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17:16: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父亲节的诗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寝室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寝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之间的寝室关系,大学生寝室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需要对引导对象的心理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应对寝室关系时的复杂人际交往心理。通过对大学学生寝室关系典型矛盾的分析,反思大学生寝室关系中矛盾现状、根源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及途径,对大学生寝室关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大学生在处理寝室关系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及行为反应了其人格,而在诸多人格结构理论中,较著名且影响力颇大的当属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其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生下来时的心理状况,它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的储藏库,并且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它不能忍受同肉体需要有关的紧张状态,要求立即消除紧张,立即满足肉体的需要,并且是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1];自我是由本我分化而出,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大部分是有意识的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它既被本我驱使,又受超我限制,需要调和本我和现实的冲突。超我从自我分化而来,是父母向儿童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一个人格结构[2],超我遵循至善至美的原则,它限制本我的冲动,通过自我的努力把对本我的要求转化成自身内在的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斗争与协调,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与超我是相对对立的,却又是永久存在的,需要自我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以期达到三者平衡,力争实现完美的超我,反之则会危害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大学生处理寝室关系中常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便是大学生本我、自我、超我失衡的一种表现。
2 大学生寝室关系现状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寝室关系甚至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寝室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它不仅是大学生们关注的问题,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部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的一项针对寝室关系的调查表明,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3],多数人表示曾经和寝室成员之间产生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反应,结果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大学生寝室关系的主要矛盾有性格不和、生活习惯不同、贫富差距、利益冲突等,这些问题本可,但由于大学生人格结构中本我的释放,自我没有很好地起到协调中合的作用,没有发挥超我中的道德部分,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协调失衡而致矛盾。
3 大学生寝室关系的分析和构建
大学生寝室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也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相互制约与互动过程,既反应了寝室关系复杂难解的原因和问题,也指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在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寝室关系时的影响和作用。
3.1 本我的释放:寝室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源
就寝室关系而言,发现问题更多地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往往批评出现问题的学生,却容易忘记以学生为本,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解决才是我们育人的目的。以最常见的生活习惯差异导致的寝室矛盾而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学生自然存在生活差异,如有些同学喜欢清洁打扫寝室,有些则懒惰不愿打扫,有些注意寝室环境,有些则在寝室吸烟喧哗毫无节制,久而久之不满便会累积,室友之间产生隔阂,发生矛盾,其实懒惰、喧哗、吸烟是因为本我的释放,在无意识中遵循着快乐原则,是生理需求、本能欲望的满足与宣泄,所以行为不受约束,不讲道德,不计行为后果,而原本行为较好的一方,在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等的监督和约束下,自我便压抑和忍耐其他同学我行我束的行为,但不免其本我与自我会产生冲突,而这冲突一旦由本我占上风,便会矛盾暴发,最终造成不良后果。
3.2 自我的调整:寝室关系的成熟与和谐
成熟与和谐的寝室关系能够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及健康发展,且寝室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寝室关系能够启发大学生如何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寝室关系,更能激发大学生交流知识、领悟知识、学会团队合作精神等,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体现;最后,大学生寝室关系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系良好的寝室关系与每位同学在不丢弃快乐本我的同时,寻求现实的自我自息息相关。
在寝室关系中,始终贯穿着学生本能与理智的冲突,对某些同学而言,在现实的德育与规章制度制约下,可遵循现实原则,周旋于本我与现实,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适应,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有独立意识的大学生,他们又会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其本我的需求,所以不可能完全容忍室友的一切行为,随之而来的便是寝室关系冲突及恶化,一旦关系恶化,非理智会使矛盾双方陷入精神困惑与自我迷失。在此情况下,让学生明白良好寝室关系的重要性、大学生的责任等在寝室关系的成熟与和谐方面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寝室关系是否成熟、是否和谐取决于大学生是否能够自我调整,能否把现实理性世界的道德与责任的影响施加给本我,约束本我。
3.3 超我的实现:寝室关系的升华与完善
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运作,是一种完美的形象。超我是后天形成的,源于父母、学校及社会等道德规范的教育、惩罚及奖励,使得超我成为社会典范,能把本我需求压抑、变形与转化,自我监督与检查。对于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在校大学生们,超我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的德育、校园文化、校规等的引导。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寝室关系环境,一般学校都会举行一系列以促进和改善寝室文化为目的的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寝室就是家,室友就是家人等观念深入人心,帮助同学在对待室友的各种行为时能够、摆正心态,还有寝室美化大赛、寝室出游等活动帮助增强寝室成员凝聚力、增进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更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位同学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观念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均是希望大学生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达到超我,发挥超我在监督、批判及管理自己行为方面的作用,压制住本我不合理的要求,树立自律意识。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全方位地诠释了寝室关系动态,由于本我的释放致使寝室关系出现冲突,而作为一名有知识、有理性的大学生,应该在现实的责任及环境的驱使下节制本我的欲望,调整自我,同时校园文化、社会道德、规定及奖惩等,也促使了学生将完善寝室关系的观念内化于心,以期实现超我,进而展现完善的寝室关系,实现大学生寝室关系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飞跃。
