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8 08:36: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

篇1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篇2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正常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句话道出了激励教育法成功的秘诀,也是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一条捷径。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热情都会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进行学习和记忆,不仅记忆牢固,还会使人沉浸于学习和记忆事物的乐趣中,产生幸福愉快的感觉。如果教师对学生歧视偏见或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精神紧张,惊慌失措或情绪低落,这时大脑如临大敌,处于消极状态,设立各种防御机制抵制信息编码,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激励依然是教育的诀窍,歧视偏见则是教育的大敌。

二、要适时渗透激励机制,将“激励”带进语文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不仅敢想,更要敢说、敢做,创设民主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可以导语激励,调动学生情绪;活动激励,体验成功喜悦;朗诵激励,使学生情感涌动;时事激励,展示人性的光辉;对话激励,捕捉思想的火花。在语文学习中适时渗透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将“激励”带进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封尘的潜能,从而使他们信心足起来,手臂举起来,声音亮起来,做人的腰干子也挺起来!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将“激励”写在脸上外,还应将“激励”贴在墙上,如果是进步比较突出的同学,我用一张“优点卡”,连同习作一起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这样不但激励了被表扬的同学,对全班同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广大学生调动起来,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涌动生命活力的课。

三、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坚持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电脑网络相结合。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已经建立一个能够全方位,高实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以激励学生主体的探索的兴趣和精神。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理论和实践经验。实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运用激励教育法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

运用激励教育法的关键是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而不自卑,中肯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自大。在具体运用中,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三要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照激励教育法的“激励”、“平等”、“宽容”、“信任”等原则,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注重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性地应用激励教育方法,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强化,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篇3

物理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重要学科,初中物理教育的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人文学科知识传播给学生,二是通过教学教育活动为学生展现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既能传播人类的文化成果,也能培养学生的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等,对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强、个性鲜明,极其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初中生学习的全部,教师在开展物理教育工作时,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教学中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将人文教育渗入初中物理教育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初中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途径

1.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价值

物理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现今初中物理教材中加入了人文教育这一方面的知识,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进行结合,放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不仅能够改变物理枯燥乏味的形象,使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熏陶,逐渐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育中,需要为学生讲述物理与日常生活、交通、通讯、生产、能源等的关系,让学生从物理教育中理解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4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教师要使其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悬念式教学法、故事性教学法等策略引进,使学生在产生疑惑和想要了解故事后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例如,在将对初一历史中的“社会变革和国家产生”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将自主式方法引进,并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孝?同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关于孝的感人故事。之后,教师再将春秋时代郑庄公黄泉见母的故事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了解到古人和今人具有一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春秋小霸王郑庄公的相关史实牢记于心。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与否事关初中历史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就是收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章、图书、照片、纪录片等,并在课上让学生分享收集的历史资料,这就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同时,促使学生反思发生的原因、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日本明治维新对该国发展的影响等,让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将自身的思想和认知塞给学生。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将鉴赏教学方法引进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效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讲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时候,如果将多媒体、图片播放和讲故事等教学策略引进来,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进而对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辉煌历史予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造就辉煌历史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的中华民族思考中国由辉煌变为衰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考方法、范围和深度,这是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的关键元素。

二、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目前,虽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和应用探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教学成效较为显著,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教师在知识更新能力

和教育理念更新上严重滞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在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上更新不及时,不仅会阻碍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实施,更无法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自然也就不能够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接受性学

习和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佳探究性学习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是接受性学习模式的革新。然而,在现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旧存在接受学习的现象。

(三)校外教育资源利用不佳

在当前的探究性学习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网络作为资料信息收集和查找的重要手段,将学生的目光引领至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地,提升个人的感性认识,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思进取。

