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1-31 23:53: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癌症晚期病人的数量逐年递增,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50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癌症已经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杀手。\+①晚期癌症晚期病人生存质量较差。目前,对于晚期癌症晚期病人生存质量的研究多针对住院治疗的患者在药物治疗、诊疗手段、护理干预等方面。癌症带给一个家庭的伤痛和经济压力是巨大的,癌症晚期病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孤独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或家属或难以接受现实,或内心充满紧张,不同的个体应对疾病方式不同,当被诊断为癌症时,患者是如何面对与调适,过程中的感受如何?如何让自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与挑战?同时本研究也试图让研究对象,经由回顾心路历程,获得自我疗伤,重新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研究方法

生命史是一种生命的书写,主要以访谈或对话取得资料以建构生命,可以关心生命的全部或只关注生命的某一部分,将生命故事置于历史脉络之中,目的是要说明人的生命经验内容与意义\+②。通过已有的研究发现,针对癌症晚期病人的研究集中用定量分析上,且学者多关注于护理层面、患者家属的照顾层面、机构照料层面,关注于患者个人的生命历程的研究文献较少,笔者期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生命史研究,描述和分析癌症晚期病人抗争病魔的历程,以期引起社会对癌症晚期病人更多的关注,让他们获得爱、尊严、力量和信心。

三、理论支持

根据Kübler-Ross的死亡/悲痛阶段理论\+③,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即不承认即将到来的死亡,用各种借口和方式来逃避将死的事实。愤怒:愤怒作为对死亡的第一情绪反应爆发,不公平感、被遗弃感、报复心理等占主导地位,当事人还会把这种愤怒投射、发泄到他周围的人事物上。谈判:当事人已经开始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了,但还希望通过放弃一些重要的东西来换取存活,他的谈判对象可以是医生、亲友,也可能是上天(病人已经不行,但患者家属提出“不论花多少钱,倾家荡产一定要给救活”经常是这一阶段的体现。)抑郁:当事人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完全沉浸在悲痛和绝望之中,他/她可能对周遭一切都失去兴趣,情绪崩溃,什么劝说也听不进去,只是一味悲伤。(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也可能会逐渐发现自己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并重新发现爱。)接受:当事人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对人生种种逐渐看淡看破,并为自己的一生在心中划上句点。这也是最平静与安详的时期,死亡的庄严与净化会在这时候显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当事人,取决于死亡到来的迟缓,这个流程也会自动加快或减慢。

四、癌症晚期病人的心路历程

本文的主人翁李友(化名)是青岛某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老家是安徽阜阳,今年24岁。李友家境不算富裕,爸妈是农民,但一家日子过得很是和乐。在家,李友是家族的长孙,也是爸妈的好帮手,平时还喜欢喝点小酒。出了家门,他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工科学校上学,没谈过恋爱,没有玩过游戏,社团活动也没怎么参加,简简单单地就读完了四年。”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应该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准备顺利毕业后好好找一份工作,回报社会和家庭。却在2015年1月喧嚣喜庆的年关中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原发性肝癌晚期,并且已经双肺转移。对于肝癌患者李友来说,更痛苦的是一次次奔走于各大医院挂号处、诊疗间、手术台时遇到的各种的“难”。从去2015年1月到10月的10个月里,李友跑遍了南京、上海、北京的几十家医院。在这个波折的过程中他的心路历程也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癌症晚期的患者身体上常受到疼痛的折磨,在接触中也看到很多患者坚强地在与病魔做着斗争,笔者将此“过程”概括为癌症晚期病人的心路历程,具体分为否认事实期、接受现状期、积极应对期和展望未来期。笔者将各阶段的整体特征、特殊表现作分析,着重描述各阶段的关系,转化条件等相关因素。如下图所示:

1. 否认事实期

癌症病人在被确诊罹病之后o第一时间是不断反问s“我到底做错了什么t为什么是我t”一旦发现癌症晚期之后,有些患者会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患者思想上会受到各更大的打击,恐惧、气愤、绝望等情绪接踵而生。会不断去不同的医院确诊病情,这种否认病情的做法为患者提供了一剂缓冲剂,避免患者受到突如而来的打击。

病魔的第一次“招手”,恰好是在世间沉浸在或喜或悲的新旧年交替之际。在2015年新年到来的倒数声依然在回响时,李友突然感觉肝在抽筋似的不舒服,“一天也就一两下,而且不是每天都有,所以当时也就没放在心上。”他说。

2014~2015年的寒假,在的李友像往常一样回到阜阳家里。腊月二十八,身体感觉有异样的李友来到南京附近的一家县城医院检查,次日,他被告知出现了肝脏占位。“我当时就蒙了,腊月二十九晚上,在车站给导师打电话,导师也很惊讶。”他说。李友随即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都快崩溃了,怎么就得了这样的病呢?”。然后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绝望和恐惧弥漫了整个家庭,这个年也不可能像往年一样开心地过了。很快,李友就开始了辗转各大医院的日子,跑遍了北京、上海、南京的几十家医院,原因是“心里不甘,不敢相信,或者说不愿意承认,所以在不断地确认,不断地找不同的医院和专家确认。”

