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7 00:39: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酒吧培训心得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酒吧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在酒店餐饮做服务员的实习心得。年月30实习结束了酒店餐饮服务实习心得体会:对于酒店管理来讲,服务水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酒店服务的生命。

酒店服实习心得体会自从年月底到新中源大酒店学习,在酒吧工作这三年里,人的接触面也很多,从我一生下来认识了很多的同事,我不管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好,千万不要害怕,因为我相信我自已是做到的每一份酒吧工作等!

酒吧的学习,我在酒吧就是年月份进了酒吧,我来酒吧工作了几天,酒店副总经理帮酒吧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在19楼吧台培训酒水知识,我很认真听,认真做好笔记课程的重点知识作为一名酒店吧员工,一般的酒水名称都要认识熟记。同时对有存在的疑惑做好记录,课间和下课之后向老师请教,解决了重多的疑惑。

餐饮部在新中源大酒店分为中餐厅、西餐厅和咖啡厅,我在酒吧工作时对公司员工和领导都很好,做什么工作都要团结、合作的精神。我用敬岗爱业精神用实际行动必须将自已作为企业发展状大的坚实基础,我在这三年里学习到的东西很多,是我自已用头脑去想的去学的现在学到了东西对以后到别的地方去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对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心得体全就是这样,认认真真的工作,开开心心的生活。

这一次出来实习酒店管理教学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我们的老师在酒店管住我们,我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找老师沟通与交流,我现在专业管理酒店服务行业,在酒店实习也学到很多关于酒店的,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酒店各部门的知识,我现在实习结果了,我要调整一下自已,我在新中源大酒店爱岗敬业的服务是我是我本人应该做到的,我作一名酒吧工作者,我还学到了其他部门的一些专业性的知识,我的心得就是这三年的学习很快就过去了,感觉很充实,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

篇2

2、他们可以连续几天甚至一个月看不到人,即使离职了,也不会有人知道;

3、他们生活自由,来去自由,没有人管,没有人理会;

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时间管理往往是一塌糊涂。他们可以黑白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工作;他们可以不分主次,一分钟前在写申请报告,一分钟后可以去打麻将;他们可以随心所欲,除了定期回办公室汇报的时间外,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让他们关注自我管理,他们认为毫无用处;向他们灌输象限时间管理法,他们嗤之以鼻;给他们说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说搞定销售任务就行了。他们是时间管理的“三无”人员:无时间管理观念,无时间管理方法,无时间管理心得。

作者认为,时间管理是现阶段业务员最为欠缺的能力。一句话说的很实在:上帝是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也许现在你有些觉得不公平,但时间最后会给你满意的答案。出身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条件不一样,但时间一样。你可以用时间来弥补出身、背景、条件,正是因为这样,时间对于我们是宝贵的,因为时间可以创造一切。在做业务员的时候,作者被同事认为“三无”人员:无趣,无味,无聊。当他们在餐馆里面大吃大喝的时候,我都是在外面快餐店迅速解决,然后不停地走市场;当他们在KTV放声高歌的时候,我已经规划了月度工作,并开始执行落实;当他们在彻夜“垒长城”的时候,我都是在所租房子里面,不停地撰写营销心得体会。也正是这些文章的发表与转载,得到了猎头公司与同行的称赞与认可。可以说,我现在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与我的时间管理方法是分不开的。在这里,作者向各位营销同仁介绍一些自己的时间管理办法,这些不是教科书般的时间管理办法,而是作者从实践中提炼出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启发。

1、每日工作记录本

在作者的手提包里面,一年365天都放着一个笔记本,就是每日工作记录本。这个本子上面是按照日期撰写的,每天工作规划与总结。每天晚上,我都会把今日的工作规划对比一下,看一下哪些任务完成了,完成的效果怎么样,有什么心得体会。哪些任务没有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需要不需要再去追加时间完成。我记不清是谁讲过一句话:当你将完成的工作任务划掉时,可以幸福十秒钟。说句实在话,当你翻开记录本的时候,发现上面密密麻麻横线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自己成长的足迹。

另一方面,除了今日工作回顾之外,还有明天的工作规划,将明天所要完成的工作列出来,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中午吃饭的时候,晚上吃饭的时候,拿出来,对照一下,看看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没有搞定,这样一天下来,可以利用记录本逼迫自己去干活,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记录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别小看了这个每日工作记录本,它能够使你的工作变得有序而高效,特别是业务,很多时候不是在赶车,就是在赶路,接到布置任务或者作业电话以后,一转身,就会忘记,到了真正要汇报或者交作业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2、晚上的时间如何度过

篇3

一、企业环境的营造

酒店管理培训期间人事部经理带领我们参观了酒店的总统豪华套房、商务标间、女式房等,酒店规划别具匠心,尽显尊贵高雅。201间装修豪华、宽敞舒适的客房,品味出众的室内布置,一应俱全的客房设备设施加上人性关怀的服务必为宾客的居停创造完美效果。

装饰考究、雅致谧静的行政楼层,提供了宾客所需求的个性化服务。17间华贵绮丽的中餐贵宾包厢及格调清幽的散座大厅,典雅清新的西餐厅,朝气蓬勃的动感酒吧,气派豪迈的宴会厅及功能齐全的会议室再配以巧手烹制的创新美食,加上专业体贴的服务,定能为宾客提供时尚餐饮新享受。酒店专设健身房、全天候室内游泳池、丽花皇宫夜总会、芬兰湾桑拿洗浴中心等缤纷多彩的休闲娱乐设施,辅以细致入微的专业服务,定能为宾客的下榻带来全新体验。

二、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来到酒店,穿梭于电梯里、餐厅道、员工活动室……满意、服务与微笑、速度、诚意是他们的理念,特别是他们的员工餐厅有这样两句话:“注重细节,提升服务。加强巩固,提升服务”。酒店的员工热爱酒店,关爱客人,体现了酒店宗旨,管理注重细节,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方式。

淋漓尽致。

三、企业的管理

企业管理要满足顾客,实现营销目标,不能孤立只是考虑某一因素和手段,必须从目标市场需求和营销环境特点出发。通过与各位同仁的交流学习,我有所领悟:

1、环境营造对消费环境不断创新,要有严谨、细致、敬业、专业的理念。

就像员工餐厅管理,天天处理、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每个岗位都有责任人,相互监督、督促,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足以营造出良好的消费环境。

2、市场营造“心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把蛋糕观念变成面团观念,主动征求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通过座谈、听取意见、沟通信息来和客户联络感情,借用顾客的言语为酒店做免费的宣传广告,为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客户市场。

篇4

(分管各部门的具体防火工作)

二、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1、把消防安全工作列入本酒吧安全工作的重点。

2、利用每日开例会的时间,教育员工加强消防安全知识、防范意识及讲授有关防火知识,告知在火灾发生时应如何使用灭火器材,如何逃生自救,如何参与救助等知识,使每个员工都能做到“一熟三会”(熟悉消防器材,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组织人员疏散)。

三、落实消防安全工作的各项措施。

1、在酒吧现场醒目位置张贴防火警示牌,在场所过道处张贴“安全出口”标志。

2、所有通道严禁堆放杂物,确保通道畅通。

3、在场所各个区域均安置灭火器材。

4、掌握酒吧内部消防设施的布局,消防栓的位置,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在发生火灾时能快速准确的组织防火灭火。

5、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是否正常、灵敏,并做好记录存档。 织梦好,好织梦

6、发现有异声、异味、异色时,要及时报告上级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7、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安全原则,配合组长、副组长落实各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制。

8、当发生火灾时,应保持冷静并迅速报警,讲明发生火灾的具体地点、位置,燃烧物质及火势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取就近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电器着火时,应先关掉电源;在场的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所有成员应引导客人进行安全疏散和积极抢运贵重物品,禁止乘坐电梯,要走安全通道,使火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9、在防火工作当中表现良好或对公司挽回损失者根据情况予以相应的奖励,对失职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四、制订和完善消防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消防安全事故处理工作。