篇5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当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如同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下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四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有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这样的组合: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二、结合实际,组建课题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确定子课题。同时要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特点,组建课题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以英语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年组建三个校级课题研究小组。再由备课组长动员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这样,全组英语教师都加入到了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三、有机结合,实践研究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龙头,以推进英语教师知识管理为目标,把微型课题研究和英语教师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认真开展微型课题实践研究活动。1.研究要求。扎实有效。要求英语教师切实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做到边教边研。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环节,一步步推进筛选课题、设计方案、分工研究、总结汇报,对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的步骤心中有数,对每个阶段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要很清楚,使研究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果,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之前,课题组逐一审核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提出调整意见,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路子前进。实事求是。加强研究过程的引导和督促,结题时上交原始材料,并附上工作列表,组长确认后签字。2.组织方式。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开展研究,原则是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全校英语教师参与,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学期初,英语备课组讨论确定该组该学期要研究的微型课题研究题目,并拟定出研究计划,经学校审批后再立项实施研究,备课组成员明确分工,各施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各组一般是选取本年级英语教育、教学、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个课题,每位英语教师都参与进来研究,研究周期为一学年。同时,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建立核心成员为骨干、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队伍;并结合阶段检查的情况,合理调整研究步骤和内容,使之更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3.选题指导。要求选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应来源于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困惑,着眼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题的视角要有新意,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教材剖析、教法改进、学生教育等。要求课题具体、务实,问题切口要小,研究的内容要易操作,避免脱离教学实际。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明、准确。4.反思学习。反思,增添源头活水。英语教师努力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反思。以反思为研究的起点,以思考促进研究,以研究带动思考。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同时,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即时反思。学习,提升研究素养。定期组织理论、实践知识的微型讲座,在讲座时由英语教师边听边记,边听边考,提高了学习效率。5.通过课题研究,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提升学校品位都有推动作用。教师的研究、思考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意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科研开始成为我们英语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写作、研究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话题,这对于学校管理、学科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开展都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学校的制度建设也会迈上了新的台阶,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微型课题研究贴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的优势,坚持让英语教师着眼于自己的学科、课堂和学生,坚持让英语教师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运用中体验科研的力量,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从而增进科研的原动力。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把握住研究的核心内容,灵活地处理研究步骤、周期等问题,更多地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坚持研究服务于自身教育教学,对微型课题准确定位,并注重引导英语教师研究细微的教学问题,更注重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究而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

作者:林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1]梅广稳.以微型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知识管理[J].课外阅读旬刊,2010(12):83-85.

篇7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的技能,提高读与写的能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各种文学的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好奇的心理去学习。教师还要树立学生释学习主体理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释疑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1.要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注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课外语文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教学内容较多,课外时间被作业占据,很难再有时间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缩短讲解时间来落实语文学习的有效空间,努力拓展第二课堂,依靠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利用班上的图书角和课本单元后的阅读,构建阅读,写作小组,鼓励学生自读,自解难,加强阅读,写作训练。2.重视学生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展,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感知中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和谐,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长期阅读的引导、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词汇积累,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标》,采用了相应灵活的教学策略的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语文成绩全面提高。3.加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经过长时间对学生指导诵读古诗文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诵读中理解诗歌来自于民间。特别是叙事诗,它就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通过典型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用饶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抒发激荡的心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中感悟中国英雄的形象。全诗明朗刚健、朴质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哲理,代父从军的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塑造了学生美得灵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激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欣赏到了古代中国诗文艺术的美,也潜移默代地掌握了汉语艺术的精华。这样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词语的汇积,写作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转变角色,艺术导入新课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从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释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组织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动人的视觉;一个幽雅、悦耳的听觉;一个感人肺腑、淋漓尽致的教学场面。比如借组很强的语言艺术性、灵活性和千古流传的俗语,名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改变比了只中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养成了只能跟同教师的观点和思想而失去了自己敢于探究、创新的勇气,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新课导入的艺术中,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指导作用

所谓教学理论就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规则。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深化,从而形成了一套体系的理论基础。初中语文理论也是一样,它也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初中语文理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理论设计去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其着重于如何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促进学习。

一、对现代初中教学理论分析

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而不断变化的。它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上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注重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积累、运用。整体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中,首先是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在要求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属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这段时间,就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所以,初中教学理论就分析了如何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途径进行知识积累。

