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1 16:59: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篇1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各行各业都遭受着冲击。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在就业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着大量农民工群体,他们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工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的产业特点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用工需求和国际经济周期有很大关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很大,受到严重打击的是沿海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农民工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最先受损的庞大群体,被迫失业走上返乡回家之路。因此能否处理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将影响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进程。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农民工自身素质技能着手,只有真正了解到他们是否想进一步学习,希望学习哪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帮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解决我国的一系列衍生矛盾。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就业人员的流动,尤其农村进城就业的热潮,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无穷的生产力,但由于农民工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造成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在进城务工时,农民工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很难找到得心应手的从业行业,基本都在劳动强度最大,工作环境最差,薪资待遇很低的行业内工作,这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广大农民工本身缺乏相关的素质,这里包括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且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没有达到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度,使农民工的很多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同时在国家出台有利政策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工积极开展创业。但是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农民工经营风险较大。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当今,找工作难,工作找人也难。这是为什么?本次调查研究就是旨在回答这个问题。

二、社会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更好地提供服务,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安排,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工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时间和地点如下:

调查时间:2010年2月2日

调查地点:省县镇、乡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访问调查和个人问卷调查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个人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工作区域、工作地域、工作单位、税后月收入),民工个人的学习需求情况(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历层次、学习科类,学习方式、学习学校或机构),民工个人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民工再学习的希望和要求等。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处于掌握较多的信息的考虑,调查对象选在不同年龄阶段,调查了五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条件。

五、讨论与建议

无论是一开始的阐述还是上面材料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到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旧是教育,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一个又一个农民工兄弟去搞创业搞科研搞自主。我们只能依靠社会,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给那些想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兄弟创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的渠道。尽最大的力量去优化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纳农民工的企业。

我想就这一问题再提出并重申几个观点和看法。

第一,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

我国现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约1.5万所,高职院校有1100余所。这是农民工培训的丰富资源,当务之急是制定政策,并给予经费支持,使得中高等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农民工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

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三,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四,加强发达地区对农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对于农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现状,这在暂时没有可以解决的具体方案。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广大农民工的建设,而作为一定的回报,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充分关心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扩大政府培训机构的培训面,以抓好质量为突破,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篇2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篇3

2011年秋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中央电大安排了“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和“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等2个专题,重庆电大建议采用“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和“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以及“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等3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个部分。按照中央电大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由参加调查的学生通过调查对象先完成纸质问卷填写,纸质问卷经调查小组老师审核无误后,再由电大学生(调查人员)或有关人员,将其录入网上调查问卷。具体操作如下:

一、纸质问卷

1、下载方式

登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网(.cn),在公告栏中,点击“关于开展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工作的通知及调查问卷”中的附件链接,进行下载,也可登陆重庆电大导学中心在线学习平台公告栏里点击“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问卷”,下载即可。

2、问卷编码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和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编码共13位,前8位填写《电大教育统计年鉴》中省级电大及各分校名称简码,后5位填写调查学生的顺序编码。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编码按照分校、工作站拼音首字母加调查学生编码的方式填写。例:九龙坡区电大分校为(jlp+学生编码)

3、填写方法

由调查对象按照纸质问卷提供的调查题目,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在选中项目编码上打“√”或填上必要的文字或数字。

二、网上问卷填写方式

1.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和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网上问卷填写方式:

登陆:jpkc.cqtbi.edu.cn/dc1/后,出现下面界面:

用户ID:

密码:

验证码:

用户ID是 Chongqing,密码是Chongqing,验证码按提供数字填写后登陆进入填报系统, 1

然后按问卷调查项目逐一填写。填完后可直接查看结果,并据此撰写调查报告。

2.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的网上填写方式如下:

登陆/113439-185694.aspx后,请直接将纸质答卷的答案逐一填写,另外必须正确填写问卷编号(网上问卷最后一题),否则将无法完成提交。填完后可直接查看结果,并据此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与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和农民工学习需求一致。

三、调查报告撰写参考提纲

如:农村青年学习需求和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撰写参考提纲如下:

一、引言

1、调查目的和意义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

1、样本分布及特征

2、受教育情况

3、工作情况

4、学习情况

(1)学习意识的转变

(2)学习费用

(3)学习内容

篇4

二、调查的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

选择位于天津市近郊区条件中等的**民工聚集区域,随机选择4名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2月至3月,调查人孙颖。

(二)调查方法

对4名民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个人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工作区域、工作地域、工作单位、税后月收入),民工个人的学习需求情况(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历层次、学习科类,学习方式、学习学校或机构),民工个人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民工再学习的希望和要求等。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被调查民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大都是农业户口,文化水平在初中及高中毕业就外出工作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26—35岁的男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而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2、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使得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对象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四位被调查者外最关心的问题是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签定劳动合同及就业服务和培训。其中有两位被访对象选择了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

(四)对象目前希望和要求

篇5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篇6

一、 调查说明

1、调查目的:商丘工学院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关于“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商丘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协助下,组织建筑工程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对商丘市建筑业青年农民工教育状况、工作情况及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走访。一方面,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建筑业青年农民工教育、工作、生活与健康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引起社会对建筑业青年农民工教育、工作、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为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寻求突破口。

2、调查时间:2011年1月21日~3月4日

3、调查方式:问卷访问与现场访谈

4、样本数量:回收问卷1157份,有效问卷1046份

5、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二、 调查内容

1、建筑业青年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 建筑业青年农民工学历层次偏低,大部分人都是初中以上学历,其中初中学历占到55.38%。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建筑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文化程度偏低状况还没得到根本性转变。

调查发现,52.13%的建筑业青年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青年建筑工人的工作。

2、建筑农民工对高等教育需求程度

走访及调查数据显示:在建筑行业里,从业人员多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其中19~35岁之间的从业人员占总体从业人员的67.63%,调查发现:“想读大学”及“有钱就读”的人数占74.65%。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全民教育” ,特别是“自考助学班”的出现,更拉近了初、高中学历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距离。调查发现:建筑业青年农民工想以“夜校助学”、“自学考试”等方式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数占90.48%。

3、建筑农民工认为打工面临的最大困难

调查显示:建筑业青年农民工就业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技术,达到调查人中的30.12%,这也说明了政府需要给建筑业青年农民工提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建筑农民工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调查显示:82.45%的建筑业青年农民工非常关注或者比较关注自身的就业状况,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 ,学习文化知识, 掌握先进技能, 学有所用, 以技致富 ,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 。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 ,思路清, 有逻辑的人生目标。只有2.94%的建筑业青年农民工不关注自身的就业状况。

三、 调查结论

在“建筑业青年农民工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问题上,调查显示,28.4%的建筑业青年农民工认为扩大职业教育范围是其对政府的最大期望,要求政府加强技能培训的占19.2%,要求提供维权服务的占16.2%。其他三项位列其后的需求分别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占9.6%),“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占8.1%)和“其他需求”(占8.1%)。可见,建筑业青年农民工对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的渴求欲望是很强烈的。

同样的证据可以在“在社会和个人发展过程中,您认为您目前最缺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有36.9%的人认为他们发展最缺的就是技能和学历,其次才是金钱、个人努力等等。可见,实用技能和学历的缺失已经成为限制建筑业青年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如不加以解决,建筑业青年农民工将会在原起点上徘徊,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

“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建筑业青年群体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且没有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失去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据参与调查的老师们说,57.8%的受调查者迫切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实用技能培训(最好是带有学历的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以便寻求更好的发展。为此,笔者建议政府要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和建筑业青年的工作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使之真正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困境,提高收入水平。

四、 调查思考

调查发现,认为所在单位中的领导对专业技能看重的建筑业青年农民工所占被调查人员的比例也很高(占62.3%)。在目前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通过自学习得技能的比例占45.6%,从学校和短期培训上得到的较少。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和本身专业技能的缺乏的这一对矛盾,使得对建筑业青年农民工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的要求迫在眉睫。缺乏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制约建筑业青年农民工发展的主要瓶颈。

篇7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致使交易双方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由于劳动者生产技能提升而引起的生产成本下降形成企业比较优势的关键,因此对于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愿意选择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参加教育培训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习得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当外在条件相同时,与未接受过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会由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而具有一种比较优势,因此在就业中就能拥有相对的优势。