五、消防安全重在防范,希望全体员工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消防工作。

【消防安全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紧紧围绕消防安全工作,在公司领导和公安消防机关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消防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公司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强化消防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火场自救逃生能力,进一步完善消防装备和设施,确保公司生产和生活的稳定,保障全面无特重大火灾的发生。

三、全年主要任务和措施

消防站每月例行一次安全检查,查出隐患,立即整改,不按时整改的,按千分制考核进行惩罚;对到期(报废)灭火器材进行更换、购置、灌装;保障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消防安全疏散标志、消防设备处于正常状态;严格落实岗位消防安全自查、定期检查相结合的防火检查制度,定期测试维护消防设施,及时发现整改火灾隐患,严格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出黑板报,发放宣传单,条幅、宣传画等形式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员工的防火技能和逃生技能;定期开展消防预案演练活动;健全组织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及职责,完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检查巡查、用火用电管理、重点部位管理、火灾隐患整改、消防档案管理、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对外来单位人员进厂实行消防安全相关规定,违章者严肃处理。

每季度工作任务如下:

(一)第一季度工作

1.狠抓今冬明春防火工作,组织各单位自觉进行隐患自查工作,同时做好春节期间的安全防范工作;

2.公司与各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3.认真总结和分析,继续探索消防安全工作新思路,把消防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到底。

(二)第二季度工作

1.四月份对义务消防队员进行消防安全学习培训,认真组织员工学习《消防法》、《消防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考核达标上岗;

2.开消防委成员例会,总结上半年工作情况,下达下半年工作目标及要求。

(三)第三季度工作

1.督促各单位把夏季消防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经营安全;

2.组织消防安全大检查,全面检查制度、消防队伍建设及消防设施情况,排查隐患,及时组织整改;

3.八月份组织开展消防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四)第四季度工作

1.认真组织开展防火工作的宣传,开展以消防为中心的安全检查,全面检查以灭火器材为重点的所有岗位,确保实效和数量;

2.结合上级部位的部署,积极开展“119”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防员的安全感、责任感和警惕性;

3.开消防委成员例会,总结下半年工作情况,下达明天消防安全工作目标。

【消防安全工作计划三】

我校紧紧围绕“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主题,以“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为指针,以《消防法》和《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依据,根据省、市“少儿消防教育活动工作意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从校长到各科室、年级、班级、单元楼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学校消防安全工作,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事关学校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经研究,制定出我校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如下:

1、校园消防安全检查领导小组,按照开学初的工作安排执行。

2、以班级为单位,对各班级主干人员进行消防知识的介绍、培训,再逐级向各学生传播消防知识,力求达到人人心中有消防的目的。

3、抓紧校园违规用电查处工作,力求消灭各种火灾隐患。

4、加强校园消防知识宣传,主要以海报的形式展开宣传。

5、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开展消防知识小竞赛。

6、值日人员每天上下班要巡查校园一次,检查校园内有无消防安全隐患,所有消防设施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要有记录。

7、值日人员要限时督促修理人员保质保量地处理各种安全隐患,要进行验收。

8、每天放晚学后,关锁推拉门前,门卫要亲自逐层逐室检查有无安全隐患,消防设施是否被损等各种安全问题。

9、食堂消防栓的扳手工具由门卫保管负责,放在指定地点,任何人不得乱动。

篇5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15-01

根据官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广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连续外出务工3个月以上或一方连续外出务工4个月以上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根据国家2015年的统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0%以上。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性格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儿童问题更多,也更难处理,同时留守儿童也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

要让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小孩一样正常地生活、学习,拥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校在关爱留守孩子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法如下。

1.领导带头,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是根本保障

我校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校级领导牵头成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学生之间开展"结对子"活动。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考核细则。如学校要求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同时,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明确了各类人员的职责,重点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绪等方面加强监督。学校在每个月第一周星期三下午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题会议,讨论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交流工作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

2.扎实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有效关爱留守儿童的基础

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几次摸底调查,已将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整理建档。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等都有详细的记录。还对父母的务工地点和单位、联系电话、留守儿童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情况、近期行为表现等情况了如指掌。如每个学期开学初,我们都认真细致地做好留守和的摸底调查工作。分别发放调研问卷、电话咨询、入户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实际监护人、学生等三类人进行调查摸底,发现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本学期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本学期在校生1378名,其中留守儿童182人:有些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情况如下:非常想父母的,85.0%,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害怕陌生人的40.0%,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看不到希望11.9%。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以上调研结果为我们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科学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落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必备手段

3.1初步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共管的关爱模式。在每年3月至10月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高峰期间,我们学校通过镇党委协调,联合关工委、派出所、社区等多次加大对网吧、茶吧、酒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的排查力度,确保避免留守儿童沉溺娱乐场所。在重大节假日前,我们学校与交警部门联合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并加强安全整治,确保学生上学放学的人身安全。每个学期开学初,与镇团委联合开展关爱女童安全教育。每学年开学初,我们学校与镇卫生院联合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每年做一次体检,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从而使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每年重阳节前后开展"二老"进校园活动。学校通过多方努力,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篇6

东胜区少儿图书馆是我市较大的一所少儿学习、借阅、阅览、娱乐等综合性少儿服务场所。它不仅肩负着东胜地区几万少年儿童的学习、借阅任务,而且也是我市重要的青少年活动基地和场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也带来了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它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如随着我市文化市场的活跃,各种录像室、电子游戏机等到处可见,许多少年儿童挡不住诱惑、偷偷染指上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少年儿童是我们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作为少年儿童工作者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树立办馆育人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一项神圣的使命。我们应时刻配合学校、社会、家长,把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少儿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以便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2 净化阅读内容,严加防范不健康书刊

少儿图书馆以阅读为主要阵地,选择健康、有益的图书和报刊是净化少年儿童心灵的重要手段。因此从阅读和视听源上抓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阅览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注意“层次性”,更要注重选择内容健康的防止低级趣味甚至的东西混入,侵蚀孩子们思想品德。及时指导少年儿童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少年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选好书、用好书、读好书,还要积极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多借阅、多阅读,必要时要及时组织少儿集体阅读报刊、讨论内容、征集读书读报心得体会,给少儿报社投稿、讲报、评报等方式开展阅读活动,使少儿图书室成为孩子们最想去的地方。另外我馆藏书量不大,与我市几万少年儿童的求知欲相比相差很大,因此要号召社会力量支持捐书送刊,这就要我们在接纳书刊时要严格把关,避免一些不健康的读物混入。再者在阅览内容上,一定要按层次划分,满足不同年龄的读书需求和口味。如对幼儿在选择辅导阅读时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和简浅的儿童故事书刊为主,对于入学儿童要选择生动活泼的文字书刊、文艺科普画刊为主,以充实和扩大他的知识面、满足求知欲,使他们各得其所,以激起他们的读书兴趣和热情。

3 增强服务意识,开放办馆扩大图书服务面

少儿图书馆既是一个文化教育基地,又是一个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服务基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教育第一,服务第一,管理第一”的思想,积极为我市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优质服务。首先要开放办馆,借阅方法要简便,对小学生及家长借书,采取借书证外借,在室内阅览采取自由入场和集体阅览、开架自由选择等方式。二要与社会、学校广泛联合,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在重大节日,要与学校联合开办国情、爱国主义教育、经济建设成就图书图片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利用假期联合文化、团委、少工委开展各种形式的少儿培训班、书画展、故事会及文化活动。及时向各小学、中学提供我馆新书及近日活动信息。三要本着“读书育人”的教育宗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开展扫黄打非、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鼓励少年儿童与“三室一厅”告别。坚持抵制不良文化娱乐场所对孩子们的影响。

