班、一期高级考评员培训班和一期质量督导员培训班。每期考评员、督导员培训班的举办,都得到了各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各职业技能鉴定站和IT企业的高度重视,均积极选派学员参加。

培训班得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就国外职业教育基本概况及其借鉴、我国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与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在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工作中的作用,以及电子行业特有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实操考核要点及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培训班,邀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张副主任出席。亚男副主任传达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辽宁会议的有关精神和张小健副部长的讲话,介绍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特点和现状,指出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三个转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根据与会学员的反馈,大家一致认为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督导员培训班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好,授课专家的讲解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贴近鉴定工作实际,突出特点,精彩深刻。学员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了解和借鉴到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五期培训班共培训了181名考评员、89名高级考评员和54名质量督导员。目前,电子行业已建立起了一支拥有4611名考评员、578名高级考评员和215名质量督导员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队伍。

随着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重视的不断加强,考评队伍不断扩大,进一步规范了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流程和考试标准,提高了职业技能的鉴定质量,对于推进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向高质量、深层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修订国家职业标准,编写新教材

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始终紧抓职业标准、培训教材等基础工作,遵循统一开发的思路,促进了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保障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了更好的加强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建设,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重视电子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与修订工作,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对于《通信交换设备调试员国家职业标准》和《通信设备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两项国家职业标准,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并于10月30日和12月22日分别召开了《通信交换设备调试员国家职业标准》碰头会和《通信设备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审定会。会议期间,对现行职业标准的内容、格式等的规范性进行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交换意见、改正问题,力争做好电子行业特有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制定和修订工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石。

此外,教材编写工作稳步推进。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电子设备装接技术》和《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等三本职业技能培训教材。这些教材内容注重鉴定工作实际需要,兼顾专业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已在信息产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广泛使用,受到了培训单位和学员的好评。

(三)改造技能鉴定考试题库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了组卷规则,简化了程序,使组卷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提高了题库的权威性。计算机装调、无线电调试、电子设备装接、无线电设备机械装接和印制电路制作五个工种的理论试卷专家命题工作已全部完成。目前,电子行业已经建立了计算机装配调试、网络设备调试、电子设备装接、印制电路制作、半导体芯片制作等主流职业的考试试题库,进一步扩大了国家题库的职业覆盖面,夯实了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能够更好地为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支撑。

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的来看,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数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鉴定工作发展态势良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稳步推进,鉴定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鉴定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电子行业职业技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比较突出:

一是个别鉴定机构对鉴定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与时俱进,诸如鉴定机构在考核过程中鉴定行为不规范、监控不严等现象还偶有发生。

二是鉴定工作开展还不平衡,鉴定业务指导还有待加强,鉴定服务质量还有待改善,管理人员队伍从数量到水平能力均有待提高。

三是鉴定质量管理略显粗犷,不够细致,缺乏有力的措施,高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手段还有待完善。

篇4

职业技能鉴定(以下简称鉴定)是对职业技能水平的标准参照型考核活动,由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测量和评价。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凭证之一。目前,全国已有近亿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和职业院校学生都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随着获取职业资格证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也越来越关注,研究如何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基本涵义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命,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鉴定质量。鉴定质量是指职业标准与教材、命题与题库、考核与评价、证书核发与管理、鉴定机构、鉴定场所、仪器设备以及考评人员(含监考人员)、管理人员、质量督导人员(这几类人员统称为鉴定工作人员)等工作(或活动)与内容(或结果)质量之优劣或程度之高低。其内容主要分为过程质量和内容质量两个部分。过程质量是指上述工作或活动的程序与环节之优劣或所达到的程度;内容质量是指上述工作于活动的结果与效果之优劣或所达到的程度。

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何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的构建依据鉴定质量评价的过程和内容两个部分来进行,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国家职业标准作为鉴定工作的指导原则

要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相关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是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和题库建设和命题的依据。在标准选用上优先选择国家职业标准,对于没有建立国家职业标准的,考虑选择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对于还没有标准的新兴职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尽快组织行业专家制定职业标准,建立技能鉴定试题库。

199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颁布了调整后的《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和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专家力量,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制订和颁布880个国家职业(工种)标准,完成188个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又编写了《专项职业能力鉴定规范编写要求》。目前,已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国家职业资格五、四、三级题库涉及128个职业、330个题库,国家职业资格二、一级题库(卷库)包括75个职业、1061套试卷、42个题库。