2. 接受现状期

从“恐惧”的阴影走出来后,患者在面对癌症时会面临两重选择,是消极面对,整天唉声叹气,等待死亡?还是勇敢面对,积极治疗,争取活的希望?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有效的抗癌药物,也让更多癌症晚期病人看到了抗癌的新希望。患者会逐渐接受现实,从否认癌症到承认病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次次相同的答案,李友终于不再纠结确诊这件事,而是接受了自己得肝癌知道的事实,怀着期望,勇敢面对病魔,开始了治疗。上海的一家医院给他做了介入,但介入力度不够。“另外一家医院解释了可选择的方式后,给我开出了多吉美+介入的治疗方案,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2万5一盒的药,我要吃好多盒,到了四月,癌细胞好像被抑制住了。但在5月,又复发了,我的心情特别糟。”讲到这里,他难免有点神伤,在稍微停顿了一下后,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我奋斗那么多年,出来到外面太不容易了,现在研二,毕业论文都写完三分之二了,眼看要步入社会……论文我是不准备写了,写了有什么用呢?反正我已经有了本科文凭。”这种颇有“认命”式的伤感,其实来自于一次次的失望。“在6月的时候,又吃了两盒多吉美后,我感觉像是抓到了希望,刚开始效果还不错。”

最后,李友渐渐看开,“我现在无所谓了,不管结果是什么样的。”在讲到快一小时的时候李友说。

3. 积极应对期

癌症晚期病人经过了否认事实、接受现状时期之后,能够正确认识癌症的发生与治疗,癌症病人及家属也已做好长期抗癌的准备,家属与患者一起,共同培养乐观、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必胜的信念,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环境,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

李友熟知自身病情,6月,病情又开始恶化,化疗效果不明显,但是他在家人的鼓励下,也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依然在不断地接受治疗。9月,李友遇到了一位他认为懂他的医生,他感叹说这位医生能够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考虑。他接受了这位医生让他做“姑息治疗”的建议。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姑息治疗更重视人性的抚慰。除了继续建议李友服用靶向药物,帮李友镇痛、保肝等关怀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他生命的意义、改善他的心境。李友说他“找到了真正了解他的团队”。李友遇到这样的医疗团队是幸运的,他的生活状态与他自己调整的心态有关,与他的家庭对他的全力支持有关,他说“父母都是农民,都要出去打工,我以前没有这么长时间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机会,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不放弃,也很感激医护人员对我的关怀,我现在有很多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电影,还有我生病之后开始信基督教,因为我妈妈是基督教徒,我看圣经,我觉得圣经里很多东西是有大智慧的。生病,好像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方式。”

4. 展望未来期

癌症晚期病人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依赖亲人的支持,延长了自己的生存期。很多癌症并非不治之症。经过积极治疗,有的病人可能一辈子都与肿瘤共同生活,也可相安无事,只要按时复查,坚持治疗,还是可以如健康人一样享受生命。

李友在北京接受了姑息治疗,他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当抗肿瘤治疗可能不再获益时,这个阶段以姑息治疗为主,主要对象为无法根治的中晚期患者,让他们在舒适的状态下,带瘤生存,让患者学会将肿瘤视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进而延长生存。”这需要内科、疼痛、康复、心理干预、中医、护理,营养等多种手段的结合。所以,姑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在肿瘤中晚期与瘤和平共处。

经过多日的姑息治疗,李友的心态很平稳,李友的妈妈说:“没来之前,天天咳嗽,胃口不好。现在不咳嗽了,还能吃饭。”李友甚至打趣说:“由于在医院的压力小于学校,体重都上去了,而在心态上,也逐渐看开,这里的医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不再那么患得患失了。”截止到11月12日,李友已经在北京的这家医院住了50天了,他没事也会去其他病房与病友聊天,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他心里很清楚,也许他的病不会很快好起来,又或者,会变得更糟糕,但是他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和所有人一样,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他的生活。

没有人愿意经受磨难和痛苦,病魔往往常常不期而至。但癌症并没想象中可怕,患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应该是受到尊重的,帮助他们正视死亡,活出生命的质量,只要努力,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注释]

①数据来源:新华网.