(二)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流动,是他们不断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从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趋向改变的今天,“从一而终”的传统职业观念受到挑战,职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呈现速度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具备职业流动的必备素质;可以使他们通过自身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由“新手”成为“专家”,由此增强自信力,职业流动意愿也随之增加;可以使他们掌握新技术和适应岗位新要求,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资格,从而使职业流动成为可能和持续。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才能够不断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指出,农村家庭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年收入158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初、高中的,家庭年收入2947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中专、大专的,家庭年收入557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125213元。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研究者对广东省东莞市电子产业、手袋加工业、鞋材加工业等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接受教育培训与他们的收入水平呈正向关系。

(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作为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经济结构是生产要素流动配置的状态和结果,它是由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训后,以发展性因素为流动动因,流动的意愿增强,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大规模的流动既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又改变了社会总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农产品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变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格局逐渐被打破,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被释放出来。农村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重新进行组合,农村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经济学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正确的择业观念是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和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形成新的择业观念,是有效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第一要务。如前所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较高,维权意识强,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但是他们的职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容易出现偏差,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一味追求既舒适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岗位。为此,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处于两难境地。鉴于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时,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调整心态,通过小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从而最终找到符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工作岗位。

(二)注重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养

注重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同时对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调查表明,需要职业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25.7%,需要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7.3%,需要管理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5.8%。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是以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较高职业岗位的追求。鉴于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材施教,对于已经在城市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对于还没有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和就业前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不同职业或工种岗位要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此外,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经过培训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增强在谋职、供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融资体系,提供经费保障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并且教育培训支出的首要来源是自费,这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导向下,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新生代教育培训,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资助、社会参与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其一,各级政府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大幅度增加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规范资金管理模式,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积极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用工单位和培训单位的税费减免力度,扩大减免范围,增加减免比例;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中央供给、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其二,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如果企业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和经济效益较好,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其三,制定多种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在农民工教育培训领域的投入。其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培训的最直接获益者,要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

正如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达肯沃德和梅里安所说:“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着多种责任和义务,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工学矛盾突出,这是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一大障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投入的最小化和产出的最大化的目标,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在授课形式上,既可以把课堂设在学校,进行集中授课,也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等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场所,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观摩。在培训手段上,既可以运用传统的面授教学手段,也可以运用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视频、慕课、基于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教学等。在培训时间上,既可以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也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相结合。

篇8

据2013年统计,我国农民工总量2亿6894万人,外出农民工月收入为2609元。他们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都很不到位;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进得来,留不下"的尴尬局面仍然没有太大变动;各地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多样,力量分散,还未形成统一而有力的政策执行与监管体系。教育城乡二元化体制尚未得以破解,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参加高考等问题接踵而来。全国政协委员谷常生指出,"只用一时,不管终生,这是不公平的。"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的纽带农民工子女若成功成才,便能润泽父辈家乡、献力于城市、高质量养育后代,提高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发展问题意义深远,笔者先后参与了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项目。两个项目的研究对象都是北京农名工子女,本文正是在这两大活动的参与下展开。

一、文献综述

对于农名工子女主要研究内容大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城市共融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社工介入模式;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与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的阶层流动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调查。国外对其本国的向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问题有较多相关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人口子女融入与受歧视问题,教育医疗资源的获得,以及心理适应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结构式访谈团体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合,研究对象是随父母来北京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具体对象为参与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学生,其中深度访谈对象共63人,问卷调查150人。他们来自北京市的各个农民工子女学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三、研究结果

1、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籍贯、父母职业、家中子女数目等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受访对象共160 人,其中123 人年龄在14-16 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129 人为中出二年级,出生地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33.1%的受访对象是在2008 年至2010 年间随父母来到北京。其家庭成员为一般为3-5 人,多子女家庭占56.9%,大部分家庭中有老年人,住房面积在30-90 平方米之间,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家长的工作大部分是零时工性质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属于体力劳动者,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这将直接导致其家庭收入较低。