【参考文献】
中国父亲节起源
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联名请求南京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父亲节。这个规定比较符合中国文化,因为加入了中国汉字的谐音,并且八月八日的两个“八”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是“父”字。
名人与父亲的故事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门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却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儿。安徒生的父亲非常气愤,但一点儿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儿,爸爸来陪你玩儿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莎士比亚的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屈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各种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着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著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经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要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
同时,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也给了三个儿子巨大的影响。他们都以父亲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在为人处世上就秉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儿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美文鉴赏
拐弯处的回头
陈果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了,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打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儿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儿也不关心他。在他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他:“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下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一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处。
虽然这一切只发生在一瞬间,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表达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这个动作写尽了父爱的要义。
我吻女儿的前额
阎纲
女儿阎荷,取“延河”的谐音,爸妈都是陕西人。菡萏初成,韵致淡雅,越长越像一枝月下的清荷。大家和她告别时,她的胸前放着一枝枝荷花,总共三十八朵。
女儿1998年前查出肿瘤,从此一病不起。两次大手术,接二连三地检查、化疗、输血、打吊针,祸从天降,急切的宽慰显得苍白无力,气氛悲凉。可是,枕边一簇簇鲜花不时地对她绽出笑容,她睁开双眼,反而用沉静的神态和温煦的目光宽慰我们。我不忍心看着女儿被痛苦百般折磨的样子,便俯下身去,梳理她的头发,轻吻她的前额。
鬼使神差般地,我穿过甬道,来到协和医院的老楼。二十一年前,也是协和医院,我在西门口等候女儿做扁桃腺手术出来。女儿说:“疼极了!医生问我幼儿时为什么不做,现在当然很痛。”其状甚惨,但硬是忍着不哭,怕我难过。羊角小辫,黑带儿布鞋。十九年前,同是现在的六七月间,我住在协和医院做手术。
穿过甬道拐进地下室,再往右,是我当年的病房,死呀活呀的,一分一秒的,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还留着女儿的身影。此前,我在隆福医院手术输血抢救,女儿十三岁,小小的年纪,向我神秘地传递妈妈在天安门广场的见闻,带来天安门诗抄偷偷念给我听。她用两张硬板椅子对起来睡在上面陪住,夜里只要我稍重的一声呼吸或者轻微地翻动,她立刻机警地、几乎同步地坐起俯在我的身边,那眼神与我方才在楼上病房面对她的眼神酷似无异。替班的那些天,她不敢熟睡。她监视我不准吸烟。有时,女儿的劝慰比止痛针还要灵验。
回到病房,我又劝慰女儿说:“现在我们看的是最好的西医郎景和最好的中医黄传贵,当年我住院手术不也挺过来了?那时好吓人的!”女儿嘴角一笑,说:“你那算什么?‘轻松过关’而已。”她千叮咛、万嘱咐,提醒那些对妇科检查疏忽大意的亲友们,务必警惕卵巢肿瘤不知不觉癌变的危险,卵巢是个是非之地,特别隐蔽,若不及时诊治,就跟她一样受大罪了。
最后的日子里,五大痛苦日夜折磨着我的女儿:肿瘤吞噬器官造成的剧痛;无药可止的奇痒;水米不进的肠梗阻;腿、脚高度浮肿;上气不接下气的哮喘。谁受得了啊?而且,不间断地用药、做检查,每天照例的检血、挂吊针,不能减轻多大的痛苦。身上插着的管子,都是捆绑女儿的锁链,叫她无时无刻不在炼狱里经受煎熬。“舅妈――舅妈!”当小外甥跑着跳着到病房看望她时,她问了孩子这样一句话:“小镤,你看舅妈惨不惨呀?”孩子大声应道:“惨――”声音拉得很长,病房的气氛顿觉凄凉。同病房有个六岁的病友叫明月,一天,阎荷坐起梳头,神情坦然,只听到一声高叫:“阎荷阿姨,你真好看,你用的什么化妆品呀?”她无力地笑着:“阿姨抹的是酱豆腐!”惹出病房一阵笑声。张锲和周明几位作家来看望,称赞:“真坚强!”女儿报以浅笑,说:“病也坚强!”又让人一阵心酸。
胃管中流出黑色的血,医生注射保护胃黏膜和止血的针,接着输血。女儿说:“现在最讨厌的是肠梗阻。爸,为什么不上网征询国际医学界?”我无言以对。女儿相信我,我会举出种种有名有姓的克癌成果和故事安抚她,让她以过人的毅力,一拼赢弱不堪的肢体,等待奇迹的出现。我的心情十分矛盾:一个比女儿还要清醒、还要绝望的父亲,是不是太残忍?可是,我又能怎么做呢?只能把眼泪往肚里咽,只能以最大的耐心和超负荷的劳碌让她感受亲情的强大支持。夜深了,女儿周身疼痛,但执意叫我停止按摩,回家休息。我离开时,吻了吻她的手,她又拉回我的手不舍地吻着。我一步三回头地出了病房,下楼复上楼,见女儿已经关灯,枕边收音机的指示灯如芥的红光在黑暗中挣扎。一个比白天还要难过的长夜开始折磨她了。我多想返回她的身边啊!但不能,在这些推让上,她很执拗。
女儿在病房里从不流露悲观情绪,她善良、聪颖,稳重而有风趣,只要还有力气说话,总要给大家送上一份真情的慰藉和乐观的欢愉,大人孩子、护士大夫都喜欢她,说:“阎荷的病床就是一个快乐角,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说给她听。”
7月18日凌晨4时,女儿喘急,不停地喘气儿,大家的心随着监护仪上不断闪动的数字紧张跳动。各种数字均出现异常,血氧降至17。外孙女给妈妈擦拭眼角溢出的泪水。10时20分,女儿忽然张口用微弱无力的语调问了声:“怎么还不给我抽胸水?”这是她留给亲人们最后的一句话。她用气抵御窒息,坚持着、挣扎着,痛苦万分。我发现女儿的低压突然降到32,女婿即刻趴到她的胸前不停地呼叫:“,,你睁眼,睁眼看我……咪!”女儿眼睛睁开了,但是失去了光泽……哭声大作。大夫说:“大家记住时间:10点36分。这对阎荷也是一种解脱,你们多多保重!现在让我们擦洗、更衣、包裹……”可怜的女儿,疼痛的双腿依然跷着。护士们说:“阎荷什么时候都爱干净。阎荷,给你患处贴上胶布,好干干净净地上路。”又劝慰大家说:“少受些罪好。阎荷是好人!”女儿的好友甄颖,随手接过一把剪子,对着女儿耳语:“阎荷,取你一绺头发留给妈妈,就这么一小绺。”整个病房惊愕不已。女儿离去后,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但是我如梦如痴,紧紧抓住那只惨白的手,眼睁睁看着她的眸子失去光泽,哭不出声来。我吻着女儿的前额。《文艺报》的李兴叶、贺绍俊、小韩、小娟闻讯赶来,痛惜之余,征询后事。我说:“阎荷生前郑重表示:‘不要搞任何仪式,不要发表任何文字。’非常感谢报社和作协,你们给予她诚挚的关爱,在她首次手术时竟然等候了十个小时!”
妈妈的眼睛哭坏了。伴随着哭声,我们将女儿推进太平间,一个带有编号的抽屉打开了,已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我抚摸着她僵硬疼痛的双腿,再吻她的前额,顶着花白的头发对着黑发人说:“孩子,过不了多久,你我在天国相会。”
八宝山的告别室里,悬挂着女儿的遗言:“大家对我这么好,我无力回报。我奉献给大家的只有一句话:珍惜生命。”那天来的亲友很多,文艺报社和作家协会的领导几乎都到了,女儿心里受用不起,她生来就不愿意惊扰别人。
女儿的上衣口袋里,贴身装着一张纸片,滴血成墨、研血成字,是她和女婿的笔谈记录,因为她说话已经很困难了。血书般的纸片,女婿至今不敢触目。
等你好了,我们好好生活。哪儿有个好啊?美好的时光只能回忆了。只要心中有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疾病。我心中始终有你们,却没能控制住疾病。如果还有来世,只盼来世我俩有缘再做夫妻,我将好好报答你。从今天开始,咱俩谁也不能说过分的话,好吗?这些都是心里话,因为我觉得特别对不住你们,你们招谁惹谁了,正常的生活都不能维持。你有病,我们帮不了忙,不能替你受苦。谁也别替我受苦,还是我一人承受吧。我只希望这痛苦早些结束,否则劳民伤财。真的,我别无它求,早些结束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别这么想,只要有一点希望咱们俩就要坚持,为了我。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坚持下去又会怎样呢?你看你们每天跑来跑去,挺累的,为了你们,我看还是不再坚持为好。肠梗阻太讨厌了!生病没有舒服的,特别痛苦,你遇事不慌,想得开,我看是有希望的。你看不行,你是大夫吗?(玩笑)你知道多少人惦着你呀?大家对我这么好,我无力回报。我奉献给大家的只有一句话:珍惜生命。我真的爱大家,爱你,爱丝丝,爱咱们这个家,都爱疯了,怎么办?真羡慕你们正常人的生活,自由地行走,尽情地吃喝。没办法,命不好。酷刑!胃液满了吧,快去看看!
