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19:46: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学生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生活情境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虽然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数学与生活毕竟有着一定的距离。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中,一定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将数学知识学习好。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年龄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给予施教。比如,在低年级的学习中,进行“认识物体”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看一看,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具象的认识。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旧用这种方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必定会抑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在运用生活情境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不可否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数学课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是不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可行的。四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应该把握住教学的重点。我们的一些教师,对生活情境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体验,一味地使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即课堂中处处有情境,而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演示。学生对于数学新知识虽然容易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但是对于生活中的物品有浓厚兴趣和熟悉感。运用实物进行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纸箱子作为教学道具,将其各个面拆开,详细讲解计算方式和计算过程,让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这一教学内容生活化、简单化。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感,从而很容易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
2.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引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数学内容或者题目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数学内容适当转化,形成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生活感、熟悉感,如此方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例如,在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将分数转化成生活中的模型,比如蛋糕模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蛋糕平均分成相等的若干份,然后将分数计算引入其中,让分数教学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对学生来说会相对容易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对分数学习的兴趣。
3.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氛围的构建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构建一个轻松、活跃、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氛围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应当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化语言,保证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足够的理解。第二,教师应当尽量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在举例的过程中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第三,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熟悉内容,从而降低授课难度,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课后作业设置的生活化
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中,教师同样应当注意知识的生活化,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说,可以将相关数学题目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数学计算和解题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生活感,从而加深理解。例如,在布置“数学模型体积、面积的计算”相关作业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校园中的楼房体积、讲台体积、花池表面积、操场面积等,这样学生会在计算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感,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解题阻力,有助于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的转化过程中,需要着重进行生活化转化的题目是应用题。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应用题的生活化转化,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确实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情景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都能够更形象直观地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有效过渡,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化。例如,在几何画板被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也验证了数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也会主动投入到动手实验、主动去发现、去创造的活动中,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去构建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去研究他们所关心的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有效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也能较直观地向学生演示一些几何问题,同学们在接受、理解起来也就会较容易了。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外人和大桥路口,让学生在5分钟内数出来往的小轿车、大货车、长安车、摩托车的数量;再回到教室分组讨论出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这样既实际了解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实用,切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的道理。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元、角、分的计算。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归生活空间
同志说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的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上台从教室门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中间相遇,让学生了解两个物体,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简算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断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我在复习“复合应用题”时,讲中间问题与应用题“步数”的关系。我就应用著名的刘德武老师发明的“饺子”法,移植这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为原型来突破难点。提问:同学们包过饺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饺子?包饺子需要哪些原料?(皮和馅)如果皮和馅都有了,就可以直接包饺子了。这就象数学中的一步应用题。再问如果只有馅没有皮你能直接包饺子吗?(不能)那我们就得分两步做,先用水和面粉擀皮,然后再用擀好的皮和馅来包饺子。这就像数学中的两步应用题,这时的皮就是中间问题,要先做出来。第三次再问,如果馅也没有呢?那就还要用肉和韭菜和好馅才能包。这就又出现了一个中间问题,这就是三步应用题。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七、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提升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社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内容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沟通生活中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数学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观念。理念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课堂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活力性知识。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教师要由应试教育下的“由知识到学生”转变为素质教育下的“由学生到知识”的观念,用发展的、开放的、互动的生活化的教学观对待教学工作。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数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观念普遍认同,认为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学生活化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具有重要价值。学习的终极价值在于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数学教师要开发利用整合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周遭的环境时刻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典型例证,现实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能依赖教材,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局限,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选择和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时代气息。
长期以来,在许多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里,教师将新课改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只是用来当做为应付公开课的“演戏”“作秀”手段。平日里,即便是有些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编组,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口字型”“凵字型”的所谓的“合作学习”小组,以为这样变换学生座位,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依旧是教师抑扬顿挫不停地讲,学生昏昏欲睡乏味地听。
