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00:3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会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问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启发引导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自主能力。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可以分成五步十字:(1)读题。即读清题目,至少读两遍,边读题边理解题意。(2)说题。所谓说题就是说清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要求的问题。同时要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比如表示数量关系的“一共”“多(贵)多少”“少(便宜)多少”“平均每个”“多少倍”等等,同时要关注单位是否统一。(3)析题。也就是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步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年级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两种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法,即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学过的运算法则或者数学知识,向着问题一步步分析。常见的引导式教学用语如下:“已经知道……和……可以求出什么呢?”与综合法相反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法,即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寻求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若所需条件正是题中的已知条件,就可以直接解答;若某个所需条件不知道,就要先求出这个条件。分析法常见的引导式教学用语如下:“同学们,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呢?”“其中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我们要求的?要求这个条件,又必须知道什么?”由此通过一步步逆推分析,便可通过已知量间的某种运算得出所需的未知量。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有道应用题:“小红剪了23个星星,小芳比小红多剪了14个,小丽比小芳少剪8个,小丽剪了多少个?”如果用分析法求解,可以问:“要求小丽剪了多少个,必须知道谁剪的个数?”“小芳剪的个数不知道,那求小芳剪的个数要怎么列式?”一步步分析就得出:要求小丽的个数先得求小芳的个数,要求小芳的个数就得知道小红的个数,小红的个数已知,便可求解。(4)答题。根据析题过程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数,特别要注意算式后要加上单位,最后要写出答数。(5)思题。即反思这道应用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假如解题错误,那么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二、从经验入手,丰富生活体验
现在的数学应用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多数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三年级上册经常出现的购物问题,学生如果没有独立购物的经验,就很难理解“总价=单价×数量”这个数量关系。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章时,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就不能深刻理解“净含量”的意思。在做租车等够不够的应用题时,也需要有一定的乘车经验。例如,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补充习题第33页第三题:“表格给出了甲乙两支篮球队在一场友谊赛中上半场结束与下半场结束时的最后得分,要求甲乙两队下半场各得了多少分。”很多同学不理解问题的意思,原因是不了解篮球比赛的计分规则。为了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有必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我们要引领他们走进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从情境入手,增强解题兴趣
应用题是三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应用题解题步骤较之其他题型更为繁琐,很多学生对解答应用题缺乏兴趣。但如果为应用题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解答应用题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乐趣。怎样创设应用题的情境呢?
1.情境要有童趣,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
比如,“36元可以买几块3元的蛋糕?”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蛋糕店买蛋糕吃,我给你们每人36元,你想买哪种蛋糕啊?36元可以买多少块这样的蛋糕呢?”这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爱吃蛋糕的特点,让他们身临其境去购买蛋糕,他们的解题积极性会得到大大提高。
2.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情境创设
西安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43
【未央区】经开校区
【招生对象】小学一年级—高三学员
【热门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奥数作文阅读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免费预约试听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43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您可以咨询最近校区、价格、师资等情况!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400免费咨询电话了解快!