后来,又在她的电脑里发现一则有标题的短文,约作于第十一次化疗之后。惧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却变得坦然。“思丝”即思恋青丝,她的女儿也叫丝丝。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妈妈,满头青丝的妇女同志会以秃头示人。更没有想到,毅然剃发之后竟不在意地在房间内跑来跑去,倒是轻松,仿佛“烦恼丝”没了,烦恼也随之无影无踪,爽!
活了三十多岁,还没见过自己的头型呢,这次,嘿,让我逮个正着。没头发好。
摸着没有头发的脑袋,想一想也不错。往常这时候我该费一番脑筋琢磨这头是在楼下收拾收拾呢,还是受累到马路对面的理发店修理修理。是多花几块洗洗呢,还是省点儿钱自己弄弄?掉到衣服上的头发茬真麻烦,要弄一阵儿呢。没头发好。
没了头发才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剃光头。盛夏酷暑,燥热难耐,哪怕悄悄过来一股小风,没有头发的脑袋立马就感到丝丝凉意,那是满头青丝的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没头发好。
没有头发省了洗发水,没有头发节约护发素,没有头发不用劳驾梳子,没有头发不会掉头皮屑。没头发好。
没头发的时候,只能挖空心思发挥其优势,有什么办法呢?再怎么说,这头也得秃着啊。
我翘首盼着那一天,健康重现,青丝再生。到那时,我注定会跑到自己满意的理发店去,看我怎么摆弄这一绺绺来之不易的冤家。洗发水、护发素?拣最好、最贵的买喽。还有酷暑呀?它酷它的,我美我的,谁爱光头谁光去,反正我不!
衰惫与坚强,凄怆与坦荡,生与死,抚慰与返抚慰……生命的巨大反差,留给亲友们心灵上难以平复的创痛。
吻别女儿,痛定思痛,觉得死亡也没有什么可怕。死后,我将会再见先我一步在那儿的女儿和我心爱的一切人,所以,我活着就要爱人,爱良心未泯的人,爱这诡谲的宇宙,爱生命本身,爱每一本展开的书,与世界上第一流的思想家做精神上的交流。
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
我和妻子都吃一惊。我问儿子:“你哪儿来的钱?”“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时的压岁钱,攒的。”“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呢?”我不解。
儿子后来对他妈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儿子一下子长大了。
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地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地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地叫我惊讶、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里,儿子永远是夹生的。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地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到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地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最近的站到了最远,交流出现阻隔。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成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神圣?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串联在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作孩子,而要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他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
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如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地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这样为我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义。但长大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完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天堂回信
[美]马戈・法伊尔
1993年10月的一个清晨,郎达・吉尔看到4岁的女儿戴瑟莉怀中放着9个月前去世的父亲的照片。“爸爸,”她轻声说道,“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呀?”
丈夫肯的去世已经让她痛不欲生了,但女儿的极度悲伤更令她难以忍受,郎达想,要是我能让她快乐起来就好了。
戴瑟莉不仅没有渐渐适应父亲的去世,反而拒绝接受事实。“爸爸马上就会回家的,”她经常对妈妈说,“他现在正上班呢。”她会拿起自己的玩具电话,假装与父亲聊天。“我想你,爸爸,”她说,“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肯死后郎达就从尤巴市搬到了利物奥克附近的母亲家。葬礼过去近两个月,戴瑟莉仍很伤心,最后外祖母特里施带着戴瑟莉去了肯的墓地,希望她能接受父亲的死亡,孩子却将头靠在墓碑上说:“也许我使劲儿听,就能听见爸爸对我说话。”
后来有一天晚上,郎达哄戴瑟莉睡觉时,戴瑟莉说:“我想死,妈妈,那样我就能和爸爸在一起了。”
“上帝呀!帮帮我吧,”郎达祈祷着,“告诉我该怎么办。”
1993年11月8日本该是肯的29岁生日。“我们该怎么给爸爸寄贺卡呀?”戴瑟莉问道。
“我们把信捆在气球上,寄到天堂去怎么样?”特里施说。戴瑟莉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她选了一只画着美人鱼的气球,图案的上方写着“生日快乐”,以前戴瑟莉经常和爸爸一起看美人鱼的录像。
在墓前摆放鲜花时,戴瑟莉口述了一封给爸爸的信。“生日快乐,我爱你,想念你,”她说着,“但愿你在天堂能收到这个气球,在1月份我过生日时给我回信,好吗?”
特里施将那段话和她们的地址记在了一张小纸条上,裹上一层塑料,最后戴瑟莉放飞了那只气球。
她们看着那个闪亮的光点慢慢地越飘越远,越变越小,戴瑟莉兴奋地喊道:“看啊,爸爸收到我的气球了!”才不过几分钟,气球就不见了。“现在爸爸要给我回信了。”戴瑟莉说着向汽车走去。
在一个寒冷、微雨的11月的早晨,在加拿大东面的爱德华王子岛上,32岁的维德・麦金农准备出去打猎。他是一位森林管理员,与妻子和3个孩子住在美人鱼镇上。
但那一天他没有去经常打猎的地方,而决定去两英里外的美人鱼湖。在岸边的灌木丛中,他发现杨梅丛的枝条钩住了一只银色的气球,上面印着美人鱼的图案,线的顶端系着一张包着塑料的小纸条,已经被雨浸湿了。
回到家,维德小心地将纸条摊开晾干。妻子唐娜回来时,维德给她看了气球和纸条,上面写道:“1993年11月8日,生日快乐,爸爸……”通信地址是加利福尼亚利物奥克。“现在才11月12号,”维德说,“仅仅4天这只气球就飞越了3000英里!”
