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31 11:02: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教育方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篇1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篇2

 

罗贝拉教授认为:“美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个人主义……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关心的一切人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整个的世界,我们最崇高的愿望都是同个人主义密切相连的。论文格式,教育方式。而我们自己和我们社会的一切最深层的问题,也是同个人主义相连的。论文格式,教育方式。”[1]由此可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个人主义对于美国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

19世纪40年代,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9个多月后所写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最先系统的阐释了个人主义这一概念。[2]此后,美国的个人主义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在美国历史上,个人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建国初期,美国人的个人主义集中体现在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独立宣言》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3]19世纪中期个人主义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如:“个人奋斗”、“反对任何外来干涉”等,正如美国学者萨姆瓦所指出的:“广义地说,个人主义的概念是描写这样一种学说,认为个人利益是或者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美国人认为,作为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具备了这些,也才不负作为一个人而受到关注和尊重。”他进一步解释说,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包括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内容,如: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方面。[4]由此可以看出,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以个人为中心,肯定个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自由,维护个人的利益;反对任何来自外界的支配、约束、干预和控制;最终实现真正的个性解放、自由发展。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5] 正是在个人主义这一大背景下,美国人养成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自由、民主、平等、法制、人权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这构成了美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论文格式,教育方式。[6]

二、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家庭教育由于受到个体本位意识的影响,无论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方面都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做事和独立生存能力。

(一)教育方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家教方式民主、开放他们会鼓励孩子勇敢地做出各种尝试,让孩子在做中学、做中练,以培养孩子的胆量和信心。美国父母通常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强调父母的权威,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开放。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了美国孩子表达自己想法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做的机会,父母们也会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并适时加以鼓励,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富于开拓精神的性格,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教育内容

美国人有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靠努力争取,而不是靠继承,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成功。因此,在美国,对孩子进行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更好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立生存,需要培养孩子三方面的能立:第一、自立能力,在美国人们尊敬白手起家的人,人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自己祖先的业绩上。[7]第二,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美国家长很注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很多问题上,他们会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独立判断、对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看法的能力。第三,学会理财,美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而理财能力关系到孩子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理财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格式,教育方式。

三、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任务,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引主导和促进作用。由于长期受到个人本位论的影响,美国的学校教育在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上呈现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等级观念荡然无存,这就是美国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学生在学业方面固然要尊重教师的指导,教师也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在美国学校里,如果教师在制度规定范围之外要占用学生的时间,理所当然要付报酬。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能促进心理平衡,有利于情感交流,而这正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到保障的前提。“在学校,教师从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未经学生本人同意,则任何人或机构不能查看,哪怕是学生的父母。这体现了美国大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把学生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来对待。这是美国个人主意的精髓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论文格式,教育方式。”

(二)教学方式

由于强调个人主义,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灌输是普遍受到反对的,霍拉斯·曼说,“知识不能被灌输到儿童的心灵中去”,只能由儿童自己来掌握。论文格式,教育方式。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无定法”,凡是能够使学生获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都可以采用,例如: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有影响力的个别式的教学方法有:道尔顿制、问纳特卡制、掌握学习教学法以及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等。[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总之,美国个人主义贯穿于美国历史之中,成为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因此,在美国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个人主义的文化特征。美国家庭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生存和社会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在学校教育的师生关系上强调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以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段连城注:《美国人与中国人》,新世界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页

[2][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5页——第626页。

[3]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70页。

[4][美]萨姆瓦等著,陈南、龚光明译,《跨文化传通》,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8——89页。

[5][美]罗伯特、贝拉等著,翟宏彪等译,《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4页。

[6]孙文红.文化视野下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M].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3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共创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学校。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尊重能力、促进发展。

十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

十一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篇5

杨宝忠教授认为“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而关颖研究员则从教育社会学视野出发,指家长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家长教育素质的统一体。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莫建秀在毕业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中将母亲的教育素质分为教育品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四个方面。学者李俐心在其毕业论文《小学生家长素质对家校合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家长的教育素质分为动力系统、知识系统、操作系统三个方面。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家长教育观念;知识系统包括家长对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法律常识的了解;操作系统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