②吴世友 城市二代移民人群分类模型初探――基于8个北京二代移民的生命史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

③(美)罗斯 著,邱谨 译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M]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参考文献]

篇2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材联系实践。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做人工制霜小实验,对霜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霜不是天上下的,而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无形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辟“厨房中的物理”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此类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物理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自然物理的内在需要。

二、开发校本实验,积极拓展教材学习空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会遇到平时想象不到的操作问题,不断尝试练习,由不熟练、做不好到动作灵活、实验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开发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的校本实验,使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迁移能力,可让他们真正地懂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既有趣又有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液体能传声,具体操作为用白纸把音叉与鱼缸隔开,敲打音叉,鱼逃走,说明水能传声。又如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多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了水底。在玻璃杯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又如,把一根不太硬的的薄木条置于桌上,让它部分伸出桌面边缘,在木条的桌面部分盖上一张纸,然后用手猛击木条伸出部分,这时可见木条被击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现象后面的物理知识。这样,通过课外观察实验,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个性平台,倡导学生大胆开展探究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99-02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在“本科生研究计划(PRP)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实践模式,深化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它遵循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培养能力、循序渐进、注重实效”。该研究计划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支持让学生逐步适应撇开导师这条拐杖自己去走自己感兴趣的路。本科阶段的大部分实验研究长期以来都还保留着“师教生从”的状态,或多或少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导致拿着漂亮实验报告或论文的人实际上并不清楚、或并不深入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做了些什么。2010~2011年间,我们参与了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由学生自主提出项目,执行和管理项目的具体实践,从中体会到了与平时参与科研项目形式似乎一样而感受与收获却存在不同的体验。过程中收获到的远比大家曾期待的要多。

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与实验打交道几乎是每个同学都要遇到的事情。这次我们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有机氯农药含量变化指示的上海淀山湖污染物时间标尺研究”,这是研究组第一次由学生自己主持的一份科研工作。大家激动、兴奋,同时也有几分忐忑。项目会是乏味的重复,还是发现与挑战,是追求完美的曲线,还是享受“坎坷”的过程,都需要去实践和品味。在整个研究中,从最初研究思路的形成,一直到项目结束,小组成员一起面对了很多“珍贵”的困难。这里面有的是研究计划以外的情况,有的则可能是一些人为的失误,亦有成员间意见相左时的坚持或妥协、结果不理想时的分析与补救等。如果未曾亲身经历,也许只会用时间与成果作为标准,对工作进行评价、考量。其实,过程中的思考、操作以及付出时的艰辛和收获时的喜悦,对在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才是这一路走来最珍贵的部分,相信它会被每位同学一生珍惜与怀念。因为,通过它大家“承担”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山高水长、景美花香,一个人只有走过了才知道。整个研究小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收获的实际上比数据和结果更多。有人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然而,真正成功的工作并不见得只是完美的曲线,对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收获的所有点点滴滴。有人开玩笑说“爱迪生之所以能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继续努力是因为他不用写实验报告”,这虽然只是一句调侃,却也不无道理。对学生而言,本来实验追求的并不只是那些付诸笔端或字面的结果。通过不断尝试去完善、体会的过程与经历一样是重要的结论。因为只要曾经在正确的方向上付出过,它有一天定会化作成果体现出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项目的执行者,更是研究工作的统筹者。比如,前期的计划、准备,一些材料的购入,学生与老师间、与学校主管部门间的沟通等,一些似乎是琐事的内容更是从各个方面锻炼了学生。从不时出现的“压力”与挑战中,参加者懂得了机会与责任的一些内涵。工作中,激励学生不畏这些琐事的是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潜在的责任感。过程中,不停地跑老师办公室、实验室、物资处、教务处等工作环节,变换着角色与不同部门打交道,这样那样的不顺心,让原本就很紧张的大三学生生活更增加了压力。有的同学甚至怀疑自己当初参与实验的决定是否正确,因为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必需要完成的。是不是不应该找那些额外的负担,或者说是不是简单的满足于程序式的实验工作本身更好?然而,我们研究工作的整个过程却真实的让大家在承受了很多后得到了书本、课堂上得不到的许多东西,从中也真实地感觉到科研工作原来真得是很有滋味、乐趣无穷,因为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断思考、努力和这些之后出现的我们想要的结果!由学生自己策划完成项目确实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体会研究工作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与意义。使学生体验了面对和解决困难的思考与心态、取得成果时的喜悦与来自团队的力量,这对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及处事能力是绝好的实战练兵。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时间,同学们设身处地地学习和体会到了面对问题时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沟通、去思考、去解决,而不是自怨自艾。这次研究实践使大家真实地认识到努力坚持自己的选择并迎接和应对过程中的每一个挑战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一项创新研究,无非是最初一个特殊角度的简单想法,然后深入了解本领域的工作,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合理的坚持,不合理的则舍弃……这样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反复地思考甚至猜想,会让自己的认识较理性和较完备以至产生飞跃。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即使是对那些错误的想法曾进行过的错误的判断也能使你收获很多。所谓科研创新就是创新想法的科学实践,而创新的动力就是那些对不确定结果强烈期待的冲动。那么它的结果好与差是你在完成前不能完全预见的,这便是与一些成熟的跟踪工作的区别所在。未知的结果,对科学研究者是残酷的,或许它考验的正是你的思考与理解,也包括面对成功或失败这两种截然不同结局的心态。我们的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经历是一次对我们能力与素质检验、训练、培养和提高的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实践,它将会是我们长期思恋的一次学习、工作经历!