篇7

看到《米其林红色指南》,闯进脑子里的一定是那个白色棉花糖似的轮胎人。当然,这本《米其林红色指南》确实和这个小人儿有着密切的联系。

1900年,在公司创始人安德里・米其林的倡导下,米其林轮胎公司推出了一本简易方便的手册。起初它主要是为驾车者提供一些实用资讯,比如关于车辆保养的建议、行车路线推荐,以及酒店、餐馆的地址等等。

出人意料的是,这本手册衍化成了一个传奇,一家轮胎制造和销售的公司,竟成了一个具有很高公信力的美食评级机构。这本红色封面的小册子,开始为法国的餐馆评定星级。因其严谨的评审制度而得到读者的信任,被誉为“美食家的圣经” “餐饮界的奥斯卡”,在餐饮业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成为《米其林红色指南》的评鉴员

每个评鉴员平均每年对餐馆做240个品餐,130个住宿检查,完成800个左右的参观检查。对于有星级的餐馆或酒店的光顾会更频繁些。如果有必要,他们会在一年内对同一家餐馆进行12次品餐。

会吃,这也算本事?但它真的就成为一份高尚的职业,米其林评鉴委员会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单纯的美食家,也是让有“追求”的高厨敬畏的人。

但是,不要以为 “以吃为工作”的评鉴员们的工作很轻松。他们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并在该行业累积了5~10年的经验,同时还要经过一连串的面试,并且要与一名资深评审员一起吃个午饭。别以为那是请客聊天,而是考核的一部分,吃完了你要写一份报告,详细描述当天所品尝的食物,这跟你成为真正的评鉴员之后所要做的内容相似。而成为评鉴员之后,还要接受6个月的培训。

一家餐厅是否能在“小红书”上评个星星,可不是吃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的,可能要吃好几次,才能在个人试吃报告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按照个人的行事标准前往各个城市或乡村的餐厅试菜,一周得吃十几次,每次至少要点该餐厅的三道菜式和一种酒类,当然,是自己掏钱付账。

不过,这还不够,倘若第一位评鉴者的报告说这家餐厅不错,符合标准,米其林总部还要再派其他人对该餐厅进行考察,看看第一位评鉴者所言是真是假。钻空子的事情不得不防,万一这位仁兄跟该餐厅勾勾搭搭呢?虽然从管理的角度应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米其林就要这么做,你以为养这么多职业试菜的容易吗?他们还有一个办法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那就是这些评鉴员们每年都要轮岗,相互调换评鉴的区域。

据说一旦成为米其林的评鉴员,便是一个终身的职业,除非渎职或犯错,否则可以一直做到退休。他们的平均工作年限为25年,一般都是退休一位才补一个缺。

评鉴员的工作永远遵循的原则:

1隐瞒身份,亲临餐馆或者酒店用餐、住宿,品评打分。

  米其林餐厅评分标准:

  餐厅的食物(占60分)

  用餐环境(占20分)

  服务(占10分)

  酒的搭配(占10分)

Bonus:视个人对该餐厅的某一特色(例如:厕所美丽、主厨亲切地出来招呼等等)再多给打5分。

2保证出现在《米其林红色指南》上的任何一家餐馆、酒店都经过精心挑选。

3由己方支付账单。

4每年更新《米其林红色指南》,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在上世纪的后半叶,《米其林红色指南》对餐厅、酒店的评选范围从法国扩展到整个欧洲,从爱尔兰到土耳其,从瑞典到阿尔巴尼亚,都留下了神秘的米其林评鉴员的足迹。

通往美食天堂的阶梯

《米其林红色指南》每年三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出版更新版,这跟法国博若莱新酒类似,固定时间全球同步上市。现在《米其林红色指南》甚至还有了网络版,这种频繁更新信息的做法取决于评鉴委员会的每个评鉴员每年的工作量。这就意味着现有70名专职评鉴员的工作量的加大,每个评鉴员平均每年对餐馆做240个品餐,130个住宿检查,完成800个左右的参观检查。对于有星级的餐馆或酒店的光顾会更频繁些。如果有必要,他们会在一年内对同一家餐馆进行12次品餐。

他们的保密身份是隐形衣,来往于世界各地不同的餐厅,恪守对于美食忠诚的传统,具有极其苛刻的共性。以餐厅评星为例,从一进门开始,就施展起眼观六路的本领:装修品位怎么样、餐具的质量怎么样、侍者的态度是不卑不亢,还是过分热情?甚至服务的姿态都被他们看在眼里,其后才是针对烹饪和装盘技巧的一系列评判。

如果一家品位不错、菜式独到的餐厅,连续几天光顾了同一位品尝食物时表情极其认真的人,那就要注意了,或许他就是一位米其林评鉴员,一个可以让你的餐厅成为美食天堂的人。

米其林的加冕

米其林的评审相当严谨与公正,甚至近乎苛刻,以至于全世界现今也只有45家米其林三星级餐厅。

评上星级,尤其是三星餐厅,对一家餐馆和主厨来说是无限风光、无限荣耀,又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事。据业内人士介绍,按国外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价格定位,人均消费3000~4000元人民币。

数着米其林的“星星”吃大餐,在欧洲是一种很高级别的享受,即使是米其林一颗星,在欧美的餐饮界也已经是很高的荣耀。

《米其林红色指南》从1933年开始采用星级评鉴制,也就是将餐厅按照一颗星、两颗星和三颗星的标准来划分。

AVery Good Restaurant in its category,是同类饮食风格别优秀的餐厅,列为米其林一星餐厅,值得停车一尝。

BExcellent Cooking and Worth a Detour,一流的厨艺,有极佳的食物和美酒搭配,值得绕道前往,但所费不赀,这是二星的餐厅。

CExceptional Cuisine and Worth the Journey,独一无二的菜肴,完美而登峰造极的厨艺,可以享用手艺超绝的美食、精选的上佳佐餐酒、零缺点的服务和极雅致的用餐环境,但是要花一大笔钱,这就是最高级别。这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厅,有着令人永远不忘的美味,值得打“飞的”专程前去用餐的美食天堂。

对于已经入选《米其林红色指南》的餐厅,新版本推出的时候是他们最紧张的时刻,因为米其林会对曾经入选的餐厅进行考核和复查,做出降级或摘星的“处罚”。

年发行量超过55万份的《米其林红色指南》,其星级评定对于餐馆的生意、形象及受欢迎程度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评星的过程很严谨:评鉴员先秘密前往一家餐馆用餐,在付清账单之后,可以向餐馆表明身份,提出参观检查的要求。在餐馆经理的陪同下参观餐馆的所有地方,尤其是客人不能入内的后厨。据一位接受过米其林评星的厨师说,如果这时你斗胆上前问,“您对我们的评价如何?”他们会说:“很好,非常好。”可是给你打的分数也许会令你失望得晕过去。一旦检查完毕,该评鉴员在随后的若干年里都不可以再出现在此餐馆,以确保下一次检查的公允。

是否授予星级是多个评鉴员的共同决定,所有在同一家餐馆检查过同一道菜的评鉴员,要在一定时间内以报告的形式对该餐馆给予评估,并给出评估依据。如果意见不统一,还需要开始第二轮的品评,直到最终能够做出决定。每一年或18个月,米其林公司都会对获得星级的餐馆进行重新评分。

最幸福的“不幸”厨师

除了餐厅、酒店,米其林的星星还颁给厨师,同样分为一到三星。但是,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厨师的星星并不代表餐厅的星星。

老有人说在国内也有米其林星级餐厅,那绝对是对米其林知之甚少的臆想。目前在国内,有的只是曾经获得米其林星级厨师称号的厨师所在的餐厅,并没有米其林星级餐厅,就连《米其林红色指南》都还是第一次登陆港澳呢。

