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3 14:2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数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数学论文

篇1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的特性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任何学科、艺术都有它与众不同的语言。数学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语言有本质区别,生活语言达成了大家之间的沟通,简易通俗,根据生活需要,根据个人的情感,可以侃侃而谈;而数学语言为数学所特有,它表述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其文字简洁抽象,符号明朗独特。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就是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完成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研究和使用,对提升数学成绩有明显的帮助。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才会点睛出髓,熟能生巧。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带动学生一齐来学习,养成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例如,关于“长短”的概念,我们常常这样形容:A长或B短。在数学语言当中,这样的描述是不精确的,我们要这样说:A比B长或A比B短。再如,学生的体重,不要根据生活的习惯和一般的说法说成是一百斤,而要说是五十千克。走进数学课堂,不知不觉地形成说数学语言的习惯,就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明白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不同之处,认识到了数学的特质,从而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发展“模型思想”

数学是生活的基础,世界离不开数学,人类文明和数学息息相关。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在生活、学习、工作、研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指导着人们将数据处理得更加严密,计算得更为精确。数学模型因采用了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概括地表征所研究的对象,因此形成的数学结构在整个推理和证明的过程中,在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愈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知识拥有生命力,让学到的知识能够不断使用。而应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建模过程有所感悟,能够领略数学模型的意义,在头脑中形成完善的思路,从而具备和发展“模型思想”。大自然天地广阔,小学生具备青春的活力,学习又处在萌芽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要从基础开始,便于学生掌握,要具备初始性特征。因此,要从自然和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寻找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感性认识,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养成习惯,就能够增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好地对新旧知识举一反三,并能够为数学表达提供思路,为体悟数学之妙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数学本来是抽象的,有了数学模型的帮助,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对于数学来说,数学模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价值,认识到了它的意义,还能正确、全面地挖掘它的能量,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在锻炼中不断成长。

篇2

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再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

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用“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拓展延伸】

初中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一、论文形式: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是对某一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注意:它不是感想,也不是调查报告。

二、论文选题:新颖,有意义,力所能及

要求:

1.有背景.

应用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及其周围世界的真实问题,要有具体的对象和真实的数据。

2.有价值.

篇3

 

预习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那么为什么要组织学生预习?怎样组织学生预习呢?其实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是组织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

1、预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预习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在预习“认识乘法”时,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做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加法慢慢过渡到乘法,导致做题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样,但通过预习让学生都能认识了乘法。预习新知识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小学数学论文,自由地探索新内容。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2、预习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从功能上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炼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在预习“认识多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先找一找各种不同的图形,找一找日常的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学生试着用语句来概括不同的图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深层次了解数学的概括性,而不同图形之间实质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都会搜集,都会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过后,对要学的

摘要细心讲解,预习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呢?

第一、能正常开设好预习指导课

老师在每节课上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内容后,了解其主要内容。再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

2、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3、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必需及时组织集体交流每一步预习的结果:

(1)、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细读课本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边读边理解

关键词语。如“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年、月、日。”中的“除了……以外,还有……”;“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中的“平年”、闰年”;“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中的“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中的“公历年份”、“一般”;“1993年是平年,所以1993年二月有28天。”师:1993年是平年怎么判断的?你能不能判断任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2)、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3)、集体订正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二、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小学数学论文,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位置也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就很有针对性,试着问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学问自己的家在镇政府的哪个方位,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时让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很好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试着让学生说说问这些问题时的想法,让其他同学也去借鉴借鉴,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作如下的变革:(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体讨论,从点入手。(2)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以点带面。(3)师生共同小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深提高。(4)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少于20分钟)。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这样评价一节课:看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好课主要就是看老师讲有没有超过五分钟,这也就是说现在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这样高标准的课堂更是?粗不易,这就更需要学生课前能认真的预习,熟悉所要讲的内容,能让预习时的问题贯穿整节课堂,这样教υ诳翁蒙喜拍芮崴傻慕行引导,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Γ蝗醚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Γ蝗醚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Α?