概括这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执行中作为参与者心路历程的感受,其能给我们启示的应包括:(1)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由于其从形式与内容上对学生都有科学研究中突出体现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应对和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训练与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2)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需要每一个教师以及教学管理层从新的高度给予重视。

篇4

陆地的日记,是他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更是他在精神路上艰难坚持、点燃理想灯火的真实写照。从另一个层次说,其实,《流水的标记》这本书就是陆地的精神自传。

陆地来自闽东北一个贫穷、宁静的村庄,是大山里没有上过学的父亲对文化的近乎神圣的尊崇,让他在家境的困苦中有书可读。陆地刚满17岁,就以全县文科第一、全省前十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陆地师从的大师,有自己的系主任、福建老乡、著名经济学家陈岱荪,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燕园,常常举行各种门类的讲座、各种各样的活动,陆地流连其间,和名家对视,吸纳真知,汲取北大精神的内核,训练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艺术眼光。

陆地看到,艺术在表现人的感情,也在描述人的状态,渐渐地,他明白,人和人生是极其复杂的存在,随即以一种专注、一种内视的热情,一种纯净的、不曾改变的力量,感受和思考放眼所见的一切。在给小学和中学的同学信中,在和大学同学间的交谈时,他们开始有关历史和哲学的讨论,有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讨论,有关携手改变家乡面貌的讨论。

因为无法用一个短暂的结论,来表达他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表达日夜萦绕于心、累积于心的许多思考,所以陆地选择了以日记――一种最隐秘、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脉动。

北大是如此令人耳目一新,陆地在北大如鱼得水,他参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组织体育比赛,发表诗歌散文,因成绩优异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论文被收入图书馆典藏……课余,陆地节衣缩食买书,甚至历尽千辛万苦北上东北,卖白木耳以期赚取一点学费,这也是他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20岁的陆地,进入了初恋时光。

故事的起端,是他在三月里的一天,准确地说,是1983年3月18日,收到启蒙老师的女儿虹的来信。就像一个馒头足以引发一起重大事件一样,这封充满仰慕之情的最初的信件,则引发了一段悲情初恋。

她和他曾是小学同学,在春天的野花丛里,两小无猜。长大后的虹,是师范大学里的一名系文娱部长,让人一瞥惊鸿,有着多如牛毛的追求者,可是,他们都没能得到回应,因为她觉得他们没有陆地成熟。陆地独立的个性、富于创造力和究根问底的思维习惯,使他显得比同龄人成熟,他的成熟也因此在虹的心里激荡起涟漪。

陆地的初恋非常单纯,他给女孩回了一封长信,然后坠入爱河。每天课后,在宿舍窗口昏黄的灯光下,陆地将心中那份满当当的期待、一次次不安的揣测,连同那些为女孩而写的上百首动人的诗篇,一并交付给了日记本,交付给了邮差。

然而,初爱刚像竹子般冒出笋尖,来不及生长,来不及展开属于它的第一片纯净绿叶,略逊于标准高度的身高,就让陆地匆匆完成了短暂的初恋。

关于失恋的痛,他一言以蔽之,在日记里,他表达了内心的波澜。

彼时,在同学的印象中,陆地没有太大不同,依然是那个热情、乐意帮助别人的男生,依然是那个用功、注重平时知识积累的学生,可是,在这样的外表之下,陆地分分秒秒调整着自己的心态,最终他告诉自己,一个有为的人,总有精神支柱支撑着。

这场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失恋,也为陆地的生命带来了一个新境。1984年,陆地考上了著名社会学家的研究生,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

与这条脉络清晰的失恋明线相映成趣的,是陆地的精神家园。在对爱的疑惑中,他坚持属于自己生命特质的理想追求。也许,这就是北大精神留下的痕迹。

1996年,正在伯明翰大学留学的陆地,曾在课间休息时写下曼妙的诗句,写给英伦的春天,写给春天里的女郎,陆地,在青春时期为爱情燃烧的挚烈热情,又回来了。

学贯中西的李欧梵教授喜欢说:“痴情是激情的原动力。”那些尘封的泛黄的日记本上,依然流淌着陆地的痴情,不知道他是否和美丽的妻说起北大那段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是否告诉她,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爱上另一个孩子而已。

尽管陆地以日记体写作,没有刻意安排故事里的人物命运起伏,但他的叙事仍呈现了悬念和绮丽感。与其说陆地记录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毋宁说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如今,隔着20多年的光阴,与陆地同年代的人看到他描述的大学生活的一幕幕,看到那时相似的青春,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灵认同。而“80年代后”的青年男女,则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内心滋生一种巨大的、纯净的力量。