2.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制度建立

为了更好地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制度,鉴定机构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流程,并合理设置鉴定工作组岗位。典型的技能鉴定流程是:向上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上报鉴定计划,组织人员报名,进行考前技能培训,安排并实施鉴定,鉴定后的成绩上报,证书发放和档案文件整理。为完成技能鉴定各项工作,需要设置工种负责人,鉴定组、培训组和服务保障组等岗位。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该制定具体工作管理制度或者规定,包括依据职业标准制定考评组组成制度,考评员聘任制度、试卷管理制度、鉴定场所管理制度、考场规则与考评员守则、鉴定报酬发放规定等。明确鉴定工作人员的职责,包括各职业工种负责人岗位职责,考评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准备人员岗位职责以及质量督导人员岗位职责等。

3.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关档案材料的收集与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注意进行相关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保存,定期对档案材料进行整理与存档,满足鉴定机构自身的查阅需要和上级部门质量督导的要求。一般来说,可以按年份或者期数来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情况来看,一般按照学期来进行材料的整理归档,这样能与教学工作的周期相统一起来,方便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材料主要包括:鉴定前的计划申报和资格审查工作材料,实施技能鉴定的安排表、试卷等相关材料,实施鉴定后的成绩汇总表、证书发放和报酬分配等材料以及其它材料(如质量督导检查报告、考评员培训材料、调查问卷等)。

4.切实推进质量督导人员的质量督导工作

质量督导人员是受省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委派、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考务管理与证书管理,实施鉴定活动现场等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的人员,执行权限范围内的质量督导工作。督导人员要定期进行督导情况总结和汇报,提出改进意见。

三、当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学校重视度与企业认可度不够;鉴定机构身份不明确,考评员的“轮换、回避”制度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鉴定机构中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够具体和细化;试题库陈旧,偏理论轻实践,偏广博轻专能,试题水平也参差不齐;考评人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控制评判误差;考评方式陈旧单一。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1)要保证职业技能鉴定与上岗培训很好统一和衔接,首先,职业标准要与企业实际相统一,这就要求制定职业标准的专家团包括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同时,也要求各行业职业工种尽量细分,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职业标准。其次,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好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针对一般鉴定机构考评员都是教学(或生产)与鉴定任务并重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考评员公共资源库,各鉴定机构之间加强联系,采取鉴定机构之间互聘考评员的方法来贯彻“轮换,回避”制度。(3)明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和岗位设置,细化人员分工和具体化岗位职责。(4)国家、行业或者地区组织建立或完善试题库,根据各行业领域进行具体细化。(5)考评员培训工作要落到实处。结合现有考评员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完善管理制度,为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高水平的考评员队伍提供保障。同时,要对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6)进行考评方式改革。比如,进行机考、模拟考试、仿真技术开发等,丰富考试形式,加强试题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2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形式

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全国全省统考,目前已有18个职业;第二类是车工、钳工等通用工种的非统一鉴定,由经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实施;第三类是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智能化考试,考试合格者除了核发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合格证书外,目前有计算机新技术、网络管理员等6个职业同时核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途径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低到高分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五个级别。报考者可以按照各级别的申报条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参加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技能鉴定档案管理问题

4.1信息化管理不到位

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立初期对信息化要求不高,那年代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职业技能鉴定以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普遍没有建立。如今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已经非常普及,智能手机终端已经能够上网查询检索各类信息,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实行无纸化办公,职业技能鉴定档案电子化管理势在必行。

4.2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建设需要加强

证书查询系统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要采取得力措施,抓紧做好。

5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对策

(1)要加快职业技能鉴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历二十年发展,年鉴定量逐年递增,2012年全国鉴定人数达到一千七百多万人次,表明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与日俱增。如此众多的鉴定量,不实行鉴定档案信息化是很难查询检索档案的,即便保存纸质档案,查询检索也做不到。

(2)尽快开通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联网查询系统

据了解全国2013年底职业技能鉴定入网数据达到7700万条。年鉴定1700万人,入库才7000万,数据入库比例令人不敢恭维。推动证书查询工作有常规查询向电子化Internet查询转换,一方面对新增的证书数据要即时入网,另一方面,仍然要抓紧整理历年证书数据,力争实现证书信息全部上网、提供全口径查询的目标。