“我们应该给戴瑟莉写封信,”维德说,“也许我们命中注定要帮助这个小姑娘。”
在沙勒特镇的书店,唐娜买了一本改写的《小、美人鱼》。圣诞节过后几天,维德又买了一张生日贺卡,上面写着:“给我亲爱的女儿,温馨的生日祝福。”
1994年1月3日,唐娜坐下来给戴瑟莉写了封信,然后将信夹在贺卡中,与书装在一起寄了出去。
1月19日的傍晚,麦金农夫妇的包裹到了,到时朗达和戴瑟莉已经回尤巴市了,特里施决定第二天再送去。
那天晚上特里施看电视时,怀着好奇心,她打开了包裹,先是看到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给我亲爱的女儿……”
第二天清晨6点45分,红着眼睛的特里施将汽车停在了郎达家的门口。特里施说:“戴瑟莉,这是送给你的,”特里施将包裹放在她手里,“是你爸爸寄来的。”
“代你爸爸祝你生日快乐,”特里施念道,“我想你一定奇怪我是谁。其实一切都是从丈夫维德11月去打野鸭的那一天开始的。你猜他发现了什么?是你寄给爸爸的美人鱼气球……”特里施停了一下,发现戴瑟莉的脸颊上闪着一颗泪珠。“天堂里没有商店,但是你爸爸希望有人能帮他给你买一份礼物,所以他就选中了我们,因为我们就住在一个叫美人鱼的镇上。”特里施继续读着:“我知道你爸爸一定希望你能快乐,而不要你为他伤心;我知道他非常爱你,并会一直注视着你成长,爱你的:麦金农夫妇。”
特里施眼里含着泪水,接着戴瑟莉又读起了麦金农夫妇送的那本《小美人鱼》,这个故事与肯给戴瑟莉读过的那本有些不同,以前那本讲的是小美人鱼后来幸福地和英俊的王子生活在一起,而在这本中,那个邪恶的女巫割断了小美人鱼的尾巴,杀死了她,三个天使将她带走了。
特里施读完,悲剧的结局会使外孙女伤心,但戴瑟莉却快乐地用双手托住了脸颊。“小美人鱼进天堂了!”她喊道,“爸爸送给我这本书,因为小美人鱼和爸爸一样进了天堂!”
2月中旬,麦金农夫妇收到了郎达的来信:“1月19日收到你们寄来的包裹时,我女儿的梦想实现了。”
以后几个星期中,郎达母女经常和麦金农夫妇通电话。3月份时,郎达与戴瑟莉飞往爱德华王子岛探望麦金农夫妇。两家人穿着雪地鞋一起到湖边维德发现气球的地方。郎达和戴瑟莉都沉默不语,好像肯就在她们身边。
如今戴瑟莉每次想和爸爸说话时,就回打电话给麦金农夫妇,只有这种方式能安慰幼小的心灵。
“人们都对我说,‘气球能落到那么远的美人鱼边,简直是太巧了。’”郎达说,“但我知道是肯选中了麦金农夫妇将自己的爱带给戴瑟莉,她现在懂得了父亲的爱会一直陪伴着她。”
指尖上的父爱
成健
我的父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做过整整40年乡村小学老师。父亲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里几亩自留地的主劳力,平日里起早带晚干农活儿,他的双手因此磨砺得十分粗糙。
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是感到很安全。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也依然用一根手指让我抓着。倘若我抓不紧滑倒了,再从泥水里爬起来时,等着我的还是那根手指,绝不会多出一根来。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听了父亲一年的语文课。听过父亲讲课的学生都知道,父亲有个标志性的姿势。“你们给我听清楚这一点!”每当讲到关键的地方,说这句话的同时,父亲总是将沾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食指高高举过头顶,于是全班几十双眼睛就聚焦在那指尖上,而父亲强调的知识点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父亲批改我的作文时,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面批,我作文里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当他都不会放过,他的手指点到作文本上,戳到我脑门上,让我紧张得直冒汗。现在我庆幸地想,好在父亲教了我一年。
上了初中以后,我仿佛走出了父亲指尖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一段时期,我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手指,直到那年我到县城参加高考。7月骄阳似火,父亲送我到考点,我知道父亲会和其他上千名家长一道,在校门外的树阴下一直等到我们走出来。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蓦然回头,校门口人头攒动,却有一根手指高高伸出,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立刻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考上大学离家的那一天,父亲给我买了一双新皮鞋,那是我的第一双皮鞋。父亲说我的脚码已经和他的一般大了,他试过那双鞋,很合适。新鞋有点儿紧,我穿的时候,父亲用那粗大的右手食指当鞋拔子,可是费了好大劲儿也不行。我笑笑说:“您的手指头在里面,我的脚后跟就只能在外面了。”父亲抚了抚有点儿疼痛的手指,也乐了。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结束,那天清早,寒风凛冽,哈气成霜。父亲送我到火车站。我挤上火车在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离家远行,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忽听到车窗上“笃笃”的声音,原来是父亲在窗外,指尖敲着窗子。然后,他凑上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写着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反过来写的。我明白,父亲是要我多往家里写信。我重重地点点头,却不知道他有没有看清楚。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是怕我在千里之外心情落寞,有什么心事写信跟家里人说说会好些。
在风雨人生中,每当感到孤独和迷惘,我总会想起父亲的手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牵引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指点过我,曾经在大考前树起我的信心,曾经在旅途中敲响我的心窗。后来,我也做了父亲,当我的孩子开始抓住我的手指蹒跚学步时,我才体会到,我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而是全身心的爱,从指尖上传递过去,源源不断。
(选自《新民晚报》,略有删节)
关于父爱的名人名言
1.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淮南子
2.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达・芬奇
3.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
――塞万提斯
4.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
赞美父亲的诗歌
是谁,用瘦弱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一片充满爱的天?
是谁,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园?
是您,我的父亲!
我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
您就把我放在手心里
把我当成您的一切
像所有的小孩一样
父亲
在我的眼里您是无所不能的!
当我渐渐地长大
我们注定要分离
但在我心灵深处
始终有一个位置
那就是您
我的父亲
我永远不老的父亲!
如今我已长大
树叶朝天
但根却在您那里
您虽不在我身边
但我始终感觉有您相伴!
忘不了您谆谆教导的情景
忘不了您那满怀爱的眼神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高尔基
父亲
忘不了您强壮有力的臂膀
忘不了您充满活力的声音
忘不了您在风雨中的背影
忘不了……
父亲
您是我前进的动力
给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您虽如此平凡
但您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
父亲是条河,流转着岁月,诉说人世的沧桑
父亲是片海,擎起了太阳,放飞天空的翅膀
父亲是座山,坚韧起脊梁,挺拔大地的芬芳
如山父爱,父爱如山
我那常年劳累的父亲啊
您永远都是儿子心中
最最淳朴的诗篇!