2、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

在所有的160名受访者之中,我们对52人进行了结构式访谈,我们对其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受访对象对自己的的理想职业有一定的规划,有一半以上有明确想法,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确定但有想法,也有个别人还没有明确的理想职业。他们普遍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是实现理想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对考上高中及大学没有自信心。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没有和家人交流过自己的理想,因为家人工作繁忙或者怕不能实现会很失落等原因。其他同学中,父母对其理想职业表示支持的主要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高收入高声望工作;父母表示反对的主要是社会主流思想认为是低收入不稳定以及低声望的工作,或者是因为父母认为其子女特质不适合的工作。

3、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父母或家人的职业会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会影响其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子女未来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特殊经历会影响子女对未来发展期望的制定。

(2)学校与同辈:教师流动性高,待遇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方式死板,总体来说对学生缺乏关爱。容易令学生更加封闭自己或者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对待学生升学问题,采取自决政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辈群体对受访者的支持非常重要,遇到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且能志趣相投,并给与鼓励与监督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有非常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社会文化与制度:农民工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还带有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在不经意间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发展。例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只能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初中毕业后,有许多农民工子女都决定进入职高,然后在北京找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现状,很多受访者,表示不公平。

四、相关建议

1、从家庭角度来说

农民工子女所在家庭非常特殊,父母的工作繁重,且经济负担较重,在城市中受尊重的程度很低,经常加班熬夜出差,有的甚至是父母分隔两地,而且,农民工子女家庭的子女数很多都超过一个,有许多都是2-3 个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工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农民工家庭少生优生,提高人口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若能够提供更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项目,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提高普通话的技能,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民工家长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从学校角度来说

农民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环境改善的重点。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接受知识的最大来源渠道就是老师上课的讲解,不像城市孩子还有课后辅导,家长讲解,辅导班培训以及网络媒体和书籍等等,那么农民工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至关重要,应该进行教学培训,根据农民工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师德提高,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少年,做好学生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琢磨这群孩子的独特心理状态,尽量给与学生尊重和关怀,最后,学校应该设立社会工作部,进行心理、升学教育咨询。他们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信息与情感是受阻隔的状态,这种阻隔状态如果一直得不到疏解,那么便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农民工学校中是非常需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群孩子的情感较为敏感,渴望建立长久而真诚的关系,又不被歧视,在此基础上,长期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建立就十分的必要了;最后,学校以及社会工作部应该积极的为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提供可用的资源,并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以及测评,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其规划将来,应该全面的考量个体的情况,然后由个体来决定怎样继续发展。

3、从社会以及制度角度来说

从社会方面讲,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心态发展。很多孩子非常敏感,极力表现自己家庭经济情况很好,表现自己非常崇尚北京的现代化生活,另一种表现就是极力排斥城市现代化生活,留恋乡村生活,对于"北京城市人"非常的排斥,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因此,消除偏见的方式就是沟通,互相了解,甚至理解。那么政府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应该倡导类似于"成长向导"类的项目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更好的融合城市生活,也帮助城市更好的接纳农民工子女。从制度上来说,追根溯源,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是户籍制度问题,是城乡户口区别的问题。但如果中国将城乡户口壁垒彻底消除,将又会出现混乱,资源分配不公平又会在其他层面上出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目前,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制度问题,他们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却很难进入北京的高中,要么是数额不小的借读费用难住了家长,要么就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根本分配不到农民工子女的身上。那么,针对这些,我们应该制定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连贯性稳定性,也方便学校对其教育程度进行管理。使其在现今教育制度中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专项发展教育基金或者专项教育发展助学金和贷款,以便有困难的家庭能够支付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2]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7).

篇9

为了解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于2010年1-2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选择充分考虑了甘肃省农民工输出的地域分布,在甘肃省的张掖市临泽县沙河镇和民乐县南谷镇、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外出务工从事的行业,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返乡的主要原因,找工难的原因,下一年的打算,农民职业教育的情况,农民工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培训等。二、返乡农民工的现状