第四、自主学习,集中攻克课本中的思考题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小学数学论文,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第五、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其实课内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预习“厘米和米”时,学生可参考的课外知识就很多,而真正书本上的却很少,课外各种测量工具多少是书本上都没见过的,这样对学生真正认识长度单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篇4

关键词:人文教育;情境教学;认知冲突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情境教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实施策略。

一、利用诱发主动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二、利用认知冲突进行情境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而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批判型的思维习惯,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

三、利用强化感觉进行情境教学

篇5

(1)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事实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几乎影响了人类智力活动的所有领域。数学以其特有的精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充满理性精神。数学对于人类理性精神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亦清楚地说明数学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的重要性。正如M·克莱因指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3)理性的艺术。通常人们认为,艺术与数学是人类所创造的风格与本质都迥然不同的两类文化产品。两者一个处于高度理性化的巅峰,一个居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一个是科学(自然科学)的典范,另一个是美学构筑的杰作。然而,在种种表面上无关甚至完全不同的现象背后,隐匿着艺术与数学极其丰富的普遍意义。艺术与数学都是描绘世界图式的有力工具,都是通用的理性化的世界语言,都具有普适的精神价值。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在数学文化的教育中,知识与方法的传授是伴随着数学精神的熏陶同时进行的。数学文化教育摒弃把数学当作单纯的科学工具的数学教育观,而推崇以理性主义和实事求是为基准的数学化的人格与品性。数学文化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弘扬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放在首位。从数学教育看,在升学教育的制度下,我们过分地关心学生概念、定理的掌握,解题的技巧;而恰恰忘记了怎样把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品格灌输给学生。因此,数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别的,而只能是数学文化教育。

三、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一)数学精神

美国应用数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己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因此,充分认识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

齐民友则进一步地认定数学精神集中地体现为“彻底的理性探索精神”,他特别强调数学文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影响。之所以如此强调数学精神,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数学精神水平上的数学教育是一项着眼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教育,也许它将代表着未来数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

《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的最大区别是对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的强调。《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中明确指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等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旨在促使这些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数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1)数感的体现。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在教科书中有多处体现,比如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还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或单元)号码、汽车和自行车牌的号码;估计l页书有多少字、1本故事书有多少字、1把黄豆有多少粒等。对这些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这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2)符号感的体现。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比如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要尽可能从实际问题中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刚.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2]曹琼.有效性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4.

篇6

数学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指出“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可以寓枯燥而机械的知识讲解于生动而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主动认知,加深学生对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来巧妙地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建构知识,成为探究的主人,快乐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是学生的学堂,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如果教学索然无味,任凭教师再努力,付出再多的精力,学生依旧是一脸茫然,机械而被动地参与,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取得成功?为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以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生活、趣味游戏来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就可以与学生来进行一场判断数字能否被3整除的游戏,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纷纷败下阵来,这样自然就会引发学生更大的关注与困惑,究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此时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要有真实性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让学生认为数学遥不可及,没有用处,而使得厌学情绪滋生。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真实性,要站在生活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进而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体性。如在学习正负数时,我们让学生思考当温度到达零下多少度时如何来记录。这样的问题真实可信,自然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问题要有思考性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不是教学的摆设,而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不要为问而问,只是就知识本身来提出一些简单的检查型问题,而是要提出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但同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高难度,严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这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仅无法完成探究,相反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着眼点放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具有思考价值与探索价值,学生才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

四、问题要有针对性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数学思考与思维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就事物的核心与本质来提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可以直达知识的本质,通过不断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时要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理清教材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教学顺序与主次进行合理地调整,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这样在教学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深入地解读教材、了解学生,才能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通过探究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问题要有挑战性

学生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在儿童世界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取,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思维,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控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问题,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享受智力角逐的乐趣。尤其是开放性问题,并不是局限于标准答案,更能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对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篇7

一、前言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对于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见解,但是中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已经在现代的教流着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根据相关实践可以得知,将教学规模中小班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以及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我们可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适当推行中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比较缺失,下面我们针对小学数学中小班化教学方式的解决以及教育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二、现状

三、问题

1、老师不能再教学的过程中随意摧毁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

2、老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当一名组织人员

3、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的意义,

四、对策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适当的课堂上开展实验的环节

3、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并且让他们互相之间产生一种竞争

4、教学的内容要避免枯燥

篇8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一位教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她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传统的教法是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二、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开始上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们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们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三、在初步时探问