********************************************
自成立以来,学大教育凭借着一流的师资队伍、专业的服务团队、先进的教育辅导系统、独特高效的教育方法和完善的管理模式,已向全国校区所在地的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和用户成功提供了教育服务,并先后帮助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实现了素质和成绩的突破,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和大学,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第一,小学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学好小学数学打好基础,就要多看、多想、多说,多动手,理论联系实际,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学生要仔细观察应用题,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
2.一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即每一章节的标题如第一章)
3.二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四号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即每一章节的下一级标题如:1.1)
4.三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小四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二级标题下的小标题如1.1.1)
5.中文“摘要”两个字应该是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6.中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为宋体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7.“关键词”三个字应该是黑体小四,其后为关键词(宋体小四),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要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8.“目录”两个字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9.文章正文应该是宋体小四
10.文章正文段落行间距应该是1.5倍行间距或是20磅,首行要空两格。
11.文章正文段落格式应该设置为两端对齐
12.文章中出现的图片,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图片下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图片及其中英文说明文字应该位于同一页。
13.文章中出现的表格,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表格上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且文中表格的风格要保持一致,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设置要统一。表格的宽度不应该超过正文的宽度。表格如果转页的话,在随后的页面上应表明如:表一(续)
三年级数学论文范例鉴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整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我们知道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是:问题〈--〉已知。解答过程是:1读题,2分析,3解答,[列式],4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程有机的结合。于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知道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应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这道应用题时,我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思考:这道题说的什么事?有几个班栽树?拿个班栽得多?“一共”是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什么方法?这一串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解题的方法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教会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从问题〈---〉已知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中还涉及到许多典型应用题。如:路程除以速度=时间,总产量除以工效=工作时间,总产量除以单产量=数量,总价除以数量=单价。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是因为这类应用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虽然这类应用题也可以用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但如果学生把握到它的规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来分析、解答就会更加简便。例如: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个,每个10元。着些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推理及创新能力. 应用题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用到不同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可以说谁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学习主动权,就会学得轻松,事半功倍. 而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类型应用题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解答的规律和方法,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题目等量关系解答
这个途径的最好例子是 “关于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的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用方程解答,有两种情况:其一是 “比多比少”的题目. 如“前景小学三年级有学生58人,比四年级少18人. 前景小学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类题目的三个数量,存在基本的等量关系,即“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大数 - 相差数 = 小数;小数 + 相差数 = 大数”. 由于题目要求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也就是通过列方程来解答,因此上述三个等量关系中有一个是不用的,如用了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这样的题目,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句“三年级有学生58人,比四年级少18人”的分析,得出三年级学生数是小数,而四年级学生的人数是大数,三年级比四年级少的人数就是相差数;其次,根据问题要求四年级学生的人数,可以知道要求的就是大数;再次,根据等量关系式就可列出含未知数x的等式,求出的x即四年级学生人数. 列出的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有两个,可以是x - 58 = 18(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也可以是x - 18 = 58(大数 - 相差数 = 小数).
其二是 “倍数关系”的题目.如“周庄小学五年级有学生120人,是四年级人数的3倍. 周庄小学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同样,这类应用题也有三个数量,且有基本的等量关系,即“小数 × 倍数 = 大数,大数 ÷ 倍数 = 小数,大数 ÷ 小数 = 倍数”. 同样也因受题目条件限制,只能用其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式来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通过对题目条件、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知道,五年级学生数是大数,而四年级学生数是小数. 题目要求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就是求小数. 解答时可先设四年级有学生x人,根据上面的第一、三两个等量关系式就可以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然后求出x即四年级学生数. 列出的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是x × 3 = 120(小数 × 倍数 = 大数),或120 ÷ x = 30(大数 ÷ 倍数 = 小数).
二、根据常见数量关系解答
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包括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本中涉及的例如工效、行程、货价等,例如:① 一本连环画3元,小明买10本这样的连环画要多少元?② 一本连环画3元,小明用30元能买这样的连环画多少本?③ 买10本连环画小明用去30元,一本连环画多少元?其实这三道题目都属于货价问题. 我们知道,在货价问题上有三个基本的数量,即单价、数量、总价,存在着三个等量关系式, 即单价 × 数量 = 总价,总价 ÷ 单价 = 数量,总价 ÷ 数量 = 单价. 第①题中已知单价和数量,要求买10本这样的连环画要多少元就是求总价,可以用单价 × 数量(3 × 10 = 30)求出答案;第②题中已知单价和总价,要求小明用30元能买这样的连环画多少本就是求数量,用总价 ÷ 单价(30 ÷ 3 = 10)即可;第③题中已知总价和数量,要求一本连环画多少元也就是求单价,就用总价 ÷ 数量(30 ÷ 10 = 3)来列出. 其他类如行程问题、工效问题的应用题均可照这样子进行解答. 学生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首先是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应用题属于什么类型;其次是弄清题目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最后,思考用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问题. 掌握了其中的要点,解答也就没多大困难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2-01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在教材结构上相对低年级(如一、二年级)来说,逻辑性、系统性更为强烈,且它教学的容量也比低年级的要大。其实,中年级的数学与低年级的数学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进入了中年级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的过渡阶段,最重要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低年级有了很明显地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而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增强了。也就是说,中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学生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在认知结构上还没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因知识的“内存不够”而无法有效掌握新知识,把新知识吸纳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问题,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难以吸收的现象,出现因承载量的不足而使认知结构的“瘫痪”。因此,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认知中的吸纳新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情景中的问题展开思索,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开展小组学习,从而进行有效的尝试探究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把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板块,交叉安排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有利于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而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中年级的教材在编排上仍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认知水平。如从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来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一定要解决好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这样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教给学生的知识才会有活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倡导将“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为“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自己的形体、思维活动、经过体验后,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兴趣。