(一)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从人力资本水平看,综合文化程度及年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甘肃省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34%,高中文化程度占22%,小学占19%,大专及以上占16%,中专占9%。从图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返乡农民工中,21-30周岁的占60%,31-40周岁的占16%,20周岁以下和50周岁以上的分别占13%和2%。以上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多是80、90后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普遍较高,以初、高中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重要性,因为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他们对城市生活更熟悉,而对农村生活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返乡后,面临着如何再就业,到城市生活的问题。从行业分布看,建筑工程业农民工返乡占比最大,为28%;其次为机械制造业、电子电器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家政服务业等(见图3)。这表明,返乡农民工返乡前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而这正是他们不得不返乡的根源所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品积压陷入销售困境的企业为了削减成本,首要裁员对象便是缺乏技术的一线工人。

(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经历

从地域来看,农民工返乡前务工地主要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两个地区占了71%(见表1)。并且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当地、兰州和新疆。从外出务工的时间长短看,务工1年以下者占调查人数的30%,1-2年的占30%,3-5年的占25%,5年以上的仅占15%(见表2)。可见,甘肃农民工务工稳定就业时间较差,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职业技能。从返乡农民工遇到的困难看,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技能,文化程度低,不适应城市各方面环境,劳动强度大,语言沟通障碍,其中缺乏相关职业技能占到了受访者的43.4%(见表3)。因此,返乡农民工即便是留在自己家乡找工作,要解决的最大困难仍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在金融危机后显得尤为突出。调查显示: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几个主要省份,大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企业破产倒闭,可供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愿望依然十分强烈,选择继续外出打工的占48%,选择自己创业的占19%,两者比例之和达到了67%(见图4)。这一情况表明,返乡农民工无论是继续外出打工还是留在自己家乡创业,在客观上都提出了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需求。

(三)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

在返乡农民工返乡的诸多原因中,家庭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所调查农民工的1/3,其他依次为回家乡就业、创业,工资收入低,金融风暴影响,行业不景气,现有技能无法找到工作(见图5)。从调查的结果看,除家庭因素外,想回家乡就业、创业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一是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和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不少人认为继续在外打工不划算了,就陆续返乡开始寻求新的谋生之路,如二次创业,重操旧业(种田)或者本地就业等;二是在外长期务工的农民工,学得一技之长,又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其思想已和普通农民有所不同,他们想有更大的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就开始返乡创业。行业不景气,现有技能无法找到工作,工资收入低,这两个因素也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甘肃农民工普遍劳动技能不高,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所以工资普遍低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可见缺乏职业技能已成为影响甘肃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因素。受金融风暴影响,企业处于停产或破产倒闭状态这一原因只占所调查农民工的9%,这一点与全国返乡农民工总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甘肃地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低起点反而远离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而从前文的分析中得出,甘肃返乡农民工务工地点主要是西部和东部,西部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小,所以返乡农民工较东部少;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四)返乡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调查显示,有59%的受访农民工接受过职业教育,41%的受访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受访农民工中,89%的人认为返乡后进行职业教育有必要,只有11%的人认为不重要。从表4分析得出,除社会经验外,知识和技术是受访农民工认为外出务工最缺的,分别占34.3%和40.4%。以上数据表明,受访农民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较高,普遍认为只有具备较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三、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65%的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经费是自筹,政府投资(政府对培训机构给予补贴、政府对参与学习者给予补贴)的只占30%,民间投资(劳务中介开展“订单式”培训)占5%(见图6)。以上数据表明,甘肃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另外,甘肃省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起点本来就低,大多是由农村普通中学改制而成,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条件差,专业教学设备、设施有限,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使得返乡农民工劳动技能的提高受到限制,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因素。

(二)培训质量不高

从表5可以看出,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所需职业技能的获取途径中,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1%,通过非正式培训的(自学、工作地接受技术指导、广播电视途径)占35%;另外,调查显示,在接受技能培训的返乡农民工中,52%的人在务工地或其他地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42.6%的人接受培训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内。这说明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的时间短,培训内容匮乏,对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所以培训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大小,进而决定农民工能否找到工作。

(三)培训内容滞后

调查数据显示,务工人员所上过的或正在上的职业中学内,9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有建筑业、旅游与宾馆服务业、机械加工业、电子电工业、计算机应用和汽车维修等极其普遍的专业,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有具体培养目标的专业却显得很少涉及,例如种植、养殖、物流管理等,使得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没有把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摆在突出位置,片面强调学历教育,违背职业教育规律,学的无用,用的没学,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因缺乏特色而失去竞争力,影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3]