父亲
姜绍晗
父亲,
像一根火柴,
光亮虽然微弱,
却能照亮我们迷茫的路。
父亲,
像救生圈,
在茫茫大海中,
总能带给我们生的希望。
父亲,
像冬日的阳光,
无论何时看到,
都会感觉暖洋洋、亮堂堂。
父亲,
像安慰的话语,
语句虽然短小,
含义却异常深刻、刻骨铭心。
父亲,
像一叶小舟,
哪怕惊涛骇浪,
总会载着我们在爱的海洋里遨游,
父亲,
像丰硕的大地,
用宽广的胸怀,
包纳我们所有的错误、失败。
父亲,
似北斗七星,
在漆黑的夜晚,
带我们走出无人的困境。
父亲,
像一场春雨,
悄然降落大地,
滋润着我们干裂的心田。
父亲,
如一缕清风,
在我们汗流浃背时,
为我们送上凉爽、安逸。
父亲,
像一把雨伞,
暴风雨来临,
为我们撑起一片爱的天地!
父亲,
是人间最厚的墙,
是人间最宽广的河流。
1.品读课文,感知亲情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表现人间最真、最美的亲情的,语文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课文,品味作品的语言,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课文里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老师应自然地恰如其分地予以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亲情的基础上,可抓细节潜心研读揣摩亲情。本文可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一中心,重点品读分析“望父买橘”这一细节,并联系文章前面交代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通过这些描述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要诉诸情感,通过形象感染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像一条长长的河,一直流淌在儿女的生命中,浸润着他们每一个成长的足迹,以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热爱父母趋真挚情感。
2.联系生活,回味亲情
语文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进行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建构起自我意义,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改造和转换,优化自我主体品质,完善自我。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适时拨动学生的亲情之弦,与文中的主人公作对比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如王元骧所说:“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1]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最能感动学生的那些因素,用以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身心受到感染,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感化。如,亚米契斯的《小抄写员》写了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深夜等父亲睡下后偷偷起床帮助父亲抄便条的事,甚是感人。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如此理解父母的艰辛,能主动分担家庭责任,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榜样吗?我们今天条件好了,很多同学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处处依靠父母,甚至连举手之劳也要父母代劳,稍有不如意就与父母吵闹,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习惯,不知道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造成亲情观念弱化。和叙利奥相比,我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培养孩子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丰富学生个性、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3.阅读延伸,加深体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阅读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醇厚的亲情,材料平淡无奇,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平淡中流露出至诚的感情。朱自清是“博爱意识的终极关怀者”[2],是个上孝下悌、慈妻爱子的人,他笔下多是关于家庭、亲人的琐事,但却充满真情,他笔下的亲情像酒一样浓厚,像水一样晶莹。讲完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儿女》,体会作者在至诚至真地解剖自己,在沉痛的自谴自责中表现出对儿女之爱的至情深厚;读《冬天》体会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这些课外延伸阅读,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加深了对亲情的体悟。
二、在写作中抒写亲情
作文课上,一提到写关于父母的文章,同学们总说没东西写。于是几十篇作文如出一辙——自己夜里生了病,母亲背着去医院,悉心照顾。多少年的此类作文都是如此模式,对亲情的抒写显得空洞甚至虚假。“情者,文之经也。”亲情是天地间的至情,是心灵的绿洲,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编造,而应该透过小事用心去体会去发现。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如果写这样的文章没东西可写,什么样的题目有内容可写呢?没东西可写是因为孩子们从没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父母如何辛苦地包揽了家中的一切,没能感受到其中的殷殷亲情,更没有用心去体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自己省吃俭用,不惜用重金为孩子择校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做的。因此,他们天天面对着父母为自己日夜操劳和忙碌的背影,却表现得很麻木、很平静,完全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感动。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情,很多时候是因缺少点化和激发。此时,我们要适时点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一点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之所以“感激不尽”是因为那点恩惠是出乎意料的,之所以“视而不见”是认为那些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平时把父母所做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把亲人的疼爱视作习以为常的事,我们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和社会,怎能从这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感悟到亲人的关爱呢?怎能找到令人感动的事呢?人类的高贵未必迸发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之中,人类的真情却必闪烁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爱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每一细微之处都可见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像朱自清先生那样,细细地用心地去体验和重温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那一份关爱和至情。通过类比联想和情感激发,使学生消除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感觉上的盲点,增强他们情感的敏锐性。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亲情
语文界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社会生活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旅游胜地、纪念馆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中有很多节日与亲情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渗入,近年来,母亲节、父亲节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定将有助于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如春节,在合家欢度佳节喜庆气氛中培养学生“勤俭、孝亲”的精神;元宵节在做元宵吃元宵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做到与家人互亲互爱;利用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让学生在插柳挂纸的过程中缅怀去世的亲人,珍惜现有的亲情,对健在的父母多一份孝敬,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利用中秋节在品月饼、赏明月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利用重阳节让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国人民的好传统,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孝”的教育,举行感恩活动。
语文课还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亲情教育,如:开展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让学生收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被无数文人墨客赞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了解母亲养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及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讲述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为母亲写小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生儿育女的甘苦,望子成龙的焦虑,体验到爱与被爱的甜蜜,感受到一份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语文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它的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在家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一张贺卡,一杯清茶,一封信……都能让父母得到慰藉,在关爱和回报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四、在培育人才中升华亲情
亲情是孩子的源头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怎会爱他人、进而爱国家呢?只有抓好了源头教育,推己及人,才能让亲情教育进一步延伸升华,进而爱师、爱友、爱国家。每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4-01
当前要注重素质教育,让教育变得有人情味,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对父母、对长者怀有感恩之心。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学生感恩意识比较淡薄,个别的甚至没有感恩意识,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因此,要重点培养农村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对国家感恩、对父母感恩、对帮助自己的人感恩。青少年学生的心智处于尚不成熟的阶段,具有可塑性,需要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从家长、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研究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家长做榜样,培养感恩的优良家风
孩子接触时间最长、也最受孩子信任的,当然是孩子的家长。孩子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举止,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在部分农村地区,有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把孩子全权交给学校老师。其实,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更是家长的重要职责。家长要和学校积极配合,联合开展感恩教育,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比如,学校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要跟家长达成共识,让家庭感恩教育与学校感恩活动同时进行。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站,设立感恩栏目,让家长在家里与孩子一同上网浏览,增强感恩意识。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中,多与孩子谈论关于感恩的话题,在家中讲一些传统的感恩故事,比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感恩教育宣讲会,让家长学习更好的家庭式感恩教育方法,并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在学习中进步,逐渐把家庭感恩教育普遍化,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情感性。
二、学校做榜样,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要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每门学科的教学中。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德育课,加强基本礼仪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感恩思想的认识。学校里老师与同学的相处、同学之间的往来,都能变成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这样能把德育课堂立体化、具体化、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多多注意学生的举动,多关心学生,能与学生做好朋友,让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要注重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校可以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感悟、讨论等形式思考感恩的意义,让他们主动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美德,明白做人要学会感恩。也可以带领学生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渡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前夕,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并且启发学生要采取哪些行动,让他们在行动中感受到感恩的快乐。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请抗战老战士来学校演讲。学校要灵活地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来之不易,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把感恩常放心中。
三、社会做榜样,关注传统美德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很多俗语、故事都渗透着感恩之情,比如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必须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把感恩精神传承下去。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做好榜样,纯净社会风气,让他们耳濡目染地增强感恩意识。社会各部门要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们为自己的感恩行为而骄傲。比如,要让孩子们学会说“谢谢”,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要习惯说“谢谢”。感恩也可以通过身边的小事来体现,比如为别人指路、为邻居帮忙、帮家长做家务。要通过全社会的宣传,让孩子们明白感恩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同时,要对孩子们的感恩行为给予积极肯定,营造一个“感恩光荣”的社会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这就需要教师、家长、社会齐心协力,着重关注农村学校的感恩教育问题,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学会对国家感恩、对父母感恩、对帮助自己的人感恩。感恩是社会和谐的表现方式之一,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多方合作,不断研究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要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感恩的种子,在各方的努力下,使学生受到感召,心怀感恩,成为祖国的未来栋梁。
参考文献:
[1]季i.小学感恩意识教育新思路[J].江西教育,2014(18).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如题目是《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也许,你们早已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 母亲节 送给妈妈小礼物,习惯了在 父亲节 向爸爸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 中国 标签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女儿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后,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想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绵延两千年的传统佳节呢?让我们从今年端午节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让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毕竟,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端午节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离世已有2320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端午节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是星期二,昨天是五月初五,我们又站在了操场上,看我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在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对,是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谢谢!