篇6

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的要求,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需求。

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是考试与培训分离的制度,它由学校或相关培训机构对学生或职工进行培训,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进行组织考核,全国统一发证。这种多方共同进行的制度,有利于保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客观性、社会性和权威性。

2.技能鉴定对教师开发新型教材的指导作用

新型教材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以工作任务为主的知识体系。它是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程序为逻辑而建立的,其知识体系应该是串行的;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体系,以工作体系为主建立的教材。新型教材需要以国家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标准,把鉴定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原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新型教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一体化教材、行动导向型教材和项目引领型教材。

行动导向型教材是指将理论知识糅合到技能训练中,它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等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具体的操作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都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衔接起来,使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

项目引领性教材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等六步法,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掌握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工作过程的全局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与工作过程相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选择要紧扣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

3.技能鉴定对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指导作用

传统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助的。教师强行将知识内容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是无奈的,对学生来说是“要我学”的被动组织形式。

新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的,教师起导演和指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项目或任务完成学习内容,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通过导演把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贯彻到学生的学和做中,做到“在做中教”。老师和学生成一体,对学生来说是“我要学”的主动组织形式。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每个工种都有规定的大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认真研读该大纲,理解大纲,把大纲的要求贯穿在教学内容中,要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将学生掌握的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分解成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再将它们转化成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中。

4.技能鉴定对开发习题库的指导作用

技能操作试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操作技能比较强的工种,像机械类工种、电气类工种等,采用现场操作方式,学生根据所抽取考试试题要求,完成相应内容的动手操作。考评员根据要求现场监考,根据学生操作时的各种情况和完成操作的结果给出相应分数,有时会把一部分基本技能操作用笔答形式完成。另一种是操作性比较弱的工种,像物流师等工种,采用纸质笔答形式,学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用笔答的形式完成操作考试、试题的答题工作。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每个级别的工种,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收集相关材料开发题库,供学生复习。因此,教师开发题库具有重要意义。

5.技能鉴定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已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融合到了平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对有关鉴定题目的收集和整理,用专用的笔记本进行记录,并经常复习。

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必须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不同工种的要求学习,要会分析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根据要求进行学习和复习,特别要完成老师收集和开发的题库,对每个复习题要充分理解和掌握,不管题型如何变化都能适应。

6.技能鉴定对学生管理的指导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64 -02

一、引言

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考试,具有考试所应有的共性特征,它又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特定手段和特定目的的考试。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企业内工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类准备就业人员,踊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通行证”,已经成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新观念,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有效的就业培训制度。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近7千个提供技能鉴定服务的鉴定所(站),形成了一支14万人的考评员队伍,有6000千万人次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新形势下职业技能鉴定也面临着规矩不全、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的、积极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

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我们认为是通过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去整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现有的管理、鉴定、技术资源开发等,及时地为“三方”(鉴定管理部门、教学培训单位、鉴定对象)提供准确、有效、实用的数据信息,及时调整各类偏差,其本质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管理,提升履职能力和增强服务功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围绕全面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的需要,重点开展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落实职业院校双证书试点工作、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在线统计工作、进一步推广应用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促进考评人员培训与管理工作、加强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鉴定的技术服务六个方面技术支持和服务,都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应该主要包括鉴定手段创新、建立鉴定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这是新形势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客观需求和重要举措。

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对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规范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软件进行鉴定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网站开辟信息、沟通交流的渠道等,对于规范鉴定工作管理,增强鉴定工作透明度,提升鉴定工作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以计算机软件作为题库管理工作平台,利用计算机系统组建一个规则系统,以试题为资源,为一定的考试提供内容等值、质量稳定的试卷,实现高效、快捷、频繁地使用技术资源,提高技术资源使用的规模效益。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技能鉴定涉及职业(工种)广,参加鉴定人数多,考场分散,考试频繁。引进高新技术考试平台、创新职业技能鉴定手段、实行鉴定业务微机化管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探讨