(二)数学教学淡化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数学知识的研究作为唯一的目标,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数学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缺少或淡化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没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教法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所学知识缺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体会不到学能所用,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丰富,不能准确理解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思路不够开阔,探究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此,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向生活
(一)走进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看到数学,呼吸到数学的信息,触摸到数学存在,从认知、感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先让学生把教材中的几组较小的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学会比较三、四位数的大小方法,以实现学会比较三、四位数的大小的教学目标。然而,后来我发现整堂课的过程与生活脱节,显得既枯燥又无味,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重新备课,以“小小采购员”为题,用PPT课件给学生创设出了一个商场购物情境,让学生事先到附近的商场中调查各种彩电的价格。通过对彩电价格比较和分析,学生很快学会了三、四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样,由原来一堂课枯燥无味的课,变成学生乐学、爱学的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课堂。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确立“数学建模”意识,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各类具体的实际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大量的生活信息中进行取舍,选用有效的、便于解决主要问题的信息资源,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数学就在我身边
抓住身边的数学,让数学课堂走出教室,这对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教师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做好了将是师生双方的共赢!如在学习《测量》一课时,课本中只是理论性地介绍了简单测量的工具和测量的情景图,没有具体指导实践的内容和建议,学生的对此提出的困惑和疑问较多。我顺势引导:我们去教室外面实地测量好吗?学生们一下子兴奋得欢呼雀跃起来。我对他们进行分组并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后,学生们便迫不及待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像模像样”的分工合作。操场上、篮球场、花池边、雕塑旁……校园的各个角落里都能看到一群群学生活跃的身影。最后,同学们得出了测量数据后,各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的交流和汇报。从汇报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测量出了“图形”的边长和高的信息,分析、计算出了相关的周长和面积等数据,还对边长、周长、面积这些概念有了量化的、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次共同完成测量活动,同学们还深刻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又如在学习《分类》一课之后,我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学到的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常用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并把分类情况带回到课堂和同学们互相交流、探索。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应对于用枯燥的数学公式和符号来解决模拟的问题,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与兴趣,提升他们对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知的情境进行改编和加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一组的人数确定之后,相互之间可以邀请对方的同学加入,同组的学生也可以自愿到别的组去。这样在调整之后又会得到一个数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计算现在每一组人数同原来人数之间的关系。如,原来A组有学生21人,邀请加入的学生有5人,到其他小组去的人数有11人,那么现在哟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感受人数的变化,在此情境之上在让学生做出计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数学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生活;哲学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素材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一、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是10米?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谁?比你矮的人是谁?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谁?他们分别有多高?”等。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二、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就像物理学,逻辑学,天体学,心理学等一样数学是哲学中所诞生的一门学科。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数形合的数本源论建立起了以数学方式的哲学思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数学是一切的本源及结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文艺复兴后机械论者们和精细科学支持者们逐步建立了近代数学体系。今天,数学在向一切学科渗透,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
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而是把它用于观察前方。数学则相反,它是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获得了足够丰富事实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性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哲学从一门学科退出,意味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数学渗入一门学科,甚至控制一门学科,意味着这门学科达到成熟的阶段。哲学的地盘缩小,数学的领域扩大,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胜利。
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是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是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条件。
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们总是抱着一种复杂的态度看待数学,再加上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生活经验较少,总是认为数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少,没能够认清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抽象化的内容具象化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数学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为数学开展做铺垫
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能够提高现阶段教学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终点,使得学生在小学过程中不再是“漫无目的”,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很漫长。而通过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方向与位置》这一章教学的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预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数学教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进行了解,为数学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在家的什么方向,学校的大门在教室的什么方向,从而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让学生进行预习心得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化,加深学生教学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效率。而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的理解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很好的弥补了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的方式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克、千克、吨》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首先,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准备好一个称重器,以保证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然后在教授学生教学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物品进行重量的估算。如学生的铅笔盒、铅笔、课本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等,然后数学教师再对学生估算的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克与千克的区别,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相对于课前预习预习来说,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再进行一次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使得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都是与教学重点相关,只是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知识点的意义,只知道这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通过课后作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面积》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将课后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地板或者是瓷砖的面积,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个多少块地板或瓷砖,从而计算出家庭的实际面积。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块空地,在空地上画出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发动学生站到正方形当中,直至占满,让学生数一数一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多少人,每个人的平均面积是多少。通过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数学是生活中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生活中的数学,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