陆地的另一本著作《陆地文集》则印证了这一切。随着时光的推移,陆地思考和行为的范畴,始终一脉相承。文集充满了思想上的成熟和热爱生命的活力,展现了陆地的诗人本质。正是他对于现代社会更为深刻的疑问和思考,也使他的诗人气质没有变成空泛的激情。

篇5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论题。西方国家开始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日益成为热门,研究者们用问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订了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根据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从I995—2005年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论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另外,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有28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区别。

1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职业价值观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 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论文关键词:《喜福会》 母女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儿们已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母女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在女儿们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时,母亲们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此找到了与女儿们沟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亲仍旧是中国式的母亲,而女儿已是美国化了的女儿。母亲说着整脚的英语,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儿;女儿们受美国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导个人主义,能够说流利的美式英语。

女儿们不理解中国文化,产生排斥情绪,源于母亲的沟通不利。吴素云准备煮一锅黑芝麻羹和琳达的赤豆汤相比较,尽管她想比琳达略胜一筹,但她说:“这两种汤差不多是一样的。”由此昊精美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咬文嚼字,一种措辞的技巧—这其实是在混淆某种基本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转,这一套我是永远也学不会的。”丽娜因圣克莱尔对中国成语不了解,对“唇亡齿寒”作出另外的解释:“假如嘴唇不复存在.牙齿当然就会觉得冷了。我想,那意思就是:一件事物的发生,常常会导致另一件事的到来,世上万物,彼此依附,互相牵连。”母亲“万事要不露声色”的策略对薇弗莱毫无用,她更倾向于美国的直爽。母亲们身在异国,即使取得了美国国籍,也还是有陌生人在异乡之感,于是借助于打麻将这种形式,倾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点点滴滴。女儿却不理解麻将背后的深层含义,把喜福会比作三K党的集会,以及电视片中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礼。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正如帕特里卡,林在谈到母女差别时所说:“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深深地感到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反差。尽管她们熟悉中国生活中文化的细微差别,但还是常在自己的‘中国性’与‘美国性’之间摇摆。与之相比,她们的中国母亲却不怎么被自己的中国性、美国性、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性所困扰。”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当时选择职业时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以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这和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关。

郑伦仁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评价观由强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声望、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管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垒性。

80年代。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凌文铨、方俐洛等用自编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变化,就是80年代人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往往看重:作单位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华用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国内大学生和企业员:[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们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激发、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6个内在价值尺度.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而大学生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

张库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总结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四个特点:职业价值观念自我化,趋向现实和具体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性;职业目标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的多样化。张库存的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变革年代中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适用。

4 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统计,发现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篇6

云南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列入学生教学计划和方案中,从2008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36个学时、2学分,其中安排有专门的创业专题。2009年,学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选修课,32学时、2学分。2011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创业教育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课程学分的办法。

2.开办专题培训班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团省委首批“青帆创业夜校”试点单位,已举办四期培训班,每期学员180人。2012年,学校与昆明市就业促进会合作举办了SYB创业免费专题系统培训班,首批培训学生86人;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培训创业学生400多人。同时,学校还购买了时代英杰公司开发的“职前网络学堂”,进一步丰富了课内外创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3.宣传创业典型

学校每年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参加各类创业讲坛、论坛、讲座以及沙龙活动,举办特色访谈节目——“赢在校园对话职场”,不定期地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创业起步的校友,给在校生讲述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中创业人数已占毕业生总人数的近2%。学校的创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涌现出来。“毕业伙伴”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入选2008年感动云南十大人物;毕业生吕春华2009年创办的“东川区长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受到团中央、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黄涛创办的“富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带领群众致富,获得当地乡亲一致好评;2010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熊云,获云南省2011年“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回乡创业的85后大学生猪倌濮玉涛,企业的年产值接近100万元;新科创业者、2012届毕业生马成高创办的“花样保鲜花”主要做出口生意,年销售额超100万元;2012届研究生李林辉在网上开办鲜花产品淘宝店,年销售额过100万元。

二、修炼内功,稳步推进创业指导

1.夯实队伍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一直非常注重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校外创业导师的聘用。目前,长期在就业创业教学一线、工作一线的专职教师达60人,大部分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创业导师资格证。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教师、企业家、行业骨干的资源,聘用50多名专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此外,学校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加强政策解读

为了让教师队伍吃透政策,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各类培训会,首先做到教师了解、熟悉政策,不留死角,能将相关政策内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然后通过各种座谈会、咨询会、宣讲会、主题班会、宣传展板、网站问答、短信平台、QQ、微博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和解读创业政策,讲明讲透、熟知熟悉、能懂能用。平时在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设立咨询点,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咨询。

3.活用创业大赛

以赛促氛围,以赛固基础,以赛强发展,是云南农业大学坚持的创业原则之一。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参加了一系列创业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全国优胜奖、云南省冠军,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在云南省2011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12年“城投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鼓励奖,在“青春彩云南动感地带MM杯”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1个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和3个优秀奖。