头顶着烁烁“星光”的厨师们的心态也是各不相同。一颗星的厨师相对是保险的,因为米其林通常只要该厨师保持既有的水准,他就可以一直保留着这颗星。但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业界被指指点点,冠以“这家伙不求上进的恶名”。要知道,一颗星的厨师要努力再去摘更多的星星,那是相当不容易的,甚至追求米其林三颗星是许多厨师毕生的奋斗目标。

米其林三星厨师代表了厨艺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厨艺的至高肯定,当然,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名声赚更多的钱。

米其林对待星级厨师的态度与它对待餐厅和酒店一样,一旦被发现不合标准就会降级,尤其是三颗星的厨师和餐厅。一般来说,一颗星和两颗星的餐厅每年要接受15次的重复评鉴,对三颗星餐厅的评鉴次数更多,几乎要随时准备着接受评鉴员的暗访。可能先把自己搞得疑神疑鬼,瞧见谁都觉得像米其林评鉴员,要不为什么欧洲的餐厅至今对那些单身定位子就餐的客人显得格外恭谨,生怕招待不周呢?

这些拥有星星的厨师,绝对是荣耀与压力并存的人,谁让你已经是这个行业里的顶级艺术家了,“高厨”不胜寒啊!

读懂米其林密码

长久以来,《米其林红色指南》对于餐厅的介绍,除了各种“符号”外,只列出地址、电话、主厨姓名、基本消费标准、两种当地著名的葡萄酒、三种招牌菜、每年餐厅休馆的时间、以及接受信用卡的种类。直到2000年起才首次加入简单文字评语。

《米其林红色指南》中最为核心的便是那些米其林符号,这就如同密码一样,只要你读懂密码,便可以不用在意那些看不懂的世界语言,现在就与我们一起解密米其林密码吧。

1叉匙。以餐厅的表现,给予1~5个叉匙符号。5个叉匙代表Luxury in the traditional style、4个叉匙代表Top class comfort、3个叉匙代表Very comfo rtable、2个叉匙代表Comfortable、1个叉匙代表Quite comfortable。如果这家餐厅的环境特别令人感到愉悦悠闲,前面的叉匙标志就会用红色来替代一般的黑色。

2人头标志。此人头指米其林推荐的地道小馆Bib Gourmand(Bib就是轮胎人的名字Bibendum),提供不错的食物和适当的价格。( Good food at moderate price. Under 25outside Paris, Under 33in Paris)

3两个铜板。称为Piecettes,就是小硬币之意。有此标志的餐厅表示提供不超过16欧元的简单餐饮(Establishment offering a simple menu for under 16)。交叉的汤匙和叉子标志是在1931年设计出来,表示餐厅的等级,后来才有星星作为餐饮最高等级的标志。

米其林香港美食地图

《米其林红色指南》长久以来所涉及的都是以法国为中心所延伸出去的西方国家,现在它的脚步落到了中国,香港是它在中国的第一站。

2009年11月30日,米其林出版的《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2010》新鲜“出炉”,这是一份300多页,附当地地图,并有中英文对照的指南,共收录了香港及澳门的餐厅。香港占245间,当中包括205间餐厅及40间酒店;澳门则包括38间餐厅及15间酒店。获得一星或以上评分的食肆共有28间,大部分为酒店内食肆。

这里我们也不妨按图索骥,领略非凡的美食体验。

三星()

龙景轩(四季酒店,广东菜)

Caprice (四季酒店,法国菜)

二星()

Amber (置地文华东方酒店,多国菜)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中环,法国菜)

福临门 (湾仔,广东菜)

珀翠 (港岛香格里拉酒店,法国菜)

香宫 (九龙香格里拉酒店,广东菜)

桃花源小厨 (上环,广东菜)

唐阁 (朗廷酒店,广东菜)

明阁(朗豪酒店,广东菜)

一星()

Bo Innovation (湾仔,多国菜)

富临饭店 (铜锣湾,广东菜)

名人坊高级粤菜(兰桂坊酒店,广东菜)

Capage (湾仔,法国菜)

鼎泰丰(新港中心,台湾菜)

满福楼(万丽海景酒店,广东菜)

农圃(民安广场,广东菜)

福临门(尖沙咀,广东菜)

杭州酒家(华懋擎士敦广场,杭州菜)

阿鸿小吃(银辉大厦,港式中菜)

港岛厅(嘉轩广场,广东菜)

利苑酒家 (圆方,广东菜)

利苑酒家 (北角,广东菜)

利苑酒家 (尖沙咀,广东菜)

利苑酒家(旺角,广东菜)

利苑酒家(湾仔,广东菜)

明阁 (朗豪酒店,广东菜)

胡同 (尖沙咀,北京菜)

夏宫 (港岛香格里拉酒店,广东菜)

六福菜馆(西贡市场,广东菜)

文华扒房+酒吧(文华东方酒店,西餐扒类酒吧)

Morton's of Chicago(喜来登酒店,美国菜)

The Drawing Room(铜锣湾,意大利菜)

添好运(翠园大厦,广东菜)

Wagyu Kaiseki Den(丽柏酒店,日本菜)

欣图轩(香港洲际酒店,广东菜)

逸东轩(鹰君中心,广东菜)

夜上海(马可波罗港威酒店,上海菜)

Pierre (香港文华东方酒店,法国菜)

富豪金殿 (富豪香港酒店,广东菜)

紫玉兰 (金钟,上海菜)

金叶庭 (金钟港丽酒店,广东菜)

翠玉轩 (中环,广东菜)

镛记 (中环,广东菜)

龙景轩

级别:三星()

菜系:广东菜

主厨:陈恩德,擅长研发精致小点

地理位置:香港四季酒店

龙景轩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而新近出版的《米其林香港澳门版》是这样介绍龙景轩的:“食材素质是最高的,特别是新鲜味美的海鲜。所有菜式都经过精雕细琢,卖相吸引人。服务团队非常专业,细心自豪地向食客介绍各款菜式。”

龙景轩以坐落九龙半岛迷人景致而命名,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拥有无限的海景。中午时分,波光粼粼的维港海景与亮丽玻璃交相辉映,让人晕眩。而夜晚中的龙景轩,璀灿夺目的香港夜景与餐厅装潢融为一体,呈现出温暖与典雅的格调。

尽管这里简洁的装潢会让人质疑米其林三星的权威性,但请切记,米其林评鉴员给星星的最重要标准是食物,而不是装修,这里的新派高级粤菜才是主角。

龙景轩恪守中国皇室传统烹调方法,并以纯天然食材和配料烹制清宫皇室佳肴,早已在全球成了顶级中国餐厅的代名词,保持着一贯精致而细腻的烹调方式的厉家菜厨师们,用同样新鲜的食材以及同样完美如一的皇室口味,让食客们享用顶级的中国美食。《米其林红色指南》之所以慷慨地给了三颗星星,应该也是因为这里选用的食材和始终如一的品质保证,特别是所擅长的巧手点心和海鲜菜肴,令人印象深刻。

且看看《米其林红色指南》负责人Jean-Luc Naret的评价:“我们已注意主厨陈恩德10年,其表现令人激赏;龙景轩也被试吃过12次。”

招牌菜:超上乘六款茶点推荐:莲蓉酥、瑶柱烧卖、XO酱带子饺、鹅肝煎粉果、豉汁龙虾肠粉、原只鲍鱼鸡粒酥。

夏宫

级别:一星()

菜系:广东菜

主厨:李强,擅长传统广东佳肴

地理位置: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

夏宫位于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五楼,巨型屏风,雕花金色凤凰,丝绸壁板,镶嵌流云,彰显中华的光辉传统,令夏宫显得雍容而高贵。而维也纳水滴水晶灯与镀金鲜红座椅,以及各种时尚家具,相映成趣的对比,又显现出时代气息,气氛优雅而舒适。