篇9

二、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动画效果,将一些语言教授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刻的了解知识的内涵。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课是“长方形周长公式”,其中有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用几根4厘米和6厘米的小棍,能拼出一个长方形?请同学动手动脑,拼一下。”先让学生拿小棍拼一下试试,然后思考周长的计算方式,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计算过程:4+6+4+6=20(厘米),4*2+6*2=20(厘米),(4+6)*2=20(厘米)。这样分解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也跟着动手动脑思考,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置故事情节,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喜欢听故事和新鲜事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9加几”时,用计算机作出幻灯片,小猫和小狗进行数学竞赛,小狗说什么数学题都难不倒他,小猫不相信,马上出题考考他:一共有9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小猴带来了4个苹果,问共有几个苹果?怎么列式?这个问题确实难不倒小狗,但是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却不知道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问,那么我们的同学知道么?从而引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9的加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不但可以将知识更加直接的反映给学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扩充知识领域,还能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认识。可以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这些更为重要。

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减负”,这就意味着要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所以,老师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是否充分的利用了时间,让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那么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轻松、吸引人,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老师了解学生们的喜好,比如喜欢什么样动画,什么样的音乐等。了解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针对学生的兴趣对症下药,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小学生,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好动的时候,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时的在课堂上安排一部分潮流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使课堂的氛围在轻松愉快中度过。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数学知识谁最懂”总结现阶段所学的知识,看谁回答对的多,胜利的给一朵小红花,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10

(一)缺乏整体统一规划

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着有路有车而无货的现象。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购置教学软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了有些专业教学软件重复投资,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严重老化的现象。自制资源缺乏管理,校内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软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往往是学科教师根据课程实际需要而开发制作的,缺乏规范性、完整性,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有些中职校在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交流沟通环节,使许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资源库中重复,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资源内容的冗余。[1]

(二)缺乏优质教学素材

目前,中职校教学资源形式比较单一,仅仅能满足传统信息化教学,交互性差。大部分素材仍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图片、积件、单机版课件以及试题,即使有动画也只是二维动画,缺乏三维动画,缺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中职校迫切需要的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高质量的实用教学资源。

(三)缺乏专业特色资源

中职校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仍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一家教育机构、软件开发商能提供一套针对中职校的教学资源库(不包括单独开发的专业学习软件),远不及中小学教学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学资源有专门软件开发商、教学仪器生产商和出版机构。中职校购买的大多数资源库都是由商业化的非职教经历人员开发的,既粗糙又不能直接运用。有些专业教师从网上下载的资源也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主要是中职校专业门类太多所致。(四)缺乏校际与校企合作由于中职校普遍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要求较晚,没有专门管理与研究机构,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在按照已有的经验、想法各自为战,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更没有在中职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很少有学校在软件开发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在教学资源库结构、资源内容组织形式、资源文件类型和技术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教学资源库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

二、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效途径

由于中职校专业课程门类多、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紧缺,应当从建立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入手,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框架体系,加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程,从而加快中职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

根据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首先应当建立由学校领导、课程专家、软件企业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审核学校各专业、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其次以专业或学科为单位建立以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同时聘请相关专业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担任顾问,进行项目论证与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学科(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运用与评价团队,通过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和新的需求,供教学资源库开发团队进行调整或二次开发参考。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校情,除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外,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利用教学设施供应商和出版社的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对于目前有些学校暂不具备条件开发的教学软件如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应当采用先购买、后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并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教师开发与运用软件的能力。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除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高配置计算机和一体化编辑机外,还需要有一系列图像、动画、音视频和编辑软件,需要百兆乃至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到校园网系统,需要海容量的储存系统和各类服务器群,甚至需要云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为了使教学资源得到较好的运用,不能停留在一个学校有几台液晶投影仪,而需要装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目前全面实施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校除了为所有教学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学场所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外,还得配备标清或高清智能录播室,利用多方位标清或高清摄像头、自动拾音仪器用于全自动采集师生教学过程,并自动合成教学资源,而对于技能教学场所可以采用移动式定位型自动采集系统进行,从而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率。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遵循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观的改变原则。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体现在: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地交流与协作;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3]

三、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效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提升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和开发教学资源能力,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总之,教学资源库是动态变化和开放的,可以延伸学生学习时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一)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起来,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数字化教学理论,从而使教师具有高效获取信息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后,教师在网上备好课后,可将课件存储在与中心交换机直接相连的资源体系服务器上,或上传到个人教学网站的相应位置,上课时,利用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调用已备好的文件进行上课。这种课件图、文、声并茂,可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

(三)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依托数字化教学环境,综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师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方式进行的各类教学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让自主交互式学习模式、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