端午节演讲稿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今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在这江南青青的色彩里、湿湿的雨季中缓然而来。在江南的雨中,那清凉的春雨淅沥沥的一直下着,伴着我们舒缓闲适地度过了这个美好的节日。
推开家门,一阵如风铃般清脆的笑声和着青青的粽草叶香味便向我袭,一定是姐姐和妈妈正在包粽子。我看狗够黑豆也仿佛受到粽草叶清香的诱惑,兴奋的在客厅里乱窜,似要嗅上一口这个季节的味道。姐姐听见开门声响从厨房里跑了出来。一见到我就扑过来抱我,连连说我又长高了,可是姐姐依旧没变还是那么乐观依旧笑靥如花。
接着大家开始吃粽子,今年我们家的粽子形状可谓千奇百怪,有方的有圆的还有像牛角一样尖尖得。大概是姐姐的杰作。绿剥开墨绿色的粽叶,只见洁白如玉的珍珠团里镶嵌着几颗深油红亮的玛瑙枣。绿白红三色相映衬,显得十分艳丽动人。散发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腻,黏黏而爽口。
中图分类号:G647;G4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85-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普遍扩大,贫困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上升。据中国扶贫基金2013年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高校中,贫困生约28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近几年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贫困生工作,相继出台了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高校中受资助的学生群体人数是较大的,各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为组成部分的资助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的认定方法和标准,认定机制还不健全,资助内容和管理模式还不完善,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等。
大学是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引领社会人文思想前沿的阵地,也是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其中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对其实施必要而有效的救助,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且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使这一庞大的受助群体得到真正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我们应把“显性助学”与“隐性育人”相结合,隐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易接受性,它可以避免由于直接的德育而可能带来的学生逆反心理。
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资助文化的建设,升华助学目标,开创校园资助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和突破点。
一、建设“感恩”校园文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对贫困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恩教育还不够深入,或没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感恩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做到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地推进感恩教育。据调查,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只存在理论上,而缺少活动的支撑,使感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营造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感恩是一种宁静而谦逊的情绪,它能平静我们内心上下翻腾着的尚未满足的无休止的渴望。可见,外在的环境对内在的情绪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校园网等宣传媒介的舆论作用。如利用校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诗歌、歌曲、故事等;可在宿舍显眼处张贴感恩格言;利用特殊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在校园内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系列演讲,感恩征文比赛,给父母或帮助过他们的人写感恩信等。当贫困生能反思那些给予他们幸福和快乐的人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就会在成长中学会感恩,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充满正能量,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在回报、奉献中体验帮与被帮的幸福,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二、以人为本,“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各学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贫困证明,即采用学生生源地开出的贫困证明作为学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依此给予相应的资助。而有些学生看到别人只要有贫困证明就可以受到资助,于是产生了“嫉妒心理”,加上有些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碍于情面或嫌麻烦,对申请贫困证明的学生不核实情况就全部予以通过,因此他们干脆也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贫困生”。这导致真正的贫困生失去享受的机会或减少享受的金额,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针对“假贫困现象”又该如何控制?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认为应该积极地营造校园诚信资助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树立“诚信为荣,以虚假为耻”的校园氛围,大力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在思想教育课上或主题班会上,可以开展有关“诚信”的演讲和表演;通过各种有关诚信的图展,开辟关于诚信的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体会诚信的重要性;还可通过班委、学工部组织开展“牵手诚信,共创未来”的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诚信的思想意识。
2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俗语“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信过于义”等都说明了诚信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事业上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大一新生一入学时就应该建立诚信个人档案,其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诚信承诺书、诚信记录等。尤其是诚信记录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从中也可反映该学生的诚信度。诚信记录包括学习、生活、经济等。学习上主要记录其作业有无抄袭,考试有无作弊,毕业论文有无抄袭等。生活上主要记录有无不正常消费行为、有无偷窃行为等。经济上主要记录该学生受资助的情况,家庭属于哪种贫困等。信用档案视实际情况可随就业推荐表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
三、加强励志文化建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认为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但由于经济的原因使他们只选取那些学费低的学校和专业。大多数贫困生内心非常孤独,他们更加渴望关爱、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做到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加强“励志”方面的教育。
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完善的资助新体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资助是途径,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开展每年一届的“十佳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并开展“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等品格。
辅导员是学生离得最近的基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情况: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励志经验交谈,播放励志电影、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等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增强抗挫能力;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树立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人穷志不穷的观念和信念。
四、提倡勤俭节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调查大学生消费问题时发现,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中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他们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爱美心理等,消费片面追求名牌、高档,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也不符合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些消费心理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据某个大学生讲,在不久前过去的一个月里,花费已超过了06万元。这个大学生的消费显然是不合理的,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生活消费。这与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做理性的消费者,坚持正确消费原则的理论相背离。所以,这样的消费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因此勤俭节约将是一个永远被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能够勤俭节约,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象,高校政工干部可开设相关选修课,对学生勤俭节约方面的德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如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时可开设“消费常识”“消费经济学”等消费观教育的讲座或课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技能等,以免贫困生产生畸形消费观或消费观念超前。