任何一家酒店,厨师都是决定它成败的灵魂所在,这也是引起米其林关注的首要原因。夏宫的主厨为15岁入行的李强主厨,每每回想起当时学习烹饪的经历,李强说:“当时是不谈所谓的‘融合’的,师傅总是讲授如何按照传统的方法烹制菜肴。”这一点倒锻炼出了他炉火纯青的烹饪技艺,让客人在夏宫领略到粤菜的精华所在。

招牌菜:镇江肴肉、化皮乳猪件、无锡肉排煲、七彩葛仙藻耳炖燕窝。

珀翠餐厅

级别:二星()

菜系:法餐

主厨:Frederic Chabbert,坚持将食物“本来的样子”呈现给顾客

地理位置: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

珀翠餐厅位于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56层、坐落维多利亚港湾的优美海景,让人如有在云端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独特感受。从一开始,便为在这里食用浪漫无比的法餐顾客提供了一份独具视觉享受的前菜。

在珀翠餐厅喝珀翠红酒,是香港人请客的最高礼遇之一。这里的酒窖藏有900多款、10000多瓶顶级佳酿,贵宾厅以葡萄酒产区来命名,比如“波尔多厅”、“阿尔萨斯厅”等等。

珀翠主厨Frederic Chabbert,运用其独特的烹调风格,令传统的法国佳肴与珍藏在餐厅酒库的上乘佳酿,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客人尽情领略法国餐饮艺术的精髓。Frederic Chabbert选材严谨,只采用最上乘及新鲜的食材,加上其超卓的厨艺,除了为客人带来味觉上的惊喜之外,也同时保留着食物本身应有的神髓。他所创制的黑松露菌浓汤,以珍贵的黑松露菌加入汤底之中,味道香浓隽永。其最具代表性的菜式包括香煎鲜鸭肝、法国羊扒及酥皮鲜虾田鸡腿等。

招牌菜:香煎鲜鸭肝、法国羊扒及酥皮鲜虾田鸡腿、浓烩野兔肉配小龙虾、烤羊肋骨伴时蔬、Bernard Antony芝士精选、香滑朱古力配热情果、香蕉雪葩。

香宫

级别:二星()

菜系:广东菜

主厨:叶志祥,擅长地道传统佳肴及创新菜式

地理位置:九龙香格里拉大酒店

篇8

丛蕾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对她的采访几乎都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7月初的一个黄昏时分,丛蕾驾驶着一辆5系宝马,准时出现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东门外的约见地点。“车是老公的,我只是借用。车牌被场馆注册过,开别的车进不去,所以就成了我上下班的专用车了。老公总抱怨说他是‘人车两空’,哈哈。”丛蕾爽朗地笑着。

迎着夕阳和如织的下班人流,“宝马”载着我们缓缓驶近了“鸟巢”,这座北京现代化新地标建筑的面纱在我们面前被慢慢揭开。车子盘旋于体育场周围纵横交锚的道路中,丛蕾一边介绍场馆的设施,还不时放下车窗,与下班的同事打着招呼。在这个占地21.4公顷的场馆区内,有一支300多人的管理团队,是所有比赛场馆中阵容最为庞大的队伍,丛蕾便是其中的一员。

丛蕾的职务是颁奖仪式副经理,是国家体育场颁奖仪式组织与执行人之一,主要负责嘉宾引导,奥运会及残奥会国家场颁奖仪式志愿者培训工作,以及与国家场其他部门的日常沟通与工作协调。

车子驶进了“鸟巢”底层的办公区域,透过车窗向上望去,巨大的钢筋骨架在我们的头顶慢慢消失,仿佛进入了一座神秘的宫殿。

划了一个弧线后,丛蕾把车停在了贵宾区附近,她的办公室就在这里。进了办公室,记者打开录音笔正准备坐下采访,丛蕾却从门边拉过来一辆全身黑色的小双轮车。“这是我的‘小飞侠’,最高时速30公里,造价10万人民币呢。我是场馆里第一个拥有它的人,天天骑着满场飞,都出了名了。”说着,她走出办公室,在走廊里给记者演示她的骑术。在不到50平米的空场里,她和她的“小飞侠”流畅地划着“8”字,人车浑然一体,动作潇洒自如。记者好奇地想试试身手,刚上去就前后左右不自觉地乱晃起来,根本找不到平衡,更别说正常行驶了,看来想要熟练操纵它还真不容易。据丛蕾讲,场馆里使用这样的交通工具,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平时,丛蕾会骑着“小飞侠”穿梭于场馆之中,工作效率特别高。她把自己比作电影《钢铁侠》中那个飞檐走壁如入无人之境的铁人英雄。

丛蕾带记者参观了和她办公室相对的嘉宾等候室,这里摆着淡色的沙发,角落里竖着两盆半人多高的绿色植物,墙壁上挂着几张纸板画,调节着整个房间的色调,空间虽不大,却也舒适整洁。“我还要去争取一台42寸的电视,方便嘉宾观看场馆内的比赛,及时了解比赛信息。”丛蕾讲,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是她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笔资金,才将房间装修一新。

“现在比我刚来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那时候我的工作环境就像一个工地,每天都要戴着安全帽和防粉尘口罩,身上挂着几个对讲机,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变形金刚’。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现在。”丛蕾说。

随后,丛蕾又领记者穿过两道门,径直走入“鸟巢”的比赛场地。置身于这个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中,任何活动的物体都显得那么渺小,犹如游荡在浩瀚宇宙中的点点繁星。从嘉宾室到比赛场入口,这短短的距离丛蕾不知走了多少遍。“到了真正的颁奖仪式,我是不会走进场地的,嘉宾都有礼仪小姐引导,我负责总协调。”

再次走进丛蕾的办公室,记者才得以仔细观察这个20平米左右的空间。屋子里有两排狭长的办公桌,最里面的一张桌子上凌凌乱乱地摆满了饼干、面包、方便面、水果等食品。“晚上经常要加班,没时间出去吃饭,所以大家买了好多吃的,都堆在这了。”丛蕾说着,给记者沏了一杯热橙汁,记者这时才感觉房间里有些阴冷。已经进入酷暑了,屋角的衣架上还挂着几件红色的羽绒服。丛蕾说,工作区在地下,前一段时间晚上特别凉,必须要穿羽绒服御寒。记者问丛蕾每天基本的工作是什么,她指了指墙说:“都在上面了。”

办公桌上方的墙面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表格,有分工明细表、活动应急预案表、场馆运行团队各部门联系方式表等等,其中有一张彩色表格十分醒目。“这张是我做的。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工作,黄色的部分都是我的工作范围。”记者粗看了一眼,黄色几乎占了一半。

“我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干活儿的。”丛蕾这样定义自己,她说自己在英国学的东西全用在这上面了。办公桌上放着她常用的两台笔记本电脑,记者想让她从里面选几张工作时的照片,没想到她找起来很费劲。“忙的时候哪顾的上照相,测试赛时刘翔那么大的明星站在我旁边,也没时间跟他合影。”电脑里,除了大量的场馆图片,剩下的,几乎都是她在英国的记忆。

1997年,21岁的丛蕾前往英国留学,先后获得了信息系统管理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和运营管理硕士3个学位。之后,丛蕾开始了长达5年的工作实践。她曾在一家英国旅游公司任市场部经理助理,在专业律师行做过市场部经理和律师助理,在公关公司任市场部总监,直到现在,她还是中国国际公关协会驻伦敦的代表,是申办北京2008年世界公关大会的主要策划人和执行人之一。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旅游局曾组团去伦敦进行宣传展示活动,负责接待和组织工作的也是丛蕾。2006年6月,她组织的“北京风情舞动伦敦”的活动荣获第7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金奖。