三、做实做细,积极提升创业服务

1.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云南农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资助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不断加大在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经费投入,制定了《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奖励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学校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组员。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保障了创业服务的高效运行和落实。

2.饱含真情,不断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力度

云南农业大学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自主创业资助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专项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创新。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安排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开展分类指导,跟进服务创业项目。2009-2012年,学校共奖励资助创业项目26项。云南省政府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实施后,学校积极组织自主创业毕业生项目计划书的征集、论证,筛选部分创业项目重点奖励、资助,主动和各承办单位及有关部门联系,为毕业生申请工商登记、申办创业贷款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宣传办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截至2013年7月,共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1423本。

3.想方设法,畅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通道

目前,学校已建立三条信息渠道。一是学校招生就业处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专职就业创业工作队伍之间的传递渠道,二是学校就业互助协会与各学院学生会就业部之间的传递渠道,三是学校就业网、“职场情怀”QQ群、微博、微信与各学院就业网、QQ群、飞信群之间的传递渠道。

四、狠抓落实,有效整合创业基地

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初步建立了一个集教育、指导、服务、培训、帮扶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园区主于学校东校区,共计有35间工作场所、1260平方米,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园区有规范的管理章程和办法,聘请了50多位校内外专家担任创业导师,设立了20万元创业园专项基金,为入驻创业园的优秀创业企业(项目)提供帮扶和服务。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申报的企业(项目)经过严格的审评后方可入驻,对入驻企业(项目)进行年度考核,实行优胜劣汰机制。目前已有23个项目入驻园区,学生创业积极性高涨。此外,学校还与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双方互派创业导师、政策互通、帮扶结对、资源共享,成为学校定点输送创业项目的基地。2011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成为首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012年,成为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并获批为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五、着眼未来,有序开展创业研究

1.力争出版专著

为了宣传学校学生在创业之路上的奋斗历程,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并走上创业之路,云南农业大学积极走访、收集校友的创业事迹。2010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追梦彩云南——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纪实》;201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就业与创业——建筑类毕业生成功案例解析》。

篇7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材联系实践。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做人工制霜小实验,对霜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霜不是天上下的,而是空气中水蒸汽遇冷凝华而成的。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无形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辟“厨房中的物理”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此类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物理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自然物理的内在需要。

二、开发校本实验,积极拓展教材学习空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会遇到平时想象不到的操作问题,不断尝试练习,由不熟练、做不好到动作灵活、实验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开发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的校本实验,使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迁移能力,可让他们真正地懂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既有趣又有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液体能传声,具体操作为用白纸把音叉与鱼缸隔开,敲打音叉,鱼逃走,说明水能传声。又如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多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了水底。在玻璃杯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又如,把一根不太硬的的薄木条置于桌上,让它部分伸出桌面边缘,在木条的桌面部分盖上一张纸,然后用手猛击木条伸出部分,这时可见木条被击断。观察到了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现象后面的物理知识。这样,通过课外观察实验,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个性平台,倡导学生大胆开展探究。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实验来获取结论。因此,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否自己走好的必要条件。获取有效的结论是学生开展某个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书中的学生实验大多都把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叙述得非常细致,无论这些实验是作为探究性实验在知识教学前完成,还是作为一般的学生实验在相关知识学习完之后去做,都不应先预习教材或由教师讲解。即便是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如“测量导体的电阻”等实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但对于一些学生确实难以完成的实验,则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或学生看书完成。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的监控学生的探究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填写“实验探究单”的形式来有效调控学生的探究行为。每一次探究活动,我们都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探究单”。根据学生的“实验探究单”,能有效地了解学生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倡每次探究活动后,能写出“探究小论文”(或探究心得)。学生在撰写成小论文的过程中,经过相互交流讨论,既体验到思考、探索的心路历程,又获得了猎取真知的心智锻炼,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探究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领悟到了探究后的成就感。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 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而应大胆地摆脱常规性的思维定势, 不断尝试, 不断创新。根据本学科的特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 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目标, 不断挖掘和开发, 努力让学生掌握物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探索未知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袁立新.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

[2]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

篇8

1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

 

广告学科的应用型特点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塑造,因此广告学的实践教学各环节是与理论教学配套设计的,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践和创造,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它起着强化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是为了通过缩短与理论教学的距离,来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就业生存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所以,应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置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来统筹考虑,各环节与内容的设计应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有机结合。即既要互相独立,不重复交叉,又要彼此连贯,逐层递进,使每个实践环节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被整合到统一的实践目标体系链条中,并做到八个学期不间断,贯穿教学始终。

 