提出了“八荣八耻”,号召全党全国都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一条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相一致的。做到健康文明消费,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第二场所,还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他们之间交流、流露真情和思想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他们待在宿舍的时间要比待在课堂的时间长。从一定心理角度来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更需要班级同学在宿舍里的关心和支持。在高校贫困学生工作中,学生宿舍可以作为隐性教育的新的载体,可以说宿舍的活动远比课堂上的活动丰富得多。宿舍的活动、思想交流对贫困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创建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宿舍氛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和合作竞争意识,定期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和评比活动。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以文化人、育人兴文是高校的光荣使命,高校文化建设尤其是资助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背后体现的教育理念正是本文所说的涵养。社会学家先生曾回忆他在伦敦求学的经历,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并未讲过什么正式的课程,而是采用小组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心得,自己只是适当地点评或者插话。在那种氛围中,费先生受到一种无形的影响。
据说当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见面就是谈学问。有时候,学生请教问题时警报响起来了,大家跑到防空洞里后还在接着谈学问。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解读“钱学森之问”时提及:“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的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朱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我想,这种文化和氛围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学精神,置身其中的人受到的正是一种“不言之教”。
教育工作中经常提及的陶冶法,也符合教育的涵养本性。烧制陶器,冶炼金属,都要放入火中锻炼。以陶冶隐喻教育,正符合教育的本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之根本在“育”不在“教”,在“行”不在“言”,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涵养是一个人具有宽阔的胸怀,具有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涵养教育主要包含如下4个方面:一是情绪调控方法的教育;二是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教育;三是滋润养育、培养能力的教育;四是积蓄、保持修养的品质教育。
涵养教育使人活泼而不放荡,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张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每个人都是塑造自我的心理工程师。涵养教育不是束缚,而是解放。机会往往只有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普通人而言,机会就像小偷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懂得如何避开困难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困难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拿不定主意时,选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水推舟,也许就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靠的不是能力、机遇,而是观念及信仰。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想改变命运,先要确立信念。教育亦然。一个受过涵养教育而具有相应能力的人,首先在举止言谈方面比平常的人多了一份稳重和成熟;在做事的时候,会深思熟虑,总像有一份时间表那样,有条不紊;不会莽撞茫然,总是那么有自信,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在考虑自己的同时更会考虑其他人及社会。总之,他会既有外在的修养,又有内在的气质。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魅力往往体现在涵养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涵养教育就是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细处着力,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环境,以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其一是静。
“静生慧智,定纳百川。”少说话,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因为嗦嗦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在课堂上特别容易影响到其他学生。古语云:“三思而后行。”而我认为,作为学生,首先必须考虑到自己处于集体所在的课堂,应“三思而后言”。要知道,即使是在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上,累赘多言也往往令人讨厌。想说话了,就先对自己说,然后再在别人愿意听的情况下去交谈 。
其二是缓。
古语云:“谦谦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认为,有时候应该是“讷于言而缓于行”。“缓于行”是为了避免方向性、方法性及原则性的错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因为急,往往考虑不周,匆忙应付,难免会有纰漏,甚至会发生大的错误。而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通过比照,得到经验,记取教训,以找到更高效的办法,寻得成功的捷径。学生读书正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其三是忍。
面对同学之间的纷争,不要气愤。“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气愤伤身体,气愤也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宰相肚内好撑船,公侯头上能骑马”,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以及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有些事情不妨观静观其变,顺其自然。
其四是让。
涉及到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不能退让,自己要立场坚定。遇事尽量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意见对,就不应固执己见,按正确的意见办,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五是淡。
对名利,对金钱,都应看淡些。很多东西并非是必需的,而且,得失也是辩证的,某些方面损失了,在别的方面常常会有所获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人往往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容易求得心灵的平静,越是能体会到平凡的幸福。
其六是平。
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一个人的思想仅可以存在于他有权利作决定的范围内。平凡的人,尽管活得不够精彩,但可以在份内工作中做出成绩。而当有机会得到供自己展露思想的空间时,就可以显示其不平凡了。
上面六点,可说是笔者总结的一些人生智慧。那么,作为一校之长,又当如何培养学生有涵养,继而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呢?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及模式,简称为“一体系四模式”。
“一体系”就是课程教育体系,即通过书法、绘画、国学、学科(包括语文、历史、品德、体育及数学、英语等学科渗透)的教育提升学生素养,“四模式”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模式、国学教育模式、课堂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来推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有以下4种模式。
第一,文化教育模式。
漫步于学校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名言夹画和故事夹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百善孝为先”等经典名句,呈现在墙壁上、柱子上,格外引人注目。徜徉其中,仿佛欢饮了一盏盏好茶。拾步楼梯,《曾子杀猪》、《弃官寻母》、《孟母三迁》等一个个经典小故事俯仰即是,看后仿佛饱尝了一道道佳肴。途经教室走廊,《三字经》、《弟子规》、《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映入眼帘,读来又仿佛畅饮了一杯杯美酒。
名言夹画和故事夹画均固定在简约大气的木框内,按内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底图。它们或意境悠远,或文雅古朴,或厚重隽永,每一幅都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启迪。
壁画按照楼层分设主题。一楼以“德育”为题,选取了经典典籍中关于道德的相关名言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德育小故事及《弟子规》内容;二楼以“勤学”为题,选取了“惜时”、“勤勉”等名言和名人学习小故事,其中浮雕生动传神,刻画了小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等故事;三楼以“礼仪”为题,“让枣推梨”浮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小儿推让食物,谦恭礼让的典故;四楼以“师德”为题,强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人师风范,有浮雕“尊师重教”、教育家孔子头像及其相关名言;五楼以“孝道”为题,以语言和画面为经纬编织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人伦观念;六楼以“忠诚”为题,饰有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耳熟能详的爱国名言,还有“精忠报国”小浮雕,塑造了岳飞正气凛然,报效祖国的形象。
整个校园显性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画面图文并茂,雕塑形神兼备,富有视觉美感,形成了校园独特的走廊文化、楼道文化和廊柱文化等多种体系。学校充分利用条理清楚、主题鲜明的“国学长廊”这部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科书”,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国学教育模式。
让国学融入课堂是我校的教育特色。我校精选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的经典篇目和广为流传的经典唐诗宋词,后期还结合宝安区教科培中心编制印发的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一、二、三册,对各年级学习内容进行统一设置。
各班每周一堂经典诵读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在课堂上渗透国学,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诗文,熟记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在背中求思,思中求进。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组织经典诵读:一、二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三、四年级学生背诵《弟子规》、经典古诗;五、六年级学生背诵《论语》。
坚持开展每周一首诗的诵读,坚持“一日三餐”(早读、课前读、中午前读经典诗文)诵读。清晨,在校园中,伴着微微晨曦,总是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语文课前,各班不时地传来阵阵诵读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诵读古文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
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课,每月一节经典诗文研讨课,形成我校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即:激趣引入――读顺原文(借助拼音)――知晓大意(据注释)――感悟道理(结合生活)――导述言行(结合自己谈认识)――拓展延伸(名人警句,诗文……)。低年级段多用直观性的教学形式来引导理解,中年级段的按照示范、仿照谈理解或感受,高年级段尽量与语文课本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深浅度。面向全体,尽量让多数同学参与进来,积极投入学习。同时,语文科考试中加入国学教育的内容:一、二年级在口语考试中考查必背经典句;三、四年级加了默写经典句;五、六年级加创设情境题,对应填写所背经典句。此举既促进了教师对国学教育的重视,也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