2007年6月,丛蕾和老公卖掉了在英国的房子回到国内,9月到北京奥组委进行面试。一直等到11月,已经有些心灰意冷的她终于收到了奥组委的通知,让她去“鸟巢”上班。

丛蕾现在的同事中很多是体育大学毕业的,她虽然不懂体育,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在英国的10年练就了她超强的外语和公关能力。颁奖仪式小组一共6个人,丛蕾的英文最好,她最不怵的,就是和老外打交道。测试赛时,被邀请来的外国颁奖嘉宾都由丛蕾负责,她顺理成章地成为领导眼中“出镜率”最高的工作人员。她所在的颁奖团队也因为测试赛时的突出表现被授予五好团队荣誉称号。

能者必定多劳,因为能力超强,工作突出,丛蕾又被抽调到开闭幕式小组,负责主席台嘉宾工作。

丛蕾所负责的嘉宾联络和协调引导工作乍一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用她的话说,如果嘉宾有半点没走到位,就会出现很大的纰漏甚至是事故。她拿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现场演示图册,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工作流程。厚厚的图册上清晰地标注着工作人员、嘉宾、运动员、礼仪小姐、升旗手的站位和行走路线,以及颁奖台、旗杆、摄影区。鲜花区的位置。此外,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颁奖工作的不同特点也在图册上显示出来。听过一番讲述,记者才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复杂与艰难。光看图册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这其中还有很多

细节需要反复推敲和演练,才不至于在正式颁奖过程中出现失误。

体育赛事中的颁奖仪式环节出现差错的几率很高,而且升国旗奏国歌也是最为神圣的时刻,所以丛蕾所在的颁奖团队目前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被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负责竞赛环节的小组。奥运会召开的十几天里,“鸟巢”总共有47场颁奖,残奥会更多,有160场。丛蕾当然清楚这份压力,几乎是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因为家离“鸟巢”很远,她住过娘家,住过婆家,住过朋友家,还在办公室里睡过睡袋,就是很少回自己的家。母亲为了不耽误丛蕾的工作,把她刚刚2岁半的儿子领回了大连老家,儿子想妈妈,经常会给她打电话,说要“打飞的”回家吃饭,丛蕾听了就忍不住流泪。

“4月份北京奥运测试赛时,颁奖嘉宾的级别基本不是很高,真正到了奥运会可就不一样了,那么多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都会来颁奖。到了这个份儿上,容不得出半点差错。”7月底,各国的运动员就要陆续抵京并进入“鸟巢”进行热身,丛蕾说,到那时,她的奥运会就正式开始了。

“我喜欢‘鸟巢’,看到它就会兴奋。”

丛蕾回想起当初在奥组委面试时,面试官问她是想在奥组委总部工作,还是想选择国家体育场,她的回答就是上面这句话。

“因为‘鸟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在伦敦,大本钟被视为英国文化的象征,在北京,很多人会把天安门和长城看作中国的象征。而在我眼里,‘鸟巢’才是现代化中国的代表。”丛蕾每次开车路过“鸟巢”时,都会放慢车速,远远地欣赏着自己心目中的“国家圣殿”,感觉周身热血沸腾。

带着兴奋与热情,丛蕾终于进入了“鸟巢”,却还是碰到了一些让她始料不及的难题。

出国时的丛蕾还是青春年少,回国时已经是三口之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经验都来源于英国,行为和思维方式自然就很“英国化”。国内的一切都有点让她不太习惯,出门时坐地铁,坐公交车,回国后的第一个星期,她天天往银行跑,就为了学习怎么开账户。在奥组委面试时,她连“政治面貌”都听不懂,更不知道“档案”为何物。上班后,虽然在接待外宾时她能游刃有余,但与国内惯有的制度和观念还是有些格格不入。很多东西让她不理解,时常感到压抑和无助,经常半夜睡不着坐起来哭。丛蕾坦言,当初卖掉在英国的房子确实是破釜沉舟了,如果房子没卖,受到挫折时也许真会买张机票回英国了。而现在,她只能选择坚持。

时间久了,丛蕾的心态逐渐平稳,学会了默默观察别人的做法,学会了不去想太多,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平稳的心态让我放开了手脚,工作上越来越顺,这道坎儿总算是迈过去了。”丛蕾把这段经历称为“海水淡化”。现在,她正“恶补”北京和中国的文化,努力做到学贯中西。

当初在英国,丛蕾和老公也算是小有成就,事业蒸蒸日上,很多人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回国。“虽然在英国那么多年,但遇到有损中国人形象和危害中国人利益的事,我会立刻跳起来制止和反驳。离开祖国10年,我没做多少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想,应该把自己献给国家,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

丛蕾说,中国人的能量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她常常被这种能量所震撼。有一次,她下班很晚,开车路经场馆外一条主要道路时,这里还非常颠簸,石块泥土遍布。她下车为了清走路面上的石头还伤了手,车也被剐了,让她十分懊恼。第二天一早上班时,她吃惊地发现,昨晚的土路已经被一条平坦完整的柏油路所取代。“路是在一夜之间铺设完成的,就像变魔术一样。在国外,你根本见不到这种情况,而在中国却屡见不鲜。”

现在,“鸟巢”已经占据了丛蕾全部的生活空间。除了工作、吃饭,她还特意准备了一身运动服,经常在热身场地跑步锻炼。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很多同事对“鸟巢”或多或少产生了“审美疲劳”,却丝毫没有消耗丛蕾心中的那种原始崇敬与热爱。

夜幕降临了,丛蕾带记者走出“鸟巢”,从远处欣赏这座宏伟的建筑。“鸟巢”里亮起火热的红色灯光,光线穿过银白色的钢筋与暮色相交融,透出一种神圣和厚重,荡漾起人们心中的震撼与激动。这时,丛蕾忽然高声喊了起来:“天哪,我现在看到‘鸟巢’还是那么兴奋呢!”记者被她的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丛蕾和她的同事们已经成为“鸟巢”里的一道风景,更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流淌在这副巨大的钢筋铁骨之中,使它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王琳:奥运颁奖那天,我也许会哭

在北京奥组委所在地――北京奥运大厦对面的一个小咖啡店里,王琳和记者聊起了自己与奥运结缘的经历。咖啡店嵌在一栋小区居民楼之中,是王琳经常光顾的地方,她手指着上面说,那里就是她来北京后的第一个栖息之所,和奥运大厦隔街相望,上下班很方便。

2002年秋,王琳大学毕业就踏上了异国之旅,远赴澳洲求学。出乎父母的意料,她并没有继续深造大学主修的声乐表演专业,而选择了大众媒体专业,主修传媒全球化、信息传媒环境、广播节目制作、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两年后,王琳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她又开始了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学习。一年半后,非英语专业出身的她,获得了澳大利亚国家翻译认证局的三级翻译资格。“当时三级翻译资格考试通过率不到8%,朋友们都开玩笑地打赌说我肯定过不了,但没想到努了努力一次就过了。”

国外做什么都讲究经验,文凭和证书显然不够分量,成绩好也需要到社会熔炉里去不断打磨。学习期间,为了能更多地接触社会,王琳打过很多份工:中文广播电台的实习生、报社的记者助理、中澳商务洽谈会的实习翻译、中文导游、中文老师、快餐店和酒吧服务生……大量实践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时,王琳才觉得自己真正拥有了融入社会的立足之本。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6年,和众多留学生一样,去留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那张三级翻译资格证书可以让她轻松地拿到澳洲移民资格,但这位青岛姑娘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原因也很简单,“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碰巧,此时青岛奥运会帆船委员会面向全球招聘,王琳没有过多考虑,收拾行李便登上了回国的班机。