二、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现状的研究

学者东子在《中国母亲教育批判》一文中指出母亲的教育素质存在的问题①不懂科学教子:忽略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不善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不让孩子做教务;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漠视孩子交友需要。②过度娇惯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过度保护孩子;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学者张庆守在2007年经调查认为家长素质问题体现在缺乏“角色知觉”;观念陈旧;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知识结构。王凌、熊梅等对昆明市1210名学生及家长的调查中得出以下基本认识:(l)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教育目的、作用方面的认识有较大差异。(2)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普遍过高。(3)重视智育仍是主流,但素质教育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4)依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但对品德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却在悄然转变。(5)劳动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劳动实践还有待于加强。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策略的理论研究

从成人教育的角度出发,莫建秀在其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的开发对策》中建议,母亲教育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从思想对母亲教育进行合理的定位,包括:对母亲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肯定,将母亲教育纳入成人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从母亲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加强,具体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教育基地、权威的管理机构、专门的师资队伍、合适的教学材料、充足的经费投入。吕秋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在其毕业论文《0—3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提高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的对策和建议:社会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教育的提高;为农村幼儿母亲创造业余学习条件;农村幼儿母亲要积极提高育儿意识和相关素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母亲育儿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黄跃洪提出改善城乡中小学生父母教育素质的建议及对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改进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积极构建学习化社区,鼓励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借鉴国内外优秀家教经验,探求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四、影响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因素的研究

陶沙等人在1994年进行了“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等在《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通过实际调查得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职业、儿童的性别和母亲的教育具有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综合以上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出这几个特点:

篇6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2、现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本课题应该说是学校家校沟通多年来持续研究的课题,国内外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我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我校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本课题实施将为其他兄弟实验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善学习,肯钻研的研究型教师,为今后继续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人才准备。

2、探索城市普通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操作模式和策略。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

4、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进而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2、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有哪几种;

3、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4、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促进和强化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使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者帮助家长解决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围绕本课题重点开展下列研究:

(1)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探索不同年级家校合作的方式

(3)探究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4)关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准备阶段,发放家长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等情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在实施阶段,通过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比较法等进行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实验的研究目标。

(3)经验总结法:在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子,充分展现实验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1、任务分工:

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情况:

x: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

x:负责拟定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x: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x:负责拟定课题申请表;负责拟定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

x:子课题研究——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类别。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x:子课题研究——探究新型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其他老师:子课题研究——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校合作的方式。

x:负责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归档工作。

x:负责录像工作。

2、研究步骤:

(1)准备和策划阶段(2017年6月-8月):组织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进行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2)深入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①理论研究;②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③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3)全面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②分析、总结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③课题验收、实验推广。主要以论文、个案、结题报告等为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表现形式: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家校合作案例分析,以案例集形式呈现实验成果

(3)总结阶段:结题报告、论文或个案集等形式呈现实验的成果。

九、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情况:

篇7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篇8

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和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学校、村(社区)、企业、机关、网上、广播六类家长学校的建设,使之成为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领地。同时我们本着“高质量普及、有特色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体系、资源布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普及到提高,不断向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妇联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等10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调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海宁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指导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2.健全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坚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妇女儿童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不定期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促使家教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12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要求村(社区)家长学校按照“四有三优一突出”的指导标准(即有阵地、有机构、有教材、有师资;整合资源优、活动效果优、规范管理优;办学特色突出),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在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目前,我市共有家长学校423所,其中学校家长学校14 2所,村(社区)家长学校243所(其中城镇社区62所),企业家长学校14所,新居民家长学校2所,机关家长学校1所。建成其中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在海宁妇女网开设“儿童天地”、“网上家长学校”等专栏;在海宁妇联官方微博开设“父母微课堂”;在《海宁日报》为少年儿童开设“成长”专版,设置“心语信箱”和“习作园地”等专栏;在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识;在海宁电台“潮乡半边天”栏目开设“阳光家教”专栏,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电视报刊、远程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家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实现家教知识“宣传在基层、普及到家长、受益在儿童”。

(二)优化队伍,加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1.建队伍。充分发挥好一支覆盖全市、分工明确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由教师、医生以及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目前讲师团共有成员27名。每年及时调整充实讲课内容,通过制定下发讲师团课题计划,为基层提供菜单式服务,进一步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在达到“家庭所需、家长欢迎”的工作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开展巾帼文明岗与村(社区)结对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积极参与亲子互动、法律咨询、流动课堂等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加强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孤困儿童、流动人口儿童等家庭的指导服务,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抓培训。为家庭教育教师团的每位讲师赠送《家庭教育》杂志,每年都组织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市家庭教育论坛,5名优秀教师演讲自己的课题,同时聘请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进行面对面点评辅导,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课件水平。今年我们举办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纪忠华老师作《谈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参加由省妇联、省社科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论坛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基层妇联组织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