2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广告学不是纯粹的文科专业,从学科来看,它是文、理、工、艺、经、管兼容的专业,具有知识理论系统比较完善的应用性强特征;从业务来看,它属于知识、技术、智慧密集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操作性较强。通过积极探索,因此,各高校广告教育工作者皆结合广告学专业亦文亦理的学科特征,根据国内广告行业形势和本地区特点,设计了各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广告学专业通过8年的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我校广告学专业从第一学期即开始依次设置了广告认识实习、广告市场调查、广告读书报告、广告学年论文、广告课程实验、广告课题模拟、广告案例报告、广告策划、广告创作、广告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其各环节与内容构成部分之间呈现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特点,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最后指向就业市场所需的应用型高级广告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与业界合作教育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21世纪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使广告业界各用人单位迫切希望高校广告学专业输送既能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又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广告教育工作者亦加快了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改革的步伐,以适应业界对广告人才的需要。除了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完善与管理规范,学界与业界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实施合作教育亦不失为培养高质量广告专门人才,以解决广告人才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环节的安排,其实验和实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验证性而不是创新性的,这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高校通过与业界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把握企业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通过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力所能及的承担企业的一定广告调研项目等业务工作,并在真刀实枪的广告业务实战磨砺与锻炼中,了解和把握广告业务的完整工作流程,广告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广告实践操作能力,体验寻找工作的心路历程,积累了宝贵的从业经验,为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迅速而成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校广告学系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合作科学合理,执行到位,学生的职业水平提高较快,在实习单位中得到业界的认可,享有良好的声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和一致好评。。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不仅承担了实习单位的重要职务而且带薪实习,为实习单位创造了经济价值。许多毕业生就业签约的单位都是国内知名企业,如TCL、创维、海尔、长虹、方太、北汽福田、LG以及上海灵诺、北京际恒锐智企划集团等。

 

4与各类广告赛事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积极参与各类广告赛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广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鼓励、组织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广告赛事,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广告赛事的内容相融合,并形成一套完善、规范的考核管理机制,这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补充实践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形式。

 

篇9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物质的支持虽然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却难以解决其思想及精神层面的问题。对此,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显得十分紧迫。

一、高校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只重物质资助,不重个体需求

就目前高校贫困生工作而言,工作人员往往将关注点过多地置于物质帮助上,如各类奖学金、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政策体制的建立,而忽视了对贫困生的思想及精神关怀,致使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他们心理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难以积极面对生活。长此以往,将使被资助者产生抵触情绪,不利其身心健康成长。高校贫困生因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心路历程、知识积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其人生观及需求有所不同,需要教育工作者从贫困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才能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二)忽视对贫困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贫穷的地区,受所处生活环境及观念的影响,往往将好好学习,将来考个比较好的大学作为唯一奋斗目标,而忽视了自身个性人格的完善。进入大学之后,他们逐渐意识到与其他同学在经济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更希望通过努力学习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难以投入过多的时间及精力于其他能力的培养上。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极力强调其勤俭、节约、服从、谦逊的个体形象的塑造,从而忽视了对贫困生人格品质的培养,致使贫困生缺乏个性及创新能力,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教育工作者对贫困生的情感投入不足

情感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贫困生而言,情感交流的融洽程度往往会对教育成效产生较大影响。在目前的高校贫困生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往往采取单一的说教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情感投入不足,未缩短与贫困生的心理距离,致使贫困生难以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关爱。此外,由于教育工作者未能站在贫困生的角度分析问题,没有真正了解其心理需求,致使贫困生工作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只重“约束”而轻“疏导”,无法引起贫困生的情感共鸣,难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尊重贫困生个体差异性,促其自我完善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挖掘其潜能,使之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不断完善自我。具w而言,高校需为贫困生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为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高校可组织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颁布活动奖项,如科技论文奖、创新发明奖、知识竞赛奖、演讲比赛奖等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这既解决其经济困难,又增强了其自信心与自豪感,使之更加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同时还要对贫困生加强意志品质教育。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往往内心较为敏感、脆弱。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多加引导和帮扶,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之不畏艰难,形成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品格。

(二)激励贫困生斗志,促其自我发展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还需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激励机制,以激发贫困生的斗志,鼓舞其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激励与引导是高校做好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方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树立典型,激励贫困生向典型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形象,可通过成立“奋斗社”,将贫困生集中起来,相互学习,互助合作,共同成长;还可成立专门的贫困生创业基金会,鼓励其自强不息,实现自我成长。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根据各贫困生的特点为其提供助学岗位,如学校报社的编辑工作、图书馆临时馆员工作、宿舍管理工作、学校卫生服务工作等等,既能促其通过自助解决经济困难,又能培养能力,促其自我发展,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三)关注贫困生心理,促其健康成长

高校贫困生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如敏感、自卑、自尊心强、思想偏激等等,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促其健康成长。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高校应加大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网络咨询平台,开始心理讲座,使贫困生自主选择心理辅导的方式,注意保护其个人隐私,疏导其心理问题,解决其心理障碍,培养贫困生的健全人格。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根据贫困生的不同特点及个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如与贫困生促膝谈心,深入了解其心理和需求,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交友、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促进贫困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中,不仅需加强物质资助,还需加强人文关怀,重视贫困生的情感需求,加强精神抚慰,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篇10