回忆这段留学的时光,王琳告诉记者,最大的收获是留学带给她观念的转变。“这不是我在书本中能学到的,而是社会这个大课堂教给我的。在澳洲我每天都让自己很忙,让自己处在一个充实的状态中,用我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学习,从很细微的地方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处世哲学。这些经历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帮助。”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一刹那间成为现实。对于王琳来说,那是个不眠之夜,脑海中无数的奥运梦想此起彼伏,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该为奥运做些什么。

2006年春天,刚回国的她就得知青岛奥帆委要举办一项环球帆船赛事,欢迎仪式及起

航仪式中英文主持人的位子空缺。于是,王琳决定试一试。

在众多候选者中,有着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和丰富的舞台经验的她,让奥帆委文化活动部负责人眼前一亮。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回国仅5天她就上岗了。“中英文主持人的工作主要是在比赛时调动观众的情绪,调解赛场气氛,避免出现沉闷和冷场的局面,这对我来说不算太难。”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比赛结束后,她顺利进入了青岛奥帆委文化活动部,负责赛事颁奖仪式的组织工作。在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王琳先后成功协助策划、组织了第四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并参与了“好运北京”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开闭幕仪式及颁奖仪式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然而,海边长大的王琳对首都北京有一种深深的向往。“我很喜欢北京,她是国际大都市,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能在北京工作生活是我的夙愿。”

圆梦的机会也在向她悄悄走近。

2006年夏,北京奥组委开始第三次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小我自信心就很强,认为有把握的事,就一定要去做。相比奥帆委,北京奥组委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有了这样的机遇,我一定要去试试,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招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相比奥帆委,北京奥组委的选拔过程还要严格很多。考官是由奥组委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提出的问题很专业,也很有针对性。“开始我很紧张,但只要心无杂念,就不害怕了。我来奥组委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学习,想为奥运做点事,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历练自己。”

面试结束后,王琳走出北京奥运大厦,回头仰望这座建筑,心中在想,我一定会成为这里的一分子。

王琳成功了,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她。2个月后,她成为了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项目主管。

2006年10月8日,是王琳第一天到奥组委上班的日子。说起那一天,王琳仍记忆犹新,“谁能想到,自己这辈子第一份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就要加班到凌晨12点半呢?”说到这里,她又若有所思笑着补充道“知道么,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同事竟然给我起了个‘工作狂’的绰号。说真的,这辈子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三个字会落在我头上。”说完,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当时,王琳所在的处室刚成立不久,只有3名工作人员。刚进奥组委的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美梦成真的兴奋和喜悦,一项紧急的工作便摆在了她面前――3天后向国际奥委会做一份例行的工作汇报。

只有3天时间,要做出中英文两份文件,这对刚入职的王琳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正因如此,第一天上班,她就熬到夜里12点半。这一天里,她浏览了处室成立以来所有的公文,等离开办公室时,才发现手边看过的文件已有半尺多高。第二天下班前,一份近万字的中文报告就送到了上级领导的办公桌上。汇报那天,她虽然没有亲自上台,但自己准备的报告材料得到了领导和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认可。在北京奥组委的“处子秀”,王琳顺利过关。

2个月以后,王琳完全进入了状态,她主要负责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的场馆运行设计、政策流程制定,32个场馆团队的日常管理,经理层业务培训、颁奖礼仪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国际奥委会及国际残奥委会的联络工作,以及颁奖仪式音乐的创作工作。

2007年中,虽然很多新同事陆续加盟奥组委,人员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但王琳依旧保持原有的工作状态。“十一”长假的前天晚上,王琳一个同事加班到11点才下班,走时忽然听到隔壁传来噼哩啪啦的打字声,以为出什么状况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王琳在伏案工作。“同事都说我是工作狂,我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一直都不觉得累呢。”王琳连续工作的纪录是48小时没有合眼,成果是一份长达100多页的PPT文件。

“对于我来说,在奥组委的第一年是最辛苦的。”王琳称自己为“morning bird”,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晚上11点过后才回到住处,周末也基本泡在办公室里。全北京32个比赛场馆她都要跑,最多时一天要参加6个会议,接60多个电话,每2个月还要接待来北京定期视察工作的国际奥委会官员。“不过看着自己的辛苦有了结果,也是件很开心的事。”

“工作狂”王琳还是有着女孩子特有的细腻与聪慧。32个比赛场馆,每个馆的设计结构她都烂熟于心,包括颁奖地点、运动员和颁奖嘉宾的站位、行走路线等等。“说起场馆,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她笑着说道。

王琳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初来乍到,虽然工作多,但却相应地给了自己发挥才能的空间。从进入奥组委的第一天起,王琳就一直在学习,很多精英们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受益匪浅。无论得到的是建议还是批评,都被她视为珍贵的财富。

“我一直以为自己当不了老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才发现,自己的工作性质或多或少扮演了这个角色。”

她告诉记者,就拿颁奖仪式来说,23个颁奖团队经理,每个人都经过她的严格面试、考核和培训。他们当中最小的24岁,最大的已有50岁,虽然王琳是他们的上级主管,但她并没有“硬性管理”,而是采取沟通和协调的方式。这些经理对王琳很信任,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找她咨询。她也会随时召集大家开会,传达新的政策,解决技术性难题。“他们在行业内都是经验丰富的精英,但对颁奖却不太了解,通过培训,我希望把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从2007年6月第一次场馆团队业务培训开始,王琳的学员从20多人增加到七八十人。前几天最后一次业务培训,部门领导总结说道,王琳把这两年所有的经验和心得都传授给了你们,你们应该感谢她。大家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每届奥运会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很多经验也有必要分享给其他奥运会举办国。”王琳告诉记者,每届奥运会举办期间,国际奥委会都将启动“观察员计划”项目,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届时各个国家奥委会的官员,特别是下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工作人员,都要来北京进行奥运会举办期间的实地考察和学习。负责颁奖仪式工作报告的是王琳。“以往我们是学生,这次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向他们传授我们的精髓。”

在澳洲的经历让王琳与国际奥委会官员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完美。她会做一些特别的功课,仔细揣摩外方的心里,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双方交流起来很顺畅。王琳所在的部门有5个外国专家,曾经为悉尼和雅典的奥运会工作过,个个经验丰富。他们经常和王琳说,中国文化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值得学习。“老外也需要一个过程来了解我们,他们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也在学习我们好的东西,我想这就是一种有效的融合,硬碰硬的两种文化是永远不会融合的。”

离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天经过北京奥运大厦前的倒计时牌,王琳的心都是紧紧的,办公室里的气氛也有些让人窒息。

“大家都处在备战状态,总觉得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王琳晚上连做梦都和颁奖仪式有关。“无论如何,这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不管有多难,我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热情把它做好。”

王琳的幸运还源自于她的工作环境。年轻,是她和周围的同事引以为豪的共同资本。那种工作的热情、蓬勃的朝气和团结的氛围时刻激励着她。晚上可以一起加班到九十点钟,累了就关上灯,把音乐打开,听会儿音乐,再接着工作。“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豁出去也要干好工作的猛劲儿。谁都不会在意一些小的细节,任何人都可以打成一片。因为我们就是喜欢这份工作,不喜欢是不会有这样的热情和动力的。”

记者问王琳:“你觉得在奥组委工作这两年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么?”她点点头说:“我付出了,我也得到了。我不是个爱哭的女孩儿。但我想,第一场颁奖仪式的号角在奥运赛场上响起时,我也许会哭。毕竟,这里凝聚了我们太多的心血。”

邢征:立志为奥运服务

邢征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快人快语,虽然在联系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采访当天,离约定的时间还有20多分钟,走在半路上的记者接到了邢征的电话,是他从约见地点打过来的:“我已经到了,您不用着急。”在之前他传给记者一份长达5页纸的简历中,仅“社会工作经验”这一项就有满满两页纸。邢征,其实很不简单!