(一)从职业技能鉴定对象来看

职业技能鉴定主要工作领域除了参加社会短期职业培训待业人员外,还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和各级正规职业院校毕业生。针对不同的工作领域和鉴定对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运行方式也体现了不同工作领域特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由于职业技能鉴定不仅涉及到几十个行业的千百个职业(工种),还涉及社会待业和在职的广大劳动者,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手段,为各类鉴定对象提供多种服务。例如:在网站上公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工种)的培训计划、鉴定文件、职业标准等,对各类鉴定对象均能详细了解参加本职业(工种)鉴定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增强其技能提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和形式来看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在鉴定内容及方式上将职业的要求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或无纸化考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涉及到的行业面广、职业(工种)繁多,这就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探索多种鉴定方式,积极创新鉴定手段,更好地提供鉴定服务。例如:在化工行业实行技能考核模拟仿真操作,利用仿真系统模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和问题,增强职业技能鉴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三)从职业技能鉴定组织管理来看

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实施系统是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两大支柱和组织保障。它包括职业技能鉴定的行政管理系统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技术支持服务系统两部分。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组织管理统一标准,建立起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化运作方式,就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辟上下联动、管理整合、信息互通的技术通道。例如:已建立的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涵盖了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培训、国家题库、考务管理、信息统计等业务领域;服务对象包括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等,同时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四)从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来看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核心是质量,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确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就是要建立上下、内外协调联系的机制与渠道,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例如: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将鉴定所(站)管理、考评人员管理、鉴定命题管理、考务程序管理和资格证书管理等五个方面串联,使这五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整体。

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可以分远期与近期方案,远期方案主要着重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近期方案主要从实际出发,以急用、够用为建设宗旨。

(二)人员培训略超前于软硬件建设

队伍建设问题是职业技能鉴定事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也应遵循“先人后事”原则,只有当职业技能鉴定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达到一定的程度,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才能彰显成效。

(三)超前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因此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应注重超前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总体原则是以实用、够用为主,但也要考虑技术的超前性,特别是不能出现刚刚建设好就成为淘汰品,至少要保证在近期内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

五、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成果及设想

我们按照国家“十五”期间提出的“应用主导、面向市场、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信息化24字方针,积极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网站

为了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提高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知名度,我们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网站,实现了89年以来的职业资格证书、98年以来的技工学校毕业证书网上查询,鉴定政策文件网上公布、鉴定表册、资料网上下载,鉴定监督举报网上公示等,下一步将优化网站结构,充实内容,加大信息量,逐步实现网上报名、网上模考等。

(二)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无纸化考试软件

我们针对职业技能鉴定特点,自主开发了无纸化考试软件。经过近1年的试点运行,现已基本实现了职业学校、鉴定所(站)的通用职业(工种)理论无纸化考试,有近5000人通过这种方式参加了理论考核。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增加鉴定结果统计分析功能,逐步实现鉴定对象不但能及时了解理论成绩,更能详细了解到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促进教学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接轨;增加远程监控功能,统一监控无纸化考场,并对考场的情况进行精确的记录,最大限度地去除人为干预的因素,充分体现职业技能鉴定客观、公平、公正。

(三)开发了网络考务管理软件

我们在认真学习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规程的基础上,开发了符合目前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理念的网络考务管理软件。通过软件的使用,从申请鉴定、考场安排、考评员派遗、考场记录、成绩登统到证书核发等信息均有记录并随时备查,实现了工作流程上的分工合作,互相监督,体现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全程控制、全面管理和全员参与。我们还将鉴定中心现有标准、教材、复习指导丛书等资料信息全部输入软件,为建立培训鉴定一体化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在软件修编的基础上,在网站上挂接,逐步实现各辖市(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市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统一鉴定考务网络管理,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必将开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新局面,职业技能鉴定事业也必将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金健.当今信息技术产业化与技术进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篇8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以具体职业的某一等级所需知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职业道德等要求,与相关工种关系等作为考核标准,测试考生是否达到等级标准规定的要求。其难度标准不是以考生的通过率来确定,而是以所要求知识和技能量(掌握多少、反应快慢等)与质(复杂程度)的特征来决定。类似一把尺子,具有达标性。因此,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是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行业工种的不断增加,国家职业技能题库试题也相应地应该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有所变化和增加。