3.兴研讨。立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单亲妈妈家庭、农村家庭、早期教育等重点内容,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发动全市热心家教工作者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探索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总结撰写了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亲子互动、早期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文章,为全市家教教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积极参与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选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服务实践能力。2012年,桃园小学费玲妹的《亲子同行,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和机关幼儿园俞美华的《优化隔代教育,提升新班家园协同》获得了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一等奖,其他9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今年共向嘉兴上报家庭教育论文29篇。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凸显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1.与“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打造“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品牌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长学校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海洲街道东长社区举办隔代家庭教育讲座;袁花镇积极打造“花溪家园”家庭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各镇(街道)、村(社区)举办各类讲座81场,参加培训6086人次;开展各类家教活动28场,参加活动8535人次。

2.与“文明家庭”创建相结合。为进一步弘扬家庭文化,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去年组织开展了以“和谐家庭、幸福海宁”为主题的第六届家庭文化节,通过举办感恩书信大赛、家庭美德感言微博征集、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知识进万家”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各镇(街道)、市属妇委会也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情操的自觉性。斜桥镇举办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活动。硖石街道通过禁毒宣传图板巡回展、禁毒书法摄影比赛、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市城管局“城管巾帼宣传团传播文明进学校”,与紫薇小学联合开展“城管知识进校园,文明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与“六一”、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学生(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告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开设学生(儿童)家长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此外,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谦恭有礼中国人”等主题活动,连续13年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依托各社区家长学校,以讲座、 征文、文艺演出、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学生暑期生活,进一步健全我市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新格局。

(四)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1.突出早期教育。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公益活动,宣传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形成以“家庭为阵地,社区为依托”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科学育儿知识真正进乡村、进家庭。2012年在全市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活动18场,共300多名孩子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同时,结合“家庭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0-3岁宝宝亲子运动会,通过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进一步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2.突出新居民子女。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2011年我们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研,并组织教育局、新居民事务局、公安局等单位召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座谈会,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措施,为针对性开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今年我们围绕“孤困儿童家长和新居民子女家长”两大群体,组织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免费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3.突出孤困儿童。市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困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倾力打造潮乡“社会妈妈”工作品牌,同时联合市慈善总会开展“关爱成长”慈善助学工程,每年资助60名3-14周岁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孤困儿童每人800-1000元助学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各级妇联组织、巾帼文明岗、女性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办了些实事。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妇联和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尚未形成合力。妇联由于职责范围有限,人员紧张,难以顾及整个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长,针对性和延续性强,需要师资、场所和必要资金,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现有的工作经费是在其它工作经费中统筹开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外请专家老师前来授课造成难度,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

3.家庭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缺乏家庭教育专业工作者,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为人父母的体验,掌握专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各班班主任,然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却是学科教学,这样的家庭教育队伍,其思维和视野,容易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难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4.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到家长的特殊构成,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策略。对所有家长开展同一内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导,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和家长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中心小学,这种教育指导策略,也许会收到成效,而对其它城中村小学、流动、留守儿童等家长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分类教育指导。

5.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从学校家长学校看,家长学校开班往往被家长会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开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已达100%,但受资金、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大都只开展1-2次活动,家长们又忙于工作无法抽身前来,听课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优化指导,保障家长学校健康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确立“一主多辅、全面推进”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即学校家长学校是主阵地,其他各类家长学校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其师资和管理优势,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企业、专业等各类家长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村)和企业等为联系纽带的和谐教育协作组织,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引导。

2.整合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层教师兼职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基层特别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作报告、办讲座,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解疑释惑,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妈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3.保障经费,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实。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争取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开展全市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镇(街道)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补充校(园)内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经费。

篇9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 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8). 

篇10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家长委员会工作,召开家委会座谈会,发挥家委会的作用。

2、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3、做好网络论坛工作。

4、定期召开家长会,每次都制定一个主题,请家长共同讨论。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本学期,我班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班级家委会,进一步加强与委员们的联系,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映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协调并参与班级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2、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班级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③、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④、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

3、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教师及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