四、发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要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甘肃省农民职业教育,笔者认为:甘肃省农民工技能培训要在形成培训合力、强化培训保障、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一)形成培训合力

1.合理、有序地整合教育资源。甘肃省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有多种办学机构,如烹饪学校、计算机培训学校、成人教育与电大、卫生学校、职教中心等,但是由于办学形式和专业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迫切需要整改教育资源,合理、有序地组建综合性农村职业教育的集团。

2.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培训农民工的优势,使办学、培训主体多元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资金、建设用地等短缺,政府财政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对有限,这样就有必要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量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府要在政策上扶持公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增强公办职业技术学校的竞争力;支持民办、企办职业教育学校与技工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切实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实际难题。[4]同时,政府应当改变现有的培训机制和框架,结合农民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在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为主、社会参与、职业取向的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培训新机制,并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二)强化培训保障

1.确保资金保障,加大经费投入。针对各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应把返乡创业人员和当地普通农民的培训费用,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加大省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引导县级政府财力合理、有序、保质投入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困难。其次,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家庭承受能力、专业特点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开放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第三,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完善“订单”培养与培训,从而逐渐解决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资金不足、实习基地缺乏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2.完善师资保障,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职业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为此,要实施农村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在职培训工程,努力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水平;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能够安心从事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引入竞争、奖励机制,在培养高质量毕业生过程中开展创优、评优活动。

(三)创新培训方式

1.积极推广“订单培训”。劳动部门应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积极与沿海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按行业、工种、岗位、技术标准要求,组织开展各项技能培训,通过针对性的中短期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务人员的素质,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劳动者。[5]

2.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利用农闲时节,以实施“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长短期培训相结合,普通培训与证书培训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创建劳务输出品牌,变农民外出寻找工作为外地企业来农村招聘人才。

篇10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职业教育,无论是就农民工个体而言,还是就企业及社会而言,都有着巨大需求。

就新生代年农民工个体而言,职业教育是他们获取职业技能知识,提升自己就业水平,扩展器职业发展路径的需求。一方面,根据已有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居多。他们大多数从事着低门槛的体力劳动性工作,虽然这些工作能满足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对此,要获得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急需参与相关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让近年来“民工荒”现象频频出现。所以,要使新生代农民工与新时期城市就业市场需求结构有效对接,提升农民工自身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就企业来说,员工的职业整体素质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鉴于绝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技能水平偏低,达不到企业较高的招工要求。因此,企业可以给予现有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最大程度挖掘职工的个人潜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就社会而言,一是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城市非农业产业转移,城乡劳动力的结合,为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及技能水平提出更适合城市用工标准的职业要求。毫无疑问,为了缩小入迁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的差距,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离不开对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及技能方面的职业教育;二是在“十三五”时期,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不仅要保证劳动力数量,还要提高生产效率和知识积累,这尤其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的提高。对此,要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完善的职业教育,以此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社会人群的职业素质和技术专长,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现代工人。

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上述,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对此,我们产生了如下思考: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主体又有哪些?围绕“提质增效”的职业培训目标,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新与要求,应该建立怎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三个主体出发,探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见图1所示)

政府主导,构建健全的培训体系。从政府的角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构建统一的、兼具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源头上扫清培训体系不够完善而造成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育滞后的壁垒[2]。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政府要制定与城市农民工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知识提升计划,实现“供求对接”。二是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特点,建立符合农民工渴求、企业用工要求及社会转型需要的培训大纲,统筹各地新生代农民工规模,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资金,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更多财力支持,以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非政府机构与企业联手合作,发挥各自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使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宽广的培训平台,促使其真正投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中。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培训教学。校企合作培训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又称“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发现,我国又企业自主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比重较小,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不够积极,同时,企业牵头开展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实用性不强。对此,一方面,企业要构建用工企业要积极建立农民工技能资质认定体系,提升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在组织培训课程后,经过考核的农民工可以为其颁发资格证书,提供技能证明,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职业相关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农民工通过学习认识自身的不足,产生接受培训的需求,增强自觉参与培训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