一、我国职业技能试题库现状

一是部分工种的考核试题比较陈旧、知识单一,适应不了部分行业的发展需要;试题标准显得滞后、内容陈旧,严重影响了考生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部分工种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例如:计算机操作员、维修电工、汽修和数控车工等工种,而题库更新较慢,无法与时俱进,常常会使被鉴定者对技能鉴定考试有怨气,对证书的含金量产生质疑,这也直接影响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声誉。

二是考核内容过于狭窄,常常只针对某一个岗位,而针对一个岗位群的内容很少,含金量比较低。考核内容过于片面,也严重影响鉴定工作的实施。

三是受业务水平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较低等出题人个人因素的种种制约,导致试题比较片面,不能大众化,这也是导致我国鉴定题库不完善的一个表现。

以上这些问题都给鉴定工作带来很多不利于发展的影响,造成技能鉴定结果的误差,因此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是急需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积极推动题库建设,完善国家题库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家题库初、中、高级和技师以上试题资源总量分别达到了163个和97个职业。但是,职业资格鉴定工种的扩展范围还不是很不平衡。因此,需要不断地推动国家题库的新发展。建立覆盖面广、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强的国家题库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第一,加快更新现有题库资源的资源修订工作。对已开发题库中鉴定规模大、工作内容更新快的题库进行时时修订。加快题库开发速度,提高题库的时效性是一项长期的不可中断的工作。

第二,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对尚未开发题库的职业,应注重地方试题资源的整合。不断探索我国国家题库开发新模式,积极引导和规范地方题库开发工作。借助网络平台等先进手段,开通多种试题资源征集渠道,整合地方、行业和相关企业的试题资源。吸收有积极性的社会各方力量及企事业单位技术专家参与到国家题库开发中来,形成共同开发的格局,充实国家题库的资源。

第三,加强命题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扩大国家题库的覆盖范围。

第四,严把题库质量关。质量是鉴定工作的生命线。题库建设要严把质量关,为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选择对就业贡献大、对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大的职业作为国家题库重点项目,在开发思路和方式、题库数量和质量上都以高要求来严格执行。

篇9

一、加强我院职业资格鉴定的基础性工作建设。

加强了职业技能实训、鉴定室建设,协助国际商务学院进行了保育员实训场所的建设、经过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对材料的审核、现场评审等环节,最后批准我校增加保育员初、中、高级鉴定。职业技能实训设备的投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协助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申报汽车修理工工种鉴定许可准备相关材料。满足了“课证相融”、“以赛促教、以考促评”的教学实训需要。组织开展了第三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暨第五届职业技能能手大赛活动。在各学院、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人人赛”、“班班赛”、“决赛”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职业技能大赛精彩纷呈,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大赛中,全校共有35个专业、38个技能项目参赛。同时积极协助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技能竞赛的网上报名,如全省振兴杯比赛。

二、严格考务管理,不断完善考务制度。

随着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考务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组织鉴定考试的每一个环节中努力做到:

1、严格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各项政策、标准进行技能鉴定工作。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完成技能鉴定报名、 管理、 查询、 报表、 存档工作, 以及学生技能档案管理、查询、 报表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2、考试前均对监考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明确任务、目标、职责。在选拔监考教师上认真挑选,把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的教师挑选出来承担监考任务。个别失职的监考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并在其后的监考中不再安排其担任任何监考工作,在学期测评中记事故。在考生中开展考风考纪教育,使学生端正考试态度。

三、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本学期共组织1134名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其中“双证制”招录学生考试餐厅服务员718人,客房服务员104人。保育员17人、加工中心操作工33人。新职业考试电子商务师90人,育婴师172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们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方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1、根据新设专业及国家公布的职业工种,积极申报新的鉴定工种

2、结合新工种的申报需求,进一步加大考评员的培养力度。

3、稳抓基础建设,进一步规范我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档案管理工作。

篇10

随着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未来几年是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的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教学型教育,承担着为中高端产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能否实现职业教育技术培养目标。因此各类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都在各自的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院校实际的实训实践条件,经过多年摸索所积累的经验而形成;与院校长期合作的企业的具体要求;但是,很少有高职院校明确提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来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求职业学院全面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是坚持双证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也是对职业学院毕业生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一次考核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工作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是各职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鉴定的依据。而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四个部分。事实上,国家职业标准本身就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最好的依据之一。依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通过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更能适应企业“岗位群”的需求,也有利于企业规范生产技术行为。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图 1 所示。