课内的知识积累主要是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它更要求从课本上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学生需求而精心编著的,其上面精选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也是具有新颖的特质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好预习与复习功课。做好课前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一堂课学习质量的好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应该熟悉新课文的内容,对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勾画,与此同时,做好记录,有效的对知识进行积累,从而这样就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找到着重点,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复习要求在保证良好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及时巩固工作,并做好纠错记录,尤其是在考试前,把积累的错误知识点进行温习,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就一定能取得很好学习效果,进而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是覆盖面最广的科学,是一切学科的综合,并包罗万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魅力的感悟,全心感受语文的心灵,从让学生能够在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怀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集合。它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能够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有效,通过文字,通过进行精神的传承。初中语文学习是对语文魅力感悟的一小步,但,仅仅是这一小步,就能够使初中学生更加贴近语文;通过这一小步,能够带动学生向文学踏入更进一步,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丝丝关怀,能够让初中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之中,感受语文的温馨情怀,畅古游今。

3.明确学习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任务型语文学习理论就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广泛接受。任务型的学习就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教学的效益,提升学习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够独立思考,使思维更加富有逻辑性。

任务型教学就要做到三点,首先,教师少干预。在学生对教师布置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少的错误产生。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少的对错误进行提示,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及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最大化效益学习。不少学生完成作业总是没效率,不用心,家长担心,就会为学生请家教,上辅导班等,这样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还浪费金钱,所以,应该有效率的进行任务型教学。

二、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由于语文教学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语文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活动有一种反作用。下面就谈论一下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1.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观念

初中语文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由于语文理论对语文教学实践观念有指导作用,因此,随着初中语文理论的多元化,教学实践观念也更加多样性。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观念转变为学生学习主体观念,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式

正因为意识具有反作用,所以,语文理论也对教学实践方式起着引导。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运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更加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讲课中,添加了游戏型教学模式,通过游戏,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加平等,教师放低姿态,站在学生朋友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3.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

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得好,还要求会能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初中语文理论指导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中,首先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管理环节,也就是要对各个学习效果、学习任务、学习质量进行考察。其次,总结了许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最后,进行知识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坚持知识的学校效果,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打下初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理论是语文学习经验、知识的总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长期对语文探索的结晶。在悠长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的初中语文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让语文在未来发展的历程中徜徉自然之乐。

篇9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目前很多地方的初中英语课堂上仍然存在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初中的英语学习是具备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就会很难做到循序渐进,掌握学习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初中英语的学习并不一定是付出就有回报。有时付出同样的精力与时间,结果却是差异很大,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

(二)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以分数作为衡量自己学习进步的唯一标准,在考试中过于追求分数,没有理解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牢。另外,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过于依赖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自学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在学习基础上做到迁移延伸、举一反三。长此以往,逐渐限制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间接作用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时期的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逐渐演化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既然课堂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满足,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友谊与归属感的重要性。

篇10

中学语文的“文道”之争历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历来有把语文教学作为“文以载道”的思道德教育工具的传统,而最近不少老师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内容过多地拔高分析和条分缕析地讲解,为了应付频繁的月考、抽考、统考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练习和考试,学生挤占了对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空间和大部分思考时间,忽视了培养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在走入社会的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语文能力的应用方面捉襟见肘: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错别字连篇,讲起话来不是辞不达意,就是啰嗦重复,写起文章来不是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就是空洞无物。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到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认识并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社会效益。教师要结合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为实现上述目标选择科学的教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

加强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并为了巩固和复习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粹,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可先通过板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用笔要领,再让学生像古代学生描红学习书法一样,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描写“父亲”去买桔子的动词,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及时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描写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动作,让语文能力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先要排除学生怕字当头、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羞怯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说话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然后在口语交际的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发音准确、语速、语调得当、中心突出、条理分清、表意准确、文明礼仪等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准确复述、口头问答竞赛、即席发言、交谈采访、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解说、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基本要求。

三、利用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根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写作结构格式、内容语言的顺序等写作规范,再由易到难地重点进行语文应用规范训练,并让学生贴近现实,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准确、含蓄的精华,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明显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写字训练使学生养成静心、专注、一丝不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说话训练发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增强学生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