在微信朋友圈的另一组相片中,黄老先生站在自己栽种的一排黄瓜旁,满头银发之下,略带收获的喜悦,身旁亲手栽种的黄瓜青翠欲滴,点点黄花点缀其间。他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家属楼的一层,窗外恰好有约10平方米的狭长小院。每年的春夏之交,在小院搭上架子,养花种菜成为他的一大乐事。黄瓜、南瓜、豆角……小院不大,却见缝插针又疏密有致地栽种着各色时令蔬菜。进入7月,南瓜、黄瓜和豆角的藤蔓已经覆盖了整个院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装点出一角世外桃源,引得来家中拜访的学界后辈与年轻学子频频赞叹。

黄志坚并非一味皓首穷经、埋头书斋的老学究,虽然他是常被仰望的学界前辈,这位“80后”,却常与二三十岁的80后、90后打成一片,与年轻人畅谈,向他们求教如何开微博,用微信,在网上互粉和点赞。在他的微博上,80后、90后粉丝活跃不断。与这些和自己孙子同龄的人在一起,他全无长辈的威严,仿佛自己真是一位出生于1980年代的小青年,轻松自在,相谈甚欢。因此,每到毕业季,总能看到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拉着他合影,而一些已经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也常来他家串门。

与许多“80后”耄耋老人相比,黄志坚的精力似乎更充沛,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除了一如既往地研究和思考,他爱种菜养花、游泳、外出游玩,偶尔还打打麻将。2013年,单位工会组织参观世博园。园区占地面积大,景点众多。他对各个景点都充满了兴趣,走走看看,溜溜达达竟然逛了5个多小时,如此体力与兴致,令一班早已回到返程车上休息的老人自叹不如。

与青年研究结缘一生

年逾8旬,却有年轻人的朝气与快乐,这与黄志坚所从事的工作密不可分。他一生都在从事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1950年1月,18岁的黄志坚走上共青团工作岗位,此后一生,都从事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一干数十年,未曾倦怠。他当过江西省德安县团委书记,九江地区团地委组织部长兼地直机关团委书记。1954年9月,他收到了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前身)的入学通知。中央团校创立于1948年9月,是中国共青团的最高学府。那时的培训对象是全国团地、市委部长以上干部,由团中央分配学员名额至各省、市、自治区委,再由各团省、市、自治区委按条件选调入学。获得这份珍贵的学习机会,这位当时22岁的团干心里“充满了欣喜与自豪”。

在中央团校学习之后,黄志坚留校任教,从青年工作的实务部门正式转入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编写“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讲义”开始踏入青年工作理论研究的殿堂,此后一直从事共青团工作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历59年。

做青年与青年工作的研究,他认为自己有两个比较好的习惯。一是总是与青年在一起,因而对近60年来不同时代青年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他说:“要深入体察当今青年的思想特征,不能以成人之心度青年之腹,不能满足于以往对青年的了解,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青年。”总是与青年在一起,让他对当前青年中各种流行用语、热点现象都耳熟能详,说文一点,就是能融入青年的话语体系。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常青斋”,之所以如此称呼,是为了要让自己常怀青年心态、常思青年发展、常随青年足迹、常交青年朋友、常助青年超越。

他还有一个几十年不改的习惯是随手做资料搜集与整理。凡是对研究青年有用的资料和信息,他都会仔细地收录起来。他的书房有一个资料库,是他50多年来收集的剪报、摘抄和随记等,分为50多个类别。拉开卡片柜的每个小抽屉,可以看到一张张有序排列的卡片和每个小类的导卡。如“青年文化”类的导卡就记载有:“青年文化学”“青年亚文化”“网络世代”“青春偶象”“超女现象”“青年流行语”等各类鲜活信息。

与青年研究结缘一生,从未停止思考青年的问题,赋与了他青春的气息与智慧。

如果初入社会的青年来拜访,问他有什么好的建议,他常常说:“谁想获得社会平均数以上的成就,谁就必须付出社会平均数以上的劳动。在自己的立足处深挖下去,必有清泉涌出。”其实,这句话正是他与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结缘一生的真切感悟。

80岁后再出发

对于搞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当有了对研究工作的热爱与热情,加上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身体,年龄就会成为重要的资源和优势。在黄志坚看来,青年研究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青年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都有必要深入体察。”正是由于对青年研究秉持着始终如一的使命感,在与不同年龄段朋友的交谈与交往中,黄志坚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青年研究发自内心的喜爱。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他从未衰老和落伍。岁月的沉淀和酝酿,带来广博的阅历与智慧。作为我国第一代专职从事青年与青年工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数十年的观察与体悟,对我国60余年来青年理论研究与青年工作的全程参与,让他对青年工作的发展脉络、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每一个时期青年研究的进展状况了然于胸,而这些又成为他形成新的思考与观察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