一、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不够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领域中对国家的职业标准认识不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一般做法,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没有反映出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学特点,实训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严重脱离,也没有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脱离现代制造的发展。近年来,一部分职业院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增大了技能方面训练的力度和强度,但这些改革基本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把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与规范渗透到教学体系中去,没有把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当作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来要求,而且每个阶段的实训教学各成体系,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教学内容没有衔接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因此,当学生需要进行技能鉴定时,不得不对相关知识重新进行系统培训,加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考评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就是考评员,鉴定工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考评员队伍素质高低。以职业技能资格为要求的实践教学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本身的技能水平不够,无法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就要打折扣,难以承担考评任务,严重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的建设。

(三)不求鉴定质量,只求鉴定数量

部分职业院校把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作为创收的途径之一,过于强调鉴定数量,把学生申报环节当作工作的重点,对其他监管环节如考核内容、标准、师资等疏于管理和建设,鉴定质量大为缩水,使学生毫不费力就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毕业生所掌握的生产技能水平根本达不到技能等级,导致企业不认同学校鉴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实操技能考核环节时间长

实践教学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而实践考核是学生进行模具装配及调试,考生需操作多种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的加工,实施过程中实践考核时间较长,一个工种需要较长工时,给考核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加上实训设备的不足,在一定情况下也影响到模具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

二、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切入点

(一)实践性的教学必须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职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即以相应职业资格考核的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

(二)实践性的教学不能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唯一依据

职业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在“理论够用,技能扎实”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就业创造条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训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此,专业课的教学不能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唯一依据,必须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和现状。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可以以鉴定结果衡量,但不是唯一依据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否符合相关岗位的要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是客观公正的,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效果的评定。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等,以求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和科学规范。

三、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策略

(一)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以模具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根据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重新评估,确定教学对象及内容、技能要求、实训作用和实践场所,按知识积累与技能要求衔接,形成阶段实践教学序列。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和行业职业的技能鉴定站,从2008级学生开始在实践教学中慢慢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规范,使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涵盖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学生在“教、学、做”中达到了模具行业相应的职业标准。实践证明,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国家职业标准,有利于凸显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突出职业标准,适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首先,开展企业调研,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比较分析与论证后,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明确专业岗位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典型冷冲模的制作与装配项目所覆盖的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完整,具备了模具生产的岗位能力和素质,包含了模具钳工、机加工、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技能,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确定以典型冷冲模的生产项目作为载体,以典型冷冲模的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生产全过程三个阶段技术应用出发,参照模具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职业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构建以基础技能实训、模具专项技能实训、冷冲模(塑料模)制造与装配实训、模具综合技能实训为主干的教学体系,把模具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考试大纲分解贯彻到各实训的教学项目中,在质量考核上,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作为实践教学考核,以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作为考核目标。

在每个实训阶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分别设立不同的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最终达到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要求。基础技能实训:将零件机加工技术,测绘技术与模具钳工技能通过教与练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模具专项技能实训:模具结构,数控技术,特种加工,主要学会各种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模具核心技能实训:主要训练装模、试模和调模;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包括成型设备的操作、产品质量的分析等,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实操部分以考核装模、调模、修模技能为主。通过以上系列、阶段性实训锻炼,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成熟的“职业人”。

2.以国家职业标准规范实训基地建设

在不增加大的投入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发实训基地功能,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建设实训基地,根据职业的需要,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的配套设施,如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工量具和机床部件,使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围绕规范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项目,同时扩大职业资格鉴定站(点)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3.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考核体系

职业资格鉴定是对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评价,是职业教育与企业沟通的必然渠道。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突出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规范要求学生,因而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如果只是纯粹的实训,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得过且过,学生发挥不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正因如此,我国职业院校全面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使学生一毕业就有能力上岗,毕业证只代表学生学业课程合格,而职业资格证书则代表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学生在校通过系列的、阶段性实操强化训练,全面地掌握各种加工技能,实训结束后即可开展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学生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保险,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胜任工作。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能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准入为基础,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当满足人才市场、企业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行业职业技能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实训体系。职业技术院校在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制定技能鉴定标准的同时还可获得大量的来自生产、管理等第一线的行业标准、技术要求和职业规范,加快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零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