如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既是数学教材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由一步解答的应用题向多步解答的应用题的过渡,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掌握好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是停留在以直观形象为主,思维也停留在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解答上,有的基础较差的学生连解答起码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都还掌握的补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地把能抓住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做如下尝试:
1.注重整理和复习。例如,“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教学,需要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笔算乘法之后,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前,安排学生先预习,收集学过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例题时,可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自己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将学生收集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要求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加深了解之后,最后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
2.分解教学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个简单的应用题联接而成,之间都有两个数量关系和一个所需的中间隐蔽量,学生有时把握不准。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例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学生解答完题目以后再用出示例题让学生朗读,比较两道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题和前面的题比较:例题中隐蔽了一个数量(问题),解答时,要把它先找出来,从中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通过这种的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就试卷来说,孩子们有不小的进步。第一,卷面与以往相比较为整洁;第二,由于粗心马虎而出错的题目有所减少,计算题大多数都是满分,这说明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已初见成效;第三,对于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大体上不会再出错,这与孩子们的多练习和勤思考是分不开的。这三点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得继续坚持。
当然,试卷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第一,对于某些题目,孩子们不能准确理解其真正含义,导致给出错误的答案。这种现象一方面是个别题目有些模棱两可,题意不十分清晰。另一方面,由于孩子们涉猎到的题型单一,所以在面对"新题型"时会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这一方面,对于新颖的题目让孩子们多多尝试;第二,这次试卷开放性比较强,比如最后一题的附加题,其实是一道中等难度的题,但全班只有两个人做出来,几乎是全军覆没,这无疑凸显了一点: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不够强。这可能与我平时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关。比如一再强调书本,一再强调基础,而忽略对孩子们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因而在遇到稍微灵活点的题时,孩子们不懂得变通,思维无法很快打开。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多用引导性的方法教学,同一问题,尝试探索其他途径,甚至多做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游戏,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习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人生方向都会有一定帮助。
考试是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不二工具,也是老师得以查漏补缺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接下来的教学和学习中便会有清晰的目标,坚持正确的,弥补缺漏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36-01
在本文中,通过对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总结,将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总结。借助这样的分析方式,我们能够看出这样的教学过程在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懂得从练习中明确做题方法的总结、从技巧培养中明确做题模式。最终,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与计算分析能力实现发展与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应用题教学呢?我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出几点做法。
一 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活动的创新,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辩论等方式来使学生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如教学两步计算问题时,我让学生表演买东西情景:买3本书,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给他7元。学生认真地观察着表演,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用掉了多少元?”和“每本书多少元?”从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应用题,是由于他们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置身于一个情境中解决问题,要比只看文本解决问题要容易得多,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立足于生活创设情境,不仅使学生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融入情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二 注意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使用直观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思路。直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低年级经常使用贴纸、图画、实物演示等形式,中年级逐步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明了的线段图来表示,高年级则要较多地利用线段图。而使用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如“一种织布机5台4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老师可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又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一些重要条件在线段图上是难以体现的。如果用手势的方法,就可以较形象地表现出这类应用题的关键点。
三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会将许多典型的原题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原题来对相关计算公式进行明确,如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计算;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之间的计算;总价、数量与单价之间的计算等,这类计算即为典型计算应用题。由于这类应用题的规律性较强,其运用范围也较广,因此在对其他类型的应用题进行计算过程中的帮助与启发作用较为明显。学生通过掌握这样的运用规律,将会使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这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轻松地解决这类题。当然一般典型应用题都不是一步到位的简单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地、准确地应用各种关系式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定义关系式子中的一些概念,如速度、单价、工效等等。并列举生活中有关概念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理解,逐步掌握、运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典型应用题。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轻过程而重结论,结果可想而知。
四 丰富学生的课堂感官体验
在课堂上为了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及时把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对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进行明确,同时通过勾画关键句、标明着重符号、进行对比分析等形式来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数学练习题的变式练习尤为重要,即:(1)一艘轮船,第一天航行50千米,第二天航行70千米,第三天航行90千米,平均每天航行多少千米?(2)一艘轮船,第一天航行50千米,第二天和第三天都航行120千米,平均每天航行多少千米?(3)一艘轮船,第一天航行60千米,第二天上午航行50千米,下午航行30千米,平均每天航行多少千米?