“我就是为了奥运会。”说起自己回国的理由,邢征的回答依然保持简单的风格。2000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的邢征同一年便远赴英伦。奇怪的是,在他的留学申请文件中并没有IELTS成绩,取而代之的是643分的TOFEL成绩。“我本来想去美国留学,但错过了那年最后一次LSAT考试(法学院入学考试),只好转投英国了。”

两年的留学时间不算长,却足以让邢征拿到两个“沉甸甸”的硕士学位――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会计与法律科学硕士。他也因此得到了英国一家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青睐。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邢征却早已“心有所属”。“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当时就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北京人,一定要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事情。”奥运梦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2002年9月,怀揣奥运梦的邢征回国了。但当时北京奥组委刚刚组建,也没有开始招聘。“自己不能这么无限期地等,总得干点什么。”于是经朋友推荐,邢征成为了北京WTC事务研究咨询中心的一名咨询顾问。中心的工作稳定,收入不菲,领导对邢征也很赏识,要分给他一套三居室,还要送他去瑞士培训。又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但仍旧没有动摇邢征立志服务奥运的决心,在他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过度。

近一年的时间里,邢征一直在关注着北京奥组委的招聘信息,终于让他盼来了那一天。2003年,北京奥组委开始大规模对外公开招聘,邢征得到消息后马上去报考。刚投完自己的简历,却从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奥组委在前期招聘中只在高级职位上选择有留学背景的人,所以你被聘用的机会不大。邢征没有退缩,骨子里的奥运情结让他有些义无反顾,硬是报名应聘了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处处长的职位,并去进行了面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邢征是幸运的。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市场开发部部长袁斌一眼“相中”了这个眼界开阔、英语流利、专业扎实的小伙子。邢征最终被录取了,并担任市场开发部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处的项目主管。虽然不是他当初应聘的处长职位,但邢征并不在乎。“只要能让我进奥组委,干什么都行,项目主管还是科长待遇呢。”他笑着说。

两年后,他从项目主管坐到了副处长的位置上,开始主管全处工作。

2003年9月1日,也就是邢征刚进奥组委不久,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他所在的部门陆陆续续征集了60多家赞助商,目前主要负责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反隐性市场、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工作,同时负责赞助企业的销售工作、残奥会市场开发、户外广告控制与销售、赞助企业识别,赞助企业标志使用和审批等多项工作。邢征和他的团队还要经常下到各个场馆,检查各类商标、商业信息和广告是否符合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起初的工作对于邢征来说很简单,干好自己手里的活儿就行,其余的不用多想。而现在,身为副处长的他无论如何也简单不起来了。

处里原来有20多人,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一些人陆续下到了各个场馆一线,办公室里就只剩八九个人了,工作压力相比两三年前增加了几倍。每天一进办公室的门,邢征就感觉各种繁琐的事务扑面而来,让他喘不过气。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报告需要邢征亲自审阅并签字,即使在场馆跑了一天,最后也还要回到办公室处理文件。“我们这里可以说没有一件事叫日常工作,都是急待处理的东西,不允许一丝疏漏和拖延。”

30岁的邢征是处里年纪最大的,作为奥组委里的中层干部,他除了要努力完成上级领导派给的任务,还要时刻关心身边的同事。“在一般的机关单位,同事之间可以慢慢磨合调整,在奥组委不行,日渐临近的奥运会不允许慢条斯理,必须迅速进入状态。而且这些‘80后’的观念、思维和处事方式与年长的人肯定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他们的业务能力都不错,但也不能一味地给他们加码,平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要学会扬长避短,更好地调动这些年轻人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在工作中有更出色的发挥。”

一起共事了那么久,邢征和他的这些小兄弟之间铸就了一份信任,他几乎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柱”。有人因工作压力过大夜里睡不着觉,还会给邢征打电话倾诉。“奥运会近在眼前,所有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再稍一用力就能断掉。”精神状态,是邢征当前最担心的事。不过,他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工作中,他只要闲下来就会帮同事打打“零工”。工作之余,他经常会请大家下馆子或去卡拉OK,给他们提供放松发泄的机会,缓解疲劳与紧张。其实,活跃气氛的能力并不是邢征最近才修炼成的,早在大学期间,他就是外交学院学生会对外联络部部长,建立了外交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组织完成了多项大型活动,包括舞会、演出、音乐会等,还担任过话剧编剧、导演及演员。在2004年初北京奥组委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他还自编自演了相声《年终总结》。

今年7月初,在一次处务会上,邢征为他的兄弟们鼓劲加油,并希望大家做好“三剂”,一是粘合剂,要求大同存小异,要抱团儿:二是剂,要做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三是助燃剂,要激发出内心更多的热情,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能在这短短的几十天里,因为精神状态问题而在工作中留下遗憾,也不能为了工作去

拼命,把整个人都废了,那样就太冤了。他们能够在奥组委经受锻炼,以后会更上一层楼,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才。要让奥组委的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闪光部分,而不是阴影。”邢征的语速依然平快,却显露出一股他这个年龄少有的帅才风范。

其实,邢征也有过心里不平衡,奥组委的工作是他在众多选择里挑中的收入最低的职业。相比自己每月几千元的工资,他原来的一些朋友和同学都已经做到了年薪百万,有时他甚至不好意思和这些朋友一起吃饭。

“但我不后悔,起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包括做人、做事,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信任合作的关系,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处理一些特殊矛盾。我这几年在奥组委得到的锻炼,是在一个一般单位10年都得不到的。”邢征说,北京奥组委是一个整体,他所在的市场开发部虽然算不上最重要的部门,但如果出现差错,也会影响整个奥组委的形象。就像一个多块木板围成的木桶,其他的木板再长,它的蓄水量也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邢征说自己所在的市场开发部绝不能成为那块最短的木板。

在奥组委工作,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韧性。在邢征看来,奥组委如此庞大的机构可以说在中国史无前例,它既不是纯粹的政府部门,也不是普通的民间组织,虽然其执行机构多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组成,但在很多业务方面又接受国际奥委会的管辖和监督。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内,很多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要经历很多繁琐的过程。就是在普通的信件交往中,邢征也会注意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措辞,例如会将“Dear×××”翻译成“尊敬的×××”,将“the best wishes”翻译成“此致敬礼”等等。“国际奥委会是国际性组织,办事和思维方式与国内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适应,不可能完全按照哪一方的要求来做,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转换器。”

记者问到他奥运会后的打算,邢征坦言根本没怎么考虑过。很多单位、公司和企业都通过不同方式表示会接纳他,但他都不置可否,也实在顾不上去应付他们。“我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行,做一件事只要坚持到底,都会有所成就,就是捡垃圾,做好了也会成为一个垃圾大王呢。”

2007年末,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制作了一本2008年的小台历,上面介绍了12名留英学子,每名学子都有一段心得体会。在8月份的那一页上,邢征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英国的留学经历带给我三方面的收获,根据重要性排列如下:眼界>语言>知识。这些收获使我增值,也就自然成为我回国后选择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选择我的主要原因。

“这是我在奥组委工作近5年来总结出的心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留学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了解了国外的思维习惯、做事方法,让我能在奥组委的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能够从整体和全局考虑问题,让事情的结果符合各方的利益。奥运会是全球最大的一项盛会,我们要和国际奥委会、各国和各地区的奥委会、多个跨国赞助企业协调各种事宜和关系,如果没有全球化的眼界,凡事只按照本国的情况来考虑,肯定是难以进行,而且也办不好。奥运会又不单单是体育比赛,更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盛典,为这样的盛会工作,没有眼界更是寸步难行。”邢征说,在奥组委工作的这5年,开阔的眼界给了自己很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