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融合的纽带与桥梁就是行为文化。松和小学在尽力构建高雅显性校园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全体师生把文化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注重精神塑造,培养优雅文明、从容高贵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我们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精神,依据《小学必背古诗词七十首》、《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和《常礼举要》等篇章,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经典诗文伴我成长》(上、中、下),全体师生人手一册。本套校本教材集学习资料与拓展练习为一体。书中设有“家长与老师的话”栏目,请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以达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每课后面编有“我还会背”版块,便于学生在学习了此文后,把自己喜欢的相关诗文积累在书上,让学习得以延伸。书后还有诗配乐的歌曲,让学生在乐曲的哼唱中积累经典。对于书中所选诗文,要求学生了解大意,读熟会背,并努力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每个教室门前,每周都会更新一首经典诗文,让学生每周至少背熟一首经典诗文。每个月都有以年级为单位的有主题的经典诗文诵读展演,每个学期都有全校性的经典诗文大型节目展演。通过朗诵和展演,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经典诗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文化。另外,围绕“我诵读我快乐我成功”这一主题,精心打造教室文化。建立班级经典诵读争星榜,每月得星最多的命名为“班级小名士”;设立“快乐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收藏、记录快乐的笔记本,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交流;运用“今天我最亮”展示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风采的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在校课余时间书声朗朗,整个校园溢满书香;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天播放古典诗词欣赏和古典音乐节目,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同时,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有意进行渗透。如美术科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画,画中的诗;音乐科则利用“诗歌就是合乐歌唱的音乐”这一特点,给诗歌配上恰如其分的曲调,让学生合乐歌唱……教师们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在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吟诵经典;在一则则隽永精妙的故事中,明理燃情;在润物无声的滋养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每学期,学校高、中、低年级段在学校大操场进行国学展演。每个年级段都有一个主题,如低年级段的“孝敬篇”,中年级段的“礼仪篇”,高年级段的“诚信篇”,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国学展演。通过经典诵读及国学展演活动,学生找到了民族的根,获得了民族的源动力。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学生的身边,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流露于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第三,课堂教育模式。
课前齐诵《坐姿歌》,书写齐读《握笔歌》。摆放整齐的课桌,陈列有序的书本,端庄的坐姿,优雅的握笔,迅捷一致的起坐,和蔼亲切的师生问好,落落大方的应答,琅琅的课前经典诗文诵读……一道独特的课堂风景线呈现在松和校园。
多年来,我校潜心探索课堂教育模式的构建,提出用优秀课堂常规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养的创新构想。从课前课后的礼仪习惯、坐姿习惯、写字习惯以及课堂上的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团结合作等入手,规范学生、培训学生,形成一整套规范良好的课堂流程。教师们不断完善课堂常规,追求课堂亮彩,使优秀课堂常规成为学生行为规范而不刻板、参与踊跃而不松散的有效课堂常规模式,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俨然在人生的小天地中成长。
书法课教师带领学生沉浸于书法的世界。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体察提按、转折等用笔的美,刚柔、粗细等线条的美,浓淡、枯润等墨色的美,俯仰、向背等结构的美,以及疏密、穿插等章法的美。另外,还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各家书体的美,如先秦书法的稚朴古雅,魏晋书法的奇逸开张,唐楷书法的法度森严,明清书法的个性张扬,直到现代书法的异彩纷呈。从甲骨文的瘦削到金文的凝重,从大篆的随意到小篆的规正,从隶书的柔美到楷书的严谨,从行书的灵动到草书的狂放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因此,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学习、观赏和评点,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书法实践中产生审美体验,受到审美教育。
书法艺术可以感化人、陶冶人,使人的情感、意志、体魄等得到深化甚至改变。练习书法,能使人薄弱的情感更加丰富,软弱的意志更加坚强,消瘦的身体变为雄健,毛躁变为稳重,粗心变为细致。练习书法也就是练心、练身、练性灵。
音乐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洗涤一个人的灵魂,完善一个人的性格,激发一个人的意志。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而且还会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改变。任何艺术的语言,相较于音乐的旋律,都失去了应有的光彩。音乐是最迅速敏捷、最深入持久地打动人心的艺术。音乐对人的身心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轻快的音乐使人舒适、安宁,雄健有节奏感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它的不同节奏、旋律、音调、音色等,可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国美术教育界都在努力克服早期美术教育的种种缺点,发挥其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发展、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以便能更完美地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教育的开展应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山美、水美、自然美”与环境教育。
在美术风景课(包括:风景画欣赏、色彩风景写生或国画山水等)上,我们在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教会学生风景画画法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引导学生好好欣赏一番画中乃至自然里的美景,在感受“山美、水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到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已经超越了环境自身所具有的承受能力,认识到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沙漠化加剧、热带雨林衰落、野生物种减少等环境问题,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寓美术教育于环境教育之中,引发学生对自然的丰富情感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二是“名家、名作、名人效应”与理想教育。
在欣赏名家名作的过程中,多向学生讲述名家的志向、生平事迹和学习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名家的人生经历,了解名家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利用名人效应,使学生对名人产生崇敬、向往的心理。美术作品中,不乏历史上的伟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题材,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间,以能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名人为偶像,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是“赏美、懂美、崇尚美”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美术欣赏方法,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在各种美术活动中感受美。从而,引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向往之情和对真、善、美的最高价值的不断追求愿望,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修养得以提高,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正是由于课堂上的熏陶,我们的毕业生进入中学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有素的作风、良好的素养令初中学校十分满意。家长们也说:“孩子在学校能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我们非常感谢和放心。”
第四,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在开展各种涵养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会让教学处与德育处联合起来,将传统国学弘扬的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和规范礼仪的示范,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尊师友、习礼仪”等名句,既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更要求他们把名句内化为行为,用行动诠释行为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于是,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尊师爱友之风盛行。
学校大力开展涵养教育以来,师生风貌和学校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行为习惯符合礼仪,真正展示了我校涵养教育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有孝心讲文明。学生比以前懂事多了,知礼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教师也更加尊重了。学生懂得了回家以后给家长端上一杯水,说上一句知心话。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时,学生会在他们的礼仪和感恩行动中显示出他们高度的涵养。
诚实守信。学生懂得了知错就改才是个好孩子。放学时,学生能够按时回家,晚归如实汇报,有事及时与家长打招呼。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按时完成作业的人多了,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完成作业的人少了。课堂上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以前教师一不在就胡闹的现象没有了。做诚实人,使学生责任感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