看似类似的题目,其中的数量关系千差万别,这样的题组训练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视觉注意力,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通过分析比较,寻异求同,抽取题目的本质属性,使之与其他属性分开,将同类题目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抽象概括出每类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二、学生得失分情况及原因
第一题、我会算,失分不多,有个别学生计算马虎,简算部分出现错误,多数学生计算准确率较高。
第二题,我会填,第三小题出现问题,个别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一感念理解模糊,最大能填几,审题不够清晰。
第三题,选择题,失分较少。主要是平时练习的多,以后还要继续发扬。
第四题,判断对错,第二,三小题失分较多,把10000看成1000,忽略两个数相乘的积和两数相加的和有相等的情况
第五题我会画,素质教育卷有这样的题,做的时候要求比较严格,所以这次有个别人不够认真,数差了格,以至丢了分。第六题,应用题,解应用题我平时注重指导学生找问题,找信息,根据信息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对于个别理解能力弱的学生,要求他们用笔划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解答。考试做题时要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做自己比较熟悉有把握的题目,再做中等难度的题目,在遇到题目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如长时间思考不出,可以转换别的方法去进行思考,实在想不出来可以先放一放,也许在你思考别的题目的时候产生灵感。此外尽量不要空着,不会做最好也试着写几步,或许还能写对。
今后的教学方向:
1.低年级学生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果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双基”,能否正确解题,而忽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真,计算不细心,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做事浮躁,责任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书写训练,格式指导,严格要求,严格监控,让每个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缜密思考,仔细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还有就是在考试前要在学生心理上来一次大冲浪,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充分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能力发展并重。
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次考试学生的答题也反映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结果的记忆,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问题。如学生在做填空题第8题时,就需要我们建立起“克”、“千克”的实际观念。这与学生在学习量与计量时是否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是否亲身体验实际大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3、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和基本练习到位、练习多样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力争做到人人过关。低段数学要努力抓好学生的计算,把握计算的准确度和速度,为以后计算的更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教师应多从答题错误中深层次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联系生活、做数学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才施教。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应用题解题思路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在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争取保证大部分同学做出此次试卷中的应用题,这里就要做到熟能生巧,多做多练,让学生看到这些题目不陌生。另外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向现实生活延伸,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落到实处。这次考试中应用题都是和生活相联系的。是数学教育的严重失误。学生答题字迹潦草,格式混乱,审题不认真。
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二)
这次期中考试的试题考察知识面比较全面,比较广,难度也比较适中,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现在我具体分析一下这次期中考试我班的得与失。
一、计算部分。今次测验卷计算题部分分两类,第一是口算,题目难度适中并偏向容易,所以学生得分都比较高,第二是笔算,分两类,第一类列竖式,第二类是脱式计算。这两道题得分比较高,但也有很多同学在计算过程中由于不仔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末尾带零的题失分较多。
二、基础知识部分。
试卷第三大题是看立体图形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知识。这题失分也很多,有许多孩子会看,会区别可是,却不会把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这样就给我们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会看,会区分,还要会画,只有画出来了,才是真的会了。
第四大题是选择题。考察了学生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知识,乘法的估算知识,闰年二月天数知识。其中第5题出错率比较高,部分学生选择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主要没有发现第二个图形多出一小格。
三、判断题。
主要考察了重量单位立体图形,乘法等知识,第一小题失分较多,有很多学生总觉得羽毛是很轻的,而石头很重,就想当然的认为一千克的羽毛比1000克的石头轻,这时我们教师还应强调,
一千克=1000克,所以他们是相等的。
四、解决问题部分。
这一部分共有五道题,考察的比较全面,而且难易程度也适中,不但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能够通过这几道题,看出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考虑问题是否全面。
这几道题中,第一小题,学生会做,但是有一些粗心的孩子在列式时忘记加小括号,使整个题意发生了转变。第二三小题比较简单,学生得分率较高,只有少数同学计算过程中有失分现象。毛病最大的是最后一道题,题并不难,但是学生没有仔细考虑张、王老师的含义,有很多的同学按照一位老师去做,这一来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验较少,二则是因为孩子们审题不仔细,不能认真读题,才出现这样的现象。
总的来说,今次期中考试,我班基本上完成任务,取得的成绩也比较理想。复习工作也比较到位,很多类似的题型都在复习中提到。但部分知识也不较扎实,尤其是后进生还没有完全转化,仍然有一个学生不及格,这是下阶段要努力的。下一学年,我们班将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
一、综合评价
本次试卷的大部分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和实践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重点考察了本学期学生所学的内容。
二、试题分析:
从学生的答题分析,对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但不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最大的失误是学生对知识的延伸性没有掌握。从部分题来看,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严重。可见学生更多的时候只会简单的模仿,没有深层次的形成知识体系。例如:
第1题大题:口算和笔算
口算有12小题,加减乘除算式都有,考察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从卷面看,学生正确率比较高。笔算部分大多数同学能计算正确,个别不认真导致计算错误。
第2大题:填空
此题考察内容覆盖面广、且具有典型性,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但个别题目对中下水平的的学生过难,如3、4题,错误较多。
第3大题:选择
本题有4个小题,这4个小题出得较好,能考察学生的能力,这几个题如果学生不去认真观察,不去动脑想,就很容易错误理解,尤其是第2小题、第4小题不认真思考错的多。
第4大题:观察与操作
这个题考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按要求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多数学生都能画对,掌握的不错。
第5大题:解决问题
此题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可从卷面看得满分的学生较少,中下水平的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认真审题,计算错误等。如第1题这块地一共要种多少颗白菜?本来是要列乘法算式,可有的不认真审题,列成除法算式,第5题计算不认真,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三、今后措施:
1、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做前仔细审题,做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58-01
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创意法教学,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夯实基础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创意法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指学生自己学习目标,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它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新知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恰当地提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太粗心了!许多题目连中下等生都应该做得起来,可练习考试的时候学生错误的情况很多。即出现所谓的"过失"失分现象。学生产生"过失"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但不能原因简单地归究为"学生粗心"。因此,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2.挖掘教材资源,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充分发挥高年级数学现有教材的作用,体现创意法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呢?实践证明,通过改编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1 改编例题促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改编例题引发散,培养学生能力。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1)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2)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3)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2/3。还可将问题改为:(1)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4/5?(2)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路的1/3?(3)甲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独修还需几天?这样围绕例题这一中心发散,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机制,在本堂课得到充分体现。
2.3 改编例题促思辨,提高反思能力。反思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运用改编例题、习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进行前馈控制或反馈矫正,一方面可以达到有效防治错误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3.善用典型题材,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直觉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发展W生的思维,要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一些典型题型,分层递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将是十分有益的。如讲解:"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2∶1,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角的三角形"。这一类题时,通过分层递进,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耐人寻味。第一层次:求出三个内角判断法。这是学生开始时常用的方法。第二层次:求一个角判断法。"我们能不能只求出一个角就能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思考懂得:只要求出最大的角,因为最大的角是90°,所以这个三角是直角三角形。这一层次比第一层次学生思维上进了一层。第三层次:直接判断法。"我们能不能不求出任何一个角,直接从三个角的比份上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因为3=2+1,最大的角的度数等于其他两个锐角的和,所以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完善知识结构,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知识遗忘、缺陷较多,知识的综合更成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六年级平时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是许多老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妙药。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一下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不管是哪种版本,编者在编排新知的巩固练习中处处渗透着对旧知的巩固。如在分数四则运算的几个章节里,就安排了"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平均数应用题"等旧知的复习。如果在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抓细抓实,采取"讲一题、带一串"的方法,平时就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适时地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和遗忘进行补救,对最后的总复习定将会起到巨大的缓冲作用,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将随着平时的复习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总之,用创意法教